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日晴薰草,清淮阔浸天。地卑连远水,城废入春田。
暖日晴薰草,清淮阔浸天。地卑连远水,城废入春田。
目极风灯外,愁悬泪脸边。人生苦多感,花柳自年年。
目极风灯外,愁悬泪脸边。人生苦多感,花柳自年年。

chūnwàng--zhānglěi

nuǎnqíngxūncǎoqīnghuáikuòjìntiānbēiliányuǎnshuǐchéngfèichūntián

fēngdēngwàichóuxuánlèiliǎnbiānrénshēngduōgǎnhuāliǔniánnián

张耒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19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丽宇芳林对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²
译文:楼殿高阁前有芳林花草竞相争春,妃子们本就貌美如花,再加上盛装打扮,更加显出倾城之貌。
注释:¹对:相对,对面。这里指高阁前有芳林花草。²倾城:使城池倾倒,形容女子貌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映户凝娇乍(zhà)¹不进,出本(wéi)²含态笑相迎。
译文:妃子们的娇羞容态光彩照人,起初想要进门又停下。她们走出闺阁,含情脉脉地笑迎君王。
注释:¹乍:开始,起初。²本:本帐,本幄。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¹流光²照后庭。
译文:她们的脸就像带着晶莹雨露的鲜花,她们的美态就如玉树那样秀丽,流光溢彩,清雅别致。
注释:¹玉树:玉树的树冠挺拔秀丽,茎叶碧绿,顶生白色花朵,十分清雅别致。²流光:玲珑剔透,流光溢彩。

  宫体诗专咏女子的一颦一笑,美态艳姿,内容上无甚可取,但在中国诗歌形式趋于完美的过程中,宫体诗也曾起过相当的作用。它们所歌咏的对象本身只是一种形式的美,因而追求辞藻华美、句式工整也就十分自然了。这首诗就体现了这种倾向。乐曲旋律是哀怨的,诗的内容是轻薄的,主题只有三个字——写美人。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首句描写环境,用“丽宇”“芳林”“高阁”三个意象来刻画后宫的华美精巧,表现这群美人生活的优越。丽宇高楼掩映在散发香气的花园内,以环境之美衬托人物之美。“高阁”即指临春、结绮、望仙三阁,作者要赞美的人就会聚在这里。次句是对这群美人的初步描绘,说她们生来就长得美丽,经过时新的修饰打扮,就更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姿色了。这两句写景和写人都没有什么特色,显得比较空泛而未见精彩,凭借空泛的“新妆艳质”就能倾城是实足的宫体诗八股,任何女子都适用。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从嫔妃们见驾时的种种情态中写她们的活泼可爱,将美人一瞬间的艳态刻画得淋漓尽致,颇具神韵。她们从高阁内走出来时,到门口就停住脚步,好像京剧中主角出场时的一个亮相。她那美艳的神彩映照着门户,窈窕体态好像凝结在那里。“凝娇”一词尽管有点抽象,但仍能把站着不动的美人的神态传出,雕琢得颇见工夫。“出帷含态笑相迎”,写的是她们迎接后主的情态。后主每次去她们那里,她们总是含情脉脉,仪态万方,笑盈盈地从内室出来迎接。接迎时的喜笑正与应召时的“不进”相对照,风流天子更要喜出望外了。前句是写静态的美,后句是写动态的美,由此将娇柔万状、姿态妩媚的女性形象描绘得呼之欲出了。

  “妖姬脸似花含露”,妖冶的美人脸蛋像带露的鲜花,含苞欲放,艳丽可爱,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与女性的柔美。“玉树流光照后庭”是全诗的精华,比喻、照应俱佳。“玉树”照应“含态”,说美人的体态像玉树临风,婀娜多姿。“流光”照应“映户”,说美人的神采好像流动的光辉,闪烁不定。鲜花、玉树虽是两个常用的比喻,但用在对她们的“凝娇”“含态”作了生动的描述之后,就富有表现力,颇具耀眼的光彩、飞动的气势。全诗就此戛然而止,以“后庭”回应“高阁”,使结构紧凑,同时也以热烈的气氛使这首赞歌达到高潮。

  由此看来,这首诗不过是描写女性的宫体诗而已,其内容本身虽不足褒,却也不足深贬。至于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更有其可取之处。它描写女性不作烦琐细密的刻画,用词也绝不恶俗,而只是着意于对美丽嫔妃的资质、情态的形容,力求略去美人的“形”,而写出美人的“神”。所以,它虽是宫体,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净化了宫体,这不能不说是作为诗人的陈叔宝在诗歌创作上的突破。

参考资料:
1、 乔万民编. 中国诗词精粹 两晋南北朝[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179-181.
2、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著. 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1443-1444.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594-596.

shùhòutínghuā

chénshūbǎo nánběicháo 

fānglínduìgāo xīnzhuāngyànzhìběnqīngchéng 
yìngníngjiāozhàjìn chūwéihántàixiàoxiāngyíng 
yāoliǎnhuāhán shùliúguāngzhàohòutíng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¹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yuān)(qīn)²。只³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zhì)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zān)(yīng),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jué)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¹⁰
译文:夫妻恩情已是空有其名,哪料富贵功名也像梦境一样虚幻!青春年华迅速消逝!别再提什么夫妻恩爱。就是头戴珠冠、身披凤袄,也抵挡不了变化无常的命运。虽然常说,人生不要到了老年再遭受贫穷,也一定要积些阴德留给儿孙。纵然是气宇轩昂头戴簪缨,金光灿灿胸佩金印,威风凛凛爵禄高显,还不是转眼间来到黄泉路上。请问从古到今有几个文臣武将今天还在?也不过是留个虚名儿让后来的人钦佩敬慕罢了。
注释:晚韶华:字面上说晚年荣华,其真意是说好光景到来为时已晚了。¹韶华:这里喻青春年华,与曲名中喻荣华富贵有别。卞藏本该句为“那美韶华韶华何迅!”²绣帐鸳衾:指代夫妻生活。卞藏本该句为“绣帐鸳衾。”³只:即使,即便是。⁴珠冠、凤袄:是受到朝廷封赏的贵妇人的服饰。这里指李纨因贾兰长大后做了官而得到封诰。⁵无常:是佛家语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后俗传为勾命鬼。卞藏本“戴珠冠”为“带珠冠”。⁶阴骘:即前曲所谓“阴功”,指暗中有德于人。⁷积儿孙:为儿孙积德。⁸簪缨:古时贵人的冠饰。簪是首饰,缨是帽带。⁹金印:亦贵人所悬带。¹⁰“问古来”二句:说李纨本来大可不必“望子成龙”。卞藏本“虚名儿与后人钦敬”为“虚名儿留与后人教领”。

  这首曲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此曲是叙述李纨一生的际遇:她在年轻时守寡,养大了儿子却赶上贾府败落,晚年时因为儿子做官终于当上了诰命夫人,却又撒手人寰。通过对李纨不幸地同情,对封建礼教和禁欲主义进行了否定和挞伐。此曲用词生动,字里行间含有讽刺意味,通过前后反转对比,营造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曲子开头两句概括李纨守寡后的一生。李纨“青春丧偶”,夫妻恩情就如镜中之月,自是空有其名。日后儿子贾兰博得功名,自已也得享荣华,但却象梦境般的虚幻。因为即使“戴珠冠,披凤袄”,当上诰命贵妇,“也抵不了无常性命”李纨享荣华之时,也就是她死期临近之日。

  作者把李纨归入“薄命司”册子,说明她无福消受“头戴簪缨”、“胸悬金印”这样的荣华富贵。曲子说“古来将相”留下的“也只是虚名儿”,因此李纨是大可不必去盼待“爵禄高登”即儿子得高官厚禄的“梦里功名”的。而“昏惨惨黄泉路近”就是李纨的最后结局。

  李纨本是恪守“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妇道的化身,但她却是凄冷寡居,“凤冠霞披”的富贵荣耀也因“黄泉路近”而无多享受,反而落得个“枉与他人作笑谈”的下场。这是曹雪芹对封建礼教的大胆的否定。曹雪芹的这种思想,与续书的所谓“兰桂齐芳”、“休皇恩贾家延世泽”完全不同。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等编写.红楼梦诗词鉴赏[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88.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数日秋风欺病夫¹,尽吹黄叶下庭芜(wú)²
译文:连日秋风,吹着我支离病骨;把满树的黄叶摇下,飘洒在庭院的每个角落。
注释:¹病夫:病人,诗人自指。²庭芜:荒芜的庭院。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林疏(shū)¹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译文:稀疏的树林,刚让人能透过它眺望远方的群山;不作美的白云,飘过来又把山顶的一半遮没。
注释:¹林疏:叶子落了,树林变得稀疏。

  此诗风格颇类“诚斋体”。写秋风毫无萧瑟肃杀之气,诗意活泼跳脱。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写秋风优柔,而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则气势磅礴,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乃因心有所梗而发为悲秋之叹,赵师秀这首诗写秋风不落窠臼,属“胸次玲珑”之作。

  这首诗前两句写秋风一起,自己的病体受到打击,不堪承受,眼前庭院里纷纷飘下了黄叶。这两句一写人,一写树叶,看上去是分写,各有所主,实质上是用秋风作为共同媒体,在感情上物我相通。人被秋风吹得难受,树被秋风吹得枯黄,树尚不能抵挡风寒,何况是人,且又在病中。于是两句又合成了一句。“永嘉四灵”就是如此善于捕捉情景的共同点,通过微妙的系属加以联贯,创造出所需要的氛围来。同时,以“欺病夫”三字对自然进行调侃戏谑,这种圆熟,也是四灵诗派的特色,所以陈衍《宋诗精华录》认为接近杨万里。

  三、四是名句,充满理趣。庭前黄叶飘坠,门外的树林便也脱尽绿叶,透过稀疏的林木,刚能看到远山,然而又飘来白云,山被遮住了一半。赵师秀诗善于炼字,每被评论家所激赏,这儿的“放”与“遮”二字就很见功力。用了这二个动词,自然景观一下子活了起来,变成了主动的有感情的物体。开门望山,本是诗人的情趣,但平日密林遮挡,无法直见远山,如今树林采取合作态度,落尽了树叶,宛如把关禁的远山放出,呈现眼前,偏偏白云又来为难,把平常放在外面、任人观赏的秀丽山峰遮盖住一半,不给人看。于是,诗人不禁感叹,山林是否也有它的思想,不肯让人们过分惬意,特地留下一分遗憾,使人增加几分想象。

  这首绝句的第一个特色是讲究炼字,颇见作者的功力。炼得妙的有二个字,一是“欺”字,不但赋予秋风以人的灵性,且富有谐趣。秋风居然也欺负起生病的诗人来,这种用自我调侃的笔调写出来的诗句,非常诙谐、幽默、风趣。二是“放”字,“无边落木萧萧下”,本令人感到非常凄凉悲怆,何况它又洒满了荒芜的庭院,可是诗人却从中看到了另一面,叶落林疏,远山顿现,不禁给人以惊喜。“林”仿佛像人一样,似乎是拉开用叶子做的帷幕,“放”出远山,既富诗情,又富画意。

  这首绝句的第二个特色是富有绘画的构图美,构图是指景物的布局和取舍。诗人从全局着眼,大处落墨,绘出景物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边无际的广度,这样就把远山的总体布局展现在面前,感到是在观赏一幅巨画。而“云遮一半”的取舍,实际上是用云来点染画面,更突出地反映出这首诗是用画家的眼光和笔法来体现构图美。

  整诗虽然格局不大,但诗人善于欣赏景物,纵深地领略自然界的情趣,用语又十分精到,所以在以绝句出名的宋代,仍为众口交誉的好诗。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1215-1216页

shù--zhàoshīxiù

shùqiūfēngbìngjǐnchuīhuángxiàtíng

línshūfàngyáoshānchūyòubèiyúnzhēbàn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连州¹城下,俯接村墟²。偶登郡楼³,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lǐ),以俟(sì)采诗者
译文:连州城下,俯接着村落。偶然登上连州郡城楼,正好有所感受,于是把所感之事写成民间歌谣,以等待采风的人来搜集它。
注释:¹连州:地名,治所在今广东连县。²村墟:村落。墟,即虚,集市。³郡楼:郡城城楼。⁴适:偶然,恰好。⁵俚歌:民间歌谣。⁶俟:等待。⁷采诗者:采集民谣的官吏。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chéng)¹望如线,白水光参差²。农妇白纻(zhù)³,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yīng)(zhù)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chī)¹⁰。水平苗漠漠¹¹,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¹²?乌帽¹³衫袖长。自言上计吏¹⁴,年初离帝乡¹⁵。田夫语计吏:“君家侬(nóng)¹⁶定谙(ān)¹⁷。一来长安罢,眼大¹⁸不相参¹⁹。”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²⁰高轲(kē)²¹,侬入无度数²²。昨来²³补卫士²⁴,唯用筒竹布²⁵。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²⁶去。”
译文:冈上头花草一抹齐,燕子飞东呵又飞西。远望田塍像条线呵,一片白水波光参差。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齐唱起田中歌呀,轻声细语好似竹枝。但听哀怨的歌声响,不懂俚语不辨歌词。时不时的一阵大笑,定是互相嘲笑嬉戏。水田平平苗儿漠漠,烟火升在村村落落。大黄狗,来回地走,红公鸡,边叫边啄。路旁谁家的小伙子,戴乌帽穿着大袖衣。自报说他是上计吏,年初才刚刚离京师。田夫对计吏把话讲:“您家我可非常熟悉。您一从长安回乡里,见人就装作不认识。”计吏笑着上前答话:“长安真大得了不起。省禁大门高大又威严,我可进去过无数次。近来补卫士的缺额,用一筒竹布就可以。您看二三年以后吧,我一定作个官人去。”
注释:¹田塍:田埂。²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³白纻裙:白麻布做的裙子。纻,麻布。⁴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的雨衣。⁵田中歌:一作“郢中歌”。⁶嘤伫: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⁷如竹枝:像川东民歌《竹枝词》一样(句中句尾有和声)。⁸怨响音:哀怨的曲调。⁹不辨俚语词:听不懂歌词的内容。¹⁰嘲嗤:嘲讽、讥笑,开玩笑。¹¹漠漠:广漠而沉寂。¹²郎:年轻小伙子。¹³乌帽:官帽,乌纱帽。东晋时为宫官所戴,至唐代普及为官帽。¹⁴上计吏:也叫上计、计吏,是封建社会地方政府派到中央办理上报州郡年终户口、垦田、收入等事务的小吏。¹⁵帝乡:帝王所在,即京都长安。¹⁶侬:我,方言。¹⁷谙:熟悉。¹⁸眼大:眼眶子高了,瞧不起人。¹⁹相参:相互交往。²⁰省门:宫廷或官署的门。汉代称宫中为省中,宫门为省闼(tà)。唐代中央政府中有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所以官署之门也称省门。²¹轲峨:高大的样子。²²无度数:无数次。²³昨来:近来,前些时候。²⁴补卫士:填补了皇宫卫士的缺额。²⁵筒竹布:筒竹布即是一筒竹布。²⁶官人:做官的人。指官。

  诗序说:“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此诗有感而发,且借用俚歌形式,其目的在于明确表示诗人作诗是为了讽谕朝政、匡正时阙,等待中央派官吏来采集歌谣。采诗之说起于《诗经》,兴盛于汉魏以来的乐府,是指中央乐府机构将民间诗作采集整理,一方面可以使这些优秀的民间诗作得以流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统治者借以体察民情。中唐新乐府诗虽然大都有意仿效乐府民歌通俗浅显的风格,但像《插田歌》这样富于民歌天然神韵的作品也并不多见。这首诗将乐府长于叙事和对话的特点与山歌俚曲流畅清新的风格相结合,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诗中前六句可以作为一小节来看,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农夫农妇插秧时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且诗人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以及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

  接下来的六句中,诗人进一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热闹景象。前一节的景物描写可看作是一种静态背景的铺叙,而这一节则主要刻画了人物的活动。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虽然诗人远在郡楼之上,又加之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必然使诗人无法辨清其词,却亦能欣赏其旋律,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怨响音”是农民们在繁重劳动和艰难生活的重压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但由于唱的人心境之宽,整个气象是洋溢着欢乐与舒畅的。“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十分传神,在农夫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调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歌声与笑声渲染了浓烈的气氛,传达的情感感染了作为听者的诗人。农民们毫无机心的欢乐与热情毫发毕现、洋溢笔端。

  诗人没有描写劳动时间的推移过程,而仅用“水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写点明插秧已毕,使场景自然地从水田转移到村落,处理得圆融机巧,不露生硬痕迹。以水田插完后“苗漠漠”的情景直接转向墟里烟火,既表现了地点的变更,也将时间的推移显现出来,时空转换得巧妙无痕。并且诗人也将村落里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不着痕迹地展现出来,此间并未用新奇的语句,而是套用田园诗的一贯意象与写法,令人有一种熟悉感。同时这种套用不是毫无创意的搬用,其中渗透了作者自己的观察。同时,他在对村落描写的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引出了此诗的主人公——上计吏,将全诗前后两部分对比的内容天衣无缝地接合成一个完整的场面。对上计吏的形象刻画,也是始于对其衣饰的描写,乌帽长衫的打扮同农妇农夫的白裙绿衣区分开来,不但显示出上计吏与农夫身份地位的差别,而且使人联想到它好像一个小小的黑点玷污了这美好的田野,正如他的庸俗污染了田间辛勤劳动的纯朴气氛一样。上计吏自我介绍的一个“自”字、谎称自己本生于帝乡,巧妙地表现了上计吏急于自炫身份的心理,这些使他的登场成了与前半部分完全不和谐的音符。

  诗歌自上计吏出场后,便以他与农人对话的方式将诗的主旨缓缓道来。汉乐府诗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情节、表达感情的比比皆是。刘禹锡借用这种古法与他反映时事、讽喻时政的写作目的相得益彰。然淳朴的农夫并未屈媚于他的特殊身份,对上计吏的应酬颇含深意,一言揭穿了他的底细。“君家侬定谙”可谓快人快语,说明农夫知道上计吏本来也是出身于附近乡村的,反驳了上计吏吹嘘自己的谎话。“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刻画了计吏自从当上小官、去过一趟长安后便自谓身份高贵、不认故人的作派。话虽是对“这一个”计吏而发,却也概括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揭示了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计吏没有听出田夫话里的讽刺意味,反而“笑”着致辞,仍极力炫耀自己。这一“笑”正显出他的愚蠢。“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活画出尚未脱掉土气的计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然计吏的夸耀揭露出了朝廷卖官鬻爵的现象。“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诗讽刺的重点。既然计吏的姓名补入朝廷禁军的缺额,只须拿出些筒竹布便贿赂得来,那么官职当然也可随意买卖了,一个“唯”道出了官位的不值钱。“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这种推测既是计吏的自夸,也道出了诗人的忧虑——一个毫无见识,等同于农人的计吏凭借微薄的付出,竟然可以作朝廷官员。但让这话出自一个小小的计吏之口,则收到比诗人直接议论更强烈的效果。连计吏都觉得官价便宜,更可见出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卖官鬻爵之滥,朝廷不看重能力,甚至连身份也不再看重,眼中唯有铜臭二字。全诗写到计吏得意忘形地预卜自己将会高升的前途时便戛然而止。听了这一席话农夫的反应如何,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就留下了无穷的余味。这一段对话全用口语,寥寥数言,朴素无华,却传神地表现出农夫与计吏这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体现了诗人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前面的写景、后半部分巧借对话委婉传达讽喻主旨,朴实简练,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未及一语表达诗人的观点,也没有评论的陈述和激动的抒情,只有白描式的叙述,但讽谏的意旨已达,痛心的感情已然力透纸背。这首诗表情达意、深入浅出、题旨深远,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意义,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现出诗人明快简洁幽默的独特风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一株奇葩。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894-896 .
2、 萧涤非等著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15-816 .

chātián

liú tángdài 

    liánzhōuchéngxià jiēcūn ǒudēngjùnlóu shìyǒusuǒgǎn suìshūshìwéi cǎishīzhě 

    gāngtóuhuācǎo yàndōng西fēi tiánchéngwàngxiàn线 báishuǐguāngcēn nóngbáizhùqún nóng绿suō chàngtiánzhōng yīngzhùzhúzhī dànwényuànxiǎngyīn biàn shíshíxiào xiāngcháochī shuǐpíngmiáo yānhuǒshēngluò huángquǎnwǎnghuán chìmíngqiězhuó pángshuíjiāláng màoshānxiùcháng yánshàng niánchūxiāng tián  jūnjiānóngdìngān láichángān yǎnxiāngcēn  xiàozhì  chángānzhēnchù shěngméngāoé nóngshù zuóláiwèishì wéiyòngtǒngzhú jūnkànèrsānnián zuòguānrén  

昨夜西风吹折千林梢,渡口小艇滚入沙滩坳。
昨夜西风吹折千林梢¹,渡口小艇²滚入沙滩坳(āo)³
注释:¹梢:树梢。²小艇:轻便小船。³坳:低凹的地方。
野桥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
野桥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¹暗上书窗敲。
注释:¹疏影横斜:出自宋林逋《山园小梅》之一有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乃谓物影稀疏。
半枯半活几个擫蓓蕾,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
半枯半活几个擫(yè)¹蓓蕾²,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
注释:¹擫:以指按捺。²蓓蕾:花苞,含苞未放的花。
纵使画工奇妙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
纵使画工奇妙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¹
注释:¹嘲:本意为调笑,此处作歌咏、吟咏解。
本公这首《九字梅花咏》流传甚广,同代中即获盛誉。《风月堂杂志》载:大书画家赵子昂与本公为方外至交,对本公赞赏备至,翰林学士冯子振却不以为然。赵子昂强拖本公同访冯子振,冯出示自己所作《梅花百咏诗》,颇有炫耀之意。本公一览,走笔亦成百首。冯子振仍未认可。本公出此《九字梅花咏》求和,冯悚然久之,难以下笔。乃服输并致礼,遂成知交。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寒梅忍受西风,含苞欲放的生动姿态。以诗喻人,提醒人们也要坚守自己的节操,保持自己的本性。

jiǔméihuāyǒng--míngběn

zuó西fēngchuīzhéqiānlínshāokǒuxiǎotǐnggǔnshātānào

qiáoméihánjiǎoshūyǐnghéngxiéànshàngshūchuāngqiāo

bànbànhuóbèilěikāiwèikāishùdiǎnhánxiāngbāo

zòng使shǐhuàgōngmiàosuōshǒuàiqīngxiāngxīnshīch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