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惊鼓吹寒犹出,鸟避旌旗去肯留。
顾我才疏何所用,空将行李慁清幽。
鱼惊鼓吹寒犹出,鸟避旌旗去肯留。
顾我才疏何所用,空将行李慁清幽。
郑刚中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5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凿开混沌(dùn)¹得乌金²,藏蓄(xù)阳和³意最深
译文: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煤炭是乌金。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
注释:¹混沌:古代指世界未开辟前的原始状态。这里指未开发的煤矿。²乌金:指煤炭,因黑而有光泽,故名。³阳和:原指阳光和暖。这里借指煤炭蓄藏的热力。⁴意最深:有深层的情意。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jué)¹燃回春浩浩²,洪炉³照破夜沉沉。
译文:融融燃起之炬火,犹如浩浩之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灰沉之夜空。
注释:¹爝火:小火,火把。²浩浩:广大无际貌。³洪炉:大火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鼎彝(yí)¹²³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译文:钟鼎彝器之制作,全靠原力之生成。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
注释:¹鼎彝:原是古代的饮食用具,后专指帝王宗庙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这里兼含两义。鼎,炊具;彝,酒器。²元:通“原”,本来。³赖:依靠。⁴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但愿苍生¹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译文: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又穿暖。不辞辛劳与艰苦,走出荒僻之山林。
注释:¹苍生:老百姓。

  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

  第一句:咏煤炭点题。

  第二句:正面抒怀,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意最深”,特别突出此重点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阳和”,“照破夜沉沉 ”,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古人称庙堂宰相为鼎鼐,这里说宰相的作为,有赖于其人具有生成万物的能力,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

  第三句:“铁石”句表示坚贞不变的决心,也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

  第四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从煤炭进一步生发,即杜甫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扩大之。末句绾结到自己出山济世,一切艰辛在所甘心历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

  综上:

  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参考资料:
1、 于谦研究会编:《于谦集》《于谦研究资料长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译文:纵使风大浪高,也不要慌,不要愁,要一笑了之。
近看两日远三月,气力穷时会自休。
近看两日远三月,气力穷¹时会自休。
译文:少则两天,多则三月,风力减弱后,浪头自会平静下来。
注释:¹穷:穷尽。

mènxíngshíèrshǒu--yángwàn

fēngxiāntiānlàngtóuzhǐxiàochóu

jìnkànliǎngyuǎnsānyuèqióngshíhuìxiū

莞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
莞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
译文:花园的围墙曲曲折折,柳树在昏暗的夜色中若隐若现,人静山空,小窗内射出一盏孤灯的亮光。
注释:湖上:杭州西湖。
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yè)¹入西陵。
译文:池塘里荷叶像云彩一样弥满并送来阵阵清香,一只小船摇曳着,乘着夜色驰向萧山方向。
注释:¹摇曳:轻轻地摆荡。

shàngyǒng ·jiǔ

jiāngkuí sòngdài 

wǎnqiángliǔmíngmíng rénjìngshānkōngjiàndēng 
yúnxiāngduàn xiǎochuányáo西líng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山冥(míng)¹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²湿啼红³。莫为惜花惆(chóu)(chàng)对东风。
译文: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濛濛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不要因为风风雨雨摧残着美丽的花朵,而愁枝满怀,作无病呻吟。
注释:¹山冥:的水气很重,山色昏暗。²幽艳:在暗处的花。³啼红:花朵上逐渐聚成水珠,像噙着眼泪。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suō)笠朝朝出,沟塍(chéng)¹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²。要得一犁(lí)水足望年丰。
译文:戴着蓑笠的农民,天天清晨早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田间泥泞的沟渠和田埂。春耕、夏耘、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
注释:¹塍:田间土埂。²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诗词分工、各守畛域的传统观念,对宋词的创作有很深影响。诸如“田家语”、“田妇叹”、“插秧歌”等宋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在宋词中却很少涉及。这首词描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出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向上的感情,因而值得珍视。上片以景语起:山色昏暗,彤云密布,寒雨将至。在总写环境天气之后,收拢词笔,语及近景,数枝凝聚水珠、楚楚堪怜的娇花,映入眼帘。如若顺流而下,则围绕“啼红”写心抒慨,当是笔端应有之义。但接下来两句,却奉劝骚人词客,勿以惜花为念,莫作枝惘愁思,可谓笔锋灵活心思脱俗。下片又复宕开,将笔触伸向田垄阡陌,“朝朝出”、“处处通”对举,言简意赅勾勒不避风雨、终岁劳作的农民生活。遂引出“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三农”,指春耕、夏种、秋收。五谷丰登,是农民们一年的希望。在这重阴欲雨的时刻人们盼望的是有充足的雨水,能犁耕作。至于惜花伤春,他们既无此余暇,也无此闲情。

  每当“做冷欺花”(史达祖《绮罗香》语)时节,“冻云黯淡天气”(柳永《夜半乐》语),文人墨客常会触物兴感,抒发怜惜情怀。这些作品,大抵亦物亦人,亦彼亦已,汇成宋词的一片汪洋。虽有深挚、浮泛之别,也自有其价值在。不过,萦牵于个人的遭际,囿于一已的狭小天地,则是其大部分篇章的共同特点。这首《南柯子》却不同,即将因风雨吹打而飘零的幽艳啼红,和终年劳碌田间而此刻盼雨耕种的农民,由目睹或联想而同时放到了作者情感的天平两端。

  它不在惜花伤春旧调上的和弦,而是另辟蹊径的新声。作者的目光未为仄狭的自我所囿,感情天地比较开阔。一扫陈思,立意不俗。

  苏轼、辛弃疾等也写过一些描写乡村生活的词作,也倾注了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情感,他们所作,常如一幅幅民俗画,苏轼作于徐州太守任上的一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等五首)是如此,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笔触更为细腻入微。王炎的这首词则显示了不同的特色,作者的感情主要不是熔铸在画面中,而是偏重于认知的直接表述,理性色彩较浓,因而,写到农民的生活,如“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也采取比较概括的方式,不以描绘的笔墨取胜。

  宋代有两个王炎,均有词作传世。此篇作者字晦叔,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进士,有词集《双溪诗馀》。其“不溺于情欲,不荡于无法”《双溪诗馀自序》的宗旨,在这首风调朴实的《南柯子》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此词不取艳辞,不贵用事,下字用语亦颇经揣摩,如“幽艳湿啼红”写花在雨意浓阴中的姿态就相当生动。不过此词亦有缺陷,全篇语多浅易、含蕴稍欠.

nánzi··shānmíngyúnyīnzhòng--wángyán

shānmíngyúnyīnzhòngtiānhánnóngshùzhīyōuyàn湿shīhóngwèihuāchóuchàngduìdōngfēng

suōcháocháochūgōuchéngchùchùtōngrénjiānxīnshìsānnóngyàoshuǐwàngniánfēng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西风烈¹,长空雁叫霜晨月²。霜晨月³,马蹄声碎,喇(lǎ)(ba)声咽
译文: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注释: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¹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²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³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⁴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⁵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雄关漫月真如铁¹,而今迈步从头越²。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注释:¹雄关漫月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月,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²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³从头越:即为头越。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⁴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⁵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所写,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没有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时,将写作时间标明为“一九三五年二月”。这首词上阕写的是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途中,下阕写的是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的景象。

  这首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毛泽东在形容西风的时候,用了一个“烈”字。此处这个“烈”字通“颲”字,《说文解字》中释道:“烈,火猛也”;“颲,烈风也”。颲、烈,二字同源。毛泽东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风的阔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地烘托出苍茫甚至有点悲凉的氛围和基调来。

  第二句是“长空雁叫霜晨月”。在辽阔的高原上,秋风如此之大,任何声音都可以传得清晰悠远,尤其是声声感发人思的雁声。循着雁叫之声,诗人抬头望去,只见霜降四野,月照八荒。“霜晨月”三字,简洁扼要地写出了月色下的情景和氛围。“霜晨月”,既可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在下了霜的早晨看到了高空的月亮,但如果理解为晨月之光皓洁如霜,亦未尝不可。意境浑然,思致动人。

  紧接着,按照词牌要求,诗人叠韵而继用“霜晨月”。如果说前面的“霜晨月”写的是皓月当空,霜降晨曙的话,第二个“霜晨月”写的应该是月光泻地的意境了。顺应着这个叠韵效果,很自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上,从而自然地引出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此来收结上片,深得作诗“不烦绳削而自合”(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之妙。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泽东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而且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人指挥若定的气魄。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参考资料:
1、 吴欢章主编. 元勋文采[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10.第50-51页
2、 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本书编委会编著. 红色经典诗文选编 大学版[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1.09.第38页

qíné ·lóushānguā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西fēngliè chángkōngyànjiàoshuāngchényuè shuāngchényuè shēngsuì shēng 
xióngguānmàndàozhēntiě érjīnmàicóngtóuyuè cóngtóuyuè cāngshānhǎi cányángxu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