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满百,蟪蛄等春秋。花月多风雨,何不蜡屐游。
人生不满百,蟪蛄等春秋。花月多风雨,何不蜡屐游。
朱光忽以驰,退舍未易留。生前一杯乐,难与昧者谋。
朱光忽以驰,退舍未易留。生前一杯乐,难与昧者谋。
临流羡芳沚,欢言泛轻舟。
临流羡芳沚,欢言泛轻舟。

shísānshǒushírénshēngmǎnbǎi--hóngshì

rénshēngmǎnbǎihuìděngchūnqiūhuāyuèduōfēngyóu

zhūguāngchí退tuìshěwèiliúshēngqiánbēinánmèizhěmóu

línliúxiànfāngzhǐhuānyánfànqīngzhōu

洪适

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 7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绣帏睡起。残妆浅,无绪匀红补翠。藻井凝尘,金梯铺藓。寂寞凤楼十二。风絮纷纷,烟芜苒苒,永日画阑,沈吟独倚。望远行,南陌春残悄归骑。
绣帏(wéi)¹睡起。残妆浅,无绪匀红²补翠³。藻井凝尘,金梯铺藓(xiǎn)。寂补凤楼十二。风絮(xù)纷纷,烟芜(rǎn)¹⁰苒苒¹¹,永日¹²画阑¹³,沈吟独倚。望远行,南陌¹⁴春残悄归骑¹⁵
译文:从绣帏里睡醒起来,妆已残褪浅淡,却也无意重新打扮。天花板尘埃积聚,金饰楼梯覆盖着苔藓,凤楼闺房十分的寂补。柳絮在空中纷纷飘落,烟雾中的草丛苒苒茂盛,整天独自倚栏深思。遥望出远门的人,去洛阳的南面道路已是春天将尽,忧伤地盼望远人早归。
注释:¹绣帷:绣帐。指闺房内的床帐。²匀红:涂抹胭脂。³补翠:一作“铺翠”,意谓画眉。⁴藻井:绘有纹彩状如井口的天花板。⁵凝尘:凝满灰尘。⁶金梯:对台阶的美称。⁷藓:苔藓。⁸凤楼:本指宫中楼阁,此指女子闺房。⁹十二:即十二重,言闺房之深。¹⁰烟芜:云烟迷茫的草地。¹¹苒苒:长势茂盛的样子。¹²永日:从早到晚。¹³画阑:雕花的阑干。¹⁴南陌:南面的道路。¹⁵悄归骑:即归骑悄,意谓不见思念的人骑马归来。
凝睇。消遣离愁无计。但暗掷、金钗买醉。对好景、空饮香醪,争奈转添珠泪。待伊游冶归来,故故解放翠羽,轻裙重系。见纤腰围小,信人憔悴。
凝睇(dì)¹。消遣(qiǎn)离愁无计。但暗掷(zhì)²、金钗买醉。对好景、空饮香醪(láo)³,争奈转添珠泪。待伊游冶归来,故故解放翠羽,轻裙重系。见纤腰围小,信人憔悴。
译文:只有凝望,而没有办法消除离别的忧愁。只好暗自抛金沽酒痛饮。面对良辰美酒,徒然独饮,无奈反倒增添眼泪,更加悲伤。待你出游寻乐归来,故意解开外衣,又重新系上薄纱下裳,让你看看我瘦小的细腰,诚实的人那憔悴的模样。
注释:¹凝睇:凝望,注视。²暗掷:默默地拿了。³醪:酒。⁴争奈:怎奈。⁵游冶:出游寻欢。⁶故故:故意,特意。⁷解放:打开系着或束着的东西。⁸翠羽:即翠云裘,用翠羽编织成的云纹衣裙。⁹信人:诚实的人。

  词中的女主人公思念着离她而去的远行人,与一般闺怨诗词不同的是,这位远行人不是去求仕、戍边、经商,而是去“游冶”,这就使女主人公处在更为悲惨的境地:相思之苦加上被弃之痛。

  词从“绣帏睡起”开端,写了一整天的情况,实际是女主人公在爱人远行后长长一段时间的缩影。看似平淡无奇,却为下文尽情展衍留足余地。“藻井凝尘”言室内凌乱,无心洒扫,“金梯铺鲜”言室外冷落,无人来往,这是写她生活的环境。“寂寞凤楼十二”一句中的“寂寞”二字,可说是对刚才的总结,也是上片的核心。“风絮”二句以反衬的手法写美丽的春景,与“藻井凝尘,金梯铺鲜”形成鲜明的对比。“永日画阑,沉吟独倚"是她一天寂寞生活的概括,突出女主人公无心欣赏美景的心态。“望远行”二句写女主人公登高望远,希望游子会回到自己的身边。春已归却不见远人归影,着一“悄”字,说明女主人公不知几度登高又几度失望,这是寂寞中的希冀与希冀后的失落,失落自然更加重了她的寂寞。

  过片换头“凝睇”二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不是她凝神远望归骑的目光,而是盼望落空后那失神而凝滞的目光,这目光又开启下片抒发内心情愫的一连申行动。她想排遣离愁,但却苦于“无计”;只有拔下头上的金钗换酒,求助于酒醉后的解脱,无奈无聊的自斟自饮反更添愁情以至珠泪涟涟。愁中的醉,醉后的泪,欲昏反醒,欲笑反泪。“待伊游冶归来”五句为女主人公的心理想法,最后她还是寄望于远行人的重归,待那时,要故意换下宽大的衣饰,束紧薄薄的丝裙,让那薄情人看看瘦减的“纤腰”,让他相信我因思念他而变得如此憔悴。此五句虽化用了武则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诗意,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思妇恨游子不归,盼游子快归,幻想游子归来之后悲喜交加的心态写的淋漓尽致。

  这下片自“凝睇”开端以后,先以“无计”,继之“但……”、“空……”、“争奈……”、“待……”,一连串行动,从纪实写到设想,从行动写到内心,写出了这个女子怨而不怒、徒劳挣扎的整个过程。但这个远行人会不会归来呢?设若他真的归来了,会不会因为女主人公的憔悴而动了怜爱之心从此不再去“游冶”呢?词结束了,女主人公的悲剧却并没有结束。

  柳永作为一个男性词人,极真实地写出了被弃的善良弱女子可悲的无助的境遇,这是基于柳永对女性深切的了解和同情。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331-333
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
(xiāng)¹古道灞(bà)陵桥²,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
注释:¹襄阳:今湖北襄阳市。²灞陵桥:在陕西西安东。
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
霜清玉塞¹,云飞陇首²,风落江皋(gāo)³。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
注释:¹玉塞:玉门关。²陇首:亦称陇坻、陇坂,为陕西宝鸡与甘肃交界处险塞。³江皋:江边。⁴凤凰台:在江苏南京。

  这是一首感今追昔之作,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此类作品,并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一物,而是笔势跳跃,地域转换涉及颇广,古今上下,纵横多变。既表达了作者内心澎湃激荡的感情,又是刻意而为的婉转的笔法。因为词人虽然忧念国事,对金朝衰势焦灼悲苦,但迫于政治环境的险恶,此种心情,却不敢直接表白,只能委婉地透露,故在此词中用典颇多,但其用典浑化无痕,意深而笔曲,颇为耐人寻味。

  上片首句以灞陵古道起,气势颇为宏大。灞陵桥,即霸桥。《三辅黄图》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此处以此地起首,当然不是写离别,而是要缅怀英雄业绩之意。因为在历史上,这一带曾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涌现出了众多威名赫赫的英雄人物:雄才大略、一统中华的秦始皇、“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的汉高祖刘邦;汉初功臣萧何,韩信、张良;汉武帝时的封疆大将卫青、霍去病、射虎南山的飞将军李广,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等等,他们在这里都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事迹。词作者由古迹“灞陵桥,想到了这些英雄人物,又不禁联想到金朝国势衰落,却无人能象这些英雄那样,担当起挽救国家于危亡中的大业,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故有”诗兴与秋高“句。”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虽是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句,但却毫无突兀之感,实在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既抒发了他追念前代英雄豪杰的真情实感,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国家缺乏栋梁之才,不知前途如何的深切的忧虑。

  下片,沿上片起首之意,依然以地名入词。玉塞,即玉门关,又称玉关,“千清玉塞”意玉门关外,千清月冷,“云飞陇首着,风落江皋”则更显凄清。

  后两句,出自南粱柳恽《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这三句都是写秋景,皆对应了上片“秋高”二字。同时也婉转地表露了作者的生活窘况。《金史》本传曾载词人“客至,贫不能具酒肴。”可见,此三句不同地域的秋景描写,也未尝不是作者孤凄,愤懑心境的曲折表露。后两句“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则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及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诗句,充溢着强烈的感伤之情,表达了词人对故都燕京昔日繁华、昌明盛世的深切怀念。往日国家兴旺,才人辈出,而今冷落凄凉,缺少栋梁之才;两相对衬,词人是多么的焦灼,心中的悲愤、忧虑向谁倾述?读罢此句,那种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思宛如感同身受。叹寥寥数句,能达此立意,可见作者是个极具才华的词人。

cháozhōngcuò··xiāngyángdàolíngqiáo--wányánshú

xiāngyángdàolíngqiáoshīxìngqiūgāoqiānfēngliúrénshíduōshǎoxióngháo

shuāngqīngsāiyúnfēilǒngshǒufēngluòjiānggāomèngdàofènghuángtáishàngshānwéiguózhōuzāo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题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飘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第三联,缴清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末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曾以“五言长城”自诩,尤工五律。这首诗运用贴切精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为此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26-227页

使shǐèzhōuxiànyángguǎn怀huáijiù--liúzhǎngqīng

duōcánēnwèibàogǎnwènzhǎng

wàntōngqiūyànqiānfēnggòngyáng

jiùyóuchéngyuǎndàogèngwéixiāng

cǎoshēnshāncháocháoluòshang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译文:江两岸怒放的山花洁白如雪;村庄里家家户户春酒满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zhāo)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¹外踏青来。
译文:昭君坊中有很多的女子相伴,她们是从永安宫外踏青回来。
注释:¹永安宫: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县城内。蜀汉章武二年(222),蜀先主刘备自猇亭战败后,驻军白帝城,建此宫,次年卒于此。
本首诗是《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五首。这组诗当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夔州在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地流行着叫“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桃花帘外东风软¹,桃花帘内晨妆懒(lǎn)²
译文:帘外桃花绽开春风柔柔地吹拂,帘内的少女情绪慵懒无心梳妆。
注释:¹桃花帘外东风软:“帘外桃花东风软”的倒装。帘:用布、竹、苇等做成遮门窗的用具。东风:即春风。东风软,即春风徐徐吹来,轻柔和软。²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内桃花晨妆懒”的倒装。桃花指人,即黛玉自己。晨妆懒:早晨由于伤春而没有情绪梳妆打扮。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¹不远。
译文:帘外的桃花和帘内的人儿,人和桃花相隔不远。
注释:¹隔:间隔,距离。李白《江行寄远》诗:“疾风知片帆,日暮千里隔。”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东风有意揭帘栊(lóng)¹,花欲窥(kuī)²人帘不卷。
译文:春风像故意掀开帘栊的一角,桃花想要看看佳人帘子却不肯卷起。
注释:¹栊:窗上的棂木或窗户。帘栊即门帘或窗帘。²窥:观看。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桃花帘外开仍旧¹,帘中人比桃花瘦²
译文:帘外的桃花开得依然很艳,帘里的人儿却比桃花还要清瘦。
注释:¹仍旧:也作一仍旧贯,即照旧行事。²瘦:肌肉不丰满,指病态、愁容。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花解¹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²风吹透。
译文:花儿如果懂得怜爱佳人的话它也会忧愁,风儿把她们互相怜惜的心思透过帘子传递。
注释:¹解:懂得,知道。²隔帘消息:指帘外桃花与帘内少女互相怜惜的情绪。消息:音讯。隔帘的消息只有春风送递。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¹
译文:东风穿过了斑竹作的帘子,桃花开满了庭院,庭前的明媚春光只是让人倍增伤感。
注释:¹伤情:即忧思之感。伤:悲伤。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闲苔院落¹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译文:青苔长满了院子,门几虚掩,落日下一个人独自靠在栏杆边。
注释:¹闲苔院落:庭院里长满了荒凉的青苔。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¹²傍桃花立。
译文:凭栏的人儿在东风里暗暗哭泣,穿着红色的纱裙悄悄地站到桃花旁边。
注释:¹茜裙:茜纱裙,红色的裙子,这里是指穿着茜纱裙的人。茜是一种根可作红色染料的植物,这里指红纱。²偷:即悄悄的。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桃花桃叶乱纷纷¹,花绽²新红叶凝碧。
译文:桃花桃叶相互交杂乱纷纷的,花儿吐出了新红叶儿翠绿如碧。
注释:¹纷纷:杂乱貌。²花绽:花已饱满裂开。叶凝碧:桃叶颜色碧绿。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雾裹(guǒ)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¹红模糊。
译文:桃花盛开时桃树好像被烟雾笼罩,如火似荼的桃花映红了楼台,照红了墙壁模糊一片。
注释:¹烘楼照壁:火红的桃花颜色反映到楼阁和墙壁上,或指桃花颜色很红,烘托得楼房和墙壁十分美丽。因桃花鲜红如火,所以用“烘”“照”。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天机¹烧破鸳鸯锦²,春酣(hān)³欲醒移珊枕
译文:织女的织机上烧破了鸳鸯锦被掉落在地,春梦正酣要移走了珊瑚枕才能醒来。
注释:¹天机:天上织女的织机。²鸳鸯锦:带有鸳鸯图案的丝织物。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这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³春酣:春梦沉酣。亦说酒酣,以醉颜喻红色。⁴珊枕:珊瑚枕,即珊瑚做的枕头,或因张宪诗“珊瑚枕暖人初醉”而用其词。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侍女金盆¹进水来,香泉影蘸(zhàn)²胭脂³冷!
译文:侍女用金盆送了水进来,面容的倒影蘸在清冷的泉水中。
注释:¹金盆:铜盆。²香泉影蘸:面影映在清凉的泉水中。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脸。“影”,程高本误为“饮”。北齐卢士琛妻崔氏有才学,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给儿子洗脸,并念道:“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后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³胭脂:在此指涂了胭脂的脸。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¹
译文:胭脂的颜色这么鲜艳有什么能和它相似呢?花的颜色像愁人的血泪。
注释:¹人之泪:人的泪像胭脂一样红,是说流出的是血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译文:如果将人泪和桃花相比的话,泪水任它长流桃花仍然妩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译文:含泪去观赏桃花泪水容易干枯,眼泪干了春光已尽花儿也凋萎。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憔悴¹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译文:凋谢的桃花遮掩着面容憔悴的人,桃花飞去人也疲倦天色已黄昏。
注释:¹憔悴:瘦弱萎靡,也泛指受折磨、困苦。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一声杜宇¹春归尽,寂寞²帘栊(lóng)空月痕!
译文:杜鹃一声啼叫春色已尽,只有那寂静的窗帘上空空地照着月痕。
注释:¹杜宇:即杜鹃乌,也叫子规,过去有“杜鹃啼血”的说法,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又说它的叫声很像说“不如归去”,所以后人称杜鹃为杜宇。《十三州志》:“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日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一称杜主。晋左思《蜀都赋》: “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字之魂。”²寂寞:寂静。

  《桃花行》是继《葬花吟》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宝琴让他猜是谁做的,宝玉一猜就中:“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开玩笑地骗他说是自己作的,宝玉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宝琴又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以上《红楼梦》中的原文在各版本中语句可能会有所出入)。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就是明显的预言。只待“一声杜宇春归尽”,群芳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憔悴,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黛玉寄住在贾府,“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她这样一个具有叛逆思想的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会感到极大伤悲痛苦和压抑。《桃花行》一诗,以深沉的感情,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林黛玉内心的忧伤、痛苦。通过以灿烂鲜艳的桃花与寂寞孤单的人的反复的多方面的对比、烘托,而塑造了一个满怀忧虑、怨恨而又无力自拔的贵族少女的自我形象。林黛玉以花自喻,抒发了内心深底的无限感慨。“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是她自我的哭诉与写照。宝玉与黛玉有共同的叛逆思想基础,所以宝玉一看就知道“自然是潇湘妃子的稿子了”。诗中表现了黛玉的苦闷,一是由于她过着令人窒息的生活,感到了未来的不幸,发出了哀音;另一方面,是她思想矛盾的反映,她要冲破束缚,又没有力量撕破罗网,因而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苦闷和忧郁,让人给予她无限的同情。

  《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这首桃花诗可以分为三段,开头十句为第一段。诗歌的开头即展现出一幅“帘外桃花帘内人”的对比鲜明的生活画面。帘外春风软吹(柔和的吹),桃花盛开,帘人内却是“晨妆懒”,“比桃花瘦”,有着无限的愁苦。“人与桃花隔不远”,更显出这一对比的强烈,突出了帘内人儿的惨苦。帘外桃花帘内人,仅只一帘之隔,隔帘春天的消息已被春风吹透,而帘内却没有丝毫春天的气息;春风、桃花亦不是无情物,“东风有意揭帘栊”,花亦“欲窥人”,但帘偏就“不卷”,于是,帘便成了一种象征,一种阻隔帘内人享受春之幸福温馨势力的象征。“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透过诗句,不难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由幸福的新生活的向往,对于阻碍她追求自由幸福的封建正统势力的抗议。诗中的花与人是在对比中出现的,但是,在感情形态上,花与人却又存在着联系的纽带。“花解怜人花亦愁”,是说花如果懂得怜悯人的话(花若有情),花也要为人发愁。这就为后文花人交融作了感情上的铺垫。

  在花与人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看到了一个孤独伤感的观花人形象。观花人即是帘内人,她是在桃花盛开、一片春色的烘托下凸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里诗对环境的渲染,已由远及近,写到了院落庭前。帘外处处是春色,令帘内人触景伤情。在落日斜照里,凭栏而立的观花人就是一袭剪影,伶俜孑立,格外孤独。诗歌用重笔表现了观花人的伤悲:“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形神兼备,既写出了观花人可怜且可叹的形体之态,更见出观花人的神伤。接下来四句,是观花人眼中的景物,它们是对观花人神伤有力的反衬。花红叶碧,生机勃勃,千树万树盛开的桃花,如烟似雾,笼罩了一切,映红了阁楼照亮了墙壁,花红得那么热烈,在观花人眼中,自然是值得羡慕的,然而此时此刻,却又令人如此神伤。前有“凭栏人向东风泣”之句,泪眼看花,自然是红得一片模糊。诗句中“红模糊”三字,既是花红繁盛的形容,也是人精神恍惚,泪眼观物造成的印象,最是含蓄,也最是传神,深婉的表现了观花人的忧伤悲苦。

  完成由花人相映到花人交融的过程,写出帘内人向花寻求慰藉、解脱的感情流程,以及对于这种愿望最终仍难免要落空的痛苦心情。在这一段中先垫上一句:“天机烧破鸳鸯锦”,将两段有机地联系起来。“天机烧破鸳鸯锦”即“烧破天机鸳鸯锦”之意。天机,为天上织女的织机。烧,极为形象地写出盛开桃花之红,花红似火。这还是上一段“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的意境。与花红热烈成鲜明反照的是人的情懒意怠。诗中时间的流程也是值得读者留意的。诗的开头写到帘内人“晨妆懒”,还是早晨。诗的中间写到“斜日栏杆人自凭”,已是时过中午,日已偏斜。这里写到侍女送水来,接着后文又写到“花飞人倦易黄昏”,这已是黄昏时刻了。诗从时间流程上也反映了人物阴郁缠绵的心境。处于这种心境的人自然是“见花溅泪,见月伤怀”,任何一件事都可能触发她那忧伤的情怀的。诗从洗脸这一生活细节上又展开了描写。处在特有心境的人,从洗脸的泉水倒映中看到自己脸上残存的胭脂,便展开了联想,“胭脂鲜艳何相类”,把胭脂、花的颜色、人之泪三者巧妙的扭合在一起,人之泪之所以能和红色的事物联结在一起,当然存在着某种联系。不是说这泪真是红色的,但在愁人的感情世界中,这泪也不是一般的泪,是泣血的泪。至此,作者就把自己的命运与桃花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了,达到了花人交融的境界。但是,正如俗话所说,桃花命薄。这也就是说,人与桃花都不会有好的命运,而作者是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她尽管说“泪自长流花自媚”,花在眼前尽管还是明媚媚人的,但到春尽之时,泪流干了,花也就憔悴了。这就是“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意思。同病相怜,“憔悴花遮憔悴人”,然而,黄昏无情,结局必然就是“花飞人倦”,“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诗的结尾四句已纯是“哀音”了。黛玉寓情于景,杜宇悲鸣,春已归尽,花也谢去,人去楼空,帘栊寂寞,空余月痕,这是一个注满黛玉悲伤情思意绪的悲凉凄楚的意境。这样的一个结尾隐喻了黛玉夭亡的悲惨结局,这样的“伤悼之句”就连那“尘世浊玉”的宝玉看了都要“滚下泪来”,便是读者看了,也是要深受其悲切情怀的强烈感染的。

  《桃花行》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歌,全诗情境融洽,构思奇巧,对比鲜明,使诗的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语言清爽,语势流畅,读来如行云流水,体味一下,却又感柔肠百转,感人至深。在《桃花行》里表达的情感,属于黛玉自己的情感要远比《葬花词》要来得浓,来得重。《桃花行》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在它的形象中,始终活跃着一个灵魂,这就是黛玉的个性。黛玉见月落泪,对月感怀,正是“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的表现。她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寄人篱下,浸泡于悲与愁的泪水之中,对于爱情理想愈来愈信心不足,对自己的命运前途感到愈来愈难把握,面对大好的春光与盛开的桃花便触发了她的心事,如此的情与景会,意与象通,于是在桃花身上,便寄托了要冲破牢笼享受春光的向往,也凝结了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深重的忧伤痛哀,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也正是这个原因,宝玉一看,便知是黛玉之作,尽管有人故意自充作者,也丝毫动摇不了他的判断。他说的好,其“声调口气”都是林妹妹的,也是因为林妹妹“曾经离丧”,故能作此“哀音”。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 汤世洪 汤国元 陈建华 詹鹏万编写. 红楼梦诗词鉴赏[M]. 1999.第265页-26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