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岂合缠章服,野马如今脱辔衔。
屈指悔来坡下路,瘦筇随客上巉岩。
沐猴岂合缠章服,野马如今脱辔衔。
屈指悔来坡下路,瘦筇随客上巉岩。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红毛国¹,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²³一毡(zhān)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¹⁰¹¹,顷(qǐng)¹²毡大亩许¹³,已数百人矣。短刃(rèn)¹⁴¹⁵¹⁶,出于不意¹⁷,被掠(lüè)¹⁸数里而去¹⁹
译文:红毛国,过去许诺与中国互通贸易。边防的元帅见他们来的人太多,就不准许他们登岸。红毛国的人再三请求说:“只要赐给我们一块毛毡那么大的地方就足够了。”元帅想,一块毛毡能容纳的人没有几个,就答应了。红毛国的人就把毛毡放到岸上,仅能容纳两个人;他们把毛毡拉扯一下,就能容纳四五人;他们一边拉扯毛毡一边从船上登陆,顷刻之间,毛毡大到一亩多,已能容纳数百人了。这些红毛国人一齐抽出短刀,由于出其不意,被他们劫掠了好几里的地方才离去。
注释:¹红毛国:明、清时有些人称英国、荷兰国为“红毛国”。据《明史·和兰传》及《清史稿·邦交志》,自明 万历中,荷兰海商始借船舰与中国往来。迄崇帧朝,先后侵扰澎湖、漳州、 台湾、广州等地,强求通商,但屡遭中国地方官员驱逐,不许贸易;惟台湾 一地,荷兰人以武力据守,始终不去。清顺治间,荷兰要求与清政府建交, 至康熙二年遣使入朝。其后清廷施行侮禁。二十二年,荷兰以助剿郑成功父 子功,首请开海禁以通市,清廷许之,乃通贸易。本篇所记,系据作者当时 传闻,时、地未详。²固: 坚持。³请: 请求。⁴赐:赐予。⁵足:足够。⁶容:容纳。⁷无几: 没多少。⁸许之:允许。⁹但:只。¹⁰且……且……:一边……一边……。¹¹登:登上。¹²顷刻:片刻。¹³许:左右。¹⁴刃:刀。¹⁵并:一起。¹⁶发:发射。¹⁷意:思想,意料。¹⁸掠:掠夺。¹⁹去:离开。
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
路回¹临石岸,树老出墙根。
译文:在回家的路上经过靠近石头的岸边,老树的枝头伸出墙外面。
注释:¹回:盘环,转折。
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野水合¹诸涧(jiàn)²,桃花成一村。
译文:很多小小的流水汇合流淌在两山间,山村里面的桃花全部开了。
注释:¹合:汇合。²诸涧:多处的涧水。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
呼鸡过篱合(zhà)¹,行酒²尽儿孙。
译文:小鸡们嬉闹着抢着过篱笆,儿孙们积极给爷爷添酒尽孝心。
注释:¹篱合:合栏,以竹木编成的篱笆。²行酒:给人斟酒。
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
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
译文:当我老了时候,我也要这样的归隐,恰好我家门前就有一座山峰。

  此诗之堍,恰与《泊樵舍》一诗成鲜明对照。

  从时令看,阴郁的秋、冬早已过去,正好是群旧识春风好,殷勤拂面来"的春日了。施闰章大约也巳返回故乡,正带着—主恩闲日月,吾道合江湖”的喜悦,或在家中诵读“旧书”,或泛“东溪”就友畅饮,享受着“高柳不藏阁,流莺解就人”式的赋闲之乐。家乡附近有南漪湖,这首《过湖北山家》是作者泛舟出游中的即兴之作。

  诗之起笔颇为悠然。那当是在随水而行的小舟之上,“路回”水转之同,便见有一带“石岸”。诗人舍舟登岸,行走在谁家墙院之外。心境既不忧急,意兴自更盎然,就连那拔出“墙根护的苍苍“老”树,竟也引得他流连兴叹了。

  这开篇两句吐语平平,似乎并无惊人之处。再信步走去,漫步可听到一阵琮琮、潺潺的水声。寻声丽前。才发现原来有一泓“野水”,正沿着曲曲的山脚畅流。倘要推究这水的源头,只要抬头望一眼便明白了:那是由许多条山涧细流汇聚而成的。它究竟有多清纯,而且伴和着怎样一种幽幽的草苔清香,就恐怕只有诗人才能领略到了。如果“野水合诸涧”之境,还未免过于幽清,则“桃花成一村”句的跳出,便刹那间改变了一切:幽幽的流水之音尚在耳边呜响,一派红丽的“桃花”,已如火如霞般照亮了诗人的眼目。那是春日温馨的微笑,更是山民热情的问侯。看在它的“落英缤纷”之中,正掩映着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那茅舍,那篱栅,那鸣鸡吠狗、语声人影,全随着“桃花”的耀现而显露在了诗人眼前。

  全诗至此平中出奇,将读者引入了料想不到的新奇之境。不过,这里毕竟不是“桃花源”,诗人也无意像武陵人那样进入其间,以一享“山家一父老的待客热情,他只是在村头兴致勃勃地眺望几眼,便被那宁和、怡悦的生活景象迷住了:“呼鸡过篱栅”句所描摹的,该是一位慈祥的老妇,正披着午闻的清荫,或是落日的斜晖,手托食盆、穿过篱栅,吆唤着散在四处的鸡群,至于她飘散的白发,怎样拂过皱纹环布的眼眉;爽朗的语声,怎样回应着欣喜奔返的鸡呜之音,诗中芷留有许多“空白”,全凭读者想像去补充了。“行酒尽儿孙”句,则由篱栅外景转向了场院,那里的石台边,正摆开一场老少团聚的宴饮。主人公无疑是位鹤发童颜的老爹,“儿孙”们则团团围坐,带着欢声笑语,给老爹酌酒助兴,至于老爹怎样因滔酣而酡颜乜眼,儿孙怎样笑得灿若春花,包括空气中怎样飘浮着山禽野味的香味,也全可在字行间仿佛一二。

  这样的生活景象,这样的淳朴和温馨,对于久在仕途中奔波的诗人采说,恐怕只有在孩提时代才领略过,并且早已被官场的烦嚣和尘俗,搅扰得恍若隔世了。而今,经了路过“湖北山家”的欣悦一瞥,便又从淡淡的记忆深处溶溶涌出,令诗人那样向往和依恋l这才是人生无限亲切的起点和归宿。与这样的生活相比,那官场的钻营、倾轧、争斗生涯,便显得何其纷扰和令人憎氏一股深切的归隐之情,由此浓浓地笼盖了诗人。好在他终于可以抽身“隐”退的可能,何不就此定下决心,在家乡领略这晚年的亲情和怡乐。“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正就在家门的对面。

  全诗收结之处,正是诗人在“湖北山家”生活景象的触动下,转入对隐居生涯的动情展望之时。这其问该有几分酸涩、几分欣喜,也全留在结句之外,一任读者自已去固味了。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919页

guòběishānjiā

shīrùnzhāng qīngdài 

huílínshíàn shùlǎochūqiánggēn 
shuǐzhūjiàn táohuāchéngcūn 
guòzhà xíngjiǔjìnérsùn 
lǎojiāngyǐn qiánfēngqiàduìmén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yǎo)¹难平。
译文:阴冷秋季的晚上下起了雨,酒后惊醒心中愁绪久久不能平复。
注释:¹杳:幽深。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sōu)(liú)¹竞鼓声。
译文:看到满地的落叶黄花,风雨中的红叶飒飒作响好像不停的鼓声。
注释:¹飕飗:象声词,指风雨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¹犹未忘多情²
译文:想要背弃世俗,不同流俗,但偶有机缘,还是无法摆脱世俗的情缘。
注释:¹缘:佛教用语,尘缘的简称,谓心识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²忘多情:忘掉世俗的情缘。《世说新语·伤逝四》:“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自从双鬓(bìn)斑斑白,不学安仁¹却自惊。
译文:自从双鬓斑白后,已经参透世情,心灰意冷,不会像潘岳那样多愁善感了。
注释:¹安仁:潘岳,字安仁。潘岳《秋兴赋》:“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这两句诗人说他如潘岳一样双斑白,却不像潘岳那样感到吃惊。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他自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就能参透俗世,看透俗事,不会像潘岳那样多愁善感了,但是遇到“晚雨秋阴”的景象,依然难平心绪。

  开篇两句,写傍晚秋阴、酒醉乍醒,客观条件(季节气候不佳、身体状况不佳)和主观条件(感时)都令诗人心情不能平静,从而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三四两句,写秋日风景,“黄花”“红杳”本是秋天里最具生命力的物象了,然而在诗人眼中,单一的黄花却远远构不成绚丽的色彩,而红色的杳子在风雨之中飒飒作响,如沙场鼓声,徒增秋日的肃杀之气。“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与“自从双鬃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两句中表现了诗人“心绪难平”。不妨回顾一下当时李煜为了超脱于皇位之争而筑室钟山读书,即位之后在北方的威压之下还是不改诗书歌舞之乐,即可了解其“背世”“厌俗态”的高雅之意;而对于丧子、亡妻痛苦的诗词咏叹,都是发生在面对北方军事威胁的背景之下,则读者于此又不难领会其“多情”背后的软弱无助当多愁善感的词人被推上君王的位置,在弱肉强食的乱世求生存的时候,大约应该都是李煜这种悲秋的样子:满怀恐惧,满怀凄惶直至在两鬓斑白中走向毁灭。

参考资料:
1、 东篱子.李煜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18-120

jiǔyuèshíǒushū--

wǎnqiūyīnjiǔzhàxǐnggǎnshíxīnyǎonánpínghuánghuālěngluòchéngyànhóngsōuliújìngshēngbèishìfǎnnéngyàntàiǒuyuányóuwèiwàngduōqíngcóngshuāngbìnbānbānbáixuéānrénquèjīng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西母¹酒将阑(lán)²,东王³饭已干。
译文:宴会上西王母已将要把酒饮尽,东王公的饭也已经快吃完。
注释:¹西母:即传说中的西王母。²阑:残尽。³东王:即传说中的东王公,又名东皇公。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君王¹若燕²去,谁为曳(yè)³车辕(yuán)
译文:君王啊如果您去瑶池赴宴,谁来为您驾辕飞奔向前?
注释:¹君王:指称帝王。²燕:通“宴”。³曳:拉。
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紫殿¹焚香暖吹²轻,广庭清晓席³群英。
译文: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注释:¹紫殿: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案”。²暖吹:暖风,指春风。³席:犹言列坐。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无哗(huá)战士衔枚¹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译文: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注释:¹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乡里¹献贤²先德行³,朝廷列爵(jué)待公卿
译文: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注释:¹乡里:犹言郡县。²献贤:献举人才。³先德行:以德行为先。⁴列爵:分颁爵位。⁵公卿:指执政大臣。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精。
自惭衰病¹心神耗²,赖³有群公识鉴(jiàn)精。
译文: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注释:¹衰病:衰弱抱病。²耗:无,尽。³赖:幸亏。⁴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⁵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一作“鉴裁”,又作“择鉴”。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鲁迅的祖父就因为替考生向考官行贿,被判斩监候的。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参考资料:
1、 黄进德.欧阳修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50-151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92
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61

gòngyuànyuèjìnshìshì--ōuyángxiū

殿diànfénxiāngnuǎnchuīqīng广guǎngtíngqīngxiǎoqúnyīng

huāzhànshìxiánméiyǒngxiàchūncánshíshēng

xiāngxiànxiánxiānxíngcháotínglièjuédàigōngqīng

cánshuāibìngxīnshénhàolàiyǒuqúngōngshíjiànj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