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约归舟,谁知雨又留。
满城为海市,数步有蓬洲。
湿梦风难送,急心天与仇。
今朝好晴色,著履可来不。
日日约归舟,谁知雨又留。
满城为海市,数步有蓬洲。
湿梦风难送,急心天与仇。
今朝好晴色,著履可来不。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近有平阴¹信,遥怜舍弟²存。
译文:最近得到了一封从平阴来的信,知道弟弟还安然无恙,让我的心稍稍得到安慰。
注释:¹平阴:县名,隋属济州,天宝十三载(754年)州废,县属郓州。²舍弟:指杜颖。舍,谦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年纪小辈分低的亲属。
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侧身¹千里道,寄食²一家村³
译文:为了躲避贼寇的追捕,他一侧身便逃到了千里以外,寄住在平阴县一个荒僻的小村里。
注释:¹侧身:言避寇不敢正行。²寄食:依附别人生活。³一家村:指平阴荒僻之乡。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
烽举¹新酣(hān)²,啼垂旧血痕。
译文:现在战火一直不断,有战争就有伤亡,血痕一处接着一处,有多少人,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注释:¹烽举:举起烽火,表示有敌情。²酣战:战斗激烈。酣战曰新,见杀伐未休。
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
不知临老日¹,招得几人²魂。
译文:我也到了老年之期了,死神正向我走来,不知道还有没有再见面的机会。
注释:¹“不知”两句:此用《楚辞·招魂》典,表示死期将至,人难相见,魂可招。²人:一作“时”。
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
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¹
译文:我知道你生性胆小怕事,要回到西京来是不可能的,我年老力衰要到你那儿去也是遥遥无期。
注释:¹未期:无期。谓不知何日。
浪传乌鹊喜,深负鶺鴒诗。
浪传¹乌鹊喜²,深负鶺(jí)(líng)³
译文:看来乌鹊报喜,只是空喜一场,我也深负鶺鴒之意,兄弟二人只能心心相印,而人却不能相见。
注释:¹浪传:空传;妄传。²乌鹊喜:《两京杂记》:乾鹊噪而行人至。《随笔》云:北人以乌声为喜,鹊声为非。南人闻鹊噪则喜,闻乌声则唾而逐之。³鶺鴒诗:喻指为兄弟危难而着急。《诗经·小雅·常棣》:“脊令(鶺鴒)在原,兄弟急难。”鶺鴒,鸟类的一属。
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
生理¹何颜面²,忧端³且岁时。
译文:面对生活上的困境,心中羞愧难言,一年到头无时无刻不在被忧伤愁绪困扰着。
注释:¹生理:生计。²何颜面:谓穷困而惭。³忧端:愁绪。
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
两京三十口¹,虽在命如丝。
译文:东京西京两家人口已有三十口,不但我们兄弟两人难保,全家人都命如悬丝,危在旦夕。
注释:¹三十口:当合杜甫和杜颖两家而言。张远注:两京,公在西京,弟在东京也。三十口,合公与弟家属而言,公《赴奉先》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止言十口,可明征矣。

  这两首诗传递了诗人无限复杂的感情,对兄弟的关爱之情充溢诗间。第一首写初得消息,怜弟而复自伤;第二首叙兄弟远离,而叹资生无计,不但兄弟两人难保,且家人命如悬丝。全诗语言精练,情感真挚,不事夸张与渲染,充分体现了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

  两首诗非常真切地道出了兄弟二人的手足之情,可以说句句是血,字字是泪。让人边读边为之心动。特别是最后四句,“不知临老日,招得几时魂”,“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从这诗句中,几乎能听到诗人的哀泣声,这不是夸张,也不是渲染,这是诗人真实心情的写照。

  历史造成了兄弟之间相隔千里的局面,从而,也垒成了兄弟之情的坚实台阶。与其说,诗人在开展对弟弟的关怀,不如说,诗的主题在于“消息”的描绘到底怎样才能尽情。在诗的启程之际,已有书信的铺垫,不一定有热烈的问候,但骨肉联系的桥梁令人放心。作为隐私的“消息”,可以在诗的放大镜前,转化为公共事件的考察,从而,在勾勒兄弟之情与展露时局变化之间找到共同点。他的回函可以只装下这两首诗,而不必用散文体的书札:这两首诗兼顾了确切读者与理想读者的需要——即使是他的弟弟打开信札读到它们,也不会嫌弃其中载有的危言耸听,按照他所理解的文化传统,他能接听到他的哥哥诗与信合二为一的决心,以及当初哥哥耳畔响起的种种天籁。简言之,作为家人,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定能理解诗人给诗下的一个定义:诗是信念。

  信,可谓对生存的禀告与报答;而诗,不妨理解为人生的筹划与安慰。正因为凭借诗的广阔胸怀,他在一种私密的二人对话中勇敢地涉及政局的动态。他不仅是要求亲人分享或分担他对时局的敏感,而且他假定了这种敏感一经装入诗的怀抱,就会变成认知世界的能力,从而与广袤历史并驾齐驱,赢得不朽。由不得他在回复中介绍异乡趣闻或者对一只乌鸦的十三种观察方式,他提笔之际,抬眼望去,就是烽烟的缭绕,竖耳听去,那边就有不绝的涕泣。他要在三种诉求上谋取平衡点:一是诗的体制,二是作为信仰的答复,三是因时制宜地参与现实的认知。随着笔墨的铺展,“弟弟”作为这两首诗的确切读者的惟一性被稀释了,他意识到了他人目光正流连其中,渐渐地,措辞摆脱了对信的服从或服务,更多地听命于诗的理想或理想读者的召唤。其中作为支撑信息的兄弟之情在兼顾中体现出惜墨如金的效果。

  于是,当他直接指明弟弟的懦弱时,看似一反常态,但依靠对偶装置——那种能迅速擦拭言辞锋芒的设施,他顺利地促成了懦夫形象的合理化及其对情义的有增无损的奉献。在“吾衰”的表白之余,“汝懦”不再是丝毫的贬抑,反而像撬起诗人形象的一根杠杆。承认二人之间的共性,拉拢了词与词之间的缝隙,同时,也合乎诗历来所倡导的一事与另一事相辅相成的审美原则。可以说,通过诗的铺排,“弟弟”的懦弱变成了“哥哥”呵护的义务,以及为了承担这一义务他开展的内心斗争,尤其是个体的懦弱被置入一种宏大的时代背景中,使得读者有理由相信造成一个人懦弱的起因来自外部世界,而非这个人的天性。

  事实上,探讨人的懦弱、衰老,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也不容易谈出新意,不如当它们是时局在人身上形成的缩影,或者谓之诗人对生存时间的意识混淆了希望与怅望的边界,之后,借助诗的体制,他果断地从中摆脱出来,立即唤出两只鸟雀,擦着兄弟之情的古典波纹或者烽烟中隐隐约约的鼓点,飞跃了这一可能形成险情的话题。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7-91

xiāoèrshǒu

 tángdài 

jìnyǒupíngyīnxìn yáoliánshècún 
shēnqiāndào shíjiācūn 
fēngxīnhānzhàn chuíjiùxuèhén 
zhīlínlǎo zhāorénhún 

nuòguī shuāiwǎngwèi 
làngchuánquè shēnlíngshī 
shēngyánmiàn yōuduānqiěsuìshí 
liǎngjīngsānshíkǒu suīzàimìng 

客舟贪利涉,闇里渡湘川。
客舟¹贪利涉²,闇(àn)³里渡湘川。
译文:客船贪赶路程错过了宿处,只好在黑夜里暗渡湘川。
注释:¹舟:一作“行”。²利涉:利于渡江。语出《易经》:“利涉大川。”³闇:即暗。一作“夜”。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露气闻芳杜¹,歌声识采²莲。
译文:露气中飘来杜若的香气,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的欢声笑语。
注释:¹杜:杜若,芳草名。²采:一作“暗”。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榜人¹投岸火,渔子宿潭(tán)烟。
译文:船夫把船驶向岸上灯火处,到了近处才发现是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的烟火。
注释:¹榜人:船夫。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行侣时¹相问,浔(xún)²何处边?
译文:只能不时地问船夫:浔阳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
注释:¹时:一作“遥”。²浔阳: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浔,一作“涔(cén)”。

  此诗叙述作者夜渡湘水时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作者的淡雅、闲适以及对渔村生活的赞赏。全诗记叙自然,情感真挚而恬淡,反映渔村生活的宁静、和乐,描述采莲女和渔夫的劳动情景,生动真实。

  首联“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两句,写作者为贪赶路程,急于渡河而错过了宿处,只好在夜里乘船渡湘水了。作者用白描手法记述了匆匆赶路的情况,同时也点明了题目“夜渡湘水”。

  颔联“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表明,因为是夜渡,对于周围的一切看不清楚,但是,野草的芳香,却带着露水的潮润扑鼻而来,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劳动中的欢声笑语。

  颈联“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两句写撑船人看到了对岸的光亮,以为是江边渔村,就把船向火光处驶去,等到了近前,才发现原来是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的烟火。这两句是视觉所见,把渔家生活形象地展现出来。

  尾联两句“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一个“时”字,表达出诗人的急切心情。因为诗人急于见到久别的好友,不时地问船夫:浔阳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连夜行舟诗人还嫌慢,可见他当时心情是何等急切。“浔阳”一作“涔阳”。涔阳在今湖南澧县涔阳浦。《九歌·湘君》有“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之句,诗人因联想及此而发问。

  全诗记叙自然,情感真挚而恬淡,反映渔村生活的宁静、和乐,描述采莲女和渔夫的劳动情景,生动真实。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3-44
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
宜春苑(yuàn)¹外最长条²,闲袅(niǎo)春风伴舞腰³
译文:宜春院外杨柳轻拂低垂,伴着那春风扭摆着腰肢。
注释:¹宜春苑:古代苑囿名。秦时在宜春宫之东,汉称宜春下苑。即后所称曲江池者,唐代为教坊乐妓所居之地,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²长条:指细长柔软的柳枝。³舞腰:比况之词,状杨柳细软若舞腰。
正是玉人肠绝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正是玉人¹肠绝²处,一渠春水赤栏桥³
译文:那御河之上的红栏桥畔,多少情人在此伤心别离。
注释:¹玉人:美人。²肠绝:一作“肠断”。³赤栏桥:长安城郊桥名,后多泛指男女或朋友相会之处。

  起句,点明咏柳本题。“宜春苑外”四字,点出杨柳所在之地。“最长条”三字,简约的勾勒柳枝的“长条”形状。柳,向以“垂柳”为美,冬去春来,发芽抽枝,很快长条拂地。因而咏柳的作品,总是渲染柳条的柔长。温词言柳,也先写其“长条”,既将柳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而着一“最”字,分明已将人的观感溶于其中。那么,词人不写其他花树,却独言柳,可能只是因为柳的“最长条”,或是另有别的什么原因。但仔细分析即可知,细长柔软的柳条,最能勾起人的离情别绪。柳条随风摇摆,与人难舍又难分,好像还有许多惜别的话,没有说出来,饱含着激情。细细地柳丝,似人的情思。因此,描摹柳的“长条”,已暗示人的伤怀,以物喻人。紧接“闲袅”句,承首句,咏柳枝柔细而俏美的样子。美人舞腰纤软,用以媲美杨柳树枝在春风中舞动的轻柔美妙景象,十分生动可爱。“伴舞腰”,其一“伴”字,描摹柳条与春风结“伴”,即与春风共舞 ,拟人化手法更为浓重,甚得物之神韵。自然地引起下文“玉人”的感怀。

  三、四句,借柳而赋离情。说“玉人”肠绝,表明她的悲伤;而用虚词“正是”蝉联,便与首句“最”字挽合,既有开合震荡的节奏感,更强化了此句与上两句之间的一意贯连,即标明,正是春风中摇动的柳条,牵惹起“玉人”的离情别绪。至此,感悟伤怀的题旨充分表露,唱叹之间,使物我无间。“一渠春水赤栏桥”,再以景结拍。此句,表面来看,正与首句景色相合:宜春苑外,碧水红桥,映衬绿柳,为画面增添许多春色。这景象,明丽可人。但是,联系上片“玉人肠绝”,便显然可见眼前景含无限情。作者借“桥”的意向,喻示桥头折柳送别,令人肠断,像汉人送远行者至灞桥伤别一样。故“赤栏桥”一经温词采用,便顿现光彩,使得后世亦常用以描写离别情境。而“一渠春水”的意向,既比拟愁如春水,也象征别易会难、别情无奈,“恰似一江春水流”,空留感伤。

  这首《杨柳枝》在艺术上很有可取之处。言简意深,咏物与写人和谐地结合,不露一丝痕迹,形成景与人统一的意境。“正是玉人肠绝处”,在写柳之可爱以后,结合写了古代的女性,既丰富了咏物的内容,又创造了不同的意境。作者客观地咏物写人,春风、春水、赤栏桥,却皆染上离人的意绪,读来令人感慨,读者从中自可领略所咏之物的形象,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这首词的咏物和表达情意,作者用了暗示、联想等手法来实现的。一、二、四句均在咏柳,描写柳,但并未点出柳字。而分别用了借代、比喻、典故等修辞方法暗示出来。这种手法既是造成这首词婉约含蓄风格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增加了读者想象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张红.温庭筠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57-162
2、 陈绪万.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华岳文艺出版社,1990:41

yángliǔzhī··chūnyuànwàizuìzhǎngtiáo--wēntíngyún

chūnyuànwàizuìzhǎngtiáoxiánniǎochūnfēngbànyāo

zhèngshìrénchángjuéchùchūnshuǐchìlánqiáo

秋风清,秋月明,
秋风清,秋月明,
译文:秋夜的风有些清冷,秋夜的月明亮透彻。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落叶聚还(huán)¹,寒鸦²(qī)复惊。
译文:落叶聚起又被吹散,寒鸦栖眠又被惊醒。
注释:¹落叶聚还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²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译文:彼此相思彼此挂念,却不知相见是何日。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觉得情何以堪。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后三句有争议)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后三句有争议)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夜深许许,风自清,月自明。不堪秋意萧条,叶落去还聚,心有留念意,奈何不由己。孤鸦自栖息,是夜过黑还是风过寂,顾自心惊。 秋风。秋月。落叶。寒鸦。俱是引人心生悲凉之物象,又加以拟人,眼前全然勾勒秋意凄紧,萧条之气自字里行间悄然浮起。闭眼凝神,有断肠人枝下负手而立,背影寂寥,无限心事氤氲,秋气更添几分萧条。忽而颔首远眺,叹秋气盛起,寒鸦栖独枝。思及一段情事,怎生刻骨铭心,诗起便萧索之意盛极。当真声声诉相思,字字寒情苦。 

  “相思相见知何寒,此时此夜难为情。”

  那旧岁月里,你我也曾是相聚相知相爱。再寻不得,竟也是再见无期。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重温那段旧事,让我情何以堪。 文起之时,萧索的秋之意象为这忆情情不得的无奈心境做下渲染,读至此,叫人心中悲叹之意更胜。往昔,曾深爱相伴的女子,现下竟是再见无期。苦天涯隔人。更苦,我思念你至深,只是不知你是否也念我一丝。夜凉如秋,因有相思于胸,夜也难度,情也难熬。此处诗人做完美内心刻画,致诗哀婉动人。凄怨悠远,哀怨如诉,从文辞中可以感受相思之情至无穷,从吟唱中可以感受相思之苦至无奈。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梅影三叠 .人生自是有情痴——古典诗词之寸缕相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15-16 .
2、 李德辉.李白《三五七言》诗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sānyán

bái tángdài 

qiūfēngqīng qiūyuèmíng 
luòhuánsàn hánjīng 
xiāngxiāngjiànzhī shínánwéiqíng 
xiāngmén zhīxiāng 
chángxiāngchángxiāng duǎnxiāngqióng 
zǎozhībànrénxīn dāngchūxiángshí  (hòusānyǒuzhēng )
烟树寒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
烟树寒林¹半有无,野人²行李³更萧疏
译文:烟树寒林时隐又时现,我的行装轻便又简单。
注释:¹烟树寒林:笼罩在烟雾与微寒中的树林。²野人:在野之人,作者自指。³行李:即行装。⁴萧疏:稀稀落落,这里指行装轻便简单。
堠长堠短逢官马,山北山南闻鹧鸪。
(hòu)长堠短¹逢官马²,山北山南闻鹧(zhè)(gū)³
译文:到处都能遇到官家马,鹧鸪满山啼叫声不断。
注释:¹堠长堠短:指行程或长或短。堠,古代驿路旁边记里程的土堆。²逢官马:在路上常常遇到官马。³鹧鸪:鸟名,古人认为它的叫声很象“行不得也哥哥”,最容易引起旅人的愁思。
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
万里关河成传舍¹,五更²风雨忆呼卢³
译文:万里关河都是派行舍,呼卢之声好像响耳边。
注释:¹传舍:古时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²五更:古代记时制度,将一夜分为五更,这里泛指夜间。³呼卢:古代博戏的一种,又名“樗蒲”,博具为五木,类似后世的掷色子,用五个木制杏仁形之子,一面涂黑,一面涂白,掷出后,五子皆现黑,即为“卢”,是最高之采,掷子时,往往呼叫,希望得到全黑,所以名叫“呼卢”。
寂寥一点寒灯在,酒熟邻家许夜沽。
寂寥(liáo)¹一点寒²灯在,酒熟邻家许夜沽³
译文:深夜只有一盏寒灯在,盅盅美酒未把愁闷遣。
注释:¹寂寥:寂寞。²寒:指灯光带有寒意,形容环境的冷清。³沽:买。

  “烟树寒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两句为后文的以酒浇愁作了张本。先写这一笔,正是他写此诗的目的,既能够哄起读者的联想,又有助于文章主题的表现。当然,这里没有提到一个“愁”字,然而诗人巧用“半有无”“更萧疏”自然景物和行装的点染,从中不难看出作者此时此地的心境,并为后句作了伏笔。这一笔虽很细小,而在结构上是十分关健的。其一是攀领全篇的点睛之笔,其二是理解全诗的要害之处。因此,作者于此是精力着著。

  第三句紧接首句,又作了环境氛围的补充:我为什么要长期离家不能归呢?因为“堠长季堠短逢官马”。这是一个意在言外之句。含蓄地点出了官差多,民役艰,百姓苦的现实。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很深,又很难排遣。第四句用“行不得哥哥”的鹧鸪声,思归不能归,想回又回不去,来烘托自己伤感的心情。他所见的都是官家的驿马,所闻的又偏偏是让他羁旅难过的鹧鸪声,以悲景衬悲情,更显见愁思的浓烈。

  接下来“万里关河成传舍”这句是写他自己足迹之广,聊寂情怀之深。他走过许多地方:陕西、山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可见他离家的时间实在不短了。离家久远,又正逢季节变化,游子自然产生了归乡之念,何况又只有寂真陪伴自己。然而诗人没用更多的笔墨,只用追忆起当年与朋友博戏时的热闹生活场面,来反衬当前旅舍中的寂突。这里将过去热闹的“景”与现在寂宾的“情”联系起来,恰恰收到了相比一相衬的作用。诗人有意在追忆欢乐的场景中涂抹上与他当时感情并不太协调的色彩。本来写的“愁”,却故意把景写得“喜”,造成“景”和“情”的完全对立,在对立中构成情景间的一种特殊联系,其好处在于能使某种特定场合的特定情感,抒写得更加曲折和深刻,这正是王夫之提倡的以乐写悲的手法。

  末两句,用一盏寒灯为自己作伴,用饮酒来排忧解愁作结。当然,这也是作者的主旨所在,直抒了在百无聊赖的寂寥之中,以酒浇愁,一醉方休的情感。

  这首诗句式整齐,三、四两句“堠长堠短逢官马,山北山南闻鹤鸽”,五、六两句“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对仗工整。可见诗人遣词造句工夫之深,非同一般。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2-14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