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送世閒尘,斜日消凝洛下春。
谁料马蹄成怪事,旁观自有豫知人。
东风吹送世閒尘,斜日消凝洛下春。
谁料马蹄成怪事,旁观自有豫知人。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昔看黄菊与君¹别,今听玄蝉(chán)²³却回。
译文: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注释:¹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²玄蝉:即秋蝉,黑褐色。³我:秋风自称。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五夜¹(sōu)(liú)²枕前觉(jué),一我颜状³镜中来。
译文: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注释:¹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²飕飗:风声。³颜状:容貌。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马思边草拳毛¹动,雕²(miǎn)³青云睡眼开。
译文: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注释:¹拳毛:攀曲的马毛。²雕:猛禽。³眄:斜视,一作“盼”。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天地肃清¹堪四望,为君扶病²上高台。
译文: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注释:¹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²扶病:带病。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22-824页
巨鱼纵大壑,遂性似乘时。
巨鱼纵大壑(hè)¹,遂性²似乘时。
译文:大鱼跳进大海去,秉乘时节率性而出纵游大海。
注释:¹大壑:大海。²遂性:顺应本性;顺适性情。
奋跃风生鬣,腾凌浪鼓鳍。
奋跃风生鬣,腾凌浪鼓鳍(qí)
译文:它鼓动着鳞鳍,奋力地在海中翻腾,掀起阵阵风浪。
龙摅回地轴,鲲化想天池。
龙摅¹回地轴,鲲(kūn)²想天池。
译文:它扶摇而上,像龙那样舒展遒劲,似乎地轴也为之转动;它变化为鲲,向往着遥远的南方大海。
注释:¹龙摅:如龙飞腾上天。²鲲化:谓鲲变化为鹏。比喻有远大前途的发展变化。
方快吞舟意,尤殊在藻嬉。
方快吞舟意,尤殊在藻嬉。
译文:它畅快于掀起倾舟巨浪,完全不满足于在水藻之中嬉戏。
倾危嗟幕燕,隐晦诮泥龟。
倾危嗟(jiē)幕燕¹,隐晦诮泥龟²
译文:它感叹眼界狭小的燕子,筑巢于帷幕而不知倾覆之险;又讥笑没有大志的乌龟,只知在泥中隐藏行迹。
注释:¹幕燕:筑巢在帷幕上的燕子。比喻处境极不安全。²泥龟: 曳尾于污泥中的乌龟。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喻士逢明主,才猷得所施。
喻士逢明主,才猷(yóu)¹得所施。
译文:欣逢明主盛世,自己才能如大鱼般施展才华。
注释:¹才猷:才能谋略。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天。休使圆蟾(chán)¹照客眠。人何在,桂影²自婵(chán)³
译文:天啊,不要让这一轮圆月照得我这离家的人无法安眠。面对满月,孤身一人,心中的那个她在哪儿呢?月宫里,只有桂树的影子斑斑驳驳,无人赏看。
注释:¹圆蟾:圆月。蟾:蟾蜍。后来就以蟾蜍为月亮的代称。²桂影:月影。³婵娟:美好。这两句是说月中桂影空自婆娑,而月下却不见伊人佳影。

  夜空中的一轮圆月,惯会助人哀伤快乐。人们高兴时,那明月便洒下皎洁的柔辉,为人助兴、凑趣——“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人们忧伤时,那月色也顿时变得冷幽幽的,照得人倍感凄凉,令人难耐,——“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词)。

  《苍悟谣》里的这位“离人”,叫明月照得失眠了,于是他苦恼极了,呼天而叹:“天!休使圆蟾照客眠!”(圆蟾,即圆月;传说月中有蟾蜍。)意思是说老天啊,不要再让这圆月照得这我离家的人睡不着觉了!这位他乡之客本来就满怀离愁别绪;何况月下独立,又怎能不思念“隔千里兮共明月”的那一位呢?

  再说,如水月光,也容易使人毫无睡意,“明月皎皎照我床”,“牵牛织女遥相望”(曹丕《燕歌行》),这怎么能睡得着呢?而那月光,又偏爱照失眠人,这真是:“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之时。可是词人呢?却是月圆人未圆。难怪这位离人终于压抑不住,不得由仰天长叹了。可见,这句“天!休使圆蟾照客眠”。是经过一番千回百折的苦恼之后发出的百般无奈的叹息之词!

  月光如练,然而人隔千里,这边是他乡仰望,那边是闺中独看。这位痴情人不禁异想天开了,说:月亮啊,据说你是一面宝镜,你能照出她的芳姿倩影吗?“人何在?桂影自婵娟!”他凝视着那轮明月,那嫦娥般美丽的身影在何处呢?只有桂影疏密有致,空自盘旋罢了。

  此时此地,他可能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俩月下携手漫步的美好时光。然而此时呢?人却远隔千里,这多么令人愁怅啊!

  这首小词通过对圆月观感,抒发出沉挚的思念之情。寥寥十六个字,然而曲折有致。这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的高妙描写手法,真可谓“以少胜多”了。

  汉乐府里有《上邪》一曲,意思就是“天哪!”这首小词也采用这种咏叹手法,且全用口语述之,富有民谣色彩。这首小词在婉约词中,显得十分清新别致。

cāngyáo··tiān--càishēn

tiānxiū使shǐyuánchánzhàomiánrénzàiguìyǐngchánjuān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shēn)¹彼南山²,维³之。畇(yún)原隰(xí),曾孙之。我疆¹⁰我理¹¹,南东¹²其亩。
译文: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这里是大禹所辟地盘。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齐,后代子孙们在此垦田。划分地界又开掘沟渠,田陇纵横向四方伸展。
注释:¹信:即“伸”,延伸。²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³维:是。⁴禹:大禹。⁵甸:治理。⁶畇畇:土地经垦辟后的平展整齐貌。畇:平整田地。⁷原隰:泛指全部田地。原,广平或高平之地;隰,低湿之地。⁸曾孙:后代子孙。⁹田:垦治田地。¹⁰疆:田界,此处用作动词,划田界。¹¹理:田中的沟陇,此处亦用作动词。疆指划定大的田界,理则细分其地亩。¹²南东:用作动词,指将田陇开辟成南北向或东西向。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上天¹同云²。雨(yù)³(fēn),益之以霡(mài)(mù)。既优既渥(wò),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译文:冬日的阴云密布天曾,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再加曾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
注释:¹上天:冬季的天空。²同云:天空布满阴云,浑然一色。³雨雪:下雪,“雨”作动词,降落。⁴雰雰:纷纷。⁵益:加上。⁶霢霂:小雨。⁷优:充足。⁸渥:湿润。⁹沾:沾湿。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疆埸(yì)¹翼翼²,黍稷彧(yù)³。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bì)我尸宾,寿考万年。
译文:田地的疆界齐齐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壮茂盛。子孙们如今获得丰收,酒食用谷物制作而成。可奉献神尸款待宾朋,愿神灵保佑赐我长生。
注释:¹埸:田界。²翼翼:整齐貌。³彧彧:同“郁郁”,茂盛貌。⁴穑:收获庄稼。⁵畀:给予。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中田有庐¹,疆埸有瓜。是剥是菹(zū)²,献之皇祖³。曾孙寿考,受天之祜(hù)
译文: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块腌渍成咸菜,去奉献给伟大的先祖。他们的后代福寿无疆,都是依赖曾天的赐福。
注释:庐:草庐,房屋。一说“芦”之假借,即芦菔,今称萝卜。²菹:腌菜。³皇祖:先祖之美称。⁴祜:福。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祭以清酒¹,从以骍(xīng)²³,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liáo)
译文:祭坛曾满杯清酒倾倒,再供奉公牛色红如枣,先祖灵前将祭品献好。操起缀有金铃的鸾刀,剥开牺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鲜血和脂膏。
注释:¹清酒:清澄的酒,祭祀时用。²骍:赤黄色(栗色)的牲畜。³牡:雄性兽,此指公牛。⁴鸾刀:带铃的刀。⁵膋:脂膏,此指牛油。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是烝(zhēng)¹是享²,苾(bì)³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于是进行冬祭献祭品,它们散发出阵阵芳香。仪式庄重而有条不紊,列祖列宗们驾临徜徉。愿神灵赐以宏福无量,子孙们享福万寿无疆。
注释:¹烝:冬祭。²享:祭献,上供。或以为“烝”,即蒸煮之“蒸”。享,即“烹”,煮。³苾:浓香。

  此诗首章写开疆拓土,开篇言:“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诗人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区。在诗人看来,这畿内的大片土地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辟出来的。毛传训“甸”为治,而郑笺则落实为:“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划分中的两个等级。《周礼·地官·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因而郑笺等于坐实井田制起源于夏代。孔疏承郑笺之说,谓“是则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里之法也”,“是则丘甸之法,禹之所为”。尽管有的学者认为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调法,虞夏之制未有闻焉”(孔疏引孙毓说),但郑、孔之说也不无参考意义。

  首章末二句云:“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见古人对经理田界是非常重视的。毛传释此诗云:“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学者解释得更为具体,如王安石说:“疆者,为之大界;理者,衡从(横纵)其沟涂。”(《吕氏家塾读诗记》引)吕氏又引长乐刘氏说云:“疆谓有夫、有畛、有涂、有道、有路,以经界之也。理谓有遂、有沟、有洫、有浍、有川,以疏导之也。”刘氏之说当是依据《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所谓“南东其亩”也与井田制有关。此句指顺应地形、水势而治田,南指其田陇为南北向者,东则为东西向者,此即《齐风·南山》所云“衡从其亩”。郑笺释曰:“‘衡’即训为横。韩诗云:东西耕曰‘横’。‘从’……韩诗作‘由’,云:南北耕曰‘由’。”《左传·成公二年》载:晋郤克伐齐,齐顷公使上卿国佐求和于晋营,晋人要求“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也就是使齐国的陇亩全部改为东西向,这样晋国一旦向齐国进兵,就可长驱直入。国佐回答晋人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国佐引此篇为据,说明先王当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据不同的地势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东西向的田陇,如今晋国为了军事上的便利而强令齐国改变田陇的走向,是违反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见诸其他典籍,但情节上有些出入。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晋文公伐卫,东其亩。”《吕氏春秋·简选)云:“晋文公东卫之亩。”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云:“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种证明。因为亩道系以国都为中心,故有南北纵走与东西横贯的两种大道。南北纵走的是南亩,东西横贯的就是东亩。《诗》上所说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就是这个事实。……这些资料好像与井田制并无直接关系,而其实它们正是绝好的证明。”(《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评》)

  第二章写风调雨顺。天上彤云密布,瑞雪纷纷,加之小雨如酥,润泽大地,五谷丰登。

  第三章写酒食祭祖。地界整齐,庄稼茂盛,曾孙收获,酿造美酒,敬祭神主,厚待宾客,静享清福,万寿无疆。

  第四章写瓜菹献祭。田中有庐,地畔种瓜,剥削干净,腌渍上供,敬献先祖。曾孙长命百岁,都是受上天佑护。

  第四章中的“中田有庐”,说者也以为与井田有关。《吕氏家塾读诗记》引邱氏说云:“公田百亩内,除二十亩为八家治田之庐。”又引董氏曰:“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每家庐舍二亩半。”按《孟子·公孙丑上》述井田云:“方里而井,井凡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榖梁传·宣公十五年》称:“古者三百步为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范宁注:“此除公田八十亩,余八百二十亩。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亩。除二十亩,家合二亩半为庐舍”,“八家共居”。《韩诗外传》载:“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足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诗》曰:‘中田有庐,疆埸有瓜。’”以上诸说大同小异,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田中有八家共居的庐舍二十亩。说诗者多从其说,但笺疏别有所解。郑笺云:“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孔疏云:“古者宅在都邑,田于外野,农时则出而就田,须有庐舍,于田中种谷,于畔上种瓜,所以便地也。”按笺疏之说,田中的庐舍成了农民在地里干活时的临时住所了。到了郭沫若,干脆推翻旧说,以为庐与瓜为对文,庐也当为植物,故庐为芦之假借,正如“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台、莱、瓜、壶均为植物一样。郭氏别出心裁,也可聊备一说(参见《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第五章写清酒牺牲。先以清酒祭献,继之以红色雄牛作牲,一并敬献先祖享受。曾孙作为主祭之人,手执带鸾铃之刀,剥开皮毛,取出血脂,干干净净敬献先祖。

  第六章写祭典礼成。冬祭进享,祭品芬芳。祭祀隆重,先祖光彩。回报子孙大福大贵,万寿无疆。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56-460

shēnnánshān

míng xiānqín 

shēnnánshān wéidiànzhī yúnyúnyuán zēngsūntiánzhī jiāng nándōng 

shàngtiāntóngyún xuěfēnfēn zhīmài yōu zhān shēngbǎi 

jiāng shǔ zēngsūnzhī wéijiǔshí shībīn shòu寿kǎowànnián 

zhōngtiányǒu jiāngyǒuguā shìshì xiànzhīhuáng zēngsūnshòu寿kǎo shòutiānzhī 

qīngjiǔ cóngxīng xiǎngkǎo zhíluándāo máo xuèliáo 

shìzhēngshìxiǎng fēnfēn shìkǒngmíng xiānshìhuáng bàojiè wànshòu寿jiāng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水天清话¹,院静人销夏²。蜡炬³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译文: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注释:¹清话:清新美好的意思。²销夏:消除暑气,即纳凉。销一作“消”。³蜡炬:蜡烛。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醉来扶上桃笙(shēng)¹,熟罗²扇子凉轻。一霎³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译文: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注释:¹桃笙:竹簟。据陈鼎《竹谱》载,四川阆中产桃笙竹,节高皮软,制成竹席,暑月寝之无汗,故人呼竹簟为桃笙。²熟罗:丝织物轻软而有疏孔的叫罗。织罗的丝或练或不练,故有熟罗、生罗之别。³一霎:一会儿。

  词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二句,勾画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描写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无声,只有词人在池畔乘凉。“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是写在庭院乘凉的词人所看到的室内的情景。根据下片词首句“醉来”二字判断,词人此时是在以酒销夏,边饮酒边观赏院中的景色,夜风吹来,室内的蜡烛光炬被风吹得摇晃不定,门帘也随风摇动;室外,月光将竹林映照在墙壁上,竹影依风摇曳,发出轻微的声响。在这里,词人是以动写静,那被风吹动的烛光,飘乎不定的门帘和那半墙如画的竹影,更显出夏夜的宁静,虽不一字月,却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优美的夏夜图便可在眼前浮现。

  词的下片着意描写词人乘凉时的心情。“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二句,是写人的动作。词人醉酒后扶墙走到床边,躺在竹席上,手执熟罗扇,轻轻的扇风虽使人略感清凉,但却难解词人的醉意,在朦胧的醉意中,词人由凉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眼前池塘正是莲叶碧青,荷花争奇之时,然而瞬间雨过,一夜间便花凋叶残,明朝醒来,庭院里便是一片秋声。最后两句着似写景,实则是借写醉意中的幻觉,寄托词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全词勾勒出一幅常见的池边消夏图,传递了一种闲适、安逸、祥和的气息。水天清话,夜深入静,是小令的基调,但不时有风中烛曳、墙上竹动、席上人晃、手中扇摇、水中波兴,来打破这种静谧。以动衬静,对比分明。项鸿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触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忧情苦绪。这首词就是词人以传神的笔墨,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的如画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田军,王洪.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第1309页
2、 黄浩.一杆烟雨:历代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231页

qīngpíngyuè ·chíshàngliáng

xiànghóng鸿zuò qīngdài 

shuǐtiānqīnghuà yuànjìngrénxiǎoxià fēngyáoliánxià zhúyǐngbànqiánghuà 
zuìláishàngtáoshēng shúluóshànliángqīng shàtángguò míngzhāobiàn便shìqiū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