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雪欺梅飘玉尘,早梅闹巧雪中春。
更无俗艳能相杂,惟有清香可辨真。
姑射仙人冰作体,秦家公主粉为身。
素娥已自称佳丽,更作广寒宫里人。
腊雪欺梅飘玉尘,早梅闹巧雪中春。
更无俗艳能相杂,惟有清香可辨真。
姑射仙人冰作体,秦家公主粉为身。
素娥已自称佳丽,更作广寒宫里人。
郑獬

郑獬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 3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腰垂锦带佩吴钩¹,走马曾防玉塞²秋。
译文:腰间垂坠着锦带佩戴着吴地弯刀,曾经参加过防卫敌军、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
注释:¹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²玉塞:指玉门关。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莫笑关西¹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²
译文:不要嘲笑关西的将家子弟,只将那满腔思念倾注在《凉州曲》中。
注释:¹关西:指函谷关以西。²凉州:指《凉州曲》。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份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10-711页

biān

 tángdài 

yāochuíjǐndàipèigōu zǒucéngfángsàiqiū 
xiàoguān西jiàngjiā zhǐjiàngshīliángzhōu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文王¹在上,於(wū)²³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pī)显,帝命不时。文王陟(zhì),在帝左右¹⁰
译文:文王神灵升上天,在天上光明显耀。周虽是古老的邦国,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这周朝光辉荣耀,上帝的意旨完全遵照。文王神灵升降天庭,在上帝身边多么崇高。
注释:¹文王:姬姓,名昌,周王朝的缔造者。²於:叹词,犹“呜”、“啊”。³昭:光明显耀。⁴旧邦:邦,犹“国”。周在氏族社会本是姬姓部落,后与姜姓联合为部落联盟,在西北发展。周立国从尧舜时代的后稷算起。⁵命:天命,即天帝的意旨。⁶有周:这周王朝。有,指示性冠词。⁷不:同“丕”,大。⁸时:是。⁹陟降:上行曰陟,下行曰降。¹⁰左右:犹言身旁。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wěi)¹文王,令闻²不已³。陈锡(xī)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¹⁰
译文:勤勉进取的文王,美名永远传扬人间。上帝厚赐他兴起周邦,也赏赐子孙宏福无边。文王的子孙后裔,世世代代繁衍绵延。凡周朝继承爵禄的卿士,累世都光荣尊显。
注释:¹亹亹:勤勉不倦貌。²令闻:美好的名声。³不已:无尽。⁴陈锡:陈,犹“重”、“屡”;锡,赏赐。⁵哉:“载”的假借,初、始。⁶侯:乃。⁷孙子:子孙。⁸本支:以树木的本枝比喻子孙蕃衍。⁹士:这里指统治周朝享受世禄的公侯卿士百官。¹⁰亦世:犹“奕世”,即累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世之不显,厥(jué)¹²翼翼³。思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zhēn);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译文:累世都光荣尊显,深谋远虑恭谨辛勤。贤良优秀的众多人才,在这个王国降生。王国得以成长发展,他们是周朝栋梁之臣。众多人才济济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宁。
注释:¹厥:其。²犹:同“猷”,谋划。³翼翼:恭谨勤勉貌。⁴思:语首助词。⁵皇:美、盛。⁶克:能。⁷桢:支柱、骨干。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据《校勘记》谓“桢”字唐石经初刻“桢”,后改为“祯”“祯”,吉祥福庆之意。此说亦通。⁸济济:有盛多、整齐美好、庄敬诸义。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mù)¹文王,于缉熙(xī)²敬止³。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译文:文王的风度庄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伟大的天命所决定,商的子孙成了周的属臣。商的那些子孙后代,人数众多算不清。上帝既已降下意旨,就臣服周朝顺应天命。
注释:¹穆穆:庄重恭敬貌。²缉熙:光明。³敬止:敬之,严肃谨慎。止犹“之”。⁴假:大。⁵有:得有。⁶其丽不亿:其数极多。丽,数;不,语助词;亿,周制十万为亿,这里只是概数,极言其多。⁷周服:服周。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侯服于周,天命靡(mí)¹。殷士肤敏²,祼(guàn)³于京。厥作祼将,常服(fǔ)(xú)。王之荩(jìn),无念尔祖。
译文:商的子孙臣服周朝,可见天命无常会改变。归顺的殷贵族服役勤敏,在京师祭飨作陪伴。他们在祼礼上服役,身穿祭服头戴殷冕。为王献身的忠臣,要感念你的祖先。
注释:¹靡常:无常。²殷士肤敏:殷士,归降的殷商贵族。肤,繁体作“肤”,有陈礼时陈序礼器之意。肤敏,即勤敏地陈序礼器。³祼:古代一种祭礼,在神主前面铺白茅,把酒浇茅上,像神在饮酒。⁴将:行。⁵常服:祭事规定的服装。⁶黼:古代有白黑相间花纹的衣服。⁷冔:殷冕。⁸荩臣:忠臣。
无念尔祖,聿脩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¹念尔祖,聿(yù)²脩厥德。永言³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jùn)不易!
译文:感念你祖先的意旨,修养自身的德行。长久地顺应天命,才能求得多种福分。殷没有失去民心时,也能与天意相称。应该以殷为戒鉴,天命不是不会变更。
注释:¹无:语助词,无义。²聿:发语助词。³永言:久长。言同“焉”,语助词。⁴配命:与天命相合。配,比配,相称。⁵丧师:指丧失民心。丧,亡、失;师,众、众庶。⁶克配上帝:可以与上帝之意相称。⁷骏命:大命,也即天命。骏,大。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命之不易,无遏(è)¹尔躬²。宣昭³义问,有(yú)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xiù)。仪刑¹⁰文王,万邦作孚¹¹
译文:天命不是不会改变,你自身不要自绝于天。传布显扬美好的名声,依据天意审慎恭虔。上天行事总是这样,没声音没气味可辨。效法文王的好榜样,天下万国信服永远。
注释:¹遏:止、绝。²尔躬:你身。³宣昭:宣明传布。⁴义问:美好的名声。义,善;问,通“闻”。⁵有:又。⁶虞:审察、推度。⁷殷: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谓为“依”之借字。⁸载:行事。⁹臭:味。¹⁰仪刑:效法。刑,同“型”,模范,仪法,模式。¹¹孚:信服。

  这篇诗是《大雅》的首篇,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朱熹《诗集传》据《吕氏春秋·古乐》篇为此诗解题曰:“周人追述文王之德,明国家所以受命而代殷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这指明此诗创作在西周初年,作者是周公。后世说《诗》,多从此说。余培林《诗经正诂》说:“观诗中文字,恳切叮咛,谆谆告戒,……故其说是也。至此诗之旨,四字可以尽之,曰:‘敬天法祖。’”此论可谓简明的当。

  《诗经》中有多篇歌颂文王的诗,而序次以此篇为首,因为它的作者是西周王朝的政治代表人物、被颂扬为“圣人”的周公,诗的内容表达了重大的政治主题,对西周统治阶级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重要政治意义。

  歌颂文王,是《雅》、《颂》的基本主题之一。这是因为文王是周人崇敬的祖先,伟大的民族英雄,周王国的缔造者。姬昌积五十年的艰苦奋斗,使僻处于西北的一个农业小国,逐渐发展为与殷商王朝抗衡的新兴强国,他奠定了新王朝的基础;他又是联合被侵略被压迫的各民族,结成统一战线,反抗殷商王朝暴虐统治的政治联盟的领袖;他组织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在他生前已经完成对殷王朝的三面包围,完成了灭商的决战准备;他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以代天行道、反对暴政实行“仁德”为旗帜,适合当时各民族各阶级反对暴虐统治与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潮流,因而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他死后三年,武王继承他的遗志,运用他组织的力量,抬着他的木主伐商,一战成功,推翻了殷商奴隶主政权,建立了比较开明的周王朝。文王是当之无愧的周王国国父,对他的歌颂,自然成为许多诗篇的共同主题。每个时代都曾产生自己时代的颂歌,歌颂自己时代深受爱戴的政治领袖,歌颂为自己的民族、阶级、国家建立功业的英雄,歌颂文王的诗篇,就是在上述现实基础上理所当然的历史产物。

  如同每个时代的颂歌都体现它们产生时的时代精神,文王颂歌也打上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时代烙印。诗篇歌颂他是天之子,具有非凡的人格和智慧,是道德的楷模,天意的化身,赐予人民光明和幸福的恩主,是把他神圣化、偶像化了。

  这篇诗与其他的文王颂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除了歌颂之外,作者还以深谋远虑、富有政治经验的政治家的识见,向时王和全宗族的既得利益者,提出敬天法祖、以殷为鉴的告戒,以求得周王朝的长治永安。

  全诗七章,每章八句。第一章言文王得天命兴国,建立新王朝是天帝意旨;第二章言文王兴国福泽子孙宗亲,子孙百代得享福禄荣耀;第三章言王朝人才众多得以世代继承传统;第四章言因德行而承天命兴周代殷,天命所系,殷人臣服;第五章言天命无常,曾拥有天下的殷商贵族已成为服役者;第六章言以殷为鉴,敬天修德,才能天命不变,永保多福;第七章言效法文王的德行和勤勉,就可以得天福佑,长治久安。

  很明显,贯穿全诗始终的是从殷商继承下来,又经过重大改造的天命论思想。天命论本来是殷商奴隶主的政治哲学,即“君权神授”,统治者的权力是天帝赐予的,奉行天的旨意实行在人间的统治,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天意,天意永远不会改变。周王朝推翻殷商的统治,也借用天命,作为自己建立统治的理论根据,而吸取殷商亡国的经验教训,提出“天命无常”、“唯德是从”,上天只选择有德的人来统治天下,统治者失德,便会被革去天命,而另以有德者来代替,文王就是以德而代殷兴周的。所以文王的子孙要以殷为鉴,敬畏上天,效法文王的德行,才能永保天命。这是此诗的中心思想。

  全诗没有空发议论,而是通过对文王功业和德行的歌颂,以事实为依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歌颂文王福泽百世,启发对文王恩德的感戴之情,弦外之音就是:如果没有文王创立的王朝,就没有今日和后世的荣显。作者又以殷商的亡国为鉴戒,殷商人口比原来的周国多得多,却因丧失民心而失败,再用殷贵族沦为周朝的服役者这一事实,引起警戒。全诗恳切叮咛,谆谆教导,有劝勉,有鼓励,有启发,有引导,理正情深,表现了老政治家对后生晚辈的苦口婆心。在文王颂歌中,这是思想深刻、艺术也较为成功的一篇。

  全诗七章,章八句,五十六句中除三句五言外,均为四言,章句结构整齐。每章换韵,韵律和谐。最突出之处,是诗中成功地运用了连珠顶真的修辞技巧:前章与后章的词句相连锁,后章的起句承接前章的末句,或全句相重,或后半句相重,这样,语句蝉联,诗义贯串,宛如一体。这篇诗的蝉联,除了结构紧凑,还起换韵作用,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每四句承上语作转韵,委委属属,连成一片。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本此。”方玉润《诗经原始》还说:“曹诗只起落相承,此则中间换韵亦相承不断,诗格尤奇。”

wénwáng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wénwángzàishàng zhāotiān zhōusuījiùbāng mìngwéixīn yǒuzhōuxiǎn mìngshí wénwángzhìjiàng zàizuǒyòu 
wěiwěiwénwáng lìngwén chénzāizhōu hóuwénwángsūn wénwángsūn běnzhībǎishì fánzhōuzhīshì xiǎnshì 
shìzhīxiǎn juéyóu huángduōshì shēngwángguó wángguóshēng wéizhōuzhīzhēn duōshì wénwángníng 
wénwáng jìngzhǐ jiǎzāitiānmìng yǒushāngsūn shāngzhīsūn 亿 shàngmìng hóuzhōu 
hóuzhōu tiānmìngshàng yīnshìmǐn guànjiāngjīng juézuòguànjiāng shàng wángzhījìnchén niàněr 
niàněr xiūjué yǒngyánpèimìng qiúduō yīnzhīwèisàngshī pèishàng jiànyīn jùnmìng 
mìngzhī èěrgōng xuānzhāowèn yǒuyīntiān shàngtiānzhīzài shēngxiù xíngwénwáng wànbāngzuò 

湖上清秋夜,扁舟泛碧波。
湖上清秋夜,扁(piān)¹泛碧波。
译文:秋天的夜晚,在湖上泛舟,碧波荡漾,波光潾潾。
注释:¹扁舟:小船。
紫箫吹不断,无奈月明何。
紫箫¹吹不断,无奈月明何。
译文:洞箫声声,如泣如诉,永不断绝;天上的明月依旧照在湖面上不为所动。
注释:¹紫箫:紫色的竹做的箫。古人多截紫竹为箫笛,因称箫笛为紫玉。
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沸天池。
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fù)沸天池。
译文:海水历经岁月的演变,天池的水被风浪吹打的像沸腾一样。
鲸吞蛟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
(jīng)¹(jiāo)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
译文:又像是鲸鱼和蛟龙在池中搏斗时喷溅出来的血,而此时池中深处得小鱼毫无感觉,还在水底安静的游来游去。
注释:¹鲸吞:像鲸鱼一样地吞食。

shānzhōngjuéjiànzhōng--bái

hǎishuǐsāngtiánbiànshífēngtāofānfèitiānchí

jīngtūnjiāodòuchéngxuèshēnjiànyóuzhī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xiāo)¹(wú)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²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注释:¹萧萧:风声。²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有儿童挑(tiǎo)¹(cù)²,夜深篱(lí)³一灯明。
译文: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¹挑:用细长的东西拨。²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³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shūsuǒjiàn

shàowēng sòngdài 

xiāoxiāosònghánshēng jiāngshàngqiūfēngdòngqíng 
zhīyǒuértóngtiǎozhī shēnluòdēng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