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老梅树,岁晚等风木。
霜风吹枯枝,曾有花如玉。
茉莉抱何性,犯此炎暑酷。
琢玉再为花,承以敷腴绿。
怜渠一种香,偏历寒与燠。
空庭三更月,酒醒人幽独。
有如高世士,含情不虚辱。
时於寂默中,至意微相属。
鼻观既得趣,就枕便清熟。
梦中见灵均,九畹皆芬馥。
岭上老梅树,岁晚等风木。
霜风吹枯枝,曾有花如玉。
茉莉抱何性,犯此炎暑酷。
琢玉再为花,承以敷腴绿。
怜渠一种香,偏历寒与燠。
空庭三更月,酒醒人幽独。
有如高世士,含情不虚辱。
时於寂默中,至意微相属。
鼻观既得趣,就枕便清熟。
梦中见灵均,九畹皆芬馥。
郑刚中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5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轨息陆途初,枻鼓川路始。
轨息¹陆途初,枻(yì)²鼓川路始。
译文:刚刚停下陆路车马,举棹湖上游览开始。
注释:¹息:停止。²枻:桨鼓:摇动。
涟漪繁波漾,参差层峰峙。
(lián)(yī)¹繁波漾,参差²层峰峙(zhì)³
译文:涟漪丛生繁波荡漾,远方群山错落耸立。
注释:¹涟漪:细小的波纹。²参差:错落不齐。³峙:耸立。
萧疏野趣生,逶迤白云起。
萧疏¹野趣生,逶(wēi)(yí)²白云起。
译文:村落稀疏野趣丛生,绵延不绝白云升起。
注释:¹萧疏:稀疏。²逶迤:弯弯曲曲、延绵不绝。
登陟苦跋涉,䁹盼乐心耳。
登陟(zhì)¹苦跋涉,䁹(bì)²乐心耳。
译文:登临高山苦于跋涉,观赏风景乐在心里。
注释:¹陟:登高。²䁹盼:泛指观赏风景。
即玩玩有竭,在兴兴无已。
即玩玩有竭¹,在兴兴无已²
译文:尽情游玩定有终时,而我兴味无时可止。
注释:¹竭:完,尽。²已:停止,完毕。

  诗的首二句,交代启程游览的经过:刚刚从陆路停下车,连忙就划起桨开始游湖。从驱车,暗示诗人是长途跋涉而来;车一停就划船,又显示出诗人游兴甚浓,好山好水吸引着他,使他迫不及待。起句简炼清峭,于叙述中见情致。

  中间四句写湖上风光,是全诗的主体。“涟漪繁波漾”,写湖水浩渺,清波荡漾;“参差层峰峙”,写湖上峰峦迭翠,错落有致;“萧疏野趣生”,写两岸烟村竹树时聚时散,朦胧疏淡;“逶迤白云起”,写远处白云出岫,徐徐升起,连绵缭绕。这四句,每句描写一个方面,又互相映衬、烘托。波光粼粼的湖水,重重叠叠的峰峦,疏疏落落的树木、村舍,冉冉出谷的白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远近高低,组合成一幅萧疏清旷、野趣横生的山水画,令人有溪山无尽之思。这里是采取“大写意”的笔法,诗人抓住大自然赋予自己的独特的美的感受,选用“涟漪”、“参差”、“萧疏”、“逶迤”等富有动感等形容词,略加点染,用以显示客观景物内在的情韵。读这样的诗,使人如观米家山水画,从近处局部看,只有几个墨点,似乎用笔甚草草,但从远处整体看,则景物粲然,满纸云烟。

  诗的后四句即写游览中的体验和感受,诗人徜徉于此佳山丽水之中,触景生情。“登陟苦跋涉”,此句与开头“轨息陆涂初,鼓枻川路始”呼应,极言游途的辛苦。“䁹盻乐心耳”,此句与上四句写景呼应,极言游览的快乐。这两句富有理趣,诗人以亲身感受启示人们:经过“跋涉”苦,方得“䁹盻”乐;乐从苦来。这一哲理使诗的思想内容得到升华。诗以“即玩玩有竭,在兴兴无已”煞尾,表达了诗人留连忘返的心情,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令人寻思而萦回不已。

  该诗写得很洗炼。短短五十个字,概括了丰富的内容。诗中不论是叙述、描景还是议论,都含蕴着诗人独特感受到的情趣和韵味,故耐人品赏,发人深思。诗的章法,起承转合井然有序,造句清秀俊逸,也增添了艺术光彩,使全诗显得玲珑剔透,清新可爱。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2:386
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游观之胜,香山首焉。香山之坏,久矣。楼亭骞崩,佛僧暴露,士君子惜之,余亦惜之。佛弟子耻之,余亦耻之。顷,余为庶子宾客,分司东都。时性好閒游,灵迹胜概,靡不周览。每至兹寺,慨然有葺完之愿焉。迨今七八年,幸为山水主,是偿初心、复始愿之秋也。似有缘会,果成就之。噫。予早与元相国微之,定交于生死之间,冥心于因果之际。去年秋,微之将薨,以墓志文见托。既而,元氏之老状,其臧获舆马、绫帛、洎银鞍、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为谢文之贽,来致于余。余念平生分文不当,辞贽不当纳。自秦抵洛,往返再三,讫不得已。回施诸寺,因请悲知僧清閒主张之。命谨干将士复掌治之。始自寺前,亭一所,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次至,石桥一所,连廊六间。次东佛龛,大屋十一间。次南宾院堂一所,大小屋共七间。凡支坏补缺,垒隤覆漏,圬墁之功必精,赭垩之饰必良,虽一日必葺,越三月而就。譬如长者坏宅,郁为导师化城。于是龛像无澡湿陊泐之危,寺僧有经行晏坐之安。游者得息肩,观者得寓目。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一时而新。士君子、佛弟子,豁然如释,憾刷耻之为。清閒上人与余及微之,皆夙旧也。交情愿力尽得知之,憾往念来,欢且赞曰:凡此利益皆名功德,而是功德当归微之。必有以灭宿殃荐冥福也。予应曰:呜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同游于兹寺乎。言及于斯,涟而涕下。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尹太原白居易记。
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游观之胜,香山首焉。香山之坏,久矣。楼亭骞(qiān)¹,佛僧暴露,士君子惜之,余亦惜之。佛弟子耻之,余亦耻之。顷,余为庶(shù)子宾客,分司东都。时性好閒(xián)²,灵迹胜概,靡(mí)不周览。每至兹寺,慨然有葺(qì)完之愿焉。迨(dài)今七八年,幸为山水主,是偿初心、复始愿之秋也。似有缘会,果成就之。噫。予早与元相国微之,定交于生死之间,冥心于因果之际。去年秋,微之将薨³,以墓志文见托。既而,元氏之老状,其臧获舆(yú)、绫帛、洎银鞍(ān)、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为谢文之贽,来致于余。余念平生分文不当,辞贽不当纳。自秦抵洛,往返再三,讫不得已。回施诸寺,因请悲知僧清閒主张之。命谨干将士复掌治之。始自寺前,亭一所,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次至,石桥一所,连廊六间。次东佛龛(kān),大屋十一间。次南宾院堂一所,大小屋共七间。凡支坏补缺,垒隤(tuí)覆漏,圬(wū)(màn)之功必精,赭(zhě)垩之饰必良,虽一日必葺,越三月而就。譬如长者坏宅,郁为导师化城。于是龛像无澡湿陊(duò)(lè)之危,寺僧有经行晏(yàn)坐之安。游者得息肩,观者得寓目。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一时而新。士君子、佛弟子,豁(huò)然如释,憾刷耻之为。清閒上人与余及微之,皆夙旧也。交情愿力尽得知之,憾往念来,欢且赞曰:凡此利益皆名功德,而是功德当归微之。必有以灭宿殃荐冥福也。予应曰:呜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同游于兹寺乎。言及于斯,涟而涕下。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尹太原白居易记。
译文:洛阳城四周的山水名胜,以龙门为首。龙门十寺观赏游玩的胜地,以香山寺为首。香山寺损坏已经很久了,楼阁亭台坍塌崩坏,佛像和僧人都无所遮蔽。士大夫和君子为此感到可惜,我也为此感到可惜,佛教弟子为此感到耻辱,我也为此感到耻辱。不久前我作为庶子宾客被分派管辖东都洛阳,那时性情喜好闲逛游玩,景色美好的名胜古迹没有不全部游览的,每次到这座寺庙,都感慨地产生将它修葺完好的愿望。到如今已经有七八年了,有幸成为山水的主人,是满足当初的心意,完成开始时的愿望的时候了。像是有因缘际会,终于成功完成了它。唉!我早年与元相国元微之在生死之交结为朋友,于因果之际泯灭俗念。去年秋天,微之在临终之前,托付我为他撰写墓志铭。不久后,元家的老人送来奴婢,车马,绫罗布帛,银鞍玉带等物品,价值六七十万,作为答谢我作文的礼物。我念及平生的情分,作文的事不可推辞,礼物不可接受。从陕西到洛阳,往返了很多次,最后不得已而收下,回来赠予此寺。于是请悲知僧清闲主持这件事,命谨慎干练的将士再次掌管治理。从寺前亭台一座,登寺桥一座,连桥廊七间,再到石楼一座,连廊六间,东面有供奉佛像的阁子大屋十一间,南面有宾客所居院落一座,大小房屋共七间。凡是支撑崩坏的地方填补空缺,垒砌坍塌的墙壁覆盖缺漏,粉刷墙壁和地板的技术必须精细,粉刷用的建筑涂料必须精良,即使一天也不停止修葺,过了三个月而完成。就像老人的房子,变成了引路人的庙宇。如此佛像不再有被淋湿倒塌崩坏的危险,寺中僧人有了静坐养身的安稳。过路的人可以在此休息,观景的人可以在此游赏,边塞的气色,龙潭的景象,香山的山水,石楼的风景,和往来经过的人,一时间都变得更好。士大夫君子和佛教弟子,一下子得以释怀,感慨地觉得洗刷了耻辱。清闲上人和我还有微之,都是早年的旧交,得知了情谊和意愿,感慨往事,念及将来,欣慰地感叹道:凡是有益于他人的事情,都是功业和德行,而这些功德,应该都属于微之。一定能够消除前世的灾祸,带来阴间的福报。我回答说:唉!凭借这份功德,怎知在下一个轮回不能和微之在这片土地上结下缘分呢?凭着身心的修养,怎知来世不能和微之一起在这所寺院里游览呢?说到这里,流下了眼泪。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尹太原白居易记。
注释:¹骞崩:亏损坍圮。²閒游:亦作“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玩;闲逛。³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⁴舆马:车马。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¹始举孝廉(lián)²,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³,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wǔ)¹⁰¹¹常侍¹²。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译文: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担心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注释:¹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²孝廉:汉代从汉武帝开始,规定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听候使用,东汉时每年由各郡、国从二十万人中荐举一人,曹操被举为孝廉时才二十岁。孝指善事父母,廉指清廉方正。³岩穴知名之士:指隐居而有名望的人。岩穴:山洞石室。⁴海内人:这里主要指世家豪族。曹操出身宦官家庭,故被轻视。⁵郡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即太守。⁶政教:行政和教化。⁷世士:世人。⁸在济南:曹操于中平元年(184年)为济南国相,职位相当于太守。济南国辖境在今山东济南一带。⁹除残去秽:曹操任济南国相时,下属官吏多趋附权贵,贪赃枉法。曹操奏请撤免八个县官,下令捣毁六百多所祠庙,严禁祭祀鬼神,因此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近臣。¹⁰违迕:违背、触犯。¹¹诸:之于。¹²常侍:也称中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掌管宫廷文书和传达皇帝命令。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shào)¹,顾视同岁²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qiáo)³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bì),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译文: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学社,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注释:¹年纪尚少:曹操任济南相期满,朝廷调他为东郡太守。他托病辞官还乡,年方三十来岁。²同岁: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³谯:今安徽亳县。曹操的故乡。⁴精舍:古人认为心是精神所居之处,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讲学的学社,后来也指出家人修炼的场所为精舍,精舍多指此意。⁵底下之地:低洼之地,指瘠薄的土地。⁶泥水自蔽:意谓老于荒野,不求闻达。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徵(zhēng)为都尉¹,迁典军校尉²,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³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biàn)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译文: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注释:¹都尉:官名,管军事,官阶相当于太守。²典军校尉:武官名,掌管近卫兵,多由皇帝亲信担任。188年(中平五年),汉灵帝刘宏建立西园军,设置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³讨贼:指讨伐地方军阀和镇压农民起义军。⁴征西将军:东汉时授征西将军的有四人,他们对东汉王朝都立过功劳。曹操借此述志,表示愿做东汉王朝的功臣。⁵董卓之难:董卓原是凉州(今甘肃、宁夏一带)豪强,灵帝时任并州(今山西太原)牧。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为了消灭宦官,召董卓领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董卓自封都尉和相国,操纵朝政。各州郡起兵反对,成立讨卓联军。⁶兴举义兵:指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都自称“义兵”。⁷汴水之战:初平元年(190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各州郡声称讨董,实各怀私利,又怕董卓兵强,不敢先进。曹操独率军西进,与董卓部将徐荣在荥阳的汴水(今名索河,在河南省荥阳县西南)一带交战,因兵少无援失败。曹操本人被流矢所中,连夜逃走。⁸扬州更募:曹操汴水战败后,与夏侯惇等到扬州重新召募兵丁。东汉末年,扬州的州治在今安徽省合肥,辖今江苏、安徽一带。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后领兖(yǎn)¹,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²(jiàn)³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jǔ),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xiāo)其二子。又刘表¹⁰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¹¹,以观世事,据有当州¹²,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译文: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注释:¹兖州:东汉十三州之一,辖今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东部。²袁术:字公路,袁绍的异母弟,九江郡太守,东汉末年江淮一带世族豪强大军阀。³僭号:盗用皇帝称号。⁴九江:郡名,辖今江苏、安徽省南部和江西省。⁵露布:布告,宣示。⁶禽:同“擒”。⁷解沮:瓦解崩溃。⁸袁绍:字本初,袁术之兄。⁹枭:即枭首,斩首而悬之示众。¹⁰刘表:字景升,汉皇族鲁恭王刘余的后代,东汉末豪强军阀。献帝初平(190—193年)年间任荆州刺吏。¹¹乍前乍却:忽前忽后。意喻投机。¹²当州:当地,即荆州,辖今湖北、湖南等地。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¹,妄相忖度,每用耿(gěng)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²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yīn),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³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lì),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sì)乎!”胡亥之杀蒙恬(tián)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chuàng)然流涕也。孤祖、父¹⁰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¹¹兄弟,过于三世矣。
译文: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的原因,是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啊。”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注释:¹不逊之志:不忠顺的想法。指别人认为曹操有代汉自立为皇帝的野心。²垂称:垂名,称颂。³以大事小: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⁴赵王:赵惠文王。⁵徒隶:犯人和奴隶,此泛指地位低贱的人。⁶后嗣:后代,指燕惠王。⁷胡亥:秦始皇嬴政的小儿子,继始皇立,称二世。⁸蒙恬:秦始皇时名将,秦统一六国后,他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死后,赵高伪造始皇遗诏,逼使蒙恬自杀。⁹三世:蒙恬祖父蒙骜、父亲蒙武、连他自己共三代。均为秦国名将。¹⁰祖、父:指曹操的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¹¹子桓:曹操次子曹丕的字。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¹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gé)之要²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³有《金縢(téng)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译文:我不仅是对诸位来诉说这些,还常常将这些告诉妻妾,让她们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诉她们说:“待到我死去之后,你们都应当改嫁,希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我这些话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得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迫不得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
注释:¹万年:死的代称。²肝鬲之要:出自内心的至要之言。鬲,同“膈”,胸膈。³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周成王叔。⁴金縢:《尚书·周书》篇名。縢,封缄。金縢密封的金属柜。⁵便尔:就此。⁶委捐:放弃,交出。⁷执事:指朝廷统率军队的主管权。⁸武平侯国:建安元年(196年),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武平,在今河南鹿邑县西。⁹为万安计:曹操此令公布后,据《魏书》记载:汉献帝在第二年,即建安十六年(211年),封曹操之子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孤闻介推(tuī)¹之避晋封,申胥(xū)²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³,仗钺(yuè)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yì)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bàng)议,少减孤之责也。
译文: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我仰仗着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考虑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注释:¹介推:即介子推,春秋时晋国人,曾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大封从亡诸臣。介子推不挂念自己的功劳,与他的母亲隐于绵山而死。后世又传说重耳曾烧山要他出来做官,他坚不出山,抱木被烧而死。²申胥:即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子胥率吴军伐楚,攻下郢都。申包胥求救于秦,痛哭七日,终于感动了秦哀公,求得救兵,击退吴军。楚昭王回到郢都,赏赐功臣。他避而逃走,不肯受赏。³威灵:指汉皇室祖宗的威武神灵。⁴钺:古兵器,形似大斧,也是天子出征时的一种仪仗。皇帝授钺给主将,即象征代表天子出征。⁵推:指挥。⁶天助汉室:这是曹操表示不自居功的客气话。⁷四县:指武平、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县)、柘(今河南柘城县北)、苦(hù,今河南鹿邑县东)。⁸食户三万:受三万户人家所纳赋税的供养。⁹分损:减少,平息。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意望已过矣”,作者主要叙述了自己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功绩。首先他叙述了自己早年的志向,他当时虽少年得志,但非知名之士,只想做一个郡守,先在政治教化中树立声誉:因此他在任济南相时,严惩那些贪官污吏,但触犯宦官利益,遭到豪强的反对。

  其次,写隐居家乡的生活,政治上初试锋芒却受挫后,曹操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表面上隐居在乡渎书射猎,实际上却是养精蓄锐,等待机会东山再起。同时,表明自己只是希望在讨贼立功中封侯,并未有什么大志或野心,本志有限。再次,叙述自己先后消灭军阀袁术、袁绍、刘表的历史功绩,同时说明自己目前虽身为丞相,但实质远远超越了最初的志向,因此也不会再有更大的野心。

  第二部分从“今孤言此”到最后,这部分作者用贤人志十的典故,说明自己既无野心又不让权的苦心,即明本志。“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一句满怀自尊、自负之意,也说明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二如果没有曹操的拥戴,汉家王朝恐怕早已四分五裂了,曹操在维持汉末圈家局部统一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鲁迅先生就很欣赏曹操的坦率:“曹操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没有说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曹操首先借齐桓公、晋文公“以其兵势广、大,犹能事奉周摩”。说明他自己定会效法前人忠心侍奉汉室政权, “以大事小”。接着又举乐毅和蒙恬两个历史人物来与自己想比,用意同前。曹操借蒙恬“积信于秦三世”,来表明自己一家也会和蒙恬一样知恩图报,绝不会心存二志。更何况鉴于圣明如周公者.尚留有金滕之书以自明,作者借此再次表明心迹。

  然后作者阐明了自己拒绝让出兵权的原因,即出于自身和子孙以及冈家安全的考虑,不愿“慕虚名而处实祸”。明确坚定的语气,显示出作者在关系个人命运和围家安危的原则问题上,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含糊。

  最后,曹操又以“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的事迹来自省,表示要学习前贤的高风亮节,居功不傲,虽然自己有“荡平天下”的重要功绩.但封兼四县的邑土却受之有愧。因而他准备要让出三县的封地,以表明意向,消除众舆论的攻击之势,显示曹操成熟灵活的政治手腕,给人以谦恭礼让的印象,让县这一举动在政治上可以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篇文章写得直率洒脱、大义凛然。全文结构安排井然有序,前半部分侧重叙事,后半部侧重“明志” 作者善用典故,用齐桓、晋文说明自己会“尊王攘夷”;乐毅、蒙恬表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用介推、申胥说明自己的高风亮节;用周公的《金滕》之书阐明自己的良苦用心,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让文章内容充盈。在语言方面,全文直白自然,毫无雕饰之迹,表现了曹操利落而坚定的性格以及处世原则。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而枝节问题上则可以做出让步,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豪气和见识。

参考资料:
1、 白雪,李倩编著.古文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第202页

shùzhìlìng

cáocāo liǎnghàn 

    shǐxiàolián niánshào běnfēiyánxuézhīmíngzhīshì kǒngwéihǎinèirénzhīsuǒjiànfán wéijùnshǒu hàozuòzhèngjiào jiànmíng shǐ使shìshìmíngzhīzhī zàinán shǐchúcánhuì píngxīnxuǎn wéizhūchángshì wéiqiángháosuǒfèn忿 kǒngzhìjiāhuò bìnghuán 

    guānzhīhòu niánshàngshào shìtóngsuìzhōng niányòushí wèimíngwéilǎo nèizhī cóngquèèrshínián dàitiānxiàqīng nǎitóngsuìzhōngshǐzhěděngěr shíguīxiāng qiáodōngshízhùjīngshè qiūxiàshū dōngchūnshèliè qiúxiàzhī shuǐ juébīnwǎngláizhīwàng ránnéng 

    hòuzhēngwéiwèi qiāndiǎnjūnjiàowèi suìgèngwéiguójiātǎozéigōng wàngfēnghóuzuòzhēng西jiāngjūn ránhòudàoyán hànzhēng西jiāngjūncáohóuzhī  zhì érzāozhídǒngzhuózhīnàn xīngbīng shìshíbīngnéngduōěr ránchángsǔn duōzhī suǒránzhě duōbīngshèng qiángzhēng tǎnggèngwéihuòshǐ biànshuǐzhīzhànshùqiān hòuhuándàoyángzhōugèng guòsānqiānrén běnzhìyòuxiàn 

    hòulǐngyǎnzhōu xiánghuángjīnsānshíwànzhòng yòuyuánshùjiànhàojiǔjiāng xiàjiēchēngchén míngményuējiànhàomén bèijiēwéitiānzhīzhì liǎngzhēngwéihuánghòu zhìdìng rényòuquànshùshǐ使suìwèi tiānxià yán cáogōngshàngzài wèi  hòutǎoqínjiāng huòrénzhòng suìshǐ使shùqióngwángjiě bìngér zhìyuánshàoběi bīngshìqiángshèng duóshì shízhī dàntóuwéiguó mièshēn chuíhòu xìngérshào xiāoèr yòuliúbiǎowéizōngshì bāocángjiānxīn zhàqiánzhàquè guānshìshì yòudàngzhōu dìngzhī suìpíngtiānxià shēnwéizǎixiàng rénchénzhīguì wàngguò 

    jīnyán ruòwéi rényánjìn huìěr shèshǐ使guójiāyòu zhīdàngrénchēng rénchēngwáng huòzhěrénjiànqiángshèng yòuxìngxìntiānmìngzhīshì kǒngxīnxiàngpíng yányòuxùnzhīzhì wàngxiàngcǔnduó měiyònggěnggěng huán jìnwénsuǒchuíchēngzhìjīnzhě bīngshìguǎng广 yóunéngfèngshìzhōushì  lún yún  sānfēntiānxiàyòuèr shìyīn zhōuzhīwèizhì  néngshìxiǎo yuèzǒuzhào zhàowángzhīyān yuèérchuí duìyuē  chénshìzhāowáng yóushìwáng chénruòhuò fàngzàiguó shìránhòu rěnmóuzhàozhī kuàngyānhòu  hàizhīshāméngtián tiányuē  xiānrénzhìsūn xìnqínsānshì jīnchénjiāngbīngsānshíwàn shìbèipàn ránzhīérshǒuzhě gǎnxiānrénzhījiàowàngxiānwáng  měièrrénshū wèichángchuàngránliú  zhìshēn jiēdàngqīnzhòngzhīrèn wèijiànxìnzhě huánxiōng guòsānshì 

    fēiduìzhūjūnshuì chángqiè jiēlìngshēnzhī wèizhīyán  wànniánzhīhòu cáojiēdàngchūjià lìngchuándàoxīn shǐ使rénjiēzhīzhī  yánjiēgānzhīyào suǒqínqínkěnkěnxīnzhě jiànzhōugōngyòu jīnténg zhīshūmíng kǒngrénxìnzhī ránbiàn便ěrwěijuānsuǒdiǎnbīngzhòng huánzhíshì guījiùpínghóuguó shí zhě chéngkǒngbīngwéirénsuǒhuò wéisūn yòubàiguójiāqīngwēi shìmíngérchǔshíhuò suǒwéi qiáncháoēnfēngsānwéihóu shòu jīngèngshòuzhī fēiwéiróng wéiwàiyuán wéiwànān 

    wénjiètuīzhījìnfēng shēnzhītáochǔshǎng wèichángshèshūértàn yòuxǐng fèngguówēilíng zhàngyuèzhēng tuīruòqiáng chǔxiǎoérqín zhīsuǒ dòngwéishì xīnzhīsuǒ xiàng suìdàngpíngtiānxià zhǔmìng wèitiānzhùhànshì fēirén ránfēngjiānxiàn shísānwàn kānzhī jiāngwèijìng ràngwèi zhì ér jīnshànghuányángxià zhè sānxiànèrwàn dànshípíngwàn qiěfēnsǔnbàng shàojiǎnzhī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¹著秋雨。小晕红潮²,斜溜鬟(huán)³心只凤翘
译文:相逢时你默默不语,像一朵芙蓉,在秋雨中轻颤。容颜娇羞而红润,凤翘斜插在你的鬟间。
注释:¹芙蓉:又称为“荷”、“莲”。这里刻画了一位如荷般美丽、和谐、恬静的女子。²小晕红潮:谓脸色微微泛起了红晕。³鬟:总发也。⁴凤翘:古代女子凤形的头饰。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待将低唤,直为¹凝情²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lán)³叩玉钗(chāi)
译文:等到想要低声唤你,又怕深情凝望,叫别人看见。想要一诉离愁,可你已转过身去,只能拔下玉钗在回阑轻叩。
注释:¹直为:只是由于……。²凝情:深细而浓烈的感情。³回阑:曲折的栏干。阑,同“栏”。

  小令一般用作抒情,用作描写人物则是少见,且是极为困难的。而这首词,却以精炼的笔触,描摹了一位多情的可爱的少女的形象。词的上片侧重静态的刻画,写出了少女外貌的美丽动人。下片侧重于动态的摩画,将其一刹那间复杂娇羞的心理表现的惟妙惟肖。全篇情景俱到,形神俱佳,生动感人。

  上阕开头四字便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紧扣心弦,相爱者偶然相遇,心事却难以诉说, 只能四目交投,默默远走的场景。这种神态,恰是人物内心矛盾的真切表达,尽见苦闷之状。第二句通过细节描写写情人貌美好像一朵带露的芙蓉一样摇曳生姿,后二句是描摹美人突然间脸飞红晕,抖动的玉钗泄露了心事。恰是一幅静态人物素描。下阕承接上文:乍一相逢,再难见面,“待将低唤”,可是声音还未出口,又咽了回去。只因“恐人见”。可如此分开又心存不甘,于是抓紧时间,转过回廊,在不显眼的地方轻叩玉钗。这暗示的举动,在满是温情的心中又深蕴着万般无奈的凄苦,那是心上不变的暗号,容若知道,她也知道。其实有时候,绝了心念,也不是坏事。

  这首词在艺术性上的成就,首先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塑造了一个含羞少女的形象。先写肖像,她是那么可爱,简直就是一朵带雨滴的荷花,脸庞羞得泛起红潮,就更加妩媚迷人。乍一相逢,机会难得,有多少话要互相诉说,但又怕别人看见,只好匆匆离开。动作描写,生动再现了少女轻叩玉钗的举动,不是轻佻,而是少女内心复杂活动排解矛盾后做出的重大决定,即情定终生。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少女复杂的内心世界。

  其次是环境描写,把人物限定在回廊的一个典型的环境里,使这场会面更加难忘。就是在这个回廊里,他们幽情暗结。也许是初恋使人难以忘怀,在《虞美人》一词中他写有“回廊一寸相思地”;在《红窗月》中写有“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因此,回廊也就成为这首词的一个重要意象。

参考资料:
1、 苏樱.纳兰词典评:银夏出版社,2010/10:13-15,254-255
2、 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三联书店,1986年8月:1-4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译文:在山脚尝试着登了一小程,发现今年已不需亲朋好友的搀扶就能前行。
微微交济泺,历历数青徐。
微微交济泺(luò)¹,历历数青徐²
译文:隐约能看到济水、泺水相交于远方的泺口,青、徐二州的景象历历在目。
注释:¹济泺:济水(今黄河)与泺水。泺水源于济南趵突诸泉,北流注人小清河。²青徐:青州与徐州,古概指齐鲁之地。
朴俗犹虞力,安流尚禹谟。
朴俗¹犹虞(yú)²,安流³尚禹(mó)
译文:风土人情淳朴得如虞舜治理下的太平盛世,恬静的山川河流如同大禹治水后的景象。
注释:¹朴俗:朴素的风俗。²虞力:虞舜教化之力。³安流:治理河流。⁴禹谟:大禹的规划。谟,即谋划。《尚书》有《大禹谟》篇。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¹
译文:难得一年到头有这么愉快的时候,却因贫穷而得不到名医的医治。
注释:¹医卢:扁鹊家在卢国,所以被称为卢医,这里代指名医。

  这首诗首联回忆过去,包含了许许多多的辛酸。颔联写登上了山顶,极目远眺看到的景色。颈联写舜和禹这两位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尾联写自己难得愉快一下,只好先忘掉一切,尽情享受风景。这首诗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诗内满含作者凄苦之情。

  诗人“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所以高官厚禄打不动他的心,而一旦得到这个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业的教授职务,尽管俸薄官微,也使他欣喜异常,不顾体弱多病,兴致勃勃地去登山游玩了。经历过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生活折磨的陈师道,尽管这年才四十八岁,但已感到精力不济。“小试”说明诗人对自己的体力没有把握。试登了一程后,诗人喜出望外地发现,“今年不用扶”,在这喜悦后面,包含了许许多多的辛酸。人逢喜事精神爽,思想轻松,步履也就轻快了。可是往年,无论是新春览胜,还是清秋登高,诗人都要在亲朋好友的搀扶下才能勉力而行。时当壮年的诗人却体衰如此,生活的贫寒是可想而知的了。

  三四句写诗人登上了山顶,极目远眺。只见济水、泺水如同两条白色的绸带,绕过山脚,往北流去,相交于远方的泺口。“微微”,说明看不真切,目光稍稍收回,青、徐二州的辖地上,阡陌纵横,牛羊成群;房屋田垅,树木庄稼,历历在目。徐州是诗人的家乡,家乡的山水他感到十分熟悉和亲切。三四两句“有神致,虚字炼得好”,这“神致”就在于这两句是景中有情。那样远的泺口都看到了,说明诗人在山顶逗留时间之久;那样多的景物一一“数”来,可见诗人的兴致之高。诗人不是把自己兴奋愉快的心情明白说出,只是通过写景来透露;而写景又没有具体描摹云水竹石、鸟鸣花香,只是通过望远、指点两个动作来概括,这既符合登高远眺的实际,又含蓄地点明了要表达的情意。正如王士祯所说:“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然而使人见而心服者,在笔墨之外也。”画天外山峰,略具笔意,便使人体味到言外的情意,这就是这两句诗的“神致”所在。

  诗人眼中的风土人情是那样浑朴、淳真,如同虞舜治理下的太平盛世;山川河流是那样恬静、驯服,如同大禹治水后的景象。天下明德自虞帝开始,山川由大禹来平定。看到眼前的山川,诗人想起了舜和禹这两位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赏风景,忆英雄,心中十分快意。然而当诗人的目光从远处收回到脚下,思绪从远古拉回到现实时,笔锋陡转,气氛骤变,兴致锐减。脚下的山因古代名医扁鹊而得名,可他尽管体衰力弱,疾病缠身,却因贫穷而得不到卢医的医治。“终年聊一快”,这是十分凄婉的声音。诗人面对无情的现实,无可奈何。难得一年到头有这么一回愉快的时候,他只好先忘掉一切,尽情享受风景了。没有人知道诗人的欢颜后面隐藏着多少痛苦、多少悲哀。

  陈师道是孤芳自赏、不求谐俗的苦吟诗人。他的作品,有人称之为“非一过可了,近于枯淡”。黄庭坚说,陈师道作诗“十度欲言九度休,万人丛中一人晓”。也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他的五律,尽管有时“失之僻涩”,但“佳处往往逼杜甫”。这首诗,质朴老苍,沉郁顿挫,正是它逼近杜甫的五律代表作。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675-677

dēngquèshān

chénshīdào sòngdài 

xiǎoshìdēngshānjiǎo jīnniányòng 
wēiwēijiāoluō shùqīng 
yóu ānliúshàng 
zhōngniánliáokuài bìngs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