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无波渺吴越,远山数点低如抹。
长空浸碧秋沉沉,端正江山一轮月。
江海无波渺吴越,远山数点低如抹。
长空浸碧秋沉沉,端正江山一轮月。
钱时

钱时

严州淳安人,字子是,号融堂。绝意科举,究明理学。江东提刑袁甫建象山书院,招主讲席。理宗嘉熙二年以荐授秘阁校勘,召为史馆检阅,求去,授江东帅属归。有《周易释传》、《学诗管见》、《融堂书解》、《四书管见》、《两汉笔记》等。 ▶ 3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中断¹(chǔ)²³,碧(bì)水东流至此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¹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²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³开:劈开,断开。⁴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⁵回:回漩,回转。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¹相对出²,孤帆(fān)一片日边来³
译文: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注释:¹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²出:突出,出现。³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75-379
2、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3-335

wàngtiānménshān

bái tángdài 

tiānménzhōngduànchǔjiāngkāi shuǐdōngliúzhìhuí 
liǎngànqīngshānxiāngduìchū fānpiànbiānlái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非烟亦非雾,幂(mì)¹映楼台。
译文:不是烟,也不是雾,它浓密地笼罩着楼台。
注释:¹幂幂:浓密状。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译文:白鸟掠过将它点破,夕阳斜映又将它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肯随芳草歇¹,疑(yí)逐远帆来。
译文:它怎么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寂灭远去?我真怀疑,它正追随着那远远的白帆,渐渐到来。
注释:¹歇:消歇,消失。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谁会山公¹意?登高醉(zuì)始回。
译文:有谁能知道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远眺,沉湎野色之中,大醉方归。
注释:¹山公:晋山简,曾镇守襄阳,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

  李白诗“芳草换野色”,杜甫诗“竹风连野色”,姚合诗“嫩苔粘野色”,这些诗句中的“野色”,都可以按郊野的景色理解。然而,范仲淹这首诗里的“野色”,却别有所指,指一种具体的东西。这东西,非烟非雾,可开可合,能歇能行,而又难以实指,不可名状,无法形容。但是,春日郊行,诗人凝神四望,触目皆是这种东西,只见它在浮动,在荡漾,在闪烁;它是空气,还是水汽,抑或是一种光的折射,单凭直觉,是很难分辨清楚的。这东西本身已不好描绘,至于喝足了酒,醉眼朦胧所见到的这东西的模样,更是难以捉摸了。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正是把这种看不清楚的东西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了。即梅尧臣所说的“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范仲淹描摹野色:首先,他选定了春季这个最丰富多彩的季节作为背景,然后从春天的不可捉摸的氛围中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景象来作暗点陪衬,增加了野色的存在感,表现了野色的美好。

  野色既然是无所不在,但又不是实体,诗人马上把它与烟雾这些流动虚幻、不能触摸的东西联系起来,说它不是烟,也不是雾,但如同烟雾一样,浓密地映照笼罩着楼台。首句用的是否定中带有肯定的手法,野色与烟雾当然不是同样的东西,但有相近的性质,它占据了每一处视线与感觉所能到达的地方。实际上,诗把烟雾也作为野色的一部分写了进去。首联是通过同类作譬,又以楼台这一实物作参照,说明野色的存在,下面两联也都采用这一方法,继续铺写。诗说白鸟在野地里飞,把野色给点破;夕阳照着野外,把野色给剖开。野色弥漫,它不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减少消失,又好像追随着远处的船帆,渐渐逼近。这两联用了一连串动词,使表面上看不见、不存在的东西,通过白鸟、残阳、芳草、远帆的动作与变化,有力地增加了野色的存在感。这种写法,就好比写风而着力刻画草木摇动、落英缤纷,写月而极力描写飘浮的云一样。末联“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在朦胧之中翻进一层。山公山简镇守襄阳时,经常至习家池饮酒,大醉而归。作者以山简自况,说他登山喝酒,归时醉眼模糊,见到这种野色。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是写老眼昏花,这里则是以醉酒眼花,来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总之,无论是物,或者是人,都是为标现野色服务的,都是“虚者实之”的实体。

  烘托野色的实体,并非实打实地端出来,不是照像式的再现,而是实中有虚,因而透过朦胧野色,一幅玲珑剔透、笔墨淋漓的山水画就展现出来:天上挂着红色的夕阳,空中飞着白色的鸟儿,烟岚笼罩着楼台,芳草连接着江边,帆影露出于江中,还有自远山醉归的主人。这些景物与野色相映照,虚虚实实,藏头露尾,如同云中龙,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在这幅图画里,体现出作者豪爽的性格和旷达的情怀。诗的用意正是要通过野色和这美丽的画面来表现作者的乐观精神。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9-60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17

fànzhòngyān sòngdài 

fēiyānfēi yìnglóutái 
báiniǎodiǎn cányánghuánzhàokāi 
kěnsuífāngcǎoxiē zhúyuǎnfānlái 
shuíhuìshāngōng dēnggāozuìshǐhuí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县,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guǐ)(mǎo)¹,西原贼入道县²,焚(fén)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shào)³,不犯此州边鄙(bǐ)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译文:癸卯年,西原贼人攻入道州城,焚烧杀戮掠夺,几乎扫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难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敌吗?不过是蒙受贼人的哀怜而巳。催缴赋税的官吏为什么还如此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诗一篇给官吏们看看。
注释:¹癸卯岁: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²道县:今湖南县道县。³永、邵:永州和邵州,今均属湖南省。⁴边鄙:边境。⁵与:通“欤”,吗。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昔岁¹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译文: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年。
注释:¹昔岁:从前。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泉源在庭户¹,洞壑(hè)²当门前。
译文:清泉水流经过我家门口,山涧洞谷对着我家门前。
注释:¹庭户:庭院。²洞壑:山洞,沟壑。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井税¹有常期,日晏(yàn)²犹得眠。
译文: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稳酣眠。
注释:¹井税:这里指赋税。井:即“井田”;²晏:晚。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忽然遭世变¹,数岁亲戎旃(zhān)²
译文:忽然间遭遇到世道突变,数年来亲自从军上前线。
注释:¹世变:指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²戎旃:战旗,一说为军帐。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今来典¹斯郡,山夷又纷然。
译文:如今我来治理这个郡县,又遇到蛮夷来骚扰侵犯。
注释:¹典:治理、掌管。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¹可怜。
译文:县城太小蛮夷无意洗劫,他们也同情可怜贫穷的百姓。
注释:¹伤:同情。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¹
译文:因此他们攻陷邻县境界,唯有这个道州独自保全。
注释:¹见全:被保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使臣将王命¹,岂不如贼焉?
译文:奉皇命来收租税的使臣,难道还比不上盗贼慈善?
注释:¹将王命:奉皇上的旨意。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译文:现在那横征暴敛的官吏,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谁能绝¹人命,以作时世贤!
译文:谁忍心断绝人民的生路,换取时世所称赞的忠贤?
注释:¹绝:断绝。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思欲委符节¹,引竿²自刺船³
译文:我想辞去官职丢弃符节,拿起竹篙自己动手撑船。
注释:¹委符节:辞官。委:弃。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²引竿:拿钓竿,代指隐居。³刺船:撑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¹家就²鱼麦,归老江湖³边。
译文:带领全家回到鱼米之乡,告老归隐住在那江湖边。
注释:¹将:带着。²就:靠近。³湖:一作“海”。

  此诗和《舂陵行》都是作者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代表作,而在斥责统治者对苦难人民的横征暴敛上,此诗词意更为深沉,感情更为愤激。

  在诗中,元结把起义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贼”,固然表现了他的偏见,但他把“诸使”和“贼”对比起来写,通过对“贼”的有所肯定,来衬托官吏的残暴,这对本身也是个“官吏”的作者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全诗共分四段。第一段由“昔年”句至“日晏”句,先写“昔”。头两句是对“昔”的总的概括,交代他在作官以前长期的隐居生活,正逢“太平”盛世。三、四句写山林的隐逸之乐,为后文写官场的黑暗和准备归老林下作铺垫。这一段的核心是“井税有常期”句,所谓“井税”,原意是按照古代井田制收取的赋税,这里借指唐代按户口征取定额赋税的租庸调法;“有常期”,是说有一定的限度。作者把人民没有额外负担看作是年岁太平的主要标志,是“日晏犹得眠”即人民能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对此进行了热情歌颂,便为后面揭露“今”时统治者肆意勒索人民设下了伏笔。

  第二段从“忽然”句到“此州”句,写“今”,写“贼”。前四句先简单叙述自己从出山到遭遇变乱的经过:安史之乱以来,元结亲自参加了征讨乱军的战斗,后来又任道州刺史,正碰上“西原蛮”发生变乱。由此引出后四句,强调城小没有被屠,道州独能促使的原因是:“人贫伤可怜”,也即“贼”对道州人民苦难的同情,这是对“贼”的褒扬。此诗题为“示官吏”,作诗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官吏,告戒官吏,所以写“贼”是为了写“官”,下文才是全诗的中心。

  第三段从“使臣”句至“以作”句,写“今”,写“官”。一开始用反问句把“官”和“贼”对照起来写:“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这是抨击官吏,不顾丧乱地区人民死活依然横征暴敛的愤激之词,是元结关心人民疾苦的点睛之笔。而下两句指陈事实的直接描写:“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更活画出一幅虎狼官吏陷民于水火的真实情景。和前面“井税”两句相照应,与“昔”形成鲜明对比,对征敛官吏的揭露更加深刻有力。接下来的两句:“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以反问的语气作出了断然否定的回答,揭示了“时世贤”的残民本质。“绝人命”和“伤可怜”相照应,“时世贤”与“贼”作对比,这里对“时世贤”的讽刺鞭挞之意十分强烈。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在此公开表明自己不愿“绝人命”,也不愿作“时世贤”的决绝态度,并以此作为对其他官吏的一种告诫。

  第四段由“思欲”句至“归老”句,向官吏们坦露自己的心志。作者是个官吏,他是不能违“王命”的,可是作“征敛者”吧,他又不愿“绝人命”。诗人对待这一矛盾的处境的办法是:宁愿弃官,归隐江湖,也绝不去做那种残民邀功、取媚于上的所谓贤臣。这是对统治者征敛无期的抗议,此处充分清楚地表明作者对民瘼的热情关心。

  元结在政治上是一位具有仁政爱民理想的清正官吏;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浮艳诗风,主张发挥文学“救时劝俗”(《文编序》)的社会作用。这首诗不论叙事抒情,都指陈事实,直抒胸臆,没有一点雕琢矫饰的痕迹,而诗中那种忧时爱民的深挚感情,如从胸中自然倾泄,自有一种感人之处,亦自能在质朴之中成其浑厚,显示出元结诗质朴简古、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沈德潜说:“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唐诗别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30-632 .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ní)(nán)¹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cù)²忙。
译文:庭院深深,杨柳阴浓,在这美丽的环境里燕子双双终日呢喃,占尽风光,一池春水,荡漾着碧波,燕子双双掠水而过。
注释:¹呢喃:形容小声说话,泛指女孩子的撒娇时的声音。²蹴水:点水,踏水,掠水。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¹散漫,絮飘飏(yáng)²,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xián)³将归画梁
译文:池塘中浮萍散漫,池塘上柳絮飘扬。落花随水流去,燕子非常怜惜,便把那一片片的落花衔到梁上的巢里去了。
注释:¹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水面,叶子扁平,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开白花,称“浮萍”。²飘飏:飘扬,飘动飞扬。³衔:含着,用嘴叼。⁴画梁:有彩绘装饰的屋梁。

  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此词深得其中之昧。处处说燕,而终篇无一燕字。说它写得不像,却很像;说它像,却又不太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而不袭其貌。词人主要通过烘托、陪衬等方法,迂回曲折地描写燕子所处的环境,燕子的声音、动作和体态;同时还借助了明喻和暗喻等手法。词的起首二句先写环境,后写声音。庭院深深,杨柳阴浓,渲染了庭院的深邃静。在这寂静的环境中,唯有双双紫燕,终日呢喃,神态上这就突出了词中的主体。不径说燕子,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勾画出它的特点,接着后面两句,也以同样的结构,先写环境,后写动作,只是词人的眼先已庭院移到池塘。

  一池春长,雨后新涨,碧波荡漾,境极美矣。此时忽有双双燕子,掠长而过。这是以环境之静,烘托燕子之动,动静相宜,便产生优美的情趣。“蹴长忙”三字,可谓得燕子之神。一只燕子刚从长面上点了一下,飞了过去,紧接着又一只燕子从长面上点了一下,飞了过去……飞燕踏长,前后相续,活生生的一幅飞燕闹春图呈现于眼前。虽不言燕,而生动的燕子形象已入读者眼帘了。

  过片二句,通过环境的渲染、烘托,又进一步运用明喻或暗喻摹拟燕子的形象。用比喻亦不易,“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见张炎《词源》论咏物),其妙亦在似与不似之间。“萍散漫”,承上片“池塘”而来。池塘上浮萍点点,逐长飘流,映衬了空中的飞燕。“絮飘飏”承起句“柳阴”而来。既云有阴阴杨柳,自有柳絮飘飏,于中也自然地点出时当絮飞花落的暮春,与《武林旧事》所说的“三月初十日”恰相符合。柳絮在风中飘扬,烘托出燕子在天空飞翔的姿态。其体态轻盈,情韵杳眇,悠然可想。而着一“狂”字,回味无穷。

  结尾二句,是全篇的警策,犹如画龙点睛,全篇因之警动。暮春时节,落红阵阵,有的飘在岸上,有的落入长中,惹人怜惜。词人说:“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写燕子惜花,同时也将人之怜香惜艳的心情反映出来。“落花都上燕巢泥”,是李清照(一作周邦彦)《浣溪沙》中的句子。李清照早于曾觌,曾词人之根可能出于李词。然李词所的只是燕子衔泥筑巢的结果,而曾词则刻画其过程,形象更为生动,情感更加浓厚。同时,下句的“归”字与上句的“去”字,相互呼应,落花逐长而流,而多情的燕子却把它一口一口衔回画梁,筑成芳巢。这就赋予燕子以大雅不俗的性格,实际上也映射出词人自己的“心影”。这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313

ruǎnlángguī··liǔyīntíngyuànzhànfēngguāng--céng

liǔyīntíngyuànzhànfēngguāngnenánqīngzhòuzhǎngxīnzhǎngxiǎochítángshuāngshuāngshuǐmáng

píngsànmànpiāoyángqīngyíngtàikuángwèiliánliúluòhóngxiāngxiánjiāngguīhuàliáng

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河边独自看星宿¹,夜织天丝²难接续。
注释:¹星宿:指列星。²天丝:仙女纺织用的丝线。
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
抛梭振镊动明珰(dāng)¹,为有秋期眠不足。
注释:¹明珰:用以泛指珠玉。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yuán)¹鹊填石。
注释:¹车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
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
幸回郎意且斯须¹,一年中别今始初。
注释:¹斯须:须臾;片刻。
明星未出少停车。
明星未出少停车。

--wángjiàn

biānkànxīng宿zhītiānnánjiē

pāosuōzhènnièdòngmíngdāngwèiyǒuqiūmián

yáochóujīnshuǐlóngjiàchēyuánquètiánshí

liúcuìzhàngxīngzhǔjiānhuánpèishēngdēng

liǎngqíngchánmiánwèiqiūfēngshēngxiǎo

xìnghuílángqiěniánzhōngbiéjīnshǐchū

míngxīngwèichūshǎotíngchē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