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升这首小令,主要就因为结句见奇称隽,颇值得欣赏。但要领略结句之妙,又不能不从头说起。
词题《张园作》,意谓作于张园。作者非张姓,自非张园主人,或则客居小住,或则因故滞留;词中并无流连之意,却有闲愁哀感在于言外,想必因功名不遂而浪迹江湖,或不免于寄人篱下。胡德方序黄升所编《花庵词选》,说他“早弃科举,雅意读书,间以吟咏自适”,看来是不错的。我们读他这小令首,便知所谓“雅意”、“自适”,内涵甚深,即或真能自得其乐,内心也并不平静。
上片写景起,句中“芙蕖”为荷之别名。“雨过芙蕖叶叶凉”,若是正值盛夏酷暑,这景致自然是好的;无奈时已入秋,天气转凉,触目所见,又添出几分凉意,心境便未必佳。下句之横塘非用作地名,当指园中池塘,加一“横”字,以状池水充溢。道是“摩娑短发照横塘”,词人或不免于顾影自怜;似又有意引发联想,使人忆及杜甫诗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则可见绝无欣慰之感,唯有惨恻之思。接下来写眼望空中“一行归鹭”,便觉不免拖带着秋色;耳闻园里“几照鸣蝉”,竟想到夕阳西下应有饯路以赠别。这就是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作者缘情写景,使景在含情,情景融汇而莫分,从而见出有志难申之苦。气度虽嫌狭小,但亦足以感人。
下片换头二句以依傍花柳隐括流寓张园的生活情景,暗喻侧身花柳繁华之地。跟上一句“微云淡月又昏黄”,补出夜景,不仅未见可喜,而且使人不禁有悲凉之感。写到这里,若再“著一实语”,或描绘景物,或抒述怀抱,或发为哀鸣,或感叹身世,均难以“见奇”、“称隽”。而作者却转为议论,道是“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这也是本首诗最广为流传的两句)沉默是金,静默是美的,它让我们活得更有感情,更有理性,更充满着奋斗的乐趣。而此味之长,值得我们安安静静地用一生去回味和品尝。本来既有吟咏即非“无言”,既曰“无言”即不应有作;作词至卒篇而欲“无言”,象是自我否定,又象故弄玄虚,其实正属锐利精警的机锋之语。这里所谓“无言”,亦如老庄哲学之所谓“无为”,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其中“无”字都不是训诂学上的空无所有之意。“无为”则无所限制,正可以为所欲为,故曰“无为而无不为”。“无言”则有含蓄不尽之意,最为耐人寻味,所以晚唐司空图就说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黄升翻用司空图诗话名言,纵然并无新意,但用作本篇结句,却用得巧妙。因为前面几句就颇象电影中的一个个“空镜头”,留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充分余地;最后由作者直接出面,但作为“补白”的又只是两句莫测高深的妙语玄言。于是所谓“花侧畔,柳旁相”,所谓“微云淡月又昏黄”,虽然空有花、柳、云、月之具象,而无一字涉及作者之情与事,读者也自然据以深尝其情其事无限酸楚苦涩之味。这样再返观词人于上片所流露的心情意绪,回味全篇,便觉无处不令人鼻酸。
黄升这首小令,主要就因为结句见奇称隽,颇值得欣赏。但要领略结句之妙,又不能不从头说起。
词题《张园作》,意谓作于张园。作者非张姓,自非张园主人,或则客居小住,或则因故滞留;词中并无流连之意,却有闲愁哀感在于言外,想必因功名不遂而浪迹江湖,或不免于寄人篱下。胡德方序黄升所编《花庵词选》,说他“早弃科举,雅意读书,间以吟咏自适”,看来是不错的。我们读他这小令首,便知所谓“雅意”、“自适”,内涵甚深,即或真能自得其乐,内心也并不平静。
上片写景起,句中“芙蕖”为荷之别名。“雨过芙蕖叶叶凉”,若是正值盛夏酷暑,这景致自然是好的;无奈时已入秋,天气转凉,触目所见,又添出几分凉意,心境便未必佳。下句之横塘非用作地名,当指园中池塘,加一“横”字,以状池水充溢。道是“摩娑短发照横塘”,词人或不免于顾影自怜;似又有意引发联想,使人忆及杜甫诗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则可见绝无欣慰之感,唯有惨恻之思。接下来写眼望空中“一行归鹭”,便觉不免拖带着秋色;耳闻园里“几树鸣蝉”,竟想到夕阳西下应有饯路以赠别。这就是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作者缘情写景,使景在含情,情景融汇而莫分,从而见出有志难申之苦。气度虽嫌狭小,但亦足以感人。
下片换头二句以依傍花柳隐括流寓张园的生活情景,暗喻侧身花柳繁华之地。跟上一句“微云淡月又昏黄”,补出夜景,不仅未见可喜,而且使人不禁有悲凉之感。写到这里,若再“著一实语”,或描绘景物,或抒述怀抱,或发为哀鸣,或感叹身世,均难以“见奇”、“称隽”。而作者却转为议论,道是“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这也是本首诗最广为流传的两句)沉默是金,静默是美的,它让我们活得更有感情,更有理性,更充满着奋斗的乐趣。而此味之长,值得我们安安静静地用一生去回味和品尝。本来既有吟咏即非“无言”,既曰“无言”即不应有作;作词至卒篇而欲“无言”,象是自我否定,又象故弄玄虚,其实正属锐利精警的机锋之语。这里所谓“无言”,亦如老庄哲学之所谓“无为”,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其中“无”字都不是训诂学上的空无所有之意。“无为”则无所限制,正可以为所欲为,故曰“无为而无不为”。“无言”则有含蓄不尽之意,最为耐人寻味,所以晚唐司空图就说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黄升翻用司空图诗话名言,纵然并无新意,但用作本篇结句,却用得巧妙。因为前面几句就颇象电影中的一个个“空镜头”,留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充分余地;最后由作者直接出面,但作为“补白”的又只是两句莫测高深的妙语玄言。于是所谓“花侧畔,柳旁相”,所谓“微云淡月又昏黄”,虽然空有花、柳、云、月之具象,而无一字涉及作者之情与事,读者也自然据以深尝其情其事无限酸楚苦涩之味。这样再返观词人于上片所流露的心情意绪,回味全篇,便觉无处不令人鼻酸。
李重元的《忆王孙》原来是有春、夏、秋、冬四季词的,都是以女子的口吻述说四季景色,抒发相应的情感。这一首夏词,先写小池塘里,风中的水草猎猎有声,雨后的荷花更散发出沁人的芬芳,使得满院都是荷花的香味。炎热的夏季,难得的雨后清爽。这时候,又享用着投放在井里用冷水镇的李子和瓜,真象冰雪一样凉啊!竹制的方床(大床、双人床)上,谁还有心思去拿针线(慵拈:,懒拿)做女工呢?没了汗,有了倦,美美地睡上一个午觉,应该是很惬意的事情啊!
小令虽短,却勾画出一幅具有夏令特色的仕女图,别有情趣。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作者与韦仁实兄弟的情谊,写得很有感情。
全诗可分两大部分。前十二句写伤离别。开篇迅即点题,写“送客”。送别时心情凄苦,故饮千杯而面无红色,“何物最伤心”句,唤起下文,载着韦氏兄弟的马匹已经驰去,马络头上的铜环鸣响,最能使送别人伤心。“野色浩无主”以下六句,描写送别地之景物,秋时天高气爽,野色辽阔,无人管领,斯人已去,空留旷野。目断远处,不胜惆怅,顿时使人心碎胆破。此时只有一行行官槐的青树梢簇聚着,伸向西去的官道上。景物描写中饱含着诗人送别时凄苦的心绪和眷恋的情思。“韦郎好兄弟”已经远去,回想起他们文笔精妙,字字如积叠的美玉,很觉惋惜,不能再和他们说诗论文,徒增伤感。
“我在山上舍”以下六句突然运用转笔,转写自己,慨叹自己困守不遇。先写家园土地之贫瘠,次写催租吏之困扰,夜雨中,催租吏的叫骂声和舂稻声交织在一起。“夜雨叫租吏,春(舂)声暗交关”二句刻画出催租吏雨夜上门催逼租税,农家被迫连夜舂米的辛苦景象,勾勒出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个侧影。最后二句说,有谁能像韦氏兄弟那样经常怜念我忧怆的心情呢?唯有苍翠突兀的南山陪伴着我。用问语收结,给人以悠然不尽的想象空间,更具含蓄美。结尾与开篇遥相呼应,韦氏兄弟与自己交谊深厚,所以离别时倍感伤心。
全诗由饮别到送行,到惜别,到思念,并同自己的困境结合起来,真挚,凄婉,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