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櫜鞬临易水,五营旗鼓出中山。去年今日西岑别,回首吴山梦寐间。
十万櫜鞬临易水,五营旗鼓出中山。去年今日西岑别,回首吴山梦寐间。

yǒngjiāwángshì--shěnkuò

shíwàngāojiānlínshuǐyíngchūzhōngshānniánjīn西cénbiéhuíshǒushānmèngmèijiān

沈括

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 7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译文:二月时分葛岭的花都已盛开,一路上游人络绎不绝,都说想做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老夫心与游人异¹,不羡神仙羡少年。
译文:而我的心境与他们的不一样,我并不羡慕神仙,只是羡慕那些少年。
注释:¹异:不同。

shàngshī--yuánméi

lǐnghuākāièryuètiān

yóurénláiwǎngshuōshénxiān

lǎoxīnyóurén

xiànshénxiānxiànshǎonián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¹有富人²,天雨³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¹⁰大亡¹¹其财,其家¹²¹³智其子,而¹⁴疑邻人之父(fǔ)¹⁵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注释:智其子:以为他的儿子很聪明,聪慧,机智。¹宋:宋国。²富人:富裕的人。³雨:下雨(名词作动词)。⁴坏:毁坏,损坏。⁵筑:修补。⁶盗:偷盗。动词活用作名词。⁷亦云:也这样说。亦:也。云:说。⁸暮:晚上。⁹而:无义。表示承接关系。¹⁰果:果然。¹¹亡:丢失。¹²家:家里的人。¹³甚:很。¹⁴而(疑邻人之父):表示转折关系。¹⁵父:邻居家的老人。

  从邻人的老人说,好心没好报,归到交浅言深上,从此人情练达,沉默是金。这一层不说。这摆明了是批评主人家不对,同样的意见因为亲疏远近而态度迥异,所谓“薄者见疑”。意即亲疏厚薄是一种妨碍,妨碍了主人家对真相正误的认识。

  其实韩非本意倒非批评“智其子疑其邻”的主人家,这则寓言见于《说难》篇,意思是劝说别人是何等的困难,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这是被韩非当做一个事实接受的,所以他的主要目标是研究那些能够有助于让别人听取自己意见的注意事项。交浅不可言深就是注意事项之一,所以韩非这则寓言的本意是批评富人的做法——因两人身份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被韩非当做事实接受的“薄者见疑”,在今天有更加技术化的解释。“每个人所处位置不同”的说法换成经济学语言,就是因信息的不对称状态而导致交易费用的迥异,从而影响每个人的判断和行为选择。韩非子在《说难》中的一切努力,就是今天信息经济学企图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让对方说真话,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话,最终与对方达成契约。

  其实除了老天爷,没人能够批评失窃者的怀疑。因为老天爷知道究竟是谁干的,我们都不知道,所以破案之前不能说三道四。而韩非子讲故事很缺德,最后没说案子破是没破。这怀疑就一直都很合理。“亲疏”的差别这里有两个意义,两方面都构成我们判价分析问题的重要进路,而非妨碍。其一是利益立场的分殊。之所以智其子而不疑其子,因为他儿子是财产权的共同受益人和继承人,除非爷俩的关系另出问题,他儿子显然缺乏盗窃的合理利益动机。其二则是信息的不对称。交易费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了解对方和建立信任机制的成本。“亲”意味着这一成本很低,“疏”意味着成本的高昂。所以建立起现代法治秩序和信用体系之前,交易的半径总不太可能超越“亲疏”的圈子(差序格局),而延伸到陌生人环境中去。

  儿子是什么样的人老子自然很清楚,邻人是怎么样的人却不了解。这是怀疑的合理基础。一个重要细节是案发之前,主人对二人的建议并没有因为亲疏远近而厚此薄彼。邻人“见疑”是在案发之后。我们设想一番,墙坏和失窃之间,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半天时间知道这一事实并利用这一事实的人很有限,古人地广人稀,邻里原本很少。人口流动性又差,外来人口会非常引人注目。这案子交给美利坚、不列颠、俄罗斯或者爪哇国哪一家警察局,根据已有线索,这位邻人也必将是最重要的嫌疑人。

  在一种非法治文化中,“被怀疑”是一种羞辱,甚至会直接导致司法的有罪推定或人际中的歧视。其实这才是“智子疑邻”遭到批评的深层文化心理因素。在一种法治文化中,“怀疑”是一种合理的、大方得体的态度。不怀疑对方可能违约,就不用签合同。不怀疑政府会滥用权力,就不需要宪政民主。而和自己爹妈做生意,也可以不签合同,你不能没来由的说人家法律意识差。因为不签合同的成本可能更低。这和智子疑邻是一个道理。

  启示:两个人会因为身份和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的对待。

zhìzilín--hánfēi

sòngyǒuréntiānqiánghuàiziyuēzhùjiāngyǒudàolínrénzhīyúnérguǒwángcáijiāshénzhìziérlínrénzhī

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北庭送壮士,貔(pí)¹数尤多。
译文:北庭都护府派遣的士兵,勇猛善战的尤其多。
注释:¹貔虎:这里是比喻勇猛的将士。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精锐旧无敌,边隅(yú)今若何。
译文:这支精锐部队过去就天下无敌,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又会怎样?
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戈。
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diāo)(gē)¹
译文: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人。
注释:¹雕戈:镌有花纹的戈。亦泛指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
莫守邺(yè)城下,斩鲸辽海波。
译文:不要一味围守在邺城之下,还应该率兵直捣敌人巢穴。

guānbīng--

běitíngsòngzhuàngshìshùyóuduōjīngruìjiùbiānjīnruò

yāofēnyōngbáiyuánshuàidàidiāoshǒuchéngxiàzhǎnjīngliáohǎi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¹中。
译文:和谁一起漂泊,向来都是在古树中。
注释:¹古木:古树。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长江人钓月,旷(kuàng)¹火烧风。
译文:在长江一带人们常月下垂钓,空旷的原野火点燃了风。
注释:¹旷野:空旷的原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梦泽¹江楚大,闽(mǐn)山厄海丛。
译文:江南一带江掉了楚国的一大片,闽山在大海从中。
注释:¹梦泽:楚地有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今洞庭湖一带。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此时樯(qiáng)¹底水,涛起屈原通。
译文:这时的帆船已经在水底了,波涛传达了屈原的意思。
注释:¹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帆船或帆。

  《寄朱锡珪》这首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之一。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文中“钓”、“烧”、“吞”、“厄”等字足以看出其字句上下工夫。

  “烧”字表现了在诗的意境营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贾岛诗中对于燃烧状态的表现就颇能反映这种特色。

  这首诗能充分体现贾岛尚意的特色,贾岛诗常从体认中来,所写之景并非盛唐诗人那种对自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绘,亦即贾诗在写景中少了情的因素,而采取远观的态度对所描绘的景致进行意念上的再加工,使之符合某种非凡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进而获得超人意表的审美感受。

zhūguī--jiǎdǎo

yuǎnshuítóngláicóngzhōng

zhǎngjiāngréndiàoyuèkuànghuǒshāofēng

mèngtūnchǔmǐnshānèhǎicóng

shíqiángshuǐtāoyuántōng

水碧风清,入槛细香红藕腻。谢娘敛翠,恨无涯,小屏斜。
水碧风清,入槛(jiàn)细香红藕腻¹。谢娘敛翠²,恨无涯,小屏斜。
注释:¹入槛句:莲花飘香,微微透人栏杆里来。²敛翠:皱眉。
堪憎荡子不还家,谩留罗带结。帐深枕腻炷沉烟,负当年。
堪憎¹荡子不还家,谩(màn)²罗带结。帐深枕腻炷(zhù)沉烟,负当年。
注释:¹堪憎:可恨。²谩留:空留、虚有。意思是罗带虽结同心,但人却浪荡不归。谩:虚假,引申为空。
这首词写少妇独守空闺的情景。上片写她面对初秋景色,起了无边的恨意。下片写她恨丈夫久游不归,她见到当年他们表示爱情的罗带同心结,更感到对方辜负了他们当年的那番深情厚意。

jiǔquánzi··shuǐfēngqīng--xiòng

shuǐfēngqīngkǎnxiānghóngǒuxièniángliǎncuìhènxiǎopíngxié

kānzēngdàngziháijiāmánliúluódàijiézhàngshēnzhěnzhùchényāndāngn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