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筵当日小红裳,珠压双丫十岁强。
回首方知但青子,胡琴声里怨茶商。
玳筵当日小红裳,珠压双丫十岁强。
回首方知但青子,胡琴声里怨茶商。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yǔ)¹文章²老更成³,凌云健笔意纵横
译文: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注释:¹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²文章:泛言文学。³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⁴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⁵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今人嗤(chī)¹流传赋,不意前贤²畏后生³
译文:当今的人讥笑、指责他留下的文章,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意得你们这些后生可畏了。
注释:¹嗤点:讥笑、指责。²前贤:指庾信。³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但这里是讽刺话,意思是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意得“后生可畏”了。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王杨卢骆¹当时体²,轻薄(bó)³为文哂(shěn)未休。
译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
注释:¹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都是初唐时期著名的作家,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²当时体:指四杰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³轻薄:言行轻佻,有玩弄意味。此处指当时守旧文人对“四杰”的攻击态度。⁴哂:讥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¹身与名俱灭,不废²江河万古流。
译文: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注释:¹尔曹:你们这些人。²不废:不影响。这里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将像长江黄河那样万古流传。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纵使卢王操翰(hàn)¹,劣于汉魏近风骚(sāo)²
译文:即便是王杨卢骆四杰操笔作诗,作品比不上汉魏的诗歌而接近《诗经》《楚辞》。
注释:¹翰墨:笔墨。²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龙文虎脊(jǐ)¹皆君驭(yù),历块过都见尔曹。
译文:但他们还是龙文虎脊的千里马,可以为君王驾车,纵横驰骋,不像你们一跑长途就会跌倒。
注释:¹龙文虎脊:喻瑰丽的文辞。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译文:你们的才力应难以超越上述几位,现在谁成就能超出他们?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或看翡翠¹兰苕(tiáo)²上,未掣(chè)³鲸鱼碧海中。
译文:你们这些人所作的浓丽纤巧的诗文,不过是像翠鸟飞翔在兰苕之上罢了,缺少大的气度,而没有如掣取鲸鱼于碧海之中那样的雄健才力和阔大气魄,只是一些小灵小巧的玩意。
注释:¹翡翠:鸟名。²兰苕:兰花和苕花。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³掣:拉,拽。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不薄¹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²
译文:你们学诗要爱古人但也不能鄙薄像庾信、四杰这样的今人,要把他们的清词丽句引为同调。
注释:¹薄:小看,看不起,轻视。²必为邻:一定要引以为邻居,即不排斥的意思。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窃攀(pān)¹屈宋²宜方驾³,恐与齐梁作后尘。
译文:如果你们要在内心里追攀屈原、宋玉,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否则就会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注释:¹窃攀:内心里追攀。²屈宋:屈原和宋玉。³方驾:并车而行。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未及前贤更勿疑¹,递相祖述²复先谁³
译文: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继承前人、互相学习的优秀传统应该是不用分先后的。
注释:¹未及前贤更勿疑:这句是说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²递相祖述:互相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³复先谁:不用分先后。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别裁伪体¹亲风雅²,转益多师³是汝师
译文: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多,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注释:¹别裁伪体:区别和裁减、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²亲风雅: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³转益多师:多方面寻找老师。⁴汝师:你的老师。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注:指刘禹锡)为最。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是能表现于其它诗体的,杜甫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的作品;也缺乏运用于管弦的唱叹之音。它所独开的胜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显得情味盎然,如同和读者围炉闲话,剪烛谈心;无论是感慨唏嘘也好,或者嬉笑怒骂也好,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表现出完整的艺术见解。在中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六绝句》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戏为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嘲笑、指点庾信,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时期崇尚辞藻浮华艳丽的余习。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史炳《杜诗琐证》解释此诗说:“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诗中以“卢王”来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思是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须全面,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杜甫的这些观点是正确的。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第四首诗继续第三首诗意,对那些不负责任地胡乱糟蹋前贤现象的批评,指责这些人自己的作品不过是一些翡翠戏兰苕一般的货色,而没有掣鲸鱼于碧海那样的伟著。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作家。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应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以恢宏的气度,充分发挥才力,才能在严整的体格之中,表现出气韵飞动的巧妙;不为篇幅所困,不被声律所限,在法度之中保持从容,在规矩之外保持神明。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因为《楚辞》的精彩绝艳,它才会成为千古诗人尊崇的典范,由六朝而上一直追溯到屈原、宋玉,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而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六绝句》的最后一首,前人说法不一。这里的“前贤”,是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递相祖述”,意思是因袭成风。“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伪体”之所以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诗人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庾信的“健笔凌云”,四杰的“江河万古”,就在于此。反过来,拾人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堆砌词藻,步齐、梁时期的后尘,固然是伪体;而一味模仿汉、魏时期古人的作品,也是伪体。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意思是无所不学,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这话有好几层意思:只有“无所不师”,才能兼取众长;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不限于一家,虽然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诗人自己的创造性,这是第一层意思。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这是第二层意思。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弘扬和舍弃的地方,这是第三层意思。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创作出诗人自己的佳句,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六绝句》虽然主要是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通过各种事例来总结出一系列的要点,将严正的笔意寄寓在轻松幽默的笔调中,娓娓道来,庄谐杂出。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明白了这一点,这组诗之所以标为《戏为六绝句》,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68-171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8-179页 .

wéiliùjué

 tángdài 

xìnwénzhānglǎogèngchéng língyúnjiànzònghéng 
jīnrénchīdiǎnliúchuán juéqiánxiánwèihòushēng 

wángyángluòdāngshí qīngwéiwénshěnwèixiū 
ěrcáoshēnmíngmiè fèijiāngwànliú 

zòngshǐ使wángcāohàn lièhànwèijìnfēngsāo 
lóngwénjiējūn kuàiguòjiàněrcáo 

cáiyìngnánkuāshùgōng fánjīnshuíshìchūqúnxióng 
huòkànfěicuìlántiáoshàng wèichèjīnghǎizhōng 

jīnrénàirén qīngwéilín 
qièpānsòngfāngjià kǒngliángzuòhòuchén 

wèiqiánxiángèng xiāngshùxiānshuí 
biécáiwěiqīnfēng zhuǎnduōshīshìshī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晋平公问于祁(qí)黄羊¹曰:“南阳无令²,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xiè)³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缺个县令,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国人对此都说好。过了一段时期,平公又对祁黄羊说:“国家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平公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回答说:“您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平公称赞说:“好!”又任用了祁午。国人对此又说好。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祁黄羊的这些话太好了!推举外人不回避仇敌,推举家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称得上公正无私了。
注释:¹祁黄羊:即祁奚,晋国大夫,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²令:官名。³解狐:春秋晋国大夫,祁县东冀里人,解氏。 祁奚请求告老,推荐他担任中军尉,未就职病逝。⁴善:好。⁵午:晋国人,中军尉祁黄羊之子。在祁黄羊告老还乡后接替其父职位。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南浦(pǔ)¹(qī)凄别²,西风袅(niǎo)³秋。
译文: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注释:¹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²别:分别,别离。³袅袅:吹拂,这里形容西风吹拂。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一看肠一断,好去¹²回头。
译文: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注释:¹好去:放心前去。²莫:不要。

  五言绝句《南浦别》就是一首描写友情的优美送别诗。诗很短,只有短短二十个字,用白描的书法写出诗人与友人淡淡哀伤而又优美的送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这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是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于是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叠,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这两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离人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读者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离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安心的去,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类有过无数的送别,在唐诗中送别诗也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能够引起后世千古读者共鸣的送别诗,一定抓住了千古送别中感人的共性细节,用艺术的手法呈现出来。白居易的《南浦别》就是这样的一首优美送别诗。诗歌能够感染人,也正因为用语言见证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中》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1399-1400

nánbié

bái tángdài 

nánbié 西fēngniǎoniǎoqiū 
kànchángduàn hǎohuítóu 
轻薄儿,面如玉,紫陌春风缠马足。
轻薄¹儿,面如玉,紫陌²春风缠马足。
译文:轻薄的公子哥儿面色白如美玉,京城路上春风缠绕着他的马足。
注释:公子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王孙公子的豪奢生活。¹轻薄:形容举止轻佻,行为放浪。²紫陌:京城大道。
双蹬悬金缕鹘飞,长衫刺雪生犀束。
双蹬(dēng)¹悬金缕鹘(hú)²,长衫刺雪生犀(xī)³
译文:双脚踏着金蹬马鞍上绣着飞鹘,长衫白胜雪还把犀牛皮带紧束。
注释:¹双蹬:两足所蹬。指马镫。²缕鹘飞:指绣有鹘鸟飞翔图案的马鞍。³犀束:犀牛皮所制的腰带。
绿槐夹道阴初成,珊瑚几节敌流星。
绿槐夹道阴¹初成,珊瑚几节²敌流星。
译文:道两旁的槐树已放绿树阴初成,马鞭上节节镶缀珊瑚灿若流星。
注释:¹阴:绿荫。²珊瑚几节:镶嵌珊瑚的马鞭。
红肌拂拂酒光狞,当街背拉金吾行。
红肌拂拂¹酒光狞(níng)²,当街背拉金吾³行。
译文:喝得红头涨脸酒气冲天色狰狞,大街上推搡开治安官员往前行。
注释:¹红肌拂拂:酒后红头涨脸的样子。²狞:狰狞,面带凶光。一作“凝”。³金吾:即执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朝游鼕鼕鼓声发,暮游鼕鼕鼓声绝。
朝游鼕(dōng)¹鼓声发,暮游鼕鼕鼓声绝。
译文:¹鼕鼕:同“咚咚”,象声词,指鼓声。
注释:¹鼕鼕:同“咚咚”,象声词,指鼓声。
入门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阶月。
入门不肯自升堂¹,美人扶踏金阶²月。
译文:进得门后他不肯自己走上厅堂,由美人搀扶着在月色中登台阶。
注释:¹升堂:登阶入室。²金阶:泛指豪门的台阶。

  此诗首句点出人物,以“轻薄儿”三字,恰如其分地概括出了王孙公子的特性。“面如玉”一般形容女子容颜美,这里用来描画“紫陌春风”中的轻薄儿,有揭露和讽刺的意味。接着交代时间是春日,地点是京城。公子哥儿日日游冶,恣情玩乐,仿佛他们所骑的马的脚也被都城的春风缠住了似的。再接下去写公子的坐骑和服饰:坐的是绣有鹘鸟飞翔的马鞍,蹬的是发出耀眼光芒的脚踏,身着丝绸绣花长衫,还系上华贵的犀牛皮腰带。这就初步勾画出一个冠盖华美、意气骄横的纨袴儿形象。这是第一层。

  中间四句是第二层,通过两个典型细节,进一步揭露轻薄儿的骄奢。一是写轻薄儿拿起缀着珊瑚的马鞭,在绿荫覆盖的大道上,当空挥舞,光彩四溢,比流星飞过夜空还要灿烂夺目。另一个细节是“背拉金吾”,写这位公子一脸酒气,满眼凶光,带着一帮家奴,在大街上横冲直撞,为所欲为,甚至倚仗权势,当众把维持治安的官吏金吾也推搡开去。可见其飞扬跋扈、骄横放肆已到了何等程度。

  第三层,即结尾四句,进一步写公子恣意冶游、荒淫无耻、夜以继日的浪荡生活。末句更以由美人扶入内室的细节,将其腐朽生活揭露无遗。全诗以出游始,以归家结,通过公子一天内的所作所为,集中概括了这一阶层声色犬马的腐朽生活,从一个侧面揭露了中唐时期上层社会的腐败。

  全诗只“轻薄儿”三字是作者的直接评述,其余全是客观描述,让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性只是在描写中自然地显现。如首句中的“面如玉”三字,暗示出这位公子哥儿一贯过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寄生生活。作者始写其面如美玉,继而写其花天酒地的狰狞丑态,最后把藏在华丽躯壳中的肮脏灵魂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从前后映照中,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王孙公子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的揶揄嘲弄之情亦含蕴其中了。又如,末句的“入门不肯自升堂”的“不肯”二字,刻画轻薄儿在美人面前的矫揉造作和丑恶心灵,都显得辛辣有力,鞭辟入里,透露出作者深深的憎恶和鄙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讽刺诗。

  这首诗,色彩秾丽而风格冷峻,造语生新面而笔锋犀利。奇特的想象,典型的细节和精妙的比喻,使诗中人物形象突出。如“紫陌春风缠马足”的“缠”字,极富想象力,而又新颖贴切。诗人让春风都来追随、趋奉公子,为其催送马蹄,则其炙手可热、骄矜得意之态,自是不言而喻的了。皇甫湜曾说顾况“偏于逸歌长句,骏发啅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顾况诗集序》)于此诗中,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徐定祥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2-663

gōngzixíng--kuàng

qīngbáoérmiànchūnfēngchán

shuāngdēngxuánjīnfēizhǎngshānxuěshēngshù

绿huáijiādàoyīnchūchéngshānjiéliúxīng

hóngjiǔguāngníngdāngjiēbèijīnxíng

cháoyóudōngdōngshēngyóudōngdōngshēngjué

ménkěnshēngtángměirénjīnjiēyuè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山静似太古¹,日长如小年²
译文:山中寂静好像太古时候一般;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漫长,过一天就好像度过了一年。
注释:¹太古:远古,上古。²小年:将近一年。用以形容时间之长。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yú)¹犹可醉,好鸟不妨²眠。
译文:暮春依然还有些花朵开放,使我还可以在醉酒时赏花;鸟儿婉转的啼鸣,并不妨碍我安眠。
注释:¹馀花:残花。馀:剩下的。²不妨: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世味¹花常掩,时光²(diàn)³已便
译文:尝尽了人世滋味后,我掩上了花扉,这时节躺在竹席上非常适宜方便。
注释:¹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²时光:时间;光阴。³簟:竹席。⁴便:适宜。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梦中频得句¹,拈(niān)²笔又忘筌(quán)³
译文:经常在梦中想出优美的诗句,可当拿起笔时,却又忘了该用什么语言。
注释:¹得句:谓诗人觅得佳句。²拈:用手指拿东西。³忘筌:忘记了捕鱼的筌。比喻目的达到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

  此诗作于作者醉眠醒来时,描绘了山上没有半点声音和人烟好像太古时候一般一片寂静,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漫长以及人清闲得有些偏懒的情景。全诗造意古朴,对仗工稳,通篇用白描手法写景叙事,事显而情隐,富有禅意。

  这首诗以“醉眠”为题,其实写的是一个独酌——醉眠——梦醒的完整过程。一个春末夏初的日子,诗人在山林环抱的居所中独酌,空山幽静,不闻人声,宛如置身于冥寞的太古时代;时间也仿佛静止了、凝固了,不再流动。这里的一切,都使人恍惚如有隔世之感。这儿既无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也无名利的追逐和与日俱生的忧患,一切都显得悠然怡然。这不尽是写环境氛围。诗人实际上写出了一个将醉未醉之人对时空所特有的感觉。这位饮者虽尚未露面,但从他在幕后哼哼唧唧的唱词,不难想见其酣然四顾的身影。在人们浑然不觉之际,诗人已从“醉”字入手解题了。

  紧接着,一位陶然自得的饮者形象,便活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尽管春意阑珊,只剩下数枝残花,而饮者意兴犹浓,频频把盏。酒酣耳热之际,忽听得鸟声啼啭,他便又笑对鸟儿调侃,仿佛说:“我醉欲眠君且留,谅你这点絮聒,不妨我睡。”府仰之间,醉态可掬。“好鸟”一句,似从孟浩然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化出,诗人反其意而用之,在轻松风趣的口吻中,维妙维肖地写出了醉者旷放洒脱的神态。这里,“余花犹可醉”点出“醉”字承上;“好鸟不妨眠"又点出“眠”字启下,在似不经意之间,却细针密线,自有布置。

  五六两句写饮者从户外进入室内。“花掩”、“簟便”都由“眠”字生发开去。竹席宜人,指明对令,和前面所说的“日长”、“余花”正相一致。欲睡掩花,这一本来是极平常的动作,却如平地生波澜,顷刻间激起诗人感情的涟漪。

  “世味”二字,透露出诗人隐秘的心声。花之开合,与“世味”有关系。原来在封建社会里,“花”常常成为人物命运遭际的表征,它和屋主人的贵贱穷达、荣辱进退是休戚相关的。如“朱花”象征权势炙人的达官显贵,“寒花"则表示社会地位的卑微低贱,所谓“花第”也者,正是把“花”和品第等级联系在一起。故得势显达时“开花延客”、“花庭若市”,落拓不遇时则“杜花谢客”、“花可可罗雀”。炎凉世态,系于区区一“花”。唐庚当时正谪居岭南,他对这样的“世情”是尝够了滋味的,他有《鸣鹊行》诗云:“至今畏客如於菟。岂唯避谤谢还往,此日谁肯窥吾庐?杜花却扫也不恶,何但忘客兼忘吾。喧喧呜鹊汝过矣,曷不往噪权花朱?”又在《寄傲斋记》一文中设想,如有朝一日能从贬所脱归,回乡后将给故园之花命名为“常关之扉”。这些均可为本句注脚。

  诗人不说“花掩知世味”,却将“世昧”置于“花掩”之前,不止是为了协调声律,也是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又可解作诗人欲乘掩花之际,将那使人心寒的“世味”推将出去,拒之花外,永不让它再来骚犹和破坏恬淡的心境,所谓“便欲醉中藏潦倒,已将度外置纷纭”(《谢人送酒》),且置之度外可也。诗人在悠闲旷达的醉饮之后,忽生“世味”之想,说明他仍怀愤慨不平之气,实不能忘怀于人世,可见此诗所谓“醉眠”,并非抒写流连花酒的闲适情调,不过是借此挥斥幽愤,聊以自慰罢了。

  最后两句写由眠至醒。诗人既乐于与花鸟为友,不妨梦中携侣同游,吟诗留赏。然而这神游时的快意,一回到现实中便烟消云散,所得的佳句竟写不出来,“忘筌”是用《庄子》“得鱼忘筌”的语意。诗人用“梦中频得”、“拈笔又忘”这样轻捷的句子,写出了乍得忽失的惆怅之情,语调中不乏自嘲的意味。对美的追寻只存在于梦境之中,而梦终非现实,一旦梦醒之后,又是非常惆怅的。于此,在诗人幽默的调笑声中,表现出淡淡的苫涩的滋味。

  这首诗通篇用白描手法写景叙事,事显而情隐。“世味”二字为全篇之眼,贯前领后。在其映照之下,则“眠”前的独酌虽貌似自得,实际上却是诗人在人世间深感寂寞的写照:这里既无三两知已开怀畅饮的场面,也无田家父老提壶过饮的交往。而“眠”后在梦中兴高采烈的寻觅追求,又分明是诗人不甘寂寞苦作挣扎的努力。但现实无情,人生有涯,虽然力求摆脱寂寞,而又终于不得不归于寂寞。如此深衷,如许波澜,均借一次“醉眠”的情事出之,平淡中蕴含至味。王夫之论诗力主一“忍”字,意谓诗歌的含蓄蕴藉,非有大力者不足为言。此诗庶几当之。

参考资料:
1、 钟元凯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29-730

zuìmián

tánggēng sòngdài 

shānjìngtài chángxiǎonián 
huāyóuzuì hǎoniǎofángmián 
shìwèiménchángyǎn shíguāngdiànbiàn便 
mèngzhōngpín niānyòuwàngq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