青冢千年恨不埋,琵琶马上几时回。宇文高氏争雄日,突厥柔然献女来。
青冢千年恨不埋,琵琶马上几时回。宇文高氏争雄日,突厥柔然献女来。
陆文圭

陆文圭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号墙东,江阴(今属江苏)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陆文圭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陆文圭,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3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shēn)横斗转¹欲三更,苦雨终风²也解晴。
译文: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注释:¹参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²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¹
译文: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注释:¹“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空余鲁叟¹乘桴(fú)²意,粗识轩辕(yuán)奏乐声³
译文: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
注释:¹鲁叟:指孔子。²乘桴:乘船。桴,小筏子。³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轩辕,即黄帝。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九死南荒¹吾不恨²,兹游³奇绝冠平生。
译文: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注释:¹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²恨:遗憾。³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该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全诗多次运用“比”的手法,韵味深远。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呢?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仅就这一点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诗了。

  然而上乘之作,还应有言外之意。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语言明净,不会让读者直接觉得得用了典故。但仔细寻味,又“字字有来历”。《晋书·谢重传》载: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于时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参看《世说新语·言语》)“云散月明谁点缀”一句中的“点缀”一词,即来自谢重的议论和道子的戏语,而“天容海色本澄清”则与“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契合。这两句诗,境界开阔,意蕴深远,已经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哲理的启迪;再和这个故事联系起来,就更能让人多一层联想。王文诰就说:上句,“问章惇也”;下句,“公自谓也”。“问章惇”,意思是:你们那些“居心不净”的小人掌权,“滓秽太清”,弄得“苦雨终风”,天下怨愤。如今“云散明月”,还有谁“点缀”呢?“公自谓”,意思是:章惇之流“点缀”太空的“微云”既已散尽,天下终于“澄清”,强加于他的诬蔑之词也一扫而空。冤案一经昭雪,他这个被陷害的好人就又恢复了“澄清”的本来面目。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用典贴切就可以丰富诗的内涵,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五、六两句,转入写“海”。三、四句上下交错,合用一个典故;这两句则显得有变化。

  “鲁叟”指孔子。孔子是鲁国人,所以陶渊明《饮酒诗》有“汲汲鲁中叟”之句,称他为鲁国的老头儿。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的道在海内无法实行,坐上木筏子飘洋过海,也许能够实行吧!苏轼也提出过改革弊政的方案,但屡受打击,最终被流放到海南岛。在海南岛,“饮食不具,药石无有”,尽管和黎族人民交朋友,做了些传播文化的工作;但作为“罪人”,是不可能谈得上“行道”的。此时渡海北归,回想多年来的苦难历程,就发出了“空余鲁叟乘桴意”的感慨。这句诗,用典相当灵活。它包含的意思是:在内地,他和孔子同样是“道不行”。孔子想到海外去行道,却没去成;他虽然去了,并且在那里呆了好几年,可是当他离开那儿渡海北归的时候,却并没有什么“行道”的实绩值得他自慰,只不过空有孔子乘桴行道的想法还留在胸中罢了。这句诗,由于巧妙地用了人所共知的典故,因而寥寥数字,就概括了曲折的事,抒发了复杂的情;而“乘桴”一词,又准确地表现了正在“渡海”的情景。“轩辕”即黄帝,黄帝奏乐,见《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苏轼用这个典,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但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却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就是说:那“轩辕奏乐声”,他是领教过的;那“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他是亲身经历、领会很深的。“粗识”的“粗”,不过是一种诙谐的说法,口里说“粗识”,其实是“熟识”。

  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

  “兹游”,直译为现代汉语,就是“这次出游”或“这番游历”,这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但又不仅指这次渡海,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抵惠州贬所,不得签书公事。他从1097年(绍圣四年)六月十一日与苏辙诀别、登舟渡海,到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渡海北归,在海南岛渡过了三个年头的流放生涯。这就是所谓“兹游”。下句的“兹游”与上句的“九死南荒”并不是互不相承的两个概念,那“九死南荒”,即包含于“兹游”之中。不过“兹游”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句所写的一切。

  弄清了“兹游”的内容及其与“九死南荒”的关系,就可品出尾联的韵味。“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呆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65-467页

liùyuèèrshíhǎi

shì sòngdài 

shēnhéngdǒuzhuǎnsāngēng zhōngfēngjiěqíng 
yúnsànyuèmíngshuídiǎnzhuì tiānrónghǎiběnchéngqīng 
kōngsǒuchéng shíxuānyuánzòuyuèshēng 
jiǔnánhuānghèn yóujuéguànpíngshēng 
飞鸿历历度天山,何处孤云是汉关?
飞鸿¹历历度²天山,何处孤云是汉关?
译文:一群群南飞的大雁飞过大山,那一片云下才是汉朝的关隘?
注释:¹飞鸿:大雁。²度:经过。
不滴望思台下血,君王犹及见生还。
不滴望思台下血,君王犹及见生还。
译文:望着战场上战士们撒下的鲜血,一年又一年,却依然不见苏武从匈奴的手里逃脱。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mǎng)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译文:浑浑莽莽万山重叠,孤独的秦州城处于石谷之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译文: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shǔ)¹归何晚,楼兰²斩未还。
译文: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效法傅介子之壮举可能是遇到了障碍。
注释:¹属国:即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掌少数民族事务。此处指赴吐蕃之使臣。²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汉昭帝时,楼兰与匈奴和好,不亲汉朝。傅介子至楼兰,斩其王首。此以楼兰代指与唐为敌的吐蕃。
烟尘独怅望,衰飒正摧颜。
烟尘独怅望,衰飒(sà)正摧颜。
译文:久久地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
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
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
译文:吴江女道士,头上戴着莲花巾。
霓衣不湿雨,特异阳台云。
霓衣不湿雨,特异阳台云。
译文:霓虹衣裳遇雨不湿,与阳台神女真不一样。
足下远游履,凌波生素尘。
足下远游履,凌波生素尘。
译文:素足蹬着远游布履,行走时犹如洛水女神凌波生尘。
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
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
译文:你到南岳衡山去寻仙,或许可以见到赫赫有名的仙女魏夫人。

jiāngshàngsòngdàoshìchǔsānqīngyóunányuè--bái

jiāngdàoshìtóudàiliánhuājīn

湿shīyángtáiyún

xiàyuǎnyóulíngshēngchén

xúnxiānxiàngnányuèyīngjiànwèirén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原谷有祖¹,年老,谷父母厌憎²,欲捐之³。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¹⁰(yú)¹¹,捐祖于¹²野。谷随¹³,收舆归¹⁴。父曰:“汝(rǔ)¹⁵何以¹⁶收此凶具¹⁷?“谷曰:“他日¹⁸父母老¹⁹,无需更²⁰作此具,是以²¹收之。“父惭²²,悔之²³,乃²⁴(zài)²⁵祖归养。
译文:原谷有一个祖父,年纪大了,原谷的父母厌恶他,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好言规劝父亲说:“祖父生儿育女,一辈子勤劳节俭,你们怎么能因为他年老就抛弃他呢?这是违背道义的。”父亲不听从(他的劝告),做了辆手推的小车,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跟随在(父亲)后面,把小推车收了回来。父亲问:“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要再做这样器具,因此现在先收起来。”父亲感到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把祖父接回来赡养。
注释:¹祖:祖父,祖辈。²厌憎:厌弃憎恨。³欲捐之:想要丢弃他。之代词代指"祖父",文中的祖爷可译为他。欲:想要。捐:抛弃,丢弃。⁴年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表示整数后的零数。⁵谏:规劝。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⁶岂有:怎么可以。⁷是:这(是)。⁸负义:违背道义。负: 违背。⁹从:听从,顺从。¹⁰作:做,制作。¹¹舆(yú):手推的小车,即手推车。¹²于:在。¹³谷随:省略句,谷随(之)。原谷跟随着他。随:跟随。¹⁴归:返回。¹⁵汝:你,指示代词。¹⁶何以:为什么。¹⁷凶具:不吉利的用具。凶:不吉利。¹⁸他日:以后,将来,往后。¹⁹老:年老。²⁰更:再。²¹是以:即“以是“,因为这样,因此。²²惭:意动用法,为...感到惭愧。²³悔之: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感到很后悔。悔,对…感到后悔,属于意动用法。之,代词,代指因为父亲年老就要丢弃他的这件事。乃²⁴:于是,就。²⁵载:带。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