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马上宣城,千山翠欲颦。
蕙风轻卷舌,樱雨细沾唇。
柳絮难驱腊,榆钱不买春。
何如浇一斗,烂醉石湖滨。
跃马上宣城,千山翠欲颦。
蕙风轻卷舌,樱雨细沾唇。
柳絮难驱腊,榆钱不买春。
何如浇一斗,烂醉石湖滨。
华岳

华岳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 2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
(bì)庐在郭外,素¹²唯田园。
译文:简陋的房舍在城外,先人的薄产只有田园。
注释:¹素:旧的。²产:一作“业”。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zhāo)¹市喧。
译文:周围林茂田野广阔,不闻城市中车马声喧。
注释:¹朝:又作“城”。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译文:钓鱼人垂竿在北涧,樵夫的歌声飞入南轩。
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书取幽栖事,将¹寻静者²³
译文:诗成但言隐居情事,还请高人贤士来评谈。
注释:¹将:又作“还”。²静者:指跳出尘世的出家人,这里指皎上人。³论:又作“言”。

  皎上人,僧人名皎,生平未详。从诗中均内容看,二人以前交往并不多。诗题为“即事”,是就自已在涧南园的生活情景加以描述。诗首二句为全诗描述的概括。正因在“郭外”,才有“左右林野旷,不闻城市喧”的开阔幽静;正因“素业唯田园”,才有“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的田园乐趣。这些都写得极自然,没有其他诗写幽居时流露出的孤寂情调。结尾点出书赠皎上人,表达自己淡泊的心志。

  此诗为孟浩然在故里所作,诗中描写了作者居住地的开阔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了作者淡泊的心志。全诗写得极为自然,没有其他诗写幽居时流露出的孤寂情调。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7-58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邓安生,孙佩君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孟浩然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63页

jiànnányuánshìjiǎoshàngrén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zàiguōwài chǎnwéitiányuán 
zuǒyòulínkuàng wénzhāoshìxuān 
diàogān竿chuíběijiàn qiáochàngnánxuān 
shūyōushì jiāngxúnjìngzhělùn 
断竹,续竹;
断竹,续竹;
译文:去砍伐野竹,连接起来制成弓;
飞土,逐宍。
飞土,逐宍(ròu)¹
译文:打出泥弹,追捕猎物。
注释:¹宍:“肉”的古字。

  此篇和《伊耆氏蜡辞》都是上古歌谣。所谓的上古歌谣,指产生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以前人民的口头创作。由于年代久远,原始社会的口头创作流传到后世并被记录下来的寥寥无几。现在能见到的上古歌谣,多数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的产物。见于《周易》的较多,在《尚书》、《礼记》等古代典籍中也偶有记载。上古时期,生产力落后,还没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因而还不可能出现后世所谓的“纯文学”。

  上古歌谣在思想内容上的最大特色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艺术形式上,作为古老的民间口头创作,一般都具有字句简短、语言质朴和节奏明快的特点。通过对《弹歌》等的赏析,读者可以更为具体地加深对上古歌谣的认识和了解。

  《弹歌》选自《吴越春秋》。《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吴越春秋》为东汉赵晔所著,成书较晚。但从《弹歌》的语言和内容加以推测,这首短歌很可能是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写定的。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句短调促,节奏明快,读来很有情趣。

  全诗才八个字,却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

  制作工具共分两步。先是“断竹”,即砍伐竹子。由这两个字指引,读者仿佛见到一群围裹着树叶、兽皮的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旁正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续竹”是制作过程的第二步。歌中没有交代“断竹”后怎样削枝、去叶、破竹成片,从画面的组接上来讲,从“断竹”到“续竹”,中间已有所省略、承转。所谓“续竹”,是指用野藤之类韧性植物连接竹片两端,制成弹弓。至此,狩猎工具已经制成。以下便接写打猎。

  打猎也分两步。先是“飞土”,把泥弹装到弓上打出去。至于泥弹的制作过程,诗中也未作交代,但从“续竹”到“飞土”,可以想见还有一个制作泥弹的环节。“飞土”的目标,或是飞禽,或是走兽,一旦打中,便向猎获物奔去。“逐宍”便是指追捕受伤的鸟兽。“宍”,为古“肉”字,指代飞禽走兽。

  根据社会发展史和古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学会制作弓箭之类狩猎工具,已是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类究竟怎样进行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只能向残存的原始洞岩壁画和上古歌谣以及考古发现中去探寻。在这一点上,这首古老的《弹歌》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因为有了它,后人才得以窥见洪荒时代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部分生动图景。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此歌虽仅简短的八个字,却包容了从制作工具到获取猎物的全过程,容量很大,对狩猎的艺术表现也比较成功。当然这种简短是早期书面语言表达尚处于雏形的反映。然而审美具有历史性,以今人的艺术鉴赏眼光来看,可以发现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省略、多用和巧用动词的表现手法。不仅每一句的主语“我们”都省略,更主要的是场景之中以及场景之间的次要过程也省略了。每句以一个动词带出,使画面富于动感,且容易唤起人们对“断”、“续”、“飞”、“逐”动作前后过程的联想。此诗的语言两个字一顿,节奏明快,凝重有力。韵字“竹”、“竹”、“宍”,以入声“-K”收韵,更增加了诗句的凝重感,令人联想起先民们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条件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颇不轻松的劳动场面。

dàn

míng xiānqín 

duànzhú zhú 
fēi zhúròu 
孰云久闲旷,本自保知寡。
孰云¹久闲旷²,本自保³知寡(guǎ)
译文:谁说我长久以来都十分清闲,本来就是因为能赏识我的人太少。
注释:¹孰云:谁说。²闲旷:清闲。³保:守。⁴知寡:知我者稀少。
穷巷独无成,春条只盈把。
穷巷¹独无成,春条²只盈把³
译文:我身居陋巷,却没有什么成就,就像细小的树枝一样,没有什么枝叶。
注释:¹穷巷:偏僻的里巷,陋巷。²春条:幼树。³盈把:一手可握,指细小。
安能羡鹏举,且欲歌牛下。
安能羡(xiàn)鹏举¹,且欲歌牛下²
译文:怎能一味巷慕显达之人,暂且先在牛车下放声高歌吧。
注释:¹鹏举:喻指仕进。²歌牛下:指在牛车下放声高歌的宁戚。
乃知古时人,亦有如我者。
乃知古时人,亦有如我者。
译文:我知道古代的人,也有像我一样的呀!

xuěshǒu··--gāoshì

shúyúnjiǔxiánkuàngběnbǎozhīguǎ

qióngxiàngchéngchūntiáozhǐyíng

ānnéngxiànpéngqiěniúxià

nǎizhīshírényǒuzhě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¹
译文:天下不太平,请让我呈献奇异愤激的诗。
注释:¹佹(guǐ)诗:奇异激愤的诗。
天地易位,四时易乡。
天地易位¹,四时易乡(xiàng)²
译文:天地改变了位置,四季改变了次序。
注释:¹易位:改变了位置。²易乡:改变了方向。乡,同“向”。
列星殒坠,旦暮晦盲。
列星殒(yǔn)¹,旦暮晦(huì)²
译文:日月星辰坠落,白昼夜晚昏暗不明。
注释:¹殒坠:坠落。殒,同“陨”。²晦盲:昏暗不明。
幽闇登昭,日月下藏。
幽闇(àn)¹时昭²,日月³下藏
译文:奸邪小人时上显要位置,光明的君子隐遁伏潜。
注释:¹幽闇:指奸邪小人。²时昭:时上显要的位置。³日月:指光明的君子。⁴下藏:下隐潜藏。
公正无私,反见从横。
公正无私,反见从横¹
译文:公正无私,被诬为反复无常。
注释:¹从横:合纵连横,比喻反复无常。
志爱公利,重楼疏堂。
志爱公利,重楼疏堂¹
译文:一心为民,被诬为已营造楼台。
注释:¹重楼疏堂:高大的楼房、宽敞的厅堂。
无私罪人,憼革贰兵。
无私罪人¹,憼(jǐng)²³贰兵
译文:不因私怨而得罪了人,被诬为兴兵作乱。
注释:¹无私罪人:不因私怨而得罪了人,《荀子》杨倞注所谓“果于去恶也”。²憼:同“儆”,准备。³革:甲,指兵器。⁴戒兵,备兵。
道德纯备,谗口将将。
道德纯备,谗口将将¹
译文:道德完美无瑕,却招来无尽的谗言。
注释:¹将将:通“锵锵”,聚集的样子。
仁人绌约,敖暴擅强。
仁人绌(chù)¹,敖(áo)²暴擅强³
译文:仁人君子遭罢黜穷困潦倒,傲慢暴虐的小人专横擅权。
注释:¹绌约:黜退,穷困。²敖:通“傲”。³擅强:专横。
天下幽险,恐失世英。
天下幽险¹,恐失世英。
译文:天下如此昏暗,恐怕要失去一代圣贤。
注释:¹幽险:昏暗、凶险。
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
(chī)¹为蝘(yǎn)(tíng)²,鸱(chī)(xiāo)³为凤凰。
译文:把螭龙当作壁虎,把猫头鹰当作凤凰。
注释:¹螭龙:传说中的蛟龙。²蝘蜒:壁虎。³鸱枭:猫头鹰。
比干见刳,孔子拘匡。
比干¹见刳(kū)²,孔子拘匡³
译文:比干进谏纣王,被剖腹取心,孔子被围困在匡地。
注释:¹比干:商纣的叔父,进谏纣王,被剖腹取心。²刳:破开挖空。³匡:古地名,在今河北省长垣县,孔子曾在这里被匡人包围。
昭昭乎其知之明也,拂乎其遇时之不详也。
昭昭乎其知之明也,拂¹乎其遇时之不详也。
译文:他们的智慧多么光辉,志向不能实现是因为时代不吉祥。
注释:¹拂:违背。
郁郁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
郁郁¹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
译文:要实行的礼义多么光辉灿烂,但天下云一片黑暗。
注释:¹郁郁:文彩很盛的样子。按:此句“郁郁”二字原与上句“拂”字互易,今据《荀子》杨倞注改。
皓天不复,忧无疆也。
(hào)¹天不复²,忧无疆也。
译文:莽莽天宇不复光明,忧心忡忡无边无疆。
注释:¹皓:光明。²复:返。
千岁必反,古之常也。
千岁必反¹,古之常也。
译文:长久的动乱之后就会回归太平,这天理恒久不变。
注释:¹千岁必反:谓乱久必治。
弟子勉学,天不忘也。
弟子勉学,天不忘也。
译文:弟子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上天一定不会把我们遗忘。
圣人共手,时几将矣。
圣人共手,时几¹²矣。
译文:圣人请暂且拱手等候,好时机却将到来。
注释:¹几:近。²将:行,到来。
与愚以疑,愿闻反辞。
与愚以疑¹,愿闻反辞²
译文:我说的话可能让人难以相信,请让我反复陈说我的想法。
注释:¹与愚以疑:我讲了愚蠢的话让您疑惑。²反辞:反复叙说之辞,犹《楚辞》中的“乱曰”,即下文的“小歌”。
其小歌曰:念彼远方,何其塞矣。
其小歌曰:念彼远方¹,何其塞²矣。
译文:那道小歌这样唱道:我心中怀念着远方,那里的道路是多么闭塞。
注释:¹远方:指楚国。俞樾说:“不敢斥言楚国,故姑托远方言之。”²塞:蔽塞。
仁人绌约,暴人衍矣。
仁人绌约,暴人衍(yǎn)¹矣。
译文:仁人君子遭罢黜穷困潦倒,暴虐之人却数不胜数。
忠臣危殆,谗人服矣。
忠臣危殆(dài)¹,谗人服²矣。
译文:忠臣义士危在旦夕,奸佞小人志得意满。
注释:¹危殆:危险。²服:用。
琁玉瑶珠,不知佩也。
¹玉瑶珠,不知佩也。
译文:珍贵的美玉和珠宝,不知道佩戴。
注释:¹琁:同“璇”,美玉。
襍布与锦,不知异也。
(zá)布与锦,不知异也。
译文:精布和锦缎,不知道它们的区别。
闾娵子奢,莫之媒也。
(lǘ)(jū)¹子奢²,莫之媒也。
译文:俊美的闾娵和子奢,没有人为他们做媒。
注释:¹闾娵:战国时魏国美女。²子奢:当为“子都”,春秋时郑国美男子。
嫫母力父,是之喜也。
(mó)¹力父²,是之喜也³
译文:丑陋的嫫母和力父,却是人们喜欢的对象。
注释:¹嫫母:传说是黄帝时的丑女。²力父:未详,可能是丑男子。³是之喜也:能够受人喜欢。
以盲为明,以聋为聪;
以盲为明,以聋为聪;
译文:将眼盲当作目光敏锐,将耳聋当作听力超卓。
以危为安,以吉为凶。
以危为安,以吉为凶。
译文:将危险当作安全,将吉祥当作灾祸。
呜呼上天!曷维其同。
呜呼上天!曷维其同¹
译文:上天啊,怎么能和这些人同道!
注释:¹曷维其同:怎么能和这些人同道。

  《佹诗》见于《荀子·赋篇》。《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赋,后附《佹诗》。

  关于五篇赋同《佹诗》的关系,前人争议颇多,或以为六篇都是荀子晚年作的一组赋,或以为《佹诗》独立成篇,与前五篇不类,或以为《佹诗》与《小歌》也是并列的两首诗。我们认为,《荀子·赋篇》包括作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两篇作品:前半五首是讔,作于齐宣王朝(前319--前301)初至齐稷下时;后半为赋,作于其初次适楚、又去而至赵国期间。至于《佹诗》后面的“小歌”,就是屈原《抽思》中的“少歌”,与“乱辞”的性质相同,当然是《佹诗》的组成部分而非独立成篇。  《佹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战国策》上有明确记载:齐滑王末年,荀卿因上书齐相不被采纳,遂南适楚,客于春申君。由于谗人的离间,荀卿又不得不离楚去赵。到赵国不久,春申君又使人请荀卿返楚,于是荀卿为书谢春申君,信末附诗一首。《战国策·楚策四》所录送春申君的诗,正是这首《佹诗》的“小歌”,只是《楚策》系节录,略去了头六句,个别字句略有不同而已。可见这首诗是荀子屡遭谗言、政治上极不得意、心灵蒙受重创之下写的。

  诗的开篇就描绘大自然颠倒黑白、四时失序,令人可怖的情景。

  接着描写人类社会贤良受诬受困、奸佞猖狂肆虐。然后以比干、孔子为例,说明圣哲遇时不祥,古今一律,是规律性的社会现象。但作者又坚信,物极必反,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的天空必将呈现于人间。

  “小歌”部分,对前文所讲之意反覆叙说,饱含忧愤地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楚国统治者,揭露他们是非颠倒、黑白不分,“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作者的谢绝之意,表露无遗,而寄意遥深,盖人穷反本也。

  写法上,比兴象征手法运用成熟而得体,意象生动,情感直率而真挚。句式整齐划一,读来朗朗上口,既有回环往复、整齐和谐之美,又带有浓厚的楚歌情调。其中的一段很像屈原《涉江》的乱辞。因此,它是荀子赋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朱熹《楚辞后语》收录了这首诗,并为叙说,盖亦取其“出于幽忧穷蹙,怨慕凄凉之意”(《楚辞后语序》)。鲁迅先生在其所著《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论《佹诗》:“词甚切激,殆不下于屈原,岂身临楚邦,居移其气,终亦生牢愁之思乎?”明确指出了它可与屈原赋媲美的高度的思想艺术水平。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
忽闻天上将¹,关塞(sài)重横行²
译文:忽听得天上降下将军,在边塞再次纵横驰骋。
注释:¹天上将:形容将领用兵神奇。²横行:比喻所向无敌。
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
始返楼兰国¹,还(xuán)²向朔(shuò)³城。
译文:刚刚从楼兰之国归来,马上又奔向朔方边城。
注释:¹楼兰国: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若羌县一带,后改名鄯善。²还:迅速。³朔方:汉武帝时置郡,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
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
黄金装战马,白羽¹集神兵。
译文:战马披挂上黄金铠甲,白羽旗下召集了神兵。
注释:¹白羽:指白旄,一作用白旄牛尾装饰竿顶的旗。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¹
译文:按星月分布摆开天阵,据山川形势排列地营。
注释:¹“星月”二句:赞美这位将军精通兵法,能够根据天象以及地形布置阵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
晚风吹画角¹,春色耀飞旌(jīng)²
译文:晚风吹来军中的号角,春光耀眼军旗在飞动。
注释:¹画角:古代军中号角。²飞旌:即飘扬的军旗。
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宁知班定远¹,犹是一书生。
译文:哪里知道定远侯班超,他原来还是一介书生。
注释:¹班定远:东汉班超,本是书生,明帝时投笔从戎,出使西域,留滞三十一年,使西域五十多国归属汉朝,以功封定远侯。《后汉书》有传。

  由诗题可知,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位将军再度出塞,姓陆的县令写诗赠别,诗人遵循该诗原韵,运用描写、想象、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段,热烈颂扬了将军的爱国精神。

  诗人一落笔就以“忽闻”两字表达了意想不到的惊叹,同时,又用“天上将”盛赞了将军的神武智勇。为下文写他再次驰骋疆场的壮举作了铺垫。三、四句,紧承第二句,以“始返”与“还向”相呼应,简洁流畅地表现了将军的西征北战,奔驰不息。他刚从遥远的“楼兰国”返回,现在又要奔赴数千里之外的“朔方城”。但是为了安邦御敌,这个以赫赫战功赢得天将之称的将军急国家之所急,不贪图安逸享乐,品德非常高尚。

  “黄金装战马”以下六句,是设想将军再度出塞后的战斗生活,诗中没有表现军旅的艰辛,也没有渲染战斗的激烈悲壮,而是突出表现了将军的指挥才能,刻划了一个威仪堂堂、谙熟六韬,足智多谋、善于用兵的统帅形象。他骑着黄金装饰的战马,挥动系有白旄牛尾的令旗,调集威武神勇的士兵,排列成像星空一样壮观神秘的军阵,又借山川之便巧妙地安置了营寨。接着,诗人又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暗示征战的必胜。嘹亮的号角声和军旗上闪耀的春色透露,全军士气十分高昂,大捷在望。将军的神武,也借这两句氛围描写得到了渲染烘托。在这六句中,诗人分别使用了“装”、“集”、“开”、“列”、“吹”、“耀”六个动词,把战马、令旗、神兵、星月、山川、画角、军旗、晚风、春色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英勇雄壮、声势震天的军阵场景,大大增强了全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末二句:“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借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寇立功,封定远侯的事例,肯定书生出身的将军定会建立名垂青史的功业。诗人先用反诘词“宁知”领起,于后又以“犹是释疑”,避免了平铺直叙,表达了对将军的殷切期望。

  此诗气势激昂雄健,体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初唐气象。诗中多处用典,或暗或明,羚羊挂角,纵横开阖,语出自然,浑然一体,实为大家手笔。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称陈子昂“实是首起八代之衰者”,由此诗观之,此言并不为过。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6-27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7-68

míngzèngjiāngjūnzhòngchūsāi--chénziáng

wéntiānshàngjiāngguānsāizhònghéngxíng

shǐfǎnlóulánguóháixiàngshuòfāngchéng

huángjīnzhuāngzhànbáishénbīng

xīngyuèkāitiānzhènshānchuānlièyíng

wǎnfēngchuīhuàjiǎochūn耀yàofēijīng

níngzhībāndìngyuǎnyóushìshū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