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条秋气伤,岁云暮矣思故乡。客行来归正落木,雁飞不下空斜阳。
秋风萧条秋气伤,岁云暮矣思故乡。客行来归正落木,雁飞不下空斜阳。
白草冈头风似箭,黄沙戍下月如霜。闻君近有从军作,愁思与之谁短长。
白草冈头风似箭,黄沙戍下月如霜。闻君近有从军作,愁思与之谁短长。

qiū怀huáigāocānjūnyùn--zhàobǐngwén

qiūfēngxiāotiáoqiūshāngsuìyúnxiāngxíngláiguīzhèngluòyànfēixiàkōngxiéyáng

báicǎogāngtóufēngshìjiànhuángshāshùxiàyuèshuāngwénjūnjìnyǒucóngjūnzuòchóuzhīshuíduǎnzhǎng

赵秉文

赵秉文

赵秉文(1159~1232)金代学者、书法家。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年称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 5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意气骄满路,鞍(ān)马光照尘。
译文:骄纵飞扬的意气充满整条道路,鞍马的光亮照得见细小的灰尘。
注释:轻肥:一作“江南旱”。诗名取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世以“轻肥”借指达官贵人。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¹
译文:请问路人那些人是谁,路人回答说他们都是宦官,天子身边的近臣。
注释:¹内臣:原指皇上身边的近臣,这里指宦官。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朱绂(fú)¹皆大夫,紫绶(shòu)²或将军³
译文:佩带着表示大夫地位的红色丝带和象征将军身份的紫色丝带。
注释:¹朱绂:系官印的丝织绳带,这里借指服色。唐制:五品以上服绯(朱红色)。²紫绶:系官印的的带子,只有高官才能用,这里借指服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³军:指左右神策军,保卫皇帝的禁军之一。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译文:夸耀着身份,即将到军队里赴宴,数量众多,场面盛大。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zūn)(léi)¹溢九酝(yùn)²,水陆罗八珍。
译文:酒杯里满盛的是美酒佳酿,桌盘上罗列的是各处的山珍海味。
注释:¹樽罍:指陈酒的器皿。²九酝:美酒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果擘(bò)¹洞庭橘²,脍(kuài)³天池鳞
译文:有洞庭湖边产的橘子作为水果,细切的鱼脍味美鲜嫩。
注释:¹擘:剖,分开。²洞庭橘:太湖洞庭山产的橘子。这里泛指珍果。³脍切:将鱼肉切做菜。⁴鳞池鳞:大海的鱼。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译文:他们在肴饱之后仍旧坦然自得,酒醉之后神气益发骄横。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译文:然而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

  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诗题“轻肥”,取自《论语》,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读者不禁要问: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自然骄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奢。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诗采用了写书的风格,白描的写法,真切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文学作品应反映生活的真实,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江皋(gāo)¹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²
译文:登上江边的高楼眺望前朝的甘露寺,秦淮河上已是一片秋色。
注释:¹江皋楼:皋,江边的高地。江皋楼,指甘露寺一带的楼阁,如清晖亭、江声阁、多景楼、祭江亭等。²秦淮:即秦淮河,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
败垣(yuán)芳草,空廊¹落叶,深砌(qì)苍苔。
译文:残垣断壁荒草萋萋,廊殿空寂落叶飘零,厚厚的青苔爬上了台阶。
注释:¹空廊:指响糜廊。
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
败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
译文:游人都已归去了,暮色已深,只有大江日夜奔游不息,淘尽了千古英雄人物。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译文:木兰花开,似见一点生机,因无人观赏不知为谁而开。
此曲怀古伤今,抒发人世沧桑之感和羁旅寥落之情。精于写景。情寓景中。长于对句,“败垣”以下和“败人”以下两组鼎足对,皆工整而自然。
幽居观天运,悠悠念群生。
幽居¹观天运,悠悠念群生。
译文:隐居独处观察天命运遇,想着历史长河中的悠悠众生。
注释:¹幽居:隐居,不出仕。
终古代兴没,豪圣莫能争。
终古代兴没,豪圣¹莫能争。
译文:自古以来朝代兴衰更迭,豪杰圣贤没人能抗天命。
注释:¹豪圣:大圣人。
三季沦周赧,七雄灭秦嬴。
三季沦周赧(nǎn)¹,七雄灭秦嬴。
译文:三代最后沦没于周赧王,七雄则被秦皇嬴政吞并。
注释:¹周赧:东周最后一个君主。
复闻赤精子,提剑入咸京。
复闻赤精¹子,提剑入咸京。
译文:又听说赤龙之子汉高祖,举着利剑进入咸阳京城。
注释:¹赤精:指汉高祖刘邦。
炎光既无象,晋虏复纵横。
炎光既无象,晋虏(lǔ)复纵横。
译文:汉朝气数已尽国家动乱,晋代北方民族割据纵横。
尧禹道已昧,昏虐势方行。
尧禹道已昧,昏虐(nüè)势方行。
译文:尧禹之道已经昏暗不明,昏庸残暴正在世上横行。
岂无当世雄,天道与胡兵。
岂无当世雄,天道与胡兵。
译文:难道是当世缺少英雄吗?只因为天道竟助佑胡兵。
咄咄安可言,时醉而未醒。
(duō)¹安可言,时醉而未醒。
译文:形势发展迅速哪里能说明白,老天醉了似的还没醒转。
注释:¹咄咄: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仲尼溺东鲁,伯阳遁西溟。
仲尼溺(nì)东鲁,伯阳¹²西溟³
译文:孔子终于东归没于鲁国,老子则往西海高蹈遁隐。
注释:¹伯阳:老子,字伯阳。²遁:逃隐。³西溟:西海,泛指西方。
大运自古来,旅人胡叹哉。
大运自古来,旅人胡叹哉。
译文:天命运遇自古以来如此,孤独之人为何感叹悲鸣?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山客¹龙钟²不解耕,开轩³危坐看阴晴。
译文:老态龙钟的隐士不熟悉农事耕作,大开窗户正身坐于屋中,看窗外阴晴变化。
注释:¹山客:隐士。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结踪山客,离群独往,则当掩景渊洿,韬鳞括囊。”²龙钟: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者。不解耕:这里指不熟悉农事。³开轩:开窗。⁴危坐:古人以两膝着地,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后泛指正身而坐。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前江后岭通云气¹,万壑(hè)千林²送雨声。
译文: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注释:¹云气:云雾,雾气。²万壑千林:形容众多的山谷和林子。壑,坑谷,深沟。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¹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²(huì)还明。
译文:水域吹来的风压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注释:¹海:这里指暴雨。²山角:山的转角向外突出处。晦:昏暗不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不嫌屋漏无乾(gān)¹处,正要群龙洗甲兵²
译文:我不嫌弃居所破败漏雨,正好借此风雨洗刷军队的兵甲刀枪。
注释:¹乾:“干”字的异体字,干燥。²甲兵:盔甲和兵器。

  诗首联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尾联用典,写观雨感受,表现对抗金胜利的渴望。该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尽管云雨的猛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净洗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比如积极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战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等等,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转的本意决定的。

  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849-850页
偶登眺。凭小阑、艳阳时节,乍晴天气,是处闲花芳草。遥山万叠云散,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烟村院落,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
偶登眺(tiào)¹。凭²小阑(lán)、艳阳时节,乍晴天气,是处闲花芳草。遥山晴叠云散,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miǎo)。烟村院落,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
译文:偶然登高远望,倚靠着小小的栏杆,正是艳阳天,天气刚刚放晴,到处都是繁花盛草。远处山峰重峦叠嶂,山间云雾慢慢消散,海水缓缓涨潮,风平浪静烟波浩渺。村庄院落被袅袅青烟环绕,不知道谁家翠绿的树上传来几声鸟鸣。
注释:¹登眺:登高远望。²凭:倚靠;靠着。
旅情悄。远信沉沉,离魂杳杳。对景伤怀,度日无言谁表。惆怅旧欢何处,后约难凭,看看春又老。盈盈泪眼,望仙乡、隐隐断霞残照。
旅情悄¹。远信沉沉,离魂杳(yǎo)²。对景伤怀,度日无言谁表。惆(chóu)(chàng)旧欢何处,后约难凭,看看春又老。盈盈泪眼,望仙乡、隐隐断霞³残照。
译文:旅行途中渐渐生起忧愁。远方的人音信全无,只觉思绪幽远。看着这样的景色不免伤怀,整日沉默无言,不知道向谁诉说。想到旧日的欢乐不知道在哪里,将来的约会也没有着落,岁岁年年,青春不再,便心生惆怅。满眼含泪,望向心上人居所的方向,只隐隐看到残阳与天边残留的晚霞。
注释:¹悄:忧愁的样子。²杳杳:幽远的样子。³断霞:残余的晚霞。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