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神正直护缧囚,当代公卿总合羞。
疏纸未烧谋已遂,炉香方爇病先瘳。
乞灵屡假三更寐,释缚常万家户侯。
待得有勋书竹帛,一封当为荐宸旒。
如神正直护缧囚,当代公卿总合羞。
疏纸未烧谋已遂,炉香方爇病先瘳。
乞灵屡假三更寐,释缚常万家户侯。
待得有勋书竹帛,一封当为荐宸旒。
华岳

华岳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 2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三百六十日¹,日日醉(zuì)如泥²
译文: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都喝得酩酊大醉如烂泥一般。
注释:内:内子,即妻子。¹三百六十日:旧历中一年的天数。²泥:传说南海中的一种动物。无骨,在水中比较活跃,离开水之后如同喝醉了一般。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虽为李白妇,何异(yì)太常妻¹
译文:你虽然是我李白的夫人,和那整天不顾家的周太常的妻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¹太常妻:东汉时周泽为太常,嗜酒,又好斋戒,常卧病斋宫不归,其妻怜其老,前去看他,周泽大怒,将其妻收送诏狱谢罪。太常:官名,掌管天子的礼乐祭祀等事务。

  李白这首诗是初婚后与妻戏谑之词,伉俪之情由此可见端倪。虽是一首小诗,却写得生动活泼,用每日斋戒的太常和每日烂醉的自己相对应,充满谐趣。

  在某一次酒醒过后,醉眼朦胧的李白看到正在身边服侍的妻子,心中埋藏已久的愧意顿生。于是他深情地对妻子说:你看我天天烂醉如泥,还要你服侍。我李白虽然名声在外,可是你嫁给我这个“酒鬼”丈夫又得到了什么呢?与嫁给那古板的、不懂生活情趣的太常为妻又有什么区别?李白为自己日日烂醉而后悔,为妻子得不到应有的关怀而抱歉,他以自嘲的口吻说出来,幽默又很有情趣,表现了诗人对妻子深深的内疚。

  全诗共四句,却三句都从典中引出,而又不觉是用典,朴素自然,平实如话,自然流畅。全诗反映了诗人不得志时借酒浇愁的情形,同时也有几分对妻子的愧疚。

参考资料:
1、 周探科,张峰,成远镜主编;王向阳,赵年秀,鄢明定,倪正芳,游宇明副主编.新编大学语文=New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湘潭大学出版社,2010.08:第105页
2、 李敬一主编.休闲唐诗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年09月第1版:第403页
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萧萧雨。水边画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东风荡飏(yáng)¹轻云缕(lǚ)²,时送萧(xiāo)萧雨³。水边画榭(xiè)燕新归,一口香雨湿带、落花飞
译文:东风轻轻地吹拂,云儿缕缕随风飘过。萧萧春雨时紧时缓不停歇。茫茫水边的小楼阁,新归的燕子忙筑窝。口衔香雨穿烟雨,落花粘身频飞过。
注释:¹荡飏:飘扬,飘荡。²缕:一条一条地。³萧萧雨:形容雨声萧萧。⁴水边二句:谓新归双燕衔雨筑巢。台榭,建筑在高台上临水的四面敞开的楼阁。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海棠糁(sǎn)¹径铺香绣²,依旧成春瘦³。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译文:小径上落满了海棠花,缤纷斑斓花香四发。绿肥红瘦人愁煞。更哪堪,黄昏时节,庭院里柳树落啼鸦。还记得吗,朗月如辉的月光下,那人带着素洁的月色,轻轻地摘下如雪的梨花。
注释:¹糁:掺和。²香绣:这里指海棠花瓣。³成春瘦:花落则春光减色,有如人之消瘦,此言春亦兼及人。⁴柳啼鸦:归鸦啼于柳上。⁵那人:指所思女子。⁶和月句:极言人与境界之实。

  词的上片开篇两句没有写“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芳菲春景,而是直说“风”、“雨”。东风轻拂着大地,几缕淡淡的云彩在天空飘荡。这两句里的“风”和“雨”,是全词的词眼,大好的春光就是在风雨中消逝的,领起了全篇词意。“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两句化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意。燕子才刚刚归来,还未来得及观赏芳菲春色,满树花朵却已经凋零,如此景象,词人不由产生满腔感慨、满腹愁绪。这里的“泥”承第二句“萧萧雨”,“落花”承第一句“东风荡飏”而来。燕子新归,而落红已经成阵,目睹这种景色,词人的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词的下片首句承上片“落花”,开始描写凋零的海棠。“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在此词人虽然只取了海棠一种花来进行描写,但是读者从中仿佛还可以看到桃花、杏花、梨花……落红一地。当所有春花凋零并被泥土掩埋,也就没有什么春色可言。用“春瘦”来形容春色渐失十分形象传神,也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春也如人一般,在万花凋零的满腹愁绪中逐渐消瘦,逐渐疲惫不堪。结尾两句“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开始出现人的形象,画面也顿时变得更加丰富。

  全词无一字说愁,却处处都透着愁绪。春天本是百花竞放、喧闹芳菲的季节,可是经历一场风雨后,凋零的花朵,衔泥的春燕,对月啼叫的乌鸦却让人顿感凄凉。花开花落虽是自然之理,却引发了敏感词人心中的无限愁绪,凄凉的其实不只是春色,也是词人因年华渐逝、壮志未酬而生的悲哀。词中的抑郁哀婉之气令读者读之不禁为作者坎坷的生平而动容。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下:中国书店,2011.06:第383页
2、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543页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青青水中蒲(pú),叶短不出水。
译文: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叶子很短小不得伸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妇人不下堂,行子¹在万里。
译文:妇人常年难走出堂屋外,远行的人离我有千万里。
注释:¹行子:出行的人。

qīngqīngshuǐzhōngsānshǒu··sān--hán

qīngqīngshuǐzhōngduǎnchūshuǐ

rénxiàtángxíngzizàiwàn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夕殿¹下珠帘,流萤²飞复息³
译文:夜殿窗外的帘儿已垂下,她隔帘久立,见那帘外的流萤闪闪;它们飞着飞着,直至夜深而息。
注释:玉阶:皇宫的石阶。¹夕殿:傍晚的宫殿。²流萤:萤火虫。³息:停止。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长夜缝罗¹衣,思君此何极²
译文:长夜漫漫,不寐的她仍在独自缝制罗衣,心中幽深的思念哪有尽头。
注释:¹罗:一种丝织品。²何极:哪有尽头。

  首句点明地点是宫殿,时问是傍晚。“夕殿下珠帘”,写出了日夕时分冷宫偏殿的幽凄情景。“殿”字照应题名“玉阶”,交代出宫中的特定环境。“夕”字点出当时正是暮色降临之时。黄昏本是一天之中最令人惆怅的时候,对于宫嫔们来说,又是决定她们今夜有无机缘得到君王恩宠的时刻。然而殿门的珠帘已悄悄放下。这意味着君王的履迹不会再经过这里,那一晚又将是一个和愁苦度过的不寐之夜。首句既是以富丽之笔写清冷之景,又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不幸处境。截取深宫夜景的一隅,令人从全诗展示的画面中体味抒情主人公的命运和愁思,显得兴象玲珑,意致深婉。

  诗的第二句“流萤飞复息”,以动景烘托环境之静,让读者沉浸在一片寂静的气氛中。点点闪烁的萤火在串串晶莹的珠帘外飘流,不但融和成清幽的意境,而且使华美的殿宇和凄清的氛围形成对照,令人想到被幽禁在这里的女子纵然能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也无法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更何况她们处在被冷落、遭遗弃的境遇之中。其次,萤火虫多在夏秋之交出现。流萤飞舞是初秋夜景的特征,这就进一步点明时令,补足了首句的意思。流萤透露出秋的消息,难免会使本来就无限怨怅的主人公更觉惊心,又添一层时不待人、朱颜将凋的忧虑。同时,“飞复息”三字还暗示了人从日夕到夜半久久不能入眠的漫长过程。连流萤都停息了飞舞,那么珠帘内的人也该安歇了,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三句“长夜缝罗衣”的主人公。

  诗的第三句,“长夜”顶住“飞复息”,点出已到夜深,又不露痕迹地将笔锋从帘外的飞萤转到帘内的人影。此处着意选择自缝罗衣这一细节,还包含着希望邀得君王恩宠的一层深意。如果主人公是一个从未得到过恩幸的宫女,她穿着精心缝制的罗衣,或者能有偶然的机会引起君王的眷顾。那么,她在罗衣里缝入的便是借此改变命运的一丝幻想,这就愈见出她处境的可怜。谢诗之妙却在它没有点明主人公究竟是由于哪一类原因被冷落的,唯其如此,才给人留下了较大的想象余地,也才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概括出所有深宫女子共同的不幸命运。“长夜缝罗衣”的动作暗含着主人公希求获宠的幻想。

  诗的第四句,“思君此何极”就是她内心愁思的直接流露了。但从诗中所表现的今夜的情景来看,“此何极”又与“长夜”相应,夜有多长,思也就有多长。对于一个不寐的女子来说,这长夜似乎是没有尽头的,因此她的愁思也是无尽无极的。这种思本身就意味着怨。寓怨于思,含而不露。

参考资料:
1、 殷海国.山水诗奇葩——谢灵运谢朓诗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106
2、 钟蝶.诗品注释:齐鲁书社,1986年07月:193

jiēyuàn ·diàn殿xiàzhūlián

xiètiǎo nánběicháo 

diàn殿xiàzhūlián liúyíngfēi 
chángféngluó jūn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先妣(bǐ)¹周孺(rú)²,弘治³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年十六年来归。逾(yú)十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十有光;又期而十女子,殇(shāng)一人,期(jī)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十有尚,妊(rèn)¹⁰十二月;逾年,十淑顺;一岁,又十有功。有功之十也,孺人比乳¹¹他子加健¹²。然数颦(pín)(cù)¹³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yù)¹⁴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shuò)¹⁵。”孺人举之尽¹⁶,喑(yīn)¹⁷不能言。
译文:亡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夫家。过了一年多,生下一女淑静,就是我的大姐。一年后,生下我,又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夭折一人,另一个满周岁时也死了。又过一年多,生下有尚,怀孕足有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生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生有功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经常皱着眉头向婢女们讲:“我生这么多孩子,真吃够苦头了!”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说:“喝下这水就不会老怀孕了。”母亲举起杯来一饮而尽,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注释:¹先妣:先母。²孺人:明清时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后成为古人对母亲或妻子的尊称。³弘治: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⁴来归:嫁来。⁵逾年:过了一年。⁶十女、子:十一男一女双胞胎。⁷殇一人:十时死了一个。⁸期:满一年。⁹不育者:无法抚养。¹⁰妊:怀孕。¹¹乳:养育。¹²加健:加倍费力。¹³颦蹙:皱眉头。¹⁴老妪:老妇人。¹⁵妊不数矣:不会经常怀孕。¹⁶举之尽:端起来喝完了。¹⁷喑:哑。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正德¹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²。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qǐn)³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xiào)母也。
译文: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溘然长逝。儿女还小,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心里还以为母亲睡着了。真是伤心呀!那时家里请来画师,为先母画遗像,喊出大姐和有光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着有光画,鼻子下面,照淑静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
注释:¹正德: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²卒:死。³寝:睡着。⁴延画工画:请来画工(为死去的母亲)画象。⁵肖:像。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讳¹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十²。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³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xǔ)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译文:先母名桂,外曾祖叫周明,外祖父叫周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代代住在吴家桥,离县城东南三十里地。从千墩浦往南,对着桥头直到港湾以东一带,住户聚集,全是周姓人家。外祖父和他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注释:¹讳:封建时代称死去的尊长名字为讳。²太学十:太学的学十。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在明代就是国子监。³直桥:对着桥头。⁴并:依傍。⁵资雄:有钱。⁶姁姁:言语温和亲切。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之¹吴家桥则治木绵²;入城则缉纑(lú)³,灯火荧(yíng),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wèi)。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lěi)(pù)阶下。室靡(mǐ)¹⁰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¹¹,小者乳抱¹²,手中纫(rèn)缀不辍¹³。户内洒然¹⁴。遇僮(tóng)奴有恩¹⁵,虽至棰(chuí)¹⁶,皆不忍有后言¹⁷。吴家桥岁致¹⁸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¹⁹。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zòng)²⁰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zhé)²¹,有光意恋恋²²,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²³,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jǔ)(yǔ)²⁴,乃喜。
译文:先母去吴家桥时,抽空就纺棉花,回到城里,总忙着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忙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些土特产。母亲从不愁吃愁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朝不保夕似的。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炉灰,再和成炭团,层层叠叠地放整齐,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全家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家中打扫得窗明几净。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说怪话。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果品,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所以只要听说吴家桥人来了,大家个个兴高采烈。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一起进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留下不走,我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留在家中(不去上学)。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注释:¹之:到。²木棉:棉花。³缉纑: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⁴荧荧:闪动的样子。⁵夜分:半夜。⁶问遗:馈赠。⁷不谋夕:本意指贫家吃了早饭没晚饭。这里是形容作者母亲的勤劳俭约。⁸累累:繁多的样子。⁹暴:同“曝”,晒。¹⁰靡:无。¹¹攀衣:拉着衣角行走。¹²乳抱:抱在怀中喂奶。¹³纫缀不辍:缝缝补补。¹⁴洒然:整洁的样子。¹⁵遇僮奴有恩:对待奴仆很讲情义。¹⁶棰楚:杖打,一种用木杖鞭打的古代刑罚。¹⁷不忍有后言:不肯在背后说埋怨的话。¹⁸致:送给。¹⁹率人人得食:都能人人吃到。²⁰从兄:堂兄。²¹辄留:请假不去上学。²²恋恋:依依不舍。²³中夜觉寝:半夜睡醒。²⁴龃龉:牙齿上下不整齐,指不顺畅。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kē)¹。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译文:母亲死后,外祖母也去世了。周家不幸得了急性传染病,舅母死了,四姨嫁给顾家,也死了。全家相继死去三十口人,只有外祖父和二舅幸免于难。
注释:¹羊狗之痾:疾病,羊癜风。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¹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²,十六年而有妇³,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译文:母亲故去十一年后,大姐嫁给王三接,是母亲生前亲自许配的人家。十二年后,我进入官学。在十六年上,有光娶妻,也是母亲在世时订的亲。婚后一年,有了一个小女儿。每当抱起幼女,思母之情,愈加强烈。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恍如昨日,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世上竟有失去母亲的人,天哪,这有多么令人痛心啊!
注释:¹许聘:定下的亲事。²学官弟子:即秀才,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十员。学官是各级地疗教官的统称,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负责管教在学的十员。³有妇:结婚。⁴追惟:追念。

  这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到“以二子肖母也”,叙母亲生卒年月、致病原因及去世当时的情境。作者母亲生于明弘治元年,死于正德八年,算来仅得年二十六岁,那是非常年轻,还未能充分享受人生的年龄。一可伤也。她十六岁出嫁,七年间生七胎,其中夭折两人。文中用近乎流水账的记叙诉说出母亲生活的沉重和酸辛。虽然这里表情的话仅数句:“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日:‘吾为多子苦!”’然只此数句也够了,因为事实比语言本身更有力。二可伤也。为了免除没完没了的多育之苦,母亲接受了老妪所献的民间避孕偏方,饮尽盛二螺的杯水,不意落下暗哑的后遗症,不过三年便去世了。应当指出,这里作者未直接叙写母亲死前悲苦心情。因为当时他的长姊还不到十岁,他更小一岁,无从记忆,不宜虚构:却记载了失母的孩了们不大省事的情状:“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死在儿女待哺的盛年之际,三可伤也。“伤哉”二字,分量极其沉重。

  于此,作者又记下当时事,即家人延请画工描绘遗容,却以作者与火姊共作模特儿 “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这最平常的叙事中包含的深厚微妙的感情,对具有重视亲缘关系的文化传统的读者,至今仍是心有灵犀,不难体会的。“二子肖母”此文无字处有着极复杂的情味,妙在笔墨省净。

  第二部分从“孺人讳桂”到“无一字龃龆,乃喜”,也是全文的主要部分。叙述母亲娘家境况门风、母亲的德性及生平事略。叙述外祖家风等于交代母亲德行的根源,乃题中应有之义。周氏是昆山县的一个大家族,聚居在县城东南三十里的吴家桥,从千墩浦往南至桥,沿小港以东一带,便是其居住范围。外祖是国子监监生,又是地方上有钱的人。但崇尚俭朴,与本家关系和睦 “与人妁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后文还补叙了他对子女的慈爱(母亲嫁后“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从这样一个温暖实际的小康之家长成的母亲具有勤劳、俭朴、宽厚、聪慧、识理种种品性,也就不足为怪了。以下便通过具体事略表彰母亲的上述德行。

  文中描述母亲回吴家桥娘家,则纺木棉:到县城婆家,则搓麻线。虽然并无盐米短缺之忧,却忙碌得像吃了早饭没晚饭的样子。可见她是勤劳成性的。又说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她也吩咐婢女团起来,一排排晾在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可见其俭朴。尽管拖累很多,“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却“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可见其善于持家。再说她待僮仆的好处,虽不免有责罚,却不忍在背后出恶语怨言。娘家每年送来尝鲜的“鱼蟹饼饵”,大都与家人共享,故“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由此可见母亲的厚道。

  最后忆及母亲对作为长子的作者所施的教育:有光七岁时与从兄有嘉入学,遇到雨天,有嘉便不上学了;有光自己也不想上,但母亲却不允许。可见她对子女决不一味溺爱,俨有孟母之风。每每半夜母子睡醒,母亲便“促有光暗诵《孝经》”,倘能熟读到十分流利,“无一字龃龉”,便很高兴。可见母亲教子很严。这部分通过一系列家庭琐事的追忆,凸现了一个能干、慈爱而有见识的母亲的形象。正由于作者是通过亲闻亲见的琐事描写加以反映,所以决无空洞浮夸的感觉,而使人觉得非常真实可信。

  第三部分从“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叙述母亲死后两家人事变迁,引出沉痛的思念。其中一段叙母亲及外祖母相继亡故后,外家遭遇的不幸。由于一场瘟疫,夺去了舅母、四姨等三十人性命,唯外祖父与二舅幸存下来。这种自然灾祸,与母亲的死似乎无关,又似乎隐约有一种“祸不单行”的神秘关系。作者只记事实,言下却有无穷感慨。

  以下一段则叙母亲死后十一年,有光人学,且与大姊各完婚嫁。作者这里特别说明,大姊的归宿为“孺人所许聘者”,有光所娶也是“孺人所聘者”。盖旧时儿女婚事概由父母之命,这在母亲死前一一已有安排。这种念念不忘的口吻,涵味仍是深厚复杂的。文中写道,“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一些印象较深的往事记忆犹新,但更多的往事却已记不分明,令作者黯然神伤,故末句伤痛之语便觉水到渠成。

  文中所表达的既有对母亲特有的短暂、辛苦而不无光华的一生的诚挚的纪念,又有人伦中最普遍最深切的一种感情。即对母爱的歌颂与依恋。作者力求客观叙事,绝去粉饰。尤其突出的一点,便是尽量地减去了直接的、主观的抒情。该文用第三人称叙事,除“伤哉”、“天乎痛哉”两短语,几乎全篇是不动声色地叙事。然而由于所叙皆作者印象最深、涵味极厚的生活细节,款款叙来,自足动人。如文中记儿女或牵衣或乳抱,母亲却劳作不息,那形象是极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

  特别是首尾两部分,最质木无文,却最见功力。最有特色,情性横溢,潜台词极多。文章不仅文字简练,而且富于含蕴。例如写母亲之死,诸儿不知悲痛,仅随人而泣,令人感到双重的可悲。又记画工以遗孤为模特儿画遗容,仅说“二子肖母”,令人反思母亲当时如何撇得下如此小儿女,越觉其以浅语表深哀.催人泪下。作者用了即事寓情的手法,满足于款款叙事,赋予了全文以不动声色而感人至深的特殊风采。

  纵观全篇,并没有过多作者强烈而直接的感情抒发,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对生活细节进行描述,却将自己厚重的感情融于字里行间,融于这些看似简单平凡的事件。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平凡淡然的背后却是隐藏着作者对亡母的深深的怀念与对亡母逝世的沉痛之感以及亡母高尚美好的品德。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587-1589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