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圃自缘非肉食,杜门谁谓避闲名。
大都野性如麋鹿,不争将身朝市行。
学圃自缘非肉食,杜门谁谓避闲名。
大都野性如麋鹿,不争将身朝市行。
郑刚中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5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¹(nóng)²我侬,忒(tè)³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niē)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guǒ)
译文: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如此多情,情到深处,像火焰一样热烈。拿一块泥,捏一个你,捏一个我,将咱俩再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我的泥人中有你,你的泥人中有我。我和你活着盖同一床被子,死了用同一口棺材。
注释:¹尔:一作“你”。²侬:我。江浙一带称我为侬,对人亦可称为侬。第一个“侬”是“我”,第二个“侬”是“你”。³忒:太,过甚。⁴似:一作“如”。⁵捻:同“捏”。⁶尔:一作“你”,下同。⁷齐:一作“起”。⁸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赵孟頫想纳妾作了首小词给妻子示意,管氏作《我侬词》以答复。她把他们夫妻巧妙比喻成泥人,向丈夫表达了白头偕老的愿望,而这些都是小妾所不能给予的,夫妻双方都要对彼此忠贞负责任。此诗用喻新警,用词婉转,而字里行间暗藏机锋,透出铿锵英气,绵里藏针。

  《我侬词》用喻新警,把夫妻关系比喻作泥人。从两个人复杂的制作过程:捏塑、打破、调和、再塑,读者可以想象夫妇俩情感的深厚,已经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分彼此、无法离弃的地步。此诗虽然用词设喻十分巧妙婉转,却态度鲜明,字里行间暗藏机锋,透出铿锵英气,绵里藏针。特别是末句“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表达了诗人对爱情排他性的誓死坚持。

  《我侬词》虽然题名是“词”,行文却更像元曲的白话朴质。“尔依我侬”是湖州方言,是管道昇的家乡话。它以情诗的形式,以朴实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夫妻情爱的亲密无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水乳交融难分的关系。捏塑、打破、调和、再塑这些用词表达的是只有结发夫妻オ能做到的同患难共甘苦。这些都是小妾所不能给予的,小妾是做不到也不能与丈夫一起承受的。因此夫妻双方都要对彼此忠贞负责。

  词中的语句通俗易懂,委婉恰当的表达出她反对丈夫纳妾的态度。最一后句“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个椁”,表达的是她希望能与丈夫生死相依白头偕老的共度一生,也表达出夫妻双方要为家庭互守忠诚,是家庭责任感的体现。管道昇没有明确反对丈夫纳要而是通过写诗词的形式対丈夫的深情呼唤来感动丈夫。此诗感情真挚而热烈,却又不失温柔敦厚之旨;形象鲜明,不落半点俗套。诗又全用白话写成,不受传统诗词格律的拘束,读来很像现代人的诗作。

  据说,赵孟頫看了这首诗之后大受感动,深深感到内疚,最终改变了纳妾的想法,夫妻复又恩爱如初。管道昇把他们夫妻巧妙比喻成泥人,“捻”“塑”“打破”用来形容夫妻关系,向丈夫表达了白头偕老的愿望,可谓是机智巧妙地用真情来挽救了这段婚姻。

参考资料:
1、 刘冬颖.中国古代才女诗词.北京:中华书局,2014:166-168
2、 张若晨.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侬词》.戏剧之家,2017(14)
3、 蓝墅.情意绵绵《我侬词》.济南大学学报(综合版),1992(04)
4、 傅韵.应尚能歌曲《我侬词》的音乐特点及演唱分析.上海师范大学,2015

nóng

guǎndàoshēng yuándài 

ěrnóngnóng tuīshàqíngduō qíngduōchù huǒ kuài niǎněr  jiāngzánliǎng  yòngshuǐtiáo zàiniǎněr zài zhōngyǒuěr ěrzhōngyǒu ěrshēngtóngqīn tóngguǒ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万紫千红莫谩(mán)¹,今朝粉蝶过邻家。
译文:万紫千红的景色不需过分地夸,今天有只蝴蝶飞别邻居家去了。
注释:¹谩夸:空自夸赞。谩,通“漫”。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yáng)帝难邻张丽华。
译文:王昭君不幸遇到了画家毛延寿,改变了命运,炀帝容不下陈后主的爱妃张丽华,把她处死了。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¹红日又西斜。
译文:深深的小院白白地锁住了青春,而野外的红日又到了快落时候了。
注释:¹平原:广阔平坦的原野。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fèi)蛙。
译文:村边小桥流水景色虽美但村里己萧条无人住了,连流莺都沒有只有青蛙在叫。

shěnshítiánluòhuāshī

tángyín míngdài 

wànqiānhóngmánkuā jīnzhāofěndiéguòlínjiā 
zhāojūnpiānmáoyánshòu寿 yángnánliúzhānghuá 
shēnyuànqīngchūnkōngbáisuǒ píngyuánhóngyòu西xié 
xiǎoqiáoliúshuǐxiáncūnluò jiànyīngyǒufèi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蝶懒莺慵(yōng)¹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²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³无人卷。
译文: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此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情懒意慵,神倦魂销。
注释:¹慵:懒。²残红:指凋残的花,落花。³幕:这里指窗帷。
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云鬓(bìn)(péng)¹松眉黛(dài)²浅。总是愁媒³,欲诉谁消遣(qiǎn)。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译文: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懒于梳妆打扮,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
注释:¹鬓鬅:蓬松,指头发松散的样子。²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来画眉。³愁媒:引起悉愁情的媒介。这里指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⁴消遣:消解,排遣。⁵系绊:这里是“维系”的意思,还可以引申为“寄托、有着落”。⁶杨花:指柳絮,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⁷管:照管。

  苏轼词在豪放以外,也显婉约含羞,《蝶恋花》词中即写闺怨女子,缠绵动人。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上阕由写景过渡到写人。全词以哀景引入,“懒、慵”乃倦怠样,“蝶、莺”本为无情动物,词人却以主观情感灌入,描画了两物的慵懒散漫。后以“花落狂风”承接,更于慵懒外平添萧瑟,“残”为花落凌乱之形,暗含残败颓靡;“满”字作结,残红遍地,满布小院的情状即刻呈现眼前。全词前三句写景,由蝴蝶、黄莺的慵懒,转入花落残红的寂寥,为下文写人作铺垫,奠定了哀怨凄楚的氛围。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这两句由景及人,主人公午醉未醒,红日已晚,黄昏及至,帘幕低垂。此乃日落黄昏时分,抒情主人公应为一名女子,睡眼惺忪之时,天已慢慢暗沉下来,“帘幕无人卷”从侧面写出女子慵懒倦怠之象。景中含情,人中显意,全词上阕由景及人,细致描摹出一幅残败寂寥的少女闺怨图,色调浓郁低沉。

  下阕直入,展开对人物外表与内心的描写,细腻地展现出主人公独居闺房之中的情形。“云鬓箭松眉黛浅”,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鬓发散乱,眉间黛墨浅淡,不饰打扮、素面朝天的女子形象显露无疑。这个女子之所以不修边幅,乃是“愁”字作祟,无尽愁怨,无处倾诉。“总”是起领,将女子悠悠“愁媒”一语道尽,见景思愁,见人思愁,万事万物在女子眼中“总是愁媒”。而这愁却无人可排遣,“欲诉”写尽女子渴望倾诉、渴望排遣的心理,但是“谁消遣”的疑问却暗含“无人消遣”的答案,五字将少女悲凉沉重的心情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凄楚难耐。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一句,以否定词“未信”领起,虽明言“未信”,却隐隐传递出“信”意,女子的孤单寂寞在这断言般的词句中传达而出。随后女子自比杨花,“杨花犹有东风管”,杨花似花非花,在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女人以花喻人,命薄如杨花,将其女子无所依傍、“难系绊”的深情道出。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全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表达对妻子的怀念。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86页
2、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87页

diéliànhuā··diélǎnyīngyōngchūnguòbàn--shì

diélǎnyīngyōngchūnguòbànhuāluòkuángfēngxiǎoyuàncánhóngmǎnzuìwèixǐnghóngwǎnhuánghūnliánrénjuǎn

yúnbìnpéngsōngméidàiqiǎnzǒngshìchóuméishuíxiāoqiǎnwèixìnqíngnánbànyánghuāyóuyǒudōngfēngguǎn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寂寞¹掩柴扉(fēi)²,苍茫对落晖(huī)³
译文: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
注释:¹寂寞:寂静无声,沉寂。²柴扉: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³落晖:夕阳,夕照。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鹤巢(cháo)¹松树遍,人访荜(bì)²稀。
译文: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注释:¹鹤巢:巢为动词,作栖宿解,不是名词“窝”的意思。²荜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常指房屋简陋破旧。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绿竹含新粉¹,红莲落故衣²
译文: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
注释:¹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²故衣:指莲花败叶。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渡头¹烟火²起,处处采菱(líng)归。
译文: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注释:¹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²烟火:指炊烟。一作“灯火”。

  首联二句是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他引用了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七“日晚荒城上。苍茫余落晖”诗句。顾安《唐律消夏录》谓此诗首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其实不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颔联二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此联“遍”“稀”二字用得很妙。“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颈联对句引用庾信《入彭城馆诗》:“槐庭垂绿穗,莲浦落红衣。”这一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最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此诗虽然写出了作者惬意的生活,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shānshì

wángwéi tángdài 

yǎncháifēi cāngmángduìluòhuī 
cháosōngshùbiàn rénfǎng访mén 
绿zhúhánxīnfěn hóngliánluò 
tóuyānhuǒ chùchùcǎilíngguī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复楚¹情何极,亡秦²气未平。
译文:复清的愿望多么急切难禁,消灭敌人的志气在心头热烈奔腾。
注释:¹复楚:暗指复明。²亡秦:暗指亡清。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雄风¹清角劲²,落日³大旗明。
译文:大风送来清脆而雄劲的角声,夕阳的余辉照在大旗上,红艳鲜明。
注释:¹雄风:指义军的军威。²清角劲:清越的号角声悲壮有力。³落日:指夕阳斜晖。⁴大旗:指义军的军旗。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gǎo)¹酬家清²,戈船³决死生!
译文:我全身缟素,立誓要报清仇家恨,指挥兵船跟敌人拼个你死我生。
注释:¹缟素:指白色的孝服。²酬家清:报家清之仇。家仇,指作者之父夏允彝于1645年兵败,投水殉清。清仇,指明朝灭亡。³戈船:战船,指义军的水师。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胡笳(jiā)¹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译文:听到胡笳声,激起我满腔无限的悲愤;抬头见明月已上城头,一片光明。
注释:¹胡笳:古代管乐器。这句指清军势大。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战苦难酬(chóu)清,仇深敢¹忆家?
译文:战斗万分艰苦,报清真是谈何容易。清仇如此深重,岂敢再顾念妻子儿女?
注释:¹敢:这里是岂敢、不敢之意。
一身存汉腊,满目尽胡沙。
一身存汉腊¹,满目尽胡沙²
译文:我终身只承认大明中清的正朔和传统,但满眼看到的是一片被敌人蹂躏的土地。
注释:¹汉腊:这里用以表示要毕身忠于明王朝。以汉代明。腊,从周代开始的一种岁中祭祀活动。²胡沙:胡人占领下满目荒凉的土地。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¹
译文:月亮照着大旗的影子不断翻飞,宝剑射出霜雪一样的白光和逼人的寒气。
注释:¹剑花:剑上的霜花。
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六军¹(hún)²散尽,半夜起悲笳。
译文:可叹我们的队伍已全被打散在四处,半夜里,听到悲凉的笳声从四面响起。
注释:¹六军:天子有六军,见《周礼》,这里泛指军队。²浑:全。
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
一旅¹同仇谊,三秋故主怀²
译文:旅内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三年里,我一直怀念先帝。
注释:¹一旅:《左传·哀公元年》:“有众一旅”注:“五百人为旅”。²“三秋”一句:公元1644年,明思宗在煤山自缢,1646年作者入吴易义军,前后三年整,故称三秋。故主怀,“怀故主”的倒装句。故主,指明思宗。
将星沉左辅,卿月隐中台。
将星沉左辅¹,卿(qīng)月隐中台²
译文:清兵攻克扬州,一颗将星就此陨落。奸臣当政,贤良之士尽皆隐蔽。
注释:¹“将星”一句:指1645年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死难。将星,古代认为帝王将相都上应天星。左辅,这里指扬州。²“卿月”一句:这里卿月比喻贤臣。中台,星名,三台之一。古代以三台喻三公之位。中台谓司徒,这里指朝廷。此句是指马士英、阮大铖等奸佞当权,朝政败坏,贤良之士尽皆隐蔽。
东阁尘宾幕,西征愧赋才。
东阁¹²宾幕³,西征愧赋才。
译文:自己能力差,不能胜任义军的参谋,惭愧自己没有像潘岳一般的才能。
注释:¹东阁:语出《汉书·公孙弘传》:“于是起宾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²尘:玷污。³宾幕:即幕宾。⁴西征:潘岳曾作《西征赋》。
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
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
译文:此夜明月高挂,响起军号之声,这是为谁而哀鸣?

  第一首诗的起笔即化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点明主题,并以感情急切、激愤的“情何极”、“气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壮激越的基调,表达出作者誓灭清人,恢复明朝的强烈爱国情感。接下来由情入景,写道:雄风中,传来军中的号角声;红日里,飘动着战旗。用“角”与“旗”两个意象,用“劲”与“明”两个醒目的词,突出体现义军庄严、雄壮的军威。“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是写誓死报效国家,是开篇“复楚”“亡秦”的补充。“酬家国”是目的,“决死生”是决心,鲜明的突出了为雪耻复国而生死决战的惨烈情怀。最后,以悲凉的胡笳与凄冷的月色来渲染义军战斗的艰苦和作者的悲凉心情。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而“一片月临城”,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第二首着重写斗争的艰苦。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选取了一些具有边塞特色的意象,胡沙、悲笳等,描绘出一幅边塞特有的苍凉画面:在胡地黄沙滚滚的大漠中,夜色里回响着悲凉的胡笳之音······但这仅仅是比喻、象征而已,实际上诗人写的是起义军艰苦的抗清复明的战斗生活。首联把战斗和思乡结合起来,以“战苦”提携全篇,因为是寡难敌众才“难酬国”,因为仇深才不“敢忆家”,苦而且难,仍能坚持战斗,这就突出了仇之大且深。“仇深”二字是关键。颔联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汉腊”代指作者为之奋战不息的明朝,表达了忠于国家的决心,但明王朝大势已去,清军入侵,山河沦丧、满目荒凉,诗人痛惜而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颈联是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写照,“翻旗影”“冷剑花”高度概括了刀光剑影的惨烈战斗;“落月”“清霜”等典型意象,象征诗人思念故国的拳拳情怀。尾联把诗人无比痛惜、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推向高潮:起义军全军覆没,悲凉的胡笳之音在夜空中回荡。全诗意境厚重沉郁,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第三首写同仇敌忾的精神。开篇即直言对明思宗的怀念。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到作者写此诗时已经三年。接着写史可法蒙难,扬州城破,是各镇不听调动,福王政权腐败无权威的结果,叙述中有揭露,有批判,有深沉的感慨。接着又转向对自身的描述,惭愧自己身为幕宾而没有潘岳那样的才能,这是作者的自谦,最后以设问作结,引人深思。

  三首诗的共同特点是:直抒胸臆与典型意象、景物烘托相结合。都是用对起手法,四联中有三联是对句,形成整饬的格律、庄严的风韵。都是用衬托手法表现义军不畏强敌,不畏艰苦的崇高精神,有时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作者强烈爱国情感抒发出来。诗风激越而蕴藉、沉雄。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0-133
2、 文化林 余镇邦.古代爱国诗词鉴赏: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158-159
3、 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13-21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