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jiǔzuò--wángjìn

jiāngbiānjīngdōuyuèyánshuāngcǎo

jīndēnggāozūnjiǔzhīnéngyǒuhuā

王缙

王缙

王缙(700-781),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唐代诗人,尚书右丞王维之弟。少好学,与兄王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历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太子宾客。文笔泉薮,善草隶书,功超薛稷。大历十年(775年)元载所撰唐赠兵部尚书王忠嗣碑,为其所行书。卒年八十二。王缙遗作不多,散文只有表、碑、册等体,意义不大,诗作与王维的风格相似,具有一种平淡清新之美。事迹收录于《金石录》《唐书本传》《述书赋注》。 ▶ 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¹矣上帝,临²³有赫(hè)。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yuán)¹⁰¹¹爰度(duó)¹²。上帝耆(jī)¹³之,憎其式廓¹⁴。乃眷¹⁵西顾¹⁶,此¹⁷维与宅¹⁸
译文:天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天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注释:¹皇:光辉、伟大。²临:监视。³下:下界、人间。⁴赫:显著。⁵莫:通“瘼”,疾苦。⁶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⁷政:政令。⁸获:得。不获,不得民心。⁹四国:天下四方。¹⁰爰:就。¹¹究:研究。¹²度:图谋。¹³耆:读为“稽”,考察。¹⁴式廓:犹言“规模”。式:语助词。¹⁵眷:思慕、宠爱。¹⁶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¹⁷此:指岐周之地。¹⁸宅:安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¹之屏(bǐng)²之,其菑(zī其翳(yì)。修之平之,其灌其栵(lì)。启之辟¹⁰之,其柽(chēng)¹¹其椐(jū)¹²。攘¹³之剔¹⁴之,其檿(yǎn)¹⁵其柘(zhè)¹⁶。帝¹⁷迁明德¹⁸,串夷¹⁹²⁰²¹。天立厥²²²³,受命既²⁴²⁵
译文: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将它修齐将它剪平,灌木丛丛枝杈簇簇。将它挖去将它芟去,柽木棵棵椐木株株。将它排除将它剔除,山桑黄桑杂生四处。天帝迁来明德君主,彻底打败犬戎部族。皇天给他选择佳偶,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注释:¹作:借作“柞”,砍伐树木。²屏:除去。³菑:指直立而死的树木。⁴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⁵修:修剪。⁶平:铲平。⁷灌:丛生的树木。⁸栵:斩而复生的枝杈。⁹启:开辟。¹⁰辟:排除。¹¹柽:木名,俗名西河柳。¹²椐:木名,俗名灵寿木。¹³攘:排除。¹⁴剔:剔除。¹⁵檿:木名,俗名山桑。¹⁶柘:木名,俗名黄桑。以上皆为倒装句式。¹⁷帝:天帝。¹⁸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¹⁹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²⁰载:则。²¹路:借作“露”,败。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²²厥:其。²³配:配偶。太王之妻为太姜。²⁴既:犹“而”。²⁵固:坚固、稳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帝省(xǐng)¹其山²,柞(zuò)(yù)³,松柏斯兑(duì)。帝作作对,自大伯¹⁰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¹¹。则¹²友其兄,则笃¹³其庆¹⁴,载¹⁵¹⁶之光¹⁷。受禄无丧¹⁸,奄¹⁹有四方。
译文:天帝省视周地岐山,柞树棫树都已砍完,苍松翠柏栽种山间。天帝为周兴邦开疆,太伯王季始将功建。就是这位祖先王季,顺从父亲友爱体现。友爱他的两位兄长,致使福庆不断增添。天帝赐他无限荣光,承受福禄永不消减,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注释:¹省:察看。²山:指岐山,在今陕西省。³柞、棫:两种树名。⁴斯:犹“乃”。⁵拔:拔除。⁶兑:直立。⁷作:兴建。⁸邦:国。⁹对:疆界。¹⁰大伯:即太伯,太王长子。¹¹友:友爱兄弟。¹²则:犹“能”。¹³笃:厚益,增益。¹⁴庆:吉庆,福庆。¹⁵载:则。¹⁶锡:同“赐”。¹⁷光:荣光。¹⁸丧:丧失。¹⁹奄:全。尽。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mò)¹其德音,其德克²³。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wàng)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¹⁰文王,其德靡悔¹¹。既受帝祉(zhǐ),施(yì)¹²于孙子。
译文:就是这位王季祖宗,天帝审度他的心胸,将他美名传布称颂。他的品德清明端正,是非类别分清眼中,师长国君一身兼容。统领如此泱泱大国,万民亲附百姓顺从。到了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远光荣。已经接受天帝赐福,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注释:¹貊:《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及《礼记·乐记》皆引作“莫”。莫,传布。²克:能。³明:明察是非。⁴类:分辨善恶。⁵长:师长。⁶君:国君。⁷王:称王,统治。⁸顺:使民顺从。⁹比:使民亲附。¹⁰比于:及至。¹¹悔:借为“晦”,不明。¹²施:延续。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帝谓文王:无然畔(pàn)(yuán)¹,无然歆(xīn)²,诞³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gōng)。王赫¹⁰怒,爰整其旅¹¹,以按¹²徂旅¹³。以笃¹⁴于周祜(hù)¹⁵,以对¹⁶于天下。
译文:天帝对着文王说道:“不要徘徊不要动摇,也不要去非分妄想,渡河要先登岸才好。”密国人不恭敬顺从,对抗大国实在狂傲,侵阮伐共气焰甚嚣。文王对此勃然大怒,整顿军队奋勇进剿,痛击敌人猖狂侵扰。大大增加周国洪福,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注释:¹畔援:犹“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²歆羡:犹言“觊觎”,非分的希望和企图。³诞:发语词。⁴先登于岸:喻占据有利形势。⁵密: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一带。⁶阮: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当时为周之属国。⁷徂:往,至。⁸共: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北,亦为周之属国。⁹赫:勃然大怒的样子。¹⁰斯:犹“而”。¹¹旅:军队。¹²按:遏止。¹³徂旅:此指前来侵阮、侵共的密国军队。¹⁴笃:厚益、巩固。¹⁵祜:福。¹⁶对:安定。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¹其在京²,侵自阮疆。陟(zhì)³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yǎn)原,居岐(qí)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译文:密人凭着地势高险,出自阮国侵我边疆,登临我国高山之上。“不要陈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国丘陵山冈;不要饮用那边泉水,那是我国山泉池塘。”文王审察那片山野,占据岐山南边地方,就在那儿渭水之旁。他是万国效法榜样,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注释:¹依:凭借。²京:高丘。³陟:登。⁴矢:借作“施”,陈设。此指陈兵。⁵阿:大的丘陵。⁶鲜:犹“巘”,小山。⁷阳:山南边。⁸将:旁边。⁹方:准则,榜样。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¹声以²色,不长³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gòu)尔仇,同尔弟兄¹⁰。以尔钩援¹¹,与尔临冲¹²,以伐崇¹³(yōng)¹⁴
译文:天帝告知我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赏。不要看重疾言厉色,莫将刑具兵革依仗。你要做到不声不响,天帝意旨遵循莫忘。”天帝还对文王说道:“要与盟国咨询商量,联合同姓兄弟之邦。用你那些爬城钩援,和你那些攻城车辆,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注释:¹大:注重。²以:犹“与”。³长:挟,依恃。⁴夏:夏楚,刑具。⁵革:兵甲,指战争。⁶顺:顺应。⁷则:法则。⁸仇:同伴。⁹方:方国。仇方,与国、盟国。¹⁰弟兄:指同姓国家。¹¹钩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钩钩入城墙,牵钩绳攀援而登。¹²临、冲:两种军车名。临车上有望楼,用以瞭望敌人,也可居高临下地攻城。冲车则从墙下直冲城墙。¹³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户县一带,殷末崇侯虎即崇国国君。¹⁴墉:城墙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临冲闲闲¹,崇墉言言²。执讯³连连,攸(guó)安安。是是禡(mà),是致¹⁰是附¹¹,四方以无侮。临冲茀(fú)¹²,崇墉仡(yì)¹³。是伐是肆¹⁴,是绝是忽¹⁵。四方以无拂¹⁶
译文:临车冲车轰隆出动,崇国城墙坚固高耸。抓来俘虏成群结队,割取敌耳安详从容。祭祀天神求得胜利,招降崇国安抚民众,四方不敢侵我国中。临车冲车多么强盛,哪怕崇国城墙高耸。坚决打击坚决进攻,把那顽敌斩杀一空,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注释:¹闲闲:摇动的样子。²言言:高大的样子。³讯:读为“奚”,俘虏。⁴攸:所。⁵馘:古代战争时将所杀之敌割取左耳以计数献功,称“馘”,也称“获”。⁶安安:安闲从容的样子。⁷是:乃,于是。⁸类:通“禷”,出征时祭天。⁹禡:师祭,至所征之地举行的祭祀;或谓祭马神。¹⁰致:招致。¹¹附:安抚。¹²茀茀:强盛的样子。¹³仡仡:高崇的样子。¹⁴肆:通“袭”。¹⁵忽:灭绝。¹⁶拂:违背,抗拒。

  这首颂诗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再写王季的继续发展和他的德行,最后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和武功。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发展、得以灭商建国的重大事件,太王、王季、文王,都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对周部族的发展和周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作者极力地赞美他们,歌颂他们,字里行间充溢着深厚的爱部族、爱祖先的思想感情。全诗八章,有四章叙写了文王,说明是以文王的功业为重点的。

  全诗八章,章十二句。内容丰富,气魄宏大。前四章重点写太王,后四章写文王,俨然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创业史。

  首章先从周太王得天眷顾、迁岐立国写起。周人原先是一个游牧民族,居于今陕西、甘肃接境一带。传说从后稷开始,做了帝尧的农师,始以农桑为业,并初步建国,以邰(今陕西武功一带)为都(见《大雅·生民》)。到了第四代公刘之时,又举族迁往豳(邠)地(今陕西旬邑一带),行地宜,务耕种。开荒定居,部族更加兴旺和发展(见《大雅·公刘》)。第十三代(依《史记·周本纪》)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因受戎狄之侵、昆夷之扰,又迁居于岐山下之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开荒垦田,营建宫室,修造城郭,革除戎俗,发展农业,使周部族日益强大(见《大雅·緜》)。此章说是天命所使,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尊天和尊祖的契合,正是周人“君权神授”思想的表现。

  第二章具体描述了太王在周原开辟与经营的情景。连用四组排比语句,选用八个动词,罗列了八种植物,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太王创业的艰辛和气魄的豪迈。最后还点明:太王赶走了昆夷,娶了佳偶(指太姜),使国家更加强大。

  第三章又写太王立业,王季继承,既合天命,又扩大了周部族的福祉,并进一步奄有四方。其中,特别强调“帝作封作对,自大伯王季”。太王有三子:太伯、虞仲和季历(即王季)。太王爱季历,太伯、虞仲相让,因此王季的继立,是应天命、顺父心、友兄弟的表现。写太伯是虚,写王季是实。但“夹写太伯,从王季一面写友爱,而太伯之德自见”(方玉润《诗经原始》),既是夹叙法,亦是推原法,作者的艺术用心,是值得深入体味的。

  第四章集中描述了王季的德音。说他“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比大邦,克顺克比”,充分表现了他的圣明睿智,为王至宜。其中,用“帝度其心,貊其德音”,以突出其尊贵的地位和煊赫的名声;而“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说明了王季的德泽流长,又为以下各章写文王而做了自然的过渡。

  《皇矣》在《大雅·文王之什》,当然重点是在歌颂和赞美文王。因而此诗从第五章起,就集中描述文王的功业了。

  第五章先写上天对文王的教导:“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即要文王勇往直前,面对现实,先占据有利的形势。虽不言密人侵入和文王怎么去做,但其紧张的气氛已充分显示了出来。接着作者指出“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一场激烈的战争势在难免了。密人“侵阮阻共”,意欲侵略周国,文王当机立断,“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并强调,这是“笃于周祜”、“对于天下”的正义行动。

  第六章写双方的战斗形势进一步发展。密人“侵自阮疆,陟我高冈”,已经进入境内了。文王对密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并在“岐之阳”、“渭之将”安扎营寨,严正对敌。写出情况十分严峻,使读者如临其境。

  第七章写战前的情景,主要是上天对文王的教导,要他“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就是不要疾言厉色,而要从容镇定;不要光凭武器硬拼,而要注意策略。要“顺帝之则”、“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即按照上天意志,联合起同盟和兄弟之国,然后再“以尔钩援,与尔临冲”,去进攻崇国的城池。崇国当时也是周国的强敌,上言密,此言崇,实兼而有之,互文见义。

  最后一章是写伐密灭崇战争具体情景。周国用它“闲闲”、“茀茀”的临车、冲车,攻破了崇国“言言”、“仡仡”的城墙,“是伐是肆”,“执讯”、“攸馘”,“是致是附”、“是绝是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从而“四方无以拂”,四方邦国再没有敢抗拒周国的了。这些内容表现了周从一个小部族逐渐发展壮大,依靠的绝对不是后世所歌颂的单纯的所谓礼乐教化,而主要是通过不断的武力征伐,扩张疆域,从而获得了灭商的实力。

  由此可见,《皇矣》在叙述这段历史过程时是有顺序、有重点地描述的。全诗中,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述,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绘,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所叙述的内容,虽然时间的跨度很大,但由于作者精心的结构和安排,却又显得非常紧密和完整。特别是夸张词语、重叠词语、人物语言和排比句式的交错使用,章次、语气的自然舒缓,更增强此诗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7-544
2、 姚小鸥 郑丽娟.《大雅·皇矣》与“文王之德”考辨[J].中州学刊,2007,02.

huáng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huángshàng línxiàyǒu jiānguānfāng qiúmínzhī wéièrguó zhènghuò wéiguó yuánjiūyuánduó shàngzhī zēngshìkuò nǎijuàn西 wéizhái 

zuòzhībǐngzhī  xiūzhīpíngzhī guànliè zhīzhī chēng rǎngzhīzhī yǎn檿zhè qiānmíng chuànzài tiānjuépèi shòumìng 

xǐngshān zuò sōngbǎiduì zuòbāngzuòduì tàiwáng wéiwáng yīnxīnyǒu yǒuxiōng qìng zàizhīguāng shòusàng yǎnyǒufāng 

wéiwáng duóxīn yīn míng mínglèi zhǎngjūn wángtàibāng shùn wénwáng huǐ shòuzhǐ shīsūn 

wèiwénwáng ránpànyuán ránxīnxiàn dànxiāndēngàn réngōng gǎntàibāng qīnruǎngōng wáng yuánzhěng àn zhōu duìtiānxià 

zàijīng qīnruǎnjiāng zhìgāogāng shǐlíng língē yǐnquán quánchí duóyǎnyuán zhīyáng zàiwèizhījiāng wànbāngzhīfāng xiàmínzhīwáng 

wèiwénwáng huái怀míng tàishēng zhǎngxià shízhī shùnzhī wèiwénwáng gòuěrqiúfāng tóngěrxiōng ěrgōuyuán ěrlínchōng chóngyōng 

línchōngxiánxián chóngyōngyányán zhíxùnliánlián yōuguóānān shìlèishì shìzhìshì fāng línchōng chóngyōng shìshì shìjuéshì fāng 

如何,遣情情更多?永日水晶帘下,敛羞蛾。
如何¹,遣(qiǎn)²情更多?永日³水晶帘下,敛羞蛾(é)
译文:为什么呀为什么?越是消愁愁更多!终日徘徊在水堂帘下,把一双愁眉紧锁。
注释:¹如何:为何,为什么。²遣情:排遣情怀。遣,排遣。³永日:整天。⁴水晶帘:用水晶制成的帘子,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晶,一作“堂”。⁵敛羞蛾:意谓紧皱眉头。
六幅罗裙窣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
六幅¹罗裙²(sū)³,微行(yè)碧波。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
译文:六幅的长裙拖曳在池边,缓缓的脚步荡起水上碧波。看着那满池的疏雨,正无情打着圆圆的嫩荷。
注释:¹六幅:六褶。²罗裙:丝罗制的裙子。³窣地:拂地。⁴微行:轻缓的脚步。行,一作“云”。⁵曳:拉。⁶池:一作“地”。⁷疏雨:稀疏小雨。⁸团荷:圆的荷花。

  人们在生活中,总不免会遇到悲痛伤心的事。有时愈是企图甩掉它,忘记它,却愈是不可能的,情思萦绕,不能自已。此时此刻,耳闻目睹,触处生愁,令人更增悲伤。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多情女子因失意而产生的寂寞与怅惘。

  女主人公一开头就用二个字的短句自问,语意斩截而警醒。接着是自答:“遣情情更多”。问,问得突兀;答,答得坦诚。一心想排遣内心的情味,而这种情味却越发增添许多。语句是明明白白的,语意是含蓄无穷的。词有“词眼”,这一句就是此词的“眼”,相思、忧愁、离恨,一切的一切,都由这句传达;开头、中间、结尾,全篇都由这句绾联。此前未知多少事,尽在多情答问中。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亦曾唱出过“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样深沉的相思曲。

  如果说上两句写的是内心的种种矛盾纠葛,那么,三、四两句写的就是外在的终日不展愁眉。永日,点明时间难捱日之长。从后面的“疏雨打团荷”来看,时令似乎是在夏季,而夏季是昼长夜短,但这里有意用“永日”,既含有“整天”的意思,也含有因相思难遣日更长的意味。这种写法,既强化了相思情,又深化了相思意,作者匠心可见。水晶帘,以富贵气的装饰写出少女的深闺秀阁。看来,这位少女雍容华贵,生活上是富裕的。但是,物质上的丰腴是不能掩盖得了精神上的空虚的。“敛羞峨”传达的正是这么一种形象:情窦初开最含羞的少女虽则美艳动人,但一个“敛”字,就写尽了她那满怀的忧思愁绪。“六幅”两句,工笔细描,极写服饰的华美与步姿的轻盈。王昌龄《采莲曲》的“荷叶罗裙一色裁”之句可资参证。曳碧波,描画少女行步时的习惯姿态,是双手拉着自己的裙子,缓缓走过,衣随人动,看上去仿佛晃动着阵阵清波。作者笔下的少女俨然青青年少,翩翩风韵,但惟其如此,上文“遣情情更多”一句才更能感染读者,也更能打动人们的心灵。

  最后两句,归结全篇,又回应开头。看尽,其实是百无聊赖的同义语,只有内心烦闷,无所事事的人,才有可能不惮枯燥,看遍池塘,用以消磨迟迟难过的时光。“满池”、“疏雨”,正反相间,自成机趣。打团荷,重在一个“团”字,荷叶如钱,团团池水面,而且映衬着夏日疏雨,雨成涟漪荷成团,人间反而未团圆,可谓“物态有意,人际无情”。词以“遣情”开端,以“情更多”作结,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不由人不为之掩卷太息。

  此词紧紧围绕“遣情”两字展开。遣情,遣不了,反而“情更多”了。“永日”沉浸在痛苦中,不能摆脱。但她想竭力摆脱它,于是出外散步。结果触景伤情,在心中引起更大的伤感。一曲小词一波三折,跌宕生姿,将女子感情的起伏变化,曲曲传出。清陈廷焯评孙光宪词“气骨甚遒”,然“少闲婉之致”(《白雨斋词话》),而此词运其请健之笔,表现深婉之情,显豁而又含蓄,直快而又婉曲,在孙词中别开生面。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59 .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千里潇湘挼(ruó)¹浦,兰桡(ráo)²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曾不动,冷浸一天星。
译文:千里潇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屈原的兰舟曾驶过。明月高挂中天,清风渐渐停息,玉露清莹,微波不兴,漫天星斗映寒水。
注释:¹挼蓝:形容江水的清澈。挼蓝,古代按取蓝草汁以取青色,同“揉蓝”。²兰桡:兰舟,船的美称。桡,桨,借代为船。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独倚危樯(qiáng)¹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²。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译文:独倚高高桅杆,心中无限忧思,远远传来凄清的瑟声,低低诉说着千古幽情。一曲终罢人不见,江上青峰孤耸。
注释:¹危樯:高高的桅杆。危,高。²遥闻妃瑟泠泠:听到远处湘灵鼓瑟的声音。

  起两句总叙,写词人泊舟之处,用的是倒装手法。《楚辞·湘君》中有:“桂櫂兮兰枻”、“荪桡兮兰旌”句,即用桂木做的櫂,用兰木做的枻;或用荪草饰的桡,用兰草饰的旌旗,都是形容湘君所乘船的装饰。这里用“兰桡”代指木兰舟,暗指这一带正是当年骚人屈原的兰舟所经过的地方。这两句是写他从处州贬来郴州时,曾乘船经过清澈如蓝的千里湘江,犹如在步当年骚人屈原的足迹,在千里潇湘水上走着迁谪的苦难历程。词人和骚人,通过“千里潇湘”这一今古长流的中介,白然联系起来。从一开始,词中就引入了楚骚的意境与色调。

  接着三句写泊舟湘江夜景。写这时月升中天,风停息下来,因为夜深,看两岸花草上露水开始凝结,在月光照射下晶莹透亮。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写出了深夜的寒意。这是移情写法,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现出来。

  词的下片写情。开始两句写词人泊舟湘江浦,独自靠在高高的樯杆上,静静地倾听远方传来的湘妃清冷的瑟声。“妃”,指湘妃。传说潇湘一带,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南巡不返,泪洒湘竹,投湘水而死的地方。又传二妃善于鼓瑟,《楚辞·远游》有“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特定的时地,触发了词人的历史联想,从而写出了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声,曲折地透露出寂寞凄冷的心境。

  接着第三句,进一步描写对瑟声的感受,湘妃的瑟声是清凉哀怨的,抒发了她们对舜帝思念的深情,这是古今有情人共同的心声,不仅是湘妃的,也包含了词人的幽怨。词的歇拍两句,写听完曲子,抬头寻找湘妃,她已悄然不见踪影了,只有江岸无数座青青山峰巍然耸立,更进一步写出词人的怅惘之情和刚毅不屈的性格。 结尾全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成句,但却用得自然妥帖,仿佛是词人自己的创作。它写出了曲终之后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也透露了词人高洁的性格。

  这首词和作者以感伤为基调的其他词篇有所不同,尽管偏于幽冷,却没有显得气格羸弱。全篇渗透楚骚的情韵,这在秦词中也是特例。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著.古典文学名篇鉴赏:黄山书社,2008:265-266
2、 李麟主编.诗词文化常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176-177

línjiāngxiān··qiānxiāoxiāngruálán--qínguān

qiānxiāoxiāngruálánlánráocéngjīngyuègāofēngdìnghuáqīngwēichéngdònglěngjìntiānxīng

wēiqiángqíngqiāoqiāoyáowénfēilínglíngxīnshēnghánjǐnjīnqíngzhōngrénjiànjiāngshàngshùfēngqīng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
¹家住横塘²,红纱³满桂香。
译文:我的家住在横塘大堤,红纱衣衫散发桂花香。
注释:¹妾:古时女子的谦称。²横塘:地名,靠近大堤。一说横塘是指建业淮水(今南京秦淮河)南岸的一个堤塘。³红纱:红纱衣。
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青云¹教绾(wǎn)²头上髻(jì)³,明月与作耳云珰(dāng)
译文:青云发髻在头上扎起,明月耳饰在两边挂上。
注释:¹青云:喻黑发,髻如青云。²绾:把头发盘绕起来打成结。³髻:发髻。⁴明月:即“明月之珠”的省称。⁵珰:耳饰。穿耳施珠为珰,即今之耳环。
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
莲风¹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²
译文:莲风轻轻吹来,江畔一派春光。我站在大堤之上,挽留一心北去的情郎。
注释:¹莲风:此指春风。²北人:意欲北归之人,指诗中少女的情人。
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
郎食鲤(lǐ)鱼尾,妾食猩猩唇¹
译文:郎君啊,你我同食鲤鱼尾,同食猩猩唇。
注释:¹鲤鱼尾、猩猩唇:皆美味,喻指幸福欢乐的生活。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莫指襄阳道¹,绿浦²归帆少。
译文:不要思乡远想襄阳道,江面的归帆很少很少。
注释:¹襄阳道:北归水道必经之路。²绿浦,这里指水上。浦:水云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今日菖(chāng)(pú)¹花,明朝枫树老²
译文:今日恰似菖蒲开花,明朝枫树易老红颜易凋。
注释:¹菖蒲:植物名。民间在端午节常用来和艾叶扎束,挂在门前。²枫树老:枫树变老,形状丑怪。这里表示年老时期。

  乐府《大堤曲》这一诗题多是描述水乡船家女子爱情生活的。六朝人题作《大堤》或《大堤行》,唐人始用《大堤曲》这一诗题。

  李贺的这首《大堤曲》写的是一个住在横塘的美丽女子与北来商客的一段爱情生活。开头两句交待了这个女子的居所。横塘在当时是一个商船往来聚集的繁华之地。古代也有人根据《大堤曲》这一诗题推测,此处所指当是大堤附近的另一横塘(清代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一)。其实这里只是泛指横塘、大堤这样的水乡,所以诗中大堤横塘参差互用,也就是互指。“红纱满桂香”是说透过那绯红的窗纱,沁出闺房的桂香。而后“青云”两句通过写这个女子青云般的发髻和明月宝珠制作的耳珰,描述出其貌美动人。这是采用汉代乐府《陌上桑》的衬托手法。下面“莲风起”四个三字句,交待了这个女子与那个“北人”恋爱的经过。在那莲叶随风起舞的春季,由北方来经商的“北人”,因两人相爱而停驻在这繁华的大堤,而留连在“红纱满桂香”的闺房。下面“郎食”两句,以饮食之精美,极言两情之绸缪,爱情生活之美好。因为在古代,人们常以猩唇鲤尾作为男女情爱的隐语。结尾“莫指”四句是女子劝对方珍惜眼前的欢聚,勿有远行别离之念。“襄阳道”指其行程。菖蒲花开于春末,此处喻女子易逝的青春年华,因古人认为菖蒲难得见花。这四句是女主人公以绿浦中的行舟多一去不复返之事来劝情人莫生远行的念头。最后用花树喻人易老,说明应珍惜欢聚的时日。

  李贺这首诗全无其“风樯阵马”的奇诡幻诞风格,而是力摹乐府古体。以一个笃情女子口吻写出秦淮水云商女真挚而热烈的爱情生活。也在一种淡淡的哀怨之情中,透出其离多合少之苦。在这方面是《古诗十九首》的遗风。而诗中喜用美言绮语,清丽动人,深得六朝乐府之妙。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663-666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故人具¹鸡黍(shǔ)²,邀³我至田家。
译文: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
注释:¹具:准备,置办。²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树指鸡和黄米饭)。黍: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³邀:邀请。⁴至: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村边合¹,青山郭²外斜(xié,旧时读xiá)³
译文: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注释:¹合:环绕。²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³斜:倾斜。另有古音念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¹²³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译文:推开窗户树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注释:¹开:打开,开启。²轩:窗户。³树:树对。⁴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⁵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⁶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待到重阳日¹,还(huán)²来就菊花³
译文: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注释:¹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²还:返,来。³就菊花: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和“邀”说明此饭局主人早有准备,说明了故友的热情和两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感惠徇知”在文学艺术领域真挚的情感能催笔开花。故人“邀”而作者“至”,大白话开门见山,简单而随便。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上句描述的美景即入屋里来,“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细微的动作表现出了主人的豪迈。窗外群山环抱绿树成阴,窗内推杯换盏,这幅场景,就是无与伦比的古人诗酒田园画。“场圃”的空旷和“桑麻”的话题又给人以不拘束、舒展的感觉。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这就是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这首诗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醇厚的友谊,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参考资料:
1、 高惠瑢.唐代诗歌鉴赏.上海:上海文学出版社,2008:397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
3、 刘征.唐诗随评.武汉:湖北文化出版社,1999:311

guòrénzhuāng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rénshǔ yāozhìtiánjiā 
绿shùcūnbiān qīngshānguōwàixié 
kāixuānmiàncháng jiǔhuàsāng 
dàidàochóngyáng huánláijiù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