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还一望,一望复惆怅。乡关望不见,泪落荒台上。
一登还一望,一望复惆怅。乡关望不见,泪落荒台上。

wàngxiāngtái--kuí

dēngháiwàngwàngchóuchàngxiāngguānwàngjiànlèiluòhuāngtáishàng

胡奎

胡奎

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 15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桔柚花香迎客舟,一帆春雨渡汕头。
桔柚花香迎客舟¹,一帆春雨渡汕头。
译文:桔柚花开,香气馥郁,我准备迎接客人梅阡的到来。在绵绵春雨中,一叶船帆迎着春雨来到汕头。
注释:¹客舟:运送旅客的船。
海门回望千峰涌,港口雄开万里流。
海门回望千峰涌,港口雄开万里流。
译文:从长江入海口回头望去,海浪如千峰涌起,港口雄伟壮观,向前能看到万里海流。
弦管倾城唐宋曲,嵌雕绝技鬼神愁。
弦管倾城唐宋曲,嵌雕绝技鬼神愁。
译文:管弦弹奏的唐宋曲调有倾城之美,绝技嵌雕的精美能惊动鬼神。
红棉白鸟诗情在,况有潮声微似秋。
红棉白鸟诗情在,况有潮声微似秋。
译文:白鸟栖于红棉树上本就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海潮的声音都微微有点像秋天了。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河南¹人,姓尹氏,讳(huì)²(zhū)。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³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译文:师鲁是河南人,他姓尹名叫洙。可是天下的士人不管认不认识他都管他叫师鲁,他的名声很为当代人重视。那些深知师鲁的人,有的人崇拜的是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人看重的是他看问题很独到,有的人赞美的是他的才能。论及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的是祸福喜悲他身上都有古代君子的风度,然而那些称颂师鲁的人却不一定知道这些东西。
注释:尹师鲁:尹洙(1001—1047年),字师鲁,河南人,世称河南先生。为文简古,曾与欧阳修等倡为古文。墓志铭:古代的一种文体,刻在石上,埋在墓内,或立在墓旁。一般包括“志”和“铭”两部分。¹河南:河南府,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²讳:即名,专用于对所尊敬的人物不得不称其名时。³推:推崇。⁴多:称赞。⁵处穷达,临祸福:在人生道路上或困顿或顺利,或面临祸事或得到幸福。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¹。博学强记²,通知今古³,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译文:师鲁写文章,语言简洁而有章法。他博学多识,论古及今无所不通,他很擅长《春秋》。当他和别人谈论时,对于正确的就给予肯定,错误的就给予批判,一定要把道理讲明白才停止,从不盲目听从别人所说的,而且没有几个人能超过他。不论遇上什么事情,他都能敢作敢当,这也是他受到世人称道的缘由,也是遭到某些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才会穷困潦倒而终。
注释:¹简而有法:指作文时能像孔子修《春秋》那样,对素材有所取舍和剪裁。叙事时善于在含蓄中寓褒贬之意。²强记:记忆力强。³通知今古:指知识面宽广,贯通古今。⁴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⁵不为苟止而妄随:绝不轻易放弃自己所坚持的东西,也决不盲目地附和别人。⁶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指尹师鲁受到世人称赞的那些特出的品行和才干,又使他受到一些小人嫉妒和怨恨,导致他最终困顿而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举书判拔萃,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师鲁虽用怀敏辟,而尤为经略使韩公所深知。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坐城水洛与边臣略异议,徙知晋州。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jiàng)州正平县¹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shào)武军²判官。举书判拔萃(cuì)³,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kān),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yǐng)酒税,又徙唐州¹⁰。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¹¹,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¹²奏起为经略判官。师鲁虽用怀敏辟¹³,而尤为经略使韩公¹⁴所深知。其后诸将败于好水¹⁵,韩公降知秦州¹⁶,师鲁亦徙通判濠(háo)¹⁷。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jīng)¹⁸,又知渭州¹⁹,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坐城水洛与边臣略异议,徙知晋州²⁰。又知潞州²¹,为政有惠爱,潞(lù)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译文:师鲁很年轻的时候就考中进士,担任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后来调任为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喜爱他的才能举荐他,皇帝召见面试后,任命他担任馆阁校勘,后来又任命他做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仲淹遭到贬谪,调任饶州,谏官、御史都不想为他说话,求情。师鲁却毅然上书,说范仲淹和他曾经是师友,希望一块接受贬谪。于是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后来又调到唐州。在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等到守孝期满,他又恢复做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趟元吴造反,陕西一带战争风起云涌,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请求让师鲁担任经略判官。师鲁见解敏锐,尤其为经略便韩公所赏识,在好水这个地方大家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到了秦州做知州,师鲁被贬谪到濠州做通判。很长时间之后,韩公上奏朝廷,师鲁随后调到秦州做通判。后来又调到泾州担任知州,在渭州担任知州,同时还兼任泾源路经略部署的官职。他因在水洛时与边将意见不合,又被调往晋州任职,后又到潞州任知州,在政务上他广施仁爱之心,潞州人到现在还念他的好。后来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注释:¹绛州正平县:故城在今山西新绛县西南。²邵武军:宋军州名,治所在今福建邵武市。³书判拨萃:书判工作优等,这是当时州县地方长官荐举佐吏的考语。⁴伊阳县:今河南嵩县。⁵王文康公:即王曙,当时任西京留守、河南府知府。⁶馆阁校勘:官名,为翰林院三馆的属官之一。⁷太子中允:官名,为太子东宫属官之一。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⁸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指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与宰相吕夷简论争、范被贬饶州,尹师鲁、余靖、欧阳修等人亦因支持范而被贬事。⁹郢州:宋州名,治所在今湖北钟祥。¹⁰唐州:宋州名,州治在今河南唐河县。¹¹赵元昊反:指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吴建国称帝。¹²葛怀敏:宋大将,时任泾愿路马步军副总管兼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副使。¹³辟:召请。¹⁴韩公:指韩琦,当时任陕西安抚使。¹⁵好水:指好水川,即今甜水河,源出宁夏隆德东六盘山。西流至甘肃静宁注入苦水河。¹⁶秦州:宋州名,州治在今甘肃天水市。¹⁷濠州:宋州名,州治在今安徽凤阳市东北。¹⁸泾州:宋州名,州治在今甘肃泾县。¹⁹渭州:宋州名,州治在今甘肃平凉市西。²⁰晋州:宋州名,州治在今山西临汾市。²¹潞州:宋州名,州治在今山西长治市。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论议益精密,而于西事尤习其详。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¹二篇行于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论议益精密,而于西事尤习其详。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²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³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译文:师鲁在国家安定的时候对军事情有独钟,他的《叙燕》、《息戍》两篇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气。师鲁的议论非常精密,对子军事也了解得很详细。他很看重军事备战的重要性,论述了作战、守卫的成败的要义,这些在当时是很有价值的。他还想训练土兵让他们来代替戍守的士卒,用这种方式减少边境的开支,把这作为抵御外敌的长远计策,可是没有被采纳。等到元吴臣服,西部的边防士兵的戒备被解除了,师鲁也离职了,他的言论触及了权臣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啊。
注释:¹《叙燕》《息戊》:尹师鲁的两篇军事论文,今存干莫文集《河南集》中,《宋史·尹洙传》亦全文引录。²土兵:即乡兵,宋代训练当地丁壮保护地方的一种兵制。³御戎:抵御敌兵。⁴元昊臣:指元昊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五月向宋朝称臣。⁵得罪:即下文所述其属下告发他“以公使钱贷部将”事。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¹。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²酒税。得疾,无医药,舁(yú)³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译文:在最初的时候,师鲁调任渭州,有不听他管理违规乱法的官吏,他想按军法处置他们,但是没有实现。这件事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说他挪用公款借给部下,师鲁遭到贬职,做崇信军节度服使,后来又调任监管均州酒税。后来他病了,没有药物可以治病,就被抬到南阳求医。等到他好了,靠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丝毫没有疼爱的表现,和宾客谈话始终不涉及自己的私事。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注释:¹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指陕西路将领刘沪、董士廉因不服从尹师鲁的军令,被尹命令狄青逮捕下狱事。吏:指董士廉。²均州:宋州名,州治在今湖北均县。³舁:扛,抬。⁴南阳:即邓州,州治为今河南南阳市。⁵疾革:病重。⁶隐几:靠着桌子。
师鲁娶张氏,某县君固。有兄源,字子渐,亦以文学知名,前一岁卒。师鲁凡十年间三贬官,丧其父,又丧其兄。有子四人,连丧其三。女一适人固,亦卒。而其身终以贬死。一子三岁,四女未嫁,家无余资,客其丧于南阳不能归。平生故人无远迩皆往赙之,然后妻子得以其柩归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先茔之次。
师鲁娶张氏,某县君¹固。有兄源,字子渐,亦以文学知名,前一岁卒。师鲁凡十年间三贬官,丧其父,又丧其兄。有子四人,连丧其三。女一适人²固,亦卒。而其身终以贬死。一子三岁,四女未嫁,家无余资,客其丧于南阳不能归。平生故人无远迩(ěr)³皆往赙(fù)之,然后妻子得以其柩(jiù)归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先茔(yíng)之次。
译文:师鲁的妻子张氏是某县县君,他的兄长尹源,字子渐,也以文学而出名,比他早一年去世。师鲁在这几十年间,三次被贬官,先是死了父亲,后来又死了兄长。他的四个儿子,也连着死了三个。一个女儿嫁人了,现在也已死了。他自己也因为被贬而去世。还有一个儿子才三岁,有四个女儿未出嫁,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死在南阳没办法返回故乡。以前的朋友不管路途的远近都拿出钱来帮忙处理他的后事,这样其妻子才能将他的灵柩送回河南。某年某月某日,将他葬在先人的坟墓旁边。
注释:¹县君:宋代中级官员的妻子和母亲的封诰。²适人:出嫁。³无远迩:无论远近。迩:近。⁴赙:送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⁵先茔:祖先的坟墓。
余与师鲁兄弟交,尝铭其父之墓矣固,故不复次其世家焉钞。铭曰:
余与师鲁兄弟交¹,尝铭其父之墓²矣固,故不复次其世家³焉钞。铭曰:
译文:我与师鲁称兄道弟,也曾给他父亲写墓志铭,因此他的墓志铭我也代写了。铭曰:
注释:¹兄弟交:交情有如骨肉兄弟。²铭其父之墓:为他的父亲写过墓志铭。³不复次其世家:不再重复叙述他的家世。
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
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
译文:墓藏得很深,也很牢固,石头也许会朽烂,但铭不会被淹灭。

  《尹师鲁墓志铭》第一段至第六段为志,较详细地记述了尹师鲁一生的主要经历,赞扬了他才德兼备、无愧于古君子的优点。最后两段为铭,文字精少,语言含蓄,寓意尹师鲁的精神永不磨灭。

  全文志的部分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至第二段为第一部分,写尹师鲁名重当世。首先简单交待尹师鲁的姓氏、籍贯。为什么天下的人都称他叫师鲁,是因为这个名字为天下人敬重。天下人敬重尹师鲁有知与不知两个方面:知的一面,是推其文学、高其议论、多其才能;不知的一面,是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简要地概括了尹师鲁各方面的才能和优秀品质,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下文是分条予以叙述:其文,“简而有法”;其学, “通知古今”;其议论, “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不苟止而妄随。”作者认为:只有孔子或孟子才能当此赞誉。话虽少,语意却很重。“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是称赞其才能。这些是天下之人知道的一面,也是尹师鲁名重当世的原因。

  第三段至第五段为第二部分,写尹师鲁一生的经历,写得详细具体。主要是表现尹师鲁有多方面的才能,有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的好品质。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这一部分概括为二十次调动,三次贬官,两件忠义之事,一德政,一喜好。从尹师鲁中进士到去世为止,中间服父丧两年,他大约做官二十年,却约有二十次调动,历经山西、河南、福建、湖北、安徽、陕西、甘肃七省。在当时交通工具落后的情况下,仅旅途奔波一条,就使人很为难。作者严格尊重史实,不厌其烦地志其一生经历,一是为文体的需要,二是表现尹师鲁忠君爱国,有令必行,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的好品质。

  “师鲁凡十年间三贬官”,是指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至庆历五年(1046年),共十年。三贬官,第一次,景祐三年五月,为全忠义之节,上书请求同范仲淹一起贬官,贬郢州酒税。第二次,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 “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第三次,庆历五年(1045)七月,尹师鲁在渭州任崇信军节度时,部将孙用,在京师借债不能还,尹师鲁爱惜人才,就用自己的和军中的一些钱替他偿还。但是,后来孙用到了京师,恩将仇报,反而告尹师鲁“自盗”军款。因此,尹师鲁被贬崇信军节度副使,监均州酒税。这三次被贬,尹师鲁本身并无什么过错。前两次是为了全师友忠义之节受连株,后一次是好心不得好报,被忘恩负义的人反咬一口,有苦难言。三贬官,充分表现尹师鲁为人的忠义品质。两件忠义之节,一指尹师鲁第一次被贬,范公无罪被贬,谏官御史不肯言,而尹师鲁已做太子中允官,不考虑个人得失,仗义直言,“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意欲使皇帝醒悟,但结果也被贬官。二指在尹师鲁病危时,“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人死前,往往口吐真言,或暴露私情。作者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地表现了尹师鲁既无私情,也不言私,真是忠贞刚毅的一生,临死不改本色。一德政,并不是说尹师鲁一生仅此一桩,而是文中作者只举了这一个典型例子:“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只有好官,人民才会思念他,话虽少,其意却很深,也很含蓄,表现了尹师鲁爱民的好品质。一喜好,指“独喜论兵”。尹师鲁独喜论兵,不仅无害,而且表现了他忠君爱国,有多方面的才能。作者极力称赞师鲁《叙燕》、《息戍》两篇论兵的文章写得好,而且惋惜未来得及实施,目的就在于此。总上所述,作者是想通过尹师鲁的一生经历,来表现天下之称尹师鲁未必尽知的一面,即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的优秀品质。

  第六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尹师鲁一生的不幸遭遇,叙述他死后家境的穷困,表达了作者无比深切的哀悼感情。

  作者在文中采用“其语愈缓,其意愈切”的艺术手法。作者在为尹师鲁写这篇墓志铭时,有意学习墓主生前的文风,写出了“简而有法”的好文章。这种写法,很不为当时人所理解,认为对尹师鲁的评价不高。于是作者又写了《论尹师鲁墓志》解释其写作用心。通篇“言简而意深”,“谨严而凄婉”。全篇十七次反复呼叫“师鲁”,哀痛凄切。

参考资料:
1、 曲德来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 欧阳修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01 第1版:第354-358页
2、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第五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 第1版:第88-89页
吴王宫里色偏深,一簇纤条万缕金。
吴王宫¹里色偏深²,一簇(cù)纤条万缕(lǚ)³
译文:昔日的吴王宫里,柳色总比别处深,一簇簇鹅黄的细丝,如阳光洒下万缕黄金。
注释:¹吴王宫:此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造的馆娃宫,今江苏苏州西南灵岩山上有灵岩寺,即其故址。²色偏深:指柳树多而色浓郁。³万缕金:指柳枝上初发嫩芽,似万缕金黄。
不愤钱塘苏小小,引郎松下结同心。
不愤¹钱塘苏小小²,引郎松下结同心。
译文:不服那钱塘的苏小小,她为什么哟,偏偏要去松树下,与情郎缔结同心。
注释:¹不愤:不平,不服气。²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才倾士类,容华绝世,其家院多柳。

  这首词是借柳咏情。一、二句写柳色,一簇簇,一条条,如缕如金,形象娩媚。三、四句是借题发挥,写柳色与松色一样,而苏小小偏偏要在松下与郎定情,却不在柳下,对此,一般有情之物都将怪怨苏小小厚此薄彼。而词中的柳却“不愤”,可见柳之宽厚温柔,能对苏小小之情的体谅。从咏柳中,也称道了人的情操。

  此词提到馆娃宫和苏小小,周啸天教授认为是说苏州之柳胜于钱塘,似乎与白居易的《杨柳枝》词唱着反调。前两句是说吴王宫柳非常繁富。后两句是说,要是钱塘的柳色更好,苏小小就不会约郎到松柏之下去“结同心”了。周啸天把“不愤”解为不服,认为词人是根据古乐府《苏小小歌》,对白词进行了反讽,词意是说苏州宫柳胜于杭州。

  不过,这首词的意味还不止于此。它留有丰富的想象余地。杨柳枝柔,本来是可以绾作同心结的,但苏小小却和她的情人为何不来柳下。刘禹锡《杨柳枝》“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原来柳下结同心,乃有与情人分别的寓意。而松柏岁寒后凋,是坚贞不渝的象征,自然情人们愿来其下结同心而作山盟海誓了。如果作者有将宫柳暗喻宫人之意的话,那么“不愤钱塘苏小小,引郎松下结同心”就不但不是贬抑,反倒是是羡慕乃至嫉妒了。

参考资料:
1、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73-74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三度为郎¹便白头²,一从出守³五经秋
译文: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自从来到州县已过五秋。
注释:¹三度为郎:岑参曾五次为郎:祠部员外郎(礼部)、考功员外郎(吏部)、虞部员外郎(工部)、屯田员外郎(工部)、库部员外郎(兵部)。三为虚数。²白头:诗人此时五十四岁。³出守:出任地方官,指作嘉州刺史。⁴五经秋:经历了五个秋天,过了五年。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莫言¹圣主长不用,其那(nuó)²苍生应未休³
译文:别说圣明君主长不任用,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
注释:¹莫言:不必说。其那:怎奈。那:奈何的合音,对 ......怎么办。³未休: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译文:看那人间岁月好似流水,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¹满耳。
译文: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
注释:¹空:徒然。

  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为郎”和“出守”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以沉重的叹息引起全诗。

  诗的次二句承首联倾诉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诗人不能不忧,格调更为沉重。

  第五、六句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

  诗的最后两句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暮年,处境维艰。“穷苍草转深,闭门日将夕”(同上),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晚景的凄凉,实为追悼平生之作,写得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真实地传达出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318-320

shěbēiqiūyǒu怀huáiliǎngshěngjiùyóuchéngzhōngzhūgōng--céncān

sānwèiláng便biànbáitóucóngchūshǒujīngqiū

yánshèngzhǔzhǎngyòngcāngshēngyīngwèixiū

rénjiānsuìyuèliúshuǐshěqiūfēngjīnyòu

zhīxīnshìxiàngshuílùnjiāngshàngchánmíngkōngmǎněr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一个是阆(làng)(yuàn)¹仙葩(pā)²,一个是美玉无瑕³
译文:一个是仙境里生长的美丽花朵,一个是没有缺点的纯洁美玉。
注释:¹阆苑: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也称阆风苑、阆风之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时也代指帝王宫苑。²仙葩:仙花。“阆苑仙葩”自然指绛珠仙子林黛玉。³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译文:如果说没有神奇的姻缘,为什么这辈子偏偏和他相遇;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¹
译文:如果说是神奇的姻缘,又为什么满腔的爱情最终成了空话?
注释:¹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枉自嗟(jiē)(yā),一个空劳牵挂¹
译文:一个白白地独自叹气,一个白白地魂牵梦挂。
注释:¹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一个常因宝玉而流泪(指黛玉),一个常因黛玉而感叹(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正文以及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对黛玉诉肺腑等事。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¹
译文:一个是月亮映在水中的影子,一个是镜子中照出的鲜花。
注释:¹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景象。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¹,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译文:想一想,她的眼中究竟有多少泪水呀,怎么禁得起从秋天流到冬天,又从春天流到夏天。
注释:¹“想眼中”一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

  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是贯串《红楼梦》全书的一条主线。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钗黛二人的命运只用了一首判词概括。而在这套《红楼梦》曲中,却接连用了《终身误》、《枉凝眉》两首曲子加以浓墨重彩的渲染。两只曲子都是围绕着宝、黛、钗之间的婚恋关系来写,以宝玉的口吻,对钗、黛两人加以对照,但侧重点各有不同。《终身误》写宝玉在婚后面对宝钗,怀念黛玉,女主角应该是宝钗,因为曲中在两两对照时总是先写宝钗,后写黛玉;《枉凝眉》的女主角则是黛玉无疑,宝玉在对黛玉倾注满腔怜爱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宝钗的同情。《终身误》的含义较为显豁,宝玉用满怀惆怅的口吻,鲜明地表达出对缺少黛玉的婚姻生活的遗憾和惆怅。而《枉凝眉》进一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词意较为朦胧含蓄,语气更加哀怨动人。关于《枉凝眉》一曲的具体含义,存在着不同的解释。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此曲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写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预示着林黛玉将泪尽天亡的结局。“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霞宫神瑛侍者。他们前世有缘,今生重逢,彼此真心相爱,曾经反复试探彼此的心事,并有过表白。宝玉对黛玉始终呵护有加,但他们美好的爱情,如镜花水月一般,无法成为现实。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实现了她“还泪”的诺言。

  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支曲子仍然以宝玉的口吻写出,同时提到了黛玉、宝钗。“美玉无瑕”并非指宝玉,而是指宝钗,她的德言容貌都无可挑剔,如同没有任何瑕疵的美玉一般。宝玉真正深爱的人是黛玉,但他最终却娶了宝钗为妻。这样的结局,使黛玉“枉自嗟呀”,也使宝钗“空劳牵挂”。在宝玉看来,黛玉仿佛是“水中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即;而宝钗犹如镜中之花,看似美丽,却触手冰凉。在经过反复比较之后,宝玉还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黛玉的身上。他满怀痛惜地想到,黛玉眼中能有多少泪水,可以这样日复一日地流淌。

  关于此曲,一般都采用第一种说法:认为是写宝黛爱情的,这样读解,显然有不少难以说通之处。从根本思想来说,像判词一样,《枉凝眉》也是泛咏一切悲剧女儿的人生命运的。像《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一和《终身误》一样,都是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反复吟咏、藉以加强全书的悲剧主题。这支曲也是以贾宝玉的口气写的,是宝玉的心声,如实地写了宝玉在钗、黛关系上的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他不断地在内心的天平上街量着两个人,在动荡中不断加以比较、选择。所以有“一个是……一个是……”这样的反复咏唱。但是随着他对二人了解的深化,宝玉的爱心日益向着黛玉倾斜了。所以曲子的结尾三句,他的爱心部集中到了黛玉身上,如泣如诉,催人泪下。读者读着读着,仿佛看到、听到宝玉俯伏于黛玉灵前嚎啕哭诉,真诚地向黛玉坦露自己内心的全部隐衷。

参考资料:
1、 陈文新 郭皓政编著,红楼梦诗词曲赏析,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03月第1版,第57页-第58页

wǎngníngméi

cáoxuěqín qīngdài 

shìlàngyuànxiān shìměixiá 
ruòshuōméiyuán jīnshēngpiānyòuzhe 
ruòshuōyǒuyuán xīnshìzhōnghuà 
wǎngjiē kōngláoqiānguà 
shìshuǐzhōngyuè shìjìngzhōnghuā 
xiǎngyǎnzhōngnéngyǒuduōshǎolèizhūér zěnjīnqiūliúdàodōngjìn chūnliúdàoxi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