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客胸襟旧绝尘,惠然分我一缄春。
裁成蜀国添花锦,贵重丹砂伏火银。
暮雨朝云知有梦,琼枝璧月可无人。
要须共醉彭宣酒,莫诿忘情宋玉邻。
诗客胸襟旧绝尘,惠然分我一缄春。
裁成蜀国添花锦,贵重丹砂伏火银。
暮雨朝云知有梦,琼枝璧月可无人。
要须共醉彭宣酒,莫诿忘情宋玉邻。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译文:水边沙地树少人稀,满腹离愁又被晚钟勾起。
注释:从叔象: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韦氏逍遥公房有韦象先,为韦希仲子,乃韦应物之上一辈。疑“从叔象”指韦象先,诗题中漏略“先”字(参考傅璇琮先生考证)。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译文:野泉侵路不知路在哪,不遇山僧谁解我心疑。
孤零零的树木,易变易逝的沙滩,人迹稀少的水边路。在这样一个僻静孤寂的境界,心中充满了离别的惆怅和对渺茫前途的忧虑。晚钟声中,似乎身与心都迷失了,何去何从,他只有将解脱的希望寄托在山僧身上:山僧既熟悉世间路,亦熟悉出世路;既能指点迷津,亦能指点迷人。韦应物该诗以日暮送别于沙际路的特定时间、地点与事件,将心中郁结的愁思流露了出来。尽管这本非禅境,但烦恼即菩提,烦恼泯处乃生智慧莲花。迷途上他对山僧的选择,将会是解悟的契机。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阕。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sì)州雍熙塔¹下,戏作如梦令阕(què)²。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³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
译文: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在泗州雍熙塔下的浴池洗浴,因有些感想,之后就开玩笑似地写下了这《如梦令》词。这个词牌是唐庄宗创制的,原名《忆仙姿》,因为嫌名字不雅,所以改为《如梦令》。大概是唐庄宗创作的词最后的句子是“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于是拿过来把它作为词牌名。
注释: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¹雍熙塔:塔名,在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清康熙初(1680),泗州沉陷于洪泽湖中,塔也随之不复存在。²阕:词曲的一段或一首,这里指词。³唐庄宗:五代时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¹(kāi)²人,尽日³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译文:水和污垢什么时候在一起共存过?仔细看这两个东西在我身上都没有。我告诉擦背的人,劳您整天挥手动肘了。只希望能轻点再轻点,我的身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污垢。
注释:¹寄语:通常作转告讲,这里是告诉之意。“语”作为记事当是浴时所说,但写词肯定是浴后之事,故用“寄语”。²揩背:揩擦背部。³尽日:犹终日,整天。⁴居士:一指信仰佛教而不出家为僧的人,二是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这里指苏轼自己,苏轼在贬地黄州东坡居住,故称东坡居士。

  此词表面上是写作者因没有水垢而受到擦背人的重揩而不满,实质是比喻自己秉性高洁,受贬是蒙冤的。全词关键是佛家术语“无垢”,比喻一切本来清净,虽意出禅偈,形象不甚优美,却自有其思想价值和意义。

  此词小序有两层意思:一是写这首词的起因,二是对于词牌“如梦令”来历的介绍。词的正文反映的是:申辩、不满和请求。

  此词字面上可以概括出如下几个方面:一,作者强调自身是洁净的,没有污垢;二,自身洁净的人还是被人动手除垢;三,擦背去垢的人,出手太重;四,表达不满和请求:对身体洁净的人不该出此重手。

  事实上,苏轼是一个爱干净的人,喜欢经常洗浴,而这经常洗浴就不只是为了除垢了,而是为了健康身体和愉悦心情,这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这次在泗州的公共浴池里遇到了一个擦背特别用力的人,把他的身体弄痛了,他就戏言地表达了不满,而且还讲了理由。这样的生活趣事,作者随后开玩笑似地写成了词。在深层表达上,这样写的结果,超出了这件事情的本来意思,丰富了内涵,隐含了自己受到了严重的不公平待遇。对于一个蒙冤受贬、被当事者欲置之死地,而皇帝让调离这个贬地的文人来说,一个“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的人,一个正在被皇帝起用的过渡期的人,显然不仅仅是写这次洗浴。此词明显有这样的意思:不该对身体洁净的人重手去垢,是没有必要的、可笑的。这自然引人联想到苏轼蒙冤贬往黄州的情景、联想到古今社会上的人生。这些都不只是一次洗浴、一次简单的戏作所能解释得了的。而这些,也是词人“戏作”的丰富内涵中的重要一面。

  此词关键在于“无垢”二字,是佛家常用术语,比喻一切本来清净。一般以词说法,了无余蕴。而此词虽意出禅偈,形象不优美,亦无甚诗意,却自有其思想价值和意义。

参考资料:
1、 第二十届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224
2、 吕观仁.东坡词注.长沙:岳麓书社,2005:152-153
3、 刘尚荣 校勘.傅干注坡词.成都:巴蜀书社,1993:1-34
芳草平沙,斜阳远树,无情桃叶江头渡。醉来扶上木兰舟,将愁不去将人去。
芳草平沙¹,斜阳远树,无情桃叶江头渡。醉来扶上木兰舟,将²愁不去将人去。
注释:¹平沙:旷野。²将:送。
薄劣东风,夭斜落絮,明朝重觅吹笙路。碧云红雨小楼空,春光已到销魂处。
薄劣东风,夭斜落絮,明朝重觅吹笙路。碧云红雨小楼空,春光已到销魂处。
这是一首暮春送别词。上片写江头送别情景。扶醉登舟,人去之后,只有“愁”留了下来。下片写别后情景。落花飞絮,东风薄劣。春光将尽,人去楼空。全词凄婉缠绵,余意不尽。

suōxíng ·fāngcǎopíngshā

zhāngzhù yuándài 

fāngcǎopíngshā xiéyángyuǎnshù qíngtáojiāngtóu zuìláishànglánzhōu jiāngchóujiāngrén 
lièdōngfēng yāoxiéluò míngzhāochóngchuīshēng yúnhóngxiǎolóukōng chūnguāngdàoxiāohúnchù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中秋饮酒将旦¹,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²赋。
注释:¹将旦:天快亮了。²《天问》体:《天问》是《楚辞》篇名,屈原作,文中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用《天问》体即用《天问》的体式作词。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可怜¹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²?是别有³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héng)不嫁谁留?
译文: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如果不是嫦娥“嫁”了过去,那么是谁留在月亮上?
注释:¹可怜:可爱。²悠悠:遥远的样子。³别有:另有。⁴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光影:指月亮。⁵天外:指茫茫宇宙。⁶汗漫:广阔无边。⁷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⁸飞镜:喻明月。⁹妲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月何渐渐如钩?(月何 一作:云何)
¹经海底问无由²,恍(huǎng)(hū)³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qióng)。虾(há)(má)浴水,问云何¹⁰玉兔¹¹解沉浮¹²?若道¹³都齐无恙¹⁴,月何渐渐如钩¹⁵
译文: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注释:¹谓:据说。²问无由:无处可询问。³恍惚:模模糊糊、隐隐约约。⁴长鲸:巨大的鲸鱼。⁵纵横:横冲直撞。⁶玉殿琼楼:代指月亮。神话传说云月亮中有华丽的宫殿名广寒宫。⁷虾蟆:蛤蟆。传说月中有蟾蜍(蛤蟆)。⁸故:本来。⁹堪:能够。¹⁰云何:为什么。¹¹玉兔:传说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捣药。¹²解沉浮:识枷生,会游泳。¹³若道:假如说。¹⁴无恙:安好,无损伤。¹⁵渐渐如钩:圆月慢慢变成弯月。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使用《天问》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像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他那妙趣横生的发问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传说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读者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

  当然,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就是豪纵跌宕,横绝古今;所谓“放”,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

lánhuāmàn ·liánjīnyuè

xīn sòngdài 

zhōngqiūyǐnjiǔjiāngdàn wèiqiánrénshīyǒudàiyuèsòngyuèzhě yīnyòng tiānwèn  

liánjīnyuè xiàngchù yōuyōu shìbiéyǒurénjiān biāncáijiàn guāngyǐngdōngtóu shìtiānwàikōnghànmàn dànchángfēnghàohàosòngzhōngqiū fēijìnggēnshuí héngéjiàshuíliú 
wèijīnghǎiwènyóu huǎngshǐ使rénchóu wànchángjīng zònghéngchù diàn殿qiónglóu kānshuǐ wènyúnjiěchén ruòdàodōuyàng yuèjiànjiàngōu  (yuèzuò yún )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¹
译文:自从我来到黄州,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
注释:¹寒食:旧历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译文:年年爱惜春光想将它挽留,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译文:今年又苦于连连阴雨,绵延两个月气候萧瑟一如秋季。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卧闻海棠(táng)花,泥污燕脂雪¹
译文:独卧在床听得雨打海棠,胭脂样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
注释:¹燕脂雪:指海棠花瓣。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¹
译文:造物主把艳丽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
注释:¹“暗中”两句:《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里用以喻海棠花谢,象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负去。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何殊(shū)¹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译文: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年,病愈时双鬓斑白已然老去。
注释:¹何殊:何异。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¹
译文:春江暴涨仿佛要冲进门户,雨势凶猛袭来似乎没有穷已。
注释:¹不已:一作“未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小屋如渔舟,濛(méng)¹水云里。
译文:我的小屋宛如一叶渔舟,笼罩在濛濛水云里。
注释:¹濛濛:雨迷茫的样子。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空庖(páo)¹煮寒菜²,破灶烧湿苇。
译文:空空的厨房煮着些寒菜,潮湿的芦苇燃在破灶底。
注释:¹庖:厨房。²寒菜:原特指冬季之菜,此系泛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¹
译文:哪还知道这一天竟然是寒食,却看见乌鸦衔来烧剩的纸币。
注释:¹“那知”二句:是说见乌衔纸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日。见,一作“感”。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君门深九重¹,坟墓在万里²
译文:天子的宫门有九重,深远难以归去,祖上的坟茔遥隔万里不能吊祭。
注释:¹“君门”句: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注曰:“君门深邃,不可至也。”九重,指宫禁,极言其深远。“坟墓”句:谓诗人祖坟在四川眉山,距黄州有万里之遥,欲吊不能。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也拟哭途穷¹,死灰²吹不起。
译文:我只想学阮籍作穷途痛哭,心头却似死灰并不想重新燃起。
注释:¹“也拟”句:晋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的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途穷之哭。²死灰:指上面“乌衔纸”的纸钱灰,隐用汉韩安国的话,《史记·韩长孺传》:“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曰:‘燃则溺之!’”

  第一首借寒食前后阴雨连绵、萧瑟如秋的景象,写出他悼惜芳春、悼惜年华似水的心情。诗人对海棠情有独钟,并多次在诗中借以自喻,其《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中说:“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且对自己与花“天涯流落俱可念”的共同命运,发出深深叹息。这首诗后段对海棠花谢的叹惋,也正是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他对横遭苦雨摧折而凋落的海棠,以“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的绝妙比喻,正是对自己横遭政治迫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命运的借喻。

  假如说前一首诗表现贬谪之悲还较含蓄,第二首则是长歌当哭,宣泄了诗人心头无限的积郁。诗中先描写雨势凶猛,长江暴涨,似欲冲入诗人居所。而风雨飘摇之中,诗人的小屋如一叶渔舟,飘荡于水云之间的状况“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二句,描写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诗人从前在京师、杭州等地,每逢寒食佳节,曾经有过许多赏心乐事,如今却只有满目萧条、满目凄凉,他不由得悲极而发出“那知是寒食”的设问。寒食、清明又是祭祖、扫墓的日子,看见“乌衔纸”,诗人这才恍悟,当前确实正是寒食节令,这故作回旋的笔墨,突显了诗人痛定思痛的心情。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是要学阮籍穷途之哭,又反用韩安国典,表示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

  在艺术特色上,《寒食雨二首》分别以入声韵与上声韵传达诗人苦闷的心境。通篇紧扣寒食节的主题。章法结构紧密,虚实相间。还以“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空寒物象,突现窘迫的物质生活;以“纸”、“坟墓”、“死灰”等死亡意象,渲染凄怆悲凉的基调,风格沉郁,显示出一种沉稳悲壮的人格力量。但是,作者即使在“春江欲入户”的艰苦环境中,仍不失那份天真的童心。大水都快淹进门了。他还在想象“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的那种乐趣。这正是东坡独特、可爱的地方。他很少作愁苦的呻吟,更不会无病呻吟,还时不时展现几分幽默感,如“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几乎已经从忍受苦难升华为诙谐欣赏的态度了。

  贺裳《载酒园诗话》说诗人“黄州诗尤多不羁”,认为此诗“最为沉痛”。黄州时期,苏轼写了不少旷远清超的诗词,但这首诗实在写出了他最为真实、沉痛的内心感情。诗人手书此二诗的真迹至今犹存,也可见其对此二诗的重视。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21-122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07-108

hánshíèrshǒu

shì sòngdài 

láihuángzhōu guòsānhánshí 
niánniánchūn chūnróng 
jīnniányòu liǎngyuèqiūxiāo 
wénhǎitánghuā yānzhīxuě 
ànzhōngtōu bànzhēnyǒu 
shūbìngshàonián bìngtóubái 

chūnjiāng shìlái 
xiǎozhōu méngméngshuǐyún 
kōngpáozhǔháncài zàoshāoshī湿wěi 
zhīshìhánshí dànjiànxiánzhǐ 
jūnménshēnjiǔchóng fénzàiwàn 
qióng huīch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