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太尉总三公,奢敛由来性不同。
锦帐羊凿酣未省,谁有黛卧里门中。
司徒太尉总三公,奢敛由来性不同。
锦帐羊凿酣未省,谁有黛卧里门中。
陆文圭

陆文圭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号墙东,江阴(今属江苏)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陆文圭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陆文圭,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3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落日放船¹好,轻风生浪迟。
译文:落日映红了西天,携妓的公子陂塘放船。啊,风柔柔轻吹水面,浪细细皱起潋滟。
注释:¹放船:开船,行船。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译文:夹岸的绿竹茂密幽深,游士们在此设筵。擎露的荷花多么鲜艳,看着它暑解凉添。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公子¹调冰水²,佳人³雪藕(ǒu)
译文:诸公子今日格外殷勤,将冰块化作冷饮;佳人们乘兴要歌唱,唱前忙着梳妆打扮。
注释:¹公子:称富贵人家的子弟。²调冰水:用冰调制冷饮之水。³佳人:美女。⁴雪藕丝:把藕的白丝除掉。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片云¹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译文:天不作美,风景大煞,头上的黑云突现,陪客的我急把天看,灵机一动耸起诗肩。
注释:¹片云:极少的云。南朝梁简文帝《浮云诗》:“可怜片云生,暂重复还轻。”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雨来沾¹席上,风急²打船头。
译文:飘星的雨点沾湿席上,顷刻间骤雨淋头,卷雨的狂风扑打船只,仿佛要掀翻锦舟。
注释:¹沾:打湿。²急:一作“恶”。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越女¹红裙湿,燕(yān)²翠黛(dài)³愁。
译文:船上善歌的越女啊,红裙儿淋得湿漉漉;能歌的燕姬眉黛含愁,急风里难试莺喉。
注释:¹越女:越地的美女,代指歌妓。²燕姬:燕地的美女,代指歌妓。³翠黛:眉的别称。古代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眉,故名。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lǎn)¹侵堤柳系,幔宛²浪花浮。
译文:冒雨摇橹靠堤岸,柳系缆绳,栓牢荡舟,船上的布幔失落水面,漫卷着浪花浮沤。
注释:¹缆:系船的绳子。²宛:一作“卷”。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归路翻¹萧飒²,陂(bēi)³五月秋。
译文:归路上人们心绪低落,怨暴雨添了冷寞。骤雨驱散了炎热,闷人的五月凉似初秋。
注释:¹翻:却。²萧飒:(秋风)萧瑟。³陂塘:池塘。此指丈八沟。

  第一首诗着重表现出游“遇雨”之前大自然景色的美好和人们心情的恬静。首联不仅巧妙地点出了出游的时间是“晚际”,地点是在湖上,而且还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第二联仍然是用恬静优美的图画组成的。“竹深”“荷净”四字,既使人仿佛看到了一丛丛茂密的翠竹、一朵朵散发着清香的荷花,同时也在静态的美中不知不觉地强调了动感。第三联着重写舟中之人,其特色十分鲜明。尾联使诗的节奏有了出人意料的变化,扣住了“遇雨”的诗题,又为第二首诗埋下了伏笔。

  第二首诗着重表现出游“遇雨”后作者的心情。既然前一首诗已经说过“片云”来得十分突然,那么这里的“雨”也就尽可以下得十分迅猛。此诗也正强调了这一点。在这一首前六句诗中,作者突出强调了风雨来得迅急,与第一首诗的恬静画面产生了极强烈的对比。最后二句,表现的是作者潇洒风流的精神面貌。句中的“翻”字几乎有扭转乾坤之力,认为那只不过是人生的一段小插曲而已,用不着感到狼狈,又出色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40-444

péizhūguìgōngzhànggōuxiéliángwǎnèrshǒu

 tángdài 

luòfàngchuánhǎo qīngfēngshēnglàngchí 
zhúshēnliúchù jìngliángshí 
gōngtiáobīngshuǐ jiārénxuěǒu 
piànyúntóushànghēi yīngshìcuīshī 

láizhānshàng fēngchuántóu 
yuèhóngqúnshī湿 yāncuìdàichóu 
lǎnqīnliǔ mànwǎnlànghuā 
guīfānxiāo bēitángyuèqiū 

子张子谪居大庾,借僧居数椽,阅七年,即东窓种竹数竿,为读书之所。因榜之曰:“竹轩。”
子张子¹(zhé)居大庾(yǔ),借僧居数椽(yuàn),阅²七年,即东窓(chuāng)种竹数竿,为读阅之所。因榜³之曰:“竹轩。”
译文:子张子被贬到大庾,借僧人一间茅屋居住。过了七年,即靠东窗种几棵竹子,为读书的地方。于是榜名为:“竹轩。”
注释:¹子张子:作者自称,因得罪秦桧而谪居大庾。数椽数间。²阅:过了。³榜:匾额,用作动词,题匾。
客有见而问焉,曰:“耻之于人,大矣!今子不审出处,罔择交游,致清议之靡容,纷弹射而痛诋,朋友摈绝,亲戚包羞,远窜荒陬瘴疠之所侵,蛇虺之与邻。”
客有见而问焉,曰:“耻之于人,大矣!今子不审出处¹,罔择交游,致清议之靡容²,纷弹射³而痛诋(dǐ),朋友摈绝,亲戚包羞,远窜荒陬(zōu)(zhàng)(lì)之所侵,蛇虺(huī)⁵之与邻。”
译文:有人发现,问他,说:“羞耻心对于人,大了!现在你不知道出处,不选择朋友,导致舆论的不容忍,纷纷弹劾而痛骂,朋友远离你,父母为你蒙羞,躲到远方荒远的角落被瘴气所侵袭,毒蛇与你为邻。”
注释:¹出处:处事。²致清议之靡容:以致为舆论所不容。³弹射:弹劾。⁴远窜荒陬瘴疠之所侵:被远远发配到瘴疠流行的荒远之地。⁵蛇虺:毒蛇。
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今吾将叙吾之适,以浣子之适,其可乎?”
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¹。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今吾将叙吾之适,以浣子之适,其可乎?”
译文:子张子笑着说:“万物各有乐趣,人各有选择。你方以驱逐为耻,我独自以游心为贵。现在我要用我的坚守,荡涤你的舒适,可以吗?”
注释:¹适:满足。
客曰:“唯唯。”
客曰:“唯唯。”
译文:客人说:“嗯嗯。”
子张子曰:“今夫竹之为物也,其节劲,其气清,其韵髙。冐霜雪而坚贞,延风月而清淑。吾诵书而有味,考古而有得,仰首而见,俯首而听,如笙箫之在云表。如圣哲之居一堂,爽气在前,清阴满几。陶陶然不知孰为我,孰为竹,孰为耻,孰为不耻,盎盎如春。醺醺如醉,子亦知此乐乎?”
子张子曰:“今夫竹之为物也,其节劲,其气清,其韵髙。冐霜雪而坚贞,延风月而清淑。吾诵阅而有味,考古而有得,仰首而见,俯首而听,如笙箫之在云表¹。如圣哲之居一堂,爽气在前,清阴满几。陶陶然不知孰为我,孰为竹,孰为耻,孰为不耻,盎盎如春。醺(xūn)醺如醉,子亦知此乐乎?”
译文:子张子说:“现在竹子这东西,节奏强劲,其气节清高。冒霜雪而坚贞,延风月而清淑。我读书而品味(其中的道理),考察古代就有收获,抬头而看,低头而听,如笙箫之音在云层,像圣哲之人在堂前。爽气在前,清荫满桌,陶陶然不知道谁是我,谁是竹,谁为耻,谁是不耻。盎然如春,醺醺如醉,你知道这也是快乐吗?”
注释:¹云表:云端。
客闻吾言,神丧志沮,面无人色。吾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客闻吾言,神丧志沮,面无人色。吾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译文:客人听了我的话,神情沮丧,面无血色,我就把这样的话刻在石头上。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赠君¹一法²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shī)
译文: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注释:¹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²法:办法,方法。³决:决定,解决,判定。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⁴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¹玉要烧三日满,辨²³须待七年期
译文: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需要等待七年。
注释:¹试:试验,检验。²辨:辨别,鉴别。³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⁴期:期限。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周公¹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cuàn)²时。
译文: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也会感到害怕,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是毕恭毕敬。
注释:¹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²篡: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向使¹当初身便²死,一生真伪复³谁知?
译文: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注释:¹向使:假如,如果,假使。²便:就。³复:又。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参考资料:
1、 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
2、 李晏 等 .白居易诗选 :北京文化出版社 ,2012年 .

fàngyánshǒu ·sān

bái tángdài 

zèngjūnjué yòngzuànguīzhùshī 
shìyàoshāosānmǎn biàncáidàinián 
zhōugōngkǒngliúyán wángmǎngqiāngōngwèicuànshí 
xiàngshǐ使dāngchūshēnbiàn便 shēngzhēnwěishuízhī 
流火稍西倾,夕影遍曾城。
流火¹稍西倾²,夕影遍曾城。
译文:天上的大火星由中天渐渐向西斜,落日的霞光笼罩了整座城。
注释:¹流火:火指大火星(即心宿(xiù))。夏历五月的黄昏,火星在中天,七月的黄昏,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²西倾:指大火星由中天逐渐西降。后多借指农历七月暑渐退而秋将至之时。
高天澄远色,秋气入蝉声。
高天¹²远色,秋气入蝉声。
译文:高朗的天空充满了此时澄清的秋色,知了的叫声伴随着秋天到来了。
注释:¹高天:高空。高朗的天空。²澄:澄清的、没有瑕疵的。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稀 一作:飞)
别路云初起,离亭¹叶正稀²。(稀 一作:飞)
译文:送别的道路上云雾蒙蒙,驿亭旁的枝叶稀疏寥落。
注释:¹离亭:驿亭。古时人们常在这个地方举行告别宴会,古人往往于此送别。²稀:形容树叶稀疏寥落的样子。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所嗟(jiē)人异雁,不作一行归¹
译文:感叹人与那归雁不同,无法一起作伴同行而归。
注释:¹归:一作“飞”。

  这首诗通过送别兄长时的场景描写,表达出真挚的同胞亲情。前两句写别时的场景,借景寓情,以离别的路上见到的云喻兄长四海飘泊,又以离亭边的树枝象征着兄长即要离开亲人,离开家乡;后两句抒情,移情于景,诗人感叹人不如雁,雁尚能相亲相近,同往同归,不分不离,而人生老是离别,叫人感伤嗟叹,表现心境的不平静和离别亲人的失落感。这首诗语言自然朴素,情感含而不露,深沉真挚,耐人品味。

  关于这首诗,所传甚少,独在《全唐诗》方见之,对作者的介绍是“如意中女子”,其真名实姓、生卒年月、何地之人等皆无从考证,唯能全凭《全唐诗》注解了。《全唐诗》写道:“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由此大致能推断,诗人是南海人,此诗出自唐武则天时代。

  此诗第一层:“别路”、“离亭”,相当于驿站,是古代送别、饯行的处所。点明地点,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铺开。“云初起”,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雨后天开。但一切景语亦为情语,一语双关,亦指心中“愁云初起”。“叶正稀”,结合下句中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的“雁”来推断,应该是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秋风紧,黄叶飘零,“离亭”前的落叶,为秋风扫荡,渐次稀疏,着实苍凉,着实沉重。

  第二层: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寓“留”于“柳”的习俗。此处的叶,可能就是柳叶。前面不断有人送别,使得柳条折尽,渐渐稀少,真是一条柳枝一片心。而现在,尽管柳条稀少,但她还是要再折一枝赠与兄长,此中惆怅叫人难以消受。至此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诗人静静地站立,眼望兄长渐去渐远,马蹄声终于被重叠的山峦阻隔。心中更是生出对于人生、对于命运的自怜叹惋。“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雁的迁徙,总是结队成行,同出同归。可是人迫于环境所限、条件所囿,而不能与兄随行,而兄去妹留,各自孤单,再也不能心心相印了,诚为可叹。并且,这一“归”字可以做两种分析,一者:妹在家,兄启程外出。那么,这里的“归”便是“同出同归”的意义了,诗人大部分的思想放在了兄长身上,是对他一路风尘、外行凶吉的牵挂;一者:两人皆在外,或是寄人篱下,或是流落他乡。此时兄长启程,回返故里,而独留妹一人不与同归,此间便更生出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身如浮萍、命如蝉翼的慨叹。

  全诗寥寥数语,连题目仅二十二字。用字之俭约,另人折服。题目“送兄”,点明主旨,定下全诗的基调,是送别兄长。至于上面推测的种种情况,全无交代,给人很大的想像空间。而与此相比,后来大诗人李白的《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单父主薄凝摄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留饮赠之》等很多这样的诗标题就大为失色了。此诗前两句表明了地点和大致的时间,大肆渲染了送别的场景。心中的惆怅、离别的情怀跃然纸上,如江如河,翻涌不息,却仅用了十个字;后两句也是十个字,突出了“雁”、“一行”、“归”,使得感情再次升华到一个相当高的层面上,由送行也到了对人生的慨叹,对身世的质问,情长纸短,惜墨如金。

  南朝江淹在《别赋》中说过,“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从古至今,离别诗一直都在诗篇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表现手法上也是各具风格、各至一家。对这一首也作一简要的分析。“别路”、“离亭”形成对举,一咏三叹。在克俭如金的字数中,这算是泼墨如云、大肆渲染了。为的是以景衬情,为下两句做好铺垫。而且诗人善于选取特景:“别路”、“离亭”、“云”、“叶”等等,暗藏离愁别绪之情。

  紧接着,笔锋陡转,采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将镜头对准天上的“雁”。当然,这里也许是虚写。由“雁”的特性联想到人,将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生发哀情,并且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也为读者将全诗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画面,印入读者的脑海中。其意境深远,空间开阔,且满目皆萧然,满腔皆哀伤,满腹皆愁绪,实在不能不说是诗人的高妙之处。且诗人时龄七岁,且为女子。在古代轻视女子,满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能如此善用这样的艺术技巧,实在让人费解,惊异。

  再回到全诗,通篇都是情深意切,而字字珠玑,语言简朴、明白如话,意境高妙。这样的诗篇,在中国古诗词中实在不可多得。难怪有人称她为“神童”、“奇女子”,于情于理,都是当之无愧。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54-55

sòngxiōng

míng tángdài 

biéyúnchū tíngzhèng  (zuò fēi )
suǒjiērényàn zuòháng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