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旧声屋,南江新塞垣。
玺书行绝域,铜柱入中原。
草暖闻鸣鹿,江清对饮猿。
何时一樽酒,重上谢公轩。
东海旧声屋,南江新塞垣。
玺书行绝域,铜柱入中原。
草暖闻鸣鹿,江清对饮猿。
何时一樽酒,重上谢公轩。
陶弼

陶弼

陶弼(1015—1078)宋代诗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阳县)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丰元年。年六十四岁。倜傥知兵,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庆历中(1045年左右)杨畋讨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朔阳主簿,调朔阳令。两知邕州,绥辑惠养,善政甚多。进西上阁门使,留知顺州。交人袭取桄榔,弼获间谍,谕以逆顺,纵之去,终弼任不敢犯。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改东上阁门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事迹见《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 ▶ 1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寻芳不觉醉流霞(xiá)¹,倚树沉眠²日已斜³
译文:寻得芳菲不觉被美酒陶醉,倚着花树酣眠红日已西斜。
注释:¹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²沉眠:醉酒之后的深睡。³日已斜:指夕阳西下。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¹
译文: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后,又举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
注释:¹更持红烛赏残花:更:再。仿白居易《惜牡丹花》中“夜惜衰红把火看”。

  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诗歌先以寻花开篇。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可谓爱花之至。

  起首两句先写了寻芳而醉的过程,流露出一种酣醇满足之意。“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在这个美好的春日,诗人一路追寻着繁花的踪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喝得大醉。便在夕阳西下之时,依着花树沉沉地睡去。诗人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趣,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颂,不能自已;流连称颂之馀,竟不知不觉地“醉”了。“不觉”二字寓意深广,使花之美、酒之醇以及人之陶醉都包含其中了。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态,笔意极为超妙。“流霞”,将似锦的繁花比作漫天的流霞之意。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绚烂、美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形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诗人借这含意双关的“醉流霞”表达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之间相互作用和奇妙融合。次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叙次井然有序,而又处处紧扣“醉”字。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熏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这一句似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进一步写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下两句写酒醒后夜半赏花,更显出对花之爱。同时也将美好而满足的气氛转至了凄凉与孤寂。“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客已散,酒已醒,夜已深。与前半夜寻芳时热闹欢欣的情景截然相反,孤独之感重又袭来。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人是不会想到欣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诗人对花的喜爱却丝毫未减,想要趁着这夜深人静无人打扰之时,再秉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对花之痴迷已显露无遗。同时诗句中的“红烛”与“残花”又进一步地构成了对比,更显花之残。诗人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领略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一幕。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像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进一步的表现,同时也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不舍,怜惜之情油然而生。结句的意境与诗人早年失意科场时之作《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的“留得枯荷听雨声”相似,枯荷与残花,都是为普通人所忽视的,可是诗人将之与雨滴、红烛相配合。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使之散发出一种凄美之感,深受读者的喜爱。苏轼《海棠》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敞烧高烛照红妆”即从此句化出。只是略去了李商隐诗中的一些凄凉之感。

  整首诗围绕着花进行,特别是最后一句更显出对花的痴迷。不仅爱盛开之花。甚至也能从凋落之花中看到美,甚为难得。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 .唐诗鉴赏大辞典 :中华书局 ,2011.08. :第1336页 .

huāxiàzuì

shāngyǐn tángdài 

xúnfāngjuézuìliúxiá shùchénmiánxiá 
sànjiǔxǐngshēnhòu gèngchíhóngzhúshǎngcánhuā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
宝符藏山¹自可攻²,儿孙谁是出群雄。
译文:宝符藏山自可取,可子孙中谁是杰出英雄。
注释:白沟:指今河北容城东面的白沟河。北宋时,宋辽以此为界,故又名界河。¹宝符藏山:“宝符藏山”故事出自《史记·赵世家》。²攻:研究,借鉴。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幽燕¹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²
译文:宋朝明月照不到幽燕,没有刘邦的功业何必空唱《大风歌》。
注释:¹幽燕: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五代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借其势力建立了后晋王朝。²空歌海内风:意为宋太祖未能像刘邦那样威加四海,一统天下。空:徒然。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
赵普¹²无四方志,澶(chán)³(kān)笑百年功。
译文:赵普反对宋太祖收复幽燕本无四方志,可笑求和的“澶渊之盟”竞成百年丰功。
注释:¹赵普:北宋大臣,官至宰相。²元:同“原”,根本。³澶渊:指澶渊之盟,北宋与辽所订和约。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¹恐未公。
译文:辽金侵入中原江淮已成为宋金国界,只归罪于宋徽宗亡国恐怕未必公允。
注释:¹宣和:宋徽宗年号,此代指宋徽宗。

  首联开门见山,指出宋太祖曾图谋收取幽燕,但并未见诸行动,而予孙又不能继承伐燕的遗志,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颔联沉痛指出严重后果,诗人用两个地名构成对仗,指出北宋没有收复沦陷的国土,空有统一之名,而无统一之实。

  颈联举出两个具体事例构成对仗,开国大臣本无统一大志,而后来的真宗在战争胜利时,又订出屈辱求和的城渊之盟。所谓澶渊和约就遗笑百年。

  尾联议论作结。辽金入侵中原,北宋灭亡,靖康南渡,界河南移,由白沟推至江淮。产生这一局面,仅责怪徽宗,有欠公允。造成北宋覆灭之祸,未能实现统一,其直接原因是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一味妥协退让的结果。

  诗人激于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回顾了北宋一代的兴亡,批判了北宋开国后对敌退让求和的妥协政策。

  全诗“以议论入诗”,但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运用诗的语言,进行形象的描写。不说北宋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而蜕“幽燕不照中天月”。不说界河南移,而说“白沟移向江淮去”。诗中运用两个典故,自然贴切;而且由虚转实,引史论今。对北宋之亡不单是进行客观的剖析,而且注入了强烈的抒情。诗人对北宋的屈辱求和,给予严正的批判,其中饱含了深刻而沉痛的爱国之情。

参考资料:
1、 王烈夫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注解析译 第3册 宋朝、元朝:武汉出版社,2016.07:第766-767页

báigōu--liúyīn

bǎocángshāngōngérsūnshuíshìchūqúnxióng

yōuyànzhàozhōngtiānyuèfēngpèikōnghǎinèifēng

zhàoyuánfāngzhìchányuānkānxiàobǎiniángōng

báigōuxiàngjiānghuáizhǐzuìxuānkǒngwèigōng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一派白虹¹起,千寻²雪浪³飞。
译文:瀑布好像一派白色虹霓自天而降,飞溅起千丈滔滔雪浪。
注释:¹白虹:形容瀑布自天而降,有如白色虹霓。²寻: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³雪浪:形容瀑布飞溅,激起雪白的浪花。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译文:海风没有力量将它吹断,在江月辉映下泛着白光。
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
冷气分青嶂(zhàng),馀流润翠微¹
译文:像一道青色的屏障散着寒气,清清的流水滋润着青翠山岗。
注释:¹翠微:形容花果山青翠幽深。
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chán)(yuán)¹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译文:这道瀑布不停地潺潺流淌,好像晶莹的帘幕挂在山上。
注释:¹潺湲:水流徐缓的样子。
《西游记》第一回中,众猴们发现花果山瀑布时,写有这首诗。这首诗的第一、二句“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以“白虹”为比喻,“千寻“的夸张,对花果山水帘洞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该诗的三、四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化用了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描写花果山瀑布长流不断,气韵生动,气势壮观的景象。五、六句诗“冷气分青吹,余流润翠微”描写了瀑布为花果山增色,使的山色更加青翠可爱。结尾的两句诗,描写了瀑布挂在山洞口,真如一道水晶帘幕,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可见这花果山果然是众猴们生活的理想之处,堪称为“洞天福地”。
参考资料:
1、 吕树坤《四大名著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1版,第46页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tiáo)(yáo)¹太华²俯咸京³,天外三峰削不成。
译文:在高峻华山上俯视京都长安,三峰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
注释: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位于华山北面。一作“华山”。¹岧峣:山势高峻的样子。²太华:即华山。³咸京:即咸阳,今陕西西安。三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武帝祠¹前云欲散,仙人掌²上雨初晴。
译文:在武帝祠前的乌云将要消散,雨过天晴仙人掌峰一片青葱。
注释:¹武帝祠:即巨灵祠。汉武帝登华山顶后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²仙人掌:峰名,为华山最峭的一峰。相传华山为巨灵神所开,华山东峰尚存其手迹。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河山北枕秦关¹险,驿路²西连汉畤(zhì)³平。
译文:秦关北靠河山地势多么险要,驿路通过长安往西连着汉畤。
注释:¹秦关:指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²驿路:指交通要道。³汉畤: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借问路旁名利客¹,何如此处学长生²
译文:借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为何不到此访仙学道求长生?
注释:¹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²学长生:指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崔颢写山水行旅、登临怀古诗,很善于将山水景色与神话古迹融合起来,使意境具有辽阔的空间感和悠久的时间感,更加瑰丽神奇。在名作《黄鹤楼》中,就以“昔削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再现了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令削浮想联翩,引起无穷感慨。在这首诗中,他再次运用这一手法。

  诗题“行经华阴”,既是“行经”,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诗中提到的“太华”、“三峰”、“武帝祠”、“仙削掌”、“秦关”、“汉畤”等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胜与景物。当时京师的北面是雍县,秦文公曾在这里作鄜畤(畤,谓“神灵所止之地”,即后世神坛之类),到汉高祖作北畤止,这里共有五畤,诗中的“汉畤”即指京师北面的这一古迹。而京师的东南面,就是崔颢行经的华阴县。县南有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又称太华,山势高峻。神话传说这里是“群仙之天”,曾由“巨灵手劈”,所以“仙掌之形,莹然在目”(《云笈七签》)。华山各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号称“仙削掌”。汉武帝观仙削掌时,立巨灵祠以供祭祀,即为“武帝祠”。华阴县北就是黄河,隔岸为风陵渡,这一边是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华阴县不但河山壮险,而且是由河南一带西赴咸京的要道,行客络绎不绝。

  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写法则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在这里,一个“俯”字显出崇山压顶之势;“岧峣”两字加倍写华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种神力。然后,诗削从总貌转入局部描写,以三峰作为典型,落实“岧峣”。“削不成”三字含有削间刀斧俱无用,鬼斧神工非巨灵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纯然写景中暗含神工胜于削力,出世高于追名逐利的旨意。

  诗削路过华阴时,正值雨过天晴。未到华阴,先已遥见三峰如洗。到得华阴后,平望武帝祠前无限烟云,聚而将散;仰视仙削掌上一片青葱,隐而已显,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气象。首联写远景,颔联二句可说是摄近景。远近相间,但觉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削移情,几乎忘却它的对仗之工,而且更无暇觉察“武帝祠”和“仙削掌”已为结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奠基。

  颈联则浮想联翩,写了想象中的幻景。这是眼中所无而意中所有的一种景色,是诗削在直观的基础上加以驰骋想象的一幅写意画。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与秦关是不可能的,但诗削“胸中有丘壑”,笔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浑的画面;

  在华山下望到咸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诗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心雕龙》),完全可以感受到此种荡荡大道,西接遥天。古削论诗有“眼前景”与“意中景”之分,前者着眼客观景物的撷取,后者则偏执诗削胸襟的外溢。这首诗就是从描绘眼前景色中自然滑出五、六两句诗削的意中之景。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削间词话》),诗削胸中之情亦由此可窥探。上句中一个“枕”字把黄河、华山都削格化了,有“顾视清高气深稳”之概;一个“险”字又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风波。下句一个“连”字,使汉五畤上接颔联中的“武帝祠”和“仙削掌”,灵迹仙踪,联锁成片,更垫厚了结处的“长生”;“平”字与上文“岧峣“、“天外”相对照,驿路的平通五畤固然更衬出华山的高峻,同时也暗示长生之道比名利之途来得坦荡。一“险”一“平”,为削们提出了何去何从的问号。这两句中“枕”字、“连”字,前削称为诗眼,其实,两句中的“险”字、“平”字以及起句的“俯”字都是前呼后拥,此响彼应。

  此诗劝“学长生”,感叹自己奔波于仕途。但诗削不用直说,反向旁削劝喻,显得隐约曲折。结尾两句是从上六句自然落出的,因而显得潇洒自如,风流蕴藉。

  崔颢现存诗中大都格律严整,然而此诗却打破了律诗起、承、转、合的传统格式,别具神韵。前六句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转,第八句立即以发问的句法收住,“此处”二字,绾合前文,导出“何如学长生”的诗旨。从全篇来看,诗削融神灵古迹与山河胜景于一炉,诗境雄浑壮阔而富有意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0-371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皇皇¹者华²,于彼原隰(xí)³。駪(shēn)征夫,每怀靡(mí)
译文:那一枝枝灿烂明艳的鲜花,盛开在广袤的原野湿地上。策马疾驰的使者和小吏们,每每想起还有不周到地方。
注释:¹皇皇:犹言煌煌,形容光彩甚盛。²华:即花。³原隰:原野上高平之处为原,低湿之处为隰。⁴駪駪:众多疾行貌。⁵征夫:这里指使臣及其属从。⁶靡及:不及,无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马维驹(jū),六辔(pèi)¹如濡(rú)²。载³驰载驱,周(yuán)(zī)(zōu)
译文:我骑乘着雄壮的骏马良驹,手里的六条马缰柔韧有光。鞭策着马儿驰骋在大路上,在民间遍访那治国的良方。
注释:¹六辔:古代一车四马,马各二辔,其中两骖马的内辔,系在轼前不用,故称六辔。²如濡:新鲜有光泽貌。³载:语助词。⁴周:遍。⁵爰:于。⁶咨诹: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我马维骐(qí)¹,六辔如丝²。载驰载驱,周爰咨谋³
译文:我骑乘着雄壮的青黑骏马,六条马缰犹如素丝般滑柔。鞭策着马儿驰骋在乡野上,跑遍民间博采治国的良谋。
注释:¹骐:青黑色的马。²如丝:指辔缰有丝的光彩和韧度。³咨谋:与“咨诹”同义。
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我马维骆(luò)¹,六辔沃若²。载驰载驱,周爰咨(zī)³
译文:我骑乘着雄壮的黑鬃白马 ,六条马缰闪耀着鲜艳光泽。鞭策着马儿驰骋在大路上,遍访民间搜求治国的善策。
注释:¹骆:白身黑鬣的马。²沃若:光泽盛貌。³咨度:与“咨诹”同义。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我马维骃(yīn)¹,六辔既均²。载驰载驱,周爰咨(zī)³
译文:我骑乘着雄壮的黑白花马,六条马缰收放得自如协调。鞭策着马儿驰骋在乡野上,跑遍民间询访治国的大道。
注释:¹駰:杂色的马。²均:协调。³咨询:与“咨诹”同义。

  “君教使臣”乃此诗之原旨。使臣秉承国君之明命,重任在身,故必须以咨周善道,广询博访。上以宣国家之明德,下以辅助自己之不足,以期达成使命,因而“咨访”实为使臣之大务。而在出使之际,君之教使臣者,正在于广询博访。使臣在奉使途中,时刻不忘君之所教,时常懔懔于心,怀有“靡及”之感,更是忠于职守、忠于明命的表现。《小雅·皇皇者华》这首诗,正是从这两方面著笔歌咏的。

  诗的首章,先阐明君教使臣之旨,诗人说:“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诗意委婉而寄意深长,既以慰使臣行道的辛苦,又戒其必须忠于使命,常以“靡及”自警。从措词来看,是婉而多讽,而用意则是非常庄重。至于君教使臣之具体内容为何,则于诗的第二章至第五章中,用使臣口气,反覆表达,以见使臣时刻不忘君之所教,时时以忠贞自守。

  第二章原诗云:“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前三句皆为使臣自道其出使在征途上的情况,第四句“周爰咨诹”,始表明“博访广询,多方求贤”之义,亦即“君教使臣”的主要内容,而为“每怀靡及”句中使臣所怀思的主旨。三章至五章的诗意,与二章全同,特因叶韵关系,在语词上作了改变:“我马维驹,六辔如濡”、“我马维骆,六辔沃若”、“我马维駰,六辔既均”。此数语,皆以道使臣在奉使途中威仪之盛。因车有四马,故章次亦叠至四次。二章言“载驰载驱,周爰咨诹”,三章言“载驰载驱,周爰咨谋”,以及四章、五章之“周爰咨度”,“周爰咨询”,其意义皆为“遍于咨询”,亦即“广询博访”之义。由此表明使臣之在征途、无时无刻不以君命为念,则使臣之敬奉使命,可想而知。明此义,则知此诗中之“每怀靡及”、“周爰咨诹”两句,乃全诗关键所在。

  综观此诗,倘使无首章“每怀靡及”之语,则二章以下之“周爰咨诹”、“周爰咨谋”、“周爰咨度”等语,意义皆不明显,亦不见有君教使臣之义。倘无二章以下“周爰咨诹”诸语之反覆见意,则使臣奉命“每怀靡及”殷殷之意,更无由表现。故此诗艺术特点之一,是前后各章,互相辉映、照顾周密。特点之二是:诗的语言气象开朗,生动蓬勃。首章以“皇皇者华”起兴,落响超迈,命意笼罩全诗。二章以次,语词变动,错落有致,命义相近而不显其重复,语音协调,可诵性甚强。特点之三是用意恳切,不论君之教使臣,以至使臣对国家明命之反应,字里行间,都非常感人。君之使臣以敬,臣之受命以庄,这虽是古语,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21-323

huánghuángzhěhuā

míng xiānqín 

huánghuángzhěhuā yuán shēnshēnzhēng měihuái怀 
wéi liùpèi zàichízài zhōuyuánzōu 
wéi liùpèi zàichízài zhōuyuánmóu 
wéiluò liùpèiruò zàichízài zhōuyuánduó 
wéiyīn liùpèijūn zàichízài zhōuyuánx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