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不妨李红娘,今日过门意已忘。
嘶入画桥东畔路,紫骝犹记旧垂杨。
一年不妨李红娘,今日过门意已忘。
嘶入画桥东畔路,紫骝犹记旧垂杨。
华岳

华岳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 2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
岑参¹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
译文:岑参兄弟们都喜欢寻幽探奇,这一天带我来游渼陂。
注释:渼陂:湖名,原名五味陂,源出终南山,环抱山麓,在长安京兆府鄠县(今陕西户县)西五里(在长安西约百里),为游览胜地。¹岑参:唐代诗人,曾两次从军出塞,以边塞诗著称,语意奇峭。与杜甫有交往。其兄弟共五人,依次为谓、况、参、秉、亚。
天地黤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天地黤(yǎn)¹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译文:忽然间阴云密布天地黯淡,万顷波涛如同堆积的琉璃。
注释:¹黤惨:天色昏黑。
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
琉璃汗漫¹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
译文:面对着无边偏要放舟而入,此事非同小可而他们兴致极高,真叫我忧思凝集。
注释:¹汗漫:广大,漫无边际。
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tuó)¹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jiē)及。
译文:说不定那恶风白浪会打翻游船,被那鳄鱼鲸吞,怕连悔恨都来不及。
注释:¹鼍作:犹言鼍于水中作浪。鼍,也叫鼍龙或扬子崿,俗称猪婆龙,产于江淮间。
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
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¹
译文:主人命令张开锦帆,船工也十分欣喜空气的新鲜。
注释:¹氛埃:污浊之气,尘埃。
凫鹥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
凫鹥(yī)¹散乱棹(zhào)(ōu)²发,丝管啁(zhōu)(jiū)³空翠来。
译文:棹歌声起惊散了水鸟,丝管齐鸣唤来了晴天。
注释:¹凫鹥:凫和鸥,泛指水鸟。²棹讴:摇桨行船所唱之歌。³啁啾:指多种乐器齐奏声。
沈竿续蔓深莫测,菱叶荷花静如拭。
沈竿续蔓¹深莫测,菱²叶荷花静³如拭。
译文:用竹竿和丝绳测量湖深却不能到底,雨后的菱叶荷花净得如同擦过—般。
注释:¹蔓:一作“缦”。²菱:一作“芡”。³静:一作“净”。
宛在中流渤澥清,下归无极终南黑。
宛在中流渤澥(xiè)¹清,下归无极²终南黑。
译文:船到湖心好像到了清旷的渤海,终南山的黑影映入无尽的水中之天。
注释:¹渤澥:即渤海。²归无极:一作“临无地”。
半陂以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
半陂以南纯浸山,动影袅(niǎo)(tiǎo)¹冲融间。
译文:南半湖浸满了终南山的倒影,山影轻轻摇动于平静的水波间。
注释:¹袅窕:影子动摇的样子。
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
船舷暝戛云际寺¹,水面月出蓝田关²
译文:黄昏时船舷擦过云际山的大定寺,蓝田关上月轮升起光照水面。
注释:¹云际寺:云际大定寺。在鄠县东南六十里。²蓝田关:在蓝田县东南六十八里,位于渼陂东南。
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
此时骊(lí)¹亦吐珠,冯夷²击鼓群龙趋。
译文:此时灯火遥映犹如骊龙吐珠,音乐传来犹如冯夷击鼓,游船竞渡犹如群龙趋逐。
注释:¹骊龙:古时称黑色的龙。²冯夷:人名。《搜神记》载,冯夷,潼乡堤首人,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上帝署为河伯。
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湘妃¹汉女出歌舞,金支²翠旗³光有无。
译文:船上的美人如同湘妃汉女载歌载舞,金支和翠旗光芒闪烁时有时无。
注释:¹湘妃:相传为帝尧之二女,帝舜之二妃,名曰娥皇、女英。《列女传》载,舜崩于苍梧之野,二妃娥皇、女英赶至南方,死于江湘之间。又载,郑交甫游汉江,见二女解佩以赠。²金支:乐器上的黄金饰品。³翠旗:用翠羽装饰的旗子。
咫尺但愁雷雨至,苍茫不晓神灵意。
(zhǐ)¹但愁雷雨至,苍茫不晓神灵意。
译文:片刻之后又见云气迷茫,令人担心雷雨将至,如此阴情变幻反复无常,真不知神灵是何心思。
注释:¹咫尺:形容时间短暂。
少壮几时奈老何,向来哀乐何其多!
少壮几时奈老何,向来哀乐何其多!
译文:人的青春能有几时,眼睁睁地看着年华老去,人生哀乐交替向来如此,就像这反复无常的鬼天气。

  这首诗是杜甫与岑参兄弟同游渼陂时所作,描写了不同天气情况下渼陂的不同景象,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人生哀乐无常的感慨。全诗想象丰富而神奇,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

  诗开篇二句交待游览缘由后,即迅疾转入对渼陂景色的描写,暗示诗人对渼陂向往已久。诗写岑参兄弟之“好奇”实亦诗人自己之“好奇”。然而不料风云空变,刚到渼陂即逢狂风大作,雨云密布,天色骤变,渼陂顿时波涛万顷,天地黯淡无光,碧绿而透明的万顷波涛,像堆积着片片琉璃,显得很神很阴森可怖。本来极高的兴致一下子变成了忧思,是否会葬身鱼腹已难逆料,而眼前的恶风巨浪更随时会将小舟掀翻水底,“何嗟及”表明了这时的真实感受。这种天气一般地说是不宜于乘船出游,岑氏兄弟却偏要“琉璃汗漫泛舟入”,他们的兴致真高,他们果真“好奇”,但诗人提心吊胆,生怕给风浪打翻了船,因此说“事殊兴极忧思集”,“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这里不一定真有鼍龙,这么说,只是为了增加神秘感。“鼍作鲸吞”是说鼍龙像鲸鱼那样将人吞下,不是说这里还有鲸。

  俗话说,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急风骤雨来得突然,去得也迅疾。开船以后没想到很快就云浄天空、风平浪静,诗人不觉转忧为喜,便心旷神怡地欣赏起种种湖山胜景来了。中流有菱叶、荷花,陂水无疑不深。所谓“沉竿续蔓深莫测”“宛在中流渤澥清”,不止是一般的艺术夸张,还是在写一种因见水中山峰倒影而引起的幻觉和想象:渼陂南面大半边水面浸满了终南山的倒影,山影动摇,水波荡漾,山光水色,交融在一起,把陂水映得黑洞洞的,仿佛深得没有底,船行陂中,就像到了清澄的海上一般。接着,诗人写日暮游艇从中流移近南岸的情形。施鸿保解说“船舷暝戛云际寺”句云:“注:舷,船边也。戛,轹也,此谓船经过之声。今按船在陂中,寺在岸上,如何经过且有声?注引《长安志》:云际山大定寺在鄠县东南六十里。渼陂在鄠县西五里。不但相去甚远,一在县东南,一在县西,则尤不能经过。此句犹下‘水面’句,皆指水中倒影而言:云际之寺,远影落波,船舷经过,如与相戛。”指出这两句皆就水中倒影而言,可算是懂得了作者的用心所在了。船舷是实,山寺倒影是虚,虚实相戛,匪夷所思,足见构思之奇。身在船中,不能见所在的船舷与山寺倒影相戛;能见者,必是他人之船。在诗人想象中不必如此拘解,但也可见此行游艇非止一艘。

  然后写“月下见闻之状:灯火遥映,如骊龙吐珠。音乐远闻,如冯夷击鼓。晚舟移棹,如群龙争趋。美人在舟,依稀湘妃汉女。服饰鲜丽,仿佛金支翠旗”。仇兆鳌对这一段诗的理解是正确的。一天的快游即将结束,主人兴犹未阑,趁月出东山,华灯初上,便命鼓乐大作,歌舞纷陈,群舟竞渡将游赏乐事推到了高潮。诗写到了这里,也随着进入了高潮。末尾说忽然天又变得漆黑,一场雷雨眼看即将来临,于是诗人便从夏日阴晴变化莫测转到慨叹人生哀乐无常作结。

  诗作里诗人采用了一些诗歌手法,加上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不同方位,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渼陂,不遗余力地展示出来,即使是没有亲身领略过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它的奇异风光。杜甫诗向以写实著称,山水写景也被人称为“图经”,因此这首诗的神奇想象就特别引人注目,体现了杜甫诗艺术创造的多样性成就。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7-182
花心柳眼。郎似游丝常惹绊。慵困谁怜。绣线金针不喜穿。
花心柳眼¹。郎似游丝²常惹绊。慵(yōng)困谁怜。绣线金针不喜穿。
译文:到了花吐蕊柳发芽的春天,郎君就像那随风飘舞的柳絮牵动着我的心。我无精打采,找不到任何人的关心和体贴。对于针线活,再也提不起兴趣。
注释:¹花心柳眼:春天花吐蕊柳发芽。柳眼,早春柳树发芽犹如人刚睡醒张开的眼睛。²游丝:春天空中飘飞的柳絮等丝状物,常被树梢枝头牵绊。比喻年轻男子。
深房密宴。争向好天多聚散。绿锁窗前。几日春愁废管弦。
深房密宴。争向好天多聚散。绿锁窗前。几日春愁废管弦¹
译文:回想起曾在幽深房内私密的宴饮。怎奈美好的天气却总是多离散。虽然窗外绿意浓浓,我却不愿意欣赏。春天似乎只给我带来了忧愁,连那美妙的管弦乐声也无人问津。
注释:¹废管弦:停止音乐歌舞。
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门外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
(yīng)啼残月,绣阁¹香灯²灭。门外马嘶(sī)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
译文:拂晓时分,早莺初啼,残月西沉,绣阁里的灯火才刚熄灭。门外马儿嘶鸣,好似催促爱人赶快动身离去。分别时正是这春暮落花的时节,更让人惆怅难堪。
注释:¹绣阁:旧时女子闺房。²香灯:闺中的灯。
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扉,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
妆成不画蛾(é)¹,含愁独倚金扉(fēi)²,去路香尘莫扫³,扫即郎去归迟。
译文:她梳妆之后却无心描画蛾眉,满含愁怨地独自倚着房门。她不愿扫去他离去路上的那些香尘,行迹长留还能告慰相思,只怕扫去香尘,他就会久久不归。
注释:¹蛾眉:形容女子细长而柔美的眉毛。蚕蛾的触须细长而曲,故称。²金扉:闺阁房门的美称。³香尘莫扫:香尘,指遗留有郎君香气的尘土,古代民间习俗,凡家中有人出门,是日家人忌扫门户,否则行人将无归期。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情侣的惜别之词,词人用清秋、残月、莺啼、马嘶等画面与声响,交相渲染秋天早晨的凄凉气氛,映衬出女主人公离别时悲痛欲绝的感情。

  词的上片写别时的情景。在个清秋的早晨,女主人公的丈夫就要远出。枝头响起紫莺啼晓的叫声,西边天空中,尚挂着一弯淡淡的月亮,留连不肯隐去。即将的离别使相爱的人儿有诉说不尽的情思,以致于夜无眠。然而离别的时刻终于来到。门外响起凄厉的马嘶,在催促行者赶快动身。后柳永《雨霖铃》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概括性她表达了同样的人生感受。语序安排也十分精致,传达出极深的意蕴。首先,“莺啼残月”,点出时闻是早晨;“绣阁香灯火”。说明二人沉浸于离别的痛苦之中,于灯下互诉衷情,竟不知黑夜已经过去。是早莺的啼鸣,西斜的弯月,唤醒了这对爱人,始知吹灭燃着的油灯,离别的早晨已经来临。

  接下来的“门外马嘶郎欲别”,以不通人情的马儿偏又在门外长声嘶叫,来描写离别时刻的迫近和二人的难舍难分之情。而“正是花时节”一句,既交代了季节是在秋天,又描画出秋风瑟瑟,落红纷纷的景色。女主人公出门送郎,觅此凄凉之景。哀伤痛苦之情倍增。“正是”二字,同时总结以上的场景描写,强调出景物对人的感染。张炎《词论》曾云:“词之难于令曲,犹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不得闲。”这首词的语言就显现了韦庄运用词这种艺术形式的造诣之高深。

  下片写女子在情人别后的情态。

  “马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扉。”这两句是说,她梳马之后却无心描画蛾眉,满含愁怨的独自倚着金扉,思念远去的情郎。

  为郎送别,她曾浓饰晓马,然而“马成不画蛾眉”,是耐人寻思的。这含有双重意味,一重表示自己爱情的坚贞,这不完全的化马,正是一种无言的表白。另一重则暗寓张敞画眉的故事,“不画蛾眉”是因为画眉的人已去,留此残马,等于示以盼归之意。这一细节描写岂但字句不闲,可谓事半功倍。下句说“独倚金扉”,则情郎已经走了,空余行处。女子凝望路尘之神,已在句外传出。

  “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末两句是说,她不愿扫去他离去路上的那些香尘,只怕扫去香尘,他就会久久不归。

  末两句更是“留意”而精彩的一笔。乍看这话是极无理的,路尘之扫与不扫与情郎的早归迟归有什么必然联系?然而,处在失望而终不能断念的境遇中的痴情者,总能从一般人不在意的现象中发现预兆,或设置希望。鹊的鸣叫,灯的结花,衣带的松弛,蜘蛛的结网之类小小事体,却往往具有重大意义。无理语正是至情语。这两句概括了唐时民间的一种流行说法。词人运用这种生活气息很浓的说法,出以口语,明快而隽永,就有有余不尽之意。

  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情景交融,下片抒情而情致深婉。词人把这种洋溢着生活气息,植根于民间习俗的语言、运用到词中来,既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痴情,又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集中体现了这首词的“无理而妙”。全篇语言秀美,情真动人。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79
2、 李文禄、宋绪连主编.《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07月第1版:477

qīngpíng··yīngcányuè--wéizhuāng

yīngcányuèxiùxiāngdēngmièménwàilángbiézhèngshìluòhuāshíjié

zhuāngchénghuàéméihánchóujīnfēixiāngchénsǎosǎolángguīchí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残魂 一作:残红)
零落¹残魂倍黯(àn)²,双³垂别泪越江边。(残魂 一作:残红)
译文:如今这残缺的心灵,又遭遇兄弟离别,更加黯然神伤;兄弟俩越江相别,双双落泪,依依不舍。
注释:¹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²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³双:指宗元和宗一。⁴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按柳州乃百越地。”即粤江,这里指柳江。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一身去国¹六千里²,万死³投荒十二年。
译文:独自一人离开京城,投身六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岭南,十多年以来,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
注释:¹去国:离开国都长安。²六千里:极言贬所离京城之远。³万死:指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⁴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桂岭¹(zhàng)²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译文:岭南山多林茂,瘴气弥漫,天空常年乌云密布,遥想舍弟所去之地湖北江陵此时应该是春尽夏来,水天一色。
注释:¹桂岭:五岭之一,在今广西贺县东北,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²瘴:旧指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这里指分别时柳州的景色。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jīng)门郢(yǐng)¹树烟。
译文:相隔太远,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我会经常在梦中见到郢地(湖北)的烟树,但愿梦中见到弟弟。
注释:¹荆、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起势迅拔奇突,悲情无限,有极大的感染力。在二弟宗直暴病身亡之后,大弟宗一又要北适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经不起这样大的打击,故曰“残魂”且已“零落”,神情“黯然”却又加“倍”,其中自有贬谪之苦,孤寂之意。此刻兄弟泣别,双双垂泪,虽为人之常情,却另有深意: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这两句诗既是铺叙,又是情语,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一抑一扬,蕴愁其中:由于桂岭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以后兄弟相见恐怕就非常不易了。因而在这稍见亮色的描述中先笼罩了一层哀愁,十分巧妙地为尾联的表情达意伏下一笔。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古往今来,这“郢树烟”似的幻象使失意的迁客骚人趋之若鹜,常愿眠而不醒;但又让所有的失意者无一例外地大失所望。这“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愤慨的。这两句,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字字有血泪,句句蕴悲戚。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参考资料:
1、 贾文昭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23-924 .

biéshězōng--liǔzōngyuán

língluòcánhúnbèiànránshuāngchuíbiélèiyuèjiāngbiān

shēnguóliùqiānwàntóuhuāngshíèrnián

guìlǐngzhàngláiyúnshìdòngtíngchūnjǐnshuǐtiān

zhīhòuxiāngmèngzhǎngzàijīngményǐngshùyān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ruó)¹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译文: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赏梅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不知不觉泪水沾满了衣裳。
注释:¹挼:揉搓。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今年海角天涯¹,萧萧两鬓(bìn)生华²。看取³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译文:今年又到梅花开放的时候,我却漂泊天涯,两鬓稀疏的头发也已斑白。晚来风急,恐怕梅花已经落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
注释:¹海角天涯:犹天涯海角。本指僻远之地,这里当指临安。²萧萧两鬓生华: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³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⁴故应:还应。

  此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借赏梅自叹身世。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

  上片忆旧。

  第一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

  第二层“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写丧偶之后。李清照在抒情时善于将无形的内心感情通过有形的外部动作表现出来,如“倚楼无语理瑶琴”(《浣溪沙》),“更挼残芯,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诉衷情》),“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生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本词中“挼尽”二句,说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

  下片伤今。

  第一层“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生华”意为生长白发。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

  第二层“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看取意为看着。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词人说: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可能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古人常用比兴,以自然现象的风雨、风云,比政治形势。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稍后于清照的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与此寓意相似,都寄寓着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情绪。清照所说“风势”,似乎是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根本没有赏梅的闲情逸致。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依次描写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赏梅而醉、对梅落泪和无心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从上下两阕的安排看,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但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哀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但不是如咏物词之以描写物态双关人事,词语平实而感慨自深,较之《永遇乐·落日镕金》一首虽有所不及,亦足动人。

  这一首小词,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176-1177页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5页

qīngpíngyuè ·niánniánxuě

qīngzhào sòngdài 

niánniánxuě chángchāméihuāzuì ruójìnméihuāhǎo yíngmǎnqīnglèi 
jīnniánhǎijiǎotiān xiāoxiāoliǎngbìnshēnghuá kànwǎnláifēngshì yīngnánkànméi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