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灵浴虞渊,光属朝夕池。
氤氲满寰宇,幽草无閒枝。
岷山玉岭花,寸根武陵西。
寒摇塞北霜,疏影何葳蕤。
春意已浩荡,造物夫何为。
烟条凝渌雨,缬彩红参差。
下有濯锦泉,清冷鉴毫釐。
佳人古西子,彷徨水之湄。
兰苕采朝露,佩服良所宜。
凛然冰雪颜,效嚬那可希。
江国日云莫,无媒鬓如丝。
愿言配君子,独立无言蹊。
谁献常山根,与之植龙墀。
耀灵浴虞渊,光属朝夕池。
氤氲满寰宇,幽草无閒枝。
岷山玉岭花,寸根武陵西。
寒摇塞北霜,疏影何葳蕤。
春意已浩荡,造物夫何为。
烟条凝渌雨,缬彩红参差。
下有濯锦泉,清冷鉴毫釐。
佳人古西子,彷徨水之湄。
兰苕采朝露,佩服良所宜。
凛然冰雪颜,效嚬那可希。
江国日云莫,无媒鬓如丝。
愿言配君子,独立无言蹊。
谁献常山根,与之植龙墀。
李新

李新

宋仙井人,字元应。哲宗元祐五年进士。刘泾尝荐于苏轼。累官承议郎、南郑丞。元符末上书夺官,谪遂州。徽宗大观三年赦还。有《跨鳌集》。 ▶ 48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镇。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余甲寅(yín)¹自春官²出守³(hú)。秋杪(miǎo),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秋(mǎo),自琐(suǒ)(tà)以病得请奉祠(cí),卜(bǔ)¹⁰青墩(dūn)¹¹。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yìng)¹²,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译文:我曾在绍兴四年(1134)出守湖州时路过这里,时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来,是立秋后三日,只见满湖荷花盛开,舟前舟后,有如朝霞相映,一望无垠,遂记之以词。
注释:¹甲寅岁:即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²春官:即礼部侍郎。³出守:出任太守。⁴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⁵秋杪:秋末。⁶无复存:意谓全部凋萎。⁷乙秋岁:指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⁸琐闼:指宫殿门上镂刻的连琐图,这里代指宫门。⁹奉祠:宋代设祠禄之官,有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¹⁰卜居:用占卜选择定居之地。后泛指择地定居。¹¹青墩镇:湖州南边的一座小镇。在桐乡县北二十五里,与湖州乌镇一水相隔。¹²朝霞相映:形容荷花盛开色泽鲜艳。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piān)¹三日秋塘(táng)²路,平度³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译文:划着小舟在荷塘上行驶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稳地行进着,两岸的荷花纷纷向后退去。我因为托病假才有机会来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满川雨后新秋的美丽景色。
注释:¹扁舟:小舟。²秋塘:指荷塘。³平度:船在水面平稳行驶。⁴病夫:词人自指。⁵更值:又遇上的意思。⁶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净,犹如用水洗过一般。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去年长恨拏(ná)¹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译文:后悔去年乘船时候太晚,只见得满塘残败的荷花。今年我拿什么来报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注释:¹拏舟:谓牵舟,这里指乘船。

  词的上阕,以轻松的笔触捕绘了清新的景致,彰显出词人无官一身轻的潇洒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两句中,“三日”是写实,从临安到青墩,水路约需三日行程;“秋塘”点明季节和时间,用语精练而又准确;“平度”二字,写出了舟行的平稳,反映了词人心情的恬适。“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两句中,“病夫因病”,词人自称“病夫”,其实不过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谓“因病得来游”。也是一种因祸得福的遁词。表面上像是暗自庆幸,实际上是聊以自嘲,内心当藏有难言的痛苦。语言直而能纡,质而见巧,从而刻画了词人内心痛苦而外貌旷达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阙“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两句,使词人的思绪从眼前转移到了过去,与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空”字与前面的“长恨”相呼应,表达了无限怅憾的心情。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二句,词笔又拉回来写乙卯岁奔赴青墩的情景,径承上阕意脉,抒发此时感慨。从词情来说是一扬。在这一跌一扬之中,词人的喜与恨种种感情变化,内心矛盾,便曲曲传出,沁人心脾。

  全词在艺术结构上匀整对称,浓淡相宜,情景事浑然一体。行文意境清旷,抑扬跌宕,情寓景中,颇耐寻味。在虚虚实实中刻画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自我形象。

参考资料:
1、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740-741页
2、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 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年:1045页
3、 俞朝刚,周航.全宋词精华 (三):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19页

měirén ·piānzhōusānqiūtáng

chén sòngdài 

jiǎyínsuìchūnguānchūshǒuzhōu qiūmiǎo dàozhōnghuācúnzhě mǎosuì suǒbìngqǐngfèng qīngdūnzhèn qiūhòusānxíng zhōuzhīqiánhòuzhāoxiáxiāngyìng wàngzhīduàn chángduǎnzhī 

piānzhōusānqiūtáng pínghuā bìngyīnbìngláiyóu gèngzhímǎnchuānwēixīnqiū 
niánchánghènzhōuwǎn kōngjiàncánmǎn jīnniánbàojūnēn fánhuāxiāngsòngguòqīngdūn 

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头。
有客乘舸(gě)¹自忠州,遣骑安置瀼(ráng)西²头。
译文:有客人乘船从忠州来,派人骑马把客人安置在瀼西草堂。
注释:¹舸:船。忠州,今重庆忠县。这句写吴郎。²瀼西:在今奉节城外的梅溪河之西。
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
古堂¹本买藉疏豁(huò)²,借汝迁居停宴游。
译文:草堂本来是用来消遣的,现在借你搬迁,我停止了宴会出游。
注释:¹古堂:指瀼西草堂。²藉疏豁:因为这里宽敞明亮。
云石荧荧高叶曙,风江飒飒乱帆秋。
云石¹荧荧高叶曙(shǔ),风江飒飒乱帆秋。
译文:云石之间,光彩闪动,高叶当曙;江风飒飒,乱帆涌动,秋色肃森。
注释:¹云石:高耸入云的山石。一说为云彩和山石。
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
却为姻(yīn)(yà)¹过逢²地,许坐曾³散愁。
译文:草堂现在已成了和姻亲往来的地方,可允许我闲坐散愁吗?
注释:¹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²过逢,犹过从。³曾:同“层”。⁴轩:这里指房屋。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泛指高屋。⁵数,数次。顾宸注:此本公(指杜甫)堂,与坐轩而散愁,反问吴见许,此相谑之词也。
此诗当为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作于夔州(今重庆奉节),当时杜甫56岁。“简”是信件,这一首诗也是一封信。吴郎,即吴南卿,是来自忠州的一位“司法”(州政府的军事参谋),是杜甫的晚辈姻亲,暂住夔州,与杜甫关系很好。杜甫在夔州有两处住宅,一处是靠近市区的瀼西草堂,一处是在东屯农庄的茅屋。平时他居住在瀼西草堂,当时是秋天,杜甫负责管理一百顷公田,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杜甫搬到了位于白帝城东十余里的东屯。搬家后,将瀼西草堂借让给吴郎住(有《自瀼西荆扉且移东屯茅屋四首》记其事)。仇兆鳌注:“此章为吴郎借居而作也。乘舸而至,遣骑往迎,见宾主之情。昔藉疏豁,今停宴游,以借居故也。五六,疏豁之景。七八,迁居后事。”整首诗记述的是吴郎到来前后的情事。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燕草¹如碧丝,秦桑²低绿枝。
译文:燕地小草刚像丝绒一般柔软纤细,秦地的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了树枝。
注释:¹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²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当君¹怀归²日,是妾³断肠时。
译文:当你怀念家园盼望归家之日时,我早就因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注释:¹君:指征夫。²怀归:想家。³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wéi)¹
译文: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要吹进罗帐激起我的愁思呢?
注释:¹罗帏:丝织的帘帐。

  此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开头两句是说,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经叶翠枝绿。

  开头两句,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的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在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和丈夫的恩爱相处,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产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诗人巧妙的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和怀疑和眼前的真景结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情感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的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这是一般兴句不容易做到的。两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和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和含蓄美。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三、四句是说,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直接承接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丈夫及春怀归,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用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的所在。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末两句是说,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诗中的最后两句,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对行役屯戍未归的丈夫的殷殷思念之情。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是为了表达孤眠独宿的少妇对丈夫的思情。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的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1-252

chūn

bái tángdài 

yāncǎo qínsāng绿zhī 
dāngjūnhuái怀guī shìqièduànchángshí 
chūnfēngxiāngshí shìluówéi 
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¹一緺(wō)²,玉³一梭(suō),淡淡衫儿(bó)。轻颦(pín)双黛(dài)(luó)¹⁰
译文:一束盘起的发髻,一根玉簪插在其上,清淡颜色的上衣配上轻盈的罗裙,不知为何轻轻皱起眉头。
注释:长相思:此词调名在曾慥《乐府雅词》中作《长相思令》。¹云:指妇女蓬卷如云的头发。²一緺:即一束。一说緺,读为guā,意为青紫色的绶带(丝带)。这里指饰发用的紫青色丝带。元薛惠英《苏台竹枝词》中有句:“一凤髻绿如云,八字牙梳白似银。”³玉:这里指插在女子头上的玉簪。⁴梭:萧本二主词中误作“梳”。梭,原是织布用的梭子,这里用以比喻玉簪。⁵淡淡:指衣裳的颜色轻淡。⁶衫儿:古代女子穿的短袖上衣,又称衫子或半衣。⁷薄薄:指衣裳的质料轻薄。⁸罗:丝罗,这里指用丝罗制成的裙子(下裳),即罗裙。⁹颦:皱眉。¹⁰黛螺:又名黛子螺。古代女子画眉用的螺形黛黑,亦称螺黛。因其用来画眉,所以常用以作妇女眉毛的代称。黛: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青黑色颜料。黛螺:《龙洲集》中作“翠娥”。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秋风多,雨相¹和,帘²外芭蕉三两窠(kē)。夜长人³奈何!
译文:独自站在窗边,风声和雨声交杂在一起,窗外的芭蕉也是三三两两的,这漫漫的寂寥长夜叫人怎么办才好。
注释:¹相:指雨声和风声,相互应和,交织一起。²帘:《龙洲集》、《龙洲词》《阳春白雪》《乐府雅词》中均作“窗”。³人:《龙洲词》《龙洲集》中均作“争”。

  这首词是描写一位女子秋夜愁思的闺怨词。

  “云一緺,玉一梭”两句,分写女子发式、头饰之美,用语清新而形象。

  “淡淡衫儿薄薄罗”,续写女子淡雅衣着,虽未明写容颜,但这种比喻和衬托却从侧面写出女子的容貌艳丽和气质高雅。虽只写衫裙,而通体所呈现的一种绰约风神自可想见。尤其是“淡淡”和“薄薄”两个叠词的使用,别具一格,于浅白中见新意,于细微处见匠心。

  “轻颦双黛螺”,写到这位淡妆女子的表情。轻皱双眉,似乎蕴含着幽怨。相思怀人之意,于此隐隐传出,并由此引出下片。这一句突兀其来,直扣人心,不仅突出了女子愁思不解的容态,而且加强和丰富了这种容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轻”字颇有分寸,它适合表现悠长而并不十分强烈的幽怨,且与通篇轻淡的风格相谐调。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写到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秋风本就催愁,文人亦已多伤秋,更何况有苦雨相和。作者不单写风,也不单写雨,而写风雨交加,更增添了秋夜愁思的凄苦。但是作者觉得这样的环境烘托仍然不够,于是风催残叶、雨打芭蕉,“帘外芭蕉”似乎也有泪滴,秋意不仅更浓,秋思也已更苦,“三两窠”,又隐约让人感到女子的孤零寂寞。

  “夜长人奈何!”春宵苦短、秋夜嫌长,原只因其一欢一愁。最后一句仿佛是女主人公发自心底的深长叹息。这叹息正落在歇拍上,“奈何”之情点到即止,不作具体的刻画渲染,反添余蕴。联系上片的描绘,不仅使人联想到,这位“淡淡衫儿薄薄罗”的深闺弱女,不仅生理上不堪这秋风秋雨的侵袭,而且在心理上更难以禁受这凄冷气氛的包围。

参考资料:
1、 钟振振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39-140页

chángxiāng ·yún

 dài 

yún suō dàndànshānérluó qīngpínshuāngdàiluó 
qiūfēngduō xiāng liánwàijiāosānliǎng chángrénnài 
钉鞋踏破祥符路。似白鹭、纷纷去。试盝幞头谁与度。八厢儿事,两员直殿,怀挟无藏处。
钉鞋踏破祥符路¹。似白鹭、纷纷去。试盝(lù)²(fú)³谁与度。八厢儿事,两员直殿,怀挟无藏处。
译文:恰好雨后道路泥滑,举子们都穿上钉鞋去往京城之内,身着白衣的考生好似群群白鹭,涌向考场。携着试盝,戴着各式幞头。考场兵士武官众多,想要怀中挟带资料也无可能。
注释:¹祥符路:借指京城之内。²盝:古代的一种竹匣。³幞头:为宋人通用头巾,以桐木衬里,加上条巾垂脚,形式多样。⁴八厢儿事: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条记:“其士人在贡院中,自有巡廊军卒赍砚水、点心,泡饭、茶、酒、菜、肉之属货卖。亦有八厢太保巡廊事。”南宋制度多承袭北宋,故《梦粱录》所记也可供参考。
时辰报尽天将暮。把笔胡填备员句。试问闲愁知几许。两条脂烛,半盂馊饭,一阵黄昏雨。
时辰报尽天将暮。把笔胡填备员¹句。试问闲愁知几许。两条脂烛,半盂(yú)²(sōu)饭,一阵黄昏雨。
译文:时间一点点过去,天色将晚,困坐场屋的举子一筹莫展,只好胡乱写上几句充数。要问困苦难受之情有多深?只有殿根蜡烛,半碗馊饭,一阵让人更感更感凄苦的黄昏雨。
注释:¹备员:充数、凑数。²盂:盛饭的器皿。

  北宋后期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写梅雨时间的闲愁情绪,字面优美,流传甚广。这首词当是社会下层文人的作品。它用贺词原韵描述举子应试时狼狈可笑的情形,题为“咏举子赴省”。看来作者对于举场生活很有体验,可能是屡试不中者,因而对应试举子极尽嘲讽之能事。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规定,各地乡试合格的举子于开科前的冬天齐集京都礼部,初春在礼部进行严格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列名放榜于尚书省。这次称为省试。省试之后还得由皇帝亲自殿试。此词写举子参加省试的情形。

  词的上片写考试前的准备阶段。祥符县为北宋都城开封府治所在地。祥符路借指京城之内。宋制三年开科,头年地方秋试后,各地举子陆续集中于京都。“钉鞋踏破详符路”,写省试开始时,举子们纷纷前去,恰好雨后道路泥滑,他们穿上有铁钉的雨鞋,身着白衣,攘攘涌向考场。“踏破”和“白鹭”都有讥笑的意味,表现慌忙和滑稽的状态。“盝”,音禄,小匣,“试盝”即文具盒之类的用具。“幞头”为宋人通用头巾,以桐木衬里,加上条巾垂脚,形式多样。举子们携着试盝,戴着不合适的幞头,形象就更加有点可笑了。

  宋代的考试制度非常严密,“凡就试唯词赋者许持《切韵》、《玉篇》(工具书),其挟书为奸,及口相受授者,发觉即黜之”(《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所以举子进入考试之时须经搜查,看看有无挟带。“八厢儿事”即许多兵士,“直殿”指朝廷侍卫武官。进入考场之时,既有许多兵士搜查,又有殿员朝廷武官监督,弄得“怀挟无藏处”,根本无法作弊了。可怜这些举子本来才学粗疏,考场管理之严,就更使他们无计可施了。然而乘兴考试又是士人唯一入仕之路,许多士人仍然怀着侥幸心情进入了考场。

  词的下片写举子在考场中的困窘愁苦之态。“凡命士应举,谓之锁厅试”。举子进入考场之后立即锁厅考试,自朝至暮,一连数日。作者省略了许多考试的细节。“时辰报尽天将暮”,时间一点点过去,困坐场屋的举子一筹莫展,文思滞钝,天色已暮,只得敷衍了事,“把笔胡填备员句”。据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贡举》云:“本朝引校多士,率用白昼,不复继烛。”天黑前必须交卷。他大约一整天都无从下笔,临到交卷前便只好胡乱写上几句充数。这殿句写举子考试时无可奈何的心情和困窘情状。贺铸词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为全词最精彩的部分,表现了词人的闲情逸致,很有诗意,赢得贺梅子之称。

  作者套改贺词以表现考场中的“闲愁”。其实哪里是闲愁。而是困苦难受之情:“殿条脂烛,半盂馊饭,一阵黄昏雨。”宋代考场中,到日暮一般再点殿条蜡烛以待士子。考试既不如意,头昏眼花,饥肠辘辘,面对暗淡将尽的烛光和难咽的馊饭,苦不堪言。若是小园闲庭或高楼水榭,徙倚挑徘徊之时,“一阵黄昏雨”倒能增添一点诗情雅趣。可是举子们此时还有什么诗情雅趣,黄昏之雨只能使心情更加烦乱、更感凄苦了。在备述举子奔忙、进入考场、考试等情况等狼狈困苦的意象之后,结句忽然来一笔自然现象的描写,好似以景结情,补足了举子们黄昏的难堪环境氛围。这样作结,颇有清空之效,留下想象余地,且很有风趣。

  这首词嘲讽那些久困场屋、才学浅陋而又热衷科举的士人,用漫画的夸张手法描绘出举子赴省试的狼狈可笑形象。这些举子好像后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写的范进中举的情形一样,虽可笑而又可怜。他们屡试不第,是科举考试制度下的牺牲者。多次的失败麻木了他们的思想,扭曲了形象和性格,他们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从这首小词里,可以看到呻吟在封建制度重压之下不幸士人的可笑而可怜的形象。宋代文人词缺乏讽刺幽默的传统。而且题材范围也比较狭窄。这首民间作品使我们耳目一新,见到一种特殊的题材和特殊的表现方法,可惜这类作品保存下来的真是太少了。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6954285/27741460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