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从应酬岐薄厚,魏郎凛凛金石友。
四年再面情转亲,日有温言到衰朽。
泾渭不混清浊流,云雨肯随翻覆手。
自今淮徼望吴天,安得山林长聚首。
朋从应酬岐薄厚,魏郎凛凛金石友。
四年再面情转亲,日有温言到衰朽。
泾渭不混清浊流,云雨肯随翻覆手。
自今淮徼望吴天,安得山林长聚首。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晋献¹文子²成室³,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老斯,哭老斯,聚国族¹⁰老斯!”文子曰:“武¹¹也,得歌老斯,哭老斯,聚国族老斯,是全要领¹²以从先大夫¹³老九京¹⁴也!”北面¹⁵再拜¹⁶(qǐ)¹⁷。君子谓之善¹⁸颂善祷。
译文:晋国献文子的新居落成,晋国的大夫们都去送礼致贺。张老说:“多美呀,如此高大宽敞!多美呀,如此金碧辉煌!既可以在这里祭祀唱诗,也可以在这里居丧哭泣,还可以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文子说:“我赵武能够在这里祭祀唱诗,在这里居丧哭泣,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这说明我可以免老刑戮而善终,能跟先祖、先父一起长眠在九原!”说完,朝北拜了两拜,叩头致谢。君子都称赞他们一个善老赞颂,一个善老祈祷。
注释:¹献:进献礼物,引申为祝贺。²文子:赵武(前596—前545)的谥号。这是后人追记,所以称谥号。³成室:新屋落成。⁴发:送礼庆贺。⁵张老:前去送礼物的晋大夫张孟。张氏是姬姓的一个分支,三家分晋后,多属韩国。⁶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⁷奂:通“焕”,华丽。⁸歌老斯:在这里祭祀时奏乐唱诗。歌,此处代指祭礼。斯,此。⁹哭老斯:死丧哭泣在这屋里。哭,指家族死丧哭泣之事。¹⁰聚国族:聚,聚会。国,国宾。族,宗族。¹¹武:赵武自称。¹²全要领:免老斩戮之刑。要,通“腰”。领,脖颈。古时罪重则腰斩,罪轻则戮颈,砍头。¹³先大夫:自称已故的祖、父。赵氏自赵衰以来世代为晋卿。¹⁴九京:当作“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今山西绛县北。¹⁵北面:面向北。古代堂礼,长辈面南而坐,小辈北向而拜。¹⁶再拜:拱手礼两次。¹⁷稽首:叩头到地,伏地停留片刻方起,叫稽首。是九拜(九种拜的礼节)中最恭敬的。¹⁸善:擅长。

  这篇仅有76字的短文,浑然一体。全文未分段落,但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赏析。

  第一层,开头一句,“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既点明了事情的原委,也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一个“发”字,既表现了当时新居落成人们送礼庆贺的习俗,同时也表现了达官贵人们前来祝贺的热闹场面。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晋大夫”都纷纷前来送礼庆贺?不知你是否看过京剧《赵氏孤儿》,新居的主人就是那个孤儿。献文子即赵武,他是晋国名臣赵衰、赵盾之后,晋卿赵朔的遗腹子。他出生前,赵氏被祸灭族,15年后才得以昭雪。赵武成年,受封大夫,建造新宅,大约就在这个时候。这恐怕是晋大夫纷纷前来祝贺的主要原因。

  第二层,即一颂一祷。可以想象,称颂的贺辞肯定不少,本文却抛开众人的颂辞,独举张老的颂辞。因为张老的颂辞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美轮美奂”虽已成了成语,但仍不出颂辞陈套,而“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的颂辞,却超出吉祥的套话而惊世骇俗。贺辞没有赞颂的味道,反而在主人喜庆的日子,说些死丧哭泣的话,一反常调,令人不解。宾客或疑惑不解,或惊愕发呆,或心中暗骂张老糊涂;新居主人则思维敏捷,领会颂辞的深远含意与张老的语重心长,马上以出人意料的祷词回应张老的祝贺。主人表示:张老的祝辞是以屋的功用永恒祝我寿终正寝,保我家族永昌永贵。赵武用“全要领”来表明痛定思痛,祈祷不再发生刑戮之祸。祝辞与答辞都是紧密结合着赵氏的血泪痛史的,的确是“善颂善祷”。

  所以,第三层,最后一句话,用“君子”的评语结束全文。

  赵氏是嬴姓的一个分支,从晋文侯(前780—前746)时起成为晋国的一个大族,以其历代事晋侯有功勋,到赵衰、赵盾父子时,已成为专国政的重臣。据《史记·赵世家》说,赵盾之子赵朔在晋景公三年娶成公(景公父)姊为夫人。就在这一年,晋国司寇屠岸贾勾结诸将军构罪族灭赵氏,赵朔的夫人怀着身孕躲进公宫中,后来生下赵武,就是本篇所记的文子,也就是有名的“赵氏孤儿”。15年后,赵武得到韩阙的帮助,攻屠岸贾,灭族报仇,后来成为晋国的正卿。本篇所记赵武筑新室成,当是复位后不久的事。他年纪还不大,所以张老在赞颂的同时,还有规劝之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非命,岂非人事哉!原¹庄宗²之所以得非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非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非下的原因,与他失去非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注释:伶(lí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¹原:推究,考查。²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同年灭后梁。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世言晋王¹之将终也,以三矢(shǐ)²赐庄宗而告之曰:“梁³,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qì)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qiǎn)从事¹⁰以一少牢¹¹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¹²
译文: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接受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注释:¹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²矢:箭。³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封为梁王。⁴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⁵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⁶与:赐给。⁷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⁸乃:你的。⁹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¹⁰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¹¹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¹²纳之:把箭放好。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方其系¹燕父子以组²,函³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chóu)已灭,非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非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¹⁰¹¹其成败之迹¹²,而皆自于人欤(yú)?《书》¹³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yì)(yù)¹⁴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非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的出兵向东逃跑,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非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非下难,而失去非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注释:¹系:捆绑。²组:绳索。³函: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⁴先王:指晋王李克用。⁵仇雠:仇敌。⁶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⁷誓非断发:截发置地,向非发誓。⁸岂:难道。⁹欤:表疑问的语气助词。¹⁰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¹¹本:考究。¹²迹:事迹,道理。¹³《书》:《尚书》。¹⁴逸豫:安逸舒适。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故方其盛也,举¹非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非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²,而智勇多困于所溺(nì)³,岂独伶人也哉? 作《伶官传》。
译文:因此,当他兴盛时,普非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非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
注释:¹举:全、所有。²忽微:形容细小之事。忽是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寸的百万分之一。³溺:溺爱,对人或事物爱好过分。⁴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

  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扬后抑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以叙史为主。作者于开篇之首即开宗明义,用一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又具有论战性,一反当时流行的宿命论的历史观。前人曾评此句是“起势横空而来,神气甚远”。文章接着写道:“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表明作者将列举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例作为论据,对上述论点加以论证。这一过渡句的运用,使论点与论据间衔接紧密自然,论点有总领全篇之功,而下面文字的出现又不致突兀。

  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史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以洗练的文字,沉挚充沛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纵横捭阖的气势加以叙述。据说,晋王李克用与梁王朱温结仇极深。燕王刘守光之父刘仁恭,曾被李克用保荐为卢龙节度使。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曾与李克用把臂定盟,结为兄弟,商定共同举兵讨梁。但刘仁恭与阿保机后皆叛晋归梁,与晋成仇。李克用临终时以三枝箭作为遗命,要其子李存勖为其复仇。李存勖兵精将勇,东征西讨,于公元913年攻破幽州,生俘刘氏父子,用绳捆索绑,解送太原,献于晋王太庙。公元923年,李存勖攻梁,梁兵败,朱温之子梁末帝朱友贞命部将杀死自己,李存勖攻入汴京,把朱友贞及其部将的头装入木匣,收藏在太庙里。李存勖还曾三次击败契丹,为父报了大仇。但他灭梁以后,骄傲自满,宠信伶官,纵情声色,使民怨沸腾,众叛亲离,在位仅三年就死于兵变之中。在叙述这段史事的过程中,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一盛一衰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正如前人说:“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欷歔,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作者于叙事之后,又以两个反诘句回扣主题——“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至此,对比论证初步告一段落。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中,作者由叙事转入论理,论证步步深入,立意层层递进。从“《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自然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的论点。为增强这一论点的说服力,作者又将庄宗得失天下之事浓缩为一段简洁对偶的文字,反证此论,再次通过一盛一衰的强烈对比,与篇首的立论形成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之势,使此文的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胸臆仍未尽抒,又进一步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样一个论点,令读者的认识随着作者的笔触进一步深化,以历史的教训中受到更加深刻的启迪。“忧劳”、“逸豫”、“忽微”、“所溺”皆为人事,因此,上述两个论点,既是中心论点的深化,又是其具体化。作者于全文论证的高潮处蓦然收笔,可谓言已尽而意未绝,令读者有余音绕梁之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此处以点睛之笔,阐明了作者写作《伶官传》,“善善恶恶”的目的并非就史论史,而是具有广泛而现实的醒世意义。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在语言特色上,具有“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和“平易自然,简约凝练”三个特点:

  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旺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上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通观全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实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历代的文学家多视此篇为范文,倍加赞赏,如明代茅坤称此文为“千古绝调”,清代沈德潜誉此文为“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欧阳公之文风、政见与为人,于此文可略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dàishǐlíngguānzhuàn

ōuyángxiū sòngdài 

     shèngshuāizhī suīyuētiānmìng fēirénshìzāi yuánzhuāngzōngzhīsuǒtiānxià suǒshīzhīzhě zhīzhī 

    shìyánjìnwángzhījiāngzhōng sānshǐzhuāngzōngérgàozhīyuē  liáng chóu yānwáng suǒ dānyuēwéixiōng érjiēbèijìnguīliáng sānzhě hèn ěrsānshǐ ěrwàngnǎizhīzhì  zhuāngzōngshòuércángzhīmiào hòuyòngbīng qiǎncóngshìshàoláogàomiào qǐngshǐ shèngjǐnnáng érqián kǎixuánérzhī 

    fāngyān hánliángjūnchénzhīshǒu tàimiào huánshǐxiānwáng érgàochénggōng zhīshèng wèizhuàngzāi chóuchóumiè tiānxiàdìng  luànzhěyìng cānghuángdōngchū wèijiànzéiérshìsàn jūnchénxiāng zhīsuǒguī zhìshìtiānduàn xiàzhānjīn shuāi zhīnánérshīzhī běnchéngbàizhī érjiērén  shū yuē  mǎnzhāosǔn qiān  yōuláoxīngguó wángshēn ránzhī 

    fāngshèng tiānxiàzhīháojié néngzhīzhēng shuāi shùshílíngrénkùnzhī érshēnguómiè wéitiānxiàxiào huòhuànchángwēi érzhìyǒngduōkùnsuǒ língrénzāi zuò língguānzhuàn  

欲掩香帏论缱绻。先敛双蛾愁夜短。催促少年郎,先去睡、鸳衾图暖。
欲掩香帏(wéi)¹论缱(qiǎn)(quǎn)²。先敛双蛾³愁夜短。催促少年郎,先去睡、鸳(yuān)(qīn)图暖。
译文:欲掩去帷幕先说缠绵情感,蛾眉双双敛愁苦伴深夜。催促年轻的丈夫,先去睡觉,先把被窝热暖。
注释:¹帏:帐子,幔帐。²缱绻:本指男女情意深厚,此指男女交欢。³敛双蛾:双眼皱起眉毛。⁴鸳衾:夫妻共寝的被子。唐钱起《长信怨》诗:“鸳衾久别难为梦,凤管遥闻更起愁。”
须臾放了残针线。脱罗裳、恣情无限。留取帐前灯,时时待、看伊娇面。
须臾¹放了残针线。脱罗裳²、恣(zì)情无限。留取帐前灯,时时待、看伊娇面³
译文:不多时,便将针线放置,衣裙卸下,情欲无限。将软帐前的灯留着照亮,时不时看看她娇美的容貌。
注释:¹须臾:片刻,一会儿。²罗裳: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³娇面:娇美的容貌。

huāxīn ·yǎnxiāngwéilùnqiǎnquǎn

liǔyǒng sòngdài 

yǎnxiāngwéilùnqiǎnquǎn xiānliǎnshuāngéchóuduǎn cuīshàoniánláng xiānshuì yuānqīnnuǎn 
fàngliǎocánzhēnxiàn线 tuōluócháng qíngxiàn liúzhàngqiándēng shíshídài kànjiāomiàn 
云跨南溟,南北一雨。
云跨南溟,南北一雨。
译文:乌云连绵足以横越南海,纵是天南地北也能同落一雨。
瞻望匪遥,槛穽斯阻。
(zhān)¹匪遥,槛(kǎn)(jǐng)²斯阻。
译文:翘首瞻望不觉你我相隔遥远,途中却多有陷阱重重拦阻。
注释:¹瞻望:远望;展望。²槛穽:亦作“ 槛阱 ”。意思是捕捉野兽的机具和陷坑。喻人世间的陷阱、牢笼。
梦往从之,引手相抚。
梦往从之,引手相抚。
译文:梦中我前往随你而游,携手同行互相安抚。
笑言未半,舍我不伫。
笑言未半,舍我不伫(zhù)¹
译文:晏晏笑语还未说到一半,梦中人舍我而去,再不停驻。
注释:¹伫:伫立。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山川与城郭,漠(mò)¹同一形。
译文:登阁远眺但见山川和城郭,渺渺冥冥浑同一体难以辨认。
注释:¹漠漠:密布、广布貌。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市人与鸦鹊,浩浩¹同一声。
译文:市人的喧闹与鸦鹊啼鸣,远远听来合成了一种声音。
注释:¹浩浩:旷远貌。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此阁几何与,何人之所营。
译文:这个寺阁到底有多么高峻?这个寺阁又是谁人经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
侧身送落日,引手¹(pān)飞星²
译文:侧着身子可以送走落日,举起手来就能攀摘飞星。
注释:¹引手:伸手。²飞星:流星。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
当年王中令¹,斫(zhuó)²南山赪(chēng)³
译文:当年那位姓王的中书令,曾把终南山的林木砍伐干净。
注释:¹王中令:指王彦超,临清(今属山东)人,历仕晋汉周,累官河阳三城节度使,以功加检校太师。中令,中书令的省称。²斫木:谓砍伐木材建筑寺阁。³南山赪 :谓终南山林木被伐尽,山岭赤裸呈红色。 赪,赤色。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
写真¹留阁下,铁面²眼有棱(léng)³
译文:绘下自己的画像留在阁中,面色铁黑目光炯炯。
注释:¹写真:画像。²铁面:黑脸。³眼有棱:谓目光炯炯有神。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身强¹八九尺,与阁两峥(zhēng)(róng)²
译文:身躯有八九尺高大,和寺阁一样气度峥嵘。
注释:¹身强:一作“身长”。²峥嵘:与峻,并谓气象超越寻常。
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
古人虽暴恣(zì),作事今世惊²
译文:古代虽有许多人粗暴骄横,作的事却常让世人惊叹。
注释:暴恣:暴戾骄纵。²令世惊:一作“今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登者尚呀喘(chuǎn)¹,作者何以胜(shēng)²
译文:登阁的人还紧张得张口喘息,造阁的人不知何以能够承担!
注释:¹呀喘:张口喘气。²胜:承受,力能担任。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hé)¹不观此阁,其人²勇且英。
译文:为何不仔细观看这一寺阁,就可以知道王中书有多么英勇大胆。
注释:¹曷:何,何故。²其人:指王彦超。

  诗的起笔四句从“山川与城郭”至“浩浩同一声”,总写此阁的高峻。诗人登临阁上,但觉山川城郭,冥冥漠漠,仿佛同为一个形体。世人纷杂的声音,和鸦鸣鹊噪,浩浩茫茫,混合在一起。这四句起得突兀,写得极为传神。化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句意,但意象有所扩大,写的是凭高纵目,所见各类形态,旷远微茫,所闻的种种音响,也难以辨别的景况。次四句由阁之高而引起遐想。前两句故作设问:“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这两句是说:这真兴寺阁,究竟有几多高呢?又是何人所营建的呢?后两句“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用形象化的语言,先回答“几何高”这一设问。作者说:登临此阁,几乎侧着身子,就可以目送太阳落山(这是俯视所感)。伸出手来,竟可以攀摘飞星(这是仰观所觉)。两句用虚写表明实际感受,生动恍惚,极夸张之能事。接着以“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两句,回答了上文另一设问“何人之所营”。作者说:当年王彦超将军,以凤翔节度使加中书令的身份,驻节凤翔府,曾经伐木于州南的赪山,建成此阁。王中令因何建阁,作者并没有提起,但在下面四句:“写真留阁下······与阁相峥嵘。”勾勒出他的形象:此人建阁之后,曾在阁下留有画像,他面色铁黑,眼光有如紫石棱,有将军的气概。他身长八九尺,此像与此阁都峥嵘高峻,给人以威严的感受,使人印象很深。

  诗的最后,作者以“古人虽暴恣”等六句,写诗人的所感。作者认为有些古人(包括诗里的王中令),其人虽说恣睢暴戾不足称道,但他们所作之事,也使世人为之惊奇。即以此阁而论,登者尚且感到惊讶吁喘,不知道建阁之人,具有何种胆量,能泰然胜任。结尾“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作者更加强语气说:君如不信,何不观看此阁,则知王中令,亦为勇猛英杰之辈,是不能拿一般的武人来看待他的。

  全诗饶有俊爽高迈之气,写阁写人,都用主动形象的词采。作此诗时,作者年方二十六岁,豪迈英爽,正是壮年作品的特征。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2-324

zhēnxìng--shì

shānchuānchéngguōtóngxíng

shìrénquèhàohàotóngshēng

gāorénzhīsuǒyíng

shēnsòngluòyǐnshǒupānfēixīng

dāngniánwángzhōnglìngzhuónánshānchēng

xiězhēnliúxiàtiěmiànyǎnyǒuléng

shēnqiángjiǔchǐliǎngzhēngróng

rénsuībàozuòshìjīnshìjīng

dēngzhěshàngyachuǎnzuòzhěshèng

guānrényǒngqiěy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