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便宜是落便宜,几万人中有个知。
此日冬窝无事客,埋头更学十分痴。
得便宜是落便宜,几万人中有个知。
此日冬窝无事客,埋头更学十分痴。
钱时

钱时

严州淳安人,字子是,号融堂。绝意科举,究明理学。江东提刑袁甫建象山书院,招主讲席。理宗嘉熙二年以荐授秘阁校勘,召为史馆检阅,求去,授江东帅属归。有《周易释传》、《学诗管见》、《融堂书解》、《四书管见》、《两汉笔记》等。 ▶ 3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
倦客新丰¹,貂(diāo)(qiú)²、征尘³满目。弹短铗(jiá)、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¹⁰
译文:就像当年的马周困顿于新丰酒楼、苏秦貂裘破败一身风尘。用手指弹着三尺宝剑的剑铗歌唱,谁能听懂是什么意思呢?弹要顾虑江南英雄年纪大了,任用他照样可以打败敌人,使其向中国称臣。可叹那些饱读诗书,想要致君尧舜的人因为神州陆沉而报国无门,无路请缨。
注释:¹倦客新丰:用唐代那周事。倦客,倦于宦游的人。新丰,在长安东面,陕西临潼东。这里作者以马周自喻。²貂裘敝:衣服破烂不堪。³征尘:旅途的尘土。⁴弹短铗:作者以冯谖不得志时弹剑而自喻。⁵铗、青蛇:均指剑。⁶英雄:此暗指词人自己。⁷江左老:老死江南。江左:指偏安江南地区。⁸尊中国:树立中国的尊严。⁹君人:指君王。¹⁰沉陆:即陆沉。
休感慨,浇醽醁。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休感慨,浇醽(líng)(lù)。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zān)黄菊¹。且置请缨(yīng)封万户²,竟须卖剑酬³黄犊(dú)。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译文:弹要感慨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且饮美酒浇愁。有位美女同情我的遭遇,怜惜我的心情,又为我簪戴一朵黄色的菊花。先把请缨封侯的事情放在一边,姑且卖剑买牛,以求解脱。遥想当年,贾谊因为寂寞伤时而痛哭。
注释:¹簪黄菊:簪上一朵黄菊。²万户:即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后来泛指高官贵爵。³酬:同“酧”,指酬付价钱。这里指直须卖刀剑买牛,归耕田园。⁴甚:为什么,何必像。⁵贾长沙:指贾谊。贾谊在汉文帝朝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

  上阕先以马周、苏秦、冯谖三个人物失意落寞的遭际自比,然后直摅胸臆,抒发不平:“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此二句看似寻常语,但却道破了南宋政治现实。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后来的皇帝基本上一脉相承,多少仁人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衔恨以终。至此可知中国之不尊,罪在最高统治者。前结仍抒上意。读书万卷,志在辅佐君王,报效国家,反退而隐居,埋在底层,于诗书冠一“叹”字,可知感慨之深。本可以辅佐君王以尊中国,但却被弃置了,岂不令人悲痛!上片连用典故,壮怀激烈,悲歌慷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法实现统一中国的愤世之情。

  下阕从侧面立意,在报国无路的情况下,便寄情诗酒,归隐田园,故作旷达,隐痛深哀,仍充满字里行间。“休感慨”,实际是感慨有何用,不如藉美酒以消愁解恨。而人生易老,即使欢乐也难以尽兴。接再作超脱:“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转而又作愤语:“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酧黄犊。”这里表示放下请缨杀敌、立功封侯的念头,归隐田园,以求解脱。最后引贾谊事作结:“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贾谊为什么因寂寞而伤时痛哭呢?以反问的形式透露了诗人故作旷达而始终无法摆脱的痛苦,这种旷达精神,实质上是他的悲痛情绪发展到更深沉的表现。托古喻今,长歌当哭,全词借古人之酒杯,浇我胸中之块垒,这块垒似乎越浇越多了,因为辛弃疾的“悲剧”乃时代使然,终南宋王朝力主恢复的抗战潮流,不过细波微澜而已。

参考资料:
1、 韦立军.《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 :第95 页

mǎnjiānghóng ·juànxīnfēng

xīn sòngdài 

juànxīnfēng diāoqiú zhēngchénmǎn tánduǎnjiá qīngshésānchǐ hàoshuí niànyīngxióngjiāngzuǒlǎo yòngzhīzúnzhōngguó tànshīshū wànjuànzhìjūnrén fānchén 
xiūgǎnkǎi jiāolíng rénlǎo huānnán yǒurénlián wèizānhuáng qiězhìqǐngyīngfēngwàn jìngmàijiànchóuhuáng shèndāngnián jiǎchángshā shāngshí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ān)¹
译文: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想起往事就深感惊心难安,不由潸然泪下。
注释:¹潸:流泪的样子。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四百万人¹同一哭,去年今日²割台湾。
译文: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为的是去年的今天腐败的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了侵略者日本。
注释:¹四百万人:指当时台湾人口合闽、粤籍,约四百万人。²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此诗抒写了作者回首一年前签订《马关条约》之往事时的哀痛心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全诗语句警拔,撼人心魄,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春愁难遣强看山”,貌似平淡,其实蕴含的情感特别丰富。这一句诗中,作者化用的或许正是唐代诗人杜甫《春望》的诗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写的是安史之乱时,春天依旧,山水依旧,但国家支离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而此时的丘逢甲却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春景。为了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去“看山”。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为国事担忧愁闷。但“看山”也并没有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登高眺远,那让他心惊的挥之不去的往事此时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作者禁不住悲情满怀、怆然泪下。

  “往事惊心泪欲潸”,道出了起句中“强”字的答案,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也直接化用其中。杜甫诗意是,连花也为国家的动荡不安而伤心落泪,鸟也为人民的痛苦而惊心动魄。无情的花草禽鸟都为时局黯然神伤,诗人内心的痛苦自然不须多说。“往事惊心泪欲潸”,一方面渲染了“春愁”的分量,另一方面又暗中悬疑,欲露又止,将吐还吞。如果说诗的前两句还没有点明春愁的具体内容的话,那正是诗人为后两句蓄势,为后面感情的喷涌而出作渲染。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两句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作者始终未能忘记前一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作者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政府竟将台湾同胞世代生息的故园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惨剧。

  作者格外地标明时间——“去年今日”,就是由于这个日子对于他以及四百万台湾民众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同一哭”道出了全体台湾同胞的共同心声,这是他们心底里发出的血泪呼喊,也是他们满腔爱国激情的强烈迸发。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前两句的蓄势,后两句才一纵到底,略无滞碍,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诗的后两句也解释了前两句伤情的原因。“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当时作者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触景伤怀。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主要是由于作者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全体国人的共同情感和心声,包含着作者爱国爱乡,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感人至深,因而成为传诵一时的名篇。

参考资料:
1、 夏国荣.忧国怀乡 动人心魄——丘逢甲《春愁》赏析[J].语文天地, 2004(8):12-12

chūnchóu--qiūféngjiǎ

chūnchóunánqiǎnqiángkànshānwǎngshìjīngxīnlèishān

bǎiwànréntóngniánjīntáiwān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馀悲。
枫林凋(diāo)晚叶¹,关河²(jiǒng)³,楚客惨将归。望一川暝(míng)(ǎi),雁声哀怨;将规凉月,人影参(cēn)(cī)。酒醒后,泪花凤蜡¹⁰,风幕卷金泥¹¹。砧(zhēn)(chǔ)¹²¹³高,唤回残梦¹⁴;绮(qǐ)¹⁵香减¹⁶,牵起馀(yú)¹⁷
译文:深秋的傍晚,枫树林里的叶子在凋落。山川的路途是那样遥远。我怀着凄惨的心情,即将离别这客居的异地,回去了。举目远望,但见江面上笼罩着浓重的暮霭,宿雁的叫声是那样哀怨。在半规凉月的微光里,送行人们的参差身影,还依稀可辨卷。当一觉醒来,酒意消退了。陪伴我的只有半截残烛,一摊蜡泪。烫金的帘幕正在随风舒卷。户外,很响的捣衣声驱散了我最后一丝幻觉。我忽然发觉她那熟悉的衣香已经消失了,禁不住又悲从中来。
注释:¹晚叶:深秋的树叶。²关河,关塞山河。³迥:辽远。⁴楚客:作者自称。⁵暝霭:傍晚的雾气。⁶将规:将圆形。此指上弦月或下弦月。⁷参差:散乱不齐貌。⁸泪花:指蜡泪。⁹销:消减。¹⁰凤蜡:凤凰形状的蜡烛。¹¹金泥:以金粉饰物。¹²砧杵:捣衣石与棒槌,指捣衣。¹³韵:声音。¹⁴残梦:酒醒后的迷惘状态。¹⁵绮罗:素地花纹和有椒眼纹的丝织品,指女子衣裙。¹⁶香减:衣香减弱,指恋人不在身边。¹⁷馀悲:不尽伤感。馀:不尽,未完。
亭皋分襟地,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筯还垂。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亭皋(gāo)¹分襟(jīn)²地,难拚(pàn)³处,偏是掩面牵衣。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筯(zhù)还垂。多少暗愁密意¹⁰,唯有天知。
译文:啊,水边的那块平地,我们最后分手的地方。还记得,当时我已是难舍难分,偏偏她还要牵着我的衣服,哀哀掩泣。更何况,此后我们只能永远怀着满腔的哀怨,却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可以预想,我们只能把深长的思念,密密麻麻地写在往来的书信中,或者去弹奏起一支愁肠欲断的曲子,让泪水默默她流下来。啊,这暗藏着的愁苦,这深密的感情怎样计量,只有老天才知道吧!
注释:¹亭皋:水边平地。亭,平;皋,水旁地。²分襟:别离。³难拚:难于割舍。⁴偏:偏偏,助词。⁵掩面牵衣:指昨夜恋人掩面而泣,牵衣惜别。⁶长结:长期郁结不散。⁷书:书信。⁸银钩:字迹,指书法笔势道劲。⁹玉筯:玉石筷子,喻美人眼泪。¹⁰暗愁密意:无法言传的浓郁愁情。

  开篇即从首途前夕饯宴之后写起。起笔即打破了一般送别诗词从长亭饯别到别后相思的模式,而是用倒叙法先从饯别之后的心情、感受写到分襟时的难舍难分情景的追忆。在追忆中层层推进,深化离情,而省略饯别宴会的场面。

  接着写春色情景,“望一川暝蔼,雁声哀怨”,亦在烘托离别忧伤的情绪,连雁的鸣声都显得有些悲伤。再由景写至人本身。“半规凉月”,半月意谓着无法圆满,恰应了离人心中的真切感受。离别的人在月下话别,离情依依的感觉亦随着文字的铺陈而散发出来。

  “酒醒后”以下几句当是写“楚客”在离开送别者以后独居旅舍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处的时间、空间都来了个大转换。“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烛泪都快销尽了,印有金泥图案的帘幕,随风舒卷,飘曳不定,在搅动“楚客”的情怀。好不容易才进入梦境,和“她”相逢,正欲互诉离情,偏偏又被响亮的砧杵捣衣声惊醒。“她”的绮罗香泽闻不到了,“她”的形象消失了,只留下梦回之后的“馀悲”。“馀悲”照应前文,可想到他的饯别之前、送别之后,梦境之中的深切悲苦。同时还能引起下片的追忆与推想,乃上串下连,前后呼应的关键词语。这段由不寐到入梦,由梦境到梦回,层层铺叙,有实有虚,深情婉转,从而更强化了“楚客”旅夜独居的孤寂感。

  下片用倒叙法追忆昨宵饯别、分襟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亭皋指水边平地,即“楚客”与恋人分襟地。分襟与分袂同义,表示离别。在他们分手时,“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这情景已足使人禁受不了,这是第一层悲愁。如果这次分襟只是暂别,后会有期,那也可于悲愁中聊以自慰。然而这次分别是“怨怀长结,重见无期”,生离等于死别,这悲愁非比一般,这是第二层悲愁,较前推进了一层。

  “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想”字领起,用自己的推想使词境展开到一个新境界。虽然后会无期,如果能时通鱼雁,以寄相思,那也可略慰离怀,但这毫无用处。银钩,指小字,即使将银钩小字写满信笺,也是空写,终难解相思之苦。

  “断鸿声里,玉筯还垂”想到恋人也在断鸿声里至今还流着伤心的眼泪,这里第三层悲愁。结构层层推进,抒情步步转进,愈转愈深,“楚客”的感情也推向了最高点。层层转进,曲折回环,亦“顿挫之致”也。

  “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彼此心中有多少深愁或多少情意,老天都知道。颇有此情可鉴日月的味道,而词人写至此,也显出自己的情深意浓,多说无益,就交予苍天吧。

  这首词表情达意,除借景言情外,结构上的腾挪跳荡也使别情的表达在曲折中愈处浑厚凝重。诗词典故的灵活运用、语言的富艳精工又为本词增添了一分绚丽和醇雅。

参考资料:
1、 邑心文编著.酒的故事 图文共赏 品味中国酒的曼妙传奇:岳麓书社,2005.02:第172页
2、 周啸天.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辞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04月:第837页

fēngliúzi··fēnglíndiāowǎn--zhōubāngyàn

fēnglíndiāowǎnguānjiǒngchǔcǎnjiāngguīwàngchuānmíngǎiyànshēngāiyuànbànguīliángyuèrényǐngcānchàjiǔxǐnghòulèihuāxiāofèngfēngjuǎnjīnzhēnchǔyùngāohuànhuícánmèngluóxiāngjiǎnqiānbēi

tínggāofēnjīnnánpànchùpiānshìyǎnmiànqiānkuàngyuàn怀huáizhǎngjiézhòngjiànxiǎnghènshūzhōngyíngōukōngmǎnduànchángshēngzhùháichuíduōshǎoànchóuwéiyǒutiānzhī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yī)¹成王²,既昭假(gé)³
译文: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注释:¹噫嘻:感叹声,“声轻则噫嘻,声重则呜呼”,兼有神圣的意味。²成王:周成王。³昭假:犹招请。昭,通“招”;假,通“格”,义为至。⁴尔:语助词。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率时¹农夫,播厥(jué)百谷。
译文:我将率领这众多农夫,去播种那些百谷杂粮。
注释:¹时:通“是”,此。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¹发尔私²,终三十里。
译文:田官们推动你们的耜,在一终三十里田野上。
注释:¹骏:通“畯”,田官。²私:一种农具“耜(sì)”的形误。²终:井田制的土地单位之一。每终占地一千平方里,纵横各长约三十一点六里,取整数称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亦服¹尔耕,十千维耦(ǒu)²
译文:大力配合你们的耕作,万人耦耕结成五千双。
注释:¹服:配合。²耦:两人各持一耜并肩共耕。一终千井,一井八家,共八千家,取整数称十千,结对约五千耦。

  此诗叙述了周王祭毕上天及先公先王后,亲率官、农播种百谷,并通过训示田官来勉励农夫努力耕田,共同劳作的情景。

  全诗八句,分为四、四两层。前四句是周王向臣民庄严宣告自己已招请祈告了上天先公先王,得到了他们的准许,以举行此藉田亲耕之礼;后四句则直接训示田官勉励农夫全面耕作。诗虽短而气魄宏大。从第三句起全用对偶,后四句句法尤奇,似乎不对而实为“错综扇面对”,若将其加以调整,便能分明看出:
  骏发尔私,亦服尔耕;
  终三十里,维十千耦。

  则骏和终、亦和维字隔句成对;其它各字,相邻成对。此种对偶法,即使在后世诗歌最发达的唐宋时代,也是既颇少见,又难有如此诗所见之自然。

  需要略加讨论的还有“骏”字。上文由“终”字比勘,“骏”当是名词。又以金文对照,“凡典籍中的‘骏’字,金文均作‘(左田右允)’”(于省吾);“畯,……契文、金文均从田从允,允、夋之异在足之有无,实一字也”(李孝定)。可见诗中“骏”字,实指田唆即农官,为“畯”字之通假无疑。

  总之,《周颂·噫嘻》一诗,既由其具体地反映周初的农业生产和典礼实况,从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以其突出的“错综扇面对”的修辞结构技巧,而具有较重要的文学价值。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65-666

míng xiānqín 

chéngwáng zhāoěr 
shuàishínóng juébǎi 
jùněr zhōngsānshí 
ěrgēng shíqiānwéiǒu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五月梅始¹黄,蚕凋²桑柘(zhè)空。
译文:五月里梅子开始发黄,蚕事完毕,桑柘叶也被采空了。
注释:¹始:一作“子”。²蚕凋:蚕已成茧。桑、柘,落叶的乔木和灌木,叶子可以养蚕。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lóng)¹
译文:鲁地人重视纺织,家家窗里透出机抒声。
注释:¹栊:挂帘的窗户。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顾余不及仕¹,学剑²来山东³
译文:只因为我不能走上仕途,为学剑术来到山东。
注释:¹顾余不及仕:回想起我没有出仕做官时。²学剑:李白曾从著名剑术家裴显在山东学习剑术。³山东:指太行山以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举鞭(biān)访前途,获笑¹(wèn)上翁²
译文:举起马鞭向人打听路,却不料受到汶上老翁的嘲讽。
注释:¹获笑:被人耻笑。²汶上翁:汶水边的老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下愚¹²壮士³,未足论穷
译文:下愚之辈轻视有为的壮士,怎值得以此判断穷困与亨通?
注释:¹下愚:儒家分人二等,以天生愚蠢而不可改变的人为下愚。此指汶上翁。²忽:轻视。³壮士:李白自指。⁴穷:指政治上失意。⁵通:指政治上得志。穷通即政治上的得与失。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¹
译文:我能像鲁仲连那样绑信在箭上,获得攻下服城的大功。
注释:¹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此句用典故,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李白用此典说明自己想干一番事业,却又不追求功名利禄。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译文:最终不肯接受君主的封赏,只因羞与世俗之人相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西归去直道¹,落日昏阴虹²
译文:我将要踏上大道向西奔往长安,哪怕落日被阴虹遮掩得一片昏蒙。
注释:¹直道:通衡大道。²阴虹:喻指奸臣。杨齐贤曰:“阴虹,指林甫、国忠辈昏蔽其君。”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¹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²
译文:此去用不着你向我多说什么,我甘心如飘转的飞蓬!
注释:¹此:一作“我”。²转蓬:随风旋转的蓬草之。

  此诗分前后两节。前节八句,着重描写了初抵东鲁时的真实感受。“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两句点明时间,梅子开始由青变黄,蚕桑之事已了,这就意味着进入了生产的第二道工序:“鲁人重织作,机抒鸣帘栊。”东鲁的城乡妇女,又投入新的劳动:纺织。东鲁人有重织作的传统,李白初次旅游就获得了良好印象。

  李白从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历湖北、江西、江苏、河南、山西等地,这时还没有机会出仕。“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两句正是诗人当时思想情况的写实。李白回顾自己南北奔走的生活历程,决定到东鲁定居。读书、学剑是李白的两大生活爱好。“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中的“访前途”有问路和了解今后出路的两层意思。李白初抵东鲁,访路途卜前程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他受到了汶水上一个老翁的嘲笑。但李白没有写出“笑”的内容,有意留顾一个悬念。

  后节十句,是李白对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复,是全诗的重点部分和精彩片段。“顾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在李白看来,“顾愚”们不能理解“壮士”的胸怀,也没有资格在“穷通”的问题上发议论。“穷通”即“穷达”,是为了押韵需要,改“达”为“通”。李白对“穷达”的理解,完全是从儒家思想出发。李白力争在政治上获得出路,先实现“兼济天顾”的理想,然后归隐江湖,“独善一身”。李白这种思想,正和战国时期的鲁仲连是一致的:“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李白用鲁仲连的事迹,比喻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抱负,是因为鲁仲连的故事就发生在山东。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李白来东鲁前就曾有西游长安的打算,后来转而向东,不料初抵鲁郡就遭到汶上老翁的嘲笑,李白这时有“西归”之意,但他想到自己“直道”而行的人生态度如不改变,是很难得到朝廷重用的。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两句是李白对汶上翁表示:“你的谈话没有任何意义,请不要说了,直道而行是我的一贯作风,即使像飞蓬那样示意飘转,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对汶上翁讥笑的回答,是李白高尚品格生动的艺术概括。他首先把讥笑者同自己作了尖锐的对比,然后明确提出自己从事政治活动在不同情况顾的原则立场。诗中塑造了鲁仲连这样一个功成不受赏的高士形象,其实这也是李白自己的形象写照。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3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