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在江东我水西,君今北去我南归。
竹孙和客凌风瘦,梅子偏他得雨肥。
莺啭好声归酒斚,花分红影上人衣。
相看莫作皱眉别,期子秋高赋式微。
君在江东我水西,君今北去我南归。
竹孙和客凌风瘦,梅子偏他得雨肥。
莺啭好声归酒斚,花分红影上人衣。
相看莫作皱眉别,期子秋高赋式微。
华岳

华岳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 2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桃花雨过碎红¹飞,半逐²溪流半染泥。
译文:细雨纷纷,桃花随着雨点,四处飘飞。一半落入泥中,一半随着溪水漂流。
注释:敷(fū)浅原:古地名,《尚书·禹贡》已有记载,但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则历来有异说,不过,都认为在今江西境内。一说在今江西德安县南,一说在今星子县,一说是指庐山。¹碎红:指桃花的落瓣。²逐:被水冲走。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西。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xián)在画梁¹西。
译文: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对燕子,衔来几瓣桃花,放在画梁西处,反复品味。
注释:¹画梁:有彩绘的屋梁。燕子筑巢于梁上,故云。也有版本记为“杏园”:指庐山董奉杏林遗迹。

  这首诗为即景之作,体现出诗人追求美的执着和拥抱生活的热情。 桃花凋谢飘散本为常情、常景,作者却能写出一个新境界,让和泥的花瓣随飞燕登上画梁边,令人惊喜。全诗笔调明丽,情韵悟适,布局精巧,观察细腻,联想自然,颇堪玩味。

  诗人在敷浅原所见的桃花,并非阳春烟景中盛开之花,而是花期已尽时的落花。落花总是报告着春将归去的消息,因此诗人看花时节当是暮春。春去花落,在多愁善感的诗人的笔下,或则描写惜花、怜花的心肠,或则发抒惜春、伤春的感情,情调多是低回凄婉、哀怨悲切的。然而刘熙载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艺概·诗概》)诗人在这里即一反常情,自出心裁,生动地表现了暮春残红的另一番风韵。

  一二句的描写很精彩,在那“雨横风狂三月暮”的季节里,桃花身不由己,纷纷离开枝头,和着雨水一个劲儿地往下落,所以说“桃花雨”。这是从李贺诗“桃花乱落如红雨”句化出。待雨过天晴、清风徐来时,那些花瓣(碎红)又都被风扶起,飘拂纷飞,蒙蒙乱扑行人面,来与人亲近,逗人喜爱,妩媚之极,动人之极。舞罢以后,才悠悠下坠,“半逐溪流半染泥”——一半去追逐清清的溪水,仿佛要随那清溪流回桃花源去;一半尽管力不从心,委落尘土,也依然芳香如故。把落花写得极有血肉,极富灵性。

  如果说诗歌一、二两句主要是侧重从人爱花、人惜花这个角度来描绘意境,展开诗意的话,那么,诗歌三、四两句则是从燕惜花、燕爱花这个独特的视角来抒发诗人的情思。一、二句流露悲伤、凄切之情,三、四句表达惊喜、庆幸之意。正当诗人为桃花流水而发愁的时候,正当诗人为桃花染泥而担忧的时候,不知从哪儿飞来双双燕子。它们也懂得陪春怜香,它们也懂得呵护美丽,它们将那些凋零在泥地上的花瓣小心衔起,然后轻盈起飞,落到人家华堂,画梁西畔。燕子多情,衔花上梁,筑巢相伴,备加珍惜;桃花有知,化为燕泥,与燕相伴,无怨无悔。花与燕,交相辉映;情与意,相生相随。燕子是有灵性的,有情趣的,它们想留住桃花,留住美丽的春天;桃花也是有灵性的,通情意的,它们虽然凋零破碎,但还是找到了安身之处,栖息之所。它们应该感到幸运。诗人描写飞燕惜花,花有归宿,其实是在婉转表达自己的怜惜之意,呵护之心。“何处”是意想不到的发现,是扑面而来的惊喜,也是情不自禁的激动。“一时”是敏锐的发现,快捷的反映,还是担忧、顾虑,这些可爱的燕子啊,生怕桃花被污泥浊水玷污了,一下子把它们衔起,存放在画梁之上。“画梁”一词暗示华堂之上,雕梁画栋,彩绣辉煌,燕子在这儿筑巢定居,桃花在这儿遇到知己。桃花原本是美丽高洁的事物,当然只能存放在这些华美尊贵的场所。这种安排,体现了诗人的爱心和智慧。如果诗歌结尾不是写燕子衔花飞上画梁之上,而是穷苦人家的破屋朽梁,这可能就要委屈了桃花,摧折了桃花。细微之处见匠心,诗人的确是用心良苦,爱心感人。

  该诗“避俗避熟”、自出心裁:一,立意新颖,跳出借落花写惜春或伤春之情的窠臼,通过写飞花的活泼灵动和美好际遇来抒写情志,不落俗套。二,构思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将桃花飘落与燕子衔花联系起来,写飞花的经历曲折有致。三,发现独到,捕捉飞燕衔花的细小情景,并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独具慧眼。

  刘次庄这首小诗布局精巧,构思别出心裁。从诗中可见诗人热爱大自然,观察细致入微,对风雨、落花、溪流和燕子都充满爱意,而且心情平和,得《庄子》濠梁间趣。

参考资料:
1、 乐云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963-964
2、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705
3、 徐昌才著.宋朝那些诗生活: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57-59

qiǎnyuánjiàntáohuā--liúzhuāng

táohuāguòsuìhóngfēibànzhúliúbànrǎn

chùfēiláishuāngyànzishíxiánzàihuàliáng西

尝爱西湖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顷刻光阴都过了,如今绿暗红英少。
尝爱¹西湖²春色早。腊(là)³方销,已见桃开小。顷刻光阴都过了,如今绿暗红英少
译文:我曾爱西湖的春天来得早。冬雪才消,小小的桃花枝头笑。转瞬春光过去了,如今是绿叶成荫红花少。
注释:¹尝爱:曾经爱。尝:曾经。²西湖:此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³腊雪:冬雪。⁴方销:刚刚融化尽。⁵绿暗红英少:谓红花大多已经凋败,所剩无几,满眼所见都是绿叶。红英:红花。
且趁余花谋一笑。况有笙歌,艳态相萦绕。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
且趁余花谋¹一笑。况有笙(shēng)歌,艳态²相萦(yíng)绕。老去风情³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
译文:剩下的花儿还妖娆,抓住时机看个饱。何况有美女笙歌供一笑。只可惜老来的风情不及从前好,听你开怀畅饮人醉倒。
注释:¹谋:图谋,营求。²艳态:美艳的姿态,指酒席上的歌妓。³风情:风月之情。此处是作者自称年已老去,没有了少年时的风月情怀。⁴剩把芳尊倒:只管将酒杯斟满。剩把:只管把。芳樽: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

  上片写作者第一次于早春时节赏游西湖的情景。西湖之春来得早,去得快,蕴含时光易逝的遗憾。“尝爱西湖春色早”直抒胸臆,以西湖早春与暮春相对比,表明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早春虽是“腊雪方销”,乍暖还寒,但“已见桃开小”,预示好景在前,风光无限。而暮春却是“顷刻光阴都过了”。“倾刻”句表明在作者的感受中,美丽的春天一下子就过完了,很快就看到那绿叶苍翠成荫、红花稀少凋零的暮春了。这种感受中作者伤感的不仅仅是春天过快地逝去,他伤感的是韶华和生命如这春光一样无情而逝,充满了悲怆的味道。只余“绿暗红英少”,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这同下片“老去”构成对应,使人明白他为什么喜爱早春了。上片作者描绘了一幅早春图:冬天的雪刚刚消融,桃花就蓓蕾初绽,显得特别美丽可爱。西湖的春天可谓既来得早又很美丽。不过,在此时的作者眼中,美丽的西湖春景稍纵即逝。

  下片以阔达的胸怀宽慰自己,抒发作者趁有余年以及时行乐的心态。“且趁余花谋一笑”的“余花”,表面是指“红英少”,但实际是指作者余年。虽有“笙歌”、“艳态”“萦绕”周围,但已无“风情”可言,只能任人斟酒,以谋一醉。即使光阴易逝,也要把握现在的美好,快乐地生活,所以趁着西湖还有几朵余花,赶紧欣赏。何况此时身边还有佳人在吹笙歌唱助兴呢。这是作者自我宽解之辞,词情转为旷达。然人老了,无论怎么样尽情畅饮,但毕竟不如少年风情,不可能再有少年时的浪漫豪放情怀。“老去”句,词情又一转,旷达中又有几分无奈。

  全词乐景入笔,词情由乐而哀,变而为旷达,转而为无奈,将迟暮之人赏春时的复杂心情表现得细致人微,形象生动。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136

diéliànhuā··chángài西chūnzǎo--ōuyángxiū

chángài西chūnzǎoxuěfāngxiāojiàntáokāixiǎoqǐngguāngyīndōuguòlejīn绿ànhóngyīngshǎo

qiěchènhuāmóuxiàokuàngyǒushēngyàntàixiāngyíngràolǎofēngqíngyīngdàopíngjūnshèngfāngzūndào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¹断,单于²秋色来。
译文:燕支山中的树木枯黄而落,女子独自登台远望。看到天空中青云纷散,单于带着秋色到来。
注释:¹碧云:青云,碧空中的云。²单于:外族首领。
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sài)¹合,汉使玉关²回。征客³无归日,空悲蕙(huì)摧。
译文:胡人的兵队在沙漠边塞集碧,汉使往玉门关折回。在他乡的客人还没有归期,徒然为蕙草的摧折感到悲伤。
注释:¹沙塞:沙漠边塞。²玉关:即玉门关。³征客:做客他乡的人。⁴蕙草:一种香草。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qiū

bái tángdài 

yànzhīhuángluò qièwàngdēngtái 
hǎishàngyúnduàn chánqiūlái 
bīngshāsài hànshǐ使guānhuí 
zhēngguī kōngbēihuìcǎocuī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咫尺¹愁风雨,匡庐²不可登。
译文: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哪知因为风雨阻隔,无法攀登,叫人生愁。
注释:¹咫尺:形容距离极近。²匡庐:指庐山。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¹
译文: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那庐山深处洞窟中,也许仍有高僧在隐身栖息吧。
注释:¹六朝僧:六朝时佛教盛行,庐山多有高僧居住。

  此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

  “咫”是八寸。“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匡庐”即指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说“不可登”,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庐山脚下,却为风雨所阻,不能登山。“不可登”三字写出了使人发愁的“风雨”之势,“愁”字则透出了诗人不能领略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不可登”,不仅表示了地势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即道出当时当地的特定场景,下笔非常简巧。

  一般说来,描写高山流水的诗歌,作者多从写形或绘色方面去驰骋彩笔;此诗却另辟蹊径,以引人入胜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庐山为南朝佛教胜地,当时山中多名僧大师寄迹其间。这些往事陈迹,成了诗人联想的纽带。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这一副奇幻莫测的景象,不能不使诗人浮想翩翩:那匡庐深处,烟霞洞窟,也许仍有六朝高僧在隐身栖息吧。此种迹近幻化、亦真亦妄的浪漫情趣,更增添了匡庐的神奇色彩。庐山令人神往的美景很多,诗人却“只疑”佛窟高僧,可见情致的高远和诗思的飘渺了。

  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极好,写出了山色因云雨笼罩而给人的或隐或现的感觉,从而使读者产生意境“高古”的联想。“只疑”和“犹有”之间,一开一阖,在虚幻的想象中渗入似乎真实的判断,更显得情趣盎然。

  此诗以疑似的想象,再现了诗人内心的高远情致。写法上,似用了国画中的“滃”写技法,以淡淡的水墨来渲染烟雾迷蒙的云水,虚虚实实,将庐山写得扑朔迷离,从而取代了正面写山的有形笔墨,确可视为山水诗中别具神情的一首佳作。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10页

jiāngxíngbǎishǒu ·liùshí

qián tángdài 

zhǐchǐchóufēng kuāngdēng 
zhǐyún yóuyǒuliùcháosēng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茫茫¹九派²流中国³,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mǎng)苍苍,龟蛇锁大江
译文:多少大河流贯中国,粤汉铁路、京汉铁路连接南北。向远处眺望,烟雨迷茫,龟山与蛇山隔江对峙紧锁着长江。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南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之西长江岸边的南鹤矶(一作南鹄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¹茫茫:广大貌,远貌。²九派:派,水的支流。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³中国:就是国中。⁴沉沉:也作沈沈。深远的样子。⁵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两条铁路已接通,改名京广铁路。⁶莽苍苍:莽苍,迷茫。莽苍苍,就是莽苍的长言,多出了一个音节。⁷龟蛇锁大江:龟蛇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南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lèi)滔滔¹,心潮²逐浪高!
译文:知道昔日的黄鹤飞去了哪里吗?如今这儿只有些游客过往,端着酒杯洒向滔滔江水,心潮激荡,追逐长江巨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
注释:¹把酒酹滔滔:酹,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滔滔,大水貌。此用作江水的代语。²心潮:谓心情极不平静,犹如潮水。

  全词一开始从大处作眼,从远到近,层层展开,其中有精确的地理,这地理中暗示作者内心缜密的布局及经纬法度,这一切处理得干净简练,仅用“九派流中国”,“一线穿南北”,“龟蛇锁大江”这几个妙巧的对称,犹如围棋高手的布局显得严密而大度,同时也显示了对祖国的山川谙熟于胸。接着下阕一转,又透出了诗人对于世事沧桑,雪泥鸿爪之感慨,一代又一代该过去的都过去,而今诗人又作游人的一员在此低回歌咏。最后二行诗人把酒酹江以抒壮志,涌动的心潮如澎湃的波涛,越来越感受到一种急迫地想立即置身于中心的强烈愿望,诗歌在此达到一个最后的高潮,以绵绵思绪和慷慨高歌抵达诗言志的核心。

  上片以俯瞰法谋篇布局,凭高纵目落笔,取势辽阔旷远。“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连接东西的长江航道与贯通南北的铁路干线在此垂直交叉,作者健笔凌云,区区十四字便准确简洁地点明武汉三镇作为全国水陆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和形胜特点。这两句对仗工稳,一横一纵,一水一陆,一众一寡,一自然一人工,一壮阔浩荡一漫长深远;“流”、“穿”二字又使画面呈现动感,极大地扩展了空间;“茫茫”、“沉沉”,写出烟雨迷濛中不甚分明的远景,而景物愈不分明,愈是若隐若现,便愈显得渺无边际。

  接下去的“烟雨莽苍苍”一句,作为景语,笼罩江天,使开头两句收到了咫尺之内瞻万里之遥的艺术效果;作为情语,又渲染出一种沉郁凝重的独特氛围。再继之以“龟蛇锁大江”一句,表现俯瞰角度的变化,空间画面的层次由远而近。龟蛇两山隔江对峙,夹束江水,形势险峻,古来即为扼守江、汉的要塞。此处江面狭窄,激浪奔腾。南宋陆游的《入蜀记》写寻访南鹤楼旧址时,曾引李白《江夏寄汉阳辅录事》诗句:“谁道此水广?狭如一匹练。江夏南鹤楼,青山汉阳县。大语犹可闻,故人难可见。”以为“形容最妙”。而毛泽东独出机杼,在“龟蛇”与“大江”之间着一“锁”字,“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引宋梅尧臣语),构成雄浑苍茫的意境。龟蛇夹江,在濛濛雨雾中俯瞰,好像要把滔滔大江拦腰锁住一般。这个“锁”字,又回应了第二句中的“穿”字。当时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因长江阻隔,尚未接轨,但纵目望去,如连成一条细线。故“锁”、“穿”二字,既写活了景物,又反衬出作者所居之高、视野之阔。而烟雨苍茫、龟蛇锁江的物境又与作者此时此地的悒郁心境相合,象征着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受到国民党势力的猖狂打击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粗暴阻挠,武汉地区政治风云变幻的现实,隐含着作者对大革命前途的忧患之情。

  下阙言情,应物斯感,豪放深沉。一个“逐”字,绾合心潮江浪,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南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南鹤不知到哪去了,只剩下这座南鹤楼,作为游人揽胜的圣地。这是即景生情,并无企慕仙人的意思。下面是抒革命之情,“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把酒浇在滔滔的江水里,内心激动的思潮恰似长江中翻腾起伏的波涛那样高,这里表示对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值此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非常激动,好像追逐江中汹涌的波涛。不久毛泽东就点燃了秋收起义的革命烈火,建立起了井冈山革命基地,为中国革命打开了新的局面,使中国革命走上了正轨。

  这首词,题目只标一缕,通篇只有四十四个字。但所囊括的时代气氛、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澎湃情怀,其内容之错综复杂,并不亚于长篇。全词扣紧登临情景,突出大江形象,自然哲理、政治斗争和革命激情三者水乳交融,主题思想特别集中、深邃和感人。写景以重点刻划与气氛渲染结合,抒情以寓景于情和写意手法相结合,境界含蓄高远。语言之沉着有力,迭词动词之新颖精警,用韵之错落有致,与内容也十分和谐。

参考资料:
1、 万震球.《毛泽东诗词讲义》: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3.07:212页
2、 [1] 菩萨蛮 黄鹤楼[J]. 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04-02.

mán ·huánglóu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mángmángjiǔpàiliúzhōngguó chénchénxiàn线chuān穿nánběi yānmǎngcāngcāng guīshésuǒjiāng 
huángzhī shèngyǒuyóurénchù jiǔlèitāotāo xīncháozhúlàngg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