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欣解冻入花丛,蔌蔌俄惊万片红。
草木岂能胜造化,吹开吹落任东风。
方欣解冻入花丛,蔌蔌俄惊万片红。
草木岂能胜造化,吹开吹落任东风。
郑刚中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5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绿塘摇滟接星津¹,轧(yà)²兰桡(ráo)³入白蘋(pín)
译文:碧绿如染的塘水波光滟滟倒映着星河,小船在“轧轧”的船桨声中驶入白蘋丛中。
注释:¹星津:指星河,银河。²轧轧:形声词,摇动船桨时发出的声音。³兰桡:对船桨的美称。⁴白蘋:一种浅水中生长的草本植物,亦称“田字草”、“四叶菜”。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应为洛神¹波上袜,至今莲蕊(ruǐ)有香尘。
译文:水面盛开的莲花就像洛神仙女的袜子,到如今莲蕾之上还留有洛神仙女的香尘。
注释:¹洛神:洛水女神。

  此诗前二句从动态方面描写塘景,后二句则从静态表现塘景,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突出了塘景的晚间特点。全诗咏莲而不言莲,景物之间衔接紧密,应用典故而有不露痕迹之妙。

  此诗前二句描写塘景,总体上以塘水的“摇滟”和“兰桡轧轧”的动态效果来表现塘景。具体来看,第一句用“接”字把“摇滟”与“星津”这水天两处的景色呈现在读者前,“星津”一词还突出了时间之“晚”;第二句则用“入”字把“兰桡入白蘋”的动态美写得活灵活现。

  后二句并不直接描写莲花,而是以拟人化“洛神”之“袜”将莲叶、花等加以笼统的形容,以“莲蕊”所持有的静态特征来表现塘景,以晚间莲花的唯一标志性特征“有香”再次突出了时间之“晚”。

  全诗咏莲而不言莲,但不仅有浓厚的色泽,而且也有细密的结构,景物与景物之间衔接得极紧极密,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着极其繁富的内容。

参考资料:
1、 董乡哲 著.“温庭筠”诗集译意.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07月第1版:479
2、 王明居 著.王明居文集:唐诗风格美新探;唐代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06月第1版:231

liánhuā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绿tángyáoyànjiēxīngjīn lánráobáipíng 
yīngwéiluòshénshàng zhìjīnliánruǐyǒuxiāngchén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
天子¹好征战,百姓不种桑(sāng)²
译文:天子喜欢打仗,百姓不事农桑。
注释:¹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²不种桑:不从事农业生产。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
天子好年少¹,无人荐(jiàn)冯唐²
译文:天子喜欢少年,无人举荐冯唐。
注释:¹年少:犹少年。²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汉文帝时为中郎署长已近耄耋之年。此处借指年老而有德才的人。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¹
译文:天子喜欢美女,夫妇不能成双。
注释:¹夫妇不成双:意指良家美女多被选入皇宫,使得民间妻离子散。

    此诗以民歌形式,三章六句分述三个并不相关的内容,通过对比手法讽刺时局,矛头直指最高统治阶级,鞭笞了皇帝的种种罪行,道出了人民的强烈呼声。

  《捕渔谣》共三章六句,分述三个并不相关的内容,用两种方式组合:一是不同内容的排比,拓宽外延;二是同一内容的对比,深化内涵,并集中在一个焦点(主题)曝光。丰茸其辞而凝炼其意,正是民间歌谣的普遍特色。远者汉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近者如民歌:“种田郎,吃米糠;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床。”其语虽浅显,事虽明了,作者仅仅作客观叙写,不加褒贬,而事实提供的强烈对比,却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鲜明的憎爱态度。

  进一步考察,《捕渔谣》所列举三端,非同泛泛。首句写农桑为立国之本,废于征战;人才为兴邦之道,囿于偏见;夫妇为人伦之先,乱由上作。天子所好虽不过尔尔,其影响却至巨至大。诚如司马迁言:“其称文小,而所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即以冯唐而论,冯唐向以不遇于时作为典故人物流传,在汉时尚数次有人举荐,如今竟至于荐引无人,可悲可叹。曹邺对晚唐社会的病态症结作了深刻揭露,既具有针对的时事性,又有深厚的历史感。

  至于题作《捕渔谣》,而诗却无相关内容,或以为怪异。盖民歌民谣向有特殊调名,如近世“杨柳青”“马灯调”“莲花落”“无锡景”可以推知;起先可能抒写直接内容,后来渐渐失去联系。水路山歌,渔夫樵子,“牧笛无心信口吹”,只取其自由洒脱。文人词原亦由民间词发展而来。其词调最初大抵有来历,尔后创作渐多,遂与内容分离;犹如时新名酒仍以百年老窖陈酿作商标,示其古朴醇正而已。顺便再说一说章法,前两章如正形方阵,纵横悉成对衬;第三章奇数陡起,便觉欹兀,戛然而止,锐其锋芒。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60-661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垂拱元年(685)诗人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司法参军途经巫峡时。诗人此次由太子詹事司直光崇文馆学士调出为梓州司法参军,是受从弟杨神让附徐敬业叛乱的牵连,带有贬谪的性质,因此心境郁悒,沿途写下的几首山水诗都有忧郁不平之气,而本诗是较典型地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灵活动的一篇。

  全诗十六句,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所见,后八句写所思。首四句总写巫峡的气势,先化用古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盛弘之《荆州记》)之意,叙述巫峡之长,然后通过对悬崖峭壁的描绘衬托巫峡之险:岩峦重叠一望无际,层层壁立的峭崖上摩云霄(苍苍,天色,出《庄子》)。三四两句用平视和仰视的角度展现了巫峡的幽深窅远和两岸峭壁的险峻。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曾这样描写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杨炯这里显然是受其影响的,但诗人并没停留在这一般的描绘上,从第五句开始,诗人对巫峡的险状进行了具体刻划。“绝壁岩天险”四句应是写一处具体的险要,它岩立江中,上面长满青苔,就是在夜里也看得很清楚。下面流急浪险,哪怕没风也波涛喷激,令人心惊。这是诗人夜中乘舟途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看来诗人不知其地名。难以称名指实,但这么一来,就使得它由实变虚,部分地超脱了现实,带上一种象征意义——与诗人的境遇相映衬,成为仕途凶险的象征。

  诗人遭到政治上的打击,远贬殊方。此刻面对巫峡风波之险,自然就联想到仕途的凶险莫测,于是一连串的感触油然而生。从第九句开始,诗转入后半部的情绪抒写,与前面的景物描绘构成对称的格局。“忠信”四句承上用比喻表达自己的信念:只要自己光明磊落,恪守着以忠事君、以信处世的准则,象这样泛舟历险又有什么可忧惧?“砥柱”在河南三门峡,俗称三门山,黄河分流包山而过,是水流极险急之处。“吕梁”即吕梁山,在山西省西部,相传大禹治水曾闢吕梁洪通黄河。“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两句一言其险,一言其远,泛言可以行于四方,化险为夷。诗人由行舟所历的天险联想到宦途所遭人祸,就信笔借行舟为喻,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虚实之间,过渡巧妙自然,了无痕迹。至此为止,诗中的情调一直是开朗自信的,前途充满了希望。然而诗人毕竟身处逆境,当走上贬谪之途的此际,怎么可能没有一丝伤感呢,尤其是自己遭贬纯属无故株及,自不免怨愤不平。“美人”两句就表达了这种情绪。古诗中美人常用来比喻理想或君主、友人,这里是比喻君王,而以灵芝自喻,两句意思说自己远离朝廷,空有忠贞和才干不能进用、报效。托词虽婉,心情却颇为激切,诗人对自己忠而见疏、怀才不用的遭际深觉不平,可是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情下,听到峡中凄厉哀绝的猿啸,他不由得一阵伤感,潸然泪下了。《水经注》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屡引凄异,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在这里将典故与现实、环境与心情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情景交融、联想丰富的艺术境界,读来令人对作者的遭遇产生深深的同情。

  写山水而寄托自己的情思,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特色。在这样的山水诗中,山水景物不再是单纯的观赏对象。而成为与作者的心境相感发相映衬的表现媒介。作者寄意于山水,是为了抒发情感,因此,诗中的景物描绘有时就不那么刻意求工。杨炯这首诗就是如此,它写景雄浑开阔而不求工细,为主体的情感活动构成了恰当的背景。

xiá--yángjiǒng

sānxiábǎiwéiyánxiázhǎng

zhòngyányǎodiézhànglíngcāngcāng

juéhéngtiānxiǎnméitáilànjǐnzhāng

fēnmíngjiànfēnglàngkuáng

zhōngxìnsuǒdǎofànzhōushāng

shèzhùliáng

měirénjīnzàilíngzhīfāng

shānkōngyuánxiàozhēnglèizhānshang

留不得,肠断故宫秋色。瑶殿琼楼波影直,夕阳人独立。
留不得,肠断故宫¹秋色。瑶殿²琼楼³波影直,夕阳人独立
译文:君王呵,想留留不得。故宫中凄凉萧瑟的秋色让人悲痛欲绝。水波中瑶殿琼楼的倒影又长又直。夕阳的残照中,有人默默地独自伫立。
注释:¹故宫:旧时宫殿。²瑶殿:指宫廷。³琼楼,华丽的宫中楼房,亦代指宫殿。⁴夕阳人独立:意为在夕阳的残照中,有人默默地独自伫立。
见说长安如弈,不忍问君踪迹。水驿山邮都未识,梦回何处觅?
见说长安如弈¹,不忍问君踪迹。水驿山邮都未识²,梦回何处觅?
译文:听说京城里的形势,错综莫测如同博弈。我不忍心去询问,君王仓皇远去的踪迹。水驿山邮都不熟悉,即使我的梦飞回故国,又到哪里去把君王寻觅?
注释:¹长安如弈:长安,似亦用本意,因清帝避难在长安。弈,围棋。水²驿山邮都未识:水驿,水路的转运站。山邮,山中的邮传。

  词人起笔还是一声叹息:“留不得!”两次叹,心情愈见深重,情调愈见悲凉。与上一首一样,作者在此片里着力以景带情去激发读者的共鸣。但在具体的描写里,手法又有变化。上一首写景不见人,这一首,人物构成画面的一个部分,以画面人物的愁苦、悲寂直接打动读者。“肠断故官秋色”,第一笔就勾勒出一个哀伤至极的人物形象。枝枯叶黄、衰草丛生的故官秋色,令其肠断,既在写景,也在写情。“故宫” 与上首词中的“故国”一脉相承。“瑶殿琼楼”极写宫殿的富丽华美,暗含了作者对故官兴盛之景的追忆。但是,了无生气的一池死水却又告诉作者那一切俱已过去。华美的官殿倒映在死寂的池水里,多么鲜明而刺激的对比。“波影直”的“直”突出地表现了故官的冷落和萧条,也突出表现了画面人物目注神驰,眼光呆滞的情态。一瞬间,万簌俱寂,一切都凝固了。作者乘机跳到远处,放大视角,摄下了一个极为凄楚、悲怆的镜头:“夕阳人独立”。昏黄惨淡的夕阳照耀着澄黄、明亮的琉璃瓦,枯黄透明的秋叶陪衬着一个瘦小孤寂的背影。象一幅质感很强的油画,却更比油画动人心弦。此处实不可留。

  “见说长安如奕”,作者宕开一笔,引起下片对“思君”主题的回归。作者欲知“君”的踪迹,欲寻你而去,不知怎么做, “水驿山陲都未识”是说不知路途,不认路标。即使想与你梦中相见都不可能。既行不得,又留不得,归的路子也堵死了。“归不得”这句,感叹人生的酸楚和绝望。

参考资料:
1、 田军 王洪等主编. 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1460-1463.
萧萧落叶送残秋,寂寞寒波急暝流。
萧萧¹落叶送残秋,寂寞寒波急暝流。
译文:凋落的树叶送走了残败的秋天,寒冷的降水在夜晚急速地涌流。
注释:¹萧萧:草木摇落声。
今夜不知何处泊,断猿晴月引孤舟。
今夜不知何处泊,断猿晴月引孤舟。
译文:今晚不知将小船停泊在哪里,时断时续的猿鸣声和高悬的明月伴着这一叶小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