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黍琼浆忽到前,方知相近吊湘天。
客中寂寞堪骚屈,暖熟风光出老禅。
金黍琼浆忽到前,方知相近吊湘天。
客中寂寞堪骚屈,暖熟风光出老禅。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译文:马汗落地踏成稀泥,清晨驰过几万马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雪中行地角¹,火处²宿天倪(ní)³
译文:雪中来到大地边缘,靠近火山宿昔天际。
注释:¹地角:地之角,地的尽头,形容已走至西边极远处。²火处:火山。一说为灯火通明处。³天倪:自然的分际。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塞迥(jiǒng)¹中常怯,乡遥梦亦迷。
译文:边塞遥遥心常畏怯,故乡万里归梦迷迷。
注释:¹迥:远。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那知¹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译文:谁知今夜故乡明月,随我来到铁关以西。
注释:¹那知:哪知。

  岑参首次出塞,写过许多报绘边塞生活,抒发怀乡之情的优秀作品。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写千里行军途中对故园的怀恋。

  诗的首联写清晨行军图景。初赴边塞,千里行军,可记载的很多,诗人舍掉其他事物,仅从战马汗水落地,又踏成泥水这一细节写起,从而突出行军的急促和艰苦,描写是极真切的,没有切身的感受是写不出的。之后,诗人才又补写一笔;“朝驰几万蹄”,不仅点出时间:清晨,事件:行军,而且以“几万蹄”交代出形驰之远,与“朝驰”相映衬进一步突出行军之急切,同时把首句细节描写与长途行军这一巨大场景联系在一起。这两句仅从马蹄着笔写马,而赴边将士行军的急切和艰苦却已经表现很好了,似特写镜头,渲染急促格调,带起全篇。

  诗的次两句回顾行军途中经历。“地角”、“天倪”都极言边塞之远,而“雪中”、“火处”则形成鲜明对照,写出边远行军途中气候变化的悬殊,从而用概括的笔墨为上文行军提供了一个特征十分突出的广阔背景。一“行”,一“宿”,概括了行军途中单调而又艰苦的生活,联系“朝驰几万蹄”一句,可知“宿”是多么的短暂,而“行”又是怎样的长久。如果说首句写的是次句的一个细节,那么首联所写的就不过是次联所泻的长途行军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剪影了。至此鞍马风尘,餐风宿露的长途行军图景已写得十分突出。

  在前四句描写千里行军的基础上,后四句转写远赴边塞的乡思。“塞迥”和“乡遥”承上文“地角”和“天倪”而来,是触动诗人情思的客观因索,“中”和“梦”都写诗人情怀,转得极为自然。而一“怯”、一“迷”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初出边塞的诗人对环境的陌生和畏惧,对故乡的梦绕魂牵而又难以归去。诗的最后两句写宿铁关西馆时的怀乡之馆:“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照应题目点出月夜和铁关。诗人宿于边塞,唯以望月寄托怀乡之情,而又不写自己望月,却反写明月有情伴随自己,从而使自己更添乡思,望的是“故园月”,想的是故乡情,把思乡之情写得很含蓄,很深切。

  这首诗写塞上行军,从“胡朝至夜,层层归结到“宿”字上,既有细节描绘,又有场景概括。写乡思,既有直接点示,又以景物烘托,写得十分生动,也十分含蓄。全诗八句,前六句描绘出笼时情景与中情,最后才以景物暗示出“宿”字,结构较别致。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91-193
海燕参差沟水流,同君身世属离忧。
海燕参(cēn)(cī)¹沟水流²,同君身世属³离忧。
译文:像海燕雄雌分飞,像沟水东西分流,我和你一般身世满怀忧戚离家飘游。
注释:同年:于同一年考上进士的人,称同年。李定言:事迹不详。唐许浑《丁卯集》有《李定言殿院衔命归阙,拜员外郎,俄迁右史,因寄》一诗。曲(qū)水:即曲江,长安游赏胜地。¹海燕参差:用卓文君《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语意,亦喻男女分离。参差,上下不齐。²沟水流:比喻男女分离。³属:相同。
相携花下非秦赘,对泣春天类楚囚。
相携花¹下非秦赘(zhuì)²,对泣春天类楚囚。
译文:相携漫步花下却抑抑不乐,并非因寄人篱下身为赘婿,而是由于像楚囚般沉沦,在明媚春日怎能不涕泪交流?
注释:¹花:比青楼女、妾媵之类。²秦赘:春秋秦俗家富子壮即分户,家贫子壮即出赘,后因称赘婿为秦赘。
碧草暗侵穿苑路,珠帘不卷枕江楼。
碧草暗侵穿苑(yuàn)¹路,珠帘不卷枕江楼²
译文:看碧绿的芳草郁郁葱葱,暗暗地伸延进园中小路,珠帘儿也不打开,只剩下一座空楼。
注释:¹苑:指曲江之芙蓉苑。²枕江楼:靠曲江的楼殿。
莫惊五胜埋香骨,地下伤春亦白头。
莫惊五胜¹埋香骨²,地下伤春亦白头。
译文:莫要去惊叹,佳人香骨沈埋水底,她若地下有知,也会因伤春而愁白了头。
注释:¹五胜:指水。²埋香骨:用的是西施沉江的典故,此谓所思艳色已埋于地下。

  首联叹惜李定言与情侣分手,原本是“海燕双栖”,如今是“海燕参差”。双栖者夫妻;参差者一上一下,一生一死,一在地上,一在土下。又像卓文君说的“沟水东西流”,一东一西,变成两股水流。“同君身世属离忧”,是安慰性的话,也符合事实。李商隐一生离忧,与李定言有共同语言。这样说,缩短了两入的感情距离,冲淡了开玩笑的成分,便于对方接受。首联巧用“海燕"、“沟水"的典故,以海燕分飞、沟水各流的比喻写自己和友人的离家宦游漂泊,伤叹之情自然溢出。

  颔联写两人都有类似的经历,都为此而伤心。“相携花下”,就是两人都有冶游的经历,这比“同年”更进了一步,这是共同的生活情趣。这一联写二人郁郁花下,对泣春日,用的是以乐景写悲的反衬手法,增强了感情深度。“非秦赘”与“类楚囚”则是推进一层的表现,意味自己与友人的郁闷比身为秦赘寄人篱下还惨,是象囚犯一样不自由,象囚犯一样的沉沦,语气极深沉。

  颈联又回到曲江边景物,写李定言情侣去世后的凄凉。通向她居处高楼的路,由于长期无人问津,已长满青草。用“碧草”做主语,并以拟人的手法说碧草有意识,已“暗侵穿苑路”,这就更令人感伤。原来,她住在曲江边花园似的环境,如今“碧草暗侵”,园苑荒芜,一片凄凉。楼上,珠帘永垂,空无一人。有人进出,珠帘要卷起;如今人去楼空,故“珠帘不卷”了。这样的白描式的不作夸张的描写,在游戏的成分中糅进了严肃的思想,增添了诗的感伤精神。腰联以景物描写渲染荒戚的氛围。碧草葱郁,珠帘不卷,写曲江景色凄荒,就是寓国势的衰颓,以景色喻时势,写景即是言志抒情。

  尾联展开想象:想象美女掩埋地下也在伤春,为此白了头。用“莫惊”这样的否定句式,反而加强了语气,作了肯定的回答。

  诗题虽表明“戏作”,诗却作得十分严肃,对李定言已死去的“玉媵”,充满了深刻而真挚的同情。“莫惊五媵埋香骨,地下伤春亦白头”,写出了人类共同的悲哀。诗人把自伤身世和忧伤国势交融,情感沉郁。

参考资料:
1、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46-47页
2、 钟来茵著.李商隐爱情诗解:学林出版社,1997年07月第1版:第321-325页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凉风起天末¹,君子²意如何。
译文: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的心境怎么样呢?
注释:¹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²君子:指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鸿雁¹几时到,江湖²秋水多。
译文: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注释:¹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²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文章¹憎命²达,魑(chī)(mèi)³喜人过
译文: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注释:¹文章:这里泛指文学。²命:命运,时运。³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⁴过:过错,过失。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应共冤魂¹语,投诗赠汨(mì)²
译文: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注释:¹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²汨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1-502

tiānhuái怀bái

 tángdài 

liángfēngtiān jūn 
hóng鸿yànshídào jiāngqiūshuǐduō 
wénzhāngzēngmìng chīmèirénguò 
yīnggòngyuānhún tóushīzèngluó 
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
昔为京洛声华¹客,今作江湖潦倒翁。
译文:过去曾经是洛阳的风云人物,现在却是流落江湖街头潦倒老翁。
注释:¹声华:美好的名声;声誉。
意气销磨群动里,形骸变化百年中。
意气销磨群动里,形骸¹变化百年中。
译文: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早已被各种活动销磨干净,青春康健的躯体经过多年也变的老态龙钟。
注释:¹形骸:人的躯体。
霜侵残鬓无多黑,酒伴衰颜只暂红。
霜侵残鬓(bìn)无多黑,酒伴衰颜只暂红。
译文:白发俏俏地入侵双鬓,剩下的黑发也没有多少了,衰皱的脸庞只能靠酒刺激,才能暂时保持些许润红。
愿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
愿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
译文:我学习禅理并不是想成为禅宗大师那样入定,只要内心清静,即使身处黑暗之中,眼前人也会一片光明,千愁万念也慢慢地融化了。

yànzuòxiányín--bái

wèijīngluòshēnghuájīnzuòjiānglǎodàowēngxiāoqúndòng

xíngháibiànhuàbǎiniánzhōngshuāngqīncánbìnduōhēijiǔbànshuāiyánzhǐzànhóng

yuànxuéchánménfēixiǎngdìngqiānchóuwànniànshíkōng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yǔ)¹出。
译文:江上碧波荡漾清水悠悠,江水退去露出小岛沙洲。
注释:¹沙屿:沙滩和小岛,泛指小沙岛。
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回潭石下深,绿筱(xiǎo)¹岸傍²密。
译文:岩石下潭水漩流不见底,绿油油细竹傍岸长得稠。
注释:¹筱:细竹子。²傍:一作“边”。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jiāo)¹潜不见,渔父(fǔ)²歌自逸。
译文:鲛人潜在潭底不见踪影,渔翁唱起棹歌自在优游。
注释:¹鲛人:又作“蛟人”,神话传说中居于海底的怪人。²渔父:渔翁。父,老人的通称。歌自逸:一作“自歌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译文:回想起与您分手的时候,泛舟的情景就像在昨日。
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
夕阳开返照¹,中坐兴非一。
译文:夕阳斜照着傍晚的景物,我们坐在孤屿之上兴致无穷。
注释:¹开返照:一作“门返照”,又作“开晚照”。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南望鹿门山¹,归来恨如²失。
译文:向南方遥望家乡鹿门山,归来满腹都是别绪离愁。
注释:¹鹿门山:在襄阳城南三十里。²如:一作“相”。

  此诗可分三部分。前六句为一部分,描写诗人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的情景。先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而只以“水落沙屿出”暗示。紧接着重写汉江:大石下的回水潭,深不可测。岸边的翠竹,密密匝匝。传说中的鲛人,潜伏在水中。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张华《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其眼能泣珠。”诗人将汉江、汉江两岸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既写游汉江,同时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作铺垫。

  第二部分共四句,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诗兴非一,兴致无穷,不一而足,由于有第一部分作铺垫,这里只以“夕阳”一句景语,“中坐”一句情语,就将两人一起游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因为思念王迥,遥望王迥住的鹿门山;回到家中,仍然怅然若失。诗以美丽的汉江为背景,以游汉江为情节,把相思的感情通过具体的生活抒写出来,真挚而又绵长。结构上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如同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84-8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