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爱竹手频栽,江上人家一径开。纵是无心已成癖,葛巾芒屦为谁来。
平生爱竹手频栽,江上人家一径开。纵是无心已成癖,葛巾芒屦为谁来。
李东阳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126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须如猬毛磔,面如紫石棱。
须如猬(wèi)毛磔(zhé)¹,面如紫石棱²
译文:胡须像刺猬的刺一样张开,面孔像紫石一般瘦劲。
注释:胡无人: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列于《相和歌辞》,题为”胡无人行“。南朝梁王僧虔《技录》中有《胡无人行》。¹磔(zhé),直立张开的样子。²棱,瘦劲之貌。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¹立可乘。
译文:大丈夫驰骋疆场,转战万里不在话下;犹如飞龙升天,猛虎下山,风云际会,马上夫以立功彪炳。
注释:¹风云之会:《易·系辞》:“云从龙,风从虎。”后世因以龙虎与风云相际会,比喻人遇良机贤主。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
追奔¹露宿²青海月,夺城夜蹋³黄河冰。
译文: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头露宿;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
注释:¹追奔:追逐奔逃的敌人。²露宿:在室外或野外住宿。³蹋:同“踏”。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铁衣¹度碛(qì)²雨飒(sà)³,战鼓上陇(lǒng)雷凭凭
译文:穿着铁衣,在沙石中行军,声如飒飒风雨;战斗在陇上,战鼓敲响,如雷声凭凭。
注释:¹铁衣:古代战士用铁片制成的战衣。²碛:沙石堆积之地。³雨飒飒:形容铁甲摩擦及行走沙石中的声响。⁴陇:陇山,在甘肃、陕西交界处。⁵凭凭:雷声。形容鼓声响亮。
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三更穷虏(lǔ)¹送降款²,天明积甲如丘陵³
译文:半夜三更,穷途末路的敌寇被迫送上了降表;到天亮时,缴获的衣甲,堆积得如同山陵。
注释:¹穷虏:穷途末路的敌寇。²降款:投降的文书。³丘陵:比喻高大或多。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中华¹初识汗血马²,东夷³再贡霜毛鹰
译文:中国人初次见到敌人进贡的汗血宝马,东方的夷狄,再次献上了洁白的老鹰。
注释:¹中华:指中原。²汗血马:大宛名马,汗出如血红,日行千里。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西域,斩大宛王,得汗血马归。³东夷: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⁴霜毛鹰:羽毛雪白的鹰。唐新罗、扶余国曾贡白鹰。
群阴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
群阴¹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
译文:所有的敌人都已震慑拜服,中华的声威如太阳般东升。
注释:¹群阴:各方敌人。
丈夫报主有如此,笑人白首篷窗灯。
丈夫报主¹有如此,笑人白首篷窗灯。
译文:胡虏再没人敢于顽抗,大宋的国势终于复兴。大丈夫报效祖国就应该如此,夫笑穷书生老死蓬窗,一事无成。
注释:¹报主:报答皇上、国家。

  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抗金杀敌、气吞云汉的英雄。诗中先写英雄的外貌与志向,展现英雄叱咤风云的气概;再写英雄与金人作战的情景,表达了这位英雄的勇敢;最后写敌人投降,讴歌胜利,是对英雄的赞赏,也是自我表白。诗长短间用,节奏高昂,用语毫无雕琢,始终贯串着“气夫吞匈奴”般的豪壮。

  诗用乐府旧题,首先便在题“胡无人”上做文章。要使“胡无人”,就必须宋有人,所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抗金杀敌、气吞云汉的英雄。这一想象,正是他一向感叹的“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的表现。

  开头四句,写这位英雄的外貌与志向。诗描绘他胡须如同刺猬刺一样直竖,面如紫石,刚毅强健,直接把他叱咤风云的气概展示出来。值得注意的是,陆游在这里是借用了桓温的形象,而桓温是晋朝北伐的英雄,由此夫见诗人所塑造的英雄所包含的寄托。接着,诗把英雄的大志与时运相结合,说他志在立功异域,驰骋万里,又逢国家多事,君王求贤,所以立时际会风云,大展身手。这样一起,雄健排挞,为下文铺叙打好了基础。

  “追奔露宿”以下四句,写这位英雄与金人作战的情景。诗写他在万里青海头,月夜追逐敌人,踏着黄河坚冰,夺取敌人的城市,身穿铁甲,不管风吹雨打,奋勇战斗,与敌对垒,战鼓如雷。诗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战争片段,凝练地表达了这位英雄的勇敢,把场面描绘得高昂激烈。读这些诗句,不由使人想起唐人的边塞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卢纶《塞下曲六首》:“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陆游诗中所写的战斗场面,与唐人这些边塞诗十分接近,而在诗意上更具有积极的意义,杀气腾出纸上。

  “三更穷虏”以下六句,写敌人投降,讴歌胜利。诗从各方面来反映战争的结果———敌人送降表、缴获衣甲堆积如山,汗血马、霜毛鹰入贡,诗以热情洋溢的笔墨予以一一拈出,充满了喜悦之情。随后,诗转入赞叹,说宋朝如同太阳,扫除了阴翳,胡无人,宋中兴,写得十分酣畅。这样,逼出了总的议论:大丈夫就应该这样,为国立功,永垂青史,不能白首蓬窗,一事无成。末两句是对英雄的赞赏,也是自我表白。陆游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希望驰骋疆场,手刃敌寇,也无时无刻不为自己没有立功的机会而悲慨失望。因此,诗中所写的理想化的英雄,实际上正是陆游在把自己理想化,企图通过理想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得到暂时的满足。

  诗长短间用,节奏高昂,用语毫无雕琢,始终贯串着“气夫吞匈奴”(《三江舟中大醉作》)般的豪壮,这就是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的主旋律。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 第939-941页
2、 陆游 . 陆游经典作品选 .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版 : 第156页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远接商周祚(zuò)¹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²
注释:¹祚:王业,国统。²“北盟”句:战国时,齐晋两国都在楚的北方,楚与齐晋联盟,对秦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章华¹歌舞终萧瑟,云梦²风烟旧莽苍³
注释:¹章华:指章华台,春秋时楚灵王所筑,遗址在今湖北。²云梦:湖名。³莽苍:苍茫广大的样子。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草合¹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zhǒng)有狐藏²
注释:¹草合:野草围绕。²“盗穿”句:指荒坟被盗,狐兽当作巢穴。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离骚¹未尽灵均²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注释:¹离骚:屈原忠心爱国,反受毁谤被放逐,作长诗《离骚》以抒发怨恨。《离骚》也是屈原辞赋的统称。²灵均:屈原的号。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¹霜露湿荆(jīng)²
注释:¹废城:指郢城。²荆榛:荆树丛。

  第一首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二代的王业,国统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楚原是商的属国,后至周,又被周成王正式封为诸侯国。因此可以说“是远接商周祚最长”了。“祚”,指王统。

  第二联顺接上联意,写楚国最终由盛而衰,以至为秦所灭。“章华歌舞终萧瑟”,写的便是这种历史的结局。“章华”,即章华台,楚国离宫,旧址有几处,此当指沙市之豫章台。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萧索寂寥了,但是,“云势风烟旧莽苍”:楚地著名的云势泽,气象依旧,风烟迷蒙,阔大苍茫。这里,诗人以章华歌舞之短暂映照云势风烟之永恒,产生强烈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叹,揭示出历史发展之无情。

  第三联由历史的回顾转为对眼前景象的描写:“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当年郢都宫殿旧址,如今已野草滋蔓,唯见雁群时时飞起;早已被盗掘的荒坟野冢,如今成了狐兔藏身之所。这景象是多么凄凉败落,它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是当年楚国衰亡的象征。而导致楚国衰亡的原因,正是屈原在《离骚》中所尖锐指出的,贵族蒙蔽君王,嫉贤还能,朋比为奸惑乱国政。这一历史的教训,使得千秋仁人志士莫不感到感慨万分,热泪沾裳。末联“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灵均”是屈原的字,“灵均恨”,既是屈原在《离骚》中所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无穷之恨,也是陆游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与屈原共命之叹。

  第一首以议论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景,情寓于景。第二首则首尾写景,中间抒情,情因景而发。第一联:“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荆州”,即指郢都;“徂岁”,犹言过去的岁月;“下阪轮”,即下坡的车轮,这里用以形容流光迅速。此联是说荆州十月便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时光的流逝的感慨,这是一个胸怀大志、迫切要求报国效命的志士的感慨,是在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中包含着对人事代谢现象的探寻。第二联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这是伤古,又是悼今。“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写得极为沉重。是啊,天行有常,何曾有导致壮士途穷困厄之心;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致多少像屈原这样的贞臣节士去国离乡,放逐江湖。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诗的第三联“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正是表达这样一种感情。但是,诗人心中那报国无门的怨愤和苦闷是无法解脱的,所以“淋漓痛饮”于长亭薄暮之中,更显孤独;“慷慨悲歌”于白发初生之际,自增惆怅。这种心情只有泽畔行吟的屈原可以与之相通,美人迟暮悲今古,一瓣心香吊屈平。但眼前却是“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末联勾画出的这种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惨淡景象,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上,也引起读者的沉思。

  陆游的优秀诗篇大都回荡着爱国激情。在这组诗中,诗人的一纸诗情,又是通过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并且借屈原的千古遗恨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杨万里说陆游诗“尽拾灵均怨句新”(《跋陆务观剑诗稿》),正可概括这首诗的特色,读后,确如朱熹所云:“令人三叹不能自已。”(《答徐载叔赓》)公元年1178(淳熙五年)五月,陆游又写了《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皆抒发同一感慨。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925-926页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乌纱¹掷去不为官,囊(náng)(tuó)²萧萧³两袖寒。
译文: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注释:¹乌纱:当时做官为宦的代名词。²囊橐:一种口袋。³萧萧:空空的样子。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译文: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写的是郑板桥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归里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他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到清冷的江边作为鱼竿。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做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济饥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这首诗是郑板桥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告别潍县绅士民之作。作者为人正直,只关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为上司不满,于是上司借故罢了他的官。时年他已61岁,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照理说,至少也该发点小财了,然而他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官。这首诗在用词上很有感情色彩。萧萧寒、清瘦、秋风都从字面上传递出一种萧索、冷落、凄冷之感,与作者的心情和处境和谐一致。

  这是一首赠别诗,然而却很特别。

露浥初英,早遗恨、参差九日。还却笑、萸随节过,桂凋无色。杯面寒香蜂共泛,篱根秋讯蛩催织。爱玲珑、筛月水屏风,千枝结。
露浥(yì)¹初英,早遗恨、参差九日。还却笑、萸(yú)²随节过,桂凋无色。杯面寒香蜂共泛,篱根秋讯蛩(qióng)催织。爱玲珑、筛月水屏风,千枝结。
注释:¹浥:湿润,沾湿。²萸:茱萸。
芳井韵,寒泉咽。霜著处,微红湿。共评花索句,看谁先得。好漉乌巾连夜醉,莫愁金钿无人拾。算遗踪、犹有枕囊留,相思物。
芳井韵,寒泉咽。霜著处,微红湿。共评花索句,看谁先得。好漉(lù)¹乌巾连夜醉,莫愁金钿(diàn)²无人拾。算遗踪、犹有枕囊留,相思物。
注释:¹漉:即用纱布等物滤出液体。²钿: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

  “露浥”两句,扣题中“赋菊”。此言夜露湿润了刚刚开放的菊花,可惜现在已经不是重阳佳节,过了赏菊的当令时节,但是这菊花还是我行我素地傲霜斗雪而独自放香。因为菊有“宁愿枝头抱香死”的气节也。“还却笑”两句,用“茱萸”、“桂花”与菊花作一对比。此言只可笑那茱萸花随着重阳节的过去而也随即败落凋零,并且桂花也在树上纷纷地凋谢而显得毫无生色;惟有菊花宁愿在枝头上抱香而死,却不改其傲霜斗雪的本质噢。明是赞菊,暗中也含有以菊花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表明自己有菊之傲骨,而无萸桂之媚俗态也。“还面”两句,述秋景。此言还中的酒香与园中的菊香混合在空气之中,引得群蜂四处飞舞。而篱笆下蟋蟀也正在“句句”地鸣叫着,它好像在告诉人们:秋已深矣。“爱玲珑”两句,再次“赋菊”。此言园中的水池边上,主人家用千枝万朵的菊花交织成一架玲珑透剔的花屏风,月光透过它照射在水池之中,就倒影出憧憧的花影来。

  “芳井韵”四句,承上启下。此言在园中的水井边,寒泉旁都开放着各式各样的菊花,供人欣赏。那经霜的菊叶,湿润中透出了微红的颜色。“共评花”两句,述共同赏菊,填词吟诗。词人说:“我们共同观赏着花园中这许多菊花,同时还在品评着菊花的优劣,而且还互相比赛,看看哪一位才思敏捷先作成佳词好诗?”“好漉”两句,述赏花饮酒至通宵。古时酒有清、浊之分,故白居易《问刘十九》诗有“绿蚁新醅酒”的描述,就是饮带酒糟的浊酒。这里词人所饮的也是浊酒,所以饮前先用“乌巾”漉净酒糟,才可饮用。此言词人面对香花、佳人作通宵漉酒畅饮,但他边狂饮浊酒,边还笑着对侑酒的佳人说:“你不要发愁我会醉得失态,如果你头上的金钿钗掉在地上,我还能马上替你拾起来插上呢。”“算遗踪”两句,述酒醒。言词人酒醉后醒转,发现床头枕边尚遗留了佳人身上的物件,不觉睹物思人,倍增相思。

  因为是和韵,所以全词以词人的寄托、臆想为多,不必词人亲自观赏菊花后才能填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¹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²无留意。四面边声³连角(jiǎo)起,千嶂(zhàng)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注释:¹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²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³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⁴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zhuó)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lè)¹归无计。羌(qiāng)²悠悠³霜满地,人不寐(mèi),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¹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²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³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⁴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⁵征夫:出征的将士。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词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23-25页
2、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第20页

jiāào ·qiū

fànzhòngyān sòngdài 

sàixiàqiūláifēngjǐng héngyángyànliú miànbiānshēngliánjiǎo qiānzhàng chángyānluòchéng 
zhuójiǔbēijiāwàn yānránwèiguī qiāngguǎnyōuyōushuāngmǎn rénmèi jiāngjūnbáizhēngl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