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禄遫空自怜,三年官满囊无钱。
身如绊骥心千里,安得一舸西风前。
令君磊落济川手,留滞亦怜穷独叟。
大舟百尺影白虹,借我搬家我何有。
函牛之鼎著鸡肋,涓滴渠须瓠五石。
劣留两席寘图书,辇石囊沙压摇兀。
典衣买酒饷三老,槌鼓鸣锣人看好。
相过重读借船帖,我自卢胡君绝倒。
书生禄遫空自怜,三年官满囊无钱。
身如绊骥心千里,安得一舸西风前。
令君磊落济川手,留滞亦怜穷独叟。
大舟百尺影白虹,借我搬家我何有。
函牛之鼎著鸡肋,涓滴渠须瓠五石。
劣留两席寘图书,辇石囊沙压摇兀。
典衣买酒饷三老,槌鼓鸣锣人看好。
相过重读借船帖,我自卢胡君绝倒。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凉风吹月露¹,圆景²动清阴³
译文:秋夜中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
注释:王中丞:即王思远。齐武帝诏举士,竟陵王荐为吴郡丞,后拜御史中丞。《梁书》《南史》有传。¹月露:月光下的露滴。²圆景:指月亮。³清阴:清凉的树阴。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蕙气¹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译文:带着兰蕙花香的风多情地投入怀抱,在这如此幽静美好的夜晚,听君抚琴尽兴。
注释:¹蕙气:香气。一作“蕙风”,带着兰蕙花香的风。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萧瑟¹满林听²,轻鸣响涧(jiàn)³
译文:琴音如秋风吹拂草木之音,传遍树林;又如涧水轻鸣,流淌着淙淙作响的清韵。
注释:¹萧瑟:秋风吹拂草木的声音。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²满林听:是说树林里的鸟也为之感动,倾耳聆听。³响涧音:是说琴声犹如溪水流淌,淙淙有声。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无为¹(dàn)容与²,蹉(cuō)(tuó)³江海心。
译文:这样一种远离尘嚣、清静无为的境界,千万不要耽误和消磨了隐逸的意兴。
注释:¹无为:清静无为。²澹容与:指安逸闲适。澹,恬静。容与,悠闲自得的样子。³蹉跎:失时,虚度光阴。江海心:退隐之心。《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山谷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又,《后汉书·逸民传序》:“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

  这首诗以清新俊美的笔调写出秋夜闻琴的感受,在品味琴曲情调中表现自己的失意之心。其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这是全篇构思的显著特点。

  首联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惑和宁静感。“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这正是“闻琴”的适宜环境气氛与心理状态。

  颔联由景及人、点明诗题。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充满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古代有焚香鼓琴的习惯,“蕙风入怀抱”正是“闻琴”的最佳环境气氛。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琴。”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很有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

  前四句在写景述事中流露出精神的超脱和心情的愉快,对这个美好夜晚由衷的高兴。同时,“凉风”“月露”“圆景”“清阴”都暗藏着一个“秋”字,秋季在诗人看来是个盛壮而易衰的季节,往往联系着时光飞逝、人生无成的感叹。所以后四句的情调由兴高采烈而转入萧瑟低沉。

  颈联正面写“闻琴”。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琴声时而激扬,时而低沉。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富有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由“林”“涧”又自然逗出下文。

  尾联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琴声把人们带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林下风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远心驰,更增隐逸之想,因此诗人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海的时间,消磨了隐逸的意兴。

  全诗境界可用一个“清”字概括。“闻琴”的客观环境气氛是清凉、清静,散发着蕙风是清香的;琴声是如林风涧音,富有清韵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隐居意兴。全篇便在这“清”的境界中达到和谐的统一。在写法上,此诗与中唐描写音乐的名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等多从实处见工者不同,纯从虚处传神,即着重烘托渲染环境气氛和传达主观印象感受,不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这种写法,往往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从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中似乎可以看到其影响。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著. 古典文学名篇鉴赏[M]. 合肥:黄山书社, 2008:35-36.
2、 贺新辉主编. 古诗鉴赏辞典 中[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980.
郦食其,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衣食业。为里监门,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狂生。
郦食(yì)(jī)¹,陈留²高阳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衣食业。为里书门,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狂生。
译文:郦食其,陈留县高阳人。喜好读书,但家境贫寒,没有谋得衣食的职业。给村里当看门人,然而官吏及县中有权势的人都不敢役使他,都认为他是狂放的年轻人。
注释:¹食其:即食箕,其名有希望一生丰衣足食之义。²陈留:县名。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³高阳:小邑名。属陈留县,在今河南杞县西南。⁴落魄:穷困,不得意。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食其闻其将皆握龊好荷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食其乃自匿。后闻沛公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子,沛公时时问邑中贤豪。骑士归,食其见,谓曰:“吾闻沛公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自谓我非狂。’”骑士曰:“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食其曰:“第言之。”骑士从容言食其所戒者。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¹过高阳者数十人,食其闻其将皆握(wò)(chuò)²好荷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食其乃自匿(nì)。后闻沛公略地陈留郊,沛公麾(huī)下骑士适食其里中子,沛公时时问邑中贤豪。骑士归,食其见,谓曰:“吾闻沛公嫚(màn)³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自谓我非狂。’”骑士曰:“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zhé)解其冠,溺(niào)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食其曰:“第言之。”骑士从容言食其所戒者。
译文:到陈胜、项梁等起义时,各个将军攻占下许多地区,他们中有数十人经过高阳县,郦食其听说这些将军都是气量狭小,拘泥琐细礼节,自以为是,而不能听取好的建议,郦食其便躲藏起来。后来听说沛公率军到了陈留郊区,沛公的部下有一位骑兵恰巧是郦食其的同乡,沛公经常向他询问邑中是否有贤者和豪杰。骑士归乡时,郦食其对他说:“我听说沛公对人傲慢又看不起人,但很有远见,这真是我所愿意交往的人,先为我介绍一下。如果看见沛公,对他说‘我的家乡有一位姓郦的先生,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皆认为他是狂妄之人,,但他自己说我不是轻狂之徒。”骑兵说:“沛公不爱和读书人交往,请来的客人中若有带着儒生帽子的人,沛公就摘下他的帽子,在帽中小便。和人谈话时,常大骂读书人,所以不要像儒生那样说话。”郦食其说:“只管这么说。”骑兵便像郦食其所告诫的那样从容地说明给沛公。
注释:¹徇地:犹略地。²握龊:同“龌龊”。器量狭窄。³嫚:傲慢。⁴易:轻视。⁵先:介绍之意。⁶溺:同“尿”,小便。⁷第:但也。⁸戒:告诫。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谒,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而见食其。食其入,即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衣,延食其上坐,谢之。食其因言六国从衡时,沛公喜,赐食其食,问曰:“计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人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食其往,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食其为广野君。
  沛公至高阳传舍¹,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谒(yè),沛公方踞(jù)²令两女子洗³,而见食其。食其入,即长揖(yī)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辍(chuò)洗,起衣,延食其上坐,谢之。食其因言六国从衡时,沛公喜,赐食其食,问曰:“计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人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sù),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qiǎn)食其往,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食其为广野君。
译文:沛公到了高阳县的官舍,派人召郦食其来见,郦食其到了,沛公正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为他洗脚,就这样召见郦食其。郦食其进入室内即拱手而不行拜礼,说:“您是想帮助秦攻打诸侯吗?还是想率领诸侯灭亡秦朝?”沛公骂道:“你这个卑贱的儒生!天下百姓遭受秦的苦难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才相继率兵攻秦,你怎么能说帮助秦呢?”郦食其说:“您要招聚民众,纠合义兵,去推翻秦的暴虐统治,就不应当坐在床边召见老人。”于是沛公停止洗脚,起身穿好衣服,请郦食其坐上座,对郦食其赔礼。郦食其于是谈到了六国合纵连横时的情况。沛公很高兴,赐郦食其吃饭,问道:“你有什么好的计策吗?”郦食其说:“您集合的未经训练之众不到一万人,要想直接攻打强大的秦国,这可以说是将手伸向老虎的口中啊!陈留县位于天下的要冲,四通八达,现在城里又囤积了许多粮食。我一向与陈留的县令友好,现在请您任命我为使者去命令他投降。如果他不听从,您就派兵攻打他,我来作内应。”于是派郦食其前往陈留县,沛公率兵跟随他而来,最后攻下了陈留。沛公封郦食其为广野君。
注释:¹传舍:客馆,犹今之招待所。²踞床:坐在床边。³洗:洗足。⁴竖儒:贱儒之意。⁵辍:中止。⁶起衣:谓起身整衣。⁷瓦合:犹言乌合。⁸知其令:谓与县令相知。⁹下:归降之意。
食其言弟商,使将数千人从沛公西南略地。食其常为说客,驰使诸侯。
郦生言其弟郦商¹,使将数千人从沛公西南²略地。郦生常为说客,驰使诸侯。
译文:郦食其推荐其弟郦商,让他率领数千人跟随沛公向西南夺取土地。郦食其经常作说客,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
注释:¹商:郦商,本书有其传。²西南:谓往西南。
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保巩。楚人闻韩信破赵,彭越数反梁地,则分兵救之。韩信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雒以距楚。食其因曰:“臣闻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臧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方今楚易取而汉后却,自夺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红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庚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飞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楚,齐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xíng)¹,汉兵遁保巩²。楚人闻韩信破赵³,彭越数反梁地,则分兵救之。韩信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荥阳、成皋(gāo),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雒(luò)以距楚。食其因曰:“臣闻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áo),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臧(zāng)(sù)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適(shì)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方今楚易取而汉后却,自夺便¹⁰,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lěi),红女¹¹下机¹²,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庚¹³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¹⁴之道,距飞狐之口¹⁵,守白马之津¹⁶,以示诸侯形制¹⁷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方今燕¹⁸、赵已定,唯齐¹⁹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²⁰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²¹,诸田宗强,负海岱(dài)²²,阻河济²³,南近楚,齐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²⁴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²⁵。”上曰:“善。”
译文:汉三年秋天,项羽进攻汉军,夺取荣阳,汉军退保巩县。楚军听说韩信已攻下趟国,彭越又多次在梁一带扰乱,就分兵解救。韩信刚东击齐国,汉王多次被围困在荣阳和成皋,计划放弃成皋县以束的地区,驻守巩县、洛阳以对抗楚军。郦食其于是说:“我听说知道天之所以为天的人就可成就帝王之业;不知道天之所以为天的人就不能成功。称王的人以百姓为天,而百姓以粮食为天。敖仓作为天下运输枢纽已经很久了,我听说敖仓贮藏有很多粮食。楚军夺下荣阳,而不坚守敖仓,却带兵向东进军,留下受到处罚的士兵分别驻守成皋,这正是上天来帮助汉王。如今楚军容易被攻取而漠军反要退却,这是自己放弃了有利的时机,我自认为太过分了。况且两雄不并立,楚、汉长久相战不休,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国内动荡,农夫不能种田,妇女不能纺织,天下的人心不安定。希望汉王能够尽快再次进军,夺取荣阳,占据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之险,封锁太行之道,占据飞狐的险关,坚守黄河的白马渡,向诸侯显示漠已控制了有利形势,天下的人就知道应归顺谁了。如今燕国、赵国已经平定,衹有齐国还没攻下。现在田广占据着幅员千里的齐国,田间统率着二十万军队,在历城驻军,田氏势力强大,背靠大海和泰山,阻拦着黄河、济水的通道,向南靠近楚国,齐国兵将多计谋,将军即使派数十万大军,恐怕一年半载也攻不下。我请求能得到韶书去劝说齐王,使他做漠的束邻。”汉王说:“好!”
注释:¹荥阳: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县。²巩:县名。在今河南巩县西南。³赵:指赵王国。⁴梁地:指今河南省东部地区。⁵成皋: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西北。⁶雒:洛阳。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⁷敖仓:秦朝所建的大粮仓,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的敖山上。⁸谪卒:有罪被谪的戍卒。⁹却:退却。¹⁰自夺便:谓自己剥夺(即放弃)了便利。¹¹红女:工女。¹²下机:谓不织布。¹³敖庾:即敖仓。¹⁴太行:太行山。在今冀、晋、豫三省交界处。¹⁵狐之口:飞狐口,关隘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南。¹⁶白马之津:白马津,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北。¹⁷形制:谓占据形胜之地,以制服他人。¹⁸燕:指燕国。¹⁹齐:指齐国。²⁰田间:刘攽以为是“田解”。²¹历城:县名。在今山东济南市。²²负海岱:背靠大海和泰山。²³阻河济:凭借黄河与济水。²⁴岁月:意谓一年半载。²⁵东藩:东方的属国。
乃从其画,复守敖仓,而使食其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曰:“不知也。”曰:“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食其曰:“天下归汉。”齐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项王背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负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则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材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项王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材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下井陉,诛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此黄帝之兵,非人之力,天之福今。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厄,距飞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食其,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食其日纵酒。
乃从其画¹,复守²敖仓,而使食其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曰:“不知也。”曰:“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食其曰:“天下归汉。”齐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lù)³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项王背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¹⁰义帝之负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则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材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¹¹而下。项王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¹²;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¹³;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¹⁴;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pàn)之,贤材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¹⁵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¹⁶,援¹⁷上党之兵¹⁸;下井陉¹⁹,诛成安君²⁰;破北魏²¹,举三十二城:此黄帝之兵,非人之力,天之福今。今已据敖仓之粟,塞(sài)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厄(è),距飞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食其,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食其日纵酒²²
译文:汉王听从了郦食其的策划,又驻守敖仓,并派郦食其劝说齐王,说:“大王知道天下的归属吗?”齐王说:“不知道。”郦食其说:“如果大王知道天下的归属,那么齐国可保;如果大王不知道天下的归属,齐国就难以保全。”齐王说:“天下应该归谁?”郦食其说:“天下归汉王”。齐王说:“先生凭什么这样说呢?”郦食其说:“汉王与项羽奋力向西攻打秦军,约好先攻入咸阳为关中王。项羽违背盟约,在汉中称王。项王迁杀义帝,汉王便派蜀汉的军队平定三秦,出关征战,指责项羽杀害义帝的错误之处,收集天下军兵,立诸侯的后代。每攻占一座城都给降将封侯,汉王得到财物都分给士卒共享,和天下百姓共享好处,英豪贤士都愿听从他的使用。诸侯的军队从四面八方赶到,蜀汉的粮食用船运来。项王有违背盟约之名、杀死义帝之错;别人的功绩从不记得,别人的错误却从不忘却;征战取胜了没有奖赏,攻占了城池也不给封爵;不是项氏家族的人不委以重任;为人刻印,把玩而不肯赐人;攻城所获的战利品,积压很多都不肯赏赐给兵将。天下人叛离他,有才能的人埋怨他,没有人被他使用。所以天下的人才都投奔汉王,汉王坐着就可以指挥他们。汉王从蜀汉发兵,平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攻下井陉,杀成安君;打败北魏,夺取三十二座城:这是黄帝的军队,不是人力,是天所保佑。如今已占有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之险,驻守白马的渡口,封锁太行之要道,占据飞狐的关口,天下后服的人衹有先被消灭了。大王如赶快投降汉王,齐国的社稷就可以保全,不投降汉王,危险灭亡指曰可待呀。”田广认为是对的,就听从郦食其的话,撤走历下的守兵及装备,与郦食其天天纵情而饮。
注释:¹画:策划。²守:围也。³戮力:并力。⁴西面:西向。⁵咸阳:秦朝国都,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⁶汉中:郡名。治南郑(在今陕西汉中市)。⁷迁杀义帝:见本书《项羽传》。⁸蜀汉:蜀郡与汉中郡。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⁹三秦:指关中地区。¹⁰责:问也。¹¹方船:并船,极言船多。¹²于人之功无所记等句:言项羽吝爵赏而念旧恶。¹³非项氏莫得用事:言项羽任人唯亲。¹⁴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言玩惜侯印而不肯封人。¹⁵可坐而策:谓形势显而易见。¹⁶西河之外:指河东。西河:指山西省与陕西省之间南北流向的一段黄河。¹⁷援:引也。¹⁸上党之兵:指原魏豹之兵。上党:郡名。治长子(今山西长治县西南)。¹⁹井陉:山口名。在今河北井陉县。²⁰成安君:陈余。²¹北魏:指魏豹。魏豹占据之地,为战国魏国北部地区,故称“北魏”。²²日纵酒:日日放纵而饮酒。
韩信闻食其凭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食其卖己,乃亨食其,引兵走。
韩信闻食其凭轼¹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²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食其卖己³,乃亨食其,引兵走。
译文:韩信听说郦食其乘车游说而取得齐国的七十多座城,于是连夜派兵穿过平原袭击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军来到,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就烹杀了他,带兵逃走。
注释:¹凭轼:伏在车箱前端横木上,这里指乘车。²平原:指平原津,黄河渡口名。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³食其卖己:意谓郦食其与韩信勾结而愚弄自己。
汉十二年,曲周侯郦商以丞相将兵击黥布,有功。高祖举功臣,思食其。食其子疥数将兵,上以其父故,封疥为高梁侯。后更食武阳,卒,子遂嗣。三世,侯平有罪,国除。
汉十二年,曲周侯郦商以丞相将兵击黥布,有功。高祖举¹功臣,思食其。食其子疥数将兵,上以其父故,封疥为高梁²侯。后更食武阳,卒,子遂³嗣。三世,侯平有罪,国除。
译文:汉十二年,曲周侯郦商以丞相身份率兵攻打黥布,有战功。高祖列举功臣,想到了郦食其。郦食其的儿子郦疥多次带兵出战,战功不大,没被封侯,皇帝因为他父亲的缘故,封郦疥为高梁侯。后改封武阳作食邑。他死后,儿子郦遂继承。三代以后,郦平犯罪,封国被废除。
注释:¹举:分封。²高梁:邑名。在今山西临汾市东北。³武更食武阳,卒,子遂:李慈铭以为“阳卒子”三字衍。《史记》作“更食武遂”。武遂:邑名。在今河北武强县西北。⁴平有罪:据《功臣表》,平坐诈衡王取金免。
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 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商君书》
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¹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zhuō)鹿²之野,血流漂(piāo)(chǔ)³
译文:炎帝,黄帝同母异父的兄弟,他和黄帝各自拥有天下的一半。黄帝推行以仁义为核心的治国之道,炎帝不愿意听从,于是两人在涿鹿原野上展开一场大战。战争酷烈无比,死伤者血流成河,连长杆兵器都漂浮起来了。
注释:¹行道:推行以仁义为核心的治国之道。²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带。³漂杵:杵,捣物的棒槌。这里杵是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血流成河,长杆兵器都漂了起来。形容战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率熊、罴、狼、豹、䝙、虎为前驱,以雕、鹖、鹰、鸢为旗帜。三战然后得其志。《绎史》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¹之野,率熊、罴(pí)、狼、豹、䝙(chū)、虎为前驱,以雕、鹖(hé)、鹰、鸢(yuān)为旗帜。三战然后得其志²
译文:黄帝与炎帝在阪泉的原野上交战,黄帝率领熊、罴、狼、豹、䝙、虎打前锋,用雕、鹖、鹰、鸢等猛禽为旗帜。经过多次较量,最终获得胜利。
注释:¹阪泉:古地名。相传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²得其志:达到自己的目的。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氏既殁,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列子》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¹不用而治,甲兵²不起而王。神农氏既殁(mò)³,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译文:神农在位时,男子耕耘,妇女织布,不动刑罚而治理国家,不动刀兵而称王天下。神农死后,天下大乱,以强凌弱、以众欺寡的事情很多。黄帝为了恢复秩序,只好用严刑治理内部,以刀兵对付外敌。
注释:¹刑政:指刑法在一个国家贯彻实施的状况。²甲兵:指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³殁:死。⁴以众暴寡 :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
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
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
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

  这首七律便是其中较有名气的一首。

  起联点题,用语挺拔。“古”、“今”二字提纲挈领,其所以“怀古”而“动悲歌”,正是由于今日之鹳雀已无,今非昔比。

  颔联二句承首句“怀古”二字而来,隔树西望,渭水北岸的五陵,一片秋色。汉代每筑一个皇帝陵墓,就要在陵墓侧置县,令县民供奉陵园,叫做陵县。五陵包括汉高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县,是历代游览之地。依次北眺,黄河蜿蜒而下,连接着三晋大地,一片夕阳景色,“秋色早”、“夕阳多”,自然会“动悲歌”。此联神致极佳。

  颈联二句描摹近景,诗人低头向下俯瞰: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打鱼人留下的火苗在点点燃烧,牧牛童子回家途中的笛声随风缓缓飘来。用语十分凝练。一个“寒”字,一个“夜”字,为末联抚景思归,留下了伏笔。

  “摇落”、“归计”乃登临向晚必致之情。金圣叹评此二句说: “妙于‘十载重来’四字写成; ‘欲如何’三字才悟。如此才是真正感,真正悟。”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传》)纵观全诗,境界开阔,笔致秀逸,音节优美,有行云流水之妙,尤其中间二联写景气象阔大,又极其精致干练,真正做到了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zhōngguànquèlóu--zhāngqiáo

gāolóu怀huáidòngbēiguànquèjīnyànguòshùlíngqiūzǎo

shuǐliánsānjìnyángduōrénhuǒchénghánshāochuīfēng

shízàizhòngláizhíyáoluòtiānguī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shèn)气象楼台¹”,初未之信。
译文:我曾经读到汉书的天文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海边有蜃吐气,形状很像楼台。”一开始时我并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
注释:¹蜃气楼台:此指“蜃气”形成“楼台”的景象,即“海市蜃楼”。
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颖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如崪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庚寅季春¹,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颖川主人²走使³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chù)如奇峰,联如叠巘(yǎn),列如崪(zú)(xiù),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xiè),骤变歘(xū),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¹⁰(cuó)(é)¹¹,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¹²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jīng)旗之饰,瓮(wèng)¹³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¹⁴,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¹⁵》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译文:庚寅春末,我在海滨躲避敌寇侵扰。一天吃午饭时,家中仆人跑来报告一件怪事:“大海里突然涌现几座大山,全是以前没见过的,父老乡亲们都觉得非常惊异。”我听了以后十分惊诧,赶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陈家主人派遣仆人邀请我。到了海边,我和陈姓主人一同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浩渺大海中,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连绵的蜃景像重重叠叠的山岭、排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城墙亭阁忽然浮现,有如一座人口多、面积广大的城市,几十万幢房屋像是鱼鳞般整齐而密集地紧靠着,其中有佛寺、道观、山门,高大雄伟;钟楼和鼓楼分别在寺观的左右两侧,屋檐边的饰物很分明,历历可辨,就是穷尽公输般的技巧也没有办法超越它。又过了一会儿,蜃景又起了变化,有站着像人的,有散去像兽的,有的像飘扬的旌旗和瓮盎之类的器具,千姿万态,变幻不定,直到黄昏时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哪里呢?大海还是一如往常。沈括在梦溪笔谈上所记载的登州所出现的海市蜃楼,大概就像是这样吧!往往像这样,我因此才相信。
注释:¹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²颖川主人:姓陈的主人。陈姓以颖川为郡望。³走使:走使之人,也就是供奔走仆人。⁴第:只。⁵叠巘:重重叠叠的山岭。⁶崪岫:险峻的山峰。⁷欻起:忽起。欻,快速。⁸鱼鳞相比:像鱼鳞一样整齐而密集地排列着。⁹浮图:佛塔。¹⁰三门:此指寺院大门,即山门。¹¹嵯峨:形容山势高峻。¹²公输:名班,即鲁班,一作公输般,春秋时期鲁国巧匠。¹³瓮盎:二者都是腹大的陶制盛器。¹⁴晡:申时,黄昏时分。¹⁵笔谈:即《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沈括著作。
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
噫嘻!秦之阿房¹,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²
译文:唉!想来秦朝的阿房宫、楚国的章华台、曹魏的铜雀台、陈朝的临春阁和结绮阁,高耸入云的宫殿楼台不计其数!时运一去,朝代更换,这些宫殿楼阁都被荡成焦土,化为尘埃,这也是一种蜃楼吧。想到这些,哪里顾得上对海市蜃楼感到惊讶呢?
注释:¹阿房:与以下“章华”“铜雀”“临春”“结琦”都是古代的台名、宫名或楼名。²何暇蜃之异哉:为“何暇异蜃”的倒装,哪里顾得上对海市蜃楼感到惊讶呢?意思是不值得惊讶。暇,空闲。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作者在某日中午至黄昏意外所见的海市蜃楼,从“海中忽涌数山”到一切幻景“冉冉漫灭”的全过程,再从海市的壮观和幻灭,联想到曾经烜赫一时的豪华宫殿楼台以及它们的主人的悲剧,抒发生灭无常、荣枯莫测的历史感慨。全文将海市蜃楼景色描绘得传神入化,又联想到人世沧桑,饱含着哀国叹时的幽咽情怀。

  作者先说读《汉书·天文志》时,根本就不相信“海旁蜃气像楼台”的说法。等到避寇海滨,家童跑来报告海上出现海市,父老以为怪异的时候,先是“骇而出”,接着登楼而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如崪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簪(檐)牙历历,极公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最后说“《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作者由原先的不相信,到骇而出,再到看得入迷,看得津津有味,再到完全相信,把眼见为实的海市情形描写得极为精彩。更妙的是文章的结尾,笔锋一转,说“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异哉!”这就把历史的真实与现实海市的虚幻糅合在一起,说无暇惊诧感叹,实际上是对历朝历代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观楼宇的强有力的批判。

  《蜃说》主要记叙作者在某日中午至黄昏意外所见的海市蜃楼,从“海中忽涌数山”到一切幻景“冉冉漫灭”的全过程,着意突现其生灭无常、荣枯莫测的情境。

  “海市”时而像奇峰重峦,连绵不断;时而又化作鳞次栉比的城郭楼台和寺庙飞搪,时而又变为人物走兽、旌旗、器皿之状。最后,全部归于烟消云散,大海依然如故。“海市蜃楼”,何其命短!“《蜃说》的叙事状物固然堪称楷模,但作者的立意却不只在这里。宋文中,“论”“记”“说”是常见文体,“论”重于立论推理,“记”是对天文地理、奇闻逸事等的记叙。不过宋人爱发议论,“记”中也常有“论”的。“说”体介于“论”与“记”之间。明吴讷《文章辨体》说:“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已一述之也。”它类似今天的杂感,因事而发,揭示问题,说明道理,发抒感触。

  《蜃说》要说明的义理决不在于古书的可信,文中细针密线的形象记叙,都是为下文的“说”作好铺垫。作者从海市的壮观和幻灭,联想到曾经烜赫一时的“阿房”“章华”“铜雀”“临春”“结绮”等宫殿楼台以及它们的主人的历史悲剧,无限的感慨油然而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始皇造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后汉书》记楚灵王建章华台:“穷上木之技,单珍府三室,举国营之,数年乃成。”《邺都故事》记曹操筑铜雀台:“其台最高,上有屋一百二十间,连接攘栋,侵彻云汉,铸大铜雀于楼巅,舒翼奋起,势若飞动。”《陈书》记陈后主修临春、结绮诸阁:“高数丈,并数十间。其窗墉壁带悬相栏槛之类并以沉香为之,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帘;瑰奇珍丽,近古所未有。”所有这一切,无不令人望而生畏,但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化为焦上、尘埃的结局。它们的好景不长与海市蜃楼其实没有什么两样。

  《蜃说》一文,林景熙似在述异,实际上却是借此抒发忠贞爱国之士在国家破亡之后悲愤交集的复杂感情。对赵宋王朝,他痛其不幸,怨其不争;对元蒙统治者,他痛苦而无奈地发出无力的替告,诅咒他们决不会有好下场。作者在《石翁妪》一诗中所写的“阅世如过客,兴亡了不悟”中流露的也是相似的心情。遗憾的是,有的宋文选本,在选录《蜃说》一文时,却删去了文章的末段,舍本逐末,取貌遗神,便寓意殊深的“蜃说”成了单纯述异的“蜃记”,其谬误显而易见。深味十余年亡国之痛的林景熙,正在愁肠百结之秋,不可能有对景自乐的闲情逸致。宋朝的散文创作,在理论上主张“传道明心”,王安石强调文贵致用:“所谓文者,务有补于世而已矣。”叶适也说:“为文不能关世事,虽工无益也。”南宋民族矛盾尖锐,散文理所当然地承担了反映社会风云和苦难的使命。宋亡前后的一个时期,散文和诗歌一样,爱国主义成为最突出最鲜明的主题。对投降派的谴责,对入侵者的憎恨,正是林景熙《蜃说》以及其他诗文深厚的爱国主义主题的两个重要方面。《蜃说》作幻想破灭后的无可奈何的慨叹和诅咒,正是作者在那个苦难岁月的深沉而挚着的爱国情怀的艺术反映。

参考资料:
1、 陈晓晔.霁山先生“二说”的黍离之悲.远程教育杂志,1998(1):28-30
2、 刘明金.浮天无涯 风生水起——中国古代文学家笔下的海洋文化.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5):89-9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