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南吕一枝花】清光乱乳鸦,冷魄惊栖凤。素华吞老兔,寒影动骊龙,淡淡溶溶。惯追陪芳草池塘梦,常占满梨花院落中。助佳人捣练愁添,伴孤客吹箫夜永。
【北南吕一枝花】清光乱乳鸦,冷魄惊栖凤。素华吞老兔,寒影动骊龙,淡淡溶溶。惯追陪芳草池塘梦,常占满梨花院落中。助佳人捣练愁添,伴孤客吹箫夜永。
【梁州第七】有时节疑出匣初磨宝镜,有时节讶藏弧未上弯弓。盈虚显晦皆堪咏。芙蓉亭外,杨柳桥东,斜侵画舫,高挂长松。穿则穿寂寞房栊,照则照冷淡屏风。伴着这露儿零、风儿细窜断死单枕长门,惹得那猿乱啼蛩乱吟凄凉杀白杨汉冢。添上些烟半笼云半掩萧条尽衰草吴宫。你若是尊空,路穷,眼稍着便要乡心动。赤紧的招难招,送难送,肠断谯楼几杵钟,才得他转过梧桐。
【梁州第七】有时节疑出匣初磨宝镜,有时节讶藏弧未上弯弓。盈虚显晦皆堪咏。芙蓉亭外,杨柳桥东,斜侵画舫,高挂长松。穿则穿寂寞房栊,照则照冷淡屏风。伴着这露儿零、风儿细窜断死单枕长门,惹得那猿乱啼蛩乱吟凄凉杀白杨汉冢。添上些烟半笼云半掩萧条尽衰草吴宫。你若是尊空,路穷,眼稍着便要乡心动。赤紧的招难招,送难送,肠断谯楼几杵钟,才得他转过梧桐。
【尾声】有一日稳骑鳌背谁能共,笑踏青云有路通。大斧临风细摩弄,吓嫦娥遁踪。逞吴刚气勇,我只要夺却秋风桂花种。
【尾声】有一日稳骑鳌背谁能共,笑踏青云有路通。大斧临风细摩弄,吓嫦娥遁踪。逞吴刚气勇,我只要夺却秋风桂花种。
陈铎

陈铎

明淮安府邳州人,家居南京。字大声,号秋碧。正德中世袭指挥。工诗善画,尤善散曲,山水仿沈周。有同名杂剧、传奇《纳锦郎》,又有散曲集《秋碧乐府》及《香月亭诗》。 ▶ 1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mí)¹不得意,新岁²又如何?
译文:多年来一直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将会如何?
注释:¹弥年:即经年,多年来。²新岁:犹新年。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念昔同游者¹,而今有几多?
译文:回想曾经互相交往的朋友,现在活着的还有多少呢?
注释:¹同游者:指志同道合,同游共处的人们。同游:互相交往。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以闲昔自在¹,将寿补蹉(cuō)(tuó)²
译文:我把闲居当作自由自在,用多活出来的这些寿命来填补以往荒废掉的时光。
注释:¹自在:自由;无拘束。²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春色无情故¹,幽居²亦见过³
译文:只有那春色不问人情世故,在我隐居的时候还来探望我。
注释:¹无情故:不问人情世故。²幽居:隐居,不出仕。³见过:谦辞。犹来访。

  此诗写作者在除夕之夜,追忆自身的失意,嗟叹故旧的凋零,感慨无限。全诗纯用赋法,通篇抒怀,联联对仗,语言平淡朴实,蕴含着作者愁绪、悲情、痛愤、期望的复杂感情,表现出无限苦辛酸楚的情味。

  首联“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意思是说: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

  颔联说:“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同游者”在这里是指柳宗元、王伾、王叔文、韩泰、陆质、吕温、李景俭、韩晔、陈谏、凌准、程异、房启等政治上的革新派。他们有的被杀,有的病死,有的渺无音信。这里应特别提出新亡的好友柳宗元。元和十二年,朝廷派柳宗元到条件较好的柳州做刺史,而把刘禹锡派往条件极差的“恶处”(《因话录》)播州(即今遵义地区)。柳宗元考虑刘禹锡的老母年近九旬,不宜去往荒远之地,便主动要求与刘对调。而今柳宗元却在“恶处”困病而亡,这不能不使诗人倍加伤怀。因此,这“有几多”固然是伤悼众友早逝,更主要的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表现的是“一人突逝,举目寂空”的沉痛之情。

  颈联表面是写自己的颓伤,表现的是无所作为之情,实际是牢骚之语,抒发的是愤激之情。诗人早年苦读,不慕荣华,注重品格修养;中年积极参加政治革新,极力革新政治,成为永贞革新中最核心的人物之一,时称“二王刘柳”;革新失败,流徒边州,在极端的困境中,不但写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痛斥宦官权臣和趋炎附势之徒是一批渺小而又可恶蚊虫(《聚蚊谣》),并写下不少相当有份量的政治散文;遇赦放还,仍痛骂靠镇压永贞革新而上台的人物为“桃李颜”之徒。他战斗不息,从来没有以“安闲为自在”过。这种以生死置之度外的不屈精神,绝不能说是“将寿补蹉跎”。因而可以说,此联抒发的是一种极端痛苦的愤慨和牢骚,是正意以反语出之。

  尾联:“春色无新故,幽居亦见过。”表面是说年年的春色皆同,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而真正的含义却是:自然界的春天是无所谓的,可惜的是看不到政治的春天降临人间,看不到国家兴旺景象的来临。刘禹锡虽然才华横溢,但他并不甘心当一名文士,而是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利国计民生。他奋斗一生,壮志未酬,这是十分苦闷的。

  此诗表面似乎是表现诗人的平静、闲适、甚至有些颓伤;但字里行间,却隐透出诗人极端的苦闷。这种隐真意实情于字背的方法,是这首诗的主要特色之一。特点之二是“对仗”。本来,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偶,首尾两联是无所谓的。但此诗却能用字字平易、句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得联联对仗,句句通俗,这是不易做到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483-484 .

suìyǒng怀huái--liú

niánxīnsuìyòu

niàntóngyóuzhěérjīnyǒuduō

xiánwèizàijiāng寿shòucuōtuó

chūnqíngyōujiànguò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lín)¹
译文: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
注释:¹粼粼:形容水明净清澈。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见杨柳¹飞绵滚滚,对桃花²醉脸醺(xūn)醺。
译文: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
注释:¹杨柳:形容柳絮不扬。²对桃花:醺醺,形容醉态很浓。这是暗用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语意。

  全篇按写法可划为两层。前六句为前一层,写了女主人公面对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绪。句法对仗工整,每句后两字叠用、以衬托情思之缠绵。远山近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无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转移,实质上是对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第二层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态。前四句在写法上是每句重复两三字,有一唱三叹之妙,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而这种日复一日折磨的结果就是玉肌消减、衣带渐宽。末尾摹拟一个局外人的口吻询问,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纯情坚贞。

  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别后”可以说是点明了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接着作者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凄清零落的景色。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其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棉、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二是加强了寥廊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

  而在《尧民歌》中,作者便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连环与夸张的手法写少妇相思之苦。其中的语言虽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如“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表达的是少妇的闺怨情绪,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不可能不忧伤。诗人用散文句法,使得意思显豁,明白如话,再加上“忽地”,“怎地”等口语的运用,读起来使人感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少妇等待归人,每天以泪洗脸,“新啼痕压旧啼痕”,实在悲苦。日子就在相思中过去了,瞧,少妇身体又瘦损了,连腰带都宽了三寸。

  结句塑造了一怨妇的体态,增强了形象感。在韵律上,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是对仗中的两句对,使曲子在优美音韵中结束。全曲大量运用叠字、叠词,含情脉脉、如泣如诉,情致哀婉动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关汉聊.《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第94页

shíèryuèguòyáomín ·biéqíng

wángshí yuándài 

biéhòuyáoshānyǐnyǐn gèngkānyuǎnshuǐlínlín jiànyángliǔfēimiángǔngǔn duìtáohuāzuìliǎnxūnxūn tòunèixiāngfēngzhènzhèn yǎnchóngménfēnfēn 
huánghūndeyòuhuánghūn xiāohúnzěndexiāohún xīnhénjiùhén duànchángrénduànchángrén jīnchūnxiāngshòufēn dàikuānsāncùn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青蛾(é)(hào)齿¹在楼船²,横笛短箫悲远天³
译文:青蛾皓齿的美人们站在楼船上,她们吹出的横笛短箫的悲声传的又高又远。
注释:西陂(bēi):即渼陂,古代湖名,在今陕西户县西,汇聚终南山各处的谷水,向西北流入涝水。一说因为水味美得名,一说所产鱼味美得名。泛舟:本义指船漂浮在水上,后多指划船。¹青蛾皓齿:青黛画的眉毛和洁白的牙齿,泛指美人。²楼船:高大有楼的船只,远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外观高大巍峨,一般甲板上有三层建筑,甲板建筑的四周还有较大的空间,便于士兵往来,甚至可以行车、骑马。³远天:高远的天空。这里指音乐声传的又高又远。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春风自信¹牙樯(qiáng)²动,迟日³徐看锦缆牵。
译文:象牙装饰的帆樯在春风中徐徐而动,锦彩做的缆绳在春日里缓缓牵动着船只。
注释:¹自信:自任,指任由春风吹动。²牙樯:用象牙装饰的帆樯。³迟日:指春天,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⁴徐看:慢慢的看。⁵锦缆:用锦做的船缆。牵:缆绳牵动船只。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鱼吹细浪¹摇歌扇²,燕蹴(cù)³飞花落动筵(yán)
译文:鱼儿游动的细浪中映出歌者手中扇子的倒影,燕子踩落的飞花飘落在歌舞的席子上。
注释:¹鱼吹细浪:细浪好像由鱼儿吹出。²歌扇:歌者以扇遮面。歌扇是唐朝动乐中的常用之物。³蹴:踩,踏。⁴动筵:跳动时铺在地上的席子或地毯。筵,竹席。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不有¹小舟能荡桨²,百壶那送酒如泉?
译文:没有荡桨的小船,哪里会有上百壶如泉的好酒送到楼船上来。
注释:¹不有:没有。²荡桨:划动双桨。

  此诗写皇家的豪华生活。仇兆鳌《杜诗详注》:“此泛陂而志声妓之盛也。”

  首联首句“青蛾皓齿在楼船”中的青蛾皓齿指船上的家妓或歌妓。在古代,携妓出游,是所谓“雅事”。青蛾,当时仕女的青眉并不是像后世那样细细弯弯的,而是用青黛涂描得很大,呈瓜子状斜峙,如同两只青蛾,故称。这在唐代的《簪花仕女图》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次句“横笛短箫悲远天”,由于笛声音色高亢哀厉的缘故,古人经常用“悲”之类的词来形容笛箫之声(特别是笛声)优美。例如江总诗:“横笛短箫凄复切”(《梅花落》)。杜甫在七律《吹笛》诗中也写道:“谁家巧作断肠声”。横笛相传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输入长安。唐代笛子横吹,是没有笛膜的。杜甫曾有诗:“晚来横吹好”(《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所指即吹奏这种横笛。

  颔联:“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明朝颜廷榘《杜律意笺》:象牙作帆樯,此乐府之侈词;锦彩为舟缆,此甘宁之侈事,皆属借形语。这里所说的“甘宁之侈事”,见于《三国志·吴志·甘宁传》:甘宁住止,常以缯锦缆舟,去辄割弃,以示奢(引自《太平御览》卷771)。

  颈联出句“鱼吹细浪摇歌扇”的鱼吹,仇兆鳌注认为典故出于《列子》,但查《列子·汤问》,有“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只见“鱼跃”,而未见“鱼吹”。尽管出处未知,“鱼吹浪”后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用法,被清朝杨林兰选入用于教初学者的《声律发蒙》:“落叶缤纷鸟出林,浮萍聚散鱼吹浪”。联系到下句来看,很有可能是当时天气闷热,气压低,所以这时候一些水里的鱼儿连连透出水面吐泡泡(即所谓“鱼吹”),有的还纷纷跃出水面。对句中的“燕蹴飞花”进一步证实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因为气压低,当时燕子也就飞得极低,这样才有可能杜甫近距离观察到“燕蹴飞花”。这种气候情况易发生在麦收前后(阳历6月份左右),特别是第一场大雨来临之前。“燕蹴飞花落舞筵”与“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绝句》)的景象很相似,看来当时的燕子准头很好,既能踩到飞花,又能击到飞虫。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对生活观察很细致。杜甫很喜欢燕子,在诗中共歌咏76次,而且又有诗专门写燕子,其中一首为七律。

  尾联“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写小舟送酒,用反问句。清朝边连宝指出:“小舟送酒,若用正说,便味短而少力。”(《杜律启蒙》)

  此诗颌联、颈联均失粘,是一首拗体七律。不过,此时的作品和杜甫后期(特别是入夔州以后)的有意为之拗体七律意义不同。仇兆鳌《杜诗详注》:“盛唐七律,尚有宽而未严处。此诗“横笛短箫悲远天”,次联宜用仄承,下云“春风自信牙樯动”,仍用平接矣。如太白《登凤凰台》诗,上四句亦平仄未谐,此才人之不缚于律者。在中晚则声调谨严,无此疏放处,但气体稍平,却不能如此雄壮典丽耳。”这反映了七律在刚刚成型的初期尚不严谨,而且杜甫本人当时也处于七律创作的学习阶段。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城西陂泛舟

chéng西bēifànzhōu--

qīngéhào齿chǐzàilóuchuánhéngduǎnxiāobēiyuǎntiān

chūnfēngxìnqiángdòngchíkànjǐnlǎnqiān

chuīlàngyáoshànyànfēihuāluòyán

yǒuxiǎozhōunéngdàngjiǎngbǎisòngjiǔquán

琪树西风枕簟秋,楚云湘水忆同游。
琪树西风枕簟(diàn)¹秋,楚云湘水忆同游。
译文:琪树的柔条摇曳在西风中,深秋的凉意已经入了枕簟帘栊。鄂西的云山和湘北的水,曾经记下了我当年的游踪。
高歌一曲掩明镜,昨日少年今白头。
高歌一曲掩明镜,昨日少年今白头。
译文:我引吭高歌,掩着明镜不敢看自己的容颜,昨天还是翩翩少年,今天已经成了白发满头的老翁。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宁化、清流、归化¹,路隘(ài)²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³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译文:宁化、清流、归化三县城,道路险狭,密林深暗,青苔光滑。今天我们又去哪儿?到山下啦,到山下啦,风卷着红旗如幅幅图画。
注释:如梦令:单调,三十三字,仄韵。该篇守谱押用一部仄韵。元旦:这里指阴历正月初一(这年阳历一月三十日)。¹宁化、清流、归化:皆福建西部县名。其中归化曾改名明溪县。²路隘:道路险狭。³武夷山:武夷北接仙霞岭,南望九连山,中分赣江、闽江,居江西、福建交界。⁴风展红旗如画:是悬想红军抵达武夷山时的情景。

  全词六句33字,采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途行军的路线、方向和目的。表达了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以及词人看到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而产生的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豪迈胸襟之情。

  第一、二句写红军战略转沿途艰难进军的景。开头连用三个地名,点明福建省西部的三个县,说明这次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途经的一些地方。从这几个地方看,行军从古田北向至宁化,再折向东至清流,右转向东北至归化,路线还是迂回曲折的。接着描写沿途的道路是那么狭窄、险要、阻滞,森林繁茂,荆棘丛生,到处阴暗潮湿,青苔满布,前进十分困难。红军经过这些地方向武夷山进军,困难非常多,但红军为了打破国民党所谓“会剿”,甩掉敌人,尽快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才决定要走这样一条敌人预料不到的、比较艰难的路。

  第三、四句写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和目标。两个句子,一问一答,说明一直向着武夷山前进,要进军武夷山脚下。“直指”一词写出红军勇往直前的雄姿和气势。“武夷山下”点名进军初步要到达目的地。问句突出红军在“古田会议”之后崭新的精神面貌,使人精神一振;答句目标明确,铿锵有力。

  第五、六句写红军到达目的地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的情景。“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词人在众多景物中,单选取了红旗,风展红旗,明媚如画,这一方面是直接上文而来;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斗争的火热场面,既是真实之景,同时也是理想之象,让人仿佛看到红军进军途中的欢快情绪,看到日益发展、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也可感受到词人的坚定信念和豪迈胸襟。词作语言简洁生动,明白晓畅,词人避繁趋易,有意地选择平实的语句,彻底摆脱传统词供人浅斟低唱,有时甚至语僻难晓的境地。更让人称奇的是,全篇未用一个典故,词语明白如口语,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工农大众,听了也容易明白,从而深受鼓舞,力量倍增。

  整篇词虽明白如话,然也精于锻字炼句,词人将推敲之迹隐藏在平实的语言表象下,极炼如不炼,看似寻常,细品方见奇功。如“路隘林深苔滑”一句,尽显行军途中的实际困难,也象征着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也透露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豪情。对于所选事物“路”、“林”、“苔”,均以一字“隘”、“深”、“滑”点出其特征,概括精当,且所用字也并非深奥险僻,而是通俗常见,却又准确之至,从这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对语言的精心推敲。另外这数种物象之间,并无词连接,只是单独并置,却又浑然融为一体。

参考资料:
1、 李晓琳、唐名刚.毛泽东诗词鉴赏.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第67~69页

mènglìng ·yuándà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nínghuà qīngliú guīhuà àilínshēntáihuá jīnxiàngfāng zhízhǐshānxià shānxiàshānxià fēngzhǎnhónghu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