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郑人游于乡校¹,以论执政²。然明³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pǐ)。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¹⁰以损¹¹怨,不闻作威¹²以防¹³怨。岂不遽(jù)¹⁴止?然犹防¹⁵¹⁶: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¹⁷,不如吾闻而药之¹⁸也。”然明曰:“蔑(miè)¹⁹也今而后²⁰知吾子之信²¹可事²²也。小人²³实不才²⁴。若果行此,其²⁵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²⁶臣?”
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尽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堵塞怨恨。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是(这防怨)就像堵塞河水溃决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疏通河道,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注释:¹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国学、官学、蒙学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²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³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⁴毁: 摧毁,这里指废除。⁵何如:如何,等于说怎么样。⁶何为:为什么?表示不同意的诘问。⁷夫: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⁸退而游焉:退:工作完毕后回来。游:闲逛。焉:句末语气词,无意义。⁹善否:好和不好。¹⁰忠善:尽力做善事。¹¹损:减少。¹²作威:摆出威风。¹³防:堵住。¹⁴遽:立即,马上。¹⁵防:堵塞。¹⁶川:河流。¹⁷道:同“导”,疏通,引导。¹⁸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药:名词作动词,以...为药,当作(治病)的良药。之:指郑人的议论。¹⁹蔑:指郑大夫,然明,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²⁰今而后:从今以后。²¹信:确实,实在。²²可事:可以成事。²³小人:自己的谦称。²⁴不才:没有才能。²⁵其:语气词。²⁶二三:泛指复数。这些,这几位。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仲尼¹闻是²语也,曰:“以是³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注释:¹仲尼:孔子的字。²是:这。下文“以是观之”的“是”同。³是:这(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尽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堵塞怨恨。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是(这防怨)就像堵塞河水溃决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疏通河道,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注释

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国学、官学、蒙学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

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

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毁: 摧毁,这里指废除。

何如:如何,等于说怎么样。

何为:为什么?表示不同意的诘问。

夫: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

退而游焉:退:工作完毕后回来。游:闲逛。焉:句末语气词,无意义。

善否:好和不好。

忠善:尽力做善事。

损:减少。

作威:摆出威风。

防:堵住。

遽:立即,马上。

防:堵塞。

川:河流。

道:同“导”,疏通,引导。

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药:名词作动词,以...为药,当作(治病)的良药。之:指郑人的议论。

蔑:指郑大夫,然明,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今而后:从今以后。

信:确实,实在。

可事:可以成事。

小人:自己的谦称。

不才:没有才能。

其:语气词。

二三:泛指复数。这些,这几位。

仲尼:孔子的字。

是:这。下文“以是观之”的“是”同。

是:这(是)。

左丘明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紫骝(liú)¹行且嘶,双翻碧玉蹄²
译文:枣红色的骏马一边奔驰一边鸣叫着,它那碧玉般的蹄子上下翻飞。
注释:¹紫骝:暗红色的马。²双翻碧玉蹄:此句来自沈佺期的诗“四蹄碧玉片”。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zhàng)¹
译文:来到河边它不肯渡水,好像在怜惜身上披着的锦缎障泥。
注释:¹障泥:披在马鞍旁以挡溅起的尘泥的马具。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译文:与吐蕃接壤的白雪戍是那么的遥远,黄云海戍迷离不见。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挥鞭(biān)万里去,安得念¹春闺。
译文:挥动马鞭奔赴万里之外,怎能贪恋家室的温馨呢。
注释:¹念:又作“恋”。
《紫骝马》,乐府《横吹曲辞》旧题。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即将远赴边塞时的矛盾心情。他十分渴望立功边塞,但踏上遥远的征途时总不免对家乡有些恋恋之情。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hóu)¹²必服³,忍位取悲增。
译文:王侯们的责备定当服从,容忍司马之位我日增悲愤。
注释:¹侯门:指显贵之家。借代朝廷。²辞,责备。³服:顺服。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去鲁¹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译文:计“堕三都”孔子逃离鲁国,周朝大礼我无力振兴。
注释:¹去鲁:指孔子离开鲁国。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家山¹鲁五柳²,人世遍千灯。
译文:陶潜隐居避开尘世的纷争,人世间到处是香烟燎绕的佛灯。
注释:¹家山:家乡。²五柳,陶潜自称五柳先生,这里指躲进佛道以避世。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莫让金钱施(shī),无生¹道自弘。
译文:不要以为施舍金钱就是佛道,弘扬佛道还需懂得“无灭无生”。
注释:¹无生:佛教语,指万物的实体无生无灭。

  《送元暠师诗》作于柳宗元初贬永州之时,当时有一位法号元暠的和尚,经刘禹锡的介绍专程到永州来拜访;离去的时候,柳宗元写序作诗送行。柳宗元在《送元暠师序》中称“元暠衣粗而食菲,病心而墨貌,以其先人之葬未返其土,无族属以移其哀……”是当时的所谓“孝僧”。

  诗的首联叙写了自己被贬后的悲愤心境:永贞革新,打击了当时的方镇割剧势力、专横的宦官和守旧复古的大士族、大官僚,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而士族和割据势力的代表,顽固地反对永贞革新,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他们结成联盟,拥立太子李纯为帝,把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的人全部贬、杀。柳宗元在这次事件中被贬永州。“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既概括了永贞革新的事件,又叙写了自己被贬后的悲愤心情。离开京都长安,本已失意,而强忍此时囚徒般的身份,又使自己徒增悲愤。“必服”二字正话反说,表明柳宗元对朝廷的贬谪并非心悦诚服,他还是坚信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正确的;但封建社会的君臣之道,是任何士大夫都不能违抗的。因而在他的内心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和痛苦。“忍”、“取”二字便是这种痛苦的表现。

  诗的颔联承首联剖析自己心境的变化。颔联连用两个典故,以孔子自况,表达自己难以言传的复杂心情。孔子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为了抑制三家大夫家臣势力,定计毁坏三家的都邑,因失败而离开鲁国。诗人以此类比道出被贬的原由,自己也因孔子不能实现振兴周礼的大志一般而感叹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哀莫大于心死”,柳宗元自觉无力改变现实,而仕途的险恶,世事的纷争,使他意识到要找到一个心灵的避难所,所以在颈联他向元暠和尚表达了自己倾心佛道的思想:我只有像陶潜一样作个隐士,把自己的心隐居于佛道中,在那里找到人生的归宿。李唐一代佛教盛行,统治阶级大力宣传佛教。唐太宗、高宗作《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序记》,宣扬佛法,武后为佛造大像,中宗崇饰寺观,肃宗、代宗在宫内设道场,宪宗命使迎佛骨,敬宗、宣宗、懿宗等亦莫不笃信佛法。贵族官僚们也多信佛教,元载、杜鸿渐、王维、王缙等,是其尤著者。王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淡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王维传》)。由于统治阶级大力宣传佛教,民间更是盛行,寺庙林立,大量的劳动人口出家为僧或投靠寺院为寺户、佃户等,呈现出“人世遍千灯”的景象。当然柳宗元的谈佛,有着自己不得不然的悲哀。但是柳宗元对有的佛教徒的做法并不赞同,他对佛教有自己的理想。因此,他的诗的尾联中提出了“如要求得真正的佛道,不要只是施舍金钱,只有懂得了世间万物无生无灭的道理,佛道自然会发扬光大”的看法。

  的确,有的佛教徒借宣扬佛教来搜括钱财,如王缙令五台山和尚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说,以求货利”(《旧唐书·王缙传》)。又如汴州相国寺传言佛像流汗,节度使刘玄佐立刻亲往布施金帛,并大起斋场,“由是,将吏商贾,奔走道路,如恐不及。因令官为簿书,以簿所入。所得巨万计。”(《唐语林·卷六》)。用佛像出汗这个大骗局,搜括了无数钱财。诗人指斥这类人“有貌而不心,名而异行”(《送去举归幽泉寺序》),并提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送去举归幽泉寺序》)的入佛标准,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送元暠师诗》内容丰富,短短八句,从一个侧面概括了作者的心路历程,让后人看到了中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的痛苦心灵。诗中引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如“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作者用孔子的故事来影射自己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空怀壮志的感慨。这些牢骚很深的话,由于用了典故,表现得非常委婉、含蓄。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击石乃¹有火,不击元²无烟。
译文: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注释:¹乃:才。²元:原本、本来。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人学始¹知道²,不学非³自然
译文: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注释:¹始:方才。²道:事物的法则、规律。这里指各种知识。³非:不是。⁴自然:天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万事须己运¹,他得非我贤²
译文: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注释:¹运:运用。²贤:才能。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青春¹须早为,岂²能长³少年。
译文: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注释:¹青春:指人的青年时期。²岂:难道。³长:长期。

quànxué

mèngjiāo tángdài 

shínǎiyǒuhuǒ yuányān 
rénxuéshǐzhīdào xuéfēirán 
wànshìyùn fēixián 
qīngchūnzǎowéi néngchángshàonián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译文:所有的人养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我却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qīng)¹
译文: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稍显愚蠢和鲁钝,只要平平安安到公卿就好了。
注释:¹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

  洗儿,旧时风俗,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亲朋集会庆贺,给婴儿洗身。苏轼当年得子,“洗儿”之外,赋《洗儿诗》一首。这首诗语言浅白易懂,虽然仅28个字,情感却跌宕起伏,表面上是为孩儿写诗,而实际上既讽刺了权贵,又是“似诉平生不得志”。

  苏轼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曾任凤翔判官、殿中丞等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等地方官。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回京,入御史台狱,释放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而后一再遭贬,先后贬到惠州、琼州、昌化。宋徽宗即位大赦,被召回京,病死在常州旅舍。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苏东坡《洗儿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聪明误一生”也是实情。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对方构陷入狱。一场“乌台诗案”,震惊朝野,幸有元老重臣营救,苏轼才免得一死,贬谪黄州。在黄州期间,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洗儿诗》即为此男孩儿而作。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点不难理解。“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愚且鲁”不过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内核。苏轼此愿,实在是有感而发,绝非无病呻吟。

  明代文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身居杭州一位先辈瞿存斋写过一首诗。“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反《洗儿诗》意,一目了然。郎瑛以为,瞿氏“自慨不露圭角,似过东坡”。显然是嫌苏轼诗过于直白。明代杨廉也有意与苏轼唱反调,“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清人褚人获评论杨诗,说虽属戏作,总不如少陵所云“有子贤与愚,何必挂怀抱”为旷达也。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写《反东坡洗儿诗》,跟苏轼一样直抒胸臆。“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ér--shì

rénjiēyǎngziwàngcōngmíngbèicōngmíngshēng

wéiyuànháiérqiězāinándàogōngqīng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山与歌眉敛(liǎn),波同醉眼流。游人¹都上十三楼²。不羡(xiàn)竹西³歌吹、古扬州
译文: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注释:¹游人:指游玩的人。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²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³竹西:扬州亭名。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⁴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gū)(shǔ)¹连昌(chāng)(chù)²,琼(qióng)(yí)³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译文: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注释:¹菰黍: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²昌歜: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歜。³琼彝:玉制的盛酒器皿。⁴玉舟:玉制的酒杯。⁵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与同伴面对旖旎的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人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人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菰黍”即粽子。“昌歜”为宋代一种食品。句意为他们宴会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在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则以描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nán ·yóushǎng

shì sòngdài 

shānméiliǎn tóngzuìyǎnliú yóuréndōushàngshísānlóu xiànzhú西chuī yángzhōu 
shǔliánchāngchù qióngdàozhōu shuíjiāshuǐdiàochàngtóu shēngràoshānfēi wǎnyún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