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金家信隔秋冬,欲往谁能化鸟工。
迁客何为未忧死,直缘君有古人风。
万金家信隔秋冬,欲往谁能化鸟工。
迁客何为未忧死,直缘君有古人风。
郑刚中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5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¹。临堤(dī)台榭(xiè)²,画船楼阁,游人歌吹³。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译文:杭州是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有湖山之美。临堤有台榭楼参差,湖上有画船往来如梭,游人到处弄舞歌吹。十里荷花映日娇艳似火,三秋桂子飘香沁人心脾,四周青山风光明媚葱翠欲滴。南渡百年来人们沉醉在西湖,使曾主张抗金的一些豪杰,也都耽于享乐忘却了平生大志。
注释:水龙吟:词牌名,又名《水龙吟令》《龙吟曲》《水龙吟慢》《鼓笛慢》《小楼连苑》《海天阔处》《庄椿岁》《丰年瑞》,它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¹佳丽:俊美,秀丽。²台榭:泛指楼台等建筑物。³歌吹:唱歌和吹奏。⁴四山:四面的山峰。⁵晴翠:草木在阳光照耀下映射出的一片碧绿色。⁶百年南渡:指靖康二年(1127)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王朝后渡江南下,至南宋灭亡,历一百二十余年,此说百年是约数。⁷平生志:生平大志,此指收复中原,为国立功。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可惜天旋时异¹,藉(jiè)²何人、雪当年耻³。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¹⁰泪。
译文:可惜时代更替世换时移,如今靠何人来洗雪这奇耻?登临这地形险固的地方,感伤古今沧桑巨变,振兴国家要充分发挥英雄才气,请来神人力士推倒杭州青山,邀来水伯天吴移走西湖之水,把“销金锅”西湖改造为农桑之地。借钱塘江的潮汐,为君洗尽奸臣误国的悲愤眼泪,以告慰岳飞的在天之灵。
注释:¹天旋时异:谓时世巨变,指北宋覆亡,南宋偏安江南,时势也与南渡前不同。天旋,比喻世局大变。²藉:同“借”,凭借,依靠。³当年耻:概言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的国耻。⁴形胜:指地形险要、位置优越、山川壮美之地。⁵发挥:犹抒发。⁶英气:英武豪迈的气概。⁷力士推山:传说古时巴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⁸天吴:海神名。⁹潮汐:在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在白昼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¹⁰岳将军:指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该词上片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意,咏叹西湖的繁华秀丽,从而过渡到慨叹南宋王朝一百多年妥协屈辱的历史。开头两句从宋仁宗的诗句脱化而来,由杭州在中国东南部的历史地位,引出与杭州紧密相关的西湖的“多佳丽”。大处落笔扣题,很有气势。接着围绕“多佳丽”、“临堤台榭”六句作了具体的描绘。首先以建筑的壮观,游船的美丽,游人的欢歌笑语写人游之乐,展示出一派繁华景象;其次以荷花面积之广,桂花香味之浓,四周群山之青翠来突出湖山景色之美。人为的与自然界的景物相结合和映村,极富地方特色地描绘出西湖的热闹景象和诱人的风光,真是名不虚传的游览胜地。以此为衬笔,引出下文的感慨之辞。虽然优美的湖光山色可供人游赏,使人快乐,感情受到陶冶,却又带来了使人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使百年南渡”四句,以“使”字领承上文,从其因果关系中,写出无数英雄豪杰沉溺在这种繁华、“佳丽”的欢乐之中,意志消沉,不图奋进,平生的豪情壮志,早已消磨在享乐之中,最后导致被元人灭亡的悲惨结局。这种倒退的历史现象,该是多么令人沉痛。作者借咏西湖风光,站在政治斗争的高度,总结出一条南宋亡国的历史教训。这激起人们的深思,也表达作者对南宋王朝政治腐败的愤恨。

  换头两句由怀古转入伤今。作者面对亡国现实,用“可惜”二字领起,显得心情更为悲痛。接着用反诘语调提出“藉何人雪当年耻”,希望能有人出来扭转乾坤。下文“登临形胜”三句,一方面将上片的怀古与下片的伤今联成一气;另一方面又用“发挥英气”将感伤古今陡然煞住,为后面拓展新的词境留下余地。作者面对西湖奇景忽发奇想,“力士推山”三句便表达他的强烈愿望。过去西湖被称作“销金锅”,达官贵人和地主豪绅在此寻欢作乐,把美丽的西湖搞得乌烟气。因此作者热烈期望能有オ人出来“推山”、“移水”,铲除这块土地上集聚的罪恶,把它改造成农桑之地为群众造福。此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希望于力士神和天吴海神能为现实服务,把热烈的追求变成超现实的神力,充分表达作者对高尚理想的向往之情。不仅如此,在结尾三句又遥应“藉何人雪当年耻”再作一设想,将满腔悲愤化为大自然的伟力。还要借钱塘江潮荡涤污浊,用潮水洗尽岳飞的冤屈泪,彻底为岳飞报仇雪耻。表现出他对真正抗金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也希望岳飞式的英雄出来报国雪耻;而对那些忘却平生志的“一时豪杰”,又是鲜明的对照和嘲讽。在此,作者爱谁、恨谁,颂扬什么、抨击什么,政治态度是很明朗的,充分体现了他的正义感。以上六句写得气势磅礴,激荡人心,也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是全词的精华所在。

  全词由怀古到伤今,由现实到幻想,层层推进,最后露出精华部分,以幻想点题,用心良苦,立意不凡。

参考资料:
1、 金志奎著.《宋词名家名作三百首诠释赏析》:武汉出版社,2010.08:第658-659页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沈宋¹横驰翰(hàn)墨场²,风流初不废齐梁³
译文:沈宋驰骋在初唐的诗坛墨场,文彩风流,倒也没有尽废华美的齐梁。
注释:¹沈宋:唐初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²翰墨场:指诗坛。³齐梁:指南北朝时齐朝和梁朝的绮靡诗风。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论功若准¹平吴例²,合著黄金铸子昂³
译文:若是效仿越王平吴般论功行赏,应该铸造陈子昂的金像。
注释:¹准:按照,仿效。²平吴例:春秋时,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辞官隐于五湖。越王命人用金铸范蠡之像,置于座侧,加以礼拜。³子昂: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诗人,崇尚汉魏风骨,鄙弃齐梁绮靡诗风,诗作清新自然,不事雕饰,盛唐诗人多受其影响。

  这首诗评论了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初唐诗坛基本是南朝形式主义文学的延续,宫体诗充斥诗坛,文风绮靡纤弱。沈佺期、宋之问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驰名一时,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元好问肯定了他们的贡献和影响(“横驰翰墨场”),但也批评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仍然没有摆脱齐梁诗风。

  元好问认为,开唐诗一代新风的诗人是陈子昂。陈子昂复归风雅兴寄,高倡汉魏风骨,上接建安传统,以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齐梁余风的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他的“兴寄”、“风骨”理论成为后人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因此,元好问充分肯定了陈子昂的历史功绩,并将其革新文风与范蠡的平吴事业相提并论,认为也应为陈子昂铸像,以表其功。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煮豆燃豆萁(qí)¹,萁在釜(fǔ)²下泣。
译文:烧豆秸去煮豆子,豆秸在锅下哭泣:
注释:¹萁:豆秸。²釜:锅。首两句出自曹植《七步诗》。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我烬(jìn)¹你熟了,正好办教席²
译文:我被烧成灰却煮熟了你,正好去办酒席!
注释:¹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此处作动词用,指燃烧成灰烬。²教席:宴请教师的酒席。

  首句与曹诗(指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全同,次句稍作改动,把“豆在釜中泣”,改为“萁在釜下泣”。这里以豆喻杨荫榆及其一伙,以“萁”喻横遭迫害的学生。对于杨荫榆这个代表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豆”一般的人物,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鲁迅先生与女师大事件》中一段生动的描绘:“而且那位校长,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只见那系着白头绳的带子的人,穿着黑花缎的旗袍和斗篷,像一个阴影的移来移去。如果有人真个去请教时,据说又有事出去了。否则,她的卧室就在校舍的幽静的一角,学生们除了去开储藏室的门,是不会听到紧邻的她的房间的嘁嘁喳喳,低声媚笑的”。

  鲁迅说是“活剥”,但整首诗完全出现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崭新境界。后两句不仅意境深厚,含意深沉,而且讽刺挖苦,跃然纸上,使整首诗“活”了起来。开头“豆”“萁”相对,接后“烬”“熟”相对;前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没有萁,豆根本不会存在;后者说明两者的利害,毁了人家,成全了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家”。鲁迅以犀利的文笔,一语戳穿了“有尊长之心”的杨荫榆者流不过是以办教育为名,而行残害学生之实。它们是中国长期以来封建社会人肉筵席上的“食人者”。

  曹子建的《七步诗》讲的只是兄弟不合,毫无社会意义。汪懋祖用萁豆相煎的典故,妄图把本是杨荫榆对学生的迫害,反诬为学生逼杨荫榆,那么学生成了烧人的“萁”,杨荫榆倒成了被烧的“豆”了。这是对事实的肆意歪曲。鲁迅因此把《七步诗》改了一下,目的在为学生伸冤,但锋芒指向以杨荫榆为代表的营垒,充分表现出鲁迅“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战斗精神。在《“碰壁”之后》里,鲁迅对杨荫榆借请客吃饭美其名日“解决种种重要问题”的阴谋诡诈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我吸了两支烟,眼前也光明起来,幻出饭店里电灯的光彩,看见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看见杀人者于微笑后屠戮百姓。看见死尸在粪土中舞蹈,看见污秽洒满了风籁琴…”这就是杨荫榆“办教席”的实质。

  全诗文白相结合,前两句用文言来写,后两句用白话,组合得妙趣横生,故虽“活剥”曹植《七步诗》,却一改原诗的严肃而悲愤的风格,而显幽默恢谐,其中又有愤激之情。

参考资料:
1、 蔡景仙.近现代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69-170页
2、 林伟.鲁迅诗歌注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39页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羽檄(xí)¹起边亭²,烽(fēng)³入咸阳
译文: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
注释:¹羽檄: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²边亭:边境上的瞭望哨。³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防发现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⁴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征师 一作:征骑)
征师¹(tún)²广武³,分兵救朔(shuò)
译文: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
注释:¹征师:征发的部队。一作“征骑”。²屯:驻兵防守。³广武:地名,今山西代县西。⁴朔方: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严秋¹筋竿劲,虏(lǔ)²精且强。
译文: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
注释:¹严秋:肃杀的秋天。这句的意思是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²虏阵:指敌方的阵容。虏,古代对北方入侵民族的恶称。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天子按剑怒¹,使者遥相望²
译文: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
注释:¹天子按剑怒:指天子闻警后大怒。²使者句:意思是军情紧急,使者奔走于路,络绎不绝,遥相望见。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雁行¹²石径,鱼贯³度飞梁
译文: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
注释:¹雁行:排列整齐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样。²缘:沿着。³鱼贯:游鱼先后接续。⁴飞梁:凌空飞架的桥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箫鼓¹流汉思²,旌(jīng)³被胡霜。
译文: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
注释:¹萧鼓:两种乐器,此指军乐。²流汉思:流露出对家国的思念。³旌甲:旗帜、盔甲。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疾风冲塞起,沙砾(lì)¹自飘扬。
译文: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
注释:¹砾:碎石。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马毛缩¹如蝟(wèi)²,角弓³不可张。
译文: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
注释:¹缩:蜷缩。²蝟:刺猬。³角弓:以牛角做的硬弓。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译文: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投躯¹报明主,身死为国殇(shāng)²
译文: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注释:¹投躯:舍身;献身。²国殇:为国牺牲的人。

  诗开头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敌方入侵的信息接连传入京城,汉军征集马队,屯驻广武,分遣精兵,出救朔方。前两句“羽檄”、“烽火”用互文见义法,强化了军情的危急。后两句为一触即发的生死搏斗埋下了伏笔。

  诗进而表现了胡焰嚣张,天子震怒的严重局势:“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胡方利用深秋弓坚矢劲,大举入犯,汉方天子震怒,使者促战,相望于道。四句有力地暗示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很能唤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用两联工整对句极写汉军准备投入战斗的壮阔场面,颇有先声夺人气势。“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粱。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石径迂折,飞粱直跨,大军行进,秩序井然。但闻箫鼓中传出汉军的豪情壮思,旌甲上沾满胡地的霜露雪花。前两句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跋涉辛苦,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后两句则突出将士们战胜恶劣环境的大无畏精神。缘、度、流、被四字,分别起了传神点睛作用。

  然后着重描写进入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疾风冲塞而起,沙砾满天飘扬。战马瑟缩,不能奔驰,劲弓冻结,难以开张。这四句把边塞风光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很自然地为英勇顽强的壮士安排好一个典型环境,使他们在艰苦条件下表现的可贵战斗精神有效地得到显示。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精华:“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他们必须在紧急关头付出最大牺牲。诗人用《九歌·国殇》礼赞勇武刚强、死于国事的“鬼雄”的辞语,颂扬为国捐躯的壮士,寄托了他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这两联流传万口,几乎成了封建时代衡量忠良行为准则的诗句,产生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此诗在思想与艺术上能达到较完美的统一,是由于紧凑曲折的情节,不断变化的画面和鲜明突出的形象在诗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其中紧凑的情节,更起了重要作用。它由边亭告警,征骑分兵,加强防卫,进而写到虏阵精强,天子按剑,使者促战。然后着重写了汉军壮伟场面和战地自然风光。最后以壮士捐躯,死为国殇的高潮作结。

  贯串于上述紧凑情节中的,是各种生活画面,如边亭、咸阳、广武、朔方、虏阵、胡霜,包括了胡汉双方的广阔空间。活跃其中的,有交驰的羽檄,连天的烽火,雁行的队列,鱼贯的军容,箫鼓的节奏,旌甲的辉光等。尤其是疾风起,沙砾场,马瑟缩,弓冻凝的边塞风光画面,“神气光舞”(陈祚明语),“分明说出边塞之状”(朱熹语),更为此诗增添了艺术光彩,是鲍照表现边塞生活的重要艺术标志。

  上述画面从多角度进行描绘,而位于其中心的,则是壮士的英雄群像。不只征骑、分兵、缘石径、度飞粱、吹箫伐鼓、执旌被的严峻时刻,他们的形象也十分耀眼。尤其是时危世乱之际表现的忠节,更突出地闪现了英烈们为国献身的思想亮光。

  鲍照没有边塞生活的直接经验,却写出了成功的边塞作品,很可能是因为他善于把自己积累的北方边塞生活的间接知识和前辈作家的创作经验艺术地结合起来,他能自出心裁,自显身手,为南朝诗坛开出一朵奇葩,说明他对庄子《逍遥游》“有待”、“无待”的境界,是很领会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2011.11重印):747-750

dàichūběiménxíng

bàozhào nánběicháo 

biāntíng fēnghuǒxiányáng 
zhēngshītúnguǎng广 fēnbīngjiùshuòfāng  (zhēngshīzuò zhēng )
yánqiūjīngān竿jìng zhènjīngqiěqiáng 
tiānànjiàn shǐ使zhěyáoxiāngwàng 
yànxíngyuánshíjìng guànfēiliáng 
xiāoliúhàn jīngjiǎshuāng 
fēngchōngsài shāpiāoyáng 
máosuōwèi jiǎogōngzhāng 
shíwēijiànchénjié shìluànshízhōngliáng 
tóubàomíngzhǔ shēnwéiguóshāng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馀里,诸山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窊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纷纷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龙泉¹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馀里,诸山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窊(wā)²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rán)³,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zhuó)。松上薜(bì),纷纷披披,横敷(fū)¹⁰数十寻¹¹,嫩绿可咽¹²。松根茯(fú)(líng)¹³,其大如斗,杂以黄精¹⁴前胡¹⁵及牡鞠( jū)¹⁶之苗,采之可茹(rú)¹⁷
译文:龙泉县里有很多大山,它的西南一百多里处的各个山峰,尤其幽深。有四周奋然突起,而中间忽然下陷的,形状很像撮箕竹筐,人们因此把它称作匡山。匡山上髯松特别多,放眼望去髯松峻峭挺拔,高耸入云霄,颜色翠绿得光可照人,就好像刚被水洗过似的。松林里薛荔与女萝枝叶交错,长得很茂盛,旁枝斜出,横起铺开大约有几十尺远,嫩绿得像可以酌取一样。松根上长着茯苓,有的大如斗,黄精前胡和牡菊的幼苗,杂生其间,把它们采摘起来,可以食用。
注释:¹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²窊:地势陷下。³髯松:大松树。髯,大。《淮南子·精神训》:“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⁴弥望:满眼。⁵新翠:初绿。⁶濯:洗涤。此指松树之绿如洗涤过一样。⁷薜萝:薜,指薜荔,亦称“木莲”,常绿藤。萝,指女萝,一种植物,一说为菟丝,一说松萝。⁸纷纷:茂盛的样子。⁹披披:枝叶交错的样子。¹⁰横敷:横布。敷,扩展。¹¹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¹²咽:吞食。¹³茯苓:别名松腴,寄生于山林松根,状如块球。¹⁴黄精:又名黄芝菟竹鹿竹救穷草野生姜。道家以为其得坤土之精,故名黄精。¹⁵前胡:叶似野菊花而细瘦,根可入药。¹⁶牡鞠:牡菊,《本草纲目·菊·集解》:“菊之无子者谓之牡菊,烧灰撒地中,能死蛙黾(即蛙)。说出《周礼》。”¹⁷茹:食。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东南又若干步,林樾苍润空翠,沉沉扑人,阴飔一动,虽当烈火流金之候,使人翛翛有挟纩意,君复为构“清高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¹(ān)²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³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mǐn)数百里,嘉树(tiē)¹⁰地上如荠(jì)¹¹,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东南又若干步,林樾(yuè)¹²¹³润空翠¹⁴,沉沉¹⁵扑人,阴飔(sī)¹⁶一动,虽当烈火流金之候¹⁷,使人翛(xiāo)¹⁸有挟(jiā)(kuàng)¹⁹意,君复为构“清高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jiǒng)²⁰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²¹,令人爱玩忘倦²²,兼可琴²³可奕(yì)²⁴,可挈(qiè)²⁵²⁶(léi)²⁷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²⁸亭”。
译文:我的朋友章三益非常喜欢这里,于是就在这儿建造新的草庐。在看松庵的西南面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水潭,蛟龙就藏身其间。有时水气蒸发像云气上腾一般,眨眼间就遮盖了山谷,它的颜色是白的,好像一片茫茫云海,无边无际,一阵大风从东吹来,云气就飘散得无影无踪。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烟云万顷亭。与看松庵的东北若干步远,山更高峻,峰峦更加陡峭笔直,好像要和天空相连接似的。朝南面看,可见闽中几百里,树木长得整整齐齐,像贴在地上的荠菜一样。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唯天在上亭。庵的东南面若干步远,在林木相交的阴凉处,深青色的丛林,泛起一片翠色,繁茂得像要向人扑来似的。凉风袭来,即使在夏日炎炎,也使人顿生寒凉之感,产生要披棉衣的念头。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清高亭。在庵的正南面若干步远,地势开阔明朗,给人凉爽干净之感,东西北几面的各个山峰,都在争着比赛它们的俊秀,呈献它们的壮美,这些风景让人忘记疲劳,在这儿还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端起杯子喝酒,没有一点不适宜的地方,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环中亭。
注释:¹结:构造。²庵庐:简陋的茅屋。³深渊:深水。⁴英英:云起的样子。⁵津涯:岸边峭。⁶峭刻:陡直。⁷霄汉:天际。⁸闽中:今福建省一带。⁹嘉树:材质优良的树木。¹⁰帖帖:帖伏,整齐的样子。¹¹荠:荠菜。¹²林樾:林荫。樾,树木交聚而成的树荫。¹³苍:深青色。¹⁴空翠:泛起的翠色。¹⁵沉沉:浓郁的样子。¹⁶阴飔:阴凉的风。飔,凉风。¹⁷烈火流金之候:比喻极其炎热的季节。¹⁸翛翛:象声词,犹言“萧萧”。本为羽毛凋零的样子,这里是感到寒冷的意思。¹⁹挟纩:披棉衣。纩,丝棉絮。²⁰明迥:明亮旷远。迥,远,这里是宽阔的意思。²¹献状:展现出各种姿态。²²爱玩忘倦:欣赏品味而忘了疲倦。²³琴:弹琴。²⁴奕:下棋。²⁵挈:提。²⁶尊:酒杯。²⁷罍:酒壶。²⁸环中:指超脱了世俗是非之境。《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君诗书之暇,被¹鹤氅(chǎng)²衣,支九节筇(qióng)³,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dì)髯松,如元夫巨人(gǒng)(yī)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jī),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¹⁰,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jiè)¹¹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译文:章君作诗读书的闲暇时间,披着鹤氅衣,拄着九节竹手杖,游遍了三亭之间,回来后坐在庵庐中,回望髯松,就像元夫巨人在左右拱手作揖。章君久久地注视着,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惚间就像跨越千年与古代的豪杰一起交谈。章君高兴极了,起身穿上谢公木屐,每天在万松之间歌吟,木屐锵锵的声音合乎节拍,与歌声相应和。髯松好像也了解章君的想法,亲情地发出笙箫一般的声音来相互娱乐。章君感叹道:“这是我获得了看松的乐趣啊。”于是用“看松”二字为他的庐舍命名。
注释:¹被:通“披”。²鹤氅:羽毛编织的外套。³九节筇:九节筇竹杖。筇,竹,可制杖,故杖也称为筇。⁴回睇:回眼望。⁵元夫巨人:身躯魁伟的大汉。元,高大。⁶拱揖:躬身作揖。⁷精神凝合,物我两忘:精神高度集中而与髯松合二而一,感到我即松松即我,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物,外物。⁸恍:恍忽。⁹谢公屐:南朝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为游山特制的一种木底鞋。《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尽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¹⁰合节:合乎音乐的节拍。¹¹唶:感叹。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改度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¹,当闽寇(kòu)压境²,尝树旗鼓,砺戈矛³,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¹⁰耶,抑¹¹以斯人不足与¹²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¹³。夫植物之中,禀(bǐng)¹⁴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mèi)¹⁵思之:一气方伸¹⁶,根而蕴者, 荄(gāi)¹⁷而敛者,莫不振翘¹⁸舒荣¹⁹以逞²⁰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²¹而无余矣。其能凌²²岁寒而不易行改度²³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²⁴,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²⁵也,与松为伍,则嶷(yí)²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²⁷,刚贞自持²⁸,不为物议²⁹之所移夺³⁰,卒能立事功³¹而泽生民³²,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bèi)³³也。或者³⁴不知,强谓君忘世³⁵,而致疑于出处³⁶间,可不可乎?
译文:龙泉的人听说了这件事,怀疑地说:“章君具有救济世人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立起旗鼓,磨砺兵器,率领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以“看松”来给房屋命名,做法与隐居的人一样,这是鄙弃世间的混乱而不与世人亲近吗?还是认为世间人不值得交往呢?”金华宋濂私下里认为不是这样。植物之中,具有贞刚之气的最多的,是松树。曾经暗暗思索:春天一来,蓄藏或者收敛草根,没有不舒展叶子开出花朵在一时间卖弄自己的美丽;等到秋高气清,霜露降落以后,就枯黄陨落而什么都剩不下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就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君所处之地,与松树为伍,就有高峻自立的办法;等到他因为时局而出世,以刚正贞烈自我克制,不因为外物和议论而有所改变,最终能建立功业又泽惠百姓,开始的时候也不曾和松柏的品格相悖离。有些人不了解章君,硬要说章君忘了世人,而在他的作官与隐居间有疑问,可不可以呢?
注释:¹负济世长才:怀抱造福社会的大才。²闽寇压境:章溢曾集乡民为义兵,当福建盗贼包围台州,攻陷龙泉时,章溢与其师王毅帅壮士击走贼。闽寇,从福建来的盗寇。³树旗鼓,砺戈矛:指组织队伍,准备武器。砺,磨砺。⁴帅:率领。⁵捣退:打退。⁶植:树立。⁷自见:自我表现。见,通“现”。⁸将:表反诘意的副词。⁹胶扰:动乱不安。¹⁰不之狎:宾语前置,即“不狎之”,不接触他。狎,亲近。¹¹抑:表选择意的副词。¹²不足与:不值得接近。与,相与,相处。¹³窃不谓然:私下想不是这样。窃,谦词。不谓然,不以此种议论为正确。¹⁴禀:天然具有。¹⁵昧昧:深切。¹⁶一气方伸:刚刚得到舒展的时机。一气,指天地混然之气。王充《论衡·齐世》:“万物之生,俱得一气。”¹⁷荄:草根。¹⁸振翘:茂盛。¹⁹舒荣:舒展开枝叶。²⁰逞:显示。²¹黄陨:枯黄凋落。陨,坠落。²²凌:胜过。²³易行改度:改变行为态度。度,意志。²⁴自厉:自我勉励。厉,通“励”。²⁵处:兼有居处隐处义。²⁶嶷然:道德高尚貌。²⁷为时而出:顺应时势而出仕任事。²⁸刚贞自持:刚毅贞洁自守。²⁹物议:议论。³⁰移夺:放弃改变(态度志向等)。³¹立事功:建功立业。事功,事业功绩。³²泽生民:泽惠百姓。³³悖:背。³⁴或者:不定代词,有的人。³⁵忘世:忘去世事,喻指超然物外。³⁶出处:做官与隐居。出,出仕。处,家居。
濂家青萝山之阳,山西老松如戟,度与君所居无大相远。第兵燹之余,峦光水色,颇失故态,栖栖于道路中,未尝不慨然兴怀。君何时归,濂当持石鼎相随,采黄精、茯苓,烹之于洞云间,亦一乐也。不知君能余从否乎?虽然,匡山之灵其亦迟君久矣。
濂家青萝山¹之阳²,山西老松如戟,度³与君所居无大相远。第兵(duó)之余,峦光水色,颇失故态,栖(xī)于道路中,未尝不慨然兴怀。君何时归,濂当持石鼎相随,采黄精茯苓,烹之于洞云间,亦一乐也。不知君能余从否乎?虽然,匡山之灵¹⁰¹¹亦迟¹²君久矣。
译文:濂家青萝山的南面,山西的老松树如同战戟一样,估计与章君所居住的地方很近。但是在战火的波及下,这里山水风光都失去了以前的样子。在道路上孤寂不安地走着,总难免要感慨叹息。章君什么时候归隐,宋濂应当拿着石鼎跟随,采集黄精茯苓,在洞穴云彩间烹煮,这也是一种乐趣。不知章君能不能让我跟从呢。即使这样,匡山的神灵大概也已经等了章君很久了吧。
注释:¹青萝山:在浙江省浦江县。宋濂曾居于此。²阳:南面。³度:估计。⁴第兵:战火。⁵栖栖:心不定的样子。⁶慨然:感慨叹息。⁷兴怀:伤感。⁸石鼎:以石制成的煎烹器具。⁹洞云:洞穴云彩。¹⁰灵:神灵。¹¹其:大概。¹²迟:等待。

  这是一篇理意深刻、情趣盎然的咏物寄志散文。作者从山多髯松和结庐在此的原因,写到烟云万顷亭、唯天在上亭、清高亭、环中亭的历历景物。文章篇幅不长,由于紧扣了髯松这一特点,所以能把看松庵雄伟壮丽、幽美宜人的景色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读了令人有飘然忘返之感。

  第一段状写匡山的美景,第二段叙写章三益在匡山建造庵庐及亭,第三段交代“看松庵”的命名缘由,第四段以问答的方式为章三益明志。此文主要对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作者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第一段写章三益在庐筐山结庐的原因,紧扣“乐松”两字。筐山髯松弥望,新翠如濯,上有为隐者所尚服的薜荔、女萝,下有能安神和气的茯苓之属,环境特宜养生养性,蓄志律身,因而结庐其间。

  第二段写“看松庵”命名原由,全段围绕着“看松”两个字,先写庵的四周建有四亭,点明这个地方既有能生万顷烟云的深潭,又有高入云霄、视野广阔的峰峦,既有清寒空碧的林荫,又有众峰环翠、宛如仙人所居的静谧之处,庵庐就是结在这高、远、清、空的环境之中;继写“看松”的乐趣,从忘我入神而“看”到“行歌松间”的自乐,再到髯松解意“相娱”,层次分明。在章三益的眼里,松树根深叶劲,寒暑不惊,是“元夫巨人”以及“古豪杰”品格的像征,因此敬慕不已,久视不舍,以致主观精神与客体之形凝合为一,“物我两忘”;而章君行歌松间,髯松奉笙箫之音以“相娱”,则是以拟人手法点出髯松对章君之知遇。

  第三段是议论,就松树的“正刚之气”结合章三益生平实际行为进行阐发,笔端饱含抒情。由于议论是针对“龙泉之人士”以为章三益已经“忘世”而发,显得顺理成章。

  第四段是写作者邀请章三益一同游览青萝山,表示自己也有与章君相同志趣,也愿意以松为友以自律。文末以“虽然”一词转折,以“筐山之灵,其亦迟君久矣”一语呼应前文,戛然结束全篇。

  松树的“正刚之气”,历来是仁人志士自厉自立的榜样。撰作文章时,作者已经四十多岁了,在这样的年纪面对着不堪的世道,他不但不嗟老叹悲,反而能以髯松的正刚气质自厉自期,想要以此与章君共律共勉,积极的人生太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至正二十年庚子(公元1360年),章三益与宋濂、刘基、叶琛四人同应朱元璋之召,为明初政权效力。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三益与刘基同拜御史中丞之职,证实了宋濂认为三益结庐筐山并非“忘世”的正确判断。

  文中提到章君久视髯松,“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是指主体对髯松正刚之气的神会与融合,即客体特征向主体的入化。这也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养志待时”的涵养过程,在某种特定境况下,它确有助于主体精神的扩充与升华。庄子所主的“物我两忘”是“无我”,是消极弃世;而这里所说是要将自己扩展成“大我”、“新我”,两者是不同的,这一点要加以区别。

参考资料:
1、 陈葛满.《宋濂诗文评注》.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45-48
2、 李去非.《古文自学选注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449、45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