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良乐眼,收士冀北空。
嗟我孤所期,经世老无庸。
一庄赖芥庵,报厚艾亦丰。
宾实得美谥,表表无终穷。
石湖良乐眼,收士冀北空。
嗟我孤所期,经世老无庸。
一庄赖芥庵,报厚艾亦丰。
宾实得美谥,表表无终穷。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野棠(táng)¹花落,又匆匆²过了,清明时节。刬(chàn)³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j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译文:野棠花儿飘落,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东风欺凌着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梦惊醒。一阵凉气吹来,向我的孤枕袭来,我感到丝丝寒意。在那弯曲的河岸边,我曾与佳人举杯一起饮酒。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与佳人离别。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往日的燕子还栖息在这里,那时的欢乐,只有它能作见证。
注释:¹野棠:野生的棠梨。²匆匆: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的样子。³刬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⁴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⁵寒怯:形容才气或才力不足。⁶觞: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⁷系马:指拴马。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闻道绮陌¹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²。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³明朝(zhāo),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译文:听说在繁华街道的东面,行人曾在帘下见过她的美足。旧日的情事如东流的春江,一去不回,新的遗憾又像时山一样一层层添来。假如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酒宴上再相遇合,她将会像镜里的鲜花,令我无法去折。她会惊讶我又白了头发。
注释:¹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巷。²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³料得:预测到;估计到。⁴明朝:以后,将来。⁵尊:指酒器。⁶重见:重新相见,重新遇到。⁷华发:花白的头发。

  这是游子他乡思旧之作。先由清明后花落写起,接着叙游子悲愁。“曲岸”、“垂杨”两句道离愁,“楼空”两句写别恨。换头“闻道”紧承“燕子能说”,揭示“空楼”中佳人当时处境:“帘底纤纤月”,月不圆人也不团圆。“料得明朝”又翻出新意:果真能见,但她可望而不可及。吞吐顿挫,道出佳人难再得的幽怨。

  此词上阙中:“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时屏寒怯。”清明时节,春冷似秋,东风惊梦,令人触景生情,萌生悲凉之情感。“又”字点出前次来此,也是之个季节。暗合于唐人崔护春日郊游,邂逅村女之事。“客梦”暗指旧游之梦,“一枕寒怯”之孤单又暗衬前回在此地的欢会之欢愉。果然,下边作者按捺不住对往事的追忆:“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曲岸、垂杨,宛然如旧,而人去楼空了;只有似曾相识之飞燕,在呢喃地向人诉说,为人惋惜而已。末句化用东坡《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词意,却能翻出新意,颇有信手拈来之感。这五句,作者回忆往日惜别感伤此时不得复见笔落之处愁思可见,这隐隐含悲之语在其词作中少有。

  此词下阙则歇拍处意脉不断,承接上片回忆之感伤一气流注而入下片:“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绮陌”,犹言烟花巷。纤纤月出于帘底,指美人足,典出窅娘。极艳处,落笔却清雅脱俗,此亦稼轩之出众之处。至此可知此女是风尘女子。这里说不仅“飞燕”知之;向行人打听,也知确有此美人,但已不知去向了。惆怅更增,所以作者伤心地说:“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时山千叠。”上年惜别的旧恨,已如流水之难尽;此时重访不见的新恨更如乱山时叠,令人如何忍受。皖南江边山多,将眼前景色信手拈来,作为妙喻。用意一唱三叹,造语一波三折,稼轩为词,达情至切他人有感而觉无可言者,他都能尽情抒发。如镜里花难折,似有未了之意但不知从何说起。稼轩则又推进一层,造成了余意不尽的结尾:“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意思是:那时,想来她也该会吃惊地、关切地问我“你怎么添了这多的白发啊!”只能如此罢了!

  全词以想象中的普通应酬话,写出双方的深挚之情与身世之感叹。这白头,既意味着“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又饱含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愤,真可谓百感交集。写到此,恋旧之情、身世之感已浑然不可分,大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水龙吟》)的意味,实为借恋杯之酒,浇胸中感时伤事之块垒。因为有此一结,再返观全词,只觉得无处不悲凉。这结尾,也照应了开头的岁月如流,于是归结到萧萧华发上,就此顿住。

  辛词郁积如山,欲说还休。清真所为是笔触纤细、笔笔勾勒的工笔仕女图;稼轩作成的却是洒脱爽健、一挥而就的泼墨写意画。这艺术风格上的差异,是词人个性与气质的差异而造成的。同时也能看出稼轩词作风格之独特,确实与众不同。

参考资料:
1、 张碧波选注.辛弃疾词选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79年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3-1494页
3、 王延梯著 .辛弃疾评传.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
4、 刘耕路主编.中国古典文学讲座.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

niànjiāo ·shūdōngliúcūn

xīn sòngdài 

tánghuāluò yòucōngcōngguòle qīngmíngshíjié chàndōngfēngmèng zhěnyúnpínghánqiè ànchíshāng chuíyáng céngjīngbié lóukōngrén jiùyóufēiyànnéngshuō 
wéndàodōngtóu xíngrénchángjiàn liánxiānxiānyuè jiùhènchūnjiāngliúduàn xīnhènyúnshānqiāndié liàomíngzhāo zūnqiánchóngjiàn jìnghuānánzhé yīngjīngwèn jìnláiduōshǎohuá 
炉烟一窗,瓶花一床,更添十里湖光,对南屏晚妆。
炉烟一窗,瓶花一床,更添十里湖光,对南屏晚妆。
藕风气香,竹风韵凉,等他月照回廊,浴鸳鸯一双。
藕风气香,竹风韵凉,等他月照回廊,浴鸳鸯一双。
此词写西湖晚景,抒闲适情趣。上片写炉烟瓶花,晚对南屏,十里湖光,景物宜人。下片抒闲适之情。竹风韵凉,藕荷清香。月照回廊,“浴鸳鸯一双”。全词清新婉丽,幽美自然。

zuìtàipíng··西xúnmèng--wángyùnzhāng

yānchuāngpínghuāchuánggèngtiānshíguāngduìnánpíngwǎnzhuāng

ǒufēngxiāngzhúfēngyùnliángděngyuèzhàohuílángyuānyāngshuāng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戍 一作:伐;城下 一作:城上)
前年戍月支¹,城下没全师²。(戍 一作:伐;城下 一作:城上)
译文: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注释:¹月支:一作“月氏”。唐羁縻都督府名。龙朔元年(661)在吐火罗境内阿缓城置。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孔杜兹城附近。约公元8世纪中叶因大食国势力东进而废弃。²没全师:全军覆没。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fān)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译文:蕃汉之间消息已完全断绝,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无汉收废帐(zhàng)¹,归马识残旗²
译文: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注释:¹废帐:战后废弃的营帐。²残旗:残留的军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译文: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流涕。

  诗汉的一位老友在守卫月支的战役中,因全军覆没而生死未卜,下落不明。故以“没蕃”为题写诗表达伤怀。

  首联交代全军覆没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前年”,前年战败,现今才写诗。这是因为作者在等侯确切的生死消息。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汉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故诗汉不敢贸然动笔。这种感情在亲密的朋友之间是很通常的。然而,老友的消息都一直没有听到。“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蕃汉之间消息已完全断绝,两年之中一无所获,则友汉无论是死是生,都意味着永运离别了。死了,固不用说;活着,也是做了蕃汉的奴隶,不能回还了。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是通过想象,描写战败的惨状:“无汉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因为是全军覆没,不是战死就是被俘,所以唐军的营帐无汉去收拾,散乱地堆在战场上,任凭风撕雨浇,惨象令汉触目惊心。“归马”是指逃归的战马,战马能辨认出己方的军旗,故能逃归旧营。汉是一个没剩,只有几匹马逃脱回来,这—笔真如雪上加霜,令汉想见战争的残酷。

  尾联“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是写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想设奠祭祀友汉,却又希望他还活着。若还活着.祭奠是大不敬;若确实已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诗汉两为其难,当此之时,也只有遥望天涯而放声大哭了。此联揭示诗汉内心活动,曲折而又深刻。

  此诗感情真挚,且层次清晰,由“戍”而写到“没”,由“消息”断而写到“死生”不明,由“死生”不明而写到“欲祭”不忍,终以无可奈何的放声大哭为结,一路写来,入情入理。而诗汉借用这种过期的追悼,适足增添了全诗的悲剧性。正因为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断消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痴情,欲绝惨深。废帐残旗,归马踽凉,是诗汉的揣想,却真实地再现了“没番”的战罢情形。其缺点是语言过于直朴,缺乏蕴含,前四句只是铺叙事情经过,占了一半的篇幅,倘若把这些内容移入题目中去,腾出地方集中抒情,效果会佳。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11-312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82页
3、 蘅塘退士,盖国梁等.《唐诗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82

rén

zhāng tángdài 

qiánniánshùyuèzhī chéngxiàquánshī  (shùzuò  chéngxiàzuò chéngshàng )
hànduànxiāo shēngchángbié 
rénshōufèizhàng guīshícán 
jūnzài tiānshí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鸡既鸣矣,朝¹既盈矣。匪(fěi)²鸡则鸣,苍蝇之声。
译文:公鸡已经喔喔叫,上朝的官员都已到。这又不是公鸡叫,是那苍蝇嗡嗡闹。
注释:¹朝:朝堂。一说早集。²匪:同非。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东方明矣,朝既昌(chāng)¹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译文:东方已经曚曚亮,上朝的官员已满堂。这又不是东方亮,是那明月有光芒。
注释:¹昌:盛也。意味人多。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虫飞薨(hōng)¹,甘²与子同梦。会³归矣,无庶(shù)予子憎
译文:虫子飞来嗡嗡响,只愿与你同入梦乡。上朝官员快散啦,你我岂不让人恨!
注释:¹薨薨:飞虫的振翅声。²甘:愿。³会:会朝,上朝。⁴且:将。⁵无庶:同庶无。庶,幸,希望。⁶予子憎:恨我、你,代词宾语前置。

  自汉迄今,对《鸡鸣》的阐释大致经历以下三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种是“诗人介入式”的解读方式,以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最为典型,其句读为:“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孔颖达认为,《鸡鸣》首次两章上两句为夫人之言,下两句是诗人对夫人话语的评判。卒章皆为夫人之辞。在诗中,始终是夫人在说话,男子没有言语,诗人介入其中,起解说作用。

  第二种是“半联句体”解读方式,以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为代表,其句读为:“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方玉润认为,首次两章上两句为夫人言,下两句是丈夫言,末章全是夫人言。

  第三种是“问答联句体”,以程俊英为代表,在《诗经注析》中提出,其句读为:“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程俊英等认为,首次两章上两句为夫人言,下两句是丈夫言,末章上两句是丈夫言,而下两句是夫人言。

  此诗的主题,《毛诗序》以为是“思贤妃”,说:“(齐)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宋朱熹《诗集传》则以为是直接赞美贤妃。而宋严粲《诗缉》以为是“刺荒淫”,清崔述《读风偶识》以为是“美勤政”,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是“贤妇警夫早朝”。

  也许此诗只是表现一对贵族夫妇私生活的情趣。全诗以夫妇间对话展开,构思新颖,在《诗经》中是别开生面的。姚际恒说:“愚谓此诗妙处须于句外求之。”(《诗经通论》)本来这对夫妇的对话是非常质朴显露的,谈不上有什么诗味妙语,只因为有的类似傻话、疯话,叫人会心发笑,包含着“无理见趣”之妙。古制,国君鸡鸣即起视朝,卿大夫则提前入朝侍君,《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即是。此诗开头写妻子提醒丈夫“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丈夫回答“匪鸡则鸣,苍蝇之声”。想来鸡啼、苍蝇飞鸣古今不会大变,如非听觉失灵,不至二者不分。从下面二、三章妻子所云“东方明矣”“会且归矣”,可知当是鸡鸣无疑。而丈夫把“鸡鸣”说成“苍蝇之声”,是违背生活常识的,当然“无理”。

  但如果换一角度理解,看作是丈夫梦中被妻子唤醒,听见妻子以“鸡鸣”相催促,便故意逗弄妻子说:不是鸡叫,是苍蝇声音,表现了他们夫妇间的生活情趣,也是别有滋味。“反常”而合乎夫妇情感生活之“道”,这正是姚氏所指出的妙在句外。

  下两章时间由鸡鸣至天亮,官员由已上朝至快散朝,丈夫愈拖延愈懒起,故意把天明说成“月光”,贪恋衾枕,缠绵难舍,竟还想与妻子同入梦乡,而妻子则愈催愈紧,最后一句“无庶予子憎”已微有嗔意。表现夫妇私生活,可谓“真情实境,写来活现”(姚际恒《诗经通论》)。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句式错综,接近散文化。此诗以男女对话展开,创意新颖,构思巧妙,好似一出小品,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押韵亦有其特点,头两章四句皆用韵,而首句与次句韵脚同在第三字,而末尾是语助词“矣”,也算韵,王力先生称这为“富韵”。另外第一、二章首句与第三句韵脚同字。第三章则是第一、二、四句押韵,也可见此诗用韵富有变化。

参考资料:
1、 蒋立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87-188
2、 韩宏韬.论《齐风·鸡鸣》从理性到情致的审美取向.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míng

míng xiānqín 

míng cháoyíng fěimíng cāngyíngzhīshēng 
dōngfāngmíng cháochāng fěidōngfāngmíng yuèchūzhīguāng 
chóngfēihōnghōng gāntóngmèng huìqiěguī shùzēng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欲讯秋情¹众莫知,喃(nán)²负手³东篱
译文:我想要问讯秋天的信息,众人皆不知,我背着手,口中念念有词地叩问东篱下栽种的菊花。
注释:¹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²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³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⁴叩:询问。⁵东篱:指代菊。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孤标¹傲世偕²谁隐,一样花东为底³迟?
译文: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
注释:¹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²偕:同……一起。³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pǔ)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qióng)¹病可²相思?
译文:空荡荡的庭院,落满霜露,那是何等的寂寞?大雁南归、蟋蟀停止了鸣叫,可曾引起你的相思?
注释:¹蛩:蟋蟀。²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拟人写法。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¹何妨片语时。
译文:不要说世界上没有人能与你接谈,你哪怕能与我说上片言只语,我们也能相互理解对方的心思。
注释:¹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东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问菊》,作为小说人物诗,是并不弱于《咏菊》的。诗人把菊花作为知己、知音,于是向它提出了郁积于心的许多问题。问菊就是问自己,答案也都包含在问题之中。你那样标高气逸,傲然独立于尘世风霜之中,没人能和你结伴生活。花朵同样俊秀,你不在春天和百花一起东放、争妍斗艳,却到了深秋才东放。一种深沉的寂寞感,孤扯感扑面而来。这就是觉醒之后的黛玉的心理的深切写照。可以说,这首诗倒是更深沉地揭示了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单就律诗的格律而言,这首诗是确有可推敲之处的,有的对仗不够工稳。这和黛玉的“不以词害意“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的诗学见解有关。

  在这首诗中,轻俗傲世,花东独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性情。 “圃露庭霜”就是《葬花吟》中说的“风刀霜剑”。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彷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几乎没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东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首联之外,颔联、颈联、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妙,正如湘云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林黛玉一再向那寄托在东篱之下的菊花发问,其实是暗喻自己寄人篱下,缺少知音。

  小说中李纨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所以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其实这种写法本身就另有微言大义,如果按十二首诗作的实际情况,那并非如宝玉所赞同的“极是!极公!”正如后人评点所调侃,宝玉情有所偏,“林妹妹为魁,不是也是,不公也公”。即以黛玉自己的三首诗而言,应该说这首《问菊》要比《咏菊》更真情更自然。

  首联即直切“问”字,所谓“讯秋情”即问讯菊花的情怀意向。下面一连几个问句,或切合历史上所形成的菊花之文化品位,或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其实都是把菊花当作诗人的一个同类,即将诗人自己的情怀赋予了菊花。所谓问菊,实是自拟。孤标傲世,当然是从陶渊明就给菊花涂染上的文化个性,问“偕谁隐”,答案已经在问句之中,即与菊花相过从的只能是高人隐土。菊花在秋季东放,当然不同于“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为底迟”,也就是赞美了菊花不趋时不从众的品性。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别的花所以不在秋季东放,菊花所以会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衬出菊花的遗世独立。鸿雁在秋天向南飞走,蛩即蟋蟀也即将结束生命,这进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总之这四个问句,实际上就是以问的形式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就是对菊花的“移情”故问。最后两句就把这层意思明白点出:不要感叹没有知音,我就是你的好朋友,如果菊花能说话,咱们就好好聊一会吧。但全诗都采用问的口气,一方面与诗的标题紧扣,另一方面使诗有一种含蓄的韵味。

  应该说,这首诗十分切合小说中所写黛玉之性格——第五回所谓“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作者代拟的这首诗传神地体现了这种特点。同时当然也就关合了黛玉将来“眼泪还债”的寂寞之苦境。

参考资料:
1、 季学原主编,红楼梦诗歌精华,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132页
2、 (清)曹雪芹著;李楠解译,红楼梦诗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10,第225页
3、 梁归智著,红楼赏诗:《石头记》诗词韵语讲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195页

wèn

cáoxuěqín qīngdài 

xùnqiūqíngzhòngzhī nánnánshǒukòudōng 
biāoàoshìxiéshuíyǐn yànghuākāiwèichí 
tíngshuāng hóng鸿guīqióngbìngxiāng 
xiūyánshìtánzhě jiěfángpiàn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