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祖开真宇,祥光下紫微。威容凝粹穆,仙仗俨周围。
睿祖开真宇,祥光下紫微。威容凝粹穆,仙仗俨周围。
嗣圣严追奉,神游遂此归。冕旒临秘殿,天日照西畿。
嗣圣严追奉,神游遂此归。冕旒临秘殿,天日照西畿。
朱凤衔星盖,清童护玉衣。鹤笙鸣远吹,珠蕊弄晴晖。
朱凤衔星盖,清童护玉衣。鹤笙鸣远吹,珠蕊弄晴晖。
瑶草春常在,琼霜晓未晞。木文灵像出,太一醴泉飞。
瑶草春常在,琼霜晓未晞。木文灵像出,太一醴泉飞。
醮夕思飙驭,香晨望绛闱。衰迟愧宫职,萧洒自忘机。
醮夕思飙驭,香晨望绛闱。衰迟愧宫职,萧洒自忘机。

dàishǎoqīngwángxuānhuīyóuchónggōng--chénghào

ruìkāizhēnxiángguāngxiàwēiwēiróngníngcuìxiānzhàngyǎnzhōuwéi

shèngyánzhuīfèngshényóusuìguīmiǎnliúlín殿diàntiānzhào西

zhūfèngxiánxīnggàiqīngtóngshēngmíngyuǎnchuīzhūruǐnòngqínghuī

yáocǎochūnchángzàiqióngshuāngxiǎowèiwénlíngxiàngchūtàiquánfēi

jiàobiāoxiāngchénwàngjiàngwéishuāichíkuìgōngzhíxiāowàng

程颢

程颢

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 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少时学语苦难圆¹,只道工夫半未全。
译文:年轻的时侯学讲话,总是讲不圆满,自己以为是因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
注释:¹圆:圆满。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¹
译文: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再努力也只有三分,剩下的七分只能靠天意啊。
注释:¹三分人事七分天:做事三分靠自己,七分靠天意。这里引申为努力只能达到三分,剩下的七分,恐怕只有天才才能够达到吧。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译文: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正有高堂宴¹,能忘迟暮(mù)²
译文: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
注释:¹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²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军中宜剑舞¹,塞上重笳(jiā)²音。
译文: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
注释:¹剑舞:舞剑。²笳:即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吹奏的一种乐器。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不作边城将¹,谁知恩遇深!
译文: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
注释:¹城将:作者自指。时张说任幽州都督。

  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伤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而这“夜饮”,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

  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诗人内心的郁勃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有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一个“有”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

  诗歌在语言上遒健质朴,写景之语,并无华丽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遣词用字也十分精当,例如“吹”、“动”、“有”、“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148-150

yōuzhōuyǐn

zhāngyuè tángdài 

liángfēngchuī xiāodònghánlín 
zhèngyǒugāotángyàn néngwàngchíxīn 
jūnzhōngjiàn sàishàngzhòngjiāyīn 
zuòbiānchéngjiàng shuízhīēnshēn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胡为¹乎株(zhū)²³?从夏南!匪株林,从夏南!
译文:为何要到株林去?那是为了找夏南。不是为到株林玩,而是为了找夏南。
注释:¹胡为:为什么。²株:陈国邑名,在今河南柘城县。³林:郊野。一说株林是陈大夫夏徵舒的食邑。⁴从:跟,与,此指找人。一说训为因。⁵夏南:即夏姬之子夏徵舒,字子南。⁶匪:非,不是。⁷适:往。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驾我乘(shèng)¹,说(shuì)²于株野³。乘(chéng)我乘(shèng),朝食于株!
译文:驾着大车赶四马,株林郊外卸下鞍。驾着轻车赶四驹,奔抵株林吃早餐。
注释:¹乘马:四匹马。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²说:通“税”,停车解马。³株野:株邑之郊野。⁴乘我乘驹:驹,马高五尺以上、六尺以下称“驹”,大夫所乘;马高六尺以上称“马”,诸侯国君所乘。⁵朝食:吃早饭。闻一多考,性曰为食。

  《陈风·株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揭露陈灵公君臣的荒淫生活,讽刺上层统治者的政治腐败的作品。

  此诗之开篇,大抵正当陈灵公及其大臣孔宁、仪行父出行之际。辚辚的车马正喜孜孜驰向夏姬所居的株林,路边的百姓早知陈灵公君臣的隐秘,却故作不知地大声问道:“胡为乎株林(他们到株林干什么去)?”另一些百姓立即心领神会,却又故作神秘地应道:“从夏南(那是去找夏南的吧)!”问者即装作尚未领会其中奥妙,又逼问一句:“匪适株林(不是到株林去)?”应者笑在心里,却又像煞有介事地坚持道:“从夏南(只是去找夏南)!”明明知道陈灵公君臣所干丑事,却佯装不知接连探问,问得也未免太过仔细。明明知道他们此去找的是夏姬,却故为掩饰说找的是“夏南”,答得也未免欲盖弥彰。发问既不知好歹,表现着一种似信还疑的狡黠;应对则极力挣扎,摹拟着做贼心虚的难堪。这样的讽刺笔墨,实在胜于义愤填膺的直揭。它的锋芒,简直能透入这班衣冠禽兽的灵魂。

  到了第二章,又换了一副笔墨。辚辚的车马,终于将路人可恶的问答摆脱;遥遥在望的株邑眼看就到,陈灵公君臣总算松了口气。“驾我乘马,说于株野”——这里摹拟的是堂堂国君的口吻,所以连驾车的马,也是颇可夸耀的四匹。到了“株野”就再不需要“从夏南”的伪装,想到马上就有美貌的夏姬相陪,陈灵公能不眉飞色舞地高唱:“说于株野!”“说”,一般均解为“停车解马”,固为确诂。但若从陈灵公此刻的心情看,解为“悦”也不为不可。“说(悦)于株野”,也许更能传达这位放荡之君隐秘不宣的喜悦。“乘我乘驹,朝食于株”——大夫只能驾驹,这自然又是孔宁、仪行父的口吻了。对于陈灵公的隐秘之喜,两位大夫更是心领神会,所以马上笑咪咪凑趣道:“到株野还赶得上朝食解饥呢!”“朝食”在当时常用作隐语,暗指男女间的性爱。那么,它正与“说于株野”一样,又语带双关,成为这班禽兽通淫夏姬的无耻自供了。寥寥四句,恰与首章的矢口否认遥相对应,使这桩欲盖弥彰的丑事,一下变得昭然若揭。妙在用的又是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就不仅使这幕君臣通淫的得意唱和,带有了不知羞耻的自供意味。可见此诗的讽刺笔墨非常犀利。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77-279
2、 黄伦峰.《诗经·陈风·株林》新探.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zhūlín

míng xiānqín 

wéizhūlín cóngxiànán fěishìzhūlín cóngxiànán 
jiàshèng shuìzhū shèngshèng zhāoshízhū 

不系雕鞍门前柳,玉容寂寞见花羞,冷风儿吹雨黄昏后。帘控钩,掩上珠楼,风雨替花愁。
不系雕鞍(ān)门前柳,玉容寂寞¹见花羞,冷风儿吹雨黄昏后。帘控钩²,掩上珠楼,风雨替花愁。
注释:¹玉容寂寞:形容憔悴。²帘控钩:帘幕上挂上银钩。
这首《春闺怨·不系雕鞍门前柳》写青楼女子晚景凄凉的景况。曲子写道:门前柳老,难系雕鞍,车马冷落;容颜憔悴,羞与花对。风雨黄昏后,倍添凄凉;楼中人虽在,已是明日黄花,再没有人识赏。夜长愁更长。这支小令充分表明:青楼中人,以色事人,卖笑为生,一旦年长色衰,便门前冷落,生计全无,晚年往往十分悲惨。此曲寄托了乔吉对青楼女子的深深同情。

chūnguīyuàn··diāoānménqiánliǔ--qiáo

diāoānménqiánliǔróngjiànhuāxiūlěngfēngérchuīhuánghūnhòuliánkònggōuyǎnshàngzhūlóufēnghuāchóu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biàn)¹东流无限春,隋(suí)家宫阙(què)²已成尘³
译文:汴水悠悠东流,仍是一片春色,但曾经奢华的隋宫已是一片残垣断壁。
注释:¹汴水:汴河。唐人习惯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²宫阙:宫殿。这里指汴水边的隋炀帝行宫。³已成尘:已经成为断壁残垣。尘,尘土。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行人莫上长堤¹望,风起杨花愁杀人²
译文:行人啊千万别望在长堤上观赏美景,因为当春风吹舞着杨花时,那种情景,最会令人惆怅万分。
注释:¹长堤:绵长的河堤。堤,河堤。²愁杀人:把人都愁死了,形容过于发愁。

  这是一首怀古诗。此诗描写了汴河周边的景色,全诗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汴水春色与隋宫成尘对照映衬,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以隋朝兴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忧,寄寓深远。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诗人在开篇写因汴河水引发的诗人对历史的回忆。汴水碧波荡漾,缓缓东流,堤岸上春柳随着清风飘荡,显出无限柔情,两岸都笼罩在一片花红柳绿之中,到处都是一片春光无限。诗人写春,但没有具体描绘春的景象。但是诗人巧妙加上了“无限”二字,便使春意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汴水悠悠东流的形象,本来就容易引发对悠悠时间之流的联想,缀以“无限春”,更使这条流贯无数春秋的汴水,带上某种象征色彩,而且唤起汴水两岸春色无限的联想。

  接着诗人联想到“隋家宫阙”,象征着隋代腐朽统治和豪奢生活的隋炀帝华丽的行宫,现已荒废颓败,只剩下断井颓垣供人凭吊了。“已成尘”,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昔日华丽消失殆尽。诗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照,两相比照,正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世事沧桑变迁之意油然而生。隐含在这种历史沧桑感中的深层意蕴,则正如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所说:“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末两句继续写汴河岸边典型的景物,转从隋堤杨柳抒发感慨。柳絮随风飘扬,飘飞如雪,原是骀荡春光的标志,这该是让人心情舒畅的春色。但眼前这汴堤杨柳,却联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不免惹人欷歔慨叹。这些春色如今见证着历史,而当年隋炀帝沿堤栽种柳树,本是他南游奢华之举动的一个点缀而已,到头来它却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的杨柳和飘飞的杨花,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怀,在怀着历史沧桑感的诗人眼里,它们仿佛是隋代豪华消逝的象征(杨花与杨隋构成一种意念上的关系,容易使人产生由彼及此的联想)。后人面对这垂柳,不禁生发出繁华易逝、历史永恒的感慨。不过更使人感怀不已的,或许是这样的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统治者却并没有人从亡隋历史中汲取教训。在“风起杨花愁杀人”这种强烈深沉的感伤中,分明隐现着衰颓时世的面影。这也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深切担忧。

  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该篇即为典型的诗例。题内“汴河”,指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都,前后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还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这条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这条耗尽民膏,成为亡隋历史见证的汴河发兴的。

  这首七言绝句,对比的运用,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诗人将吊古伤今之情融入到了春色中,委婉曲折,感情深沉。最后伤今之笔,将诗人的忧国愁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49
2、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7-709

biàn--

biànshuǐdōngliúxiànchūnsuíjiāgōngquēchéngchén

xíngrénshàngzhǎngwàngfēngyánghuāchóushā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