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田过雨小溪浑,远近云峰互吐吞。
殊俗易昏三里雾,阳崖忽露一家村。
桂花香里寻僧寺,榕叶阴中掩县门。
井税未输兵四后,心勤抚字且休论。
畲田过雨小溪浑,远近云峰互吐吞。
殊俗易昏三里雾,阳崖忽露一家村。
桂花香里寻僧寺,榕叶阴中掩县门。
井税未输兵四后,心勤抚字且休论。
陶弼

陶弼

陶弼(1015—1078)宋代诗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阳县)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丰元年。年六十四岁。倜傥知兵,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庆历中(1045年左右)杨畋讨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朔阳主簿,调朔阳令。两知邕州,绥辑惠养,善政甚多。进西上阁门使,留知顺州。交人袭取桄榔,弼获间谍,谕以逆顺,纵之去,终弼任不敢犯。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改东上阁门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事迹见《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 ▶ 1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
¹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²
译文:蒲叶一天天地长大,杏花也一天天的多了。
注释:田家:农家。即事:写眼前事物的诗称即事。¹蒲:蒲草,也称香蒲,其茎叶可供编织用。²滋:长。
老农要看此,贵不违天时。
老农要(yào)¹看此²,贵不违³天时
译文:庄户人家要观看这些,贵在不失时机。
注释:¹要:应该,必须。²此:指蒲、杏等生长的时令。³违:错过,违背。⁴天时: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迎晨起饭牛,双驾耕东菑。
迎晨起饭牛¹,双驾²耕东菑(zī)³
译文:一大早就喂饱了牛,套上双驾车去耕东洼的田地。
注释:¹饭牛:喂牛。²双驾:驾驭两条牛。³东菑:泛指田园。
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
蚯蚓土中出,田乌¹随我飞。
译文:蚯蚓从土中被翻出来,田鸟紧随着我飞。
注释:¹田乌:田间的乌鸦。
群合乱啄噪,嗷嗷如道饥。
群合乱啄噪,嗷嗷¹如道饥。
译文:它们聚合在一农啄食呜叫,声声哀怨犹如说腹空口饥。
注释:¹嗷嗷:声音喧杂的样子。
我心多恻隐,顾此两伤悲。
我心多恻隐¹,顾²此两³伤悲。
译文:我心肠软产生怜悯之心,看到它们挨饿我也感到伤心痛悲。
注释:¹恻隐:同情。²顾:环顾,看。³两:指自己与饥鸟。
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归。
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¹归。
译文:于是拨出我的食物给田鸟吃,天黑空着蓝子回到家里。
注释:¹筐:指竹编的饭蓝。
亲戚更相诮,我心终不移。
亲戚¹更相诮(qiào)²,我心终不移。
译文:饥讽我太木讷愚钝,但我总是不肯回心转意。
注释:¹亲戚:父母兄弟。²诮:责备。

  《田家即事》是一首田园诗。作者以老农一日耕事为中心,分别写三个层次。

  首六句为第一层,写不违农时,勤于躬耕。“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借眼前景物写季节紧逼,句式类似《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老农要看此”,造句古拗,不避俚俗,表现耕者的急切心情,与“天时”相应。“饭牛”“ 双驾”都是田家用语,“双”者,我与牛也。第二层四句写耕时所见一幅田乌觅食的特写画面。田乌群合乱噪,嗷嗷待哺,一“啄”一“饥”,极尽饿态形相。春耕刚开始群乌就如此,前一年的灾荒可知。诗人通过“群乌觅食图”形象地展示了一个特殊的背景,深刻地表现了一页悲惨的历史,即使在“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盛唐,穷年凶岁,饥及禽鸟,何况是人。这一惊心动魄之笔,包含比具体画面丰富的意蕴;第三层六句写“我”(老农)的恻隐,“两伤悲”者,伤己悲乌也。“拨食与田乌”,其所拨者不仅是口中食,甚至可能有筐里谷种。空筐暮归,亲戚相诮,足以说明悖于常情常理。而结句“我心终不移”则大有释迦牟尼“割肉啖虎”甘为众生承担苦难的胸怀。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大概就在于此。

  储光羲这首诗的风神骨貌,在于其写实内容与古拙形式,简练的叙事方式,承继汉乐府,虽入唐调,但已洗去六朝体的浮华、铺阵,在近体诗风行之时,五言古风一体,独树一帜。对于盛唐山水田园诗来说,它不鹜声律文采,在一片“田家乐”“风光美”新潮中,以沉浑的传统唱法倾诉农家真实况味,至少也应该说是为多样化存一范本,给盛唐诗多一种样品。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10-211页

tiánjiāshì--chǔguāng

zhǎngxìnghuālǎonóngyàokànguìwéitiānshí

yíngchénfànniúshuāngjiàgēngdōngzāiqiūyǐnzhōngchūtiánsuífēi

qúnluànzhuózàoáoáodàoxīnduōyǐnliǎngshāngbēi

shítiánkōngkuāngguīqīngèngxiāngqiàoxīnzhōng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从来系日乏长绳(shéng),水去¹云回恨不胜²
译文:自古以来,就没有能系住太阳的长绳,逝水东流,白云舒卷,更令人怅恨不胜。
注释:¹水去:含有两个意思:一、与“云回”一样是所见景象,含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意思;二、指时间的消逝。²恨不胜:怅恨不尽。胜,尽。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欲就麻姑¹买沧(cāng)海,一杯春露²冷如冰。
译文:正想向仙人麻姑买下沧海,哎,只剩得一杯春露,其冷如冰。
注释:¹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²一杯春露:指沧海之水(也就是沧海里所汇聚的时间)已少到只剩一杯了。

  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李商隐这首诗,所吟咏慨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宇宙现象,却极富浪漫的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从来系日乏长绳”,诗人开篇运用典故,表达了时间一去不可留的怅惘之情。古人想用绳子来拉住西沉的太阳,以此挽留时光的流逝,可是又哪有这么长的绳子呢?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系日的长绳,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时间无穷无尽的流逝。“水去云回恨不胜”,登高望远,但见滚滚江河向东流去,永无休止。这一日日、一天天、一年年相似的每一刻仿佛都在重来,鸟去又飞回,春去又春归,但就是这表面的轮回中,有多少峥嵘的岁月在无情地流逝。轮回一日意味着一天已经过去,轮回一春,意味着一年已过去,从老人到儿童的轮回,意味着一代人已经过去。太阳日复一日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不断更替,这其中蕴含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多少悲哀和无奈。

  诗人伤感至极,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境:“欲就麻姑买沧海”,何不把沧海买过来,如此一来,时间就可以永远由我来把握了!自古百川归大海,把沧海买过来,流逝的一切不就又重新回来了吗?现在沧海已属于麻姑了,不如去向麻姑买下来。乍读似觉这奇想有些突如其来,实则它即缘“系日乏长绳”和“水去云回”而生。浪漫主义的思维赋予了诗人极尽的幻想,在感叹人世短暂,时间飞速流逝的迷惘中似乎发现了极好的办法。不过,纵然有此想法,麻姑又在哪里?又用什么东西去与她交换这宇宙的瑰宝?自古以来。朝代变迁,沧海变桑田都是不争的事实,又有谁能摆脱命运的轨迹?纵有了沧海在手谁又能保证它不又会变成桑田。 “一杯春露冷如冰”意为,蓬山周围的海水,据说现在也变浅了,将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也许麻姑也拿它没办法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透悟到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诗人曾一度豪情万丈的幻想,瞬间又黯淡下来。 诗末两句跨度极大,由对浩瀚的海水充满了无穷的幻想到瞬问的返回现实,这一时空的跳跃,落差之大,让人无法接受,然而也正是这极大的反差,才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极大的感伤:毕竟时间一去不复返,人生苦短,自己人生旅程过半,尚一事无成。

  诗人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诗情画意,也许正可以借用和诗人同时的李德裕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参考资料:
1、 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 :吉林大学出版,2009.5:第104页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23-1224页

shān

shāngyǐn tángdài 

cóngláichángshéng shuǐyúnhuíhènshèng 
jiùmǎicānghǎi bēichūnlěngbīng 
横目二足之民,瞀然不知无之足乐,而以有之为贵。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衣矣,而又欲其华;有宫室矣,而又欲其壮丽。明童艳女之侍于前,吹竽之筑陈于后,而既已有之,则又不足以厌其心志也。有家矣,而又欲有国;有国矣,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蛮之无不宾贡;九夷八蛮无不宾贡矣,则又欲长生久视,万历祀而不老。以此推之,人之歆羡于宝贵佚游,而欲其有之也,岂有终穷乎?古之诗人,心知其意,故为之歌曰:“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夫不自明其一身之苦,而第以苌楚楚可怜 之无知为乐,其意虽若可悲,而其立言则亦既善矣。
横目二足之民,瞀然¹不知无之足乐,而以有之为贵。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衣矣,而又欲其华;有宫室矣,而又欲其壮丽。明童艳女之侍于前,吹竽之筑陈于后,而既已有之,则又不足以厌²其心志也。有家矣,而又欲有国;有国矣,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蛮³之无不宾贡;九夷八蛮无不宾贡矣,则又欲长生久视,万历祀而不老。以此推之,人之歆羡于宝贵佚游,而欲其有之也,岂有终穷乎?古之诗人,心知其意,故为之歌曰:“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¹⁰之无知¹¹。”夫不自明其一身之苦,而第以苌楚楚可怜 之无知为乐,其意虽若可悲,而其立言则亦既善矣。
译文:没有天下的事物,就没有忧患,有了天下的事物就有了忧患。人的忧患,没有什么比有自己的身体更大的了,次一等的是有家庭。如果人没有眼睛,怎么会有对天下色彩的喜爱?没有耳朵,怎么会有对天下声音的喜爱?没有鼻子没有嘴,怎么会有对天下气味和滋味的喜爱?没有思想感情,那么就会任凭天下治与乱、是与非、得与失,我不参与其中,我也就没有什么事情了。一般的人,愚昧不懂得“无”是足以使人快乐的,而认为“有”是宝贵的。有食物了,又希望它更精美;有衣服了,又希望它更华丽;有房屋了,又希望它更壮丽。洁净的童子漂亮的婢女在前面侍奉,吹竽击筑的乐工在后面施展才艺,已经有了这些,可是还不足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有家了,又想要有国;有国了,又想要有天下;有天下了,又想要众蛮夷都臣服进贡;众蛮夷都臣服进贡了,又想要长生不死,历经万年而不老。以此推论,人们羡慕富贵、无节制的游乐,想要拥有它们,哪里会有终极穷尽的时候呢?古代的诗人,心里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写了这样的诗歌:“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不明说自己一身的痛苦,而只说苌楚的无知是快乐,诗歌的大意虽然好像令人悲伤,但它的见解却也已经很高明了。
注释:¹瞀然:愚昧不明。²厌:满足。³九夷八蛮:泛指中国四周各民族。《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又《礼记王制》正义引李巡《尔雅》注,八蛮为“天竺、咳首、僬侥、跛踵、穿胸、儋耳、狗轨、旁春。”⁴万祀:万年,商代称年为“祀”。⁵隰(xí席):低下的湿地。⁶苌(cháng)楚:植物名,又名羊桃、猕猴桃,蔓生,花赤色,果实似家桃。⁷猗傩(ē nuò阿挪):同婀娜。轻盈柔美的样子。⁸夭(yāo):少壮。⁹沃沃:肥美而有光泽。¹⁰子:指苌楚。¹¹知:知觉。以上诗句出于《诗经桧风隰有苌楚》。
余性颛而愚,于外物之可乐,不知其为乐,而天亦遂若顺从其意。凡人世之所有者,我皆不得而有之。上之不得有驰驱万里之功,下之不得有声色自奉之美,年已五十余而未有子息。所有者,惟此身耳。呜呼!其亦幸而所有之惟此身也,使其于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则吾之苦其将何极矣;其亦不幸而犹有此身也,使其并此身而无之,则吾之乐其又将何极矣。
余性颛而愚,于外物之可乐,不知其为乐,而天亦遂若顺从其意。凡人世之所有者,我皆不得而有之。上之不得有驰驱万里之功,下之不得有声色自奉之美,年已五十余而未有子息。所有者,惟此身耳。呜呼!其亦幸而所有之惟此身也,使其于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则吾之苦其将何极矣;其亦不幸而犹有此身也,使其并此身而无之,则吾之乐其又将何极矣。
译文:我生性愚昧无知,对可使人快乐的外物,我不知道它是可乐的,而上天也就顺从我的愚昧,凡人世间所有的东西,我都不能拥有。从大处说我不能取得驰骋万里的军功,从小处讲我也不能得到以声色自我享受的快乐,我年龄已经五十多岁了可还没有后代。我所有的只有我的身体而已。呜呼!我也庆幸所有的仅仅是我的身体,假使我在这身体之外还有其他拥有的东西,那么我的痛苦将哪里会有尽头;我也不幸我还有这身体,假使我连这身体也没有了,那么我的快乐又将哪里会有尽头呢!
旅居无事,左图右史,萧然而自足。啼饥之声不闻于耳,号寒之状不接于目,看碟以为无知,而因以为可乐,于是“无”名其斋云。
旅居无事,左图右史¹,萧然而自足。啼饥之声不闻于耳,号寒之状不接于目,看碟以为无知,而因以为可乐,于是“无”名其斋云。
译文:客居于外没有正事,以书为伴,虽凄凉而自足。因饥饿而啼哭的声音我听不到,因寒冷而号哭的样子我看不到,自己认为自己没有知觉,因此也就认为一切都值得快乐,于是用“无”字命名自己的书斋。
注释:¹左图右史:《新唐书杨绾传》:“独处一室,左右图史。”意为以书为伴。“图”、“史”皆指书。
锦襜褕,绣裆襦。
锦襜(chān)(yú)¹,绣裆(dāng)(rú)²
译文:披一身锦绣般的羽毛,一只多么令人喜爱的鸟。
注释:艾如张:汉乐府旧题,属于铙歌十八曲。题目字义为:割除草木,张网捕鸟。¹襜褕:对襟单衣。²裆襦:裤子。这两句用锦绣的衣服以比喻鸟的美丽羽毛。
强饮啄,哺尔雏。
强饮啄,哺尔雏(chú)¹
译文:努力地寻觅食物,把你巢中的小鸟喂饱。
注释:¹雏:幼鸟。
陇东卧穟满风雨,莫信笼媒陇西去。
陇东卧穟(suì)¹满风雨,莫信笼媒²(lǒng)西去。
译文:田垄东边风大雨急,把禾穗吹倒,别到垄西去,不要听信笼雏鸟的鸣叫。
注释:¹卧穟:卧倒的庄稼。²笼媒:把鸟关在笼子里,用来诱捕别的鸟。
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
¹人织网如素空²,张在野田平碧³中。
译文:齐国人擅长织透明如空的罗网,那平原绿野的地方有罗网笼罩。
注释:¹齐:今山东一带。相传齐人善于捕鸟捉鱼。²素空:透明的天空。³平碧:平原碧野。
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
网丝漠漠¹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²
译文:那网丝的形影难以看到,触上它会头破血流难以脱逃。
注释:¹漠漠:广布的样子。²伤首红:伤害得头破血流。
艾叶绿花谁剪刻?中有祸机不可测!
(ài)叶绿花¹谁剪刻?中有祸机不可测!
译文:谁刻剪的艾叶绿花伪装网上多巧妙,里面藏着致祸的机关实难预料。
注释:¹艾叶绿花:指伪装在网上的花草。艾,蓬艾。草名。

  在古人的咏物诗中,有一些纯然吟咏客观事物的种种情状,而没有诗人的寄托寓意;但更多的是,“咏物”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诗中借物寄托着诗人深刻的寓意或者感慨。后者与现代的寓言诗很相似。李贺这首《艾如张》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首诗会令人感到十分诧异: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竟然会对社会上险恶机诈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见识使读者深感佩服。全诗通过对小鸟要警惕捕鸟人的机巧的劝告,写出了人世的险恶不测,表达了诗人对险恶奸诈现实的憎恶。

  诗中首先刻画鸟儿的美丽可爱。用“锦”“绣”的衣服来形容鸟儿羽毛,这是非常美丽的鸟。羽毛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光彩照人。诗人用人的衣服作比喻,使读者更容易在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强饮啄”四句,是对小鸟劝告的第一层意思:努力寻找食物哺育自己的小幼雏吧。东边的稻田里禾穗倒伏,可以够你寻找食物了,虽然在东边的田垄去寻找食物要经受风风雨雨的侵袭,但你千万不要听信笼媒的呼唤,飞到西边的田垄去。这一规劝,寄寓着诗人自己沉痛的教训于其中。日常生活似乎总是不能满足人的理想要求,于是就总是想另外找一种自己理想的生活。这种追寻往往适得其反,使自己陷入险恶的境地。“齐人织网”四句具体描绘了网雀的险恶,齐人的网洁白透明,无形无影,看不见,但又实在存在,它张在野外田垄上,在平坦的草地上,加上伪装,表面上红花绿叶,那么美丽诱人,但实质上却是阴森的陷阱机关。一旦小鸟触及那无影无形的网,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这里把捕鸟的机诈设施写得十分生动,读之使人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最后两句点明了祸机四伏,深不可测的诡谲奸诈境界,以总结全篇。那绿叶红花,竟是人们装饰祸机的伪装。

  诗人怀着强烈的憎恶感情来描绘张网捕鸟的险恶居心,这当然不只是抨击捕鸟,而是借此抨击现实的险恶。现实也就像一张无形无影的网,由一些奸佞小人设置起来,引诱着一些天真善良的人们触网受伤。这些奸佞小人用意险恶,居心叵测,使人们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落入他们毫无形迹的网中,受伤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样受伤的。诗人对现实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捕鸟的描述,只是他对现实认识的变形反映。

  这首诗写出这网一般的人世,到处是机巧的陷阱,到处是张着的网,使人们碰得头破血流。这是诗人被弹归之后进一步思考得出的深刻结论。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6-168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jī)¹²秋晨,晨积展³游眺(tiào)
译文:在秋晨自己的羁旅之思更加浓重了,自己怀着这种秋晨的羁旅之思来尽情地游赏眺望。
注释:¹羁心:羁旅之心,离乡人的愁思。²积:聚集。³展:申展,这里是尽情的意思。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孤客伤逝湍(tuān)¹,徒旅²苦奔峭(qiào)³
译文:看到急流的江客和崩落的江岸更感伤自己的长期在外飘荡。
注释:¹逝湍:急流不停的江水。湍,急流。²徒旅:游客。孤客、徒旅皆诗人自指。³奔峭:崩落断裂的陡峭江岸。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石浅水潺(chán)(yuán)¹,日落²山照曜(yào)³
译文:只见急流飞逝,日落西山,余辉照耀。
注释:¹潺湲:水流的样子。²日落:日光下射。³照曜:阳光闪耀的样子。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¹纷沃若²,哀禽相叫啸。
译文:荒林落叶纷纷,哀禽凄凄哀号。
注释:¹荒林:无人料理和游赏的野林。²纷沃若:枝叶繁茂众多的样子。纷,纷纷,众多。沃若,即沃然,美好繁盛的样子。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遭物¹²迁斥³,存期得要妙。
译文:贬谪的游子,怎能不睹物伤悼,幸运的是,我已悟出了椹然长存的微妙要道。
注释:¹遭物:看到客观景物,即面对着流水、日光、荒林和哀禽。²悼:感伤。³迁斥:被贬滴、斥逐。⁴存期:期望,想要。存,想。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理。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既秉¹上皇心²,岂屑³末代(qiào)
译文:既然抱定上古三皇的淳朴之心听任自然,无为治郡,怎会顾忌末代群小的讥诮。
注释:¹秉:掌握,把持。²上皇心:上古时代人们淳朴的思想感情。上皇,即羲皇,伏羲氏,历史传说中的上古时帝王。³岂屑:哪顾,不管。⁴末代:衰乱之世,这里指诗人所处的社会。⁵诮:责备,讥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目睹严子濑(lài)¹,想属(zhǔ)²任公³钓。
译文:目睹严子濑的淙淙急流,联想任国公子的东海垂钓。
注释:¹严子濑:即严陵濑,在七里濑东。“严子”即严光,字子陵,本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但他坚决不肯出仕,隐居富春江上,后人名其垂钓处为严陵濑,即此诗所谓的“严子濑”。其地在七里濑下游数里,故诗人举目可见。²想属:联想。³任公:任国公子。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¹
译文:谁说古今不同,只要都怀着一颗高沽韵心,即使时代辽远,也能共谐异曲同工之妙。
注释:¹同调:情调相同,志同道合。

  开头四句语言颇艰涩费解。第一句,“羁心”指一个被迫远游为宦的人满肚皮不情愿的心情。这句意思说在秋天的早晨自己郁积着一种不愉快的羁旅者的心情。接下来第二句说,既然一清早心情就不愉快,那么爽性尽情地眺览沿途的景物吧。第三、四两句似互文见义,实略有差别。“逝湍”指湍急而流逝的江水,则“孤客”当为舟行之客;而“徒旅”虽与“孤客”为对文,乃指徒步行走的人,则当为陆行之客,故下接“苦奔峭”三字。夫舟行于逝湍之中,自然提心吊胆;但其中也暗用“逝川”的典故。《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知此句的“伤”字义含双关,既伤江上行舟之艰险,又伤岁月流逝之匆遽,与下文“遭物悼迁斥”句正相呼应。第四句,江岸为水势冲激,时有崩颓之处,徒步旅行的人走在这样的路上自然感到很苦。不过从上下文观之,这句毕竟是陪衬,重点还在“伤逝湍”的“孤客”,也就是作者本人。所以“孤客”、“徒旅”是以个别与一般相对举,似泛指而并非全是泛指。

  第二节的四句全是景语。这中间也有跳跃。开头明写秋晨,下文却来写“秋晚”,而用“日落山照曜”一句来代表。这种浓缩的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而谢灵运的诗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但是缓是急,仍须研究。汉武帝《瓠子歌》(见《史记·河渠书》引):“河汤汤兮激潺谖。”可见当训水流急貌。何况“石浅”则水势自急,必非缓流可知。此四句“石浅”句写水,写动态,“日落”句写山,写静态;水为近景,色泽清而浅;山为远景,色泽明而丽。“荒林”句写目之所见,“哀禽”句写耳之所闻。全诗景语,仅此四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照理讲它们并非主要内容。只是若把这四句删掉,此诗即无诗味可言。可见情由景生,原是写诗要诀。

  第三节从写景转入抒情,却兼有议论。“迁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观上指自己被出为郡守,无异于受迁谪和贬斥,二是客观上感到节序迁改推移,时不待人。这二者都是值得伤悼的。但只要存有希望,就可以领悟精微玄妙的道理,不致因外来的干扰影响自己的情绪了。然而这种悟道的境界,只有太古时代的圣君贤哲才能心领神会,处于衰乱末代的人是无法理解的。所以作者说,“我既已持有上古时代的圣贤的一颗心,哪里还在乎当今世人的讥诮呢!”从这里,看得出作者同刘宋王朝的统治阶级是互相对立的,这是豪门世族与军阀新贵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最后矛盾激化,谢灵运终于以谋反罪被杀害。从历史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是丝毫不足为怪的。

  最后一节,作者借古人以明志。“严子”和“任公”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人。严光是避世的隐者,而任公则象征着具有经世大才的非凡之辈。作者意思说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由于不合时宜,宁可做个隐士。结尾两句,作者明确表示:即使不同时代的人也可以志趣相投,步调一致。言外隐指:本人知音寥落,当世的人对自己并不了解。从而可以推断,上文作者所伤悼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了。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34-63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