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念溪翁我念之,折腰为米见诸诗。
春秧夏穟苦萦抱,不似东坡更似谁。
谁念溪翁我念之,折腰为米见诸诗。
春秧夏穟苦萦抱,不似东坡更似谁。
刘学箕

刘学箕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 ▶ 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谁绣连延满户陈,暂应遮得陆郎贫。
谁绣连延满户陈,暂应遮得陆郎¹贫。
译文:远观蔷薇花,像不知是谁绣出的连绵的屏障,围着庭院,令人目不暇接,应该能暂时遮挡了你陆郎(指陆龟蒙)的贫苦。
注释:¹陆郎:指陆龟蒙。
红芳掩敛将迷蝶,翠蔓飘飖欲挂人。
红芳¹掩敛²将迷蝶,翠陆飘飖(yáo)³欲挂人。
译文:蔷薇花红光灿烂欲开还闭,散发出的香气让蝴蝶迷醉,青翠修长的枝条在风中飘摇,如同热情的主人在挽留客人驻足观赏。
注释:¹红芳:红花。²掩敛:指遮藏躲闪。³飘飖:摇动;晃动。
低拂地时如堕马,高临墙处似窥邻。
低拂地时如堕(duò)¹,高临墙处似窥邻。
译文:蔓延地面的蔷薇像是妇女的堕马髻,攀上墙头的蔷薇像是窥视东墙的邻家女郎。
注释:¹堕马:古代妇女发髻名。
只应是董双成戏,剪得神霞寸寸新。
只应是董双成¹戏,剪得神霞寸寸新。
译文:应该是董双成在天上游戏吧,把天空中美丽的彩霞剪成了一朵朵寸许大的新开的蔷薇。
注释:¹董双成:女,籍贯浙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侍女(一说弟子)。商亡后于西湖畔修炼成仙,飞升后任王母身边的西池仙女。善吹笙,通音律,深得西王母的喜爱。
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
拂霞(xiá)疑电落,腾虚状写虹¹
译文:你飘拂若霞似电,你飞扬绚丽如虹。
注释:幡:寺院中常用之物,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其状犹如大将之旌旗。亦有为祈福而立者。¹写虹:描绘彩虹。
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译文:你飘逸在烟雾里,你飞腾在白云中。
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
纷披¹乍依迥²,掣(chè)(yè)³或随风。
译文:依依地你随意招摇,悠悠地又随风而去。
注释:¹纷披:和缓。²依迥:往复回环。³掣曳:牵引。
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译文:你这无翅的轻薄子啊,何苦如此在空中折腾?
唐太宗为一代雄主,其武功文治为史家所称道,这首诗所表现的大乘空观,对这位明主而言,应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诗歌首先极写殿前幡的千姿百态:她艳丽,如虹若电;她生动,低飞高举;她依依随人,又飘飘随风。然而,作者的一双慧眼却早看透了她本质的轻薄,她的招摇全不过是弄空而已。由此,对不可一世的她,作者反倒生出一种大慈大悲的怜悯之心。这首诗诗中的殿前幡,成为尘世里万法之象征,该诗也就表现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空观。这首诗,令世人想起《坛经》所记载的一段公案:“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幡动,一僧云风动。惠能云:‘非幡动、风动,人心自动。’印宗闻之悚然。”唐太宗诗未如惠能悟得透彻,但该诗却自有一种禅悟的智慧。

yǒngxìngguó殿diànqiánfān--shìmín

xiádiànluòténgzhuàngxiěhóng

shēnyānbáiyúnzhōng

fēnzhàjiǒngchèhuòsuífēng

niànqīngbáozhìchìqiángyáokōng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守岁¹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译文:客居他乡之人,在除夕之夜里面对无酒的酒杯,思念家乡不禁泪湿衣襟。
注释:¹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译文:如今为了生计在异乡漂泊吃尽苦头。但想想,还不如在家里与家人在一起快乐的守着清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¹老偏惊节²,防愁预³恶春。
译文:异乡的年老人最怕愁苦,可偏偏又遇着团圆的除夕之夜。害怕愁来,却又偏偏是寒冷的春节。
注释:¹畏:怕。²节:这里指除夕。³预:预先;事先。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译文:想想今夜团圆的家人,他们一定在想着远方未归去的我。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有为¹神农之言²者许行³,自楚之滕(téng),踵(zhǒng)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méng)。”文公与之处¹⁰,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jù)¹¹、织席以为食。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注释:¹为:治,指信奉。²神农之言:神农的学说。战国时的农家学派,假托神农以宣扬自己的主张,故称为“神农之言”。神农,传说中的三皇之一,教民耕稼。³许行:战国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遗事迹不多,只是在本篇中可以约略地看出他的主张。⁴滕:春秋战国时的小诸侯国,后为齐所灭。故治在今山东滕县境。⁵踵门:亲自登门。⁶文公:滕文公,定公之子。⁷受:得到。⁸廛:古代一个成年男子所有之地。⁹氓:民,偏远之民。一说指自他处归附的民众称氓。这是许行自谦的说法。¹⁰处:居处,指田地房舍等。¹¹捆屦:指做麻鞋。做麻鞋时要不断敲打使之致密,故称为捆。捆,敲打。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良¹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lěi)(sì)²而自宋³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译文: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
注释:¹陈良:楚国的有名儒者。²耒耜:古时的两种农具。³宋: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后为齐所灭。故治在今河南商邱境。⁴“尽弃”句:完全抛弃了原来学习的儒家学说而向许行学习。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yōng)(sūn)而治¹。今也滕有仓廪²府库³,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译文: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
注释:¹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意思是与民众共同耕种,自食其力,亲自执炊做饭,并且还要管理国家。饔飧:熟食,早餐为饔,晚餐为飧。在这里作动词用,做饭。治:治国。²仓廪:谷仓。谷藏曰仓,米藏曰廪。³府库:贮存财物之所。⁴厉民:虐待百姓。厉:病,虐害。⁵恶:何,怎么。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孟子曰:“许子必¹种粟(sù)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²乎?”曰:“冠。”曰:“奚³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zèng)(cuàn),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译文: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注释:¹必:必定,一定。²冠:帽子。这里用作动词,指戴帽子。³奚:何,什么。⁴素:未着色的绢。这里指用生绢做成的帽子。⁵害:危害,妨碍。⁶釜甑:炊具。釜:锅一类炊具。甑:瓦制蒸器,后代用竹木做成,即蒸笼一类炊具。⁷爨:烧火煮饭。⁸铁:指铁制农具。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¹;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²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³?何为 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dàn)烦?”
译文: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注释:¹陶冶:制陶和冶炼。这里指从事制陶和冶炼铁器的手工业者。²为:做,从事。³“舍皆”句:意思是什么东西都从家里面拿来用呢?舍,通“啥”,什么。宫,住所。战国时代,一般人的住处都可称宫。⁴纷纷然:杂乱的样子,这里指频繁。⁵百工:泛指各种工匠。⁶惮:害怕。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¹。且一人之身²而百工之所为备³,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孟子说;“这样说来,那末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注释:¹“有大人”两句:意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事情。大人:这里指在上位的人,即统治者。《孟子》中常常以“大人”与“小人”、或“君子”与“小人”对举,“大人”、“君子”常指在上位的人或有德者,而小人则指民众。²一人之身:指一个人的需要。身,自身,此指自身之需。³备:具备。⁴率:导,引导。⁵路:通“露”,败坏,穷困。⁶食:动词,供养。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¹,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², 禽兽繁殖,五谷不登³,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¹⁰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¹¹,瀹(yuè)¹²济漯(tà)¹³而注¹⁴¹⁵海,决汝汉,排淮泗(sì)而注之江¹⁶,然后中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译文:“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汝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注释:¹平:平安,安定。²畅茂:繁茂。³登:成熟。⁴中国:古时指中原地区。⁵举:举拔,选拔。⁶敷治:普遍治理。敷:遍。⁷益:传说是舜时主持火政的官。⁸掌火:主持火政。⁹烈:火势猛烈。这里用作动词,指点燃大火。¹⁰焚:烧。¹¹九河:指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据记载,这九条河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鉤盘、鬲津。¹²瀹:疏导。¹³济、漯:济水和漯水。济水故道今为黄河夺占,漯水湮没。¹⁴注:灌注,流入。¹⁵诸:之于。¹⁶“决汝”二句:极言禹疏导江、淮流域水道之功。决,开挖、加宽。汝,汝水。汉,汉水。排,疏通壅塞。淮,淮河。泗,泗水。今只有汉水入长江,其他三水都不入长江。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后稷¹教民稼穑(sè)²,树艺³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¹⁰,教以人伦¹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¹²,朋友有信¹³。放勋¹⁴曰:‘劳之来之¹⁵,匡之直之¹⁶,辅¹⁷之翼¹⁸之,使自得之, 又从而振德¹⁹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xiá)耕乎?
译文:“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关于做人的道理,单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的道理教给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尧说:‘使百姓勤劳,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唐尧为百姓这样担忧,还有空闲去耕种吗?
注释:¹后稷:传说中周人的始祖,名弃,曾为帝尧的农师,教人耕作,所以称“稷”。²稼穑:指农业生产。稼:耕种。穑:收获。³树艺:种植。⁴五谷:古代称稻、黍、稷、麦、菽为五谷。⁵人之有道:意指做人的道理。⁶逸居:过安逸的生活。⁷教:教化,教育。⁸有:又。⁹契:传说中商人的祖先,帝喾之子,曾为舜的司徒。¹⁰司徒:古代官名,掌人伦教化。¹¹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处的原则,即下文的“父子有亲”等等。伦:常。¹²叙:同“序”,次序。¹³信:诚信。¹⁴放勋:传说为帝尧之号,一作帝尧之名。¹⁵劳之来之:指劝勉抚慰人民。来,作“”,慰勉。之,代词,指民众。下同。¹⁶“匡之”句:意思是纠正他们的邪僻之心。匡,正。¹⁷辅:帮助。¹⁸翼:卫护。¹⁹振德:救助并施以恩德。振,通“赈”。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gāo)(yáo)¹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²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 为天下得人³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 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巍(wēi)巍乎有天下而不与¹⁰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 心哉?亦¹¹不用于耕耳。
译文:“唐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有天下却不事事过问!’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注释:¹皋陶:人名,舜的贤臣,主管司法。²易:治。³为天下得人:求得能治理天下的人。⁴与:给与,传给。⁵易:容易。⁶“惟天”两句:意思是只有上天是大公无私的,只有尧能效法它。大,无私。则,取则,效法。⁷荡荡乎:广大的样子。⁸无能名:不能称说。指尧的恩德广被,不能用言语来表达。⁹巍巍乎:盛大的样子。¹⁰与:参与。以上孔子的几句话见《论语·泰伯》,文字、内容与孟子所引皆有不同。¹¹亦:只是。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吾闻用夏变夷¹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²也,悦³周公、 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 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¹⁰于子贡¹¹,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¹²,筑室于场¹³,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¹⁴以有若¹⁵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¹⁶曾子¹⁷。曾子曰:‘不可;江汉¹⁸以濯¹⁹之,秋阳²⁰以暴²¹之,皜皜²²乎不可尚²³已。’今也南蛮²⁴(jué)²⁵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吾闻出于幽谷²⁶迁于乔木²⁷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 ‘戎狄²⁸是膺(yīng)²⁹,荆³⁰³¹是惩³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³³,亦为不善变矣。”
译文:“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礼义改变夷族的风俗,没有听说过中原被夷族改变的。陈良本来是楚国的人,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来到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可以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了。你们兄弟跟随他学习几十年,他一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时候,门徒们都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后,大家才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临走的时候,都去向子贡行礼告别,相对而哭,泣不成声,然后才离开。子贡又回到孔子的墓地重新筑屋,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离开。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说:‘不可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秋天的太阳下曝晒过,洁白无暇。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如今这个怪腔怪调的南方蛮干,说话诽谤先王的圣贤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这和曾子的态度恰恰相反。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沟飞出来迁往高大的树木的,从没听说过从高大的树木飞下来迁往幽暗的山沟的。《鲁颂》说:‘攻击北方的戎狄,惩罚南方的荆舒。’周公尚且要攻击楚国这样的南方蛮干,你们却去向他学习,这简直是越变越坏了啊。”
注释:¹用夏变夷:用华夏族的礼义改变夷族的风俗。夏,诸夏,指华夏族。夷,华夏族称居住在东方的少数部族为夷,也泛指外族。²楚产:生于楚,意思是楚国人。³悦:悦慕,喜爱。⁴周公:西周初年有名的政治家,周文王子,武王弟,名旦。武王死,辅佐成王安定周初天下,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仪制度。封于鲁。⁵“北学”句:意思是,向北方的中原地区学习。⁶或之先:或先之,指有人能超过他。之,代陈良。⁷事:侍奉,指跟从学习。⁸倍:通“背”,背叛。⁹治任:整理行装。任,抱,载,指行装之类。¹⁰揖:拱手礼,是古时朋友见面或分别时的常礼。¹¹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¹²反:同“返”。¹³场:墓前平地,供祭祀时用。传说孔子死后,子贡设篷帐守墓三年。¹⁴“子夏”句:诸人皆是孔子弟子。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¹⁵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似,貌似。圣人,指孔子。¹⁶强:勉强。¹⁷曾子:姓曾名参(shen),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道著名。¹⁸江、汉:长江,汉水。¹⁹濯:洗濯。²⁰秋阳:秋天的太阳。周正建子,夏正建寅,周之七八月正是夏正五六月,正是阳光最强的时候。²¹暴:同“曝”,晒。²²皜皜:光明的样子。²³尚:上。这句意思是说孔子的盛德光明,不是江、汉,秋阳的作用可以比得上的。以喻不能拿有若和孔子相比。²⁴南蛮:对楚人的贬称,这里指许行。²⁵鴃舌:比喻难听的语言,如同鸟叫。,伯劳鸟。“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见《诗经·小雅·伐木》篇。²⁶幽谷:深谷。²⁷乔木:高大的树木。《鲁颂》:《诗经》中的一部分。此处所引见《诗经·鲁颂·閟宫》篇。²⁸戎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两个少数部族。²⁹膺:打击。³⁰荆:楚国。³¹舒:春秋时南方的一个小国,为楚的盟国。³²惩:惩罚。³³子是之学:意思是你却去学这些。是,代词,此、这。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¹不贰,国中无伪²,虽使五尺之童适市, 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³;麻缕丝絮(xù)轻重同,则贾相若; 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jù)大小同,则贾相若。”
译文:陈相说:“如果顺从许子的学说,市价就不会不同,国都里就没有欺诈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也没有人欺骗他。布匹和丝织品,长短相同价钱就相同;麻线和丝絮,轻重相同价钱就相同;五谷粮食,数量相同价钱就相同;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相同。”
注释:¹贾:通“价”。²伪:作伪,欺诈。³相若:相同,一样。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曰:“夫物之不齐¹,物之情²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³。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译文:孟子说:“物品的价格不一致,是物品的本性决定的。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让它们平列等同起来,这是使天下混乱的做法。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细的鞋子卖同样的价钱,人们难道会去做精细的鞋子吗?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便是彼此带领着去干弄虚作假的事,哪里能治好国家?”
注释:¹齐:同,一样。²情:实情,常情。³“或相”三句: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倍,一倍。蓰,五倍。⁴比而同之:指同等看待。比,并列。⁵巨屦小屦:制造粗糙的麻鞋和制造精细的麻鞋。一说指大小不同的麻鞋,亦通。⁶相率:相互引导。率:率领,引导。

yǒuwéishénnóngzhīyánzhěxíng

mèng xiānqín 

    yǒuwéishénnóngzhīyánzhěxíng chǔzhīténg zhǒngménérgàowéngōngyuē  yuǎnfāngzhīrénwénjūnxíngrénzhèng yuànshòuchánérwéiméng  wéngōngzhīchǔ shùshírén jiē kǔn zhīwéishí 

    chénliángzhīchénxiàngxīn lěiérsòngzhīténg yuē  wénjūnxíngshèngrénzhīzhèng shìshèngrén yuànwéishèngrénméng  chénxiàngjiànxíngéryuè jìnxuéérxuéyān 

    chénxiàngjiànmèng dàoxíngzhīyányuē  téngjūnchéngxiánjūn suīrán wèiwéndào xiánzhěmínbìnggēngérshí yōngsūnérzhì jīnténgyǒucānglǐn shìmínéryǎng xián  

    mèngyuē  zhòngérhòushí  yuē  rán   zhīérhòu  yuē  fǒu    guàn  yuē  guàn  yuē  guàn  yuē  guàn  yuē  zhīzhī  yuē  fǒu zhī  yuē  wéizhī  yuē  hàigēng  yuē  zèngcuàn tiěgēng  yuē  rán   wéizhī  yuē  fǒu zhī  

     xièzhě wéitáo táoxièzhě wéinóngzāi qiěwéitáo shějiēzhūgōngzhōngéryòngzhī wéifēnfēnránbǎigōngjiāo zhīdànfán  

    yuē  bǎigōngzhīshìgēngqiěwéi   ránzhìtiānxiàgēngqiěwéi yǒurénzhīshì yǒuxiǎorénzhīshì qiěrénzhīshēnérbǎigōngzhīsuǒwéibèi wéiérhòuyòngzhī shìshuàitiānxiàér yuē huòláoxīn huòláo láoxīnzhězhìrén láozhězhìrén zhìrénzhěshírén zhìrénzhěshírén tiānxiàzhītōng 

     dāngyáozhīshí tiānxiàyóuwèipíng hóngshuǐhéngliú fànlàntiānxià cǎochàngmào qínshòufánzhí dēng qínshòurén shòuniǎozhīdàojiāozhōngguó yáoyōuzhī shùnérzhìyān shùnshǐ使zhǎnghuǒ lièshānérfénzhī qínshòutáo shūjiǔ yuèérzhùzhūhǎi juéhàn páihuáiérzhùzhījiāng ránhòuzhōngguóérshí dāngshìshí niánwài sānguòménér suīgēng  

     hòujiàomínjià shù shúérmínrén rénzhīyǒudào bǎoshí nuǎn érjiào jìnqínshòu shèngrényǒuyōuzhī shǐ使xièwéi jiàorénlún yǒuqīn jūnchényǒu yǒubié zhǎngyòuyǒu péngyǒuyǒuxìn fàngxūnyuē  láozhīláizhī kuāngzhīzhízhī zhīzhī shǐ使zhī yòucóngérzhènzhī  shèngrénzhīyōumín érxiágēng 

     yáoshùnwéiyōu shùn gāotáowéiyōu bǎizhīwéiyōuzhě nóng fēnréncáiwèizhīhuì jiàorénshànwèizhīzhōng wéitiānxiàrénzhěwèizhīrén shìtiānxiàrén wéitiānxiàrénnán kǒngyuē  zāiyáozhīwéijūn wéitiānwéi wéiyáozhī dàngdàngmínnéngmíngyān jūnzāishùn wēiwēiyǒutiānxiàéryān  yáoshùnzhīzhìtiānxià suǒyòngxīnzāi yònggēngěr 

     wényòngxiàbiànzhě wèiwénbiànzhě chénliáng chǔchǎn yuèzhōugōng zhòngzhīdào běixuézhōngguó běifāngzhīxuézhě wèinénghuòzhīxiān suǒwèiháojiézhīshì zhīxiōngshìzhīshùshínián shīérsuìbèizhī zhěkǒng sānniánzhīwài ménrénzhìrènjiāngguī gòng xiàngxiàngér jiēshīshēng ránhòuguī gòngfǎn zhùshìcháng sānnián ránhòuguī  xià zhāng yóuyǒuruòshèngrén suǒshìkǒngshìzhī qiǎngzēng zēngyuē   jiānghànzhuózhī qiūyángzhī hàohàoshàng  jīnnánmánjuéshézhīrén fēixiānwángzhīdào bèizhīshīérxuézhī zēng wénchūyōuqiānqiáozhě wèiwénxiàqiáoéryōuzhě  sòng yuē  róngshìyīng jīngshūshìchéng  zhōugōngfāngqiěyīngzhī shìzhīxué wéishànbiàn  

     cóngzhīdào shìjiǎèr guózhōngwěi suīshǐ使chǐzhītóngshìshì zhīhuò zhǎngduǎntóng jiǎxiàngruò qīngzhòngtóng jiǎxiàngruò duōguǎtóng jiǎxiàngruò xiǎotóng jiǎxiàngruò  

    yuē  zhī zhīqíng huòxiàngbèi huòxiàngshíbǎi huòxiàngqiānwàn értóngzhī shìluàntiānxià xiǎotóngjiǎ rénwéizhīzāi cóngzhīdào xiàngshuàiérwéiwěizhě néngzhìguójiā  

少年虽亦薄汤武,不薄秦皇与汉武。
少年虽亦薄汤武,不薄秦皇与汉武。
译文:少年时代意兴风发,虽然比不上商汤、周武王,可是不比秦始皇、汉武帝差。
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
设想英雄垂暮¹日,温柔不住住何乡。
译文:可是当他年老垂暮,志气已衰,到那时不住在温柔乡,又要住到哪里去呢!
注释:¹垂暮:指晚年。

hàishī227766--gōngzhēn

shǎoniánsuībáotāngbáoqínhuánghàn

shèxiǎngyīngxióngchuíwēnróuzhùzhù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