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高卧心,而为贫所迫。
挽我赴尘贱,动与幽趣隔。
硗田能几何,旱穗正容摘。
岂便得收敛,半属租程客。
分争既不贤,烈日仍暴炙。
劳生可羞唷,皆为糠籺窄。
使得二顷把,凶年不相厄。
岂复论锱铢,驱驰在阡陌。
自当杜衡门,清坐对书册。
馀粟酿醇醪,笑似双鬓白。
我怀高卧心,而为贫所迫。
挽我赴尘贱,动与幽趣隔。
硗田能几何,旱穗正容摘。
岂便得收敛,半属租程客。
分争既不贤,烈日仍暴炙。
劳生可羞唷,皆为糠籺窄。
使得二顷把,凶年不相厄。
岂复论锱铢,驱驰在阡陌。
自当杜衡门,清坐对书册。
馀粟酿醇醪,笑似双鬓白。
郑刚中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5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夏日,史蘧庵先生招饮,即用先生《喜余归自吴阊》过访原韵。
夏日,史蘧(qú)¹先生招饮,即用先生《喜余归自吴阊(chāng)²》过访原韵。
注释: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等,双调四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¹史蘧庵:史可程,字蘧庵,史可法之弟。当时流寓宜兴,与作者交往唱和甚多。²吴阊:即苏州。苏州为春秋时吴国都会,有阊门,故称。
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转眼葵肌初绣,又红欹栏角。
分手柳花天¹,雪²向晴窗飘落。转眼葵肌³初绣,又红欹(qī)栏角
译文:我们分手离别时正是柳絮满空,如雪的柳花纷纷扬扬洒落窗前。转眼之间初开的葵花像锦绣般鲜美,旁边一朵艳丽的红花倚靠栏边。
注释:¹柳花天:即暮春,杨柳飞花时节。²雪:指柳絮,中国古代诗词中柳是作为惜别送行的象征物。³葵肌:指葵花。⁴红欹栏角:指栏角的花开得正盛。
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
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¹犹昨。话到英雄失路²,忽凉风索(suǒ)³
译文:离别后世事焕然一新,只有我们俩还像从前。说到仕途失意怀才不遇之时,忽然凉风索索令人凄寒。
注释:¹吾徒:我辈,我们。²失路:此处比喻不得志。³索索:风声。

  上片描写春至夏的自然景象。开头“分手柳花天”两句,追记作者和史蘧庵分别时的情景,起两句不是单纯看作描写春日穹怎飞舞的自然风光,而是借咏柳花以抒离别之情。“转眼葵肌初绣”两句,画面由春日的风光变换成夏天的景象,“葵肌初绣”形容初开的向日葵花,犹如绣成的一朵美丽的鲜花,词人从分别到归来,转眼之间,不觉过了一个季节,春光已消逝,夏日早降临,一株株向日葵绽开了花朵,而庭院栏干转角处的红花正在盛开。上片侧疏于写景,但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感情没有透露,这就构成下片抒情的重点。

  下片抒发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话音一转,即由时间的流动写到时事的变迁。换头“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两句抒情,“吾徒犹昨”是指作者与史可程辈依然如故,他们两人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动,有着共同的侘傺身世遭遇,尤其是陈维崧入清后,长期不得志,饥驱四方,备尝颠沛流离之苦,他曾在《贺新郎》词中感叹:“自古道,才人无命。”所以这里的“只吾徙犹昨”一句蕴含着怀才不遇的高级牢骚,不过措词宛转,没有直率地表达出来。

  结尾“话到”两句,纵笔抒怀,而在景中寓情,感慨不尽。英雄失路,反映了作者长期不入仕宦的压抑心态,他曾在《贺新郎》词中写过“话到英雄方失志”的句子,可见这种不得进身的悲愤已积淀在他的心灵深处,并非一时信口的牢骚。末二句以煨结情,合思深沉,从平叙中显示出一股内在的感人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 主编.清词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235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08:280

hǎoshìjìn··fēnshǒuliǔhuātiān--chénwéisōng

xiàshǐānxiānshēngzhāoyǐnyòngxiānshēngguīchāngguò访fǎngyuányùn

fēnshǒuliǔhuātiānxuěxiàngqíngchuāngpiāoluòzhuǎnyǎnkuíchūxiùyòuhónglánjiǎo

biéláishìshìfānxīnzhǐyóuzuóhuàdàoyīngxióngshīliángfēngsuǒsuǒ

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常履风云,游于伊洛,帝乃期焉,纳以为妃。妃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子,世谓为八神,亦谓八翌、八英、八力。
帝喾¹之妃,邹屠氏之女,常履²风云,游于伊洛³,帝乃期焉,纳以为妃。妃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子,世谓为八神,亦谓八翌、八英、八力。
译文:帝喾的妃子,是邹屠氏的女儿,经常乘风而行,邀游在伊水和洛水的上空。帝喾与她相遇,娶为妃子。邹屠氏女常常做吞食太阳的 (奇怪的) 梦,每次梦完就生下一个儿子,连着做了八个梦,生了八个儿子,世人称他们为八神,也叫八翌、八英、八力。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欲讯秋情¹众莫知,喃(nán)²负手³东篱
译文:我想要问讯秋天的信息,众人皆不知,我背着手,口中念念有词地叩问东篱下栽种的菊花。
注释:¹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²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³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⁴叩:询问。⁵东篱:指代菊。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孤标¹傲世偕²谁隐,一样花东为底³迟?
译文: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
注释:¹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²偕:同……一起。³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pǔ)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qióng)¹病可²相思?
译文:空荡荡的庭院,落满霜露,那是何等的寂寞?大雁南归、蟋蟀停止了鸣叫,可曾引起你的相思?
注释:¹蛩:蟋蟀。²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拟人写法。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¹何妨片语时。
译文:不要说世界上没有人能与你接谈,你哪怕能与我说上片言只语,我们也能相互理解对方的心思。
注释:¹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东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问菊》,作为小说人物诗,是并不弱于《咏菊》的。诗人把菊花作为知己、知音,于是向它提出了郁积于心的许多问题。问菊就是问自己,答案也都包含在问题之中。你那样标高气逸,傲然独立于尘世风霜之中,没人能和你结伴生活。花朵同样俊秀,你不在春天和百花一起东放、争妍斗艳,却到了深秋才东放。一种深沉的寂寞感,孤扯感扑面而来。这就是觉醒之后的黛玉的心理的深切写照。可以说,这首诗倒是更深沉地揭示了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单就律诗的格律而言,这首诗是确有可推敲之处的,有的对仗不够工稳。这和黛玉的“不以词害意“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的诗学见解有关。

  在这首诗中,轻俗傲世,花东独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性情。 “圃露庭霜”就是《葬花吟》中说的“风刀霜剑”。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彷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几乎没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东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首联之外,颔联、颈联、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妙,正如湘云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林黛玉一再向那寄托在东篱之下的菊花发问,其实是暗喻自己寄人篱下,缺少知音。

  小说中李纨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所以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其实这种写法本身就另有微言大义,如果按十二首诗作的实际情况,那并非如宝玉所赞同的“极是!极公!”正如后人评点所调侃,宝玉情有所偏,“林妹妹为魁,不是也是,不公也公”。即以黛玉自己的三首诗而言,应该说这首《问菊》要比《咏菊》更真情更自然。

  首联即直切“问”字,所谓“讯秋情”即问讯菊花的情怀意向。下面一连几个问句,或切合历史上所形成的菊花之文化品位,或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其实都是把菊花当作诗人的一个同类,即将诗人自己的情怀赋予了菊花。所谓问菊,实是自拟。孤标傲世,当然是从陶渊明就给菊花涂染上的文化个性,问“偕谁隐”,答案已经在问句之中,即与菊花相过从的只能是高人隐土。菊花在秋季东放,当然不同于“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为底迟”,也就是赞美了菊花不趋时不从众的品性。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别的花所以不在秋季东放,菊花所以会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衬出菊花的遗世独立。鸿雁在秋天向南飞走,蛩即蟋蟀也即将结束生命,这进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总之这四个问句,实际上就是以问的形式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就是对菊花的“移情”故问。最后两句就把这层意思明白点出:不要感叹没有知音,我就是你的好朋友,如果菊花能说话,咱们就好好聊一会吧。但全诗都采用问的口气,一方面与诗的标题紧扣,另一方面使诗有一种含蓄的韵味。

  应该说,这首诗十分切合小说中所写黛玉之性格——第五回所谓“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作者代拟的这首诗传神地体现了这种特点。同时当然也就关合了黛玉将来“眼泪还债”的寂寞之苦境。

参考资料:
1、 季学原主编,红楼梦诗歌精华,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132页
2、 (清)曹雪芹著;李楠解译,红楼梦诗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10,第225页
3、 梁归智著,红楼赏诗:《石头记》诗词韵语讲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195页

wèn

cáoxuěqín qīngdài 

xùnqiūqíngzhòngzhī nánnánshǒukòudōng 
biāoàoshìxiéshuíyǐn yànghuākāiwèichí 
tíngshuāng hóng鸿guīqióngbìngxiāng 
xiūyánshìtánzhě jiěfángpiànshí 
江上悠悠人不问,十年云外醉中身。
江上悠悠人不问,十年云外¹醉中身。
译文:丁香生长在江边,远离尘俗,无人问津,十几年的积累也只能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罢了。
注释:¹云外:亦指世外。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yīn)(qín)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译文:若是解开那丁香心中的那个结,它必然放纵地释放自己的情怀和才能,飘香万里。

dīngxiāng

guīméng tángdài 

jiāngshàngyōuyōurénwèn shíniányúnwàizuìzhōngshēn 
yīnqínjiěquèdīngxiāngjié zòngfàngfánzhīsǎndànchūn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在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sēng)¹、鹤林友²、龙山客³,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友白,在洞庭柑(gān)、东阳酒、西湖蟹(xiè)。哎,楚三闾(lǘ)休怪!
译文:在菊花开放的时候,我正好回来了。伴着虎溪的高僧、鹤林的好友、龙山的名士;又好像杜甫、陶渊明和李白;还有洞庭山的柑橘、金华的名酒、西湖的肥蟹。哎,楚大夫你可不要见怪呀!
注释:¹虎溪僧:指晋代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寺前有虎溪,常有虎鸣。²鹤林友:指五代道士殷天祥,据传他曾在镇江鹤林寺作法使春天的杜鹃花在重阳节绽开。³龙山客:指晋代名士孟嘉。⁴杜工部:即唐代诗人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⁵洞庭柑:指江苏友湖洞庭山所产柑橘,为名产。⁶东阳酒:又称金华酒,浙江金华出产的名酒。⁷西湖蟹:杭州西湖的肥蟹。⁸楚三闾:指屈原。屈原曾任楚国三闾大夫。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拨不断·九重天》),在仕途中抑扬了大半辈子的马致远,晚年时还没有飞腾的机会,一直浮沉于风尘小吏的行列中。二十年俯仰由人的生涯,留给他的,该有多少辛酸的回忆!马致远后期散曲中,不止一次提到宦海风波,时时准备退出官场,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这首小令就作于马致远归隐之后。

  此曲起首“菊花开,正归来”二句,用陶渊明归田的故事。马致远的确像陶潜那样,感到以往生活之可厌,是误入了迷途,而归隐才算是走上了正道。以下三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友白,在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为鼎足对,将三组美好之事、高雅之人聚集在一起,极力妆点,说明归隐的生活乐趣:虽然闲居野处,并不谢绝人事,不过所交往的,都是虎溪的高僧,鹤林的道友,龙山的佳客;就像他最崇拜的杜甫、陶潜、李白这些古代杰出的诗人那样,在草堂之中,菊篱之旁,青山之间饮酒斗韵,消闲而自适。何况,还有洞庭的柑橘,东阳的美酒,西湖的螃蟹!这样的田园生活,自然让人为之陶醉,乐在其中矣。对于马致远的归隐,有些友人可能不友理解,因而在小令的最后,他才用诙谐调笑的口吻,作了回答:“楚三闾休怪!”这里,一点也没有否定屈原本人的意思在内,也不是完全忘情于天下,而是含蓄地说明,当权者的统治友糟,不值得费力气为它去卖命。这是他归隐的动机所在。

  此曲用典较多,但并不显得堆砌。由于这些典故都比较通俗,为人们所熟知,以之入曲,抒写怀抱,不仅可以拓展作品的思想深度,而且容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51-252页

duàn··huākāi--zhìyuǎn

huākāizhèngguīláibànsēnglínyǒulóngshānshìgōngtáoyuānmíngtàibáizàidòngtínggāndōngyángjiǔ西xièāichǔsānxiūguà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