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馔素谙苜蓿,忍饥何必槟榔。自叹獐头鼠目,难辞蝉腹龟肠。
常馔素谙苜蓿,忍饥何必槟榔。自叹獐头鼠目,难辞蝉腹龟肠。
葛胜仲

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6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冬天易晚,又早黄昏后。修竹小阑干,空倚遍寒生翠袖。萧萧宝马,何处狂游?
冬天易晚,又早黄昏后。修竹小阑(lán)干,空倚遍寒生翠袖。萧萧¹宝马,何处狂游?
译文:冬天里白日短暂,早又是暮色昏黄。我倚着竹丛边的栏杆一回回候望,衣袖已经冰凉。郎君骑着骏马,究竟在何处狂荡?
注释:¹萧萧:马嘶鸣声。
〔幺篇〕人已静,夜将阑,不信今宵又。大抵为人图甚么,彼此青春年幼。似恁的厮禁持,兀的不白了人头。
〔幺篇〕人已静,夜将阑¹,不信今宵又。大抵为人图甚么,彼此青春年幼。似恁(nèn)²³禁持,兀(wù)(de)白了人头。
译文:人声渐歇,夜色转深,想不到今晚又是失望。想来这辈子求些什么,还不是因为你我正当芳年,莫负了好时光。像这样受钳制无法欢娱,怎不叫人愁苦难当。
注释:¹阑:深。²恁的:这样的。³厮:相。⁴禁持:约束,拘束。⁵兀的不:怎么不。
〔女冠子〕过一宵,胜九秋。且将针线,把一扇鞋儿绣。蓦听得马嘶人语,甫能来到,却又早十分殢酒。
〔女冠子〕过一宵,胜九秋¹。且将针线,把一扇鞋儿绣。蓦听得马嘶人语,甫(fǔ)²来到,却又早十分殢(tì)³
译文:捱一个晚上比九年还长,姑且拿出针线绣鞋,来排遣凄凉。猛然听见马儿的嘶鸣和他的声响。好容易盼见他回来,却是一副烂醉如泥的模样。
注释:¹九秋:九年。²甫能:方才。³殢酒:病酒。
〔好观音〕枉了教人深闺里候,疏狂性奄然依旧。不成器乔公事做的泄漏,衣纽不曾扣。待伊酒醒明白究。
〔好观音〕枉了教人深闺里候,疏狂性奄(yǎn)¹依旧。不成器乔公事²做的泄漏,衣纽不曾扣。待伊酒醒明白究。
译文:哎!白白让人家在闺房里等得心凉,他那荡子的情性却一点不改素常。这没出息的在外头混账还露了马脚,内衣的纽扣不曾纽上。好吧,等他酒醒,定然细细盘问一场。
注释:¹奄然:安然。²乔公事:混账事。乔,假。
〔雁过南楼煞〕问著时只办着摆手,骂著时悄不开口。放伊不过耳朵儿扭。你道不曾共外人欢偶,把你爱惜前程遥指定梅梢月儿咒。
〔雁过南楼煞〕问著时只办着¹摆手,骂著时悄不开口。放伊不过耳朵儿扭。你道不曾共外人欢偶,把你爱惜前程²遥指定梅梢月儿咒。
译文:问着的时候他一味地摇手赖账,骂他的时候他就是一声不吭。饶不了他,我扭住他的耳朵不放:你说你没同别人搭上,那就对着这梅树梢间的月儿赌咒,把你爱惜将来的盟誓儿再给我讲一讲。
注释:¹只办着:一味地。²前程:将来。

  这首套曲以写景开始,既交代了女主人公冬夜等候丈夫回家的背景,又借杜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的意境暗示了她的“佳人”形象。接着让她吐出幽怨和心声,便使读者对她在下文又恨又爱的表现有了充分的理解。

  〔幺篇〕中“不信今宵又”语淡意深。一个“又”字回应首曲“又早黄昏后”的“又”,显示出男子的“狂游”晚归已是屡见不鲜。但女子的态度依然是“不信”,这就见出了她的一往情深。“不信”并非不承认现实,而是因为女子有着执著的理念:“大抵为人图甚么,彼此青春年幼。”女子对丈夫别无所图,唯一希冀的就是永远拥有着青春的美好理想。唐玄宗李隆基《好时光》:“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代表了古人对少年夫妻及时行乐的祝福和理解。曲中女子也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于是她才会一边等待,又一边怨恨。这种自白只有在曲中才能毫不费力地直诉无余,在诗词等韵体中是不易达到此等效果的。

  以下的情节曲折多致而富于生活真实。在经过度日如年的等待之后,丈夫终于回到了家,却露出了“乔公事”的蛛丝马迹。妻子追问,忍不住从嗔骂到动手扭住耳朵,然而最后要求丈夫的仅只是把“爱惜前程”的月下盟誓再复述一遍。她不愿让自己相信丈夫在外拈花惹草的事实,心中还忘不了当初“指定梅梢月儿咒”的恋情,这就再度显示出她的善良和痴情。全篇以女子的口吻娓娓诉出,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注重情节的戏剧性,无疑同接受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有关。而散曲套数在逼肖声气、描摹心情、表现生活内容等等方面,确实于韵体中占有特别的优势。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蓦山溪·闺情

shān··guīqíng--wángqīng

dōngtiānwǎnyòuzǎohuánghūnhòuxiūzhúxiǎolángànkōngbiànhánshēngcuìxiùxiāoxiāobǎochùkuángyóu

yāopiānrénjìngjiānglánxìnjīnxiāoyòuwèirénshénmeqīngchūnniányòushìnèndejìnchídebáileréntóu

guānziguòxiāoshèngjiǔqiūqiějiāngzhēn线xiànshànxiéérxiùtīngrénnéngláidàoquèyòuzǎoshífēnjiǔ

hǎoguānyīnwǎnglejiàorénshēnguīhòushūkuángxìngyǎnránjiùchéngqiáogōngshìzuòdexièlòuniǔcéngkòudàijiǔxǐngmíngbáijiū

yànguònánlóushāwènzheshízhǐbànzhebǎishǒuzheshíqiāokāikǒufàngguòěrduǒérniǔdàocénggòngwàirénhuānǒuàiqiánchéngyáozhǐdìngméishāoyuèérzhòu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
槿(jǐn)¹朝开暮还²³,妾身与花宁异。
译文:槿花早晨开放黄昏时就已凋谢,我的命运与花难道有什么差异。
注释:¹槿花:古代文人多用来比喻夫妇之间不能长久的爱情。²还:就。³坠:凋落下来。⁴妾身 :古代妇女的自我谦称,一般在对男子说话时用。⁵宁:岂,难道。⁶独:表示反问,相当龄“难道”。
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
忆昔¹相逢俱²少年,两情未许³谁最先
译文:回忆过去相逢时都在青春年华,两情没有确定是谁最先提及?
注释:¹昔:过去,从前。²俱:都是。³未许:没有肯定的答案,设有定论。 ⁴先:此处指感情更深。
感君绸缪逐君去,成君家计良辛苦。
感君绸(chóu)(móu)¹逐君去²,成君家计³辛苦。
译文:为你的缠绵情意所感动我就随你而去,替你操持家计而辛苦不息。
注释:¹绸缪:缠绕,这里形容感情融洽。²逐君去:跟随你去。³家计:家庭生计,生活。⁴良:实在。
人事反覆那能知?谗言入耳须臾离。
人事¹反覆²那能知?谗言入耳须臾(yú)³
译文:人事的翻覆变化哪能预先想到?你听信诽谤之言不多久就将我离弃。
注释:¹人事:人情。²反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事情变化多端。³须臾:片刻。一会儿。⁴离:抛弃,丢弃。
嫁时罗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难托。
嫁时罗衣¹羞更著(zhuó)²,如今始悟³君难托。
译文:出嫁时的罗衣我羞于再穿,如今才觉悟你不可依托悔之莫及。
注释:¹罗衣:绢帛做的衣服。²更著:再穿。³悟:醒悟,明白过来。
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
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¹
译文:你虽然不可信托啊,当初的海誓山盟我还是不能忘记!
注释:¹旧时约:从前的誓约。

  王安石的这首弃妇诗写得通俗易懂,而又缠绵悱恻,哀怨幽深。这首诗就是一位遭受遗弃的女子的悲诉,诗中展示出她的不幸遭遇,同时也对负心汉予以谴责。

  全诗是这位弃妇的独白。她先以朝开暮坠的槿花为喻,自己的命运又和它有什么区别呢?这一比喻一开始便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而朝开暮坠,更反映出变化反复之快。接着便展开回忆:起初昔日相逢,都是青春年少,两人一见钟情,相互喜悦;男欢女爱到了极致,真不知谁的情感更为真诚浓烈。“两情未许谁最先”,可以想见其爱之深、之切、之浓。她终于被他的缠绵的情意感动,嫁给了他,为他操持家中生活,备尝辛苦。由此也可想象她的渐渐憔悴、衰老。果然,不久丈夫变心了。表面看来他是因听信谗言而立即休弃了妻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假如这位丈夫真是十分疼爱妻子,区区谗言能使他们分离吗?如此看来,人事翻覆,不是谁能知,而是必然的结果。从“两情未许谁最先”到“谗言入耳须臾离”,前后转变,何等急剧,态度对比,又是何等强烈!活生生的事实使她非常伤心,看着昔日嫁时的罗衣,她感到悔恨,羞于再穿;她终于明白,像这样喜新厌旧、反复无常的人是无法寄托终身的。然而传统的中国女子是多么痴情啊,她即使知道丈夫并不可靠,但她仍念念不忘昔日他们之间的誓约。应当说这位弃妇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她的命运、她的性格,代表了整个封建社会里,广大不能主宰自己命运妇女的共同特征。读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位忠实于爱情,勤劳朴素,却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又不甘于这种命运的传统妇女的形象。

  《君难托》写出了封建时代的妇女爱情生活毫无保障,就像朝开暮谢的槿花那样,随时会遭到摧折,反映了妇女深受迫害和凌辱的同时,对那些负心汉表示了鄙视的态度。全诗从比兴开始,以叙述展开,情意深厚婉曲;同时运用前后对比手法,对照强烈;诗的语言质朴,颇具民歌特色,值得吟味。

  诗的起首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以朝开暮坠的槿花来比喻弃妇。她和槿花的命运难道有什么区别吗?用反问来加强语气,实际是作出“毫无区别”的肯定回答。“忆昔”是回忆往事,记得我们刚相识时,都还年轻,相互爱慕,也不知是谁先吐露出爱情,两人的爱情简直是分不出高下的。这种回忆是甜蜜的,少男少女最痴情,那个负心汉在当时确实曾真心爱过她。正因为被他缠绵的情意所感动,她才决心跟随他去,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他。“君难托”的主题,到此交代了“托”的经过,以下再展示“难”。

  第一难是“成君家计良辛苦”。婚后当了家庭主妇,要操持好全家的生活实在很辛苦。可以想像得出,上有不太好伺候的公婆,下有爱挑剔生事的叔姑,众口难调,左右为难。第二难是“人事反覆那能知”。人情变化得很厉害,说变就变,翻脸成仇。这里既指说男方的亲属,也是说她的丈夫。前者是说坏话,进谗言的人,后者是听信谗言而变心的人。“谗言入耳须臾离”既是对进谗者的谴责,也是对轻易听信谗言的丈夫的怨恨。“须臾离”形容丈夫离弃她的突然,事起仓促,顷刻之间便把自己抛弃,她毫无思想准备,婚变之后,她成了受害人。对这一遭遇,女主人公有什么想法?“嫁时罗衣羞更著 ,如今始悟君难托。”一个妇女被丈夫休弃总是一件让人感到羞愧的事,哪怕她毫无过错,但要重新穿上娘家带来的出嫁服装回去,真是脸上无光。此时此刻她才醒悟到她把终身托错了人,这个负心汉是多么靠不住啊!全诗至此,应当说是叙事已毕,主题已出,意境已尽,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再加两句表白来作结尾:“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尽管明白了“君难托”,但那段痴情,那种忠于爱情的品性仍不改变,因为我仍然不能忘掉从前发过的爱情誓约,我还是信守旧时之约,忠诚如初。女主人公的人品与性格被突出了,她的高尚情操更反衬出那负心汉的可耻卑劣,而那种被遗弃的痛苦和怨恨之情也就表现得格外的强烈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谗言入耳须臾离”一句可作为双关语来解读,暗示君臣之间难以相处。末两句真实地表现出女子被休后的留恋之情。古时被罢贬的忠臣亦如此。“君难托”还可能含有“伴君如伴虎”的思想,君王一朝变心,为臣的便再无立身之地了。结句又表现心情上的矛盾,还抱有尽管男子薄情,自己仍然盼着破镜重圆的幻想。由此可见,如果把这首诗作为王安石对宋神宗的怨望来读也未尝不可,但这种怨望并不是一般的消极哀怨,而是我行我素、矢志不渝的表白。

参考资料:
1、 夏传才.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何念龙.心弦和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 黄云生,徐儒宗.古代情诗类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
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
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
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
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
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
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
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

  前四句写早行所感。起早赶路,诗人没有明说早到什么时候,他只说自己上马启程以后,无力地垂着马鞭,而让马自己自由地前进;走过了数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还未听见鸡鸣。“林下带残梦”使人意会到诗人是由梦乡中被唤起来上路的。以致出发以后,依然梦思缕缕,睡意绵绵,足见其赶路之早。“叶飞时忽惊”,是对上一句诗的承接和申述,进一步强调出“早行”来。“林下”和“叶飞”互文,只有在林下路过,才会被落叶所惊醒。这就把行旅者早行时的情景,十分真切地描摹了出来。

  第五、六句是诗人通过自己身处的环境来写早行。“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正反映出晚唐时期动乱的社会现实中,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此刻天时尚早,天宇大地还笼罩于一片迷蒙的夜色之中。这种情景,对于一个野旅行役者来说,是会产生一种孤独寂寞之感的。前路漫漫,思绪纷乱,各种各样的操心也就油然而生。“孤鹤”与其说是真实之景,还不如说是作者的自况。诗人的心绪不宁、心神不定,不言而喻。因此,这两句诗明显地表达出诗人早行时的那种特有的悲怆、孤度寂莫的心理感受。至此,早行时的凄清气氛、早行者的孤苦情绪,情景交融地表现了出来。

  后两句写作者和僮仆的交流和行为。“僮仆休辞险”,当僮仆抱怨路途艰险,漫漫无际的时候,作者回答说“时平路复平”,当然,此“平”非彼“平”,作者结尾用这种与僮仆之间近乎玩笑般的对话作结,也正反映出了自己对于时局的忧虑和担忧。作为晚唐的一位诗人,杜牧对于晚唐的时局有着较为深切的了解和关切,他的许多诗歌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zǎoxíng--

chuíbiānxìnxíngshùwèimíng

línxiàdàicánmèngfēishíjīng

shuāngníngjiǒngyuèxiǎoyuǎnshānhéng

tóngxiūxiǎnshípíngpíng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
译文:用玉壶载酒游春,在茅屋赏雨自娱。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译文:坐中有高雅的名士,左右是秀洁的翠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译文:初晴的天气白云飘动,深谷的鸟儿互相追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译文:绿荫下倚琴静卧,山顶上瀑布飞珠。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译文:花片轻落,默默无语,幽人恬淡,宛如秋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译文:这样的胜境写入诗篇,也许会值得欣赏品读。

shīpǐnèrshí ·diǎn

kōng tángdài 

mǎichūn shǎngmáo 
zuòzhōngjiāshì zuǒyòuxiūzhú 
báiyúnchūqíng yōuniǎoxiāngzhú 
miánqín绿yīn shàngyǒufēi 
luòhuāyán réndàn 
shūzhīsuìhuá yuē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译文:月亮从山石最高处升起,挥洒下来的月光照得满溪烟雾腾绕。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译文: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开门惜夜景,矫首¹看霜天。
译文:打开门,欣赏这夜景,抬头看那深寒的夜空。
注释:¹矫首:昂首;抬头。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译文:有谁见过我这等没有家的流浪者,在这深山中孤独得难以成眠。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shān

jiāngshí qīngdài 

yuèshēngyánshídiān xiàzhàoyān 
yānyúnbái liúláiqián 
kāiménjǐng jiǎoshǒukànshuāngtiān 
shuíjiànjiā shānzhōngm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