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员居事外,罪籍比刑馀。
敢歉山樊热,惟惊岁月除。
城楼传漏远,河汉晓星疏。
兀坐穷清景,明朝晓看书。
散员居事外,罪籍比刑馀。
敢歉山樊热,惟惊岁月除。
城楼传漏远,河汉晓星疏。
兀坐穷清景,明朝晓看书。
郑刚中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5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凿破苍苔¹地,偷他一片天。
译文:在门前铺遍苍苔的地上凿了一个盆池,池水中映出的青天白云是我偷来的一片天。
注释:¹苍苔:青色苔藓。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译文:池水如镜,洁白的云仿佛从镜子里浮内出一般,天边明月夜静静地落在台阶前。

pénchí

 tángdài 

záocāngtái tōupiàntiān 
báiyúnshēngjìng míngyuèluòjiēqián 
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译文:心中的春愁让人悲痛的肝肠欲断,哪里能感受春草美好,一心思念心中人。
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落花寂寂¹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译文:花瓣在黄昏时分寂寂无声的飘落,深静的宅院里只有一个人独自倚门守候。
注释:¹寂寂:寂静无声貌。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夜泊¹鹦鹉洲²,秋江月澄澈(chè)³
译文:晚上停泊在鹦鹉洲,秋天江上的月亮澄澈明亮。
注释:¹泊:停船靠岸。²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南长江中。³澄澈:明亮。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¹
译文:听到邻船有人唱歌,歌调能使人愁煞。
注释:¹堪愁绝:能使人愁煞。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¹
译文:唱完后便是低低哭泣声,不时抽泣哽咽。
注释:¹泣声通复咽:抽泣兼哽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绝雪。
译文:寻着声音去寻找唱歌人,发现是个肤色绝雪的妇人。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独倚帆樯(qiáng)¹立,娉(pīng)²十七八。
译文:十七八岁的样子,独自倚靠着船帆。
注释:¹樯:船的桅杆。²娉婷:形容女子美貌。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夜泪似真珠¹,双双堕(duò)明月。
译文:泪水就像夜里珍珠,一直不停的滴落下来。
注释:¹真珠:即珍珠。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译文:我问这是谁家的女子,为何哭得这般凄苦。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一问一沾襟(jīn)¹,低眉终²不说。
译文:但一问却哭得更伤心,低着头一直不说话。
注释:¹沾襟:一作“沾巾”,即眼泪沾湿手巾。²终:一作“竟”。

  此诗是诗人夜泊鄂州时,听到一位十七八岁女子的歌声而纪实成篇的。其描绘了一个面颜如花、貌美娇艳、背靠桅杆、手拨琵琶、愁绪犹如长江水奔流不息的女子。诗人真实地描写出歌女的悲惨境况,她们渴望像正常人一样过稳定生活,不仅需要应有的物质生活资料,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同时,此诗不仅寄予了作者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亦是借此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心情。满腔报国热情不得抒发,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作者当时的心情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

  此诗之美就美其简练、含蓄,在其“不言”之处。“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这曲歌调是《霓裳》还是《六幺》,这份惆怅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还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呢,令人难以猜测。“歌罢继以泣”,女子的怨绪一发即不可收,其歌声凄凄惨惨,撕心裂肺。究其原因,不外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作者将秋江、明月、江船串联起来作为氛围背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淡淡地用上一个“堪”字,却产生出一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最妙的还是“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她却“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在深秋明月夜,一位美丽的少妇如此伤悲,是自叹身世的可怜,还是抒发闺中之怨。作者没有让她“说出”,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处处“不言”,却又处处“在言”,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结合作者当时凄凉的心情,作者是从京城谪至浔阳,路宿鄂州时写下的这首诗,满腔报国热情,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自然是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但这心中的哀愁又能向谁倾诉,这无奈的心境又有谁能体会,也只能对着这凄冷的景物默默“沾襟”罢了,那浓浓愁思尽在这“不言”中。这“不言”之美乃是一种含蓄之美,寥寥几笔似寻常,却能让人反复咀嚼,久久回味,那充满了含蓄之美的诗词与文章,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蕾,虽比不上绽开的花朵那般妩媚,却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魅力。

  此诗中作者听到这歌泣,便“寻声”去“见其人”。看到这位如花般歌女后,作者没有用“美丽”或“动人”来描绘她的容貌,只是用了“颜如雪”三个字,在文学创作中用“雪”来形容人的容貌是比较少的,而此诗中“雪”字却恰好切合了诗间的意境。“雪”留给人们的印象一是洁白无暇,一是寒心彻骨。“颜如雪”既道出一位肌肤如雪的少妇楚楚动人的形象,又表现出其哀愁悲伤的心情。从视角来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观,只隐约地看到她如雪的容颜,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

  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特别真诚深挚,因为是深秋月夜巧遇女子,所以诗情特别哀婉凄凉。

参考资料:
1、 李丽.《琵琶行》与《夜闻歌者》的比较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第2期).
2、 马承五主编. 唐宋名家诗词笺评[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4.第182-183页
3、 程克夷.《琵琶行》的雏型——白居易《夜闻歌者》试析[J].语文园地,1982,(第5期).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陶渊明¹以正月五日游斜川²,临流班坐³,顾瞻南阜(fù),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rén)(xū)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yì)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¹⁰,以《江城子》歌之。
注释:¹陶渊明:一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²斜川:古地名,在今江西都昌、星子之间的鄱阳湖畔。³班坐:依次列坐。⁴南阜:南山,指庐山。⁵曾城:山名,在江西星子县西五里,一名乌石山。⁶斜川诗:指陶渊明《游斜川》诗。⁷元丰壬戌之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季。⁸东坡:苏轼躬耕处。⁹挹:通“抑”,抑制。¹⁰长短句:词曲的别称。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梦中了了¹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²。走遍人间,依旧却³躬耕(gēng)。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译文:在世俗沉沉的醉梦里了悟人生真谛的清醒者,算起来也只有陶渊明,是我的跨越时空的知音。尝尽世态炎凉,宦海浮沉,回归田园依旧躬身耕耘。欣逢昨夜春雨如甘霖,把我的东坡田园滋润,更有喜鹊报喜来,晴暖气象新。
注释:¹了了:明白,清楚。²前生:先出生,此有前辈之意。³却:还。⁴躬耕:亲自耕种。乌鹊:喜鹊。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雪堂西畔(pàn)暗泉鸣。北山倾¹,小溪横。南望亭丘²,孤秀耸曾(zēng)³。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译文:最爱听雪堂西畔一道幽泉的潺潺;最爱看北山倾斜的身姿,还有小溪横流在山前;南望亭台丘壑,错落有致,四望亭的后丘耸立高山巅;这山水田园一一是渊明境界,真真是当年斜川再现。叹一声吾老矣,就此寄余年。
注释:¹倾:斜,此就山体形成的斜坡而言。²亭丘:即四望亭的后丘。³孤秀耸曾城:孤峙秀美如同耸立的曾城山。曾城,增城山,传说中的地名。亦泛指仙乡。⁴余龄:余生。

  这首词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起笔甚为突兀,直以渊明就是自己的前生。他后来作的《和陶饮酒二十首》序云:“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陶渊明好饮酒,自言:“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饮酒二十首》序)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在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但他以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逆境,以逆为顺,因而“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这些春天富于生气的景物使他欢欣,感到适意。

  词的下片略叙东坡雪堂周围的景观。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正如其《雪堂问潘邠老》所说:“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仅以粗略的几笔勾画,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意适于游,情寓于望”,超世遗物。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而不知是否也会像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那时王安石已罢政数年,章惇、蔡确等后期变法派执政,政治生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结句“吾老矣,寄馀龄”的沉重悲叹,说明苏轼不是自我麻木,盲目乐观,而是对政局存在深深的忧虑,是“梦中了了”者。

  这首词似随手写出,未曾着意经营,而词人胸中自有成熟的构想,故下笔从容不迫,不求工而自工。从纵的方面看:醉醒连渊明,渊明连躬耕,躬耕连东坡,东坡连及雪堂与周围景物,景物连斜川,最后回应到陶渊明《游斜川》诗之“开岁倏五十,吾生行归休”,迤逦写来,环环相扣,总不离于本题。从横的方面看:写周围景物,于所居之东坡则加细,说及一夜至晓的春雨、新晴;对西南诸景则只大略点出泉、溪、亭、丘,似零珠之散,合之则俨然是一幅东坡坐眺图,总归到“都是斜川当日景”之内,诚亦“至今使人想见其处”。以似斜川当日之景,引出对斜川当日之游的向往,对陶《游斜川》诗结尾所云“中觞纵遥怀,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当亦冥契于心。苏轼对付逆境有自己的特殊态度。他对生活有信心,善于从个人痛苦情绪中解脱出来,很快适应环境,将生活安排得很好,随遇而安。从这首词里也侧面反映了他与险恶环境作斗争的方式:躬耕东坡,自食其力,窃比渊明澹焉忘忧的风节,而且对谪居生活感到适意,怡然自乐,令政敌们对他无可奈何。苏轼有时难免有一点衰迟之感,却也留心着局势的变化,注意保存自己,不久神宗皇帝死后,哲宗即位,他又起复,积极从政了。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83-684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680-683
3、 朱靖华.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9-132

jiāngchéngzi··mèngzhōnglelezuìzhōngxǐng--shì

táoyuānmíngzhèngyuèyóuxiéchuānlínliúbānzuòzhānnánàicéngchéngzhīxiùnǎizuòxiéchuānshīzhìjīn使shǐrénxiǎngjiànchùyuánfēngrénzhīchūngōnggēngdōngzhùxuětángzhīnánwàngtíngzhīhòuqiū西kòngběishānzhīwēiquánkǎiránértànxiéchuānzhīyóunǎizuòzhǎngduǎnjiāngchéngzizhī

mèngzhōnglelezuìzhōngxǐngzhǐyuānmíngshìqiánshēngzǒubiànrénjiānjiùquègōnggēngzuódōngchūnquèbàoxīnqíng

xuětáng西pànànquánmíngběishānqīngxiǎohéngnánwàngtíngqiūxiùsǒngcéngchéngdōushìxiéchuāndāngjǐnglǎolíng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佳丽地¹。南朝²盛事³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jì)(huán)对起。怒涛故寞打孤城,风樯(qiáng)遥度天际。
译文:看着金陵这样繁华美丽的地方,有谁还记得南朝的繁华盛世?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昔日的故都尽是一片生机,环形的山峰相对而出。汹涌的波涛寂寞地拍击着这孤独地城池,小船扬起风帆,静静地驶向远方。
注释:¹佳丽地:金陵古都是江南最好的地方。暗谓此地曾为封建帝王定都之所在。²南朝:即吴、东晋、宋、齐、梁、陈。³盛事:盛极一时的都城繁华。⁴山围:指被群山环抱。故国,指南京城。⁵清江:指长江及秦淮河。⁶髻鬟对起:有如妇女髻鬟一样美好的山峦对峙地耸立在清江两岸。⁷孤城:指金陵。⁸风樯:指船头桅杆上顺风张开的帆,此代指船。樯,桅杆。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断崖¹树,犹倒倚(yǐ)。莫愁²(tǐng)子曾系。空余旧迹³郁苍苍,雾沉半垒(lěi)。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huái)
译文:那绝壁上的老树,仍然倒挂在山崖之上,莫愁湖里的小船,是谁把它系在岸边的?如今,这里只剩下往日的遗迹,只剩下郁郁苍苍的树木,浓重的雾气遮住了半个城墙。深夜,月亮越过城头上的矮墙,照到金陵城里,词人伤心地看着东面的秦淮河。
注释:¹断崖:临水的山崖。²莫愁:传说莫愁女在今南京水西门外莫愁湖畔住过,曾住湖中荡舟采莲。³旧迹:差括曾为莫愁系舟之处在内的一切古迹。⁴郁苍苍:指树木茂盛。⁵垒:堡垒,军事防御性建筑。⁶女墙:城墙上呈凹形的小墙。⁷伤心:一作“赏心”,指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亭为北宋丁谓建。⁸淮水:指秦淮河。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酒旗戏鼓¹甚处市²。想依稀³、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译文:酒旗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街市如今在哪里?回想过去,王谢两大家族曾经生活在这里。那飞翔的燕子不知道如今是何年月,它们一如既往地飞到巷子里,飞入寻常的百姓人家。夕阳的余晖中,燕子一边飞着一边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仿佛在述说千百年来,这里兴衰变迁的故事。
注释:¹酒旗戏鼓:酒楼、戏馆等繁华的场所。²甚处市:哪里的街市。³依稀:仿佛,大概。⁴王谢:东晋时,金陵乌衣巷一带(今南京市东南)住有王谢两大豪门望族。⁵邻里:宅第相连,比邻而居,故称。⁶巷陌:街道的通称。

  词作上片写金陵的地理形势。开首即以赞美的口吻称之“佳丽地”。“南朝盛事”,点出南京古来即有盛名,扣题。起二句为总括。“南朝”,指从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到580年陈亡,建都建康(金陵)的宋、齐、梁、陈等朝代。以“谁记”提起,加以强调:“南朝盛事”已随流水逝去,人们早已将它遗忘了。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可是,金陵的山川形胜却依然如故。这两句主要写山,水为陪衬,描绘出金陵独特的地理形势一群山环抱,耸起的山峰,隔江对峙;且以美人头上的“髻鬟”形容山峦,以“清字形容江水,不仅形象,而且显示出金陵山清水秀的美好景色。如今,旧时王朝的都城,却“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当年“豪华竞逐”的金陵,而如今却是座“孤城”,潮水的拍击声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冷漠,天际的风帆给人一种空旷落寞之感。词人通过景物描绘,极力渲染这些历史遗迹的冷落,正在被遗忘,与上文“谁记”相应,抒发了深沉的怀古之情。

  词作中片写金陵的古迹。开首以景出,“断崖树,犹倒倚”,着一“犹”宇,强调景色依然,使眼前实景,带上历史色彩,下面又追加一句“莫愁艇子曾系”。这里化用了古乐府《莫愁乐》:“莫愁在何处?住在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点出古迹。接下继续写景,“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郁苍苍”,谓云雾很浓,望去一片苍青色,埋没了半边城的营垒。结尾二句点明时间是“夜深”,地点在“赏心亭”,即夜深时分,词人仍站在赏心亭上,观览莫愁湖和秦淮河的景色,不禁发出景物依然而人事已非的喟叹。这两句起到束上启下的作用,即上面所描绘的景色,皆是由此观览到的,又引出下片怀古的感慨。

  词作下片,写眼前景物。“酒旗戏鼓甚处市”,这是词人眼前见到的景色:酒楼、戏馆,一派热闹景色,不禁发出“甚处市”问语,这是何处的繁华市面呢?前面两片所写多是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这里则写连景物也变了。当然,酒楼、戏馆并非纯自然景色,而是包含人事在内的。这情况引起词人的猜想。“想依稀、王谢邻里。”是说这些酒楼戏馆所在地,仿佛是当年王、谢两家比邻而居的乌衣巷,也就是说,贵族住的乌衣巷如今换了主人。至此,词人不禁产生人世沧桑之感,于是结尾发出“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的兴亡慨叹。燕子是不知人事变迁的,依然飞进往年栖息过的高门大宅,而今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房舍。然而词人看到夕阳余晖中成对的燕子,却认为它们有知,且正在议论兴亡大事!这当然是词人内心的兴亡之感赋予了燕子而已。这片从眼前景物引起对金陵古都朝代更替的无限兴亡之感,从而表达出咏史的题意。

  本篇为咏金陵旧迹,感慨历史兴亡的名作。上片总写金陵形胜,境界旷远,雄壮中蕴含落寞。“寂寞”二字透出历史变迁,人亡物移,故国繁荣与孤城幽寂的荒凉。中片糅合当地传说,扣紧金陵景观抒发物是人非之感,“断崖”“旧踪”“雾沉”等为景物涂上了一种苍茫的色调。下片以何处寻得当年“酒旗戏鼓”的繁华街市的感叹发端,侧重写“王谢邻里”的豪门旧迹难以寻觅,只可依稀辨识,抒发人世沧桑之思。燕子相对说兴亡于斜阳之中,意象极巧,感伤殊深。全词强化了景物描写的清峭、冷寂而又悲壮、苍凉之情韵,境界开阔,内蕴深远。

  宋代以来,曾经先后出现了一些怀古名篇: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至周邦彦这首《西河·佳丽地》;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到姜夔的《扬州慢》,可以说各有千秋,难分轩轾。这些作品,有的是以突兀见长,有的是以绵密取胜;介于突兀和绵密之间的是这首《西河》。它从时间上说是断续交织,从空间上来说,是疏密相间。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只是泼墨画似的写了“江山如画”,下片集中写了周瑜,一气贯注,如同骏马驻坡,纯属粗线条的勾勒。姜夔的《扬州慢》,侧重于主观感受的深微描绘。笔墨之间,隐约可以听到凄清的号角声和感受到随着号角声传来的寒意而伴着寒意的角声,偏又是在一个兵荒马乱后的萧条古城中吹彻。这些都说明作者牢牢扣紧了寓有深意的景物,进行密密层层的渲染。至于周邦彦的这首词,似乎介于泼墨写意与工笔细描之间。如:词的上片以疏为主。词人放眼江山,对作为“佳丽地”的“故国”金陵做了一个全面的鸟瞰,描绘了江上有山峰夹峙和江心有怒涛汹涌的雄伟形势。第二部分以密为主。在上片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勾勒:从前面围绕“故国”的山峰,引出了后面的“断崖树”,以至想象中的“莫愁艇子”;从前面的“清江”,引出后面的“淮水”;再从前面的“孤城”,引出后面的雾中“半垒”和月下“女墙”。这就好比电影镜头,缓缓而来的不再是远景全景,而是中景和近景了。下片,画面突出的是特写镜头:一帧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呢喃图。小小飞禽的对话,可以说刻画入微,密而又密。“相对”,可能指燕子与燕子相对,也可能指诗人与燕子相对,完全可以听凭读者用想象来补充。尽管它们的呢喃本无深意,然而在诗人听来看来,却为它们的“不知何世”而倍增兴亡之感。“疏”利于“写大景”(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写出高情远意;“密”利于画龙点晴,写出“小景”,写出事物的不同于一般的特征。杰出的怀古词一般都是能做到“大”“小”结合、“疏”“密”相兼的,这首《西河》更为突出。总体来说,周邦彦这首怀古词,艺术技巧极其精湛,比起他的大量送别、怀人之作,的确别具一格;特别是寓悲壮情怀于空旷境界之中,并使壮美和优美相结合,确是怀古词中一篇别具匠心的佳作。

  此外,周邦彦的《西河》与其他怀古之作不同的是,并不正面触及巨大的历史事变,不着丝毫议论,而只是通过有韵味的情景铺写,形象地抒发作者的沧桑之感,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怀古之作,总要描写标志着沧桑之变的景物,王安石的怀古是从当前的“千里澄江”和“彩舟云淡”——故国的风景宜人,过渡到昔日的“豪华竞逐”。苏轼的怀古则从眼底的“大江东去”,写到古代有关三国赤壁战时的“多少豪杰”,再联想到当前自己的壮志成虚,年华已逝。但这些都不像周邦彦词通篇写景,以景物描绘的逶迤曲折为线索,从头到尾把一切情语完全熔铸于景语之中。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编.唐宋诗词选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10:第276页
2、 桑绍龙主编.唐宋名家词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09:第95页
3、 (宋)周邦彦著;孙安邦,孙蓓解评.周邦彦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02:第195页

西 ·jīnlínghuái怀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jiā náncháoshèngshìshuí shānwéiguóràoqīngjiāng huánduì tāochéng fēngqiángyáotiān 
duànshù yóudǎo chóutǐngcéng kōngjiùcāngcāng chénbànlěi shēnyuèguòqiánglái shāngxīndōngwànghuáishuǐ 
jiǔshènchùshì xiǎng wángxièlín yànzhīshì xúnchángxiàngrénjiā xiāngduìshuōxīngwáng xiéy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