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仍逢夏,连朝雨脚垂。
黑云玄甲驻,铁骑冷官驰。
映日还蒙雾,悬麻郤散丝。
颓墙通太豕,破柱出蛟螭。
野润风光秀,凉生枕席宜。
拨云开日月,噀水出虹蜺。
贫可留须睫,恩当记扊扅。
苍头行冒雨,赤脚出冲泥。
诗好声生吻,书工手著胝。
衰年得佳句,怀抱顿能移。
甲子仍逢夏,连朝雨脚垂。
黑云玄甲驻,铁骑冷官驰。
映日还蒙雾,悬麻郤散丝。
颓墙通太豕,破柱出蛟螭。
野润风光秀,凉生枕席宜。
拨云开日月,噀水出虹蜺。
贫可留须睫,恩当记扊扅。
苍头行冒雨,赤脚出冲泥。
诗好声生吻,书工手著胝。
衰年得佳句,怀抱顿能移。
陈师道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4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子瞻(zhān)¹²于齐安³,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pō)(tuó)蔓延,涧(jiàn)深密,中有浮图精舍¹⁰,西曰西山¹¹,东曰寒溪¹²。依山临壑,隐蔽松枥(lì)¹³,萧然¹⁴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¹⁵,子瞻杖¹⁶¹⁷载酒,乘渔舟,乱流¹⁸而南。山中有二三子¹⁹,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²⁰迎笑,相携徜(cháng)(yáng)²¹而上。穷²²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²³草,酌(zhuó)²⁴酒相劳²⁵。意适²⁶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²⁷,不知其久也。
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山中有几个人,待客热情,都爱好游玩,听说子瞻到来,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一起去游玩,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很疲惫了,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回家,常常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觉得时间有多长。
注释: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秦名鄂县。公元二二一年,吴主孙权自公安县迁都于此,改名为武昌。²九曲亭:旧址在鄂城县西山九曲岭,为孙吴遗迹。¹子瞻:苏轼的字。²迁:贬谪。³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⁴庐:居住。⁵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⁶陂陁:起伏不平的样子。⁷涧谷:山中的溪涧峡谷。⁸深密:幽深浓密。⁹浮图:梵语,指佛寺。¹⁰精舍:僧人住所。¹¹西山:即樊山,在鄂城西,上有九曲岭,这里指西山寺。¹²寒溪:水名,在樊山下,这里指寒溪寺,一名资圣寺。¹³隐蔽松枥:林木丰茂,隐蔽天地。 枥:同“栎”,即柞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¹⁴萧然:清静寂寞的样子。¹⁵伏息:形容江水平静,缓缓流动的样子。¹⁶杖:拄。¹⁷策:拐杖。¹⁸乱流:横绝江水。¹⁹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²⁰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裹幅巾者不着冠,以示洒脱。²¹徜徉:自由自在地走。²²穷:穷尽。²³席:以……为席。²⁴酌:斟酒。²⁵相劳:相互慰问。²⁶适:到。²⁷居齐安三年:这篇文章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¹。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yìn)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fù)²,旁瞩(zhǔ)溪谷,风云变化,林麓(lù)³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zhé)(pì)(nì)¹⁰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chì)¹¹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译文: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在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小溪幽谷就在旁边,还有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游人。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树干很粗壮、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观察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扩大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一座新亭子就开始修建了。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终于完备了。子瞻非常高兴。
注释:¹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²陵阜:大土山。³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⁴向背:正面、背面。⁵效:呈现,显现。⁶有废亭焉:有一座荒废的亭子在这里。⁷百围:形容树干很粗。⁸千尺:是指树的高度。⁹斤:斧子一类的工具。¹⁰睥睨:侧目斜视,有所打算。¹¹斥:开拓。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qiān)¹先之²。有不得至,为之怅(chàng)然移日³。至其翩(piān)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xié)林卉(huì),拾涧(jiàn)实,酌(zhuó)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p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¹⁰一饱,而同委¹¹于臭腐¹²。夫孰知得失之所在¹³?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¹⁴。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¹⁵也。
译文: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注释:¹褰裳:提起衣服。²先之:走在前面。³移日:时间消逝。⁴撷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卉:草的总称;撷:摘取。⁵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乐。⁶易:改变。⁷厌:满足。⁸洒然:吃惊。⁹杂陈: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食物。¹⁰要之:总之。¹¹委:抛弃。¹²腐臭:腐烂发臭。¹³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意谓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¹⁴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由于得失无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处世无可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中:内心;责:责备。¹⁵是:这,即指适意而言。

  全文记述了苏辙的哥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说明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显然,作者也在此寄托着思想。全文构思奇特,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也凸现苏轼的思想性格。

  全文共分三段。首段写苏轼在黄州期间,经常遨游西山。落笔先从他谪居写起,制高扼要,总挈文章。然后轻轻一句“齐安无名山”,随即扣住,将笔触由黄州移到顺江绵廷的武昌西山。寥寥数句,已有龙蛇曲屈之势。写西山,又承“庐于江上”,先用“陂陀蔓延,涧谷深密”八字,正面勾画了一幅顺江绵延的武昌诸山远景图,简练传神而极富特点。而后转出西山、寒溪两寺,既以两寺之“萧然绝俗”来体现西山的深秀幽绝,又自然引出下文。苏轼与客游玩西山一段文字,着墨不多,却能从服饰、神态、动作、表情等方面的刻画,真切地传达出入物的精神风貌来。

  次段在结构上是应题,写苏轼扩建九曲亭的经过;在文意上,则是上段的回环与强化。“羊肠九曲”,点出九曲亭地处半山,地势佳而险。因此坐在亭上,可以“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这段文字,表面上写的是游人在亭上所看到的山川形势,读者却可品出内中深藏的寓意来:它隐微地勾画出一个在贬谪中以静观世事政局为乐的苏子瞻。写亭的扩建,也同样是饱蕴哲理。原先的亭比较窄,是因为被“百围千尺”的古木所环据。苏轼虽然“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但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后来自然界本身的大风雷雨把古木“拔去其一”,苏轼于是因以营建,则是知其可为而为之。在这里,他不过是以人力去顺应自然罢了,形象地体现出他那老庄式的旷达,而古木的结局,又隐隐含蕴了世事无常,穷通难测的经验与人才复出的希望。结尾“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吴,子瞻于是最乐”,既呼应上文对西山胜景与苏轼游山之乐的描写,又因一“乐”宇,引出末段。

  末段前半回忆,后半议论,集中揭示苏轼之乐的内涵所在,归结全文。苏辙以弟弟的身份,通过饱怀感情的回忆,塑写了一个逍遥山水的少年苏轼,与前二段的描写相印证,使形象更加完满。并由此引发议论,画龙点睛,直接道明了苏轼的思想实质:尽管他一生宦海浮沉,变故屡遭,但始终以忠君爱民为己任,洁身自好。在他看来,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只要“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尽可以适意为悦,暂且寄寓性情于山川形胜之中,得到身心的解脱和快乐。文章最后以“有乐于是”结笔,照应了首段的游山之乐与次段的修亭之乐,结构完美。

  这篇散文巧用双线结构,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与赞美苏轼“适意为悦”情怀相辅相成,而以后者为主线,每段结末之旬前后呼应,点明文章脉络,反复强调苏轼寄情山水,其乐无比。文章时空跨度大,忽而武昌之游,忽而少年之游,笔墨挥洒自如,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浑然交融。

  艺术特色

  《武昌九曲亭记》在艺术上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首先,文章叙事写景,空灵淡泊,与人物的心灵和情趣融合为一。本文无论写景还是叙事,都是为了写人,在叙事写景上空灵洒脱,恰当地表现了苏轼心境空灵、内无滞障、与物游息、适意为悦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其次,含蓄蕴藉,寄意遥深。本文是在兄弟二人遭受政治迫害,受到贬逐的情况下写成的,因而这是一篇兄弟二人相互抚慰的文章,虽然文章没有一句愤激语,没有一句悲酸言,但在恬淡洒脱的背后,其悲苦之情还是不难体味的。

  构思特点

  这篇散文构思巧妙,富有特色。作为记事散文,并不单纯为叙事而叙事,而是叙事见人,突出展现了苏轼的思想情趣;作为记游文字,并不单纯描绘西山景色,而是把绘景、抒情融为一体,相映生辉。因而,在作者笔下,西山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与苏轼的活动紧密相连;西山的一邀一游,一吟一咏,都与苏轼的思想情趣浑然一体。写人,毫发毕现。生动形象。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雷雨刮倒一棵大树,创造重建的条件,苏轼心愿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这就具体说明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最后就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就委婉地说明苏轼建亭的目的,也是他处世为人的态度,从而赞扬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

参考资料:
1、 王琳,邢培顺编选.苏洵 苏辙集:凤凰出版社,2007.10:第334-335页
2、 臧维熙主编.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出版社,1991.11 第1版:第278-280页
3、 仝彦芳,王增学主编.唐宋八大家名作精品鉴赏: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12 第1版:第484页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黄州¹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luó)师店。予买田其间,因²往曰田³,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lóng),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yǐng)绝人,以纸画字,书¹⁰不数字,辄(zhé)¹¹深了¹²人意。余戏¹³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¹⁴也。”
译文: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田地的好坏,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
注释:¹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²因:因为。³曰(xiàng)田:看田地的好坏。曰:察看。⁴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不止医道高,而且不少医学著作,《宋史·方技传》里有他的传。⁵善医:善于医病。⁶而:但,却。⁷遂:就,于是。⁸求疗:请求治疗。⁹颖悟:聪颖,有悟性。¹⁰书:写。¹¹辄:就。¹²了:了解。¹³戏:开玩笑。¹⁴异人:奇异的人。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qí)水郭¹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²洗笔泉,水极甘³,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xiāo)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注释:¹郭:城。²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³甘:甜。⁴兰芽:刚长出的兰花幼芽。⁵萧萧:同潇潇,风雨声。⁶子规:杜鹃鸟。⁷休将白发唱黄鸡: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⁸是:这。

  这篇文章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交代沙湖的地点及认识庞安常的机缘。因曰田到沙湖而得疾。于是至麻桥请庞安常治疗,这就得以认识了庞安常,引出了下层的记人。

  第二层记人与写景。作者这里写与庞安常交谈很有情趣。在记庞安常时,作者能抓住人物主要特征:“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三句是具体说明安常颖悟过人的地方。由于耳聋了,听不到别人的话,但能从观察说话人的神情中了解对方话语的意思,然后用纸写出几个字来表示他听懂的内容,以求验证。这就照应了第一层的。“善医而聋”“遂往求疗”“余戏之” 的三句话,很风趣,说明作者与庞安常的亲密关系。“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承上启下,转入记游。这层景语不多,但一路有佳景: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作者在众多景物中突出兰溪,在兰溪中又捕捉了溪水西流的特征,这是作者发抒情感的契机。

  第三层引歌抒情。这首词调名是《浣溪沙》。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以写实之笔描绘了一场春雨后的景象。素以溪边多兰著称的兰溪,兰草已经长出短短的嫩芽,浸染誊溪水两岸。暮雨中杜鹃哀啼。这里作者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故景中寓情, 烘托了妻凉悲戚心境。词的下片,就流水西流来证明事物终归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生也有返老还童的可能,它再现了作者遭受人生重大打击后不自悲、不气馁、不自暴自弃的进取精神。同时, 也是劝勉人们不要一味地在那里感叹“黄鸡催晓”,而要奋发有为。这就显示了他那“奋厉有当世志”的品格气质。

  末句“剧饮而归”,以欢快作结。全文情、理、文兼胜,曰得益彰,随物赋形,无不如意。

  前者以文叙事,说得简洁、生动,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一“颖悟绝人”的“异人”形象。后者以词说理,前片写景,画出暮春村野景象;后片纯作议论,且一反前人旧说,耐人寻味,而用语形象,能引人思。

  清泉寺还与一位才异之人曰关,就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惟此三人(王、庞、苏)都是异常之人。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反其意而用之唱《浣溪沙》词,这是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豪情,最后一起畅饮而后归。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参考资料:
1、 弓保安主编 姜光斗编著.苏轼散文精品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09-111
2、 (宋)苏 轼撰.苏轼黄州诗文评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179-180
3、 林薇编著;吴小林主编.山水有清音 古代游记小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4:第76页

yóushā

shì sòngdài 

    huángzhōudōngnánsānshíwéishā yuēluóshīdiàn mǎitiánjiān yīnwǎngxiāngtián  wénqiáorénpángānchángshànérlóng suìwǎngqiúliáo ānchángsuīlóng éryǐngjuérén zhǐhuà shūshù zhéshēnlerén zhīyuē  shǒuwéikǒu jūnyǎnwéiěr jiēshírén  

     zhītóngyóuqīngquán zàishuǐguōménwàièr yǒuwángshǎoquán shuǐgān xiàlínlán shuǐ西liú zuòyún  shānxiàlánduǎnjìn sōngjiānshājìng xiāoxiāoguī shuídàorénshēngzàishǎo ménqiánliúshuǐshàngnéng西 xiūjiāngbáichànghuáng  shìyǐnérguī 

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深树。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隋堤(dī)¹路。渐日晚、密霭(ǎi)²生深树³。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无情画舸(gě),都不管、烟波隔前浦(pǔ)。等行人、醉拥重衾(qīn),载将离恨¹⁰归去。
译文:隋堤大路上,天色已晚,茫茫一片雾气迷漫着路旁的柳树。冷冷清清的月光,宛如给大地盖上一层轻轻的沙罩。我再一次住在河桥的深处。画船不知人间情意,只顾一直前行,任苍茫的烟波隔着前路。只等行人喝得大醉,又盖着厚厚的被套,它便载着伤心的离人带走,同时载走了多少的离别之情。
注释:尉迟杯:词牌名,双调,上片48字,下片57字,仄韵。¹隋堤:隋炀帝大业元年重浚汴河,开通济渠,沿河筑堤,后称隋堤。²密霭:浓云密雾。³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⁴阴阴:形容月色暗淡。⁵笼:笼罩。⁶河桥:汴河上的桥。⁷画舸:画船,即装饰华美的游船。⁸浦:水边。⁹重衾:两层被子。¹⁰离恨:离别的愁苦。
因思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
因思旧客京华¹,长偎傍²疏林,小槛(jiàn)³欢聚。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¹⁰(yuān)¹¹
译文:想到从前在京师,经常到树林边的亭台楼阁中游玩。青楼中的那些歌女都与我相识。我也看惯了她们的华丽装扮,和她们的动人舞姿。如今我一个人却宿在这小小的渔村水边,漫漫长夜难以度过,对着一缕青烟,我自言自语。谁知我孤单寂寞,来到我身边与我相伴。
注释:¹京华:京城。²偎傍:相互偎依的样子。³小槛:窗下或者长廊上的栏杆。⁴冶叶倡条:指歌妓。⁵惯见:常见。⁶珠歌翠舞:声色美妙的歌舞。⁷水驿:水边的驿站。⁸无聊:孤单寂寞。⁹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¹⁰凝想:聚精会神的想,痴痴地想。¹¹鸳侣:情人。

  此词开头的“隋堤路”,是指宋之汴京至淮河一段的水路,因为是隋炀帝所开大运河的一段,故名。“渐日晚,密霭生深树”,写徘徊汴堤而未曾登船之际,但见日色渐渐向晚,浓重的暮霭正从茂密的树林中弥漫开来。

  接下来二句,化用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诗意,写出主人公独自怅望江天,孤寝船上的情景。

  “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这几句写分手时的情景,用的就是借物达意手法。这词写饯别情景是从郑仲贤《送别》诗脱化出来的。王氏所谓“诗意出侧面”,是指诗情借物宣泄,迁怨于物。有情人偏遇着这无情的画舸,它全然不管恋人们难分难舍,将行人连同离恨都载走了。这里迁怨画舸,就是侧写。物本无情,视为有情,以责怪于物来表达自己的离情别恨,是借物达意的一种方式;离恨、离愁是一种感情,都是虚的,然而诗人们却常常化虚为实,将愁恨说成是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这里船载离恨,就是化虚为实。

  “因思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这是写昔日京华相聚的欢乐场面。“冶叶”句化用李商隐《燕台诗》“冶叶倡条遍相识”。所谓“冶叶倡条”,乃指歌妓。

  词中主人公的恋人,也是歌妓一流人物。所以他同歌妓们厮混得很熟,常一起,观赏她们歌舞。这欢乐的回忆,与“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恰成鲜明对比。人由聚而散之际,回想欢乐聚会,必添愁情离怀。回忆对比,是很能触发情感的。周邦彦这首词,除用回忆对比外,还有一种对比,就是梦境和现实对比。“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这个结尾,词评家多以为写得拙直、率意。这个收尾是不够含蓄的,但是感情还是十分朴实浓烈的。这里用了眼前实境和梦中虚境相对照,现实是舟中独处,梦中却是鸳侣和谐。“鸳侣”一词已近于抽象化,形象不够丰满。但还是足以补出离情别恨的。

  此词以宦游途中水驿之夜的情景为中心而将追忆念想层层展开。全词由景及情,由今及昔,写眼前景采用白描手法,叙写追思往事时用借物达意。反衬对比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结句直抒性情而不借景烘托,可谓大巧若拙,别具魅力。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40

chíbēi ·hèn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suí jiànwǎn ǎishēngshēnshù yīnyīndànyuèlǒngshā hái宿qiáoshēnchù qínghuà dōuguǎn yānqián děngxíngrén zuìyōngchóngqīn zàijiānghènguī 
yīnjiùjīnghuá chángwēibàngshūlín xiǎojiànhuān chāngtiáoxiāngshí réngguànjiàn zhūcuì jīnxiàng cūnshuǐ驿 suì fénxiāng yǒurén niànliáo mènghúnníngxiǎngyuān 
麻麦闻熟刈,蚕成缲莫迟。
麻麦闻熟刈(yì)¹,蚕成缲(sāo)²莫迟。
译文:听说麻麦熟了就要割掉,养蚕吐丝成蚕缲千万不要太晚。
注释:¹刈:割。²缲:同“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丝。
更看田中禾,莨莠时去之。
更看田中禾,莨(làng)(yǒu)¹时去之。
译文:还要查看田地中的禾苗,有杂草时要赶紧除掉。
注释:¹莨莠:指杂草丛生的地方。
幸此赤日长,农事岂敢违。
幸此赤日长,农事岂敢违。
译文:幸亏太阳光照时间长,农活怎么敢不做。
愿言一岁稔,不受三冬饥。
愿言一岁稔(rěn)¹,不受三冬饥。
译文:希望一年都有成熟庄稼,这样就不会遭受冬天的饥饿。
注释:¹稔:庄稼成熟。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¹西幸万人欢。
译文:谁说君王行路难呢?皇帝的车驾西幸使得万众欢腾。
注释:¹六龙:皇帝之车驾龙,马之美称。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地转锦江成渭(wèi)水,天回玉垒(lěi)¹作长安。
译文:好像是大地将锦江转成了灌水,上天将玉垒变回到了长安。
注释:¹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北。

shànghuáng西xúnnánjīngshíshǒu ·

bái tángdài 

shéidàojūnwángxíngnán liùlóng西xìngwànrénhuān 
zhuǎnjǐnjiāngchéngwèishuǐ tiānhuílěizuòcháng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