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初寒好,初寒洛水桥。沙痕水清浅,风叶柳萧条。
何处初寒好,初寒洛水桥。沙痕水清浅,风叶柳萧条。
关塞长涂直,嵩丘倒影遥。凤楼虽在北,车马不尘嚣。
关塞长涂直,嵩丘倒影遥。凤楼虽在北,车马不尘嚣。

zhāngwénchūhánshíshǒusān--guāng

chùchūhánhǎochūhánluòshuǐqiáoshāhénshuǐqīngqiǎnfēngliǔxiāotiáo

guānsāizhǎngzhísōngqiūdàoyǐngyáofènglóusuīzàiběichēchénxiāo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13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孟冬初寒节气成,悲风入闺霜依庭。
孟冬¹初寒节气成,悲风²入闺³霜依庭。
译文:初冬时节,天气变冷,凉风透过窗隙,吹入室内,一层寒霜,铺在小院之中。
注释: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有《燕歌行》。《乐府解题》曰:“燕,地名。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本篇也是写女子怀念到燕地边塞戍役的丈夫的。古燕地在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一带。¹孟冬:初冬。指农历十月。²悲风:容易引起人悲伤情绪的寒风。³闺:古代女子住的内室。
秋蝉噪柳燕辞楹,念君行役怨边城。
秋蝉噪柳¹燕辞楹(yíng)²,念霜行役怨边城。
译文:秋蝉在柳树上喧叫,飞回温暖的南方,燕巢成空;想起夫君还在戍守边城,心中哀怨。
注释:¹噪柳:在柳树上喧叫。²辞楹:在屋柱上筑巢准备过冬。
君何崎岖久徂征,岂无膏沐感鹳鸣。
霜何崎(qí)(qū)¹久徂征²,岂无膏沐³感鹳(guàn)鸣。
译文:总是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戍边抗敌,没有你在身边,我对梳装打扮也毫无热情。
注释:¹崎岖:本指道路高低不平,此喻命运艰难不顺。²徂征:前往边塞从军。³膏沐:油膏脂粉等古代女子美容品。⁴鹳:鹳雀,一种水鸟。
对君不乐泪沾缨,辟窗开幌弄秦筝。
对霜¹不乐泪沾缨(yīng)²,辟³窗开幌(huǎng)(qín)(zhēng)
译文:日思夜想心中悲怨,泪水沾湿了衣襟;我打开窗户,撩起帷幔,弹起秦筝,抒发满腔的思念。
注释:¹对霜:疑是“思霜”之误。此诗拟之,故知是思霜之误。²缨:彩带。³辟:开。⁴幌:帷幔,窗帘。⁵弄:谈拨。⁶秦筝:一种形状像瑟的弦乐器。
调弦促柱多哀声,遥夜明月鉴帷屏。
调弦促¹柱多哀声,遥夜明月鉴帷屏²
译文:琴声悲切哀婉,夫君啊,你是否能听见,漫漫长夜,只有照进屏风的月光与我作伴。
注释:¹促:旋紧。²帷屏:帐幕和屏风。
谁知河汉浅且清,展转思服悲明星。
谁知河汉¹浅且清,展转思服悲明星²
译文:自己与丈夫难以见面,好比天上的牛郎和织女隔着一道银河,翻来覆去睡不着,悲思不减到薄明。
注释:¹河汉:银河。此用古诗“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意,喻指夫妻不得团聚。²明星:指启明星,早晨出现于东方。

  这首诗写的是思妇怀人之情,开篇充满浓厚的悲凉气氛,以衬托主人公的不幸,继而细致描写怨妇心理,由思念远戍丈夫,变而为对战争的怨叹和对所处困境的痛心疾首,乃至彻夜难眠,通宵熬煎。此诗辞情哀婉动人,毫无造作之感。

  这首诗起首两句写初冬季节,寒风四起,季节的更替引起思妇节序之感。将“悲”字予以“风”,无理而妙,将女子的悲伤意绪直接托出,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秋蝉”句是思妇所见之景。秋末冬初的蝉声是凄清而稀疏的,可在思妇听来却是令人烦躁的,它使人已觉悲伤的心情更加烦闷。盂冬之际,作为候鸟的燕子已经离去,可是丈夫却没有回来,仍戍守在寒冷的边城。心情由“悲”变成了“怨”。

  “君何崎岖久徂征”句紧接上句“怨边城”,写思妇挂念丈夫,想像他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戍边抗敌,生活艰苦。“岂无膏沐”句合用《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和《诗经·豳风·东山》“鹳鸣于垤,妇叹于室”诗句。这两首诗都是写女子怀念远征的丈夫,与本诗诗旨相似。谢灵运熟谙风骚,诗歌善于取意或化用《诗经》和《离骚》诗句,古代诗论家曾经指出过这一点。

  “对君不乐泪沾缨”两句,继续叙写思妇由思念丈夫而潸然泪下,为缓解悲绪她要借弹筝诉说内心的哀怨。心中愁怨,所弹之调亦黯然销魂,借“筝”消愁愁更愁。

  “遥夜”句,思妇因心中悲切,放下秦筝,抬头望见明月悬空。见月思人,哀婉难捺。此句对晏殊“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词句应有导引作用。

  “谁知河汉”句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的诗意。虽未言相见,而渴望相见的心情却是何等强烈。“辗转思服”句本自《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思妇思念戍边之人,辗转难眠。

  这首歌行带有谢诗按时空叙述的特点,时序变化引起悲绪,然后描写思念的一系列行动,娓娓道来。虽是代人言情,但辞情哀婉动人,毫无造作之感。

参考资料:
1、 穆杰.古诗词鉴赏·冬之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6月:12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平林¹广野²骑台³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译文:原野空旷,平林漠漠,戏马台一片荒凉;深山古寺,夕阳返照,钟声报告已是黄昏时光。
注释:¹平林:平原上的树林。²广野:广阔的原野。³骑台:指戏马台。⁴山寺:即云龙山上的台头寺。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人事¹自生²今日意³,寒花只作去年香。
译文:人事变幻,每逢重阳,便有万千思绪;年年岁岁,菊花开放,依旧阵阵寒香。
注释:¹人事:人世上各种事情。²自生:自然生发出。³今日意:指九日登高怀远执意。⁴寒花:指菊花。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巾欹(qī)¹更觉霜侵鬓(bìn),语妙何妨石作肠²
译文:头巾倾斜,更觉得清霜已侵上了鬓发;语言佳妙,并不碍诗人的铁石心肠。
注释:¹巾欹:头巾倾斜。²石作肠:铁石心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落木¹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²更须忙³
译文:放眼望,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流淌;谁知道,今日里,为政务还得繁忙!
注释:¹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²此日:重九节这一日。³更须忙:自古皆有重九,而诗人在重九这一日,更是携朋邀侣登高赋诗忙个正欢。这是一种很风趣的说法。

  这首诗是重阳登高即景抒怀之作,作者从戏马台的荒废,夕阳晚照联想到老境将至,好景不常,自警应该抓紧时间玩赏风光,多作好诗,不须汲汲于世俗之事。

  诗的开头两句写景:“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诗句中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时间,语意闲雅。戏马台有典故。东晋末年刘裕北伐归来为宋公,驻守彭城,曾因饯送孔令辞官还乡,大会宾僚于戏马台,一时文士如谢灵运、谢宣远都有诗咏。回首过往,往日的热闹更显现今的荒凉,首句的重点就在“荒”字上,有咏怀古迹之意,见出人事代谢之感。这一联,写景叙事不仅工在形象,而且注重象外之意,“平林”句见人事代谢之感,“山寺’’句则寓时节相催之意,这种象外之意,直透三、四两句,加强了诗句之间意趣的融合。

  第三四两句抒情:“人事自生今日意,寒报只作去年香。”时节易得,又是一年的重阳。每逢佳节,人们便有思亲之感;而菊报却依旧开放,还是和去年一样,送来阵阵的寒香。诗句中含有“年年岁岁报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感慨。自然的规律,总是如此。

  五六两句,记节日清游的情况:头巾被风吹得歪斜了,诗人更觉得清霜已侵上了鬓发。“巾欹更觉霜侵鬓”这一句暗用了“孟嘉落帽”的故事。所谓暗用,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是一个清空无碍的叙事句,写的都像是当下即刻的事,但实际上已经暗用了某个典故。这方面杜甫做得很成功,陈师道学杜,也成功地吸取了他的这个方法。这里不但是暗用,而且是活用,也就是能从原典中翻出一种新意,别具一种风流。孟嘉落帽而不自觉,是其通脱忘怀之处,陈师道这里却“巾欹更觉霜侵鬓”,头巾从头上滑下一半,更觉霜发之多,老去的感受更强了,也更深切地感觉到时节相催。从孟嘉的帽落不觉到陈师道的“巾欹更觉”,原典的意思完全被翻转过来。下句又用了“石作肠”的典故,诗歌的语言佳妙,也有“清便富丽”的高致,就像宋广平写《梅报赋》,措词婉媚,并不碍其铁石心肠一样。另外,此联用两个典故来暗写登高赋诗,妙在隐而不露。

  结尾两句:“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抒发游赏以后的感想。“落木”句用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意,写傍晚登览所见的远近景象。“此身”句感叹节物如此可念,登临清赏的机会正不应放弃,而此日此身,还须忙于世务,很难得有时间,这又是十分可惜的。

  陈师道作诗多学杜甫,这首也是学杜甫有得之作,瘦劲浑厚、清淡高致、内涵深蕴。

  应酬节物之意,从宋人的创作观念来看,是一种比较成熟和时俗的题材,所以欧、梅、苏、黄等大诗人多不经意于此,这大概也是宋诗人去熟忌俗之旨。但陈师道的重阳诗,扫除陈言熟语,着力翻新。于前贤未到之处立意取象,却能轧轧独出,于平淡中见奇峻,可以与王维、杜甫等大家的重阳节诗咏争一日之长,此亦江西诗派“以故为新”的一种表现。

参考资料:
1、 钱志熙编著.江西诗派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78-180
2、 邱少华选注.江西诗派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69-70
3、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等编著.宋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214

yùnjiétuījiǔdēngnánshān

chénshīdào sòngdài 

pínglínguǎng广táihuāng shānzhōngmíngbàoyáng 
rénshìshēngjīn hánhuāzhǐzuòniánxiāng 
jīngèngjuéshuāngqīnbìn miàofángshízuòcháng 
luòbiānjiāngjìn shēngèngmáng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zhàng)¹南去入云烟²,望尽黄茆(máo)³是海边。
译文:江水南去隐入那茫茫云烟,遍地黄茅的尽头便是海边。
注释:¹瘴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²云烟:云雾,烟雾。³黄茆:即黄茅,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山腹¹雨晴添象迹²,潭是³日暖长蛟(jiāo)(xián)
译文: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
注释:¹山腹:山腰。²象迹:大象的踪迹。³潭是:水潭中是。⁴蛟涎:蛟龙的口液。这里指水蛭。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射工¹巧伺²游人影,飓(jù)³偏惊旅客船。
译文: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
注释:¹射工:即蜮,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²伺:窥伺。³飓母: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形似虹霓。亦用以指飓风。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huā)¹待流年²
译文:从今后忧虑之事何止一桩,哪容我衰老之身再挨几年!
注释:¹华发:花白的头发。²流年: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

  此诗写出了岭南的特异风物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曲折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同时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发出了“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的感慨,蕴含着对未来的忧虑之情,表示不能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有所建树。

  诗中“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两句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都提到“华发”,但情感有所不同。从两者相比较可知,此诗意志并不消沉,情感并不低回,作者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之意。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 .柳宗元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34-35 .

lǐngnánjiāngxíng--liǔzōngyuán

zhàngjiāngnányúnyānwàngjǐnhuángmáoshìhǎibiān

shānqíngtiānxiàngtánxīnnuǎnzhǎngjiāoxián

shègōngqiǎoyóurényǐngpiānjīngchuán

cóngyōuláifēishìrónghuádàiliúnián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译文:幽州的一位骑马的胡族壮士,长着一双碧眼,头戴虎皮之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gān)¹
译文:他善于施弓放箭,有万夫不当之勇。
注释:¹干:触犯,冒犯。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弯弓若转月¹,白雁落云端。
译文:只见他弯弓如满月,仰天一箭,便射中了云中的白雁。
注释:¹“弯弓”句:谓张弓射箭之快。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双双掉¹(biān)行,游猎向楼兰²
译文:他与同伴们成双结对地挥鞭纵马,前往楼兰的边塞之地游猎。
注释:¹掉:摇动。²楼兰:汉代西域城国,此泛指西北边疆地区。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译文:他们义无返顾地出门报国,将生死置之度外。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天骄五单于,狼戾(lì)¹好凶残。
译文:人称天之骄子的匈奴,他们狼性凶残,生性好杀。
注释:¹狼戾:像狼一徉贪婪凶暴。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牛马散北海¹,割鲜²若虎餐。
译文:其牛马遍布北海,吃生肉如虎餐狼食。
注释:¹北海:湖名。即今贝加尔湖。这里泛指匈奴之地。²割鲜:谓割生肉而食。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虽居燕支山¹,不道朔雪寒。
译文:匈奴人虽然住在大漠之北的燕支山,却不畏朔风大雪之严寒。
注释:¹燕支山:山名。即焉支山、胭脂山,山下盛产胭脂。其地在今甘肃永昌、山丹二县之间。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chēng)¹玉盘。
译文:妇女骑在马上嘻笑,其面色如红玉盘一样红润。
注释:¹赪:红色。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译文:她们能像男儿一样在马上翻飞,射猎飞禽走兽。像男儿一样喝酒,醉后面如花月,依雕鞍而卧。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máo)¹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译文:胡星旄头四放光芒,匈奴又开始侵掠了。大汉与匈奴交兵,如两窝马蜂一样搅在一起。
注释:¹旄头:即髦头。星宿名,昴星。《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动摇若跳跃者,胡兵大起。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译文:双方兵士的刀枪上沾满了鲜血,大漠上的流沙都被血染红了。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译文:古时御敌名将是谁,将颓疲兵实在是令人慨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
何时天狼灭¹?父子得安闲。
译文:时才能将天狼星射灭,使天下父子团聚过上太平的日子呢?
注释:¹“何时”句:谓何时平息贼寇。天狼,星名。

  此诗可分四段,旨在企盼如胡马客之名将,绥靖边患,生动刻画了边地民族的骁勇善战和风俗生活,以及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渴求和平的愿望。

  诗的一开头就赞叹“幽州胡马客”的骠骑与威猛。所谓的“幽州胡马客”应该是指安禄山手下那些横行无忌的“壮士”,也就是安禄山私养的奴才。大多数是契丹等少数民族勇士,力大无穷,身怀绝技,被安禄山收为义子。因为多是胡人,所以就不乏有碧眼金发之辈。这些勇士带着用虎皮做的冠帽,笑拂着两只利箭,有万夫不当之勇。胡人张弓搭箭,弯弓如张满两,能把白雁射落在云端。胡人双双掉鞭而行,游猎驰向楼兰,胡人一出门就不顾身后之事,慷慨报国,义无反顾。可惜这些勇士选择安禄山为主子,所谓的报效国家恐怕也只是“幽燕”这个小朝廷。

  诗人在作这段描述时心情颇为复杂。一方面任侠尚武的性格使诗人对这些年青勇士的高超武艺和绝技绝活发出由衷的赞美,对这些勇士报效主子的忠心也发出由衷的赞叹。也许是刚到幽州时李白对安禄山的野心认识还不足,有的学者说李白当初甚至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这样看起来李白说“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也就可以理解。可是另一方面,李白对这些勇士也有隐隐的担心,这些勇士愈健壮、武艺愈高、对主子愈忠诚,那么日后对李唐朝廷的威胁也就愈大。“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两句看似平常,其实也满含隐忧,游猎向楼兰是要经过中原腹地。而且“楼兰”一语暗指国都长安。

  接着诗人又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匈奴”犯边的故事来寓含对国家将或发生战乱的隐忧。所谓“天骄五单于”一般认为是西汉后期,匈奴势弱内乱,分立为五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互相争斗,后为呼韩邪单于所并。其实在这里,“五单于”是泛指匈奴各部首领。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匈奴屡屡来犯,侵犯了今河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不仅给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以莫大的威胁,而且严重破坏了中原的社会经济。由于汉初政权初建,国力较弱,不足以抵抗匈奴的侵扰,故只得采取消极的和亲政策,以公主嫁给单于,并岁给絮、缯、酒、米、食物,直至武帝即位,采纳抗战派的主张,发动正义的防御性战争,才把匈奴的侵扰势力击退。

  诗中所说的“燕支山”又名“焉支山”或“胭脂山”,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汉以前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的驻牧地。在更早的时候,原属两氏和乌孙的游牧地区,后来两氏和乌孙先后西迁至今伊犁河流域,这一带才被浑邪王和休屠王占领。燕支山的草原上不仅水草丰美,据说还产一种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诗话·稗史汇编》说:“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故旧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即是对此的生动写照。燕支山草原是浑邪王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和大本营,所以才有“虽然居住于燕支山,却不怕朔风冰雪寒”的慨叹。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霍去病兵出临洮,越燕支山,大破匈奴。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诗人还用惊秫的笔调描写了征服匈奴战争的惨烈和悲壮:“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雪白的锋刃上流洒着赤红的鲜血,连茫茫的流沙都被染红。“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诗人关注的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将,而是那些被战争机器摧残的疲惫将士和因为战争而动荡和民不聊生的社会。

  尽管匈奴的战事业已久远,然而幽燕胡儿蠢蠢欲动、杀气腾腾,看来另一场严酷的杀戮恐怕在所难免。一旦战争再起,老百姓一定会再陷入无休止的动荡之中,所以李白在诗的结尾处说“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既表现出诗人对可能发生的叛乱的极大厌恶和对平叛的期望,同时也向朝廷和世人发出非常强烈的战争警醒。

参考资料:
1、 安旗 阎琦.李白诗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246-247
2、 易存国.文艺论丛(9).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01-304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
青衫¹初入九重城²,结友尽豪英³。蜡封夜半传檄(xí),驰骑谕幽英
译文:当初我作为低级官吏进入京城,结识的朋友都是英雄豪杰。起草重要文书,用蜡封固英连夜传送,骑着马奔驰传告中原人们。
注释:¹青衫:低级官吏的服色。²九重城:指京城。³豪英:英雄豪杰。⁴蜡封:用蜡封固的文书,保密性强。⁵传檄:传送文书。⁶谕:告诉,传告。⁷幽英:幽州、英州,此指金国占领区。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时易失,志难成,鬓(bìn)丝生。平章风月¹,弹压江山²,别是功名。
译文:时机容易失去,壮志难酬,两鬓已生白发。只好写文章品评风月,指点山川,建立另外一种“功名”。
注释:¹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²弹压江山:指点山川。

  词的上片是忆旧。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起首两句写早年的政治生活。唐宋时九品官服色青,公元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陆游由福州决曹掾被荐到临安,以九品官入京改职,言“青衫”十分贴切。陆游为官期间交识的同辈人士多是一时俊彦,因言“结友尽豪英”。

  “蜡封侯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写任圣政所检讨官时的活动,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很鼓舞人的。这时宋孝宗刚即位,欲有所作为,遂恢复起用主战派的著名人物张浚,筹划进取方略。

  词的下片是抒愤。

  “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换头三句既是词意的转折,接连三个三字句如走丸而下,表现出他激动的心情,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经历的转折。“时易失”,先就大局而言,就是说,好景不长,本来满有希望收复中原的大好机会竟被轻易地断送了!宋孝宗操之过急,张浚志大才疏,北进结果遭到符离之败,反而又结成了屈服于金人的隆兴和议。这些史实概括在这一短语之中,表现出了陆游的痛惜之感。“志难成,鬓丝生”就个人方面说,正因为整个政治形势起了变化,自己的壮志未酬,而白发早生,以致成终身大恨。六字之中,感慨百端。

  “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歇拍三句写晚年家居的闲散生活和愤懑情绪。“平章风月,弹压江山”是相对上片结交豪英,夜半草檄而言的。那时候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是羽书檄文;此时终日所对的则是江山风月,所作的则是品评风月的文字,成了管领山川的闲人。天壤之别的场景,怎能不令词人痛心疾首,透出无奈之态。风月的品评,山川的管领,原是“闲者”的事,与“功名”二字沾不上边,而结句却说“别是功名”,这是幽默语,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愤语,是对那些加给他“嘲咏风月”的罪名的人们,予以有力的反击,套用孟子的一句话就是:“予岂好嘲咏风月哉;予不得已也!”

  全篇率意而写,不假雕琢,语明而情真,通过上下片的强烈对比,反映出陆游晚年的不平静心情。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24页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5-1396页

zhōngqíng ·qīngshānchūjiǔchóngchéng

yóu sòngdài 

qīngshānchūjiǔchóngchéng jiéyǒujìnháoyīng fēngbànchuán chíyōubīng 
shíshī zhìnánchéng bìnshēng píngzhāngfēngyuè tánjiāngshān biéshìgōng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