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觉重游好,僧期后会赊。
青虫雕病叶,白鸟篆平沙。
水瘦石生齿,山寒梅未花。
功名今有待,且谒惠公茶。
寺觉重游好,僧期后会赊。
青虫雕病叶,白鸟篆平沙。
水瘦石生齿,山寒梅未花。
功名今有待,且谒惠公茶。
华岳

华岳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 2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亭远树残霞,淡烟芳草平沙。绿柳阴中系马。夕阳西下,水村山郭人家。
江亭远树残霞(xiá)¹,淡烟芳草平沙。绿柳阴中系马。夕阳西下,水村山郭(guō)²人家。
译文:江边的亭子,背衬着天际的残霞和树木。平坦的沙岸上芳草簇簇,弥漫着淡淡的烟雾。行人跳下马来,把坐骑在杨柳荫中拴住。夕阳西下,近水近山,各有村庄和人家的居屋。
注释:¹残霞:指的是残馀的晚霞。²水村山郭:水边的村庄,靠近山的城镇。

tiānjìngshā··jiāngtíngyuǎnshùcánxiá--西

jiāngtíngyuǎnshùcánxiádànyānfāngcǎopíngshā绿liǔyīnzhōngyáng西xiàshuǐcūnshānguōrénjiā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
(zhuó)地哀歌¹兴未阑,归来长铗(jiá)尚须弹²
译文:舞剑砍地唱着悲歌兴致正浓,归来之后手抚长剑需要轻弹。
注释:彭民望:名泽,攸(今须南攸县)人。景泰年间曾中进士,官应天通判,落魄归乡。他是当时著名诗人,尤长于七律。¹斫地哀歌:语出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斫: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²归来句: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左右贱之,他倚柱弹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长剑。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秋风布褐¹衣犹短,夜雨江须梦亦寒。
译文:秋风寒气侵身才嫌粗衣太短,江须风雨中作梦梦中觉身寒。
注释:¹布褐:粗布衣服。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译文:树叶飘落而下时光已是岁晚,看惯世态之后更悟知己最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长安¹旅食淹留地²,惭愧先生苜(mù)(xù)盘。
译文:久留京城我白吃着皇家俸禄,无力挽回先生常吃野菜苦餐。
注释:¹长安:本指古都长安,在今陕西西安。此处代指京城北京。²淹留地:滞留之地。苜蓿盘:盘中装有苜蓿野菜。唐薛令之为东宫侍讲时,因家清贫曾作诗自嘲:“朝日上团团,照在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此以苜蓿指清贫生活。

  这首诗首联借助杜诗句意与冯谖弹铗之典,写彭民望英雄失路、无所依托的悲愤情怀。颔联以秋风、夜雨、短褐、梦寒等构成凄清境界,表达对友人穷困孤寂生活的无限同情。颈联尾联则抒发人情淡薄之慨,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无力援手的无奈。

  诗的首句如急雨飙风,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化用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起句“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表达彭民望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悲哀,及其胸中万丈勃然不可磨灭之气,睥睨天下的豪兴,一下子提起了全篇。严羽《沧浪诗话·诗法》说:“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诗发端气魄宏大,即能笼罩全诗,使通篇灵活而有生气。对句承出句而来。说彭民望有如此才识,自当回翔公卿,出将入相,现在却失意而归,难遇识家。诗用冯谖典,一是说他有冯谖那样的高才;一是说他目前穷愁潦倒,仍需求助于人,但世无孟尝君那样识才大度的人,使他仍然屈居底层,无人简拔。这样,用一个典,既为彭民望占身份,又写出彭民望的处境,又贯注了自己深深的同情。

  颔联承上句,彭民望失意而归,如今已是秋风萧飒之际,他定然无力裁衣,身着粗布短服,生计艰难;而僻处一隅,落落无偶,在瑟瑟夜雨中,无比凄凉,梦中犹有寒意。这两句对偶极工,把所怀对象放入特定的环境中,把气候之寒冷与人之孤寒融合在一起,又用“犹”、“亦”两个虚字加重语气,使全联融入深沉的情中。而“秋风”、“夜雨”正是诗人们常用以写湖南的掌故,李东阳信手拈来以怀在湖南的彭民望,使诗工中见巧,大中见细,自然而见圆熟。李东阳学唐诗的宏大与宋诗的精巧,这联是他成功地运用。

  颈联在景语中渗人情语,设身处地,从彭民望出发,写他所见所思。诗说,在秋风中,落叶纷飞,他定然由此而生悲,叹年华流逝,回思已往,看尽了世情冷暖,知心朋友,寥寥无几。一句景,一句情,但景中有情,情中见景,语调低沉,是写彭民望,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的喟叹。

  尾联归到自己,说彭民望已失意而归,但自己为了衣食计,仍然淹滞京城,虚糜岁禄,无法与彭民望相对共慰寂寥。诗用“苜蓿盘”典,一是说自己清贫,无法资助他;一是说自己位卑,无法援引他,透出无可奈何的怅惘来。同时,李东阳也是在自叹,自己满腹经纶,未被赏识简拔,也许彭民望的现在正是自己的将来。

  李东阳在所著《麓堂诗话》中说:彭民望与他初交时,对他的诗未深许。及失志归,李东阳写了这首诗寄给他,彭民望读后潸然泪下,为之悲歌数十遍不休,对儿子说:“西涯所造,一至此乎!恨不得尊酒重论文耳!”李东阳作诗话时已居高官、执诗坛牛耳多年,所以在这儿举此事标榜自己在诗歌上的造诣。这首诗最成功的是恰如其分地把彭民望的处境、抱负形诸于诗,自然、诚挚地流露了自己的情感。古人说诗能移情夺志,彭民望之所以读后流泪,是因为在诗中看见了真实的自己,一股知己之感油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诗的工拙已经是第二位。

参考资料:
1、 侯健 李世凯.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531

péngmínwàng

dōngyáng míngdài 

zhuóāixìngwèilán guīláichángjiáshàngtán 
qiūfēngyóuduǎn jiángmènghán 
xiàshíjīngsuìwǎn rénqíngyuèjìnjiànjiāonán 
chángānshíyānliú cánkuìxiānshēngpán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春入平原¹(jì)²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³青帘酒易赊(shē)
译文:春天来临,平原之上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刚刚耕好,又适逢春雨落下,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忽然之间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愁绪染白了头发。心情沉闷无奈,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
注释:¹平原:广阔平坦的原野。²荠菜: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基出叶丛生,羽状分裂,叶被毛茸,柄有窄翅。春天抽花薹,花小,白色。嫩叶可供食用。³晚日:夕阳。⁴青帘:旧时酒店门口挂的幌子。多用青布制成。 这里借指酒家。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闲意态¹,细生涯²。牛栏西畔有桑麻³。青裙缟(gǎo)(mèi)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译文:村民们神态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附近的空地上也种满了桑和麻。春播即将开始,大忙季节就要到来,不知谁家的年轻女子,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时光赶着去走娘家。
注释:¹意态:神情姿态。²生涯:生活。³桑麻:桑树和麻。亦泛指农作物或农事。⁴青裙缟袂:青布裙、素色衣。谓贫妇的服饰。借指农妇,贫妇。⁵外家: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家。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由荠菜开花而说“春入”,对平凡微贱的荠菜花寄予了极大的感情,又把“群鸦”写得充满生意,一点不像平时人们所见的那副使人讨厌的聒噪相。词人留意和刻画这些细物细事,可见其意态闲适。但是,接下来两句“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情绪陡变,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的头发。词中说的是“白发”,实际上讲的是“愁绪”。“多情白发春无奈”,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这里“多情”二字写得诙谐,恰如其分地传递出词人那种带有苦味的诙谐。而在这诙谐中,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无可奈何的愁绪。面对这一派格调清新、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春光,词人的内心深处也似乎有一股涌动的热情,他是多么希望为国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想到罢官的现实,又感到无可奈何,他因此而愁苦得白了头发,只得在傍晚时到挂有青布酒幌的酒店去赊一点酒喝,好在赊酒很方便。词人想借酒浇愁,可这酒又不能解除他内心的愁。

  面对如画的春色,词人却来了愁绪。其原因可以从这首词的一小序“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中找到一定的线索。这时,正是词人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之时。这时他正壮年,还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是不能耐得住清闲无为的生活的,所以词人游鹅湖,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

  清人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这也是词上阕的艺术手法。下阕写的是一幅农村景象: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附近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春播即将开始,大忙季节就要到来,不知谁家的年轻女子,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与词的开篇几句不同,下阕词人从近处落笔,一个“闲”字,一个“细”字,一个“有”字,一个“趁”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词人越是写闲适、古朴,越是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词人无一字写自己,尽情描写客观景象,着力描绘了一个“无我之境”,实际上“我”尽在其中。词人采用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把烦乱复杂的失意之情在这闲适的氛围中突现得淋漓尽致。透过农家们恬然自安的心态,可以更真切地看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词人那种无奈背后的不甘闲居的进取之心,那种追求祖国统一的执着。

  或许人有会找词人既然喜欢农村,喜欢农村古朴而又悠闲的生活,却还要借酒浇愁的原因。那么就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活背景和他当时的处境去理解。辛弃疾是一位很有抱负、正义,充满爱国心的词人,然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官场中有的是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有的是夸夸其谈,食言而肥,词人对此看透了,厌烦了,所以他要远离城市的喧闹,他认为美好的春天在田野,在溪头,在那漫山遍野雪白的荠菜花中。此时,他虽置身于纯洁、清新的农村,却还有愁苦,那是因为他不能忘怀祖国万里江山。他要奔赴抗金疆场,去收复已夺占的土地,那才是真正关心的事业,然而,他却被排挤到农村,过起“闲意态”的生活来,所以他感到愁苦。他不是不喜爱春天,但春天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

  这首《鹧鸪天》在辛词中并不占重要的地位,但它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代表了辛词思想感情的主流,这是贯穿于词人一生的作品之中的,如“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1168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1189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1205年)

  这首词在艺术上主要运用了对照的艺术手法,田园怡人的风光,农家闲适的生活,与词人“多情白发春无奈”的心情形成对照,从而含蓄地表现出词人不甘闲居又无奈惆怅的复杂心态;同时,这勃发的春色又暗含词人内心的不甘闲居、不甘消沉,表现了词人那如春的壮志,尽管这壮志被严酷的现实重压着。词的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色彩明丽丰富,相映成趣;又动、静结合,人、物和谐,情、景相生。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547-1548页

zhètiān··yóuézuìshūjiǔjiā--xīn

chūnpíngyuáncàihuāxīngēnghòuluòqúnduōqíngbáichūnnàiwǎnqīngliánjiǔshē

xiántàishēngniúlán西pànyǒusāngqīngqúngǎomèishuíjiāchèncánshēngkànwàijiā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庐山¹据浔(xún)²、彭蠡(lǐ)³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yù)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bàng)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¹⁰
译文: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注释:¹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屡见前注。²浔阳:长江流经浔阳(治所在今九江市)境一段的古称,在今江西九江市北。³彭蠡:即今江西鄱阳湖。⁴敌:匹敌。⁵荡潏:水势大而流速快的样子。⁶灵:形容壮美,犹言“神气”。⁷吞吐夷旷:谓湖水流进流出都很顺畅。“夷旷”,平坦开阔。⁸并海:近海。“并”,通“傍”,靠近。⁹壮郁:雄奇有力的样子。¹⁰娱逸之观:谓景象令人愉快而自在。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舣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¹,敬²以事绝³宫亭,泊左蠡。庚辰,舣(yǐ)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¹⁰,过小三峡,驻¹¹独对亭¹²,振钥¹³¹⁴文会堂¹⁵。有桃一株,方花¹⁶。右芭蕉一株,叶方茁¹⁷。月出后,循贯道溪¹⁸,历钓台石、眠鹿场¹⁹,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lù)焉。
译文: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注释:¹“嘉庆”句:嘉庆十八年农历三月十二日(年月日)。²敬:作者自称。³绝:横渡。⁴宫亭:宫亭湖,彭蠡湖(即鄱阳湖)的别称。因庐山下,彭蠡湖边有宫亭庙而得名。⁵左蠡:地名,在江西都昌西北。⁶庚辰:十三日。⁷舣:停船靠岸。⁸星子:县名,今属江西。⁹白鹿洞:在五老峰下。唐德宗贞元年间(~年),洛阳人李渤隐居庐山读书,并养了一只白鹿,时称之“白鹿先生”,住所为“白鹿洞”。后来李渤为江州刺史,便在故地建筑台榭,命名为白鹿洞。宋时为四大书院之一。¹⁰五老峰:在庐山东南方,五峰突兀凌霄,有如五老人并肩而立,故名。¹¹驻:停留。¹²独对亭:在白鹿洞东。¹³振钥:谓开门。¹⁴顿:止宿。¹⁵文会堂:南宋嘉定年间始建。¹⁶方花:正在开花。¹⁷叶方茁:叶子正在壮盛地长出来。¹⁸贯道溪:在白鹿洞东。溪水自凌云峰来,流经白鹿洞出峡为贯道溪。¹⁹钓台石、眠鹿场:在白鹿洞西、西南。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上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辛巳¹,由三峡涧²陟欢喜亭³。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pó),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上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yǐ)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zhàn)湛然¹⁰。顷之¹¹,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¹²,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ruán)¹³;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¹⁴,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¹⁵,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¹⁶,憩(qì)栖贤寺¹⁷。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¹⁸,返宿于文会堂。
译文: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注释:¹辛巳:十四日。²三峡涧:在五老峰西。含鄱口东西九十几条大小川流都注入三峡涧,水势湍急,汹涌腾跃,险如长江三峡。³欢喜亭:在通往五老峰的欢喜岭上。面当鄱阳湖,地势优越,游憩纵目,令人心旷神怡,故名欢喜亭。⁴李氏山房:在五老峰下,又称白石庵,白石僧舍。“李氏”,指李常,字公择,建昌(治所在今江西南城)人。宋哲宗时累官至御史中丞。少时在庐山读书,及第后,将所抄书九千卷留在此地,起名李氏山房。⁵含鄱岭:在庐山半山腰。岭南为含鄱口,山势险峻,其形状像要吞食鄱阳湖,故名。⁶太乙峰:在含鄱口西南,是庐山最有名的山峰之一。⁷南昌城:今江西南昌市。⁸迤北:斜北。⁹彭泽:指彭泽故城,在今湖口县彭泽乡。¹⁰湛湛然:波光水色深远的样子。¹¹顷之:一会儿。¹²复顷之:又过了一会儿。¹³湖壖:湖边。¹⁴云之障:云变得像屏障。¹⁵蓬蓬然:形容云雾蓬松往上冒的样子。¹⁶玉渊潭:在三峡涧下流。诸水合流,平地奔泻几十丈,然后下注深潭:接着又平地奔腾几百步,再下注深潭,这样连续共七八处,是庐山三峡涧中最壮观的地方,也是庐山奇景之一。¹⁷栖贤寺:庐山五大寺院之一,在五老峰下,南朝齐参军张希之建。¹⁸“乃夕”二句:意谓夕阳穿过云层,照射在五老峰上,五老峰形态好像互相靠着、背着似的。“夕阳”,夕阳。“倚(yǐ)”,靠着。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壬午¹,道²万杉寺³,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dì)香炉峰¹⁰,盥(guàn)¹¹于龙井¹²,求¹³太白读书堂¹⁴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译文: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注释:¹壬午:十五日。²道:取道,路径。³万杉寺:庐山五大寺院之一,在庆云峰下,旧名庆云庵、庆云院。北宋景德年间(~年),寺僧大超种杉树万株。天圣年间(~年)改名万杉寺。⁴三分池:在万杉寺后,又名散珠池。⁵秀峰寺:庐山五大寺院之一,在庐山东南鹤鸣峰下,南唐中主李璟建,原名开先寺,清代康熙年间(~年)改名秀峰寺。⁶里所:一里左右。⁷瀑布:即瀑布水,亦叫瀑布泉,在秀峰寺西南。一水自坡顶下注双剑峰背后深谷中,汇为大龙潭,然后绕出双剑峰东,下注大壑,悬挂数十百丈,这就是瀑布泉,为秀峰寺周围奇观之一。李白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挂流三千丈,喷壑数十里”的描写。⁸青玉峡:秀峰寺有二瀑布,其一在东北,叫马尾水,自鹤鸣、龟背两峰间泻出;其二在西南,即瀑布泉。瀑布泉循壑流到双剑峰东北和马尾水合流为一水,迸射出于山峡中,下注入于深潭,这就是青玉峡。潭深而绀,石碧而削,水白如练,故名。⁹详睇:仔细看。¹⁰香炉峰:在庐山西北秀峰寺后,峰形圆耸如香炉,常常烟雾缭绕,故名。峰南有一巨石,很像一巨人,所以又叫石人峰。¹¹盥:洗手。¹²龙井:在青玉峡下。所谓龙井是指和尚循着水道凿成的许多小石池子。¹³求:寻找。¹⁴太白读书堂:亦叫李太白书堂,或太白书室。在香炉峰下,青玉峡西。相传李白为避安史之乱曾在此读书。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癸未¹,往瞻云²,迂道³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¹⁰
译文: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注释:¹癸未:十六日。²瞻云:寺庙名,在庐山金轮峰下。旧名归宗寺,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创建,后成为庐山五大寺院之一。³迂道:绕道。白鹤观:在五老峰下。唐高宗弘道元年(年)建,北宋祥符年间(~年)曾赐名“承天白鹤观”。宋代陈舜俞《庐山记》说:“庐山峰峦之奇秀,岩壑之深邃,林泉之茂美,为江南第一,此观复为庐山第一。”⁴旋:随即。⁵右军墨池:在瞻云寺殿前。池水黑色,相传是晋朝右军将军王羲之洗墨的地方。⁶栗里:古地名,在黄龙山北麓的温泉北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迁居于此。⁷卧醉石:在离栗里柴桑桥一里左右的地方,石高约三四尺,又叫底柱石。据说当年陶渊明喝醉酒后,常常睡在那里。⁸简寂观:在金鸡峰下,旧名太虚观,南朝宋大明年间(~年)道士陆修静住在这里。陆修静死后谥简静,故名。⁹一微:和尚的法号。¹⁰头陀:行脚乞食的僧人,此用作“和尚”的昵称。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圆来,大笑排闼而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甲申¹,吴兰雪携廖雪鹭²、沙弥³朗圆来,大笑排闼(tà)而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¹⁰,跐(cǎi)¹¹乱石,寻瀑布源¹²,溯(sù)¹³汉阳峰¹⁴,径绝¹⁵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译文: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注释:¹甲申:十七日。²吴兰雪、廖雪鹭:人名,其人其事不详。³沙弥:尚未接受佛教大戒的和尚,此用作和尚的通称。⁴朗圆:和尚的法号。⁵排闼而入:推开门就进来。⁶黄岩:在双剑峰下。⁷侧足:斜侧身体行走,这里表示山路窄而难走。⁸文殊台:在黄岩南。⁹叩:敲门,谓探访。¹⁰黄岩寺:在双剑峰下,唐代僧人智常所建。¹¹跐:通“踩”。¹²源:水的发源处。¹³溯:逆水而上。¹⁴汉阳峰:庐山最高峰。据说站在汉阳峰峰顶能远望数百里,极目江汉,故名。相传汉武帝曾到达峰顶,所以又有汉武峰之称。¹⁵径绝:一条小路也没有了。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乙酉,晓¹望瀑布倍未雨时²。出山五里所³,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tán)(tán)苍酽(yàn)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yǎn)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译文: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
注释:¹乙酉晓:十八日早晨。²倍未雨时:比没有下雨时大了一倍。³五里所:五里左右。⁴神林浦:水口名。⁵沈沈:深邃的样子。⁶苍酽一色:一派浓郁的深青色。⁷团团相衔出:云雾一团团接连不断地弥漫开来。⁸弇:覆盖。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夫云者,水之征¹,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²。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³,以诒(yí)后之好事者焉。
译文: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注释:¹水之征:是有水的预兆,指雨水降落前先有云。²类记之:只作大概的记述。³如是:就像上文记述的这样。⁴诒:留给。⁵好事者:指爱好游山玩水的人。

  这篇游记首先指出庐山三面环长江大湖的形胜特点,“有娱逸之观”。然后在六天记游中,生动描述了含鄱口俯览鄱阳湖上风云卷来的云障奇观和神林浦仰望香炉峰下白云团涌的云海幻景。最后以“云为水征,云从山出”的传统说法为根据,点出庐山形胜最“足以娱性逸情”者为云,与首段相应作结。全篇各记,脉络分明,语句简炼扼要,记述云的变化,尤为细致生动。

  以日记体写游记古已有之,但将这种形式用之于一篇不满七百字的短篇游记中,而又写得不枝不蔓、灵活生动,却很少见。一般说,日记体记游,一是易于琐碎,二是易于呆板。阳湖派作家尽管不似桐城三祖那样强调结构的严谨和平正,但作为文章最基本的要求,整个布局毕竟不能散金碎玉、平淡板滞。作者为避免这些毛病,在结构安排和文字处理上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扣住庐山风景最突出的特点进行描绘,使每一处景物、每日见闻都围绕这一特点而纳入文章里。起首一段,即概述庐山地理位置及异于它处山水的特征:“有娱逸之观”。这是因为庐山处“浔阳彭蠡之会”,三画环水,而大山真得水形成灵动之美,江湖之水浩渺干旷的气势又不闷于海水的奔涌澎湃,多予人一种柔和的感受。正是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庐山娱性逸惰的诸多景观,山中景物无不染上一层柔美的色彩。这节概述,其实是为下文定“势”,后面写山中清幽,写湖光山色,写瀑流云雾,都以此为基础,无不显示出一种娱逸的格调。作者进山的头一天,往游白鹿洞,至海会寺,“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有芭蕉一侏方叶。”这里一片僻静,清幽的环境气氛,它清静得似乎连寺中老僧振钥开锁的响声部听得特别悦耳。在这寂无人迹的一方天地里,邑蕉抽叶,山花欲燃,大自然以其原始的生命情态展示出一片勃勃生机。到晚上,月下丙望,则见“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又是另一种清幽气氛。这种清幽,无疑是江河湖滨那山中独有的特点,是为江湖涵养而生成的灵性的表现,是一种特有的神韵。这种体会到作者登高望远,回首观赏湖光山色时,就更为明显、更为强烈了:“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弃湖坝,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湖光湛湛,须臾皆没,云逐雾驰,山雨欲来,这种变化,这种气势,都予人以云水诡幻之感,以一种难以忘怀的情趣。庐山的灵性在水,庐山景观因水而别有雅趣。山因水而灵秀,人因水而情浓,作者在山中几天的游历中,饮三分池之甘洌,望香炉峰之瀑流,擢风尘于龙井,访旧迹于墨池,瞻山中之白云,卧当涧之醉石。兴至极处,其而攀危岩而上,“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进而“跐乱石,寻瀑布源”,游迹所至,无处不感受到庐山因山水灵秀而独具的娱逸之乐趣,待到出山前夜,偏巧又逢山中大雨,次日出山路上,回望瀑布,在“山沈沈苍酽一色”中看那千尺白练,看那一缕白云升起之后便团团相衔出、缠绕于山问的云雾,又感受到雨后庐山的另一种风韵,面对这幅泼墨山水,作者不由发出深情的议论:“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这灵性正是得之于水,而成了庐山“娱逸之观”的根源所在。

  其次,是承转衔接上的富于变化。这篇游记的段落划分是以时间顺序为标志的,但这种胪列中又有变化。一、二两日由叙事说起,三、四两日由游览路线说起,第五日由游览目的意图说起,第六天则由友朋说起,并为山中游历作一小结,收束上述全部游踪后,再引出最后一天的出山。从方位变化上讲,庐山远望所见,作者来泊舟星子之前其实已经看到了,却有意不写而先写山中幽清,再写登高回顾湖光山色,然后依次写中山古迹瀑流,最后借写雨后庐山写远观的印象,这种变化既可使读者在饱览了山中景物之后留下一个总体的观感,也使全文灵动变化,有效地克服了日记体游记常见的单调和呆板。恽敬力图突破桐城派古文纯正静重的囿畛,使文章醇而能肆,于此即可见其端倪。

参考资料:
1、 王琦珍著.翰墨天下雄: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01月:202-204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焉。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楚有养狙(jū)¹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²众狙于庭,使狙狙率以之³山中,求草木之实,赋(fù)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chuí)焉。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译文: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狙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如果猕猴不给狙公,狙公就生气地鞭打它们。猴子们都害怕,却不敢违背。
注释:¹狙:猕猴。²部分:部署分配。此处指分派。³之:到。⁴求:寻找。此指采摘。⁵实:果实。⁶赋:征收。⁷或:有的。⁸箠:用鞭打,名作动。⁹畏苦之:对(这种生活)感到很苦。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¹²?”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³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wù)
译文:有一天,有只小猴问众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的吗?”众猴说:“不对,(果实)是天生的。”又问:“没有狙公的同意(我们)就不能去采吗?”众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差使呢?”话还没有说完,猴子们全醒悟了。
注释:¹树:动词,种植。²与:同“欤”,吗。³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⁴假:依靠。⁵为之役:被他(狙公)奴役。⁶既:完。⁷寤:同“悟”,领悟到。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其夕,相与¹(sì)²狙公之寝,破栅(zhà)毁柙(xiá)³,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něi)而死。
译文: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狙公)存放的粮食,舍弃狙公,不再回来。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注释:¹相与:一起。²俟:等候。³柙:关兽的木笼。⁴归:回归。⁵卒:终于。⁶馁:饥饿。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郁离子曰:“世有以¹²使民而无道揆(kuí)³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译文:郁离子(即刘基隐退青田山时自取的笔名)说:“世上那种凭借权术奴役人民却没有法度的人,不就像狙公吗?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注释:¹以:把。 以……为:把……当做。(此处为倒装句,养狙以为:把养猴当做)²术:权术。³道揆:道德准则。

  这篇寓言讲述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迟早要遭到反抗并必然灭亡的道理。全文语言简练古朴,与主题相映生辉,耐人寻味。作为寓言,《楚人养狙》包括寓言故事和教训两个部分。

  这篇寓言故事分三个层面。

  第一层写狙公对猴子的剥削和压迫:“赋什一以自奉。”这是不劳而获,亦即剥削行为。“鞭箠”则是压迫。在这种情况下,猴子们都害怕狙公,虽以摘取果实为苦事,但不敢不依从。这是压迫的表面效果。

  第二层交代故事的发展。这一层逻辑十分谨严,小猴子提出的第一、二两个问题可谓前提,第三个问题属于结论。前提和结论之间,有着合理而又深刻的同一性和必然性。作者故意让小猴子提出问题,一方面寄寓着老猴子麻木不仁、因循保守,小猴子思维敏捷、无所顾忌的用意;另一方面,又暗含着对于残剥削和压迫,连入世不深的小猴子也认识得一清二楚的内涵。这两个方面,相反相成,互为补充。作者在这一层中,着重从揭露剥削的角度进行思辨和启迪,从而增加了故事内涵的深刻性。

  第三层叙述故事的结果:众狙相携入山不返,狙公卒饿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刘基的笔下众狙不再盲从,并非愚昧,它们有了自己的思索与追求。作品的第一层交代的“弗敢违也”,实际上并不是压迫和剥削的必然后果,而是暂时现象。被剥削、被压迫者一旦觉醒,就必然会产生像第三层所叙述的反抗行动。

  这则寓言给予统治者的教训是深刻的,它不是一般的哲学道理和道德理念,而是带有锋芒的政治主张。寓言的实质是刘基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地位与价值,体现了刘基对人的尊重,对自我的尊重。作为元王朝残酷统治的目击者,刘基的这则寓言,带有极大的现实针对性。它实际上变成了元王朝覆灭的预言。

  就形式而言,《楚人养狙》中的寓言故事有三个特点。

  其一是通俗生动,新鲜活泼。寓言实际上是一种比喻,而寓言故事则是比喻中的喻体。因为蛮横无理地奴役百姓,势必激起反抗的道理比较抽象,直接陈说又很可能遭到封建统治者的镇压,所以作者引譬设喻,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虚构了猴子造反的故事,给抽象的道理描绘了一幅形象的图画。

  其二是故事简短紧凑,纯用作者的叙述和议论,不作细致的描绘,也没有直接的抒情。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支曾经说:“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真理犹如人体,作为外衣的故事必须合身。又因它旨在解剖和评判生活,所以并不需要对形象作细致描绘。

  其三是作品紧紧抓住生活的特征,把它放大,进行艺术的夸张。生活中存在着压迫就有反抗的真理,作者就设计了一群受压迫的猴子,这些猴子有组织,会说话,能思考,甚至还会出谋划策,采取巧妙的报复行动。这是拟人的写法,艺术的夸张。但这样的夸张又完全符合现实人生的情理。

参考资料:
1、 俞美玉.论刘基的人文精神之体现——由《楚人养狙》说起[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12-16
2、 何建中.楚人养狙 三点导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0(8):18

chǔrényǎng

liú míngdài 

    chǔyǒuyǎngwéishēngzhě chǔrénwèizhīgōng dàn fènzhòngtíng shǐ使lǎoshuàizhīshānzhōng qiúcǎozhīshí shífèng huò jiābiānchuíyān zhòngjiēwèizhī gǎnwéi 

     yǒuxiǎowèizhòngyuē  shānzhīguǒ gōngsuǒshù  yuē  fǒu tiānshēng  yuē  fēigōngér  yuē  fǒu jiēér  yuē  ránjiǎērwéizhī  yánwèi zhòngjiē 

     xiānggōngzhīqǐn zhàhuǐxiá  xiāngxiéérlínzhōngguī gōngněiér 

    yuē  shìyǒushùshǐ使mínérdàokuízhě gōng wéihūnérwèijué dànyǒukāizhī shùqi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