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边遗竹但枯枝,瘦笋丛生未及齐。
篠嫩不禁风燕立,绿梢烟外起还低。
火边遗竹但枯枝,瘦笋丛生未及齐。
篠嫩不禁风燕立,绿梢烟外起还低。
郑刚中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5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夏日出东北,陵(líng)天经¹中街²
译文:夏季太阳从东北方升起,中午时太阳正当头顶,火辣辣的。
注释:¹陵天经:一作“经天陵”。陵天:升上天空。²中街:古人指日行的轨道。此指太阳当顶直射。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朱光¹彻厚地²,郁(yù)³何由开
译文:太阳晒透厚厚的土地,酷热难熬,能有什么法子释放这难忍的闷热?
注释:¹朱光:日光。²彻厚地:晒透大地。³郁蒸:闷热。⁴开:散释。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上苍¹久无雷,无乃号令乖²
译文:上天久不打雷降雨,莫不是号令反常了?
注释:¹上苍:苍天。²乖:违背,反常。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雨降不濡(rú)¹物,良田起黄埃。
译文:即使降雨也无法滋润万物,因为田地都已经干得尘土飞扬了。
注释:¹濡:湿润。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译文:飞鸟、池鱼皆因干旱和酷热而死了。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万人¹尚流冗²,举目唯蒿(hāo)³
译文:万民仍然流离失所,举目望去,田园一片荒芜。
注释:¹万人:百姓。²流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³唯蒿莱:田园荒芜景象。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至今大河¹北,化²作虎与豺³
译文:开河以北大片地区都变成叛军的巢穴。
注释:¹大河:黄河。²化:一作“尽”。³虎与豺:喻安史叛军。
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浩荡想幽蓟(jì)¹,王师安在哉。
译文:动乱使人想起幽蓟二郡,唐王朝的军队如今在哪里呢?
注释:¹幽蓟:幽州(范阳郡)和蓟州(渔阳郡),安史叛军老巢。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¹
译文:我忧心如焚,吃不下,睡不安,心情很不舒畅。
注释:¹未谐:指心情不愉快,不安稳。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眇)¹贞观²初,难与数子³
译文:抚今思昔,叹当朝没有贤臣良相。
注释:¹眇然:遥想。²贞观:唐太宗年号(公元627~649年),贞观之治为唐初盛世。³数子:指贞观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⁴偕:同。

  《夏日叹》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这次旱灾,后半部分写战乱,并对天灾人祸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极言民生疾苦。

  诗中说,久旱无雨,田地里干旱得尘土飞扬,湖泊池塘都干涸了,飞鸟缺水而死,鱼儿干涸而死,成千上万的灾民逃荒流散,一片荒凉景象。这个时候,河北一带仍然被安史叛军占据,叛军就像豺狼虎豹,凶暴横行,残害人民,而朝廷军队连影子都看不见。杜甫认为天灾人祸都与朝廷的政策失当和腐败无能有关。他说:“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拿贞观之治与现实作比较,显然唐肃宗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样平定和大治天下,唐肃宗身边的那些大臣,也无法与贞观年间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名臣相比,如今的朝廷是令人失望的。

  旱灾接着饥荒,在华州的生活十分艰难,现实政治又是如此让人失望,司功参军的职务也不能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更谈不上施展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了。于是,在立秋后不久,杜甫毅然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开始了他常年漂泊不定的生活。诗的未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臣的赞扬很明显是在表示对现实堤的不满。

  先写太阳照耀郁蒸难开,在请问苍天无雷时似乎也在暗示朝政失度;次写旱灾严重程度和百姓流亡生活,兼及安史之乱仍未并息的时局现状。在这种天灾人祸的现实中,诗人对案不能食之余想到的是今昔的对比,诗的末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臣的赞扬很明显是在表示对现实朝政的不满。

参考资料:
1、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129页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¹。秋菊盈园,而持醪(láo)²(mǐ)³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译文:我闲居无事,颇喜“重九”这个节名。秋菊满园,想喝酒但没有酒可喝,独自空对着秋菊丛,因写下此诗以寄托怀抱。
注释:¹爱重九之名:农历九月九日为重九;古人认为九属阳之数,故重九又称重阳。“九”和“久”谐音,有活得长久之意,所以说“爱重九之名。”²醪: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醪糟。³靡:无。靡由,即无来由,指无从饮酒。⁴服:用,这里转为欣赏之意。⁵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华,同“花”。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世短意常多¹,斯人²乐久生³
译文: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可人们还是盼望成为寿星。
注释:¹世短意常多: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²斯人:指人人。³乐久生:喜爱活得长久。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日月依辰至¹,举俗爱其名²
译文:日月依着季节来到,民间都喜欢重阳这好听的节名。
注释:¹依辰至:依照季节到来。辰:指日、月的衷会点。²举俗爱其名:整个社会风俗都喜爱“重九”的名称。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露凄¹(xuān)²息,气澈³天象明
译文:露水出现了,暖风已经停息。空气澄澈,日月星辰分外光明。
注释:¹露凄:秋霜凄凉。²暄风:暖风,指夏季的风。³气澈:空气清澈。⁴天象明:天空明朗。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¹
译文:飞去的燕子已不见踪影,飞来的大雁萦绕着余音。
注释:¹“往燕”二句:南去的燕子已无踪影,从北方飞来的大雁鸣声不绝。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酒能祛(qū)¹百虑,菊解制²(tuí)³
译文:只有酒能驱除种种忧虑,只有菊才懂得益寿延龄。
注释:¹祛:除去。²制:止,约束,节制。³颓龄:衰暮之年。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如何蓬庐士¹,空视时运倾²
译文:茅草屋里的清贫士,徒然看着时运的变更。
注释:¹蓬庐士:居住在茅草房子中的人,即贫士,作者自指。²空视时运倾:指易代之事。空视:意谓白白地看着。时运:时节,这里指重九节。倾:斜,引申为转迁的意思。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尘爵耻虚罍(léi)¹,寒华²³自荣
译文:酒杯积灰,酒樽也感到羞耻;寒菊空自开放,也让人难以为情。
注释:¹尘爵耻虚罍:酒杯的生尘是空酒壶的耻辱。爵:饮酒器,指酒杯。因无酒而生灰尘,故曰“尘爵”。罍:古代器名,用以盛酒或水,这里指大酒壶。²寒华:指秋菊。³徒:徒然,白白地。⁴荣:开花。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liǎn)(jīn)¹独闲谣²,缅(miǎn)³焉起深情。
译文:整整衣襟,独自个悠然歌咏,深思遐想勾起了一片深情。
注释:¹敛襟:整一整衣襟,指正坐。²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里指作诗。³缅:遥远的样子,形容后面的“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栖迟¹固多娱,淹留岂无成²
译文:盘桓休憩本有很多欢乐,隐居乡里难道就无一事成!
注释:¹栖迟:隐居而游息的意思。栖,宿;迟,缓。²淹留岂无成:反用《楚辞·九辨》“蹇淹留而无成”,意谓长期隐退,难道就一事无成!淹留:久留,指长期隐退。

  重阳节自古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据说如此可以延年益寿,《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然而这一年的重九,在陶渊明的宅边,虽然有一丛丛颜色各异的菊花,然苦于无钱沽酒,只能空食菊花。古人视菊为一种高雅而有气节的花卉,因她开在众芳凋落的秋天,故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话,这里小序中所说的“九华”也就是指菊花,诗人有菊无酒,遂产生出无限感慨。

  “世短意常多”四句,以议论领起,解释了重九之名,并提出感叹人生的主题。意谓人生在世,不过如白驹过隙,正由于其为极暂短的一瞬,故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忧顾虑,也导致了人们企慕长寿永生的祈求。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按着时序的推移又来到了,人们之所以喜爱这个以“九”命名的节日,因为“九”与“久”谐音,所以对它的喜爱正体现了对长生的渴求。这里“举俗爱其名”与小序中的“爱重九之名”一致。“世短意常多”一句炼意极精,宋代李公焕在《笺注陶渊明集》卷二中认为此句是古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两句的浓缩,体现了陶渊明驾驭语言的本领。

  “露凄暄风息”至“寒华徒自荣”十句写景抒情,感叹自己有菊无酒,空负良辰美景。露水凄清,暖风已止,秋高气爽,天象清明,飞去的燕子没有留下踪影,北来的大雁还有声声余响。诗人说:据说酒能祛除心中的种种烦恼,菊花能令人制止衰老,而为何我这隐居的贫士只能让重阳佳节白白地过去!酒器中空空如也,积满灰尘,而秋菊却在篱边空自开放。这里描写了一幅天朗气清的深秋景象,与诗人自己贫寒潦倒的处境正成鲜明对照,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衬出诗人心绪的寥落,大好的时光在白白消逝,盛开的菊花也徒自争艳,诗人于是感慨系之。

  “敛襟独闲谣”即写诗人的感叹,他整敛衣襟,独自闲吟,而思绪辽远,感慨遥深。想自己游息于山林固然有不少欢乐,但留滞人世不能就一无所成。诗人在这里不仅感叹人生的短暂,而且对人生的价值重新作了审视,诗中关于“深情”的内容并没有加以明确说明,只是隐隐约约地点出了作者悲从中来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无酒可饮,而更大的悲痛隐藏在心中,这就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身价值的探求。全诗一气直下,其主旨似在表明人生短促而自己又不能及时行乐,空负秋光的悲叹,然忽又说“淹留岂无成”,更翻出一层意思,所以延君寿说是“一意两层收束”(《老生常谈》)。

  因为此诗结语的含蓄,似有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因而历来解此诗者就以为陶渊明在此中暗寓了他对晋宋易代的悲愤,借此表示了对前朝的留恋,并有志于恢复王室之事。“空视时运倾”一句中也系有感于时事的倾覆,“尘爵”二句则表达了愿安于时命,自保贞心的愿望。最后所谓的“淹留岂无成”,即暗指自己所以羁留人间是由于还抱着复国的希望,等待一展宏图的机会。这种说法自然也不无道理,自来论陶诗的人也曾指出过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而是一个颇有感时伤世之情的人。龚自珍就说他“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考此诗序中所谓“寄怀”,诗中所谓“深情”,都似乎确有所寄托,以此推断,可能此诗确有寓意。鲁迅评陶潜说:“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此诗即体现了他对政治和生命两方面的认识。

  此诗以说理与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陶诗自然流走的特点,其中某些句子凝练而新异,可见陶渊明铸词造句的手段,如“世短意常多”、“日月依辰至”及“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等虽为叙述语,然遒劲新巧,词简意丰,同时无雕饰斧凿之痕,这正是陶诗的难以企及处。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21-523

jiǔxián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xián àichóngjiǔzhīmíng qiūyíngyuán érchíláoyóu kōngjiǔhuá huái怀yán 

shìduǎnchángduō rénjiǔshēng 
yuèchénzhì àimíng 
xuānfēng chètiānxiàngmíng 
wǎngyànyǐng láiyànyǒushēng 
jiǔnéngbǎi jiězhìtuílíng 
péngshì kōngshìshíyùnqīng 
chénjuéchǐléi hánhuáróng 
liānjīnxiányáo miǎnyānshēnqíng 
chíduō yānliúchéng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去国¹登兹(zī)²,怀归伤暮秋。
译文: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怀归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注释:¹去国:离开国都。²兹楼:指新平楼。兹:此。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¹
译文: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寒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注释:¹寒波流:指泾水。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秦云¹起岭树,胡雁(yàn)²飞沙洲³
译文: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来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注释:¹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²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³洲:水中可居之地。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苍苍¹几万里,目极²令人愁。
译文:茫茫苍苍的几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注释:¹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²目极:指放眼远望。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落,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诗体在律古之间,李白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

参考资料:
1、 李晖编.李白诗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6-97
2、 王文金.新编千家诗之三 咏秋古诗百首:海燕出版社,1986年08月第1版:66-67

dēngxīnpínglóu

bái tángdài 

guódēnglóu huái怀guīshāngqiū 
tiānchángluòyuǎn shuǐjìnghánliú 
qínyúnlǐngshù yànfēishāzhōu 
cāngcāngwàn lìngrénchóu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北陇(lǒng)¹田高踏水²频。西溪禾早³已尝新。隔墙沽(gū)煮纤鳞(lín)
译文:北边高地上很多人辛勤地踏水灌地,人们已经尝过了新收割的西水边上的早稻,隔着墙打来酒,炖上细鳞鱼。
注释:¹陇:高地。²踏水:用双脚踏动水车。³禾早:早熟的稻米。⁴尝新:指品尝新稻。⁵沽酒:买酒。⁶纤鳞:小鱼。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忽已微凉何处雨,更无¹留影霎(shà)²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译文:忽然间下了一阵雨,使人感到凉爽,可是一会儿连一点云彩也没有了。卖瓜人已走过竹林旁的村庄。
注释:¹更无:绝无。²霎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词的上片通过选取江南农村独具特色的题材和生活场景,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达了洋溢在作者心头的喜悦。“北陇田高踏水频”,北面高地上的农民在不停地踏着水车,灌溉农田。“频”充满动态和声势,也暗示出农民在农忙时节的辛苦勤劳。“西溪禾早已尝新”,与此不远的一个村庄,农民们已收割完早稻,他们已碾出了新米,蒸出了喷香的米饭。“尝”写出丰收年景的来之不易和丰收年景里人们的喜悦。“隔墙沽酒煮纤鳞”,一天的劳作结束,煮上从河里捞到的细鳞鱼,倒上白天买来的酒,有吃有喝,有滋有味,一天的疲惫和辛苦都烟消云散了。上片三句描写的是三幅画面,三幅画面地点不同,风采各异,似同时(或先后)收入作者的眼帘,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生动独特的农村生活画卷。“北陇”“西溪”“隔墙”等词语不仅突出了乡村气息,更暗示出空间的开阔广袤,读来让人思维活跃疏宕,毫无局狭之感。

  下片通过夏天风雨不定独特天气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态。换头两句“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忽然凉风吹拂,接着飘来几星细雨,就在人担心要下雨的时候,抬头望天,带雨的云一眨眼又无影无踪了!表意一波三折,波澜起伏。这两句写夏天独特的天气变化,内容倒平常无奇,但表达上有不凡之处,形式上少了几分词的随意灵活,多了几分诗的整饬和表意的含蓄及理趣。但此时,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风雨阴晴上,而是在最后的结句“卖瓜人过竹边村”一句。有了这一句,前面的风雨阴晴变化即是过眼烟云。至此,小令的境界顿然跃升。

  上片先写北陇踏水灌田,西溪收稻尝新,继写沽酒煮鱼。足见农事辛勤,生活安乐。下片写忽降微雨,清凉宜人,转眼云影飘散,蓝天当空,卖瓜人在绿竹丛生的村庄推销产品。通篇清新淳朴,生活气息浓厚,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浙西农村图。

参考资料:
1、 马玮.《辛弃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219-221页
2、 王新龙编著,辛弃疾文集 3,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第117页

huànshā··chángshāndàozhōngshì--xīn

běilǒngtiángāoshuǐpín西zǎochángxīnqiángjiǔzhǔxiānlín

yǒuwēiliángchùgèngliúyǐngshàshíyúnmàiguāshēngguòzhúbiāncūn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译文:十天画完一条河,五天画完一块石头。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能事¹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译文:他作画不愿受时间的催促贸然从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才从容不迫地将真迹留于人间。
注释:¹能事:十分擅长的事情。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壮哉昆仑¹方壶²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译文: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蔚为不观。
注释:¹昆仑:传说中西方神山。²方壶:神话中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巴陵¹洞庭日本东²,赤岸³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译文:图中的江水以洞庭湖的西部为源头,一直绵延流向日本东部的海面,犹如一条银丝带,场面十分不观,岸边的水势非常浩渺,纵目望去,好似天水相接,连为一体,与银河相通。画面上云雾迷漫,飘忽不定,云团飞动。
注释:¹巴陵:郡名。唐天宝、至德年间改岳州为巴陵郡,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地处洞庭湖东。²日本东:日本东面的海域。³赤岸:地名。这里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江湖的岸。赤:一作“南”。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舟人渔子入浦溆(xù)¹,山木尽亚²洪涛风。
译文: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奋力驾船向岸边驶去,山上的大树被狂风吹得倾斜了。
注释:¹浦溆:岸边。²亚:通“压”,俯偃低垂。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尤工远势¹古莫比,咫尺应须论²万里。
译文:王宰的画在构图、布局等方面堪称天下第一。
注释:¹远势:指绘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背景。²论:一作“行”,一作“千”。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焉得并州¹快剪刀,剪取吴淞(sōng)半江水。
译文:他能在一尺见方的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的景象,就好像用并州的剪刀把吴淞江的江水剪来了一半!
注释:¹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

  这是一首题王宰画的诗,原作没有传世,然而由于杜甫熟悉王宰的人品及其作品,通过他的神来之笔,仿佛为后人再现了这幅气势恢宏的山水图,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首四句先不谈画,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他不愿受时间的催迫,仓猝从事,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只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胸有成竹,意兴所到,才从容不迫地挥毫写画,留下真实的笔迹于人间。这是大家风度,笔墨自然高超。然后诗人进而描写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极西的昆仑和极东的方壶对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由西至东,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纵横错综,蔚为壮观。画面空间非常辽远广阔,构图宏伟,气韵生动,给人以雄奇壮美的感受。“壮哉”一词,表达了诗人观画时的美感体会和由衷的赞叹。此图不是某一山岳的实地写生,而是祖国崇山峻岭在艺术上集中的典型概括,带有中国山水画想象丰富、构图巧妙的特色。

  中间五句,杜甫从仄声韵转押平声东、钟韵,用昂扬铿锵的音调描摹画面上的奇伟水势,与巍巍群山相间,笔墨酣畅淋漓。“巴陵洞庭日本东”句中连举三个地名,一气呵成,表现图中江水从洞庭湖的西部起,一直流向日本东部海面,源远流长,一泻千里,波澜壮阔。诗里的地名也不是实指而是泛指,是艺术上的夸张和典型概括。“赤岸水与银河通”和“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江岸水势浩瀚渺远,连接天际,水天一色,仿佛与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山水一体,相得益彰。“中有云气随飞龙”句,语意出《庄子·逍遥游》:“姑射山有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古书也有“云从龙”的说法。这里指画面上云气迷漫飘忽,云层团团飞动。诗人化虚为实,以云气烘托风势的猛烈,使不易捉摸的风力得以形象地体现出来。笔势自然活泼。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驾舟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山木尽亚洪涛风”,着一“亚”字,便把大风的威力表现得活灵活现。诗人着意渲染风猛、浪高、水急,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以下是介绍这样巨大的艺术魅力产生的原因。诗人进一步评论王宰高超的绘画技巧:“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经营位置、构图布局及透视比例等方面旷古未有的技法,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咫尺应须论万里”,此论亦可看作诗人以极为精炼的诗歌语言概括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富有美学意义。诗人深为这幅山水图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诗人极赞画的逼真,惊叹道:“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结尾两句用典,语意相关。相传晋代索靖观赏顾恺之的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杜甫在这里以索靖自比,以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用以赞扬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

  这首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让读者不知道何者是诗,何者为画,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可见杜甫题画诗历来为人称道,影响很大。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咫尺应须论万里”——介绍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学习与研究,1981,05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8-510

wángzǎihuàshānshuǐ

 tángdài 

shíhuàshuǐ huàshí 
néngshìshòuxiāng wángzǎishǐkěnliúzhēn 
zhuàngzāikūnlúnfāng guàjūngāotángzhī 
língdòngtíngběndōng chìànshuǐyíntōng zhōngyǒuyúnsuífēilóng 
zhōurén shānjìnhóngtāofēng 
yóugōngyuǎnshì zhǐchǐyīnglùnwàn 
yānbīngzhōukuàijiǎndāo jiǎnsōngbànjiāngshu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