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禊事风流处,镜里云山若画屏。
世间禊事风流处,镜里云山若画屏。
今日会稽王内史,好将宾客醉兰亭。
今日会稽王内史,好将宾客醉兰亭。

shàngmèngzhōngchéngzuòbàoróngshī--bàofáng

shìjiānshìfēngliúchùjìngyúnshānruòhuàpíng

jīnhuìwángnèishǐhǎojiāngbīnzuìlántíng

鲍防

鲍防

鲍防(722年--790年),字子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官员、诗人。天宝十二年(753年)考中进士科,历任节度使府僚属。大历五年(770年)召入朝廷任职方员外郎。后召入朝廷任御史大夫,历任福建、江西观察使,又召入朝廷授任左散骑常侍。跟随唐德宗李适到奉天,升任礼部侍郎,封东海郡公。贞元元年(785年),鲍防主持策试贤良方正科。后不得志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宣。 ▶ 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初八月,半镜上青霄。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初八月¹,半镜上青霄(xiāo)²。斜倚画阑(lán)³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译文:初八的月亮,如同半面妆镜,悬挂青空。她斜靠在雕花的栏杆上娇媚不语,梅花的影子随着月光暗暗移过红桥。北风吹来,裙裾飘飘。
注释:¹初八月:上弦月,即农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前后的月亮。²青霄:蓝天,天空。³画阑:刻有画图的栏杆。⁴红桥:当指有雕饰的桥,或仅仅是对桥的雅称。一说为位于瘦西湖南端的红桥,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原为红色栏杆的木桥,后在乾隆元年改建为拱形石桥,取名虹桥。

  古诗词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词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纳兰的这首《望江南》即其一例。这首小词清丽空灵。前两句平淡起笔,以碧空悬半镜喻初八上弦之月,随意着墨之间勾勒出一派清冷素雅景致。后接以倚阑不语的娇人情景,又转而刻画月移梅影极蕴情昧的景象。清初著名文人吴绮在《扬州鼓吹词序》中是这样描述它的:

  朱栏数丈,远通两岸,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曲槛雕盈,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

  戏曲作家李斗亦形容它如“丽人靓妆照明镜中”。在桥上观瘦西湖美不胜收,文人墨客皆好在此凭栏吊古,吟诗赋文。连通两岸的红栏木桥,荷花飘香杨柳映色,春夏之际空气中浮动着乐声香气,在这精工雕画的红桥四周形成一种令人沉迷的情境。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稹(后人亦称王渔洋)也是为红桥之美深深着迷的人之一。康熙三年(1664年)春,他与诸名士游赏红桥,一连作了《冶春绝句》二十首,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唱和者更众,一时形成“江楼齐唱《冶春》词”的空前盛况。由此可见,此处所状情景,定是精工华美之至,才能让多少文人才子对它倾心不已。而在这样一个夜晚,初八之上弦月斜挂天边,雕栏画栋在清辉之下寂寂无声,妻子独倚画阑,不语,不言。这清空之中出现的缥缈人迹,在读者尚未回过神来的时候又已渐远,梅枝摇曳,疏影乱,暗香浅。

  最后“裙带北风飘”一句,来自唐朝李端《拜新月》一诗。纳兰这一句化用可谓巧妙。李端诗中所写,是为少女拜月的情态。诗中少女因心中许多言语无可诉说,故无奈而寄托明月。而纳兰词中这上弦月夜独立画桥的女子,内心有相似愁绪。其实,月辉清冷空灵,女子对月所思,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描摹月下独立,只勾勒心绪悠远,情意更醇,韵味更浓。空街无人,临风对月,缥缈之形,真纯之情,可怜惜之态,不由让人思及《洛神赋》中“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皎皎兮若轻云之闭月”等句,令人神往。而纵观全词,这神秘女子于寒风之中,观月,离去,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末句以风中飘动的罗带,暗指李端《拜新月》诗意,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的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自“斜倚画阑娇不语”一句起,接连三句可谓精勾细画,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表面看,似即写词人的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而空远之景与罗带翻飞的细节彼此映衬,人物亭立的倩影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是词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一词五句而能翻转折进,于平淡中饶蕴深情,确是浑朴超妙。前后相映之间,词人的无聊心绪、无限愁情,全在其中了。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睛编.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第351页

wàngjiāngnán ·yǒngxiányuè

lánxìng qīngdài 

chūyuè bànjìngshàngqīngxiāo xiéhuàlánjiāo ànméiyǐngguòhóngqiáo qúndàiběifēngpiāo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湖上朱桥¹响画轮²,溶溶³春水(jìn)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译文: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色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春水丰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云。湖面平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平滑干净没有灰尘。
注释:¹朱桥:栏杆朱红的桥。²画轮:指有彩绘的豪华车子。³溶溶:指水盛貌。⁴春水:指春天时的湖水,表现出湖水的柔和之感。⁵春云:即春天的云,表现出湖上天空的云之舒缓柔美。⁶碧:即绿色。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当路游丝¹(yíng)²醉客³,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译文: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网住春光,留住游人。花丛中的鸟儿不停地鸣叫,仿佛在召唤行人。湖光春色如此诱人,游人游赏到夕阳西斜才无可奈何地离去。
注释:¹游丝:本指春季里昆虫吐出的细丝。²萦:即萦绕,留住之意。³醉客:指陶醉在美景之中的游人。⁴归:指离开。

  欧阳修这首《浣溪沙》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

  上片写湖面风光很有特色。首句“湖上朱桥响画轮”,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一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是名副其实的“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第三句“碧琉璃滑净无尘”,用琉璃的光洁平滑来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下片写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前两句是对偶句:“当浸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欧阳修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有游人被美景“唤住”之意,下句“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一句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不但写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境界,也写出了春天西湖的“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葱绿景象。词人通过把游丝、啼鸟对游人的“挽留”,表现出游人被西湖美景吸引而舍不得归去之情。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末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奈何春”三个字使得全词更显得精彩,它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留连惆怅之情。这首词的结尾,是用陡转直下的笔法揭示了游人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表现了由欢快而悲凉这种两极转换的心理状态,故而能够取得含蓄蕴藉、余味不绝的艺术效果。

  从艺术上看,词人借景抒情,在描写“乐景”之中,暗示了“哀情”,具有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把那深沉委婉的情思意念蕴含在宽阔的境界之中,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参考资料:
1、 张鸣林主编.唐诗 宋词 元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334页
2、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8页
3、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05页
4、 王值西选编.《经典宋词》: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第31页
5、 徐培均 选注.婉约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2页

huànshā··shàngzhūqiáoxiǎnghuàlún--ōuyángxiū

shàngzhūqiáoxiǎnghuàlúnróngróngchūnshuǐjìnchūnyúnliúhuájìngchén

dāngyóuyíngzuìhuāniǎohuànxíngrénxiéguīnàichūn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¹兮简兮,方将²万舞³。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译文:鼓声擂得震天响,盛大万舞要开场。正是红日当空照,舞蹈领队站前方。
注释:¹简:一说鼓声,一说形容舞师武勇之貌。朱熹注“简易不恭之意”。²方将:将要。³万舞:舞名。⁴方中:正好中午。⁵在前上处:在前列的上头。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硕人¹(yǔ)²,公庭³万舞。有力如虎,执辔(pèi)如组
译文:舞师健壮又英武,公庭上面演万舞。动作在力如猛虎,手握缰绳似丝足。
注释:¹硕人:身材高大的人。²俣俣:魁梧健美的样子。³公庭:公爵的庭堂。⁴辔:马缰绳。⁵组:丝织的宽带子。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左手执龠(yuè)¹,右手秉²(dí)³。赫(hè)如渥(wò)(zhě),公言锡(xī)(jué)
译文:左手拿着龠管吹,右手野鸡翎毛挥。红光满面如赭石,公侯连说快赐酒。
注释:¹龠:古乐器。三孔笛。²秉:持。³翟:野鸡的尾羽。⁴赫:红色。⁵渥:厚。⁶赭:赤红色的赭石。⁷锡:赐。⁸爵:青铜制酒器,用以温酒和盛酒。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山有榛(zhēn)¹,隰(xí)²有苓(líng)³。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译文:高高山上在榛树,低田苍耳绿油油。心里思念是谁人?西方舞师真英武。那英俊的男子啊,那是从西方来呀!
注释:¹榛:落叶灌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果肉可食。²隰:低下的湿地。³苓:一说甘草,一说苍耳,一说黄药,一说地黄。⁴西方:西周地区,卫国在西周的东面。⁵美人:指舞师。

  这大致上是一首赞美舞师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六句。第一章写卫国宫廷举行大型舞蹈;第二章写舞师武舞时的雄壮勇猛;第三章写他文舞时的雍容优雅、风度翩翩;第四章是这位女性情感发展的高潮,倾诉了她对舞师的深切慕悦和刻骨相思。此诗描述了壮观的表演场面,塑造了领队舞师的形象,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性。

  按照余冠英的观点,《邶风·简兮》是一首描述公庭万舞盛大场面的诗歌,是从一个女粉丝的角度来写领舞者的。一个年轻的女子坐在公庭的一个角落,她看到威武雄壮的万舞场面即将拉开帷幕。这时,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红日当头,那个让她心仪或颤栗的伟男子就在正前方最显眼的地方,他已经站好了位置,准备开始跳舞。先是武舞。只见他勇猛有力,动如猛虎,气势撼人,时而表演驾驭马车的情景,执辔自如,张弛有度,宛如真正的驾驭场面接下来是表演文舞。只见那个男子左手执笛,奏出悠扬美妙的清音;右手持漂亮的雉鸡翎,脸上涂抹着厚厚的红泥,他的表演得到了公侯的赞赏。

  全诗四章,第一章写卫国宫廷举行大型舞蹈,交待了舞名、时间、地点和领舞者的位置,第二章写舞师武舞时的雄壮勇猛,突出他高大魁梧的身躯和威武健美的舞姿,第三章写他文舞时的雍容优雅、风度翩翩。舞师的多才多艺使得这位女子赞美有加,心生爱慕。第四章是这位女性情感发展的高潮,倾诉了她对舞师的深切慕悦和刻骨相思。

  “山有榛”一句多解为喻男女各得其所。因此,这最后一章就成了女粉丝向偶像抛媚眼的精彩描述了。全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最后一章,这一章用朦胧的意象和晦涩的隐语将这位女性绵邈低徊的相思展示无遗。诗歌用“山有榛,隰有苓”托兴,根据《诗经》中其他七处“山有……”“隰有……”对举句式的理解,此处是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托兴男女情思,引出下文“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西方美人”,旧说多附和曲解,诗意因此玄之又玄。在诗中,“西方美人”乃是指舞师,其例一同于屈原用美人代指楚王。后四句若断若连,回环复沓,意味深远。“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两句是“云谁之思?西方美人”两句的扩展延伸。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75页

jiǎn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jiǎnjiǎn fāngjiāngwàn zhīfāngzhōng zàiqiánshàngchǔ 
shuòrén gōngtíngwàn yǒu zhípéi 
zuǒshǒuzhíyuè yòushǒubǐng zhě gōngyánjué 
shānyǒuzhēn yǒulíng yúnshuízhī 西fāngměirén měirén 西fāngzhīrén 
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时。
芳树千株(zhū)发,摇荡¹三阳²时。
译文:春来时,千株树木都竞相发出新芽,在夏日照耀下随风摇荡。
注释:¹摇荡:这里形容风中起舞的美妙姿态。²三阳:太阳高照的日子,这里指炎炎夏日。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译文:夏日易多风,枝叶繁茂常易阻隔鸟儿远飞的脚步。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春至花如来,夏近叶成帷(wéi)¹
译文:春来花似来,夏日即将来临,叶子繁茂如同帷幕低垂。
注释:¹帷:帷帐,帷幕。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译文:远在他乡的游子想寄平安到家中,只是路途如此遥远,怕无法到达。
这首诗是借季节的变迁而抒发自己久居在外、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肃肃¹凉风²生,加³我林壑(hè)清。
译文: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
注释:¹肃肃:形容快速。²风:一作“景”。³加:给予。⁴林壑:树林和山沟,指有树林的山谷。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¹烟寻²(jiàn)³,卷出山楹(yíng)
译文: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的雾霭,显现出了山上涧旁的人家房屋。
注释:¹驱:驱散,赶走。²寻:一作“入”。³涧户:山沟里的人家。⁴卷:卷走,吹散。⁵雾:一作“露”。⁶楹:堂屋前的柱子。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去来固¹无迹²,动息³如有情。
译文: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
注释:¹固:本来。²迹:行动留下的痕迹。一作“际”。³动息:活动与休息。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一)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¹。(版本一)
译文:当红日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它又自松林间吹起,响起一片松涛声。
注释:¹松声:松树被风吹动发出像波涛一样的声音。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二)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二)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风确乎是“有情”的。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参考资料:
1、 阎昭典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8-19 .
2、 刘炜评 .唐诗宝鉴—闲情逸致卷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 :79-80 .

yǒngfēng

wáng tángdài 

liángfēngshēng jiālínqīng 
yānxúnjiàn juǎnchūshānyíng 
lái dòngyǒuqíng 
luòshānshuǐjìng wèijūnsōngshēng  (bǎnběn )

liángjǐngshēng jiālínqīng 
yānxúnjiàn juǎnchūshānyíng 
lái dòngyǒuqíng 
luòshānshuǐjìng wèijūnsōngshēng  (bǎnběnèr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