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昔金兰契,过逢意自饶。
乘闲无窘步,命笑有嘉招。
翠敛歌眉黛,红生醉颊潮。
归骖众惜夜,小待玉笙调。
平昔金兰契,过逢意自饶。
乘闲无窘步,命笑有嘉招。
翠敛歌眉黛,红生醉颊潮。
归骖众惜夜,小待玉笙调。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
画君¹年少时,如今君已老。
译文:为你作画还是在你少年时期,现如今你已经老了。
注释:¹君:敬辞。称对方。
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¹好。
译文:如今重新认识了一些人,才明白旧友的情意有多好。
注释:¹旧时:过去的时候;从前;昔时。

cuīxīngzōngxiězhēnyǒng

wángwéi tángdài 

huàjūnniánshàoshí jīnjūnlǎo 
jīnshíxīnshírén zhījūnjiùshíhǎo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翠微山¹者,有籍²于朝,有闻³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译文:翠微山,在朝廷上有记载,有声誉,人们很容易发现它小而喜欢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它是隐士忽住的地方。
注释:京师:清王朝首都,今北京市。¹翠微山:在北京市西北约三十里。²籍:书册,此指登记注册。³闻:名誉、名声。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¹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译文:山高大约六、七里,在靠近京城的山中,翠微山算是高的,不是最高,不敢最高,因为俯临京城。它不在京城的正北面,在西北面,像是京城的一把伞、一顶车盖,不像枕头和屏障,那么重要。距离阜成门三十五里,不敢远离京师。
注释:¹枕障:枕头和屏风。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lú)¹其趾²,不使人无攀跻(jī)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chán)³,近人情也。
译文:有八九座寺庙分别建筑在翠微山山顶、山腰和山脚,使人们攀登时有台阶可走,有休息的地方喘口气。它并非独立高险,难于攀登,是那样的近人情。
注释:¹胪:陈列。²趾:山脚。³孤巉:独立高险。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与香山静宜园¹,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²为怼(duì)³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译文:翠微山与香山静宜园,既相互连络,又不很紧密,既不碰触,又不背离。不因为名不列于享有盛誉的“三山”而心怀怨恨。翠微山与西山似乎分离,又似乎连为一体,它不愿意成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
注释:¹静宜园:香山寺故址。乾隆十年秋重修后改名静宜园。²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³怼:怨恨。⁴西山:在北京市西北郊。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芬腴。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¹,有巨松柏,杂华靡(mí])²芬腴(yú)³。石皆黝(yǒu)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译文:翠微山上的草木有长江以东的玉兰,有苹婆,有高大的松柏,各种鲜花随风摇曳,芳香华美。山上的石头都黝黑光润,并有花纹。命名为翠微,既典雅又合乎世俗口味,不以偏僻俭朴而名一生志向。
注释:¹苹婆:亦称凤眼果,常绿乔木。²靡靡:草伏相依的样子。³芬腴:众多丰满。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¹也。山之盩(zhōu)²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³其间,其甃(zhòu)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译文:山的最高处是宝珠洞,山脚下有三山庵。三山庵有什么?有三块巨石并排耸立。山的幽深处有泉,叫“龙泉”,清亮透明的山泉停滞于人们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水池中。泉上有四棵松,松皮呈白色,都有百尺高。松下泉上有一座寺庙,名为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面的寺庙相同,它并不回避这样的相同。
注释:¹离立:并立。²盩:山的曲折处。³渟:水停不动。⁴甃:此处指砌砖的水泥。⁵中矩:合乎尺度。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辶只] 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¹有文佛²,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辶只](qì) ³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译文:龙泉寺藏经,礼拜藏经,以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属于粗俗了。寺外有刻石,言辞清雅中和,是康熙朝文人歌功颂德的褒语。翠微山八九座寺,为何要特别说龙泉?龙泉所处曲折隐秘。其余的寺庙都是地位显露,无所隐避,倘若没有龙泉,就不能成为隐士的隐忽胜地。
注释:¹礼:礼拜。²有文佛:佛经是文字组成的佛。³[辶只]:弯曲。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¹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²,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译文:我绝对忘不了龙泉寺。忘不了龙泉寺,尤其忘不了那四棵松。过去我曾经游览苏州的邓尉山,山上有四棵古松,松树形态下卧,而神态却是飞扬的,白昼之中四棵松神情极富生气,如风雨雷霆;四松之荫可遮蔽千亩。一生所见的松树最独特最难忘的就是这八棵松。邓尉山的松树舒展,翠微山的松树庄重;邓尉山的松树是古时的隐逸高蹈之士,翠微山的松树犹如古代守正不阿之士;邓尉山的松树,性格狂放不羁,天地都敢藐视;翠微山的松树,性格正直坚定,天地赖以支柱,缺少不得。
注释:¹形偃:形态下卧。²古之逸:像古代隐逸之士。
弄梅骑竹嬉游日。门户初相识。未能羞涩但娇痴。却立风前散发衬凝脂。
金鞭珠弹(dàn)¹(xī)游日,门户初相识。未能羞涩(sè)但娇痴²,却立风前散未衬凝脂(zhī)³
译文:想起儿时拿着金鞭珠弹一起在春日里嬉戏的日子。那时当门对户,相识还未久。她还不懂得羞涩,只是—味地娇痴,故意在风前站立,让飘飞的黑发映衬她洁白的肌肤。
注释:虞美人:词牌名,又名“虞美人令”“玉壶冰”“忆柳曲”“一江春水”等。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¹金鞭珠弹:以金为鞭,以珠作弹,形容豪贵少年。这里指少年时代的游乐之具。此句原作“弄梅骑竹嬉游日”,王国维《人间词》手稿本有吴昌绶眉批:“首句宜酌。”词人遂改为“金鞭珠弹嬉春日”。弄梅骑竹,语出唐李白《长干行二首·其一》:“妾未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以“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儿童之间两小无猜的情状。²娇痴:天真可爱而不解事。³凝脂:凝固的油脂。用以形容洁白柔润的皮肤。《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
近来瞥见都无语。但觉双眉聚。不知何日始工愁。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
近来瞥(piē)¹都无语,但觉双眉聚。不知何日始工愁²,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
译文:现在看到她的时候,忽然发现彼此竟然都无语相对了,只觉得双眉绞得越来越紧。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开始懂得春愁,我还记得那次在花前相遇她含情低下头来的样子。
注释:¹瞥见:一眼看见。²工愁:谓懂得忧愁。工,善于。

  这是一首情词,写词人心仪的一位女子。上片是回忆初见时的场景,下片是写近来女子的变化。全词对女子的神态和心理刻画细腻,生动地描写了女子当初嬉戏时的娇痴和风前散发的风情,以及近来见面时聚眉蹙额低头无语的神态,细微地揭示了女子心理和情感的变化,风格婉约、缠绵、多情。

  这首词的第一句作者曾改动过。顾随先生说:“《苕华词》是静安先生后来改定,故多有歧异。虽间有不如人间词者,然泰半较胜。”而这首词恐怕属于改定后“不如人间词者”。在《人间词乙稿》中,这首词的开头是“弄梅骑竹嬉游日,门户初相识”。“弄梅骑竹”,是写两小无猜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结合下片的“近来瞥见都无语”来看,那是写从小就认识的一个女孩子。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五言乐府《长干行》,述说了一个女子从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到羞涩寡语的少妇,再到为爱情而忠贞等待的思妇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王国维这首词开头就用了李白诗中“弄梅骑竹”的典故,可见他是有所借鉴的。

  然而,词的传统与乐府诗的传统不同;同样写美女爱情的小词,用女子口吻和用男子口吻之间亦有微妙的区别。所以,王国维这首词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缺点。乐府诗本是“缘事而发”的民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因此文人在仿乐府诗的时候,态度是认真的和写实的。而词是文人在歌酒筵席上用来娱乐的作品。早期文人在写词的时候持一种游戏和消遣的态度,用浪漫的眼光去赞美眼前的美女并想象她们对自己的爱情。在这些词中,以女子口吻所写的作品往往因其对爱情的执着与奉献,产生一种超出爱情主题之外的“境界”。至于以男子口吻所写的作品,一类与诗相近,是以感情真挚取胜的;另一类并没有真挚的感情,只是逢场作戏或者以种含有情欲的眼光去观察女子,未免“等而下之”。但这首词却不是以感情或境界取胜,而只是以语言的生动自然和人物描写的传神入微取胜。它看起来没有那样轻佻儇薄,只是因为“弄梅骑竹”令人联想到《长干行》中所写的那个“本色”的中国古代传统女性,她使人产生更多的怜爱之意而不是风情之想。但“金鞭珠弹嬉春日”就不同了。“金鞭”和“珠弹”本来是唐代诗人描写豪奢少年的常用之词,加之南宋诗人陆游的《无题》有“金鞭珠弹忆春游”句,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那是陆游思念他在蜀中认识的一个妓女的。王国维用了这个出处,就使得后边的“娇痴”“散发”“凝脂”“工愁”都变成了一个冶游男子眼中美貌女子的风情作态,失去了“弄梅骑竹”造成的那份朴实本色的美的联想。

  王国维之所以这样改动,或许是那个女孩子确有其人,作者以前可能对她有好感,因而写了这首词。但后来其人已嫁,为掩饰这段感情,作者故意改动,使它变成了与那个女子毫不相干的一首“花间”风格的“侧艳之词”。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419-422
2、 吴海发著.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54-55

měirén··nòngméizhúyóu--wángguówéi

nòngméizhúyóuménchūxiāngshíwèinéngxiūdànjiāochīquèfēngqiánsànchènníngzhī

jìnláipiējiàndōudànjuéshuāngméizhīshǐgōngchóuhuíhuāxiàtóu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开扉(fēi)¹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译文:把门开在峭壁上,整日都很少有人能爬上来。
注释:¹开扉:开门。扉,门扇。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译文:只鸟儿掠过寒冷的枯木,几朵花在翠藤上摇曳起来。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译文:用寒鸟下面的水煮茶,而香火居然燃着佛像前的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吾亦逃名者,何因¹似此僧(sēng)
译文:我也是一个逃避名利之人,什么原因使我看起来很像这岩居僧。
注释:¹何因:什么缘故,为什么。

yánsēng--zhàoshīxiù

kāifēizàishícéngjǐnshǎoréndēng

niǎoguòhánshùhuāyáocuìténg

míngjiānbīngxiàshuǐxiāngzhùqiándēng

táomíngzhěyīnshìsēng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
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据《宋书·颜延之传》上说,延之初为步兵校尉,好酒疏放,不能苟合当朝权贵,见刘湛、殷景仁等大权独揽,意有不平,曾说道:“天下的事情当公开让天下人知道,一个人的智慧怎能承担呢?”辞意激昂,因而每每触犯当权者,刘湛等很忌恨他,在彭城王义康前诽谤他,于是令其出任永嘉太守,延之内心怨愤,遂作《五君咏》五首,分别歌咏“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和向秀五人,这是第一首,咏阮籍。

  阮籍曾做过步兵校尉,所以称他为阮步兵。他外表沉晦,而内心却具有清醒的认识,故诗的第一句就说:“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史传上说阮籍喜怒不形于色,口不臧否人物,有意地隐晦其踪迹,其实,他的识鉴精密,对于时事有极敏锐的洞察力。如曹爽辅政的时候,曾召他为参军,阮籍以疾辞,屏居田里,岁余而曹爽被诛,时人都佩服他的远见,这就足以说明阮籍的缄默与隐沦,只是为了远身避祸。

  “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二句表现了阮籍生活的两个主要方面:饮酒与作诗。《晋书》本传上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这里所举诸事都说明他以醉酒来避免是非与祸害,因而颜延之的诗中说阮籍沉湎于酒只是为了把自己的才识深自敛藏起来。这里的“照”,就是指其才华熠熠闪耀。阮籍既以醉态来掩饰才华,故云“埋照”,“沉醉似埋照”五字之中即将阮氏的许多行迹櫽括其中,揭示了他嗜酒狂饮的真正动机。“寓词”句指出了阮籍文学创作的特点,尤指他八十二首《咏怀诗》,其中阮籍大量地运用了比兴寄托和象征的手法,以隐晦的手法自表心迹,展现了他生活中的各种感慨。颜延之就说过“阮籍在晋文常虑祸患,故发此咏。”(《文选》李善注引)李善也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因而历代文人都以为阮籍的这组诗是托物咏志、寓讽于辞的典型之作,其中表现了他忧时悯乱的深沉哀思。颜延之对此有深切的认识,可以说是最早揭示出《咏怀诗》深意的人。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两句也是本于史传对阮籍生平事迹的概括,据《魏氏春秋》上说,阮籍少时曾游苏门山,苏门山有一位隐居的高士,阮籍前往与他“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然苏门先生却不与他交一言,阮籍于是对他长啸一声,清韵响亮,苏门先生只是淡淡地一笑,至阮籍下山后,只听到山间响起了一种像是凤凰鸣叫的声音,知是苏门先生的回答,这就是“长啸”句的本事。至于阮籍不受礼教束缚的故事也很多,据《世说新语》中说,阮籍的母亲去世后,裴楷前去吊丧,阮籍却还醉熏熏地披着头发箕踞在床上,裴坐在地下哭着吊唁一番以后就走了,有人问裴楷说:“凡是吊丧,主人哭后,客人才行礼。阮籍既然不哭,你为什么哭呢?”裴说:“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又如阮籍的嫂嫂曾回娘家去,阮籍与她道别,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中这种事情颇受人非议,以为是不合礼法的,阮却说:“礼岂为我辈设也。”故颜延之说阮籍能超越礼法,令众人惊异。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两句即解释阮籍为何口不臧否人物,对于时事不加评论的原因,因为时事已到了不可评论的地步,然而,他的感愤与不满却在穷途而哭的事实中表现出来,据《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中引《魏氏春秋》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经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这两句将阮籍不论当世人物与穷途而哭这两件典型的事例联系起来,指出了其中的内在的关系,遂揭示了阮氏的真正人格和对现实的态度。

  这首诗虽然是咏历史人物的,然也寄寓了作者自身的怀抱,特别是在最后两句中,一种对时事不堪细论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据史载,颜延之也性喜饮酒,行为放达。他虽身经晋宋易代的沧桑而出仕新朝,然好肆意直言,于现实多所不满,故于此诗中他通过对阮籍的怀念而表达了自己郁郁不得意的情怀。

  此诗运用了史传中关于阮籍的记载,择取了典型的事例,在短短四十字中将阮籍的一生刻画殆尽,并由此而表现出他的精神。其中点化史传之语入诗也能恰到好处,不落理路与言筌,自铸新词,却句句有本,可谓无一字无来历。

ruǎnbīng--yányánzhī

ruǎngōngsuīlúnshíjiàndòng

chénzuìshìmáizhàolèituōfěng

zhǎngxiàoruò怀huáirényuèjīngzhòng

lùnqióngnéngtò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