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新冬,肃霜天气重阳后。授衣时候。兰菊香盈袖。此日生申,维岳钟神秀。倾名酎。篆添金兽。共祝如椿寿。
屈指新冬,肃霜天气重阳后。授衣时候。兰菊香盈袖。此日生申,维岳钟神秀。倾名酎。篆添金兽。共祝如椿寿。

diǎnjiàngchún··zhǐxīndōng--xiànghào

zhǐxīndōngshuāngtiānzhòngyánghòu

shòushíhòulánxiāngyíngxiù

shēngshēnwéiyuèzhōngshénxiù

qīngmíngzhòuzhuàntiānjīnshòugòngzhù椿chūn寿shòu

向滈

向滈

向滈字丰之,号乐斋,开封(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自小便会作诗,才气高而生活穷困,他妻子的父亲曾因为他贫穷将他的妻子嫁于别人,他的妻子却毅然回来,同向滈白头偕老。代表作有《如梦令》、《卜算子》、《西江月》等,收录于《乐斋词》。 ▶ 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别肠转如轮¹,一刻既万周。
译文:离情别思就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注释:¹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译文: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译文: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译文: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今日舟与车,并力¹生离愁。
译文: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生人的离愁别虚。
注释:¹并力:合力,一起。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明知须臾(yú)¹景,不许稍绸(chóu)(móu)²
译文:(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注释:¹须臾:片刻、短时间。²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译文: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虽有万钧柁(duò)¹,动如绕指柔²
译文:即使有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注释:¹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柁,即舵。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²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岂无打头风¹,亦不畏石尤²
译文: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注释:¹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²石尤: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译文: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望影倏(shū)¹不见,烟波杳(yǎo)悠悠。
译文: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注释:¹倏:疾速,忽然。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¹(fǒu)²?
译文: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
注释:¹留滞:路途阻塞。²不:通“否”。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¹
译文: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注释:¹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

jīnbié ·

huángzūnxiàn qīngdài 

biéchángzhuànlún wànzhōu 
yǎnjiànshuānglúnchí zēngzhōngxīnyōu 
yǒushānchuān yǒuchēzhōu 
chēzhōuzàibié xíngzhǐyóuyóu 
jīnzhōuchē bìngshéngchóu 
míngzhījǐng shāochóumóu 
zhōngshēngshí qǐngshāoliú 
suīyǒuwànjūnduò dòngràozhǐróu 
tóufēng wèishíyóu 
sòngzhěwèifǎn jūnzàitiānjìntóu 
wàngyǐngshūjiàn yānyǎoyōuyōu 
 guīdìngliúzhì 
suǒyuànjūnguīshí kuàichéngqīngqiú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西施¹病心²而颦(pín)³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qiè)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西施心口痛,所以皱着眉头走在村子中,村中的一个长得丑的人看见了(西施)觉得她很漂亮,回家后也捂着自己的心口走在村子中。村中的富人见了她,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穷人见了东施,带着妻儿躲开(她)跑开。(东施)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却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会美。
注释:¹西施:越国的美女。²病心:心口痛。³颦:皱眉头。⁴里:乡里。⁵挈:带领。⁶去:躲开,避开。⁷颦美:皱着眉头美。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戍 一作:伐;城下 一作:城上)
前年戍月支¹,城下没全师²。(戍 一作:伐;城下 一作:城上)
译文: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注释:¹月支:一作“月氏”。唐羁縻都督府名。龙朔元年(661)在吐火罗境内阿缓城置。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孔杜兹城附近。约公元8世纪中叶因大食国势力东进而废弃。²没全师:全军覆没。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fān)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译文:蕃汉之间消息已完全断绝,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无汉收废帐(zhàng)¹,归马识残旗²
译文: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注释:¹废帐:战后废弃的营帐。²残旗:残留的军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译文: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流涕。

  诗汉的一位老友在守卫月支的战役中,因全军覆没而生死未卜,下落不明。故以“没蕃”为题写诗表达伤怀。

  首联交代全军覆没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前年”,前年战败,现今才写诗。这是因为作者在等侯确切的生死消息。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汉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故诗汉不敢贸然动笔。这种感情在亲密的朋友之间是很通常的。然而,老友的消息都一直没有听到。“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蕃汉之间消息已完全断绝,两年之中一无所获,则友汉无论是死是生,都意味着永运离别了。死了,固不用说;活着,也是做了蕃汉的奴隶,不能回还了。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是通过想象,描写战败的惨状:“无汉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因为是全军覆没,不是战死就是被俘,所以唐军的营帐无汉去收拾,散乱地堆在战场上,任凭风撕雨浇,惨象令汉触目惊心。“归马”是指逃归的战马,战马能辨认出己方的军旗,故能逃归旧营。汉是一个没剩,只有几匹马逃脱回来,这—笔真如雪上加霜,令汉想见战争的残酷。

  尾联“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是写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想设奠祭祀友汉,却又希望他还活着。若还活着.祭奠是大不敬;若确实已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诗汉两为其难,当此之时,也只有遥望天涯而放声大哭了。此联揭示诗汉内心活动,曲折而又深刻。

  此诗感情真挚,且层次清晰,由“戍”而写到“没”,由“消息”断而写到“死生”不明,由“死生”不明而写到“欲祭”不忍,终以无可奈何的放声大哭为结,一路写来,入情入理。而诗汉借用这种过期的追悼,适足增添了全诗的悲剧性。正因为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断消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痴情,欲绝惨深。废帐残旗,归马踽凉,是诗汉的揣想,却真实地再现了“没番”的战罢情形。其缺点是语言过于直朴,缺乏蕴含,前四句只是铺叙事情经过,占了一半的篇幅,倘若把这些内容移入题目中去,腾出地方集中抒情,效果会佳。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11-312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82页
3、 蘅塘退士,盖国梁等.《唐诗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82

rén

zhāng tángdài 

qiánniánshùyuèzhī chéngxiàquánshī  (shùzuò  chéngxiàzuò chéngshàng )
hànduànxiāo shēngchángbié 
rénshōufèizhàng guīshícán 
jūnzài tiānshí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记得武陵¹相见日,六年往事堪(kān)惊。回头双鬓已星星²。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译文:记得六年前在武陵相聚,分别以来往事不堪回首。如今我们两鬓都已花白。谁知又要匆匆作别,江头别宴上的酒还要给老朋友倾倒。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送光州曾使君:词题。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¹武陵:地名,今湖南常德市。²星星:指头发花白。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¹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míng)²。不应³霜塞晚,横槊(shuò)看诗成。
译文:寒日的傍晚,秋风萧瑟的边塞上,铁骑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你是那里的长官。只担心皇帝下令让你回京,因为你不顾边塞艰难日久,正有杀敌、赋诗的豪情。
注释:¹使君:指词题中的曾使君。²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³不应:不顾。⁴槊:古代的一种兵器。

  开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回头双鬓已星星”,现见面,两人鬓发已经花白了。这句上片是关合前后的过渡句。正因为词人对他们的武陵相会有着美好的记忆,而对分别以来的生活感到很哀伤,所以,他非常希望刚刚重新见面的朋友能长期一起,以慰寂寞无聊之思,以尽友朋相得之欢。“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哪知道又要这样匆匆作别呢?“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但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离情绪。虽说词只写江上杯酒相倾的一个细节,实际上,他们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以及眼前依依惜别的情怀,都涵括里面了。

  下片是对曾使君到达光州边地后生活和心境的想象。过片二句,上句有情有景,境界雄阔悲壮。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使君不仅身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一般诗人的笔下,久守边城,则不免要流露出思归的凄怆之情。而这首词则一反常调,别出新意。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只愁飞诏下青冥”,使他不能继续呆那里。他何以要留恋边地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剖露:“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不应”,不顾。“霜塞晚”,呼应上文“寒日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串解这几句云:“言只恐诏宣入朝,不顾使君边塞,正有横槊之诗兴也。”横槊赋诗,语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来引用它赞扬人的文才武略。

  词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花费较多笔墨回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辛苦劳顿的种种情状,为抒写别情作了蓄势充足的铺垫。这种写法,具有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才情。

línjiāngxiān··sòngguāngzhōucéng使shǐjūn--zhōuzhī

língxiāngjiànliùniánwǎngshìkānjīnghuítóushuāngbìnxīngxīngshuízhījiāngshàngjiǔháirénqīng

tiěhónghán使shǐjūnyóubiānchéngzhǐchóufēizhàoxiàqīngmíngyīngshuāngsāiwǎnhéngshuòkànshīchéng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石门亭在青田县¹若干里,令朱君²为之。石门³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shēng)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译文:石门亭在青田县城外若干里,是县令朱君监督建造的。石门,是山的名字。古时候的人都在山上刻下自己游览参观的感慨之言,留在山中,那些石头可以看到。朱君到了之后就立了亭子,把从古至今存在的刻石全都立在亭中,并且写信给他外甥的女婿王安石,让他记下做亭子的意图。
注释:¹青田县:宋代属两浙路处州(治所在今丽水),地处瓯江单游,出石雕,境内有石门洞风景区。²令朱君:指当时青田县的知县,从下文可知他是作者丈人之舅。³石门:石门洞,在青田县西北三十五公里括苍山中。⁴甥:指甥女。⁵婿:丈夫,夫婿。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人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¹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²乎?其亦燕闲³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pù)剥偃(yǎn)(bó)而无所庇障且泯(mǐn)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mào)¹¹(xùn)于荒¹⁰。《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¹¹。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yōng)¹²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¹³,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人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译文:建亭子的原因,难道是爱好山吗?或者也是喜爱观游眺望吗?难道是在这里问询民众的疾苦吗?难道是酒宴之后休息的地方吗?或者是怜惜那些人的刻石暴露在风雨之中剥蚀破损而无遮盖保护吗?人与物之间的感情沟通以同类为前提。广大繁茂美丽,万物依附着它生长而自己不认为有功的是山。喜爱山,是仁者的行为。到郊外的旷野之中去,登高远望一定有感慨。《尚书》中不是说:“我老死在荒野中。”《诗经》中不是说过: “驾车出城游览,以排除心中的忧虑。”环顾自身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而可忧的一定是天下,忧虑天下之事的也是仁呀!人怎么敢自己安逸?到了这里见到的都是深山幽谷中的民众,和他们交谈,问询他们的疾苦,难道还有阻碍而听不到人民的言论吗?探求人民的疾苦,也是仁呀!政事没有大小之别,不以德行来进行一定不能使民众服从。民众服从了才可以没有争论。民众没有急议,县令难道就能没事休息、游山玩水吗?古今的名人,他们的刻石有幸还在,他们的文笔也的确很好,那么他们的名声和刻石一样可以不朽,成就别人的名声不阻碍他们的志向也是仁呀!朱君建亭的意图是对呢?还是不对?
注释:¹直:特,但,只不过。²疾忧:疾苦忧患。³燕闲:安宁,安闲。⁴暴:即曝,太阳晒。⁵偃:卧倒,伏倒为仆,仰倒为偃。⁶踣:僵仆。⁷庇障:逮蔽。⁸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人与物之间的感情沟通以同类为前提。⁹慨然:感慨。¹⁰予耄逊于荒:我老死在荒野中。语本《尚书·微子》,原文作:“吾家耄逊于荒。”耄:形容年老。逊:逃遁,逃避;荒:边远地区。¹¹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出自《诗经·邶风·泉水》,意指驾车出城去,排除心中的忧虑。写:通“泻”,宣泄。¹²壅:障蔽,遮盖。¹³化服:感化顺服。

  本文一方面赞美县令朱君无论品德或为政,都以“仁”为本,是一位忧民、忧天下的仁爱县官;另一方面,作者借题发挥,阐明自己所主张的儒家的“仁”政。全文抒情议论并重,文字充满激情,韵味深厚,读起来引人入胜。

  第一段先交待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缘起。石门亭在青田县石门山上,是县令朱君建造的。石门山是一座名山,上有石门洞,至今仍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古代的人都将自己观游的感想刻在石上,留在山中,那些石刻相对而望,难以数计。朱君为令后就建了石门亭,把那古今石刻都拾取来立在亭中,成一胜景。并且写信让外甥婿王安石作篇“记”,记其作亭之意。这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张本。

  第二段文字是这篇“记”的主体,全段围绕朱君“作亭之意”展开笔墨。一开头以排比的设问式揣度作亭的本意。文中写道:“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一连串五个设问句,以排比出之,加强了揣度的语势,引起读者一连串的思考,急切地想得到答案。下面就分别予以分析作答。

  一说,人与物之相互好恶必然因其相类,那使万物附在上面而生长,不以此为功的“山”,是“广大茂美”,富有仁爱精神。那么爱好此山之人,当然有“仁”爱之意。如此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其直好山乎?”这一问题,并且论述到“好山”含有深刻的“仁”意在。

  二说,离开城郊到野外,登山望远,其中必有感慨产生。为了阐明这一点,作者引用了“《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及《诗经》中的“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文中于此还分析了“忧”的内容,说“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从而回答了前面设问中提出的“好观游眺望乎?”因而指出其亦有深刻的“仁”意在。

  三说人在穷困不显达的时候怎能安闲逸乐?百姓在深山长谷中,县令与民相对为言,了解他们的疾苦忧虑,那有阻塞而听不到其疾苦呢?然后得出结论说“求民之疾忧,亦仁也。”至此回答了前面第三个设问句中的问题:“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

  四说当政没有大小之分,不施“德”政,民就无法教化,百姓教化顺服了,就可以没有诉讼,民没有讼事,县令才能休息无事,悠闲自得地嬉戏。这里又回答了前面的“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这一问题,这里作者将“仁”政,以“德”出之,放在教化民众之中。

  五说古今之名人石刻幸在,其文字确实很好,那么他们的名与石刻都能传而不朽,使其“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又是“仁”之意也。这里亦回答了前面第五个设问“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通过一系列的推理分析,归纳出朱君“作亭之意”乃是一个“仁”字。然后文章又以设问句言道:“其然乎?其不然乎?”

  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以五个排比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逐个回答,不枝不蔓,并逐层分析推理论述,每一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严谨,分析透辟,行文游刃有余,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赏析 第3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第549-55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