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坤仪正,千龄母范彰。徽音齐太姒,厚德配娥皇。
一纪坤仪正,千龄母范彰。徽音齐太姒,厚德配娥皇。
衣练昭纯俭,因山戒厚藏。伤心彤史上,千古播遗芳。
衣练昭纯俭,因山戒厚藏。伤心彤史上,千古播遗芳。

mínghuìhuánghòuwǎnshíshǒushí--zhàobǐngwén

kūnzhèngqiānlíngfànzhānghuīyīntàihòupèiéhuáng

liànzhāochúnjiǎnyīnshānjièhòucángshāngxīntóngshǐshàngqiānfāng

赵秉文

赵秉文

赵秉文(1159~1232)金代学者、书法家。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年称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 5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水边杨柳曲尘丝¹,立马烦君折一枝。
译文: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注释:¹曲尘丝:指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尘:一作“烟”。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yīn)勤更向¹手中吹。
译文: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注释:¹向:一作“肯”。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从诗意看,写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攽《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两句之所以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 林东海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37-738 .

zhéyángliǔ

yángyuán tángdài 

shuǐbiānyángliǔchén fánjūnzhézhī 
wéiyǒuchūnfēngzuìxiāng yīnqíngèngxiàngshǒuzhōngchuì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译文:本来应该及时行乐,可惜岁月不饶人;也想学曹操“对酒当歌”,慷慨激昂,然而时运不佳,难以施展才华。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
译文:天色已晚,崇山峻岭,层峦叠翠,冬天的溪水,无论深浅都清澈澄明。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译文:世外高人都是把饮酒消闲当成忙事,人生浮世,除了诗词,其他都是虚名。
看著白蘋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看著白蘋(pín)¹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译文:江上的浮萍即将吐出小芽,雪后乘舟,相访诗友,饮酒作诗,胜过闲度光阴。
注释:¹白蘋:又名"水苹",夏末秋初开花,花色洁白。

nánzhèngchūzhāoyǐngxiùcái--

xíngshíshíwǎnduìjiǔdāngchéngqiānshānzhòngdiécuì

hánshuǐqiǎnshēnqīnggāorényǐnwèimángshìshìchúshījǐnqiángmíng

kànzhebáipíngxuězhōuxiāng访fǎngshèngxiánxíng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长空卷玉花,汀(tīng)洲白浩浩¹
译文:风吹荡汀洲白茫茫一片,远远望去像天空席卷着如玉雕的浪花。
注释:¹白浩浩:形容一望无际的白色。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译文:天空中再不见大雁的身影,傍晚时分的千山如破晓时宁静。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¹道。
译文:渔翁已感受到寒意准备归家去,却发现已不记得来时路。
注释:¹巴陵:现湖南岳阳。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suō)小。
译文:洒脱的躺在船上,放任船只自在漂流,被厚厚云层笼罩的江面上只隐隐看见一艘小小的渔船。

  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明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遮住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

  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之情。

jiāngtiānxuě--chén

zhǎngkōngjuǎnhuātīngzhōubáihàohào

yànyǐngjiànqiānxiǎo

wēnghánguīlíngdào

zuòshuìchuánliúyúnshēnsuōxiǎo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画桥¹流水,雨湿落红²飞不起。月破黄昏³,帘里余(yú)马上闻。
译文:美丽的小桥下,流水潺潺,花瓣被雨淋湿,沾在地上。黄昏过去,月亮升起来了,在马上还闻到帘里的余香。
注释:¹画桥:饰有花纹、图案的小桥。²落红:落花。³月破黄昏:谓月光穿透黄昏时的雾霭。⁴余香:指女子使用的脂粉香味,这里代指人。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pái)(huái)¹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²飞花入洞房³
译文:独个儿默默地月徊在堂前院里,今夜我的梦魂将追到什么地方?他呵,怎够不上垂杨那样多情?垂杨还懂得让花絮飞入我洞房。
注释:¹徘徊:来回走动。²犹解:还能懂得。解,能够,会。³洞房:幽深的居室。

  以“春情”为题的词作,大抵写闺中女子当春怀人的思绪,王安国这首小令却是写一个男子在暮春时节对一位女子的思而不见、爱而不得的愁情,内容与贺铸的《青玉案》相仿。贺作另有寄托,此词有无别的寓意尚难确定。

  首句点女子居处建筑的精致华美、环境的清静幽雅。居处如此令人神往,则伊人芳姿倩影之使人倾慕难忘自不待言。这一句借物写人,是男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点。

  次句交代气候、时令。春尽花残,惜花人情已不堪,更何况急雨劲风又摧花!“飞不起”三字暗写雨势的猛恶,展现残红“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凄凉景象,暗喻主人公的心境也如落红沾雨般沉重暗淡。这种心境源于伊人倩影的悄然杳去。

  第三句写时间。从黄昏到月出,主人公在一片迷濛的景象里长时间伫留不去,足见他对女子的痴情。

  第四句依照情感变化的规律采用顺延笔法,写主人公由痴情向迷离恍惚深化的情态,揭示他内心由极度爱慕而升华的思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余香”二字饶有韵味,既含蓄地画出伊人“芳窬散麝、色茂开莲”的风致容颜,又绰约地显露池中明镜悬倩影、屋里衣香胜如花的境界。这一句完满地收结了上片,又为下片的状态抒情蓄势张本。换头言近旨远,写人物情态,现主人公形象。“月徊”是痴情的延续,“不语”是惆怅的外露。两者相辅相成,愈显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下片第二句用设问句申足上句,并从反面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何处去”不是无处可去,恰恰是去向杳若黄鹤的伊人处。采用反面运笔的方法,用得好时,能深化作品的层次。这里的反面运笔,很成功地突出了主人公魂牵梦绕的焦点。然而,梦魂飞近伊人身,只是主人公的主观想象和美好企望,现实却是香歇人去,光沉响绝,只有自身踯躅路旁,吊影惭魂。歇拍两句以杨花有幸反衬人物的无缘,正是主人公在这种现实处境中的自怨自叹。

  以上的简析,只是按照词语的措置顺序作出的。其实,如按照主人公感情变化的脉络去寻求端倪,很难分清事由的前因后果,时间的迟早先后。因为词中写景抒情逞回旋吞吐的态势,前后句、上下片往往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或相反相成,引发难分。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主人公目睹伊人之后由爱慕而兴起的思而不见、爱而不得的愁情。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宝婺(wù)¹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译文:宝婺摇响了珠佩,嫦娥将月光照射过去,催促着织女赶紧渡过银河。
注释:¹宝婺:即婺女星。又名须女,有四星,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之第三宿。首联写织女嫁牵牛,婺女近为之摇佩,嫦娥远为之照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灵归天上匹¹,巧遗(wèi)²世间人。
译文:织女的才智是上天赋予的,她又将自己的机巧传给了人间。
注释:¹灵匹:神仙配偶。谢惠连《牛女诗》:“云汉有灵匹。”巧:乞巧。²遗:给予,交付。农历七月七日夜,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穿针,以能连续穿七孔针者为聪明,此种风俗称为乞巧。《荆楚岁时记》:“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铃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花果香千户,笙(shēng)(yú)滥四邻。
译文:庭中摆满了鲜花果品,它们的香气飘送到千家万户,吹奏的笙等声也响彻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明朝晒犊(dú)¹,方信阮家²贫。
译文:而我呢,等到明天将把犊鼻浑晾晒出来,大家就会相信我的贫寒了。
注释:¹犊鼻:犊鼻裤,形如犊鼻的围裙。²阮家:阮咸,阮籍之兄子也,竹林七贤之一。《晋书·阮咸传》:“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锦绮粲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日:‘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这首诗首联谓织女嫁与牵牛,婺女近为其摇佩,嫦娥远为其照轮。颔联谓牛女这一对仙侣配于天上,而七夕美俗长留人间。颈联谓七夕之夜,家家户户陈列花果于庭中以乞巧,管乐之声相闻。尾联谓明日曝衣,才相信我同阮咸一样清贫。结句有寓意,借言虽有家室,但依旧贫穷。这首诗语言平实,章法平创,却有寓意。

  首联言婺女、嫦娥促成牛、女之会合,以比婚于王氏实友人鼎力相助焉。三句“灵匹”切七夕,又以喻婚姻的谐美,“灵匹”又以寓匹偶王氏婚姻如娶嫦娥,美如神仙,世间所无。四句“巧”亦双关,言“乞巧”以切七夕外,又寓王氏女的娇好、美艳。五、六正写七夕乞巧,亦忆婚时的情景。然美满的婚偶并无改自己一生的沦落困顿,故有“明日晒犊鼻,方信阮郎贫”的慨叹。

  一至六盖追忆议婚、婚娶之时,故七、八慨叹于现实境况之贫困,有“明日”云云。而“方信”二字,则原未意料也,言下与节镇联姻,即不令己“富贵”,亦不至如今的沦落贫穷;无奈今日竟如阮郎七夕的竿挑犊鼻。

  该诗记录了农历七月初七的风俗掌故。前四句写牛郎织女之间的相会,后四句写人家的富足与自己的贫穷,传达诗人与妻子贫贱相守的情形。从章法上看,前六句叙事,较为平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颔联别具匠心,一句承上,一句生下。其中可见诗人在运文方面的机巧。末两句用典,以阮咸事迹寄慨,使诗作翻出新意,给人以回味。

参考资料:
1、 (唐)李商隐著,李商隐集 (第二版),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01月第2版,第269页

ǒu--shāngyǐn

bǎoyáozhūpèichángézhàolúnlíngguītiānshàngqiǎoshìjiānrén

huāguǒxiāngqiānshēnglànlínmíngcháoshàifāngxìnruǎnjiāpí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