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无旅馆,当昼喜逢君。羸病仍留客,朝朝扫白云。
征途无旅馆,当昼喜逢君。羸病仍留客,朝朝扫白云。

ténglǎozhuāng--quán

zhēngguǎndāngzhòuféngjūnléibìngréngliúcháocháosǎobáiyún

权德舆

权德舆

权德舆(759年-818年), 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德舆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 3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译文:大雁生活在遥远的塞北,那是荒凉无人的地方。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háng)
译文:举翅飞行万余里,飞行栖息都是结伴而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译文:冬天在南方饱食稻谷,春日一到又再飞回北方。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田中有转蓬(péng)¹,随风远飘扬。
译文:田中有一种草叫转蓬,总是随风远飞四处飘扬。
注释:¹转蓬:飞蓬,菊科植物,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¹
译文:从此永远离开自己的根,万年难相会各在天一方。
注释:¹不相当:不相逢,指飞蓬与本根而言。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奈何¹此征夫,安得²去四方!
译文:可怜那远征的将士,怎能离开四方归家乡。
注释:¹奈何:如何,这里有“可叹”、“可怜”的意思。²安得:怎能。去:离开,避免。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戎马不解鞍(ān),铠甲不离傍。
译文:战马永远不卸征鞍,铠甲永不离人身旁。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rǎn)¹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译文:岁月流逝人已渐渐衰老,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故乡。
注释:¹冉冉:渐渐。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神龙藏深泉¹,猛兽²步高冈。
译文:神龙藏身在深渊,猛兽漫步在山冈。
注释:¹深泉:应作“深渊”,唐人抄写古书时常把“渊”字改为“泉”,以避唐高祖李渊之讳。²猛兽:应作“猛虎”,唐人为李渊祖父李虎避讳,常把“虎”字改写作“猛兽”。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狐死归首丘¹,故乡安可忘!
译文:狐死后头向着自己的窟穴,人又怎么会忘记自己的家乡。
注释:¹狐死归首丘:屈原《哀郢》中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首丘,头向着自己的窟穴。狐死首丘是古来的一种说法,用以比喻人不该忘记故乡。

  这首诗分为四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接下来四句为第二层,写转蓬辞根寄寓自己和征夫的身世飘零之叹息。再接着六句为第三层,写自己有感于大业未竟,任重道远而老之将至。最后四句为第四层,写龙、虎、狐的不离故地,不忘窟穴,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这首诗开头连用两组比兴,最后又以比兴作结,首尾相互照应,全诗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首六句采用比兴手法。一开头,诗人略一勾勒,便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塞北”、“无人乡”强调其孤寂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它们只能服从节令的安排,严冬则南飞而翅稻,阳春则北翔而重回,其辛劳困苦不言而喻。

  “田中有转蓬”四句为第二层次,诗人没有像通常诗歌那样在比兴后立刻引入正题,而是再用一比兴手法,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相当”意为与故根相遇。“鸿雁”与“转蓬”这两个艺术形象极不相同,鸿雁有信,依节侯岁岁而回;转蓬无节,随轻风飘荡不止。但是,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得不转徙千万里之外。诗歌写鸿雁举翅“万里”之外,其空间距离感鲜明突出;转蓬“万岁”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漫长感异常强烈。而两者实是互文见义,路途遥、时间长,都是诗人所特别强调的。

  在完成了连续的铺垫以后,诗歌第三层切入正题,仅以寥寥六句写征夫之状,却括尽他们艰险苦难生活的内容:一为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四方;二为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三为年岁飞逝,老之将至;四为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这几方面有紧密关系,而思乡不得归是其关键。唯其愿望不能实现,其思乡之情也就日益加深。

  这一层将征夫的深愁苦恨,都在其对现实状况的叙述中宣泄出来。由于前两层中,诗人已经用比兴手法渲染了情结气氛,故这一层所表现的乡关之思显得极为真切和强烈,虽然没有一个愁、苦之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本色之语,却更能收到动人心魄的效果。

  “神龙藏深泉”四句为诗歌最后一层,诗人于描写正题后又将笔墨宕开,连用神龙、猛兽、狐狸等数个比喻。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各有定所,各遂其愿,令有家归不得的征夫羡慕不已。“狐死归首丘”引用典故说明动物至死尚且不忘故土,远离家乡的征夫们更不能忘。“故乡安可忘”这极平直的一句话,在全诗的层层衬映,铺垫之下,也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比兴手法的反复使用,给诗歌带来了从容舒卷、开阖自如的艺术美感。诗歌写思乡情结,虽充满悲凉凄切情调,但结处以神龙、猛兽等作比,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反而回荡着刚健爽朗之气,这正是曹操诗的特点之一,也是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特色的体现。全诗丝毫不见华丽词句,唯见其朴实之语。

参考资料:
1、 李景华.三曹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11月:19

quèdōng西ménxíng

cáocāo liǎnghàn 

hóng鸿yànchūsàiběi nǎizàirénxiāng 
chìwàn xíngzhǐchéngháng 
dōngjiéshínándào chūnběixiáng 
tiánzhōngyǒuzhuǎnpéng suífēngyuǎnpiāoyáng 
chánggēnjué wànsuìxiāngdāng 
nàizhēng ānfāng 
róngjiěān kǎijiǎpáng 
rǎnrǎnlǎojiāngzhì shífǎnxiāng 
shénlóngcángshēnquán měngshòugāogāng 
guīshǒuqiū xiāngānwàng 
春水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百花时节好逢迎,可怜人掩屏山睡。
春水¹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百花²时节好逢迎,可怜人掩屏山睡。
译文:春天到了,春水泛出了鸭头绿,身上的春衫鲜红得犹如鹦哥的红嘴。看那袅袅的烟丝被春风吹得歪歪斜斜,是那么的娇弱无力。百花盛开,正是情风幽会的好时节,但她却掩起屏风孤眠不起。
注释: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¹春水:春天的河水。²百花:各种花。
密语移灯,闲情枕臂。从教酝酿孤眠味。春鸿不解讳相思,映窗书破人人字。
密语¹移灯,闲情²枕臂。从教³(yùn)(niàng)孤眠味。春鸿(hóng)不解讳相思,映窗书破人人字。
译文:将灯烛移近,追忆往日良宵共度的情景,想着那些秘密的话语,头枕着手臂,任凭闲愁的苦味发散开来。大雁不知避讳此时的相思,偏偏从窗外飞过,却不成“风”字的阵行。
注释:¹密语:秘密的、悄悄的话语。²闲情:闲散的心情。³从教:任凭、听凭。⁴春鸿:春天的鸿雁。⁵不解:不懂,不理解。⁶书破:书写错乱,指雁行不成“人”字形。

  这首词上片既描绘了春景宜人,又于结处点出“可怜人”无聊无绪的情态,春景与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就透露了“可怜人”的独自忧伤。下片前两句写闺房中的绮旎缠绵,很象艳词绮语的套话,但接着陡然一转,过去的这些都是为了让我咀嚼今天的孤眠滋味。这首词前景后情,转折生趣,层层入深,很有感发的魅力。

  春水泛绿,满山花红,若应景而生,纳兰这首词当是作于初春时节的吧。春天踩着冬天的尾巴悄然而至,风里还裹着几丝料峭寒意。柳梢的绿意没来得及闯入人的视野里,那如丝如雾般的柳絮便肆无忌惮地飞舞起来,裹挟着从泥土里钻出来的春的湿润气息。春河开冻,百花盛开,正是外出踏青赏花的好时节,但她却偏偏掩起屏风,孤眠不起。

  “孤枕”两字后面向来都是“难眠”,纵使困意再浓、春觉再暖,她也难以成眠。房前屋后已尽是一派春光,屋内却昏昏暗暗,恰如那女子失落的心情。将灯烛移近,墙上便映出自己的身影,可惜与自己成双成对的只能是这摸不到、触不到的虚影,叫她追忆起往日良宵共度的情景。

  昔日甜蜜的话语仿佛还在耳畔,正待细细琢磨,一阵风从窗外吹进来,那甜蜜的回忆便陡然抽离,只留下闲愁与苦涩在空气里弥散开来。这番愁绪难以消遣,索性起身走到窗前,哪知归鸿丝毫不懂得避讳离人的相思,一只只啼叫着从窗外飞过,偏偏又排不成规规矩矩的“人”字,想必这一笔凌乱的书写会令她心中更加烦怨。

  这首词从明媚的春光写到人物的烦扰,一派欢喜、浪漫的景象都成了闺中人满腹幽怨的背景色,就像在花团锦簇、百芳争艳的花园内,偏偏有一株枯萎凋零的植物;又像在人群喧闹处,几乎所有人都面带喜色、纵情狂欢,偏偏一人兀立中间,满脸怨恼、双眼噙泪。这首词里的女子就是这样,当所有人尽情享受着怡人的春色时,她却感受不到他们的快乐。

  王安石之子王雾曾做过一首《倦寻芳慢》,其中有这样两句:“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谁共”二字反诘,意即无人与共。即便是“风光满目”的良辰好景,无人携手同游览,于游燕之事就意懒情倦了。纳兰笔下这名女子也是这样吧,等不到离去的良人,便索性沉睡好了,“可怜人”无聊无绪的情态跃然纸上。即使这女子走出绣楼,也只能在一群人的狂欢中品尝一个人的孤单而已。

  “归去后,忆前欢。”世人大抵如此,相伴之时往往只沉浸于甜蜜喜乐之中,竟不知再大的欢喜也有尽头。斯人若去,无论是闺中思妇还是独活的檀郎,剩下的唯有空忆而已。昔日“密语”只是前欢的象征,如今只剩了“孤眠”的滋味。最易逝去是韶华,人间的春色之美好正如青春,不论是在大自然中最美好的时节,还是在一个女人最璀璨的年华,不能与爱人长相厮守便都是莫大的遗憾。最可怕的未必是衰老本身,而是不能与相爱之人从年少轻狂携手到鬓染霜花的空恨。

  在纳兰的诗词中,就有这样一群惆怅伤怀的女子,她们或者独立樱桃树下,或者站在清冷的荷塘月色中,或者倚靠在窗台前,追忆温存的往事,怀念逝去的时光,那些离去的爱人、不归的浪子,在如柳絮般郁郁的思念中渐行渐远,唯有一斛清冷的月光,将她们的思念拉扯得那么漫长,长到像岁月一样悠远。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编著.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176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译文:微风吹过黄叶飘落,万物才惊觉秋天已经来了。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译文:夜晚独自一人在他乡垂泪,每年都在忍受着深深的乡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译文:这长久的离别哪里才是尽头?就像这树叶,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掉落,全部落叶归根?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不及磻(pán)¹(sǒu),身闲长自由。
译文:还不如磻溪边的垂钓的老翁,只能羡慕别人的自由和悠闲。
注释:¹磻溪:一条溪流的名称,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今存有钓鱼台。

zǎoqiūshè

 tángdài 

fēngchuīpiàn wànjīngqiū 
xiānglèi niánniánwèichóu 
biéchùjìn yáoluòshíxiū 
pánsǒu shēnxiánchángyóu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新丰¹美酒斗十千²,咸阳³游侠多少(shào)年。
译文:新丰盛产美酒价值万贯,出没都城长安的游侠多是少年。
注释:¹新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盛产美酒。²斗十千:指美酒名贵,价值万贯。³咸阳:本指战国时秦国的都城咸阳,著名勇士荆轲、秦舞阳都到过此地。汉时曾徙豪侠于咸阳。这里用来代指唐朝都城长安。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多高楼垂柳边。
译文:相逢时意气相投,痛快豪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出身仕汉羽林郎¹,初随骠(piào)(qí)²战渔阳³
译文: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骠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
注释:¹羽林郎:汉代禁卫军官名,无定员,掌宿卫侍从,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后来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²骠骑:指霍去病,曾任骠骑将军。³渔阳:古幽州,今河北蓟县一带,汉时与匈奴经常接战的地方。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孰知不向边庭苦¹,纵死犹闻侠骨香。
译文:谁知道不能奔赴边疆从军的苦楚呢?纵然战死沙场,还留下侠骨芬芳。
注释:¹苦:一作“死”。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一身能擘(bò)¹两雕(diāo)²,虏骑千重³只似无。
译文:一个人能以双手拉开雕有图画的铁弓,虽然有层层包围的敌人骑兵,但在他眼中却像身处无人之地一样。
注释:¹擘:张,分开。一作“臂”。²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³重:一作“群”。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偏坐金鞍(ān)(tiáo)白羽¹,纷纷射杀五单(chán)(yú)²
译文:侧身坐在马鞍上,从容调配好弓箭,箭射出去,敌方的许多头目纷纷落马。
注释:¹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²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汉宣帝时,匈奴内乱,自相残杀,诸王自立分而为五。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汉家君臣欢宴¹终,高议云台²论战功。
译文:朝廷君臣庆功大宴刚刚结束,就坐在高高云台上谈论战功。
注释:¹欢宴:指庆功大宴。²云台:东汉洛阳宫中的座台,明帝时,曾将邓禹等二十八个开国功臣的像画在台上,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天子临轩¹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²
译文:天子亲临轩殿赐给他们以侯爵的印信,让这些将军佩上步出了明光宫。
注释:¹轩:殿前栏槛。²明光宫:汉宫名,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这组诗的第一首,写侠少的欢聚痛饮。

  “新丰美酒斗十千”。是说新丰出产的美酒十分名贵,一斗酒价值十千钱。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新丰镇,古代那里盛产美酒。斗酒十千,使用这个数目字,目的在于强调酒的名贵,为下文的“咸阳游侠”作映衬。

  “咸阳游侠多少年”。意思是说:咸阳城里的游侠们多半是青春少年。咸阳,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秦朝时曾作国都,这里实际是以它代指唐朝京都长安。游侠,古时候称那种重义轻生死、勇于救人危难的人为游侠。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游侠都是英雄豪杰,倍受尊重和赞扬。作者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纵死犹闻侠骨香”,说即便侠客死了,他们的骨头也是香的。可见侠客的社会地位之尊贵。作者特别地点出“少年”二字,写出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英雄,这些少年游侠在“新丰美酒”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豪纵不羁,风流倜傥。

  “相逢意气为君饮”。意思是说:这些少年侠客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都愿意为对方干上一杯。“意气”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仗义疏财,除暴安良,轻生重义,都是侠客们所注重的意气。这句把饮酒的性质强调出来了,他们不是为了取乐而饮酒,而是为了彼此的侠义行为而庆功;他们不是熟人聚会而饮酒,而是偶然相逢,一见倾心,便不惜花费重金买酒,相互勉励。这句诗把少年侠客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足以令人敬慕。

  “系马高楼垂柳边”。意思是说:他们把自己的高头大马,拴在那高高酒楼前的垂柳旁边。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走上了酒楼,把“为君饮”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句景物描写不仅勾画出酒楼的风光,而且对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写“马”,烘托出少年侠客的奔放、刚健;写“高楼”,烘托出少年侠客的豪迈气概;写“垂柳”,则烘托出少年侠客的风流、飘逸。可谓一箭双雕。

  这首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注意选用一系列美好的形象,如美酒,游侠,骏马,高楼等,构成画面,洋溢着一种昂扬振作的精神,具有鼓舞人心的艺术力量。

  第二首,写游侠的出征边塞。

  这首诗里所说的“仕汉”“骠骑”,以及下面两首诗里出现的“五单于”“汉家君臣”等,都是借汉事喻唐,这在唐诗中几乎是习闻熟见的惯例。这里说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担任了羽林郎的职务。由于羽林郎宿仗卫内、亲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闲之辈可以入选。《后汉书·地理志》云:“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由此即可见一斑。骠骑指武帝时的名将霍去病,曾多次统率大军反击匈奴侵扰,战功显赫。少年报国心切,一心想效功当世,一旦国家有事,便毫不犹豫地随军出征。边关是遥远荒寒的,沙场的搏杀更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为国献身的精神,和曹植的《白马篇》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英雄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曹诗通篇是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加以客观的描述和赞颂,这里却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诘的口气反挑,使文势陡起波澜,末句则以斩截之语收束,而“孰”“不”“纵”“犹”等虚词的连用,又在接二连三的转折中不断加强语气,活脱地传达出少年从容朱毅的神情和义无返顾的决心。这种借顿挫的用笔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不仅很有力度,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游侠“意气”的内涵。

  第三首,写少年的勇武杀敌。

  诗人将主人公置于孤危险恶的战争情势之中。“虏骑千重”指敌人大军压境,形成包围之势;“众敌酋倾巢出动,来势汹汹,企图以优势兵力取胜。而少年以“一身”对“千重”之敌,竟能左右驰突于敌阵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且能擒贼先擒王,将凶蛮剽悍的敌酋“纷纷射杀”,其过人的胆略和武艺已分明可见。这里把少年写成孤胆英雄,意在突出他的勇冠三军、战功卓著。诗的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

  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正来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这样,这首诗就和上一首彼此呼应,并为下一首写功高不赏张本。诗中所出现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着色之笔略加点染,本来是爱其人而及其物,这里的物又为人增色,人与物原不妨是互相辉映、相得益彰的。盛唐诗人每喜表现尚武精神,如李白自称“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杜甫自述“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壮游》)王维则称赞他的一位族弟说:“读书复骑射,带剑游淮阴……席帆聊问罪,卉服尽成擒。”(《送从弟蕃游淮南》)等等。这些都可看作是诗中理想形象的现实依据。

  第四首,写游侠的功成无赏。

  上一首诗既已写到少年游侠的勇却群敌,那么这一首写朝廷论功行赏,他也理应是受奖的主角了。诗的前三句,极写庆功仪式的隆重和气氛的热烈:君臣欢宴、云台论功、天子临轩、封侯赐爵,正当期待中的主角出场时,领赏者却突然变成了“将军”。

  这里的“将军”和第二首“初随骠骑战渔阳”里的“骠骑”当是一人,指军中的主帅。“将军佩出明光宫”,也即李白《塞下曲》其三所云:“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意谓受皇帝宠信的权贵坐享其成而血战的勇士反遭冷落。诗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复渲染,到头来却翻作他人;而活跃在前三首诗里的主角被悄无声息地推到了局外。这种欲抑故扬的艺术处理,使诗中的不平之鸣得以强有力的表现,这里再加申说反而是多余的了。

  王维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笔调讴歌了豪荡使气、舍身报国、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侠精神,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他笔下的少年游侠形象,和盛唐其他诗人创造的形象一样,实际上是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这四首绝句独自成篇,各有侧重,但又蝉联而下,互相补充和照应。用笔或实或虚,或显或隐,舒卷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谱写了一支朝气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进行曲。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83-84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90-192 .

shàoniánxíngshǒu

wángwéi tángdài 

xīnfēngměijiǔdǒushíqiān xiányángyóuxiáduōshàonián 
xiāngféngwèijūnyǐn gāolóuchuíliǔbiān 

chūshēnshìhànlínláng chūsuípiàozhànyáng 
shúzhīxiàngbiāntíng zòngyóuwénxiáxiāng 

shēnnéngliǎngdiāo qiānchóngzhǐ 
piānzuòjīnāntiáobái fēnfēnshèshāchán 

hànjiājūnchénhuānyànzhōng gāoyúntáilùnzhàngōng 
tiānlínxuānhóuyìn jiāngjūnpèichūmíngguānggōng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miǎo)¹霜露重,晨起行幽谷²
译文: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
注释:¹杪秋:晚秋。杪,树梢。引申为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²幽谷:幽深的山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黄叶覆¹溪桥,荒村唯²古木。
译文: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
注释:¹覆:遮盖。唯:只有。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寒花¹²寂历³,幽泉断续。
译文:天寒山花疏落寂寞,深涧泉水若断若续。
注释:¹寒花:即秋花,寒秋的山花。²疏:稀疏。³寂历:孤寂,这里指花不繁茂。历,单个。⁴幽泉:深山中流出的泉水。⁵微:指泉水很小。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机心¹久已忘,何事²惊麋(mí)鹿³
译文: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注释:¹机心:机巧之心,奸诈之心。²何事:为何。³麋鹿:又名四不像,一种珍奇动物。

  首联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冒着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一种跋涉之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也是如此。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则是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诗人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也想驱除胸中的郁闷。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晾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诗人特有的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林力,肖剑.《唐诗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1143-1145

qiūxiǎoxíngnánjīnghuāngcūn--liǔzōngyuán

miǎoqiūshuāngzhòngchénxíngyōu

huángqiáohuāngcūnwéi

hánhuāshūyōuquánwēiduàn

xīnjiǔwàngshìjīng鹿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